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国际交流和中国沿海的交易交通和海防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稿_第1页
东亚国际交流和中国沿海的交易交通和海防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稿_第2页
东亚国际交流和中国沿海的交易交通和海防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稿_第3页
东亚国际交流和中国沿海的交易交通和海防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稿_第4页
东亚国际交流和中国沿海的交易交通和海防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本文中文版载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人文田野》,2007年12月,第169-188页。日文译本《浙闽の开发と泰顺と地域文化》,载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东洋史研究室编《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别册特集号,“文献资料学の新たな可能性③”,第19~28页,2007年12月浙闽开发与泰顺地域文化——兼论浙南福建文化的共同性吴松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上海)泰顺县位于浙江省的最南部,温州市的西面,过了县界便是福建省。今天的泰顺,正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引人注目。这些地域文化,包括多达二十余座的古代兴建的廊桥,我国这种样式的廊桥主要分布在浙江丽水以南、福建闽江以北,泰顺古代廊桥之一:泗溪溪东桥泰顺传统民居之一:雪溪胡氏大院泰顺古墓之一吴畦墓泰顺的古代石砌道路及途中凉亭泰顺的祠堂及正在祠堂戏台上表演的木偶戏泰顺的提线木偶表演“走马灯”——泰顺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而以泰顺最多;兼有南北方特点的明清民居,遗留至今的古代的石砌道路,高超的传统砌石技术,风行数百年的提线木偶,几乎村村都有的旧家谱、祠堂,山乡仍然可见的传统的生活习俗,以及当地人不得不讲的外地人难懂的多种多样的方言。泰顺是浙江和福建两省最后开发的几个县之一,原先生活在本地的越族以及来自浙南闽北各地的移民完成了泰顺的开发,形成了即是浙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要了解泰顺地域文化的形成,必须要了解浙闽开发的状况,而研究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县份,或许有助于了解区域开发与地域文化的形成机制。一、浙闽开发的大势虽然南方是中国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但中国最强大的区域性政权毕竟首先出现在北方,并在秦代统一中国。自秦汉以来,中国南方各区域开发的一个强大的动力,就来自北方人口以及他们携带的比较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南迁,受此影响,南方开发大致体现出自北向南推进的趋势。在浙闽两省,浙江的开发要早于福建,而在浙江,如将清代的温州(治所在今温州市)、处州(治所在今丽水市)、台州(治所在今临海市)三府算作浙南的话,则浙南的开发又要晚于浙江的其他地区。浙南福建长期地广人稀,此后的开发主要是在外来移民的迁入下实现的。依据谭其骧先生的研究,秦汉时期浙江省率先开发的地区分布在杭州湾两岸,此后移民逐渐向全省其他地区迁移。其中一个方向是自今诸暨溯浦阳江,尔后下婺江、衢江,大致是今天的浙赣铁路所经,在到达今龙游以后溯灵江、下松溪,进入今天的丽水地区;另外一个方向,是以今天的宁波以西为出发点向东向南,而以自今奉化沿海滨南下为主线,在到达瑞安、平阳以后再溯飞云江、敖江西入山区。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的开地过程》,载杭州《东南日报》1947年10月4日,收入《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浙江的开发大势今温州市的沿海各县永嘉、瑞安、平阳、乐清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都已建立,而山区县份泰顺、文成和海岛县洞头要到公元15世纪以后才陆续建立,比平原各县建县整整晚了一千多年。当然,这不是说建县以前泰顺无人居住,但县的建立却往往可以看作区域开发完成或接近完成的一个标志。说泰顺完成开发的时间比沿海平原整整晚了一千多年,一点都不为过。与浙江相比,福建的开发又要晚很多。唐朝开元年间,浙江、福建、苏南、皖南东部所在的江南东道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6.3户,浙南的台州、温州和福建的泉州人口密度只及其一半左右,福建其他州的人口密度又要低很多。唐后期五代福建的经济发展加快,到了北宋中后期福建的绝大部分地区都获得比较充分的开发。参见吴松弟:《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历史地理》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浙南闽北建县时间》一图表明,福建北部各县,除了位于海拔七八百米以上的鹫峰山、洞宫山的深山区各县没有建立以外,其他各县都已经建立。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可耕地较少,宋代福建很快就成为中国人均耕地数量最少、人民的生存压力最大的地区。福建人为寻找新的耕地和就业机会,只好向有较多可耕地的邻近地区迁移,成为宋代东南主要的移民迁出地之一曾丰《缘督集》卷17《送缪帐干解任诣铨改秩序》载:参见吴松弟:《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历史地理》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曾丰《缘督集》卷17《送缪帐干解任诣铨改秩序》载:“居今之人,自农转而为士,为道释,为伎艺者,所在有之,而唯闽为多。闽地僻,不足以衣食之也,于是散而之四方,故所在学有闽之士,所在浮屠老子宫有闽之道、释,所在圜闋有闽之技艺。”宋代温州沿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亚于福建的充分开发地区。北宋后期温州有12万户居民《宋史》卷88《地理志》。,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因沿海发生严重的潮灾人口有所下降,但由于闽东北人民纷纷迁入而得以恢复参见吴松弟《宋代福建人口研究》,载《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到了南宋后期,全州已达20万户,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已无“不耕之田”,而且普遍实行晚稻和春小麦连作制,冬春之际“无不种麦”。吴咏《鹤林集》卷16《知温州到任谢表》。由于人多地少,温州逐渐成为缺粮的地区。吴咏说温州:“总一岁所收,不敌浙西一邑之赋,举全州尽熟,不如苏、湖一顿之粥。”吴咏《鹤林集》卷16《知温州到任谢表》。无地少地的人口不得不涌入工商业部门,宋代地方志说温州经济“其货纤靡,其人多贾”,“《宋史》卷88《地理志》。参见吴松弟《宋代福建人口研究》,载《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吴咏《鹤林集》卷16《知温州到任谢表》。吴咏《鹤林集》卷16《知温州到任谢表》。祝穆《方舆胜览》卷9。位于泰顺东面的温州沿海平原、南面的福建,宋代都成为人口密度较高、经济发达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浙南福建的一部分往外迁移的无地少地的人口,便可能会选择泰顺作为他们的迁入地区。明清时期,福建仍然是中国人均耕地数量最少的地区。由于明代以及清前期限制海上贸易的进行,福建的海上商业以及商品性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受挫,很难通过发展工商业来解决剩余人口的出路。而且,期间又发生了耿精忠之乱等战乱。谋生的压力和避难的需要驱使部分福建人不得不对外迁移,除了广东、海南岛、台湾和东南亚,浙南山区也是福建移民的迁入地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南方山区的经济开发,以番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烟草、花生、蓝靛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以及采矿、烧炭、土纸制造等手工业生产的扩大为主要内容,而福建是我国最早大量种植番薯、烟草、蓝靛的地区,采矿、烧炭和土纸生产也具有较高的水平。浙南闽北那些未设县的山区的自然条件与气候和福建的已开发各县类似,这些县的移民依靠在家乡掌握的生产技术完全可以在此立足并发展。除此之外,浙南内部的人口迁移,特别是处州府矿工向温州府的产矿山区的迁移,也达到一定的规模。通过移民的迁入,以前地广人稀的浙南闽北山区,明清时期得以完成最后的开发。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浙江省的泰顺、云和、景宁、宣平四县同时建县,景泰六年(1455年)福建寿宁县建县,标志着浙南闽北山区已获得初步开发。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四年(1739年)福建的屏南、福鼎相继建县,表明浙南闽北山区的开发仍在深入进行中。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同治、光绪年间,泰顺县已出现人多田少,“患在人满,全赖邻县觅食”的现象,每年外出做工的工匠人数甚多林鹗《分疆录》卷1,林鹗《分疆录》卷1,“舆地·疆域”,卷2,“舆地·风俗”。二、浙闽开发与泰顺历史上的移民迁入泰顺长期地广人稀,陆续迁入的外地移民无疑是地区开发的主要力量。泰顺县古方志《分疆录》对当地人口的来源有过一些记载。1998年完成编纂并出版的《泰顺县志》,依据全县家谱和户口册,记载了全县人口达千人以上且有谱牒可稽的汉族和畲族55个姓的迁移源流。比较上节所述的浙闽开发的大势,以及我今年带领复旦大学等大学的十余个教师和研究生,在泰顺县二十余个村庄为时一个月的访谈和家谱调查,我认为新修县志的这些记载并非无根之谈,可以作为研究泰顺移民的基本资料。现据1998年《泰顺县志》的第四编第二章第二节和第三章第一节,并以我们调查获得的家谱进行补充或修正,制成附表,再据附表制成表1和表2,用来反映泰顺历史上的56个姓氏(较《泰顺县志》所载增加1个姓氏)的移民迁入情况。表1移民始祖迁入泰顺的时间及占已知迁入时代者的百分比始迁祖已知迁唐代五代宋代元代明代建县以前建县以后清代清初和康熙入时间(始迁祖数量/占已知迁入时间的始迁祖的百分比)14013811/83/2.215/10.96/4.342/30.425/18.117/12.361/44.244/31.9表2移民迁出地及占已知迁出地始迁祖的百分比始迁祖已知北方浙北处州府温州府福宁府汀州府泉州府和兴化府迁出地(始迁祖数量/占已知迁出地的始迁祖的百分比)1401342/1.58/6.039/29.144/32.823/17.214/10.44/3由于古代迁入泰顺的移民大多采用举家迁入的形式,因此以上表中的每一个始迁祖,都可以视为一支移民。据表1,泰顺县的56个主要姓氏已知迁入时间的138个始迁祖中,78个在明景泰建县以后迁入,占了56.5%。换言之,泰顺县的绝大部分的姓氏,无论汉族还是畲族,都是在建县以后迁入,在泰顺建县以前迁入的只占较小的部分。然后,我们不能依据这一点,便说今天的泰顺人的祖先,绝大部分都是明代建县以后才迁入,因为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的林、陈、吴、夏、王、张六姓的大部分始迁祖,早在唐宋时代便已迁入泰顺,而人口分别在5000~9999人的包、翁、蔡、周、董、陶、郑、毛、胡、蓝、雷、刘、叶、黄、赖、李、徐等17姓,除了赖、雷、蓝三姓以外,绝大部分的始迁祖都在建县以前迁入。估计建县以前迁入泰顺的各姓的后代占了全县现有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在上述始迁祖中,唐五代宋迁入的共29姓,占了已知迁入时间的138个始迁祖的21%。这些最早迁入泰顺的始迁祖,奠定了泰顺文化的初步的基础。《分疆录·原始》记述早期移民与泰顺开发的关系:泰顺所分地,瑞安之义翔、平阳之归仁二乡也,实则皆山谷而已。……唐以前僻在荒服中,多老林,供郡国材用而已,实闽括间瓯脱也。至唐,始有山民烧畲辟壤,渐兴赋役。及唐末之乱,赋烦役重,民不堪命,流亡入山者愈多,则百落千村,皆武陵之桃源矣。时藩镇从衡,强辟朝官为佐,于是闽越有志之士,挈家入山,请于刺史,烈山导泉,垦田均赋,定界立户,始有义翔乡五都十二里、归仁乡三都六里之目……前后入籍者凡十八大姓……开山立业,至今八九百年,子孙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后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为瑞平世家巨族矣。泰顺移民具有按水系分布的特点。泰顺全县的水系,北部属于飞云江水系,南部分别属于交溪(在福建福安入海)、沙埕港(在福建福鼎县入海)以及鳌江(在浙江平阳县入海)三个水系。唐五代是外地对泰顺移民的第一个阶段,共有14个始迁祖迁入,其中10个分布在北部的飞云江流域,并且是靠近今天的文成县的地方,4个分布在南部的交溪流域和沙埕港流域。此14个始迁祖中12个已知迁出地,其中8个来自浙江省内的杭州、绍兴、金华、平阳(其地包括1981年分置的苍南县,下同)等县,3个来自福建的宁德、霞浦、莆田等县,浙江移民和福建移民分别占了67%和25%,此外还有1个来自河南。唐五代移民的分布以及迁出地分散的特点,反映了他们主要因逃乱避世而溯飞云江迁入今天的泰顺县境内离县界不远的地方。宋元是外地对泰顺移民的第二个阶段,共有21个始迁祖迁入,占了138个已知迁入时间的始迁祖的15.2%。就分布地而言,8个分布在飞云江流域,13个分布在南部的交溪和沙埕港流域,反映了泰顺南部已成为移民的主要迁入地。21个始迁祖中有20个已知迁出地,其中的12个来自浙江省内邻近泰顺的县份;7个来自平阳县,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另外则来自今天的瑞安、文成、温州、龙泉、景宁等县的移民。此外,8个始迁祖来自福建东北部靠近泰顺的霞浦、福安、寿宁等县。在第一阶段,福建移民只占同一时期已知迁出地的移民始迁祖的25%,第二阶段上升到40%,表明福建移民已成为外地对泰顺移民的重要力量。明朝初期至建县以前是外地对泰顺移民的第三个阶段,共25个始迁祖迁入,占了已知迁入时间的138个始迁祖的18.1%,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时期。在县境的其余地区移民分布都以填补和加密原先的分布区为特点,只有后来作为县城的罗阳最为密集,此次迁入的25个始迁祖中竟然有8个集中在罗阳。罗阳尽管很早就有聚落,但明代以前却是外来移民较少的地方,附表的移民明代以前无1例分布在罗阳即是证明。就此看来,明代前期是罗阳开发的关键时期,正是期间的移民迁入和经济开发,奠定了它在泰顺建县以后作为县城的人口和经济基础。在迁入罗阳的8个始迁祖中,5个来自泰顺北面处州府的景宁和宣平两县。今罗阳方言属于丽水话的分支,接近景宁话和宣平话,应该和此次移民有关。明代泰顺设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要控制这片原属于瑞安、平阳两县的瓯脱之区,以遏制山区久盛不衰的采矿活动,而在泰顺采矿的人员主要来自邻近的闽北各县和浙江的处州府,故文献以“闽括流寇”称之姚之因《元明事类钞》卷11。。由于最主要部分来自处州府,泰顺《分疆录》干脆以“处州矿徒”称之。这种盗采活动在泰顺建县以前即达到相当的规模,尽管朝廷下达封禁令,但活动在浙闽边界的“奸民聚而不散,遂多私商争相仇杀”,罗阳是矿徒最后顽抗的地方姚之因《元明事类钞》卷11。林鹗:《分疆录》,“原始”。第三阶段的25个始迁祖中,23个已知迁出地,其中14个迁自处州府的景宁(7个)、云和(4个)、青田(2个)、宣平(1个),占了60%,剩下的9个始迁祖除了1个来自河南、1个来自福建安溪,都来自温州各县。简言之,处州府是这一阶段外来移民的主要来源地,不仅罗阳的外来移民主要来自处州府,其余地方也同样如此。建县前,泰顺南部原属平阳归仁乡的龟伏、石门下、净水、焦溪都有处州矿徒私开的矿山林鹗《分疆录》林鹗《分疆录》“原始”。明景泰三年建县直到明亡是外地对泰顺移民的第四个阶段。期间迁入的17个始迁祖,占了已知迁入时间的138个始迁祖的12.3%,数量和所占比例均低于明朝建县以前。17个始迁祖中,16个已知始迁地,其中10个来自处州府的景宁、云和、青田和庆元县,占总数的63%。,其余来自温州和闽北各县。分布地区也大致同于第三个阶段。可见本阶段移民的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情况和第三阶段有一定的相似性,实际是第三阶段的余波。值得注意的是,已有3个始迁祖深入到以前移民较少的北部和西南部接近县界的高山峻岭区域,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多,泰顺已开始开发地势较高的深山区域。在这3支移民中,深入北部深山区的2个始迁祖都是畲族,今天的畲族聚居泰顺北部区域的局面开始形成。清朝初年直到康熙末年(1722年)是外地对泰顺移民的第五个阶段。共有44个始迁祖(包括2个称清代迁入实际在清初迁入的畲族始迁祖),占了已知迁入时间的138个始迁祖的31.9%。其中,14个来自温州南部的平阳县,10个来自闽东北的各县,5个来自处州府的景宁、青田、宣平等县。值得注意的是畲族和汉族的客家移民对泰顺的迁移。明清时期是原聚居在赣粤闽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和客家人大批外迁的时期。他们北迁浙江的主要路线是广东潮州——福建漳州——安溪——连江——罗源——浙江景宁——云和——遂昌——宣平,有的畲族家族在进入处州府以后再迁入龙泉、青田和泰顺,还有的从福建罗源先迁平阳再迁瑞安、泰顺和青田。参见徐规《畲族的名称、来源和迁徙》,载《杭州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又载徐规《仰素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附表记载的畲族的24个始迁祖,除了9个或早在明朝前期或晚至清朝乾隆、雍正年间迁入以外,15个都在清初和康熙年间迁入泰顺;他们的迁出地,分别是邻近泰顺的平阳(8个)、景宁(5个)、福安(4个)、青田(3个)、福鼎(2个),以及云和与宣平(各1个)等县。另外,汉族人群中有13个始迁祖来自福建西南部的汀州府各县。《分疆录》说:“康雍之后多汀州人入山种靛,遂至聚族而居,今皆操汀音。”参见徐规《畲族的名称、来源和迁徙》,载《杭州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又载徐规《仰素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本阶段的44个始迁祖中,37个分布在县域的南部,占了总数的84%,南部成了移民的主要迁入地。甚至向来地广人稀、明后期才开始有移民进入的接近西南县界的深山区域以及从无移民进入记录的东南角的鳌江流域,也有12个移民始迁祖的分布。北部的飞云江流域只有7个移民始迁祖,其中4个分布在接近北部县界的深山区。第五个阶段的移民分布,表明自清初开始泰顺土地开发的重点已集中在南部地区以及北部的深山区。清雍正以后为外地对泰顺移民的第六个阶段。共有17个始迁祖,数量远远少于明建县以前和清前期。随着各地的广泛开发,泰顺已无多余的可耕地可以提供给外地移民,应是外地移民减少的主要原因。17个始迁祖中,9个分布在南部,其中5个进入西南部靠近县界的高山区,2个分布在鳌江流域;8个分布在北部,其中4个分布在北部靠近县界的高山区。再进一步分析,17个始迁祖中5个属于畲族移民,8个属于清初自福建沿海迁入平阳的今苍南县域、雍正以后再迁入泰顺的讲闽南语的移民。《分疆录》说:“乾隆以后多平阳北港人入山耕种,有发族者类皆国初由兴(化府)、泉(州府)内徙之民,故又特操泉音。”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泰顺南部的富垟、峰文、五里牌、洲岭、后章、雪溪、垟溪等乡,其中的一部分人讲闽南话,显然这是平阳闽南语区人民对泰顺移民的结果。近代以来随着泰顺工商业的发展,还有一些外地工商业者举家迁入百丈、罗阳等商业城镇。百丈镇的商业移民主要来自瑞安,多在光绪初年(1875年)以后迁入,民国初期达到130户、约650人。县城的商业移民主要在民国初年自寿宁迁入,约有三十余户、一百余人。《重修浙江通志稿》,第10册,民族考,第二章第一节《重修浙江通志稿》,第10册,民族考,第二章第一节“民族之迁徙”。三、外地移民与泰顺地域文化如上所述,外地对泰顺的移民始于唐代,此后直到民国陆续都有迁入。移民的迁出地,以清代的府论,主要是东面的温州府沿海各县,尤其是平阳;北面的处州府各县,尤其是景宁、云和;南面的福宁府各县,尤其是与泰顺交界的县份。除此之外,汀州府和福建泉州府、兴化府也为泰顺提供过一定数量的移民。浙江省的地区开发是自北而南,位于浙江极南的泰顺县是最后开发的地区;福建省的地区开发自闽江流域向两侧推进,闽北是开发稍晚的地区。明朝景泰年间泰顺、云和、宣平、景宁、寿宁等浙南闽北山区县的同时建立,反映了这几个县的开发大致是同步进行的。而且,景宁、云和、寿宁、宣平等县又都是向泰顺移民的地区,说明这几个县之间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邻近各县的移民是泰顺县地区开发的主力军。泰顺是浙南的飞云江、鳌江与闽东北的交溪、沙埕港等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的发源地,在这些河流的流域内沿海地方是开发较早、人口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流域开发有着自下游向上游溯源开发的特点,位于源头的泰顺可以说是四个流域最后开发的地区。沿着四条河流溯源开发的移民以及畲族、客家人和其他地方的移民,必然塑造出复杂而又多样的泰顺地域文化。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清楚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仍然建立在古老的闽越文化的基础上,外地移民出发地的文化虽然各有个性却又都有着源于闽越文化的共性。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浙江钱塘江以南的地区和福建、广东主要是越人的生活区域。秦统一以后,浙江的北部地区与苏南、皖南东部同属于一个政区,称为会稽郡,而清代的浙南三府和福建省同属一个政区,称为闽中郡。汉武帝时期,朝廷将浙南福建的越人的一部分迁徙到江淮之间。尽管文献缺乏明确记载,估计迁走的应该是居住在东瓯国和闽越国两国的首都的越人的上层及周围的居民,居住在山区的越人应该留在当地。三国时期,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皖南的山区仍为越人(当时称山越)所控制,甚至今杭州市及其附近的平原县分也不例外,直接威胁着孙吴政权的安宁参见《三国志》卷60、卷64。。在远离孙吴统治中心的浙南福建,山越更应该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部分。直到了唐代的前期,人们还说今天的福建漳州一带“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陈元光:《请建州县表》,载《全唐文》卷164,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参见《三国志》卷60、卷64。陈元光:《请建州县表》,载《全唐文》卷164,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02,金陵书局本。自三国两晋以来,随着北方汉族的逐步南下,浙南福建的闽越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融合。然而,这一片区域的外来移民大多采用零散的渐进式的迁移,只是不断补充当地的人口,而没有出现苏南浙北曾经多次发生的战乱以后外来移民成为人口的重要部分甚至主体部分的情景。而且,浙南福建的各个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融合的步伐未必一致,较晚开发的地区往往保存着比较完整的闽越文化。泰顺、寿宁、景宁、云和、宣平诸县是浙闽最后开发的地区,应该保存着比其他地区更多的闽越文化。就此而言,浙南闽北诸县之间的人口流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闽越文化的区域流动。泰顺和浙南闽北的其他县份在廊桥、民居、生活习俗等方面如果说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的话,无疑是文化同源的结果。笔者近十年来,曾分别陪同日本学者滨岛敦俊教授和美国学者PeterBol教授,在浙江北部的湖州、嘉兴两市的十余县和金华市所属各县进行较长时间的考察,又因从小生活在泰顺、瑞安对浙南的文化有亲身的感受,对浙江南北的文化差异有一定的认识,此外在福建的十余县也进行过考察。笔者深感浙南和闽北两个区域的文化尽管有差异,但共同性却大于差异性,滨海平原以外的地方尤其如此,多处显示出不同于浙江其他地区的特点。例如,越人素以“尚鬼好祀”而著名,所谓的“鬼”是已亡故的祖先,造一个气派的坟墓和大办丧事是浙南福建的习俗,而那种状如靠背椅子的坟墓也常见于浙南闽北,浙江的其他地区并不多见。泰顺语言五花八门,当地人如不讲普通话便无法交流,而讲的最多的语言,莫过于蛮讲话和罗阳话,前者据说接近闽东北方言,而后者则接近于处州方言。福建泉州以表演木偶戏而闻名全国,而泰顺的木偶戏也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表演形式。另据廊桥研究者的调查,类似泰顺这样的不用钉铆,采用别压穿插方式搭接而成的廊桥,基本上分布在北至清代的处州府境,南到福建闽江以北地区,仍不出古闽越文化的空间范围。参见龚迪发:《福建木拱廊桥调查报告》,载《第一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杭州,油印本。因此,我曾提出,浙江文化大致可分成三个区域,金衢盆地构成浙中文化区,盆地以北是浙北文化区,以南是浙南文化区;浙北文化区与同处于太湖流域的江苏、上海相关地区共同构成江南文化区,浙中文化区是浙北文化区和浙南文化区的过渡地带,双方的分界线在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参见龚迪发:《福建木拱廊桥调查报告》,载《第一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杭州,油印本。吴松弟:《交通道路和俞源的兴衰》,为邹伟平、俞发松著《走进俞源》作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当然,无论是泰顺还是浙南闽北的其他县,由于受北方和非闽越地区的移民和文化的影响,原生态的闽越文化早已面貌全非。然而,在泰顺这种明代才完成开发的偏远山区,原生态的闽越文化究竟什么时候才变得面貌全非的,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唐五代是外地对泰顺移民的初始阶段,移民人数相当有限,又主要分布在北部飞云江流域接近县界的区域,其他区域的移民甚少。在这一时期,有限的外地移民的数量未必超过原先的越族土著居民,因此他们的文化未必会压倒土著的闽越文化。要到宋代尤其是南宋,泰顺才出现《分疆录》所说的“自宋以来生齿日繁,文化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这种汉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表明外来的汉文化已被当地人视为主流。然而,外来文化成为主流,并不意味着土著的闽越文化完全消失。就泰顺乃至浙南福建的情况来看,汉文化成为主流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活、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在生活习俗、地方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未必会体现的那么充分。何况,明代以来泰顺的外地移民,不是来自浙南闽北的邻近县份,就是来自闽西南的畲族和客家人,他们带入泰顺的文化仍然是在土著的闽越文化的基础上吸纳部分异质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其形式和内容与泰顺地域文化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说泰顺保存着比较古老的闽越文化,说当地自唐宋便已存在的文化及其表现形式并非都起源于浙南闽北以外的地区,显然是合情合理的推测。相对稳定中的逐渐变化无疑是泰顺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相对稳定,泰顺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才显得独特和完整;由于吸收了外来移民的文化,泰顺文化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五方杂陈的特点。然而,这种五方杂陈,杂陈的是处州府、温州府、福宁府、汀州府,以及泉州府等植根在古闽越文化基础上的地域文化,它们的差异性是因吸收异质文化的程度和时间的不同所造成的,下层百姓的社会生活方面中真正来自北方以及闽越以外地区的文化未必很多。以浙南闽北的土著文化为主,同时又部分吸收闽越其他地区和北方、浙北的文化,应是泰顺传统地域文化构成的基本特点。附表历史上外地对泰顺的移民姓氏始迁祖迁移时间迁出地最初迁入地备注齐齐富唐乾封河南上、下洪间避乱入居叶叶兴保唐永隆浙江钱塘黄坑乡南蜂经丽水碧湖迁入陈?唐大历前?松垟乡陈阳陈正六宋绍兴福建寿宁南院乡陈千二元至正浙江平阳凤垟乡包包全唐元和浙江绍兴新山乡后坪包贵山宋德祐浙江平阳泗溪乡玉岩徐徐相唐宝历婺州(浙江)司前宫头洋徐安正明末浙江兰溪洪口乡桃架山徐永足清初福建柘荣东岭乡东桥徐时松清乾隆浙江景宁仙居乡下稔黄?唐中和前?黄坑乡黄垟村黄子招清康熙福建连城南院乡坑边避耿精忠乱夏夏仁骏唐中和会稽(浙江)莒江乡下村时值世乱吴吴畦唐乾宁山阴(浙江)新山乡漈头吴世德明初浙江景宁竹垟乡何宅垟陶陶乔唐末婺州(浙江)百丈白鹤溪口周周二唐季福建宁德洲岭乡洲边周多四明洪武浙江乐清罗阳垟心街周良宾明洪武浙江乐清罗阳垟心街周明诗明初浙江云和大安乡后垟周士益明洪武浙江平阳凤垟乡乾头周凤吉清康熙浙江景宁雅阳乡百福岩薛薛晔仪后梁龙德浙江平阳三魁镇薛宅林林建后唐同光福建莆田筱村东源林超新清顺治浙江平阳夏卢乡水车垟林武雍清雍正浙江平阳富垟乡内垟?清乾隆浙江平阳峰文乡峰文?清乾隆浙江平阳五里牌乡普章湾翁翁神迁宋乾德福建福鼎翁山乡翁神安宋乾德福建福鼎葛垟乡翁家山翁兴偏清乾隆浙江平阳联云乡包坑自福建泉州迁平阳蔡蔡稠宋太平兴国浙江龙泉西旸乡峡屿张张福宋淳化浙江平阳西旸乡峡屿张义存宋崇宁浙江平阳岭北乡村尾?清康熙福建连城洪口乡阳山张子祥清康熙福建霞浦泗溪前坪?清康熙福建寿宁罗阳张应汉清乾隆浙江平阳洲岭乡下舟垟董董成钦唐末浙江平阳东溪李李杰宋皇祐福建赤岸包垟乡马迹李二元延祐浙江景宁南山乡岭头李思恭明初浙江景宁积库乡普城?明正德浙江青田横坑乡华垟李士端清康熙浙江平阳五里牌官坑见山水形胜而定居王王遑宋宣和浙江平阳东岭乡国岭因金人入侵王得瑜明洪武浙江景宁罗阳沙堤王阅明景泰前浙江温州罗阳王伯亨明永乐浙江平阳松垟乡底垟王生七明宣德浙江云和玉溪乡王家山王贯道明景泰浙江云和龟湖乡龟湖王员六?福建赤岸戬洲乡溪坪郑郑长生宋开禧浙江平阳松垟乡上仁垟郑逢险宋开禧浙江平阳松垟乡上仁垟郑义十明洪武浙江云和葛垟乡下村郑伯添明永乐浙江云和南院乡南院郑奕焕清初福建福安积库乡垅头郑元章清乾隆浙江平阳后章乡董庄魏魏文虎宋绍定?黄坑乡魏垟毛毛伯孉宋代浙江文成联云乡箬垟毛三九宋宝祐浙江温州南院乡毛垟曾曾秉宋代浙江瑞安东溪乡曾肇作清嘉庆福建同安鹤巢乡上交垟全家15口同迁曾肇力清嘉庆福建同安大安乡大丘坪谢?元元贞福建福鼎万排乡茂竹园因时世乱离谢顺卿清康熙浙江平阳月湖乡月湖垟最早居福建晋江谢朝荣清乾隆浙江平阳雪溪乡武岭最早居福建漳州杨杨富敬?浙江龙游西旸乡晓旸坑元至正前已迁入?清康熙福建连城横坑乡横坑头?清乾隆浙江景宁洪口乡碗窑刘刘廷璋元至正福建福宁雅阳排岭头刘显八明初浙江景宁戬洲乡武垟村刘玟明天顺以后浙江文成罗阳胡胡仲云明洪武浙江青田仙稔乡上稔胡道严明天顺浙江庆元东溪乡后圳胡承积明万历?大安乡后垟?清康熙浙江平阳横坑乡舂臼坑朱朱福一明初河南登丰南山乡章后入赘朱君寿清康熙福建屿前戬洲乡武垟避乱迁入卓卓禄胜明永乐浙江瑞安东岭乡避难迁入潘潘维新明永乐浙江宣平罗阳避乱迁入潘世衍明初浙江青田洪口梅梅至明永乐浙江景宁罗阳梅祥明永乐浙江景宁罗阳沈沈希三明永乐浙江青田鹤巢乡交垟?清康熙福建永定富垟乡均山钱钱忠达明永乐浙江景宁南院乡棠坪苏苏奋基明正统福建同安泗溪乡前坪苏文新清乾隆浙江平阳垟溪乡垟边彭彭有富明正统前?戬洲乡彭家堡季季淳明英宗浙江景宁罗阳舒舒寄宗明季中叶浙江青田罗阳龚龚景信明季福建寿宁岩上乡岩上章章琴明隆庆浙江景宁东安洋尾弃官隐居章必达清康熙?仕阳镇早阳汤汤文魁清康熙浙江乐清泗溪后池高高伯海明万历浙江青田罗阳严严小一明季浙江文成百丈东岸何何沧明季浙江景宁雅阳镇孔目垟庄庄挺秀明季福建安溪柳峰尖下庄罗罗生民清康熙福建永定章成乡山谷垟罗义偕清康熙福建上杭大安乡罗汉罗元统清康熙福建上杭里光乡兄弟5人同迁入赖赖苍高清康熙福建永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