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5/45动物的眼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动物的眼睛的有趣和奇特。(2)了解瞳孔的作用。(3)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体验参与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2)通过参与实验,了解瞳孔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2)学会团队合作。【教学重点】了解动物的眼睛的有趣和奇特。【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各种动物眼睛的图。二、讨论各种动物眼睛的特点,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马、牛、羊的眼睛都长在什么地方?出示图片:(马牛羊的头像)学生讨论回答:他们的眼睛长在两边。2.教师:他们眼睛的特点对他们有什么特殊作用呢?学生:他们能发现后面的危险。及时逃跑,保住性命。三、探究活动活动一:请同学们做端正,头不要摆动,看一下你的眼睛能看到多大的范围?能不能看到后面的同学?学生回答:不能老师:那马牛羊的眼睛长在两边,是不是比我们的视野要宽?这样他们可以及时发现危险。老师:我们看一下猫的眼睛是怎样感知环境的,早上,中午,晚上,光线不同,猫的眼睛也不同。白天的时候,猫咪的瞳孔看上去就像一个枣核;中午的时候,猫咪的瞳孔会变成一条细缝;到了晚上,猫咪的瞳孔圆圆的黑溜溜的。活动二:同学们观察一下同桌的瞳孔,在黑眼珠的中间有个更黑的圆圆的就是瞳孔。它是我们眼睛的窗户。能控制光线进入的多少。下面我们做个观察实验,同学们面对面看着对方的眼睛不动,老师打开灯,你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惊奇地发现,瞳孔迅速缩小。老师:虽然我们的瞳孔可以根据不同的光线自动调整进光量,但是我们也要爱护眼睛。不要看强光;不要看激光;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同学们继续讨论一下应该怎样保护眼睛?学生:不在移动的车里看书;认真做眼保健操;不躺着看书……继续看图片:比目鱼的眼睛,青蛙的眼睛,猫头鹰的眼睛。讨论:这三种动物眼睛的特点。教师总结:我们看到比目鱼的眼睛长在同一侧。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也是生在两边的,在它长到大约3厘米长的时候,眼睛就开始“搬家”,一侧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比目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在水中游动时不像其它鱼类那样脊背向上,而是有眼睛的一侧向上,侧着身子游泳。它常常平卧在海底,在身体上覆盖上一层砂子,只露出两只眼睛以等待猎物、躲避捕食。这样一来,两只眼睛在一侧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当然这也是动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青蛙的瞳孔都是横向的,并且对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猫头鹰的眼睛在夜晚会闪闪发光,它在夜间视觉敏锐,一到白天就什么也看不见。四、拓展活动蝙蝠是用什么来确定物体位置的?五、作业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3.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板书设计】动物的眼睛1.牛马羊的眼睛特点以及作用2.瞳孔3.保护眼睛
动物的耳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耳朵的特点。(2)了解有些动物不长耳郭的原因。(3)知道耳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1)初步感知动物耳朵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2)通过参与实验,了解耳郭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参与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2)学会团队合作。【教学重点】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耳朵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探索动物耳朵的兴趣。【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动物耳朵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小兔的背影,猜猜是谁来了?小结:原来小兔的长长的半圆形的耳朵是长在头顶上的。小朋友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顶上的?2.出示被遮住一半的大象,猜猜又来了谁?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看大象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大象的耳朵长在头的两边,大大的像扇子)小结:原来大象的耳朵大大的长在头的两边,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动物,它的耳朵也是长在头的两边的?我们小朋友的耳朵长在哪里?(学生介绍,并及时鼓励)二、合作交流,获取新知1.那小朋友们知道这些小动物的耳朵都有什么功能吗?大象的耳朵很大能驱赶蚊虫、扇风,还可以像敌人示威。小猫的耳朵声音能听的非常仔细,小老鼠的发出点小动静,小猫都能听见。夏天时,兔子耳朵上有绒毛,冬天时,兔子换毛,耳朵变成长长毛。兔子耳朵能转动。耳朵帮助兔子听到微弱的声音(像食肉动物悄悄接近时发出的声音),并确定声音来自何处。帮助兔子散热。兔子的耳朵中有许多血管,当耳朵周围的空气流动时,温暖血液的温度就会有所下降。这可以帮助兔子调整其体内的温度。(兔子没有汗腺,必须靠耳朵散热,兔子的耳朵不是长来让人抓的,如果把兔耳抓伤造成神经受伤,将造成兔子的耳朵直不起来、无法转动)小猪的耳朵长得很大,而且下垂,所以听觉迟钝。小狗的耳朵是竖起来的,只要有一点声响,它就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2.小朋友们,打开书本,看一看还有哪些特别的耳朵。出示其他动物的耳朵,观察一下他们的耳朵。驴的耳朵可以防止蚊虫进去,大象的耳朵可以赶走蚊子,大耳狐的耳朵有利于散热。请同学们把手放在耳后。听一下老师说话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学生惊奇的发现。这样听到的声音更大了。老师:我们的耳朵包括耳道和耳郭两部分。耳郭的作用就是收集声音。同学们看一下同桌耳郭的纹路,它们能把声音导入耳道。有时候老人听不消的时候,会把手遮在耳后。帮助收集声音。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老师:播放鼹鼠,小乌,鱼的图片。同学们看,他们有没有耳郭?他们能听到声音吗?老师:他们虽然没有耳郭,可是有耳道。所以能听到声音。可是他们为什么没有耳郭呢?学生讨论:如果鼹鼠长着大耳郭,钻洞时会碍事。鱼没有耳郭,可以减少水的阻力。3.我们先来做个活动,体验一下飞行的鸟长个大耳郭会是什么感觉。让学生慢慢走到教室前面,然后快速跑回去,感受两耳生风的感觉。教师补充:当鸟儿快速飞行时,空气的阻力会很大。所以他们的耳郭就退化了。跑车也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设计成流线型的。4.今天我们知道了小动物的耳朵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长的位置不一样,有的形状不一样,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耳朵,是什么样的?长在哪里的?三、联系自己我们人也有耳朵,有什么作用?失去了会怎样?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四、扩展活动了解蟋蟀是怎样感知声音的。五、总结收获: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呀?【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3.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
动物的鼻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狗的鼻子的特点和作用。(2)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鼻子的特点。2.方法与过程:通过参与活动,了解鼻子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参与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2)初步感知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鼻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探索动物鼻子的兴趣。【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之前大家认识了很多小动物的鼻子,请问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鼻子是哪些小动物的吗?(教师课件出示图片)二、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老师:狗是我们最熟悉的动物。它的鼻子可以做哪些事情?学生:可以闻气味。活动一:出示搜救犬的图片。问:谁知道这只狗在干啥?学生讲解搜救的过程。教师补充: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成片的房屋倒塌。有的人被埋在地下。有的人死了。有的人在建筑物的空隙里没有被砸死,救援的人看不到,搜救犬可以及时发现还活着的人,告诉搜救队员,及时施救。活动二:出示缉毒犬的工作图片。他们在干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补充:缉毒犬从小被训练的对毒品很敏感,他们灵敏的鼻子能帮助缉毒战士发现贩毒分子隐藏的毒品。补充缉毒的小故事和毒品的危害。不要尝试吸毒。活动三:出示狗储藏食物的图片。这只狗在干什么?教师补充:动物有个本能,就是在食物丰富的时候就收藏一些。狗也这样,他们在秋天时藏起一些食物。冬天食物匮乏时会去找出来吃。补充《狼图腾》里“狼存黄羊”的故事。学生分享自家小狗藏东西的趣事。三、其他动物的鼻子1.教师出示骆驼的图片,请大家说说骆驼鼻子的特点,说说骆驼鼻子的作用。学生:靠鼻子寻找水源。老师总结:骆驼能靠鼻子寻找水源,能闻到两公里外的水源,还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开合鼻翼。风沙大时,鼻翼会关闭。2.出示小猪的图片,请大家观察小猪的鼻子,相比大象而言,小猪的鼻子有什么特点?学生:猪鼻子短。3.出示牛和马的图片,观察牛马的鼻子,说说它们的特点。学生:扁、平、大,靠鼻子散热。4.让学生观看课本,说说鸭,食蚁兽,大象和鲨鱼的鼻子的作用。老师总结:鸭的鼻子在喙的两侧,它的外鼻孔虽然不能闭合,但是入水后,鼻粘膜能将外鼻孔堵住,使水不能进鼻腔。食蚁兽性情温和,动作迟钝,但有极好的嗅觉,靠鼻子嗅出蚁穴,再用利爪把蚁穴弄开,它们总是十分小心,使蚁穴不至于被完全破坏。大象的鼻子可以玩耍,吸水,举重物和帮助吃东西。鲨鱼最敏锐的器官是鼻子,它们能闻出数里外的血液等极细微的物质,并追踪出来源。四、扩展活动1.教师出示蜜蜂采蜜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蜜蜂是靠什么寻找蜜源的?”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频总结出蜜蜂确定蜜源的方法,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相应活动。五、联系自己我们人也有鼻子,有什么作用?应怎样爱护鼻子?六、总结收获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呀?【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板书设计】动物的鼻子
观察蜗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一些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2.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2)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3)能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进行分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教学准备】分组:1.每组四只蜗牛,四个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一张塑料片。2.教师准备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图片、食物(香蕉、苹果、菜叶、面包、洋葱、大蒜)、白醋。【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原来观察过蜗牛吗?这节课中,让这些蜗牛成为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来了解和观察一下蜗牛吧。二、蜗牛的生活环境蜗牛生活在哪里?总结: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最适合的温度是常温。三、蜗牛身体的观察1.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对于蜗牛的身体,我们可以观察什么呢?学生:头、腹、尾、壳。投影出示:放大的蜗牛图,认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2.怎样观察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顺序、放大镜)3.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教师巡视。4.投影出示蜗牛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四、蜗牛壳的观察。1.对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壳比较硬。壳上有弯曲的线。师:这是一条怎样的线?(螺线)学生:跟田螺、螺蛳的壳差不多。2.对于壳上的螺线,我们还可以观察什么?学生:螺线旋了几圈?3.讨论:我们怎样数?请学生上台数出一圈。学生数螺线的圈数。4.螺线的展开方向。(做动作、图画、语言)师板书:像这样顺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右旋,逆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左旋。5.你的蜗牛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和现象有螺线出现?出示螺线图。6.我们一起来画一只蜗牛。五、蜗牛吃食物的观察1.为了把蜗牛饲养好,我们经常给蜗牛喂食物,那么你估计蜗牛喜欢吃什么事物呢?为什么这样想?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2.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了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那我们怎样来证实蜗牛喜欢吃这些食物呢,怎样喂这些食物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观察:蜗牛是怎样发现食物?蜗牛选择怎样的食物?蜗牛怎样吃食物?3.各组领取食物,学生观察蜗牛吃食物。把8只蜗牛分为两组,一组给予菜叶和树枝,一组给白醋。现象:蜗牛纷纷爬向菜叶,蜗牛远离白醋。3.做一个盒子,一半无遮挡,有阳光,一半有遮挡,无阳光。将蜗牛放到有阳光这一侧,你觉得蜗牛会爬向哪里?学生发言,老师总结:蜗牛会爬向有遮挡,黑暗的一侧。六、饲养蜗牛1.出示一瓶蜗牛,问学生想不想要,让他们整理好自己的桌面。2.说一说瓶里的蜗牛是怎样饲养的。3.饲养自己的蜗牛朋友,还想观察研究蜗牛的什么?【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板书设计】观察蜗牛1.蜗牛的形态结构2.蜗牛的食物
太阳的光和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可以发光发热。(2)知道太阳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2.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太阳能发光发热。(2)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感受阳光下的多种现象。(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下的物体表现出探究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强光下的自我保护意识。(2)学会团队合作。【教学重点】理解太阳能发光发热。【教学难点】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教学准备】石头玻璃杯铁块太阳伞。【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疑导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工是怎么孵化小鸡的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看孵化室(亮着电灯)人工孵化小鸡的过程。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孵化小鸡时都有电灯)师:为什么孵化室都要亮着电灯呢,这有什么用呢?(让学生纷纷猜测)师: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太阳的光和热》,探究这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太阳的光和热)二、观察、实验,探究规律(一)初步感知太阳与温度的关系。1.太阳出来后,走在阳光下和在树下有什么不同?(1)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说出感受。(2)师生交流,指多名学生说说。学生:阳光下好热呀。学生:树下很凉快。老师提醒:不要直接用眼睛看太阳。2.用手摸一摸墙的背阴处和阳光下的墙。(1)你们有何感觉?(2)学生体验交流,师小结:阳光下的墙比较烫。3.摸一摸准备的材料,晒一会再摸。(1)两次摸到的感觉是否一样?(2)通过这些体验你明白了什么?(师小结板书: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二)总结正午和傍晚的阳光强弱与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正午温度高,傍晚温度下降,是因为阳光强弱的缘故。三、光与热的好处1.师:人们利用光与热的这些关系,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2.学生说说知道的例子,相互交流一下。四、扩展活动说一说你假期去海边度假是如何防晒的?比如:涂防晒霜;打太阳伞;戴帽子;戴墨镜等等。【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板书设计】太阳的光和热光越强温度越高弱低
太阳和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利用太阳的例子。(2)知道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和有重要影响。(3)在教师引导下,初步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的依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探究太阳对动植物影响的兴趣。(2)赞同太阳发光发热的特点让生活更加美好。【教学重点】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教学难点】能够通过观察,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的依据。【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能够发光发热,那么太阳对人们的生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太阳与生活》这一课。二、教学活动活动一: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阅读书本,比较一下白天与晚上的区别有哪些?(预设:白天太阳出来了,工人叔叔和农民伯伯在劳动,小鸟和小狗在活动。夜晚月亮出来了,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小鸟和小狗在休息。)活动二:探究与发现结合周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一说人们的那些活动与太阳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言。(预设:晒干粮食、晒被子(杀菌)、让水变热、发电……)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衣、食、住离不开太阳。活动三:太阳与动植物1.播放视频白天,太阳出来了,鸽子在飞;鸡妈妈领着小鸡在寻找食物;小鸟在树上活动;画眉在树上唱歌;太阳花、芍药花开放晚香玉、昙花闭合等……夜晚,月亮出来了,猫头鹰出来活动了;太阳花、芍药花闭合,晚香玉、昙花开放。总结:昼夜交替影响动物的活动。2.说一说太阳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播放课本的图片)幼苗生长、结出果实、果实变色和大棚种植都需要太阳。植物的生长靠光合作用来提供养分,而光合作用需要太阳。喜光植物的叶片跟着太阳转,阳光普射时鸟儿生殖兴旺,阴雨天多数动物无精打采。太阳对动植物非常重要,是生命的缔造者。比如说,猫儿喜欢太阳,蝴蝶白天觅食,葡萄在阳光下茁壮生长,向日葵向阳生长。4.播放喇叭花开花视频总结:喇叭花一般都是早晨至上午开花,下午至傍晚谢花,朝开暮落。三、应用拓展大家看一下PPT上的两幅图片,“路灯发光”说明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给人们带来光明。“打伞防晒”说明太阳的光太强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打伞遮光可以防止晒伤。引导学生,太阳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四、本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发言。五、扩展活动1.关于太阳,你还想研究什么?2.制定作息时间表。六、课堂练习:(课件出示)【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板书设计】太阳和生活1.太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春夏秋冬【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季节变化的现象。(2)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时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四季现象的过程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四季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重点】在比较四季现象的过程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学难点】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四季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投影展示学生带来的不同季节的图片,让其他学生猜一猜分别是什么季节拍摄的。2.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线索。3.师引出课题: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这节课一起了解神秘的春夏秋冬。(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考察学生的已有经验,并迅速引入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本节课总体的活动指向。)二、活动过程1.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1)学生初步观察在校园中拍摄的四季的图片,组内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2)学生代表描述每一幅图片和其他图片的差别。(3)教师对季节的顺序、循环进行小结。教师介绍四幅图:在第一幅图中,我们看到了柳树发芽,第二幅图,呈现出荷花绽放的美景,还有一只小青蛙在旁边;第三幅图,我们看到了龙眼树硕果累累的景象;第四幅图展现了冰雪大地。这些变化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3.观察大自然中的景物,产生疑问并说出来,就是提出问题。比如:季节变化对人们的活动有什么影响?(1)学生初步观察图片,在组内交流。(2)学生交流怎样观察以及观察什么。教师提出观察要求。(3)学生小组内相互观察各种带来的图片,回忆当时是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拍摄的照片,然后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景物特点、人们的衣着和活动等。(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四季中进行的活动。教师: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学生:放风筝,踏青,植树,农民伯伯会耕地播种。教师: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学生:穿短袖,去游泳,吃冰棒。教师:秋天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学生:穿长袖,农民伯伯收获果实。教师:冬天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学生:穿上厚衣服,吃火锅,打雪仗。(设计意图: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类活动出发,进行初步的对比。)4.在不同的季节,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变化?(1)观察冬天与夏天的小猫。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小猫掉毛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季节性换毛。当春夏到来时,猫咪们要脱去绒毛,换上蓬松的粗毛,帮助猫咪散热及阻挡热气。当秋冬来临时,猫咪们要换上厚厚的绒毛,以帮助它们保暖。当到了猫咪换毛的季节,主人们一定要勤于为猫咪梳理它的毛发。小猫就是这样通过换毛来适应环境变化的,很多动物有这样的习性。找出猫在不同季节的相同与不同,就是在比较。(2)观察枫树的叶子在春、秋两季时的不同之处。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枫树的叶子在春天是绿色的,在秋天则变成火红色,落在地上时变成深红。除此之外,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大多与季节密切相关。(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的填写。(4)开展“我说你猜”活动,教师出示校园内玉兰树在不同季节时的照片,学生猜测是什么季节拍摄的,并说出线索。(5)教师小结:这种方法也是对比。(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对四季中的动植物进行研究,强化学生对四季影响动植物的知识和比较技能。)三、拓展活动展示4幅相同的桃树树干、树枝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补充四季中这棵树的其他元素。(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绘画形式,对整节课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板书设计】春夏秋冬1.春夏秋冬的特点2.不同季节,动植物的变化小猫换毛枫叶变红
看月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月亮是变化的。(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不同的月相。2.过程与方法:经历有目的的持之以恒的观察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科学家探究需要制定计划。(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月相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3)体验科学观察中要持之以恒。【教学重点】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体验科学观察的辛苦,养成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自古人们就喜欢赏月。美丽的月亮、如水的月光历来是诗人笔下的多情之物。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也要来“欣赏月亮”,但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月亮”。【出示课题:看月亮】二、探究提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小结:月亮本身不发光,是球形的,只有半个球面反射太阳的光,又称月球。1.画月亮在你的印象中,还记得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吧。指名到白板上画。你能把这些月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一下吗?在小组中排一排,指名到白板上排。提问:为什么这样排?有不同意见吗?有分歧没关系,我们继续学习,相信你会找到正确的答案。2.看月亮(1)找原因谈话:看到同学们画的月亮,老师很奇怪,为什么你们看到的月亮这么多形状?是什么原因呢?分组讨论。学生汇报,教师通过模拟月相变化进行总结。(2)模拟月相变化全班统一行动,月球站在1号位置上。【1号位置】提问:这个时候你们能不能看到月亮?为什么?所以我们说月亮的变化跟他本身不发光有关系?如果他本身发光的话,我们就能够都看到圆圆的月亮了。月亮就不会有形状的变化了。好,月亮要移动了。现在到了2号位置,你看到了什么?画下来。继续旋转记录。回到1号位置。谈话:现在月亮绕着地球旋转了一圈,你知道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吗?是一个月,准确的说是29.53天,我国农历的一个月就是这样规定的。提问:都看清楚、画好了吗?哪个小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误差是正常的。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部分就是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月相。现在谁来说说月相变化的原因?(小结:月亮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所以月亮始终只有一半发光,也就是朝着太阳的那一面发光,背着太阳的那一面是黑暗的,我们是看不到的。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所以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月亮被照亮的部分有时我们能看到,有时我们一点也看不到,有时看得多一些,有时看得少一些,就形成了不同的月相。)(3)找规律在这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一边看一边思考: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说说在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小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从缺到圆再到缺,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上半月由缺到圆,缺口朝左,下半月由圆到缺,缺口朝右。再看看我们做模拟实验的时候画的月亮,你知道是一个月中哪一天的月亮吗?一边看视频一边写下时间。)了解各个位置月相的名称和时间。看看你们开课的时候画的月亮,排列的顺序对吗?错的改过来。三、做个观察月相的计划让学生做观察月相的计划。(时间,地点,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教师提醒:出门观察月亮时需要家长陪同。并展示别人制作的观察计划,供学生参考。观察计划地点:小区花园观察方法:从农历初三开始,每隔两天观察一次,连续观察两周。记录方法:画出月相。四、拓展活动1.回顾:在美丽月亮的陪伴下,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练习。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月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要想真正的了解月亮,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细致观察。看哪个同学有恒心、有耐心,能够坚持一个月。【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板书设计】看月亮月相
种大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土培和水培的方法。(3)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水培和土培技术进行培育。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蒜生长情况的不同提出问题,并合理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如实记录大蒜生长的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2)体验种植的乐趣。【教学重点】知道土培和水培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蒜生长情况的不同提出问题,并合理解释。【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大蒜、水槽、有土的花盆、铁锹。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件与直观演示法:演示一:老师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PPT说明种大蒜的步骤,对于新鲜的视频演示,可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演示二:老师亲自示范种大蒜的方法,让幼儿对具体种植过程有一个直观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让学生得到浓厚的兴趣,使其对种植的理解和认识更加透彻。2.师生愉快参与法: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对种大蒜有更深的印象,我就采用了让直接参与种植的过程,在种植活动中,体验种植劳动的乐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大蒜。二、活动过程(一)怎样种大蒜?1.挑选蒜种。(1)师生讨论种大蒜时如何挑选蒜种。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挑选个大、饱满蒜瓣儿作蒜种的理由。教师总结:个大、饱满蒜瓣儿的更有活力,易成活。(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挑选蒜种。各小组展示自己挑选的蒜种,师生评价,留取合格的蒜瓣儿作为蒜种。2.种大蒜。(1)用土培育大蒜。土中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用土培育大蒜步骤:将蒜瓣儿插入土中,尖的一头朝上。师生交流培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用土培育大蒜的任务。(2)用水培育大蒜。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用水培育大蒜步骤。师生交流培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用水培育大蒜的任务。(二)怎样做更有利于大蒜生长?1.各小组展示自己培育的大蒜,学生评价。2.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有利于大蒜生长?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定期浇水,晒太阳和施肥。4.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进行验证。三、拓展活动活动指向:我们动手做一做。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土培育哪些植物?2.教师演示用水培育萝卜的过程。(提醒学生注意安全。)3.教师指导学生课下用水培育其他植物,并记录好植物的生长情况。【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板书设计】种大蒜1.怎么挑?个大、饱满的蒜瓣儿2.怎么种?土培和水培
植物和阳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植物需要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能解释植物的生长情况为什么不同。(3)了解生存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植物与阳光关系的。2.过程与方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并能持续观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光对植物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能解释植物的生长情况为什么不同。【教学难点】了解生存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植物与阳光关系的。【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导课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我在大地睁开睡眼的时候,第一个露出了笑脸;我用浑身的热情燃烧着希望;我养育着大地万物,默默无闻,我是谁?(太阳)2.师:老师今天把太阳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请大家用亲切的语言跟太阳打声招呼吧!出示幻灯片——太阳的图片(嗨,太阳好!Hello,太阳好)3.师:太阳可是我们的好朋友,清晨,我们看着它的笑脸起床;傍晚我们目送它回家。太阳不仅是我们的好朋友,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它!4.师:老师准备了几张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幻灯片—植物的图片,边看边介绍:快看:各种五颜六色的鲜花正在开放!有:荷花、白合、牡丹等。还有翠绿色的小草,小草上还挂着露珠呢!各种不知名的小野花也在竞相开放!向日葵在站队欢迎我们的参观!)师:同学们都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了,这些景色是什么?(植物)师:植物与阳光有关系吗?(有)5.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太阳与植物。(出示幻灯片—题目板书题目)二、探究1.师:关于太阳和植物,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2.师:关于太阳和植物,这节课你最想研究什么?(学生回答)3.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真高兴,因为这说明同学们对科学非常感兴趣。科学课需要我们作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一些问题就等待同学们课后去调查,好吗?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植物喜欢阳光?大家把资料准备好了吗?我看到大家准备的资料里有文字,有图片真不少啊!我这里有一张卡纸,想把大家的研究资料贴在这张卡纸上,怎样贴最合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有很多的研究方法,归类就是其中的一种,小组交流:用哪种归类法贴最合适?(音乐响)4.师:大家都贴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并粘贴在黑板上)师:通过这种归类法,你了解了什么?师:对,植物对阳光的需求是不同的,正是因为植物对阳光的需求不同,所以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生长习性。比如:向日葵和苔藓就是比较有特点的两种植物。向日葵有什么特点?(向日葵有向阳性向日葵跟着太阳转)5.师:向日葵真的跟着太阳转吗?它怎样跟着太阳转?师:向日葵真地跟着太阳转,说明向日葵是喜阳的植物;苔藓有什么特点?(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长)师:对,苔藓喜欢生在潮湿阴暗的地方,所以苔藓是喜阴的植物。6.师:那么,太阳对植物到底有什么影响呢?(出示萝卜)同学们,老师手里的这个萝卜颜色一样吗?再看看你们桌子上的这些水果,它们的颜色一样吗?想一想,为什么?(学生根据萝卜、苹果、西瓜、大葱回答)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从家长处得知)很好,大家非常注意日常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水果和蔬菜也有这种现象,(出示幻灯片水果图片)比如:苹果一面比较红,石榴也会,它们表面的颜色深浅不一,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吃过韭菜和韭黄吧?他们是什么颜色?(绿色和黄色)谁知道是什么原因?(韭菜是在阳光下生长的,而韭黄则是在没有阳光的环境下生长的)对,这些都是阳光对植物的影响,就是日照时间长的部位,颜色就深;而日照不足或阳光照不到的部位颜色就浅。师:经常给西瓜翻身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总结:“翻身”使西瓜均匀晒到太阳,以免果皮颜色不一致,留下黄斑,白斑,降低西瓜品质。师:阳光下和背阴处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展示小草在大树背阴下和大树旁向阳处的图片。学生观察发言,教师总结:阳光下的小草生长旺盛,背阴处的小草生长稀疏,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同种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情况不同。阳光下的植株:颜色深,长得结实,叶子又肥又大,粗壮。背阴处,反之。植物生长情况不同的原因就是光照的多少导致的。那么,我们说明植物生长情况不同的原因,就是在解释。6.活动:选取两株生长情况差不多的同种植物,一个放在窗台前(阳光),一个放在墙后(背阴)。及时浇水,观察,记录。过一段时间,在课上交流发现。三、拓展活动观察周围环境中朝阳的地方有哪些植物,背阴的地方有哪些植物。【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
植物和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植物需要水,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了解生存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植物与水的关系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不同水量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给出合理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并能持续观察。(2)感受水对植物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生存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植物与水的关系的。【教学难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并能持续观察。【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展示干旱土地上枯萎玉米和湿润土地上生机盎然的玉米植株。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对植物的重要性,植物生长过程离不开水。2.“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生物的生存条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水,植物生活同样需要水,那么,是不是每种植物的需水量都一样呢?在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它的需水量相同吗?”(学生们开始纷纷议论。)3.教师展示图片。让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些图片的情况。学生甲:“我图片的植物有水稻、高粱、玉米,它们的需水量是不同的。水稻需要的水最多。”学生乙:“水稻在它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水量是不一样的。抽穗期需要的水最多。”……我毫不吝啬地表扬他们,然后总结说:“也就是说,每种植物的需水量都不一样,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它的需水量也不相同。”二、探究:水对植物的重要性。1.学生实验实验中,要注意:(1)把两株铜钱草放置在同一个地方,分为1号和2号。(2)要及时给其中一株铜钱草浇适量的水。(3)要在相同的时间段观察。(4)要及时记录。2.质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记录。给学生几分钟思考时间后,学生开始讨论回答。(1)叶子的颜色(2)叶子的大小3.布置为作业,下周进行讨论。三、总结1.师:同学们课后要精心管理我们的铜钱草。如果发现不浇水的铜钱草枯萎的非常厉害,我们就及时浇水,防止它死亡。师:同学们,现在大家看一看老师刚上课时浇水的那株植物现在的情况。2.学生:它慢慢缓过来了。3.师:水对植物有很大的影响4.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四、拓展活动问题1:了解哪些植物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仙人掌类,多肉类植物,沙漠中的胡杨树,骆驼刺等植物。问题2:为什么他们能够适应干旱环境?教师:以仙人掌为例,它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
我们的食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食物来源,初步认识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2.过程与方法:(1)利用感官观察、记录生活中的食物。(2)创设情景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3)小组自主合作互助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在观察生活中的食物来源过程中合作交流,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乐趣。(2)懂得要珍惜动植物资源,热爱大自然。【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常吃些什么食物呢?(学生答)看来,同学们对食物都很感兴趣,那关于食物,还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食物”,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我们的食物。二、新课学习1.我们的食物有哪些?同学们,老师让你们记录了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现在谁能说说你吃了些什么?(学生简单汇报)教师适时把学生的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总结板书:馒头米饭面条……(面食)白菜豆角西红柿……(蔬菜)鸡肉鱼肉猪肉……(肉类)等。从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看出大家很喜欢美食。是啊,因为我们的食物丰富多彩。那么,我们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2.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同学们,当你在尽情地品尝美味的时候,可曾想过制作它们的原料都来自于哪里吗?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小组讨论。(1)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馒头和面条来自小麦,米饭来自水稻。白菜,豆角和西红柿都是蔬菜。鸡肉,鱼肉,猪肉来自鸡,鱼和猪等动物。(2)简单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师总结:我们饭桌上的食物一部分来自植物,一部分来自动物,一部分来自微生物。师板书:植物动物微生物是的,我们的食物,不论是肉食、素食,还是一些新型食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食物。3.了解身边的食物怎么来的。师:小麦种子经过种植,慢慢变大,收割之后,碾压成淀粉,淀粉再做成馒头。鸡从孵化到成为我们的食物,要经过鸡蛋孵化成小鸡进行饲养,当长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杀鸡烹饪了,做成美味佳肴。4.法治在线师强调: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5.我们来给食物分类。同学们,来自大自然的食物如此丰富,大家能把这丰富的食物分类吗?(学生根据想法简单汇报)师: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很多,接下来每个小组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给食物分类吧!小组活动,学生将带来的食物、图片以及知道的食物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师:现在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同学们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发言的要点,以便与自己的交流结果相对照。师总:通过小组交流,同学们总结出了许多分类方法。知道分类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原料的来源分,可以按营养成分分,也可以按食用方式或者产地等来分类。6.自由活动争当美食小导游。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收集了美食资料,谁的资料丰富,谁的解说最有诱惑力,最能吸引“食客”呢?让我们争当最佳美食小导游吧!(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当美食小导游,绘声绘色地介绍他们的美食,其他同学当“食客”兼裁判,最后选出最佳的美食小导游。)三、结论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儿不满意?你觉得其他同学做得怎样?先想一想,再说一说。四、课堂练习1.我们的食物主要来自()和()。2.按味道分类,我们可以把食物分为()、()、()、()、()五种。3.我国少数民族中。喜食牛羊肉的有()、()、()等。4.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豆油、麻油都属于植物食品。()5.说到底,我们的各种事物都是大自然提供的。()五、扩展活动了解家乡的特产,制作一份“家乡特产手抄报”。【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板书设计】我们的食物馒头米饭面条……(面食)白菜豆角西红柿……(蔬菜)鸡肉鱼肉猪肉……(肉类)等。植物动物微生物
我们的衣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做衣服的材料的来源,初步认识制成衣服的材料。(2)利用感官观察、记录制成衣服的材料,进行简单分析。2.过程与方法:(1)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2)创设情景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3)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在观察生活中的衣物来源过程中合作交流。(2)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动手能力。【教学重点】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放大镜、毛线、棉花。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服装表演展示走秀的图片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服装真人秀”?台下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的服装面料有什么不同?标签展示会:分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小组的搜集、讨论结果。师总结:裤子的服装材料是聚酯纤维,是人造材料。短袖T恤衫材料是棉,是天然材料。老师准备了棉花和毛线,大家可以把棉花搓一搓,捻成线,感受一下。毛线拆开来看一看。二、探究1.你知道棉花到线到布再到衣服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吗?播放相关图片。学生发言,老师总结:棉花→棉线,要经过13道工序:棉花→原棉→清棉→梳棉→条卷--精梳→并条→粗纱→细纱→络筒→捻线→摇纱→成包;从棉线→棉布,要经过6道工序:整经→浆纱→穿综→上机→织布→成品胚;从棉布→衣服,要经过8道工序:服装设计→纸样设计→生产准备→裁剪工艺→缝制工艺→熨烫工艺→成衣品质→后处理。2.播放蚕茧抽丝视频。总结:我们做衣服的天然材料有的来自植物,有的来自动物。3.玩一玩。想不想扮演棉花宝宝(蚕宝宝)?演一演你是怎样变成衣服的呢?教师准备从棉花、蚕宝宝到衣服的流程卡片,让学生抽取和扮演一个流程,自行排序并用动作演示这个流程。(设计意图: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不能长时间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为了能紧紧抓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设计了这一环节。同时巩固了在前面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三、拓展1.想一想,用不能穿的衣服或废旧布料可以做成什么?(在活动手册上写一写,画一画)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探究一下人造材料的来源。(设计意图:意在将课内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从而深刻的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树立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节约意识。同时,增强亲子情感,融洽亲子关系。)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回顾总结,意在培养学生梳理归纳的能力。同时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从中看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板书设计】我们的衣服来源制作方法棉花-植物纺线蚕茧-动物织布
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物品来源。(2)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2.过程与方法: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生活中的动植物,并做简单分析,记录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生活中的身边动植物资源时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2)树立珍惜动植物资源,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学难点】利用感官等工具,观察记录生活中的动植物,并做简单分析,记录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毛笔、铅笔、本子、书包、布笔袋。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结合前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动物和植物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吗?学生:动物可以提供鸡蛋,肉等,植物可以提供衣服,果实扥。二、动植物资源用处广1.谈话:你知道桑树有哪些用途吗?我们比一比,看谁想到的多?(以桑树为例让学生知道植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资源。)学生:桑树的叶子可以饲养蚕宝宝,而蚕可以为我们提供丝绸,间接为我们在提供物品。而桑葚、木浆纸、家具是桑树直接在为我们提供物品。2.谈话:你知道山羊有能为我们人类提供什么吗?我们像刚才对桑树一样尽可能多的找一找吧。(以羊为例让学生知道动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资源。)学生:山羊可以生产奶和奶制品。羊毛可以制作棉鞋,还可以纺成毛线。羊角可以制作梳子。引导学生寻找动植物还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帮助学生建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动植物的概念。激发学生珍惜动植物资源,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小结:像桑树和山羊这样能为我们提供物品的,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作资源。3.说一说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展示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谈话: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吧?试着完成下面的记录表格。小结:像粮食、树木、蔬菜、水果等都是植物资源;像马、羊、鸭、鱼等都是动物资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珍惜动植物资源。四、课堂活动展示习题图片。练习:我知道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用“——”连一连。五、动植物资源就在我们身边谈话:仔细观察我们课前准备的物品,说说它用到了哪些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师总结:毛笔的毫毛来自动物,初用兔毛,后亦用羊、鼬、狼、鸡、鼠等动物毛。笔管以竹或其它质料制成。铅笔分为铅笔帽和铅笔杆两部分:铅笔帽外观装饰用料主要为聚酯材料,制作工艺可分为制模、胶印、组装等工序将其完成。铅笔杆外观装饰用料主要有硝基纤维铅笔漆、印花油墨、电化铝箔、橡皮头和铝箍等。本子是由树木经过多道工序制成的。书包的材料为帆布,皮革,来自植物资源。布笔袋材料为牛仔布资源,来自植物。六、课堂活动1.谈话: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植物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的资源,假如没有动植物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学生:会被饿死,没有衣服穿等等。2.谈话: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珍惜动植物资源。拓展活动谈话: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动植物资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家中的动植物资源吧。【作业布置】1.阅读本课内容。2.把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父母,朋友进行分享。
组装小书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索组装书架的方法。(2)学会用凹槽进行拼接连接。(3)了解连接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连接的操作要点,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锻炼动手能力。(2)感受合作的快乐。【教学重点】学会用凹槽进行拼接连接。【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连接的操作要点,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痘病人的护理
- 展示设计中的平面构成2024091783课件
- 水电安装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高品质地砖批量供货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租赁合同违约金上诉状制作
- 2025版教育机构临时用工人员服务协议书
- 2025版新能源汽车短期租赁借车协议书
- 2025版在线教育平台课程订购及服务合同
- 2025版公共建筑照明设备更新改造合同
- 2025版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协议书下载
- 2025年医院血透室人员培训工作计划
- 2025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必做题(附答案)
- 厨房刀具安全培训课件
- 护理烫伤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
- 执勤警示教育
- 供热企业运营管理制度
- 2025年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投资估算
- CJ/T 341-2010混空轻烃燃气
- MSC:破解能源转型密码: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实践指南
- 存款代为保管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