给水用高密度聚乙烯(PE)双色复合稳态管_第1页
给水用高密度聚乙烯(PE)双色复合稳态管_第2页
给水用高密度聚乙烯(PE)双色复合稳态管_第3页
给水用高密度聚乙烯(PE)双色复合稳态管_第4页
给水用高密度聚乙烯(PE)双色复合稳态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给水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色复合稳态管本文件规定了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新料为管材芯层原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混配料为外层原料,经过共挤复合成型的给水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色复合稳态管(简称“管材”)的术语和定义、符号、缩略语、材料、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本文件适用于水温不大于40℃,最大工作压力(MOP)不大于2.0MPa,一般用途的压力输水和饮用水输配的聚高密度乙烯管道系统。本文件适用于PE80和PE100芯层新料、外层混配料制造的公称外径为16mm~1000mm的给水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色复合稳态管材。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828.1—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2918—201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T3682.1—2018塑料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MVR)的测定第1部分:标准方法GB/TGB/TGB/T4217—20086111—20186671—2001流体输送用热塑性塑料管材公称外径和公称压力流体输送用热塑性塑料管道系统耐内压性能的测定热塑性塑料管材纵向回缩率的测定GB/T8804.1—2003热塑性塑料管材拉伸性能测定第1部分:试验方法总则GB/T8804.3—2003热塑性塑料管材拉伸性能测定第3部分:聚烯烃管材GB/T8806—2008塑料管道系统塑料部件尺寸的测定GB/T9345.1—2008塑料灰分的测定第1部分:通用方法GB/T10798—2001热塑性塑料管材通用壁厚表GB/T13021—1991聚乙烯管材和管件炭黑含量的测定热失重法GB/T3681—2011塑料自然日光气候老化、玻璃过滤后日光气候老化和菲涅耳镜加速日光气候老化的暴露试验方法GB/T13663.1—2017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1部分:总则GB/T13663.2—2018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GB/T13663.5—2018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5部分:系统适用性GB/T17219—1998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8251—2019聚烯烃管材、管件和混配料中颜料或炭黑分散度的测定GB/T18252—2008塑料管道系统用外推法确定热塑性塑料材料以管材形式的长期静液压强度GB/T18475—2001热塑性塑料压力管材和管件用材料分级和命名总体使用(设计)系数GB/T18476—2019流体输送用聚烯烃管材耐裂纹扩展的测定慢速裂纹增长的试验方法(切口试验)2GB/TGB/TGB/T11115—200919278—201819279—2003聚乙烯(PE)树脂热塑性塑料管材、管件与阀门通用术语及其定义聚乙烯管材耐慢速裂纹增长锥体试验方法GB/T19466.6—2009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6部分:氧化诱导时间(等温OIT)和氧化诱导温度(动态OIT)的测定GB/T19807—2005塑料管材和管件聚乙烯管材和电熔管件组合试件的制备GB/T19808—2005塑料管材和管件公称外径大于或等于90mm的聚乙烯电熔组件的拉伸剥离试验GB/T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3术语和定义、符号、缩略语GB/T13663.1—2017、GB/T19278—201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符号、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4材料4.1聚乙烯新料聚乙烯树脂未经使用或加工过,也未添加回用料、回收料,应符合GB/T11115-2009相关要求。4.2聚乙烯混配料生产管材应使用PE80或PE100级混配料,混配料应符合GB/T13663.1—2017的要求。4.3聚乙烯混配料分级和命名聚乙烯混配料应按GB/T18475—2001中规定的最小要求强度(MRS)进行分级和命名,见表1。最小要求强度(MRS)以管材形式测定并外推得出。应按GB/T18252—2008测试混配料的长期静液压强度,压力试验在至少三个温度下进行,其中两个温度固定为20℃和80℃,第三个温度可以在30℃至70℃间自由选择,以确定20℃、50年置信下限(σLPL),从20℃、50年的置信下限(σLPL)外推MRS值。不允许80℃回归曲线在5000h前(t<5000h)出现拐点。混配料制造商应提供符合表1中分级和命名的级别证明。表1聚乙烯混配料的分级和命名8.0≤σ<10.04.4标识色条用混配料用于制造管材色条的聚乙烯混配料应采用与生产管材的聚乙烯混配料相同的基础树脂,标识色条用聚乙烯混配料不应对管材性能造成负面影响。4.5回用料3管材外层可少量使用来自本厂的同一牌号的生产同种产品的清洁回用料,回用料加入比例不大于5%,并应分散均匀,所生产的管材应符合本文件的要求。不应使用外部回收料、回用料。注2:通过对管材混配料或管材制品中铁和钙元素含量的测定有助元素含量的测定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上进行,符合本部分的混配料及5标记内部流体:“水”或“Water”dn×endn×en6要求6.1外观管材内外表面应清洁、光滑,不应有气泡、明显的划伤、凹陷、杂质、颜色不均等缺陷。管材两端应切割平整,并与管材轴线垂直。6.2颜色管材颜色应为外黑内白或外蓝内白,黑色管材上应共挤出至少三条蓝色条,色条应沿管材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蓝色管材仅用于暗敷。6.3几何尺寸6.3.1管材长度6.3.1.1管材长度一般为6m、9m、12m,也可由供需双方商定。长度不应有负偏差。6.3.1.2盘管长度由供需双方商定,盘卷的最小内径应不小于18dn。6.3.2平均外径、不圆度管材的平均外径dem、不圆度应符合表2中的规定。4管材端口处的平均外径可小于表2中的规定,但不应小于距管材末端1.5dn或300mm(取两者之中较小者)处测量值的98.5%。表2平均外径和不圆度单位为毫米公称外径ddd40.063.090.0400.0450.0 — 6.3.3壁厚及公差6.3.3.1公称壁厚5管材的公称壁厚en应符合表3的规定。允许使用根据GB/T10798—2001和GB/T4217—2008中规定的管系列推算出的其他标准尺寸比。注:PN、MRS、S和SDR之间的关系参见GB/T13663.表3公称壁厚单位为毫米d公称壁厚e/mm—— — —— — — — — — — — — — — —— — — — — — — —6表3(续)d公称壁厚e/mm121 —6.3.3.2壁厚公差表4任一点壁厚公差单位为毫米公称壁厚e公称壁厚e公称壁厚e>≤>≤>≤7表4(续)公称壁厚e公称壁厚e公称壁厚e>≤>≤>≤———任一点壁厚允许变化范围的壁厚公差表示形式为emm6.4静液压强度6.4.1管材静液压强度应符合表5规定的要求。表5管材的静液压强度1236.4.2在165小时内发生脆性破坏应视为未通过试验。如果试样在165h内发生韧性破坏,则按表6推荐的环应力/时间关系依次选择较低的环应力和相应的最小破坏时间重新试验,如不通过视为不合格。8表6静液压强度(80℃)试验——环应力/最小破坏时间关系hh——6.5物理力学性能管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管材的物理力学性能1234 5 67e≤5mm5mm<e≤12mme>12mm或8e≤5mm(锥体试验) 9e>5mm(切口试验)内部试验压力:水-水9表7(续)(累计接受太阳能辐射能大于或等于管材取样测量值与所用混配料测量值的关系。炭黑分散仅适用于黑色管材,颜料分散仅适用于蓝色管材。若破坏发生在标距外部,在测试值达到要求情况下认为试验通过。如果可行,公称壁厚不大于25mm的管材也可采用类型2试样,类型2试样采用机械加工或者裁切成型。如有争6.6卫生要求用于输送饮用水的聚乙烯管材的卫生要求应符合GB/T17219—1998的规定。6.7耐化学性如有特殊应用,应对管材的耐化学性进行评价。注:ISO/TR10358中给出了聚乙烯管材的耐化学性指导。管材耐化学性评价分类参见ISO4433-16.8系统适用性符合本文件的管材之间相互连接或与符合GB/T13663的其他部分组件连接时,制造商应按GB/T13663.5—2018提供系统适用性证明文件。7试验方法7.1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符合GB/T2918-2018的规定,使用表8所给的条件作为标准环境,试样状态调节时间不少于24h。表8标准环境为获得具有可比性的聚合物数据,应使用标准环境23/50.表9给出了标准环境的两种不同等级,对于于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不同允差水平。表9给出的允差适用于试验环境内或状态调节环境内试样所处的空间。1级环境室需要遵照生产商的建议缩短校正周期。1级环境室每年至少校正一次。表9对应于不同允差的标准环境等级127.2外观和颜色目测。用肉眼直接观察,可用光源在逆光照射下观察。7.3尺寸测量长度、平均外径、不圆度、壁厚按GB/T8806—2008的规定测量。盘管应在距端口1.0dn~1.5dn范围内进行平均外径和壁厚测量。7.3.1长度1)应选用精度为1mm的卷尺测量,精确到1mm。测定管材的总长时,应在表面或外表面平行于管材的轴线处进行测量,且至少测量三处,均匀分布在管材的圆周上。2)当测量值计算算术平均值时,按表10的规定修约并记录结果作为管材的总长。表10长度的测量>10003)用机械切割并能保证垂直切割的管材可以在一处测量。7.3.2平均外径平均外径dem,mim可用以下任一方法测定:a)用π尺直接测量;b)按给定公称尺寸的单个直径测量的数量要求对每个选定截面上沿环向均匀间隔测量的一系列单个值计算算术平均值,按直径的规定修约并记录结果作为平均外径dem,mim。7.3.3平均壁厚a)应选用最小刻度不低于0.02mm的量具测量,取最小值,读数精确到0.05mm;b)在每个选定的被测截面上,沿环向均匀间隔至少6点进行壁厚测量;c)由测量值计算算术平均值,按壁厚测量的规定修约并记录结果作为平均壁厚,emin。7.3.4不圆度根据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的测量选定截面中直径的极值,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应符合表11的要求,按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计算不圆度。表11不圆度测量的准确度公称直径dd≤315315<d≤600d>60017.4静液压强度试验条件按表5中规定进行,试样的内外介质均为水(水—水类型),采用A型接头,按附录A进行试验。7.5熔体流动速率(MFR)的测定按GB/T3682.1—2018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在规定的温度和负荷下,由通过规定长度和直径的口模,称量在规定时间内挤出的熔融物质的质量,计算挤出速率,以g/min表示。7.6氧化诱导时间按GB/T19466.6—2009规定的方法试验。制样时,应分别从管材内、外表面切取试样,然后将原始表面朝上进行试验。试样数量为3个,试验结果取最小值。7.7纵向回缩率按GB/T6671—2001规定的方法B试验。从一根管材上截取三个试样。对于公称外径大于200mm的管材,可沿轴向均匀切成4片进行试验。7.8炭黑含量按GB/T13021—1991规定的方法试验,制样时,从管标、管件或原料中任取3份,每份约1g,粉碎后称量,精确至0.0001g。7.9炭黑分散/颜料分散按GB/T18251—2019规定的方法试验,制样时,4.1.1.1用手术刀沿产品的不同部位切割六个试样,测定颜料分散时,每个试样质量为(0.6士0.2)mg,测定炭黑分散时,每个试样质量为(0.2士0.10)mg。7.10灰分按GB/T9345.1—2008规定的方法A试验,所取的试样量应足够生产5mg~50mg的灰分。如预先未知灰分的近似含量,则要进行一次预测定。7.11断裂伸长率按GB/T8804.1—2003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样应符合GB/T8804.3—2003中相应要求的试样类型。从管材上取样条时不应加热或压平,样条的纵向平行于管材的轴线,取样位置应符合a)或b)的要a)公称外径小于或等于63mm的管材取长度约150mm的管段。以一条任意直线为参考线,沿圆周方向取样。除特殊情况外,每个样品应取三个样条,以便获得三个试样。(见表12)表12样条数量公称外径d15≤d<7575≤d<280280≤d<450d≥4503558b)公称外径大于63mm的管材取长度约150mm的管段。如图1所示沿管段周边均匀取样条。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表中的要求根据管材的公称外径把管段沿圆周边分成一系列样条,每块样条制取试样1片。说明:1—扇形块;2—样条;3—试样。图1试样制备7.12耐慢速裂纹增长锥体按GB/T19279—2003规定的方法试验。切口按GB/T18476—2019规定的方法试验。公称外径小于等于40mm时,试样长度为100mm+50mm;公称外径大于40mm时,试样长度为100mm+50mm。每组试样数为3个,试样两端应切割平整且与轴线垂直。试样应具有足够的长度。当按GB/T6111的要求进行试验,管材公称外径小于或等于315mm,密封接头间的试样自由长度应不小于(3dn±5)mm,其中dn为管材的公称外径;当管材公称外径大于315mm,最小自由长度应不小于(3dn±5)或不小于1000mm。注:对于3d≥1000mm时,推荐试样自由长度为dn,当采用小于(3d±5)mm的管材且切口长度小于公称外径时,7.13耐候性7.13.1曝露的方位和场地曝露架和试样的夹具应使用不影响试验结果的惰性材料制造。已知合适的材料有木材、不生锈的铝合金、不锈钢或陶瓷。黄铜、钢或紫铜不应与试样接触。试验场地应专有记录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和环境温度的仪器。曝露架支撑管材试样后,管材试样的曝露面倾斜成纬度角。一般来说,曝露产地应开阔,远离树木和建筑物。对于在北半球,面向南的曝晒,包括支架本身在内,障碍物在东、南或西方向上的仰角不应大于20°,在北方向上的仰角不应大于45°,对于在南半球面向北曝晒应采用相应的规定。注:地面上的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叫该点的纬度角。7.13.2试样采用dn32mm,SDR11及dn110mm,SDR11,长为1m的管材试样。7.13.3试验步骤标识管材样品曝露面。按GB/T3681-2011中方法A规定曝晒。接受总能量至少为3.5GJ/㎡的曝晒后,取下试样并进行试验:a)采用dn32mm,SDR11的管材试样进行静液压强度试验和断裂伸长率试验,静液压强度按GB/T6111—2018试验;断裂伸长率按GB/T8804.1—2003制样,按GB/T8804.3—2003试验。b)采用dn110mm,SDR11的管材试样进行电熔接头的剥离强度试验,电熔接头的剥离强度按GB/T19807—2005制样,按GB/T19808—2005试验。7.13.4试验结果根据表7中要求判断试验结果。7.14卫生要求按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8检验规则8.1检验分类检验分为出厂检验、控制点检验和型式检验。8.2组批和分组8.2.1组批同一混配料、同一设备和工艺且连续生产的同一规格管材作为一批。每批数量不超过200t,生产期10d尚不足200t,则以10d的产量为一批。8.2.2分组应按表13对管材尺寸进行分组。表13管材尺寸分组123416≤d<7575≤d<250250≤d<710710≤d<10008.3出厂检验8.3.1出厂检验项目见6.2和6.3、表5中静液压强度(80℃,165h)和表7中断裂伸长率、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氧化诱导时间。8.3.2第6章外观、颜色和尺寸检验按GB/T2828.1—2012规定采用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取一般检验水平Ⅰ,接收质量限(AQL)4.0。抽样方案见表14。表14抽样方案单位为根20130150181212233456788.3.3外观、颜色和尺寸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抽取试样,进行静液压强度(80℃,165h)、断裂伸长率、氧化诱导时间、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试验。其中静液压强度(80℃,165h)试样数量为1个,氧化诱导时间的试样从内表面取样,试样数量为1个。8.4控制点检验8.4.1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每个尺寸组选取任一规格进行控制点检验,制造商每三个月进行一次。8.4.2控制点检验的项目为静液压强度(80℃,1000h)、炭黑含量、炭黑分散/颜料分散及灰分。8.5型式检验8.5.1按表10的尺寸分组,每个尺寸组选取任一规格进行试验,每次型式检验的规格在每个尺寸组内轮换。8.5.2型式检验项目为表5中除静液压强度(80℃,165h)、6.7和6.8以外所有的试验项目。8.5.3按8.3.2规定对外观、颜色和尺寸进行检验,在检验合格的样品中抽取试样,进行静液压强度(20℃,100h)、静液压强度(80℃,1000h)、断裂伸长率、耐慢速裂纹增长、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氧化诱导时间、纵向回缩率、炭黑含量、灰分、炭黑分散/颜料分散和卫生要求。对于卫生要求,选用管材制造商生产产品范围内最小公称外径的管材进行试验。8.5.4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若有以下情况之一,应进行型式试验: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b)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变动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c)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8.6判定规则第6章中的外观、颜色和尺寸按表14进行判定。其他指标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时,则从原批次中随机抽取双倍样品对该项进行复验,如复检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如有卫生要求时,卫生指标有一项不合格判为不合格批。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9.1标志9.1.1按5规定的标记。9.1.2产品标志应为在线激光喷码。9.2包装按供需双方商定要求进行。9.3运输复合管运输和装卸时,不应受到划伤、抛摔、剧烈的撞击、暴晒、雨淋、油污和化学品的污染。9.4贮存复合管应贮存在远离热源及化学品污染地、地面平整、通风良好的库房内;如室外堆放应有遮盖物。管材应水平整齐堆放。(资料性)静液压试验A.1密封接头测定材料的长期静液压性能时应选用A型密封接头(如图所示)。密封接头安装于试样末端,通过与试样刚性连接,但两个密封接头彼此不相连接,对于大口径管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试样与密封接头之间连接法兰盘,当法兰、接头、堵头与法兰盘的材料与试样相匹配时,可以把它们焊接在一起。除了密封接头的齿纹之外,其他任何与管材试样外表面接触的锐边都应修整。应避免密封接头的组成材料对被测试样造成不良影响。图A.1静液压性能试验密封接头示意图A.2试验步骤A.2.1按照标准要求,选择“水水试验"。将状态调节后的试样与加压设备连接,并排净试样内的空气。根据试验的材料规格尺寸和加压设备的性能情况,在30s~1h之间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均匀平稳地施加试验压力至规范6.4规定的压力值。测量并记录试样加压时间。达到试验压力时开始计时,必要时重置计时器开始记录试样维持规定压力的时间。A.2.2将试样悬放在恒温控制的环境中,应保持试样之间以及试样与恒温箱之间的任何部分不相接触,保持恒温并观测,其平均温差为±1℃。A.2.3当达到规定试验时间或者试样发生破坏、渗漏时,停止试验,记录时间,发生A.2.5规定的情况时除外。如果试样发生破坏,记录其破坏类型,如胞性破坏、韧性破坏或者其他。A.2.4如试验已经进行500h~1000h.试验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若设备在1d内能恢复,则试验可继续进行;如试验已超过1000h,设备在3d内能恢复,则试验可继续进行。设备发生故障的这段时间不应计入试验时间内。试验报告中应记录试验中断情况。A.2.5如果试样在距离密封接头小于0.1Ɩ0处发生破坏。则试验结果无效。应另取试样重新试验。进行组件测试时,如果组件本身以外发生渗漏(密封失效或管材爆破)。或因不适宜的卡槽设计,或由机械加工条件而引起的失效.则重复试验。如有必要更换组件、以保证组合件在最短要求试验时间内保持水密性。A.3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详细记录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并给出最终的试验结果。(资料性)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卫生标准检验方法B.1样品预处理B.1.1采样为尽可能符合应用条件,在浸泡试验中应使用输配水管或有关产品的最终产品。当最终产品容积过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按比例适当缩小。B.1.2预处理用自来水将试样清洗干净,并连续冲洗30min,然后用浸泡水立即进行浸泡。B.2浸泡试验B.2.1浸泡水制备B.2.1.1试剂B.2.1.1.1纯水: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其电导率为小于2μS/cm。B.2.1.1.20.025mol/L氯贮备液:取7.3mL试剂级次氯酸钠(5%NaOCl),用纯水稀释至200mL,贮于密闭具塞的棕色瓶中,于20℃避光保存,每周新鲜配制。测定氯含量:取1.0mL氯贮备液,用水稀释至1.0L,立即分析总余氯,将此值定为“A”。测定所需的余氯:为了获得2.0mg/L余氯,需要向浸泡水中加人氯贮备液的量,按式(B1)计算:式中:V—需加人氯贮备液的体积,mL;B—标准浸泡水的体积,L;A—氯贮备液的浓度,mg/mL。B.2.1.1.30.04mol/L钙硬度贮备液:称取4.44g无水氯化钙(CaCl2),溶于纯水中,稀释至1.0L,充分混匀,每周新鲜配制。B.2.1.1.40.04mol/L碳酸氢钠缓冲液:将3.36g无水碳酸氢钠(NaHCO3)溶于纯水中,并用纯水稀释至1L,充分混匀。每周新鲜配制。B.2.1.1.5浸泡水的配制:配制pH为8、硬度为100mg/L、有效氯为2mg/L的浸泡水方法:取25ml.碳酸氢钠的缓冲液(见B.2.1.1.4)、25mL钙硬度贮备液(见B.2.1.1.3)以及所需的氯贮备液(见B.2.1.1.2),用纯水稀释至1L。按此比例配制实际所需要的浸泡水。B.2.1.2浸泡B.2.1.2.1浸泡条件:受试产品接触浸泡水的表面积与浸泡水的容积之比应不小于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最大的比例。对于输配水管应使用该类产品中直径最小的。B.2.1.2.2浸泡试验B.2.1.2.2.1用试验用浸泡水充满受试水管或水箱,不留空隙,两端用包有聚四氟乙烯薄膜的干净软木塞或橡皮塞塞紧,在25℃±5℃避光的条件下浸泡24h±1h。B.2.1.2.2.2对于机械部件,如不能在部件内进行浸泡试验时,可将部件放在玻璃容器中浸泡,条件同B.2.1.2.2.3另取相同容积玻璃容器,加满试验用浸泡水,在相同条件下放置24h±1h,作空白对照。B.2.1.3浸泡水的收集和保存漫泡一段时间后,立即将浸泡水放入预先洗净的样品瓶内。一般收集和分析间隔的时间尽可能缩短。某些项目需尽快的测定。有些项目则需加人适当的保存剂。需加入保存剂的水样,一般应先把保存剂加入瓶中,或直接低温保存。详细的方法见表B.1。表B.1浸泡水的收集和保存色、嗅、味无无加浓硝酸至pH<2汞砷无加氢氧化钠至pH>12无无无B.3检验方法B.3.1色按GB/T5750—85中第5章执行。B.3.2浑浊度按GB/T5750—85中第6章执行。B.3.3臭和味按GB/T5750—85中第7章执行。B.3.4肉眼可见物按GB/T5750—85中第8章执行。B.3.5铁按GB/T5750—85中第11章执行。B.3.6锰按GB/T5750—85中第12章执行。B.3.7铜按GB/T5750—85中第13章执行。B.3.8锌按GB/T5750—85中第14章执行。B.3.9挥发酚类按GB/T5750—85中第15章执行。B.3.10砷按GB/T5750—85中第22章执行。B.3.11汞按GB/T5750—85中第24章执行。B.3.12镉按GB/T5750—85中第25章执行。B.3.13铬(六价)按GB/T5750—85中第26章执行。B.3.14铅按GB/T5750—85中第27章执行。B.3.15蒸发残渣B.3.15.1用重量法测定输水管及有关产品浸泡水中蒸发残渣。B.3.15.2方法原理:样品经浸泡水浸泡后,在一定温度下烘干,所得的固体残渣为蒸发残渣,蒸发残渣表示在浸泡水中的溶出量。B.3.15.3仪器B.3.15.3.1分析天平,感量万分之一克。B.3.15.3.2水浴锅。B.3.15.3.3蒸发皿。B.3.15.3.4电热恒温干燥箱。B.3.15.3.5干燥器:用硅胶作干燥剂。B.3.15.4测定步骤B.3.15.4.1将蒸发皿洗净,放在105℃±3℃烘箱内烘干30min,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却30min。称量,再次烘烤,称量直至恒重。B.3.15.4.2取200mL浸泡液置于预先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于105℃烘箱中干燥2h,取出于干燥器中冷却30min后称重,再于105℃干燥1h,称至恒重。B.3.15.5计算,计算见公式(B2)式中:C—浸泡水中蒸发残渣的浓度,mg/L;W1—蒸发皿重量,g;W2—蒸发皿和蒸发残渣重量,g;V—水样体积,mL。B.3.16高锰酸钾耗氧量B.3.16.1本法最低检测浓度为0.05mg/L,测定范围为0.05~5.0mg/L。B.3.16.2在酸性溶液中,高锰酸钾将还原性物质氧化,过量的高锰酸钾用草酸还原,根据所消耗的高锰酸钾的量,表示可溶出物质的情况。B.3.16.3试剂B.3.16.3.11+3硫酸溶液:将1份浓硫酸加入3份纯水,煮沸,滴加高锰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