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总线论文_第1页
现场总线论文_第2页
现场总线论文_第3页
现场总线论文_第4页
现场总线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场总线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摘要:现代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的主流还是DCS,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DCS在功能和性能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总的来说,DCS正在向着更加开放,更加标准化,更加产品化的方向发展。但伴随着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改变了模拟信号通信及数字-模拟信号控制的局限性,构成数字化、智能化和多结点的通信和控制系统。关键词:DCS现场总线FCS电力系统我所学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选择研究的方向是电力系统,它是一门自动化非常高的行业。学习《工业控制网络》这门课程已有一段时间了,了解了国际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情况,认识到电力系统高度自动化可用“现场总线”这一技术实现,下面我就对电力系统中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作以分析。首先,介绍现场总线(FCS)的概念,它是指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1]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世界上已有现场总线100多种,其中宣称为开放型总线的有40多种,主流的成为国际标准的现场总线有十几种。由于市场的驱动,世界各大控制系统厂家都相继开发了各自的现场总线产品,现场总线标准繁多。要想达到开放、兼容、互操作和各总线间互联的目的,就必须实行大家都遵守的国际标准。国际IEC/TC65标准化组织为统一现场总线通信协议,在10多年工作中,通过争论与妥协,于1999年12月底通过了8种总线标准的折中方案。这8种总线的类型是:IEC技术报告(FF即H1)、CONTROLNET、PROFIBUS、P-NET、FFHSE、SWIFTNET、WOLDFIP、INTERBUS,再加上IECTC17B通过的3种现场总线国际标准,即SDS[2]、ASI与DeviceNet,还有ISO11898的CAN,共有12种之多。目前,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控制还是以DCS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DCS(数字式分散控制系统)开始进入电站自动化控制领域,由于其在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带来的正面作用是以往任何一种控制系统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因此,DCS在电站被广泛使用。目前300MW以上机组,无论是国产机组还是引进机组,无一例外采用DCS,就连200MW、100MW机组也在使用DCS来进行改造,甚至于一些自备电厂的25MW、12MW的火电机组也采用DCS系统。国际上可用于电厂的先进的DCS均已开发了与现场总线的接口设[3]备及相应的软件,DCS系统结合现场总线系统和现场总线设备已在火电厂有成功应用业绩。下面介绍下其概念:DCS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DistributedControlSystem),在国内自控行业又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即所谓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或在有些资料中称之为集散系统,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它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显示和控制等4C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以及组态方便。下面分别从不同方面对DCS予以介绍:一、系统结构DCS的骨架—系统网络。它是DCS的基础和核心。由于网络对于DCS整个系统的时时性、可靠性和扩充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各厂家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对于DCS的系统网络来说,它必须满足实时性的要求,即在确定的时间限度内完成信息的传送。这里所说的“确定”的时间限度,是指在无论何种情况下,信息传送都能在这个时间限度内完成,而这个时间限度则是根据被控制过程的实时性要求确定的。多数厂家的DCS均采用双总线、环形或双重星形的网络拓扑结构。为了满足系统扩充性的要求,系统网络上可接入的最大节点数量应比实际使用的节点数量大若干倍。其次,这是一种完全对现场I/O处理并实现直接数字控制(DDC)功能的网络节点。一般一套DCS中要设置现场I/O控制站,用以分担整个系统的I/O和控制功能。这样既可以避免由于一个站点失效造成整个系统的失效,提高系统可靠性,也可以使各站点分担数据采集和控制功能,有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DCS的操作员站是处理一切与运行操作有[4]关的人机界面功能的网络节点。二、DCS的结构从结构上划分,DCS包括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过程级主要由过程控制站、I/O单元和现场仪表组成,是系统控制功能的主要实施部分。操作级包括: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完成系统的操作和组态。管理级主要是指工厂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作为DCS更高层次的应用,目前国内纸行业应用到这一层的系统较少。DCS的控制程序:DCS的控制决策是由过程控制站完成的,所以控制程序是由过程控制站执行的。过程控制站的组成:DCS的过程控制站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由电源、CPU(中央处理器)、网络接口和I/O组成I/O:控制系统需要建立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通道,这就是I/O。DCS中的I/O一般是模块化的,一个I/O模块上有一个或多个I/O通道,用来连接传感器和执行器(调节阀)。I/O单元:通常,一个过程控制站是有几个机架组成,每个机架可以摆放一定数量的模块。CPU所在的机架被称为CPU单元,同一个过程站中只能有一个CPU单元,其他只用来摆放I/O模块的机架就是I/O单元。三、DCS的特点:1、高可靠性由于DCS将系统控制功能分散在各台计算机上实现,系统结构采用容错设计,因此某一台计算机出现的故障不会导致系统其它功能的丧失。此外,由于系统中各台计算机所承担的任务比较单一,可以针对需要实现的功能采用具有特定结构和软件的专用计算机,从而使系统中每台计算机的可靠性也得到提高。2、开放性DCS采用开放式、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设计,系统中各台计算机采用局域网方式通信,实现信息传输,当需要改变或扩充系统功能时,可将新增计算机方便地连入系统通信网络或从网络中卸下,几乎不影响系统其他计算机的工作。3、灵活性通过组态软件根据不同的流程应用对象进行软硬件组态,即确定测量与控制信号及相互间连接关系、从控制算法库选择适用的控制规律以及从图形库调用基本图形组成所需的各种监控和报警画面,从而方便地构成所需的控制系统。4、易于维护功能单一的小型或微型专用计算机,具有维护简单、方便的特点,当某一局部或某个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可以在不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在线更换,迅速排除故障。5、协调性各工作站之间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各种数据,整个系统信息共享,协调工作,以完成控制系统的总体功能和优化处理。6、控制功能齐全控制算法丰富,集连续控制、顺序控制和批处理控制于一体,可实现串级、前馈、解耦、自适应和预测控制等先进控制,并可方便地加入所需的特殊控制算法[5]。四、DCS的发展历程DCS自1975年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三十多年中,DCS虽然在系统的体系结构上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但是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功能和性能都[6]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总的来说,DCS正在向着更加开放,更加标准化,更加产品化的方向发展。作为生产过程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传统的DCS仅仅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如果以为DCS只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系统,那就会引出错误的结论,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含义已被大大扩展了,它不仅包括过去DCS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容,还向下深入到了现场的每台测量设备、执行机构,向上发展到了生产管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传统意义上的DCS现在仅仅是指生产过程控制这一部分的自动化,而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则应定位到企业全面解决方案,即totalsolution的层次。只有从这个角度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计算机自动化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DCS的发展阶段:\o"查看图片"

第一阶段:1975-1980年,在这个时期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表现为:1)采用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控制单元,实现分散控制,有各种各样的算法,通过组态独立完成回路控制,具有自诊断功能2)采用带CRT显示器的操作站与过程单元分离,实现集中监视,集中操作3)采用较先进的冗余通信系统第二阶段1980—1985.,在这个时期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表现为:1)微处理器的位数提高,CRT显示器的分辨率提高2)强化的模块化系统3)强化了系统信息管理,加强通信功能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集散系统进入第三代,其技术特点表现为:1)采用开放系统管理2)操作站采用32位微处理器3)采用实时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五、DCS国内外应用情况1975年美国最大的仪表控制公司Honeywell首次向世界推出了它的综合分散控制系统TDC—2000(ToalDistributedControl-2000),这一系统的发表,立即引起美国工业控制界高度评价,称之为“最鼓舞人心的事件”。世界各国的各大公司也纷纷仿效,推出了一个又一个集散系统,从此过程控制进入了集散系统的新时期。在此期间有日本横河公司推出的CENTUM,美国泰勒仪表公司的MOSË,费雪尔公司的DCÉ—400,贝利公司的N—90,福克斯波罗公司的Cpectrum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Telepermm。随着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各制造商的激烈竞争,使DCS很快从70年代的第一代发展到90年代初的第三代DCS。尽管在这之前的集散系统的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但其中存在着一个最主要的弊病是:各大公司推出的几十种型号的系统,几乎都是该公司的专利产品,每个公司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采用的都是专利网络,这就为全厂、全企业的管理带来问题。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网络开发使各控制厂商更多地采用商业计算机的技术,80年代末许多公司推出新一代的集散系统,其主要特征是新系统的局部网络采用MAP协议;引用智能变送器与现场总线结构;在控制软件上引入PLC的顺序控制与批量控制,使DCS也具有PLC的功能。至90年代初各国知名的DCS有:3000,Bailey的INFI—90,Rosemount的RS—3,WestHoose的WDPF,Leeds&Nonthrup的MAX—1000,Foxboro的IöAS,日本横河的CENTUM。这里所提到的均为大型的DCS,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各厂商也开发了不少中小型的DCS系统如S—9000,MAX—2,LXL,A2PACS等等。与管理类计算机相比,DCS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生产过程数据,使CIMS系统所作出的优化决策也更加可靠。国内DCS主要厂家有:上海新华,浙大中控,和利时,浙江威盛,自仪股份、鲁能控制,国电智深,上海华文,上海乐华,浙江中自等。国外的有西屋(艾默生)、FOXBORO、ABB、西门子、霍尼韦尔、横河、罗克韦尔、山武-霍尼韦尔公司、FISHER-ROSEMOUNT公司等[7]。那么,同20世纪90年代才走向实用化的,在自动化领域内最为新型的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比较,DCS的优缺点是什么呢?

DCS与FCS的具体比较如下:(1)DCS系统是个大系统,其控制器功能强而且在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数据公路更是系统的关键,所以必须整体投资一步到位,事后扩容难度较大。而FCS功能下放较彻底,信息处理现场化,广泛采用的数字智能现场装置使得控制器功能与重要性相对减弱。因此,FCS系统投资起点低,可以边用、边扩、边投运。

(2)DCS系统是封闭式系统,各公司产品基本互不兼容。而FCS系统是开放式系统,用户可以选择不同厂商、不同品牌的各种设备连入现场总线,达到最佳的系统集成。

(3)DCS系统的信息全都是二进制或模拟信号形成的,必须有D/A与A/D转换。而FCS系统是全数字化,免去了D/A与A/D变换,高集成化高性能,使精度可以从±0.5%提高到±0.1%。

(4)FCS系统可以将PID闭环控制功能装入变送器或执行器中,缩短了控制周期,目前可以从DCS的2~5次/s,提高到FCS的10~20次/s,从而改善调节性能。

(5)DCS系统可以控制和监视工艺全过程,对自身进行诊断、维护和组态。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致命弱点,其I/O信号采用传统的模拟量信号,无法在DCS工程师站上对现场仪表(含变送器、执行器等)进行远方诊断、维护和组态。FCS系统采用全数字化技术,数字智能现场装置发送多变量信息,而不仅仅是单变量信息,并且还具备检测信息差错的功能。FCS系统采用双向数字通信现场总线信号制。因此,它可以对现场装置(含变送器、执行器等)进行远方诊断、维护和组态。FCS系统这点优越性是DCS系统无法[8]比拟的。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FCS具有许多DCS无可比拟的优点,比如(1)很好的开放性、互操作性和互换性。(2)全数字通信。(3)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4)高度分散性。而大家都知道FCS是由DCS发展而来,现在FCS系统被广泛的应用,那么,DCS前景又将如何?现场总线的应用是工业过程控制发展的主流之一。可以说FCS的发展应用是自动化领域一场革命。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构造低成本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促进现场仪表的智能化、控制功能分散化、控制系统开放化,符合工业控制系统技术发展趋势。总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在经历了基地式气动仪表控制系统、电动单元组合式模拟仪表控制系统、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以及集散控制系统(DCS)后,将朝着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方向发展。虽然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FCS发展很快,但FCS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统一标准、仪表智能化等。另外,传统控制系统的维护和改造还需要DCS,因此FCS完全取代传统的DCS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DCS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肯定的是,结合DCS、工业以太网、先进控制等新技术的F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