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与边塞诗_第1页
高适《燕歌行》与边塞诗_第2页
高适《燕歌行》与边塞诗_第3页
高适《燕歌行》与边塞诗_第4页
高适《燕歌行》与边塞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适《燕歌行》赏析文学院荣小措学习内容: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1、盛唐边塞诗2、高适简介二、《燕歌行》赏析1、朗诵全诗2、题解3、结构分析4、主题思想5、艺术特色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唐代国力强盛,幅员辽阔,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向往参军赴边,并出现了盛唐“无人不作边塞诗”的诗坛盛况。著名边塞诗人有李颀、王昌龄;王翰、王之涣;王维、李白、杜甫的边塞诗也很有成就。代表作家:高适、岑参;1、盛唐边塞诗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图唐朝疆域图“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乃知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白《战城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前出塞》高适,字达夫,早年困顿失意;曾出塞。后担任封丘县尉,弃官:

“拜仰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安史乱后,官运亨通,封渤海侯。《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其边塞诗最著名。代表作:《燕歌行》

2、作者简介二、《燕歌行》赏析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朗诵全诗★《燕歌行》是汉乐府旧题。《乐府诗集》中:“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内容多写怨妇旷夫之情。高适沿用旧题,但在内容上有所突破,这与本诗的创作缘起有关。2、题解★创作缘起:“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诗前小序〕“感征戍之事”:可见已突破了旧题多写思妇征人的传统,扩大了表现范围,将笔触伸向了更广阔的边地生活,写到了唐代征战生活的方方面面。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分四层:第一层的八句,出征。第二层的八句,激战。第三层的八句,被围;第四层的四句,死斗。

3、结构分析第一层出征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第一层:出征。前四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汉家”:指代唐朝。唐人以汉代唐。原因一是充满自豪感。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汉家大将西出师。二是便于挖苦。李颀《古参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首句写东北边关告急。次句讲出征原因:赴边杀敌。写了士兵的杀敌豪情,也意味着将帅的恃勇轻敌。而天子对此非常嘉奖。明代唐汝询: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横行”的典故:

《史记·季布传》中樊哙对吕后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后四句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可见唐军庞大的军容和战士们的杀敌豪情以及将军不可一世的骄态。《秦晋崤之战》: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汉将:骄兵千里行军残贼:哀兵本地作战此消彼长优劣分明第二层激战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气氛肃杀。“胡骑凭凌杂风雨”:敌人攻势猛烈如狂风骤雨。“战士军前半死生”:战士伤亡沉重;“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军玩忽职守;以比照的手法写战士与将帅之间苦乐悬殊:战士:半死生手握战刀怒视敌人杀声震天刀光剑影将军:犹歌舞手捧酒杯眼望美人轻歌曼舞美人团扇比照极鲜明强烈,惊心动魄。深刻暴露了边将的腐败和士卒的悲惨;表现了对士兵的崇敬同情和对将帅的谴责愤怒。也暗示了战争失败的原因。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描写唐军战败的景象,场面凄楚而悲壮。“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衬托了悲壮的战地气氛;★使对战事的表达连贯完整;★赞扬了士兵们宁死不屈、奋战到底的精神!★并和出征时的庞大军容形成鲜明比照;引出下文的战败原因。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上句写战败原因:将帅“身当恩遇恒轻敌”。照应“天子非常赐颜色”。下句写战败结果:士兵:“力尽关山未解围”。再次使用比照手法,突出了士兵的可悲和将帅的罪责。刘湾的《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第三层被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第三层:被围。写被围士兵的心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前四句写征夫思妇的离愁别苦,极悲切伤感。明写生离之苦:“空回首”:汉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引申:死别之痛:参看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现实的灾难与梦境的美好构成极鲜明的反差!这正是“战士军前半死生”中阵亡士卒和妻子的悲苦!征夫——思妇——征夫——战场〔下文〕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空间上写出:征人飘零孤独之苦“更何有”引出下面两句: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上句写白天所见:杀气腾腾。下句写夜晚所闻:使人胆寒的刁斗声。——死亡迫在眉睫第三层写士兵的痛苦,★是对将帅的更深的谴责;★也为塑造士兵的英勇形象作铺垫;★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第四层死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第四层:死斗,总结全篇,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只写到了“相看白刃血纷纷”的血肉横飞的场面,就戛然而止!暗示了结局——死节。“岂顾勋”以反问语气突出了士兵们不计名利、以死报国的崇高精神。

士兵:“死节从来岂顾勋”——崇高将帅:“身当恩遇恒轻敌”——渺小结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军事才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进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抚爱士卒★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军士乃安。……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身先士卒★李将军:军事才能、抚爱士卒、身先士卒今将军:无能、不恤士卒、玩忽职守古今比照,足见朝廷所用非人!“天子非常赐颜色”,将批判锋芒指向皇帝,敏锐深刻。——政治家的远见★真实展示了士兵丰富细腻的内心感受,形象更为饱满!——文学家的诗情★高适对战争的反思:《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军事家的卓识结句立意高远,内涵丰厚,余韵无穷。4、主题思想★热情歌颂了广阔士兵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不怕牺牲、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和不计名利的高尚情操;★对士兵们不幸的遭遇和征夫思妇的离愁别苦,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对唐军将帅的昏聩无能、不恤士卒予以深刻揭露和愤怒谴责。★对天子的穷兵黩武、所用非人也有含蓄的批评。主题思想的丰富深广罕有其匹。5、艺术特色:1〕表达完整,线条清楚,笔法变化多姿。叙事写景抒情紧密结合。2〕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比照手法的成功运用。★唐军和敌军军事的比照:此消彼长。★前后比照:唐军出征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比照★士兵和将军的比照: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恃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夫妻别离与汉将临阵失职,纵情声色。★古、今将军的比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5、艺术特色:3〕感情深沉强烈,气势悲壮豪迈。《塞上》“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此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谢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蓟门五首》其五《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3.高适边塞诗的艺术成就:〔1〕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奔放畅达。如他的《燕歌行》把雄奇的边塞风光与将士的征战生活写得苍凉悲壮。英雄气概与征战之苦、士兵的浴血与将军的作乐、征人的辛苦与思妇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既有昂扬的风格,也有悲凉的情怀。他的诗没有婉约清丽的优美,只有雄奇矫健的壮美。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2〕他的诗主观的情感色彩比较浓厚.往往直抒胸臆,意胜于辞。又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土。......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总之,他的诗不以词采取胜,而以充实的内容、饱满的感情吸引人。殷璠评“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3〕多采用写实手法,不多作夸张、想象。如《燕歌行》中对边塞景色、出征、战斗、思想之情的描写都是写实。《封丘县》也是如此。再如《使青夷军入居庸》。如“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等,他的边塞诗,既有豪迈雄壮的一面,又有悲歌慷慨的一面,形成了“悲壮”的特点;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诗歌思想感情表现上的明朗率直和语言的质朴刚健,有着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高诗内容充实,感情饱满,意气豪迈,语言质朴,笔力遒劲,给人以浑厚、沉实、雄健之感。前人称高诗“尚质主理”、“浑朴老成”(翁方纲)、“沉雄”(叶燮)、“浑厚”(胡应麟),都比较准确地道出了高诗的风格特色。〔4〕语言质朴流畅而概括力极强.

5〕体裁较为多样,尤擅七言古诗。

最擅长七言古诗,如《燕歌行》、《封丘县》、《人日寄杜二拾遗》、《行路难》、《别韦参军》等。近体诗也有佳作。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岑参的共性岑参的生平遭际和高适有相似之处,如年轻时曾至长安求仕不成,以及一度任卑职而终于弃官从戎等等。他的思想也和高适颇多相通之处,例如对参军立功的向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对权贵的反感:“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长安多权贵,珂珮声珊珊。儒生直如弦,权贵不须干。”〔《送张秘书》〕但是岑参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并且性格好奇,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

岑参其人"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时命难自知,功业岂暂忘!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岑参其人"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送人赴安西》〕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岑参的边塞诗林庚先生《唐诗综论》把盛唐边塞诗归美为“悲壮的豪情,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边防的信心”。而岑参那么是唯一能兼此数美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中所描述的异域新奇世界几乎是前所未有的。是盛唐写作边塞诗数量最多、成绩也最突出的一位诗人。他的边塞诗内容的丰富多彩,艺术风格的出奇求新都无人能比。岑参的边塞诗〔一〕以英雄主义的精神描绘了塞外行军、征战、送别等各种生活情境,热情歌颂边防将士豪迈的战斗生活、唐军的雄威和高涨的士气。表达了盛唐诗人朝气蓬勃、不畏艰苦的健康心态。岑参的边塞诗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的边塞诗又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二〕岑参还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了西北边塞奇异壮丽的景色,为边塞诗开拓了新奇多彩的艺术境界。《走马川行》:"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陶尔夫:“神秘的西部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第一次大喊大叫地跨进诗的画廊,展示其雄奇和壮美。”《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还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岑参也描写了边塞的荒凉。如《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三〕诗人还以轻快的诗笔,真实地记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团结、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又如:"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四〕乡思边愁:能够突破边塞诗向来只代征人思妇诉说离情的传统,转为直抒自己的边愁。最著名的是《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五〕忧国伤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3、

岑诗的艺术风格和高岑诗之同异

岑诗艺术风格:雄奇瑰丽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卷中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沈德潜:“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翁方纲也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奇是岑参边塞诗最突出的特色,而这个"奇",又是以真切的边塞生活体验为根底的。高岑诗风比较宋严羽:“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共同点:二人都是盛唐诗坛上以边塞诗著称的名家,都有过塞外参军的戎马经历,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写下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作。二人的作品内容丰富,都有边塞立功、慷慨报国的浩然英气。都显示出边地异域的奇情异彩。洋溢着昂扬的时代精神,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且都擅长七言歌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高岑诗的差异高适诗慷慨悲壮,岑参诗雄奇瑰丽。在题材表现、艺术风格上,高适侧重描写现实;在对于战争的认识和反映民间疾苦方面更为深刻。表现出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

岑诗想象丰富,反映边塞生活面更为广阔。诗有奇气,热情奔放、急促高亢,笔法多变换,表现出浪漫主义的主要倾向。在创作方法上,高适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相比之下,写得比较朴素,摆脱了唐初绮靡艳丽的诗风,在豪迈奔放的感情中有苍凉悲壮之音。岑参的诗那么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更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色彩绚烂,富于瑰丽雄奇之笔。最后,在接受文学遗产的影响方面,高诗直追汉魏的特点比较显明,岑诗那么较多地汲取和融会了六朝以来诗歌的成就。王世贞说:"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艺苑卮言》卷四)这种差异,正与二人在接受传统影响方面的差异有关。小结总的说来,高岑各具特色,"一时不易上下"。就诗歌的思想价值而言,高胜于岑;而从艺术上看,那么岑的创造性要比高突出,这主要表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有艺术个性方面。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四、七绝圣手王昌龄高岑诗的差异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江宁丞,故称“王江宁”;又被贬为龙标尉,也称为“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旗亭画壁”的著名故事。唐薛用弱《集异记》曰: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共诣旗亭赏酒,忽有伶官十数人,妙妓四辈登楼会宴,奏乐,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不自定甲乙,今观诸伶所讴诗,入歌词多者,那么为优矣。”俄一伶开唱“寒雨连江夜入吴”,昌龄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开箧泪沾臆”,适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既久,谓二人曰:“此辈潦倒乐官耳。”指诸妓中最正确者曰:“此子所唱,如非吾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因欢笑俟之,须臾,双环发声。那么“黄河远上白云间”。之涣即撅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高岑诗的差异清代沈德潜在编选《唐诗别裁》时,曾经集明清诸多诗论家关于七绝的压卷之说:李攀龙举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王世贞举王翰的《凉州词》为压卷;王渔阳那么举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王之涣的《凉州词》同为压卷;在盛唐“四王一李”的六篇“压卷之作”中,王昌龄独占两篇,重演了“旗亭画壁”的开心之举,不愧是“七绝圣手”。高岑诗的差异一、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艺术上,作者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冲动人心,又耐人寻味。清初人黄生评《出塞》说:中晚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