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1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2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3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4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07年09月04日星期二08:02A.M.[摘要]本文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差不多逻辑起点;分析了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业已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视角,如建立多维综合的招录标准、建立“动”性课程教学体系、严格进行学绩和毕业考评及实施创业教育等;最后指出改革必须坚持可连续进展思想。[关键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差不多逻辑起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1]因此,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不仅仅指课程与教学环节,而是包含了受教育者的选拔准入、教育教学与治理、学绩考核与评判等。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兼顾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高等教育的差不多职能要紧包括人才培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及直截了当为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位置。不管是科学研究,依旧服务社会,差不多上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只有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具有主动意识人,才可能将大学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理想变为现实。从大学进展的历史来看,培养人才也是大学最初的使命。[2]德国洪保创建柏林大学并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后,科研与知识创新才逐步成为大学的职能之一。而直截了当的社会服务则更为迟久一些,专门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大学在促进科技与经济进步的作用得到彰显之后,大学的社会价值才广受社会青睐。美国赠地学院的繁荣和“康斯威辛思想”的产生都反映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从以上两个角度而言,人才培养可谓是大学教育的差不多逻辑起点。强调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并不否认其与其它社会职能的联系。实际上,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越来越成为培养新型复合人才的重要方式。如课题研究中吸取研究生参与其中,这是当今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或研究生参与社会或社区服务,既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专业知识同意实践检验。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是大学实现其自身与社会价值的最要紧阻碍因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相应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要紧内容。只有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培养出高素养人才,才能够进一步发挥大学的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作用。二、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改革我国当前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如“以分(高考分数)为纲”的高考录用制度、僵化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单一的学生评判、“严进宽出”的准入与准出制度等。这导致了中小学素养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题”与大学无缘;课程、教学及相关治理设施不力,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善、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匮乏,环境适应、职业迁移能力严峻不足。这与我国社会转型、科技革命中知识激增、市场竞争猛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极不适应。基于此,必须立足环境变化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对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从高等教育自身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时期迈入了大众化时期,并逐步向普及化进军,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进展的要求。立足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及与其相应的社会转型和新科技革命,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继显现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做法:1、重视素养教育。大学里提倡素养教育,既是对过去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的矫正,也是对新时期高级人才的质量要求。在加强素养教育的呼声中,专门注重了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养成,这又是对过去偏重科学素养的补充。2、宽专业、厚基础、窄方向。针对市场经济需求的多变性和现代科技进展中知识信息增长的迅速性,将原先的基础性专业面拓宽,同时又保证基础之上的专门化。3、课程综合化,即学科相互渗透与跨专业、跨学科选修。[3]素养教育的施行,人文教育的强调,以及学科的融合,集中表达为共同的改革理念,即通识教育。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正掀起一股通识教育的热潮,从理论研究到改革实践,通识教育俨然成为我国大学改革的良方。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及部分地点院校成为改革的先锋,带动更多的院校跻身通识教育改革大流之中,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校争创国内或国际“一流大学”的普遍战略选择。明显,素养教育改革的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其理念的上位性过强,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而在课程专业及学科上的调整由于缺乏一种能作为指导思想的进展观、价值观,使得其终究未能摆脱传统工业文明的框架,在实践上难免具有相当的狭隘性。通识教育的施行,则由于过多地强调向欧美发达国家专门是美国学习,却忽略了相关的本土化研究,忽略了中国专门的文化适应、教育体制及大学的传统和逻辑,由此导致了改革试验的纷乱和低效。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通识教育的改革必须尊重中国高等教育传统,通过行动研究和虚心实践,探究出一条本土化的改革思路。否则,一味地学习所谓的国际体会不但不能与国际接轨,反而有导致改革无疾而终的危险。本文立足我国体制转轨、市场进展、知识与信息经济已见端倪,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发展的现实国情,从可连续进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摸索。三、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1、大学招生录用采取多维综合的标准。生源质量是阻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在现行的大学招录制度下,衡量生源质量高低的差不多指标是考生的高考成绩。招录指标的极端单一化直截了当导致大批不擅应试、但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突出特长和进展潜力的考生丧失了同意大学教育的机会。不科学的招录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损害了教育公平,且客观上给我国的人才战略造成了极大缺失。要改变这种“以分为纲”的大学录用标准,就要实行多维综合的大学准入资格标准。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招生录用采取多样化标准。大学招生部门不仅要看申请者统一考试SAT或ACT的成绩(并非所有高校都将此项成绩作为入学资格要求),还要考察其高中时期的综合成绩,包括历次考评得分、期间所表现出的进步趋向等。此外,申请者的社会实践情形、第二课堂的表现、自我评判及中学教师的评判和举荐信等都作为大学测量入学者是否达到入学标准的凭介。[4]采纳多维综合的录用标准,更加客观、全面地测量了大学申请者的综合素养,从而检测出其是否适宜入读大学并取得专业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多维综合的录用标准较大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也为大学招纳高素养人才提供了更大可能性,提高了大学招录的效率。2、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同培养目的紧密关联的专业设置方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治理制度者。课程与教学体系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5]针对课程的改革,拓宽专业、夯实基础、窄化方向,促进学科互相渗透,鼓舞学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等,都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传统课程模式的变革。随着全球化问题日渐凸显,人们开始反思科学工具主义的严峻负面阻碍,认识到人文精神关于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大学开始重拾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课程,人文学科开始由式微走向复兴。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将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差不多范式,其要紧精神是沟通科学与人文,实现两者和谐进展。因此,如何加大人文学科在基础课程中的比重,并取得较好的人文教育效率,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学过程是一个关心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养成适应社会要求的良好素养的过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既要培养大批在某个领域具有开发、领导、调控能力的社会精英,还要培养更多的具有较强迁移能力、具有一定实际技能和相当理论基础的一线劳动者。因此,大学的人才培养观应强调指向职业或职业的预备性,建立“动”性课程与教学体系,即增加实习、实训、实践环节,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寓于活动课程中。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强调知识的授受,以“静”为主,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严峻不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要求。“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则在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条件下,加大实习、实训课程比重,并引导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专门是社会实践,并将实习、实训和实践成绩纳入学生评判,形成制度化。在大量的实习、实训和实践中,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专长得以进展,制造力得以挖掘,从而有助于学生培养适应能力、冒险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养成较强的职业素养。3、科学、严格地进行学绩和毕业考评。培养人才表达了大学的自身价值、个体价值及社会价值。受高等教育促进学生成长,人才的回来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则促进了社会进展。因此,大学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要求大学必须设置毕业生考评机制,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毕业标准,是否具备了服务社会的差不多素养。当前我国高校实际上采纳的是“严进宽出”模式,考生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学习生活即相对宽松,且一样能够顺利毕业。而国外的高校则专门多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如法国,其高校有一套严密的“准出”标准,只有严格达到标准,才能够结业。因此法国的大学毕业率往往远低于中国及其它国家,但其毕业生质量却专门高[6]。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绩和毕业测量要紧是通过考试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把握情形。毕业考评则仅仅关注学重量、相关证书的获得如CET等级证书、运算机等级证书等。这不仅容易使考评流于形式,不能切实测量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为应对考试“临阵磨枪”,得不到大学知识的精髓;对各类证书的追求更使学生“拾级”而上,忽略了大学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尚不具备服务社会的差不多素养就流入就业市场,既是教育资源的白费,又占用了有限的就业空间,表达了大学社会责任的旁落。因此,测评学生要遵循全面、综合和经常性原则,不仅要检测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还要看其思想进步情形;不仅要看考试成绩,更要看日常学习所表现出的进步状况和进展潜力;不仅要看毕业考试成绩,更要考察其大学期间历次测验的成绩;不光要看理论素养,还要看实习、实训和实践中表现出的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关于考评不理想的学生,坚决不准毕业,而是采取降级、延期毕业等方式,直到考评合格。4、实施创业教育。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差不多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过式进展,剧增的毕业生增量与与就业市场容量的张力之间形成尖锐矛盾,毕业生遭遇就业逆境。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市场容量有限,及就业体制尚待完善的客观条件下,增强毕业生就业素养就成为当务之急。按照传统观点,“创业”是指制造新的行业、职业、基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此,创业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的明白得限制,还包含了在已有的就业岗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工作效益有所提高的意思,如改造了原有的工作程序,提高了劳动效率等。无疑,要创业,需要具备差不多的创业素养,如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定的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更高要求层次的素养维度,如市场调查能力、风险意识、治理才能、工商法学知识等,只有具备这些创业素养,才能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基础上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鉴于此,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引入创业教育模式。第一要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围绕创业主题,开设相关课程,如“市场营销”、“企业治理”、“工商法学”等。事实上,美、法国等国的大学都开设有相关课程。[7]另外,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潜性课程,如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创业实验及创业打算大赛、职业规划竞赛等在增强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学校应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大学生开设讲座、做报告。在制度、政策方面,学校应为大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如休学创业制度、创建创业基金等。需要强调的是,大学开设创业教育的目的并非培养成功的创业者,而是培养学生差不多的从业和创业素养,为学生步入社会成功创业做最差不多的预备性工作。四、小结: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可连续进展观点科技革命、体制转轨及相应的社会转型都会阻碍到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并付诸实践的可连续进展战略,越来越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生革命性阻碍。可连续进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爱护和谐进展。高等教育的可连续进展是指一国高等教育在数量、规模、布局、机构以及内部课程、教学、治理、服务等诸要素之间要科学统筹安排,和谐进展,以获得长期效益。其全然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可连续进展能力的、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高素养人才。高等教育可连续进展的最终理想在于用可连续进展的人的行为来实现社会的可连续进展。[8]可连续进展观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阻碍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综合性和全然性,一方面,我们不能不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摸索,包括重新凝视高等教育在社会体统的中地位、使命和前进的方向,及高等教育内部要素所面临的问题等;另一方面是指可连续进展战略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和谐性原则,使我们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可连续进展问题,即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怎么说如何改革才能长久地提高效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