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1页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2页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3页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4页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XX-XX-20XX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XXXX-20XX

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licationofrecycledaggregateconcrete

(报批稿)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

统2014年第三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14]35号)的要求,由福

建江夏学院、福州大学等会同相关科研、设计、生产、检测等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规程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开展了各类专题研究,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的实践经验,比较和借鉴了国内外先进

的标准规范,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再生骨料的技术

要求;5.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指标;6.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7.再生骨料

混凝土生产、施工及质量检验。

本规程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江夏学院负责具体技术

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

节能与科技处(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政编码:350001)和福建江夏学院(福

建省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溪源宫路2号,邮政编码:350108)。

本规程主编单位:福建江夏学院、福州大学

本规程参编单位:同济大学

福建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厦门海投建材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王国杰罗素蓉郑建岚肖建庄张常涛王雪芳

范炜吴文达陈亚亮江涛游帆王圣贤

陈欣王雅思林凯斌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阎培渝何更新陈周与黄文巧陶其东苏肇澍

吴平春桂苗苗邢丽君

I

目次

1总则..............................................................................................................................................1

2术语、符号..................................................................................................................................2

2.1术语...........................................................................................................................2

2.2主要符号....................................................................................................................3

3基本规定......................................................................................................................................4

4再生骨料的技术要求..................................................................................................................5

4.1再生粗骨料的技术要求..............................................................................................5

4.2再生细骨料的技术要求..............................................................................................6

4.3再生骨料的进场检验..................................................................................................7

5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指标..........................................................................................................8

5.1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8

5.2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变形性能.......................................................................................8

5.3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能.......................................................................................9

6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0

6.1原材料质量要求.......................................................................................................10

6.2配制强度的确定.......................................................................................................10

6.3配合比设计..............................................................................................................11

7再生骨料混凝土生产、施工及质量检验................................................................................15

7.1生产与运输..............................................................................................................15

7.2浇筑与养护..............................................................................................................15

7.3质量检验与验收.......................................................................................................15

附录A再生粗集料检验报告.....................................................................................................17

附录B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集料检验报告.........................................................................18

附录C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19

本规程用词说明............................................................................................................................20

引用标准名录................................................................................................................................21

II

1总则

1.0.1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建筑废物有序回收和再生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和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指导再生骨料及再生骨料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做到

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编制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再生骨料的应用,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

计、生产、施工和质量检验。

1.0.3再生骨料及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应用,除应遵循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

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建筑废物constructionanddemolitionwaste

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地铁及市政管道等在

建造、拆除、翻修、装修、铺设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但不包含施工或拆除

过程中产生的,本身有毒或受到危险物质污染的属于危险固体废物的废弃产品或

材料(如石棉、铅基油漆、含煤焦油或含汞材料)。

2.1.2原生混凝土parentconcrete

指在被废弃并加工成再生骨料之前的混凝土。

2.1.3废混凝土wasteconcrete

由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市政管道等在建造、

拆除、翻修过程中产生的废混凝土,本规程专指废水泥混凝土。

2.1.4再生粗骨料recycledcoarseaggregate

由建筑废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石或砖瓦等加工而成粒径大于4.75mm的颗

粒。

2.1.5再生细骨料recycledfineaggregate

由建筑废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石或砖瓦等加工而成粒径不大于4.75mm的

颗粒。

2.1.6再生骨料recycledaggregate

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的总称。

2.1.7再生骨料混凝土recycledaggregateconcrete

采用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骨料所配制的混凝土。本规程中的再生骨

料混凝土在没有特别说明时,仅指再生骨料水泥混凝土。

2.1.8再生骨料取代率replacementofrecycledaggregate

再生骨料混凝土中再生骨料占骨料总质量(再生骨料和天然骨料质量之和)

的百分比,可分为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再生细骨料取代率。

2.1.9杂物impurities

混凝土用再生粗、细骨料中除混凝土、砂浆、砖瓦和石块之外的其他物质。

2

2.2主要符号

RA——再生骨料;

RCA——再生粗骨料;

RFA——再生细骨料;

RAC——再生骨料混凝土;

ƒck——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ƒc——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ƒtk——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ƒt——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ƒ

ƒc——轴心抗压疲劳强度设计值;

ƒ

ƒt——轴心抗拉疲劳强度设计值;

ƒcu,k——再生骨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在计算配制强度时所取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

ƒcu,0——混凝土配制强度;

σ——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

ρeq——混合后的粗骨料或细骨料的等效表观密度;

ρN——天然骨料的表观密度;

ρR——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

δ——再生骨料取代率;

ρc,c——再生骨料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计算值;

ρc,t——再生骨料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

μ——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

3

3基本规定

3.0.1用于制作再生骨料的原材料不得含危险固体废物,不得以受污染或被腐蚀

的建筑废物为原材料制备再生骨料。

3.0.2再生骨料的应用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安全和环保的规定。

3.0.3再生骨料的选择应满足所制备的混凝土和砂浆的性能要求。

3.0.4再生骨料宜与天然骨料(或与天然骨料品质相当的其他骨料)混合使用。

3.0.5再生骨料混凝土不宜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4

4再生骨料的技术要求

4.1再生粗骨料的技术要求

4.1.1再生粗骨料按性能要求可分为RCA-Ⅰ、RCA-Ⅱ、RCA-Ⅲ、RCA-Ⅳ、RCA-Ⅴ

五个等级(表4.1.1)。

表4.1.1再生粗骨料的技术要求

项目RCA-ⅠRCA-ⅡRCA-ⅢRCA-ⅣRCA-Ⅴ

针片状颗粒含量(%)<10--

压碎指标(%)<12<20<30--

微粉含量(%)<1.0<2.0<3.0<5.0<7.0

泥块含量(%)<0.5<0.7<1.0<1.0<1.0

坚固性(质量损失%)<5.0<10.0<15.0--

吸水率(按质量计%)<3.0<5.0<8.0<10<15

表观密度(kg/m3)>2450>2350>2250>2000>1800

密度小于1000kg/m3物质含量(按

---<0.5<1

质量计%)

杂物含量(按质量计%)<1.0<1.0<1.0<1.0<2.0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折算成SO,按

3<2.0

质量计%)

氯化物含量(以氯离子质量计%)

<0.06

(配筋混凝土)

氯化物含量%(素混凝土)<0.15

注:密度小于1000kg/m3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

中“轻物质含量”试验方法,但试剂应用纯水替代氯化锌重液。

4.1.2再生粗骨料性能的试验方法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

GB/T25177的相关要求执行。

5

4.2再生细骨料的技术要求

4.2.1用于混凝土与砂浆的再生细骨料,按性能要求可分为RFA-Ⅰ、RFA-Ⅱ、

RFA-Ⅲ三个等级(表4.2.1)。

表4.2.1用于混凝土和砂浆用的再生细骨料的技术要求

项目RFA-ⅠRFA-ⅡRFA-Ⅲ

微粉含量(按质量计%)

<5.0<7.0<10.0

MB<1.4或合格

微粉含量(按质量计%)

<1.0<3.0<5.0

MB≥1.4或不合格

泥块含量(%)<1.0<2.0<3.0

坚固性

<8.0<10.0<12.0

(饱和硫酸钠溶液质量损失%)

单级最大压碎指标值(%)<20<25<30

表观密度(kg/m3)>2450>2350>2250

堆积密度(kg/m3)>1350>1300>1200

空隙率(%)<46<48<52

云母含量(按质量计%)<2.0

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1.0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

<2.0

(折算成SO3,按质量计%)

氯化物(以氯离子质量计%)<0.06

碱骨料反应无害

细中粗细中粗细中粗

需水量比<<<<<<<<<

1.351.301.201.551.451.351.801.701.50

细中粗细中粗细中粗

强度比>>>>>>>>>

0.800.901.000.700.850.950.600.750.90

注:再生细骨料按细度模数Mx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粗:Mx=3.7~3.1;中:

Mx=3.0~2.3;细:Mx=2.2~1.6。

4.2.2制备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砖或干粉砂浆用的再生细骨料,按性能要求可分

为RFA-Ⅳ、RFA-Ⅴ两个等级(表4.2.2)。

6

表4.2.2用于混凝土砌块用的再生细骨料的技术要求

项目RFA-ⅣRFA-Ⅴ

表观密度(kg/m3)>2000>1500

微粉含量(按质量计%)MB<1.4或合格<15.0<20.0

微粉含量(按质量计%)MB≥1.4或不合格<7.0<10.0

吸水率(按质量计%)<15<20

氯化物含量%(配筋混凝土)<0.06<0.06

氯化物含量%(素混凝土)<0.15<0.15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

4.2.3再生细骨料性能的试验方法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

骨料》GB/T25176的相关要求执行。

4.3再生骨料的进场检验

4.3.1再生骨料进场时,应按规定批次检查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及合格

证等质量证明文件。

4.3.2再生骨料进场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RCA-Ⅰ、RCA-Ⅱ、RCA-Ⅲ类再生粗骨料应对其泥块含量、吸水率、压碎

指标和表观密度进行检验;

2RCA-Ⅳ、RCA-Ⅴ类再生粗骨料应对其泥块含量、吸水率和表观密度进行

检验;

3RFA-Ⅰ、RFA-Ⅱ、RFA-Ⅲ类再生细骨料应对其泥块含量、再生胶砂需水

量比和表观密度进行检验;

4RFA-Ⅳ、RFA-Ⅴ类再生细骨料应对其泥块含量、吸水率和表观密度进行

检验;

5同一厂家、同一类别、同一规格、同一批次的再生骨料,每400m3或600t

应作为一个检验批,不足400m3或600t的应按一批计;

6再生粗、细骨料进场检验结果应符合本规程第4.1节、4.2节的规定。当有

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时,可从同一批产品中加倍取样,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

复检。复检结果合格的,可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产品;复检结果不合格的,应判

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产品。

7

5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指标

5.1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5.1.1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其立方体抗

压强度标准值确定方法与普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方法相同。

5.1.2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ƒck),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ƒc)、

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ƒtk)、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ƒt)、轴心抗压疲劳强度设计

ƒƒ

值(ƒc)、轴心抗拉疲劳强度设计值(ƒt)均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取值。

5.1.3仅掺用RCA-Ⅰ类再生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RCA-Ⅱ类再生粗骨料以不超

过20%的取代率替代天然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其弹性模量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取值;其他情况下配制的再生骨料混凝土,

其弹性模量宜通过试验确定;在缺乏试验条件或技术资料时,对于容重不小于

2250kg/m3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可按表5.1.3采用。容重小于2250kg/m3再生骨料混

凝土的弹性模量宜通过试验确定。

表5.1.3再生骨料混凝土弹性模量(×104MPa)

强度等级C15C20C25C30C35C40

弹性模量1.832.082.272.422.532.63

5.2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5.2.1再生骨料混凝土收缩、徐变宜通过试验确定,在缺乏试验条件或技术资料

时,若有同强度的天然骨料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值,可以其为基数,乘以表5.2.1

中的换算系数,中间采用线性内插取值。

表5.2.1再生骨料混凝土与同配比天然骨料混凝土变形性能换算系数

变形性能取代率RCA-ⅠRCA-ⅡRCA-Ⅲ

20%1.11.11.2

收缩

50%1.151.251.4

8

100%1.21.41.8

20%1.11.21.3

徐变50%1.21.31.5

100%1.31.51.8

5.2.2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泊松比、温度线膨胀系数在缺乏试验条件和技术资料时,

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取值。

5.3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5.3.1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

240-2011中5.1.5条的规定,当再生骨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和使用条件超出以

上规定时,必须通过试验对其结果做出可行性评定。

5.3.2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超过20%时,钢筋在混凝土中的最小保护层厚度可

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范取值;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时,

不宜小于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范取值的1.2倍;当大于50%

时,不宜小于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范取值的1.3倍。

5.3.3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应满足工程设计抗渗等级和有关标准的要求。

5.3.4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如抗渗性能、抗冻性能、抗侵蚀性能、抗碳

化性能以及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性能等试验方法应按《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

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2的规定执行。

9

6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1原材料质量要求

6.1.1再生粗骨料质量应符合本规程第4.1节相应规定;再生细骨料质量应符合

本规程第4.2节相应规定。

6.1.2再生骨料的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规定。

6.1.3天然粗、细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

法标准》JGJ52的要求。

6.1.4再生粗骨料部分或全部取代天然粗骨料制备混凝土时,取代后混合粗骨料

的颗粒级配应符合《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中连续级配的要求。

6.1.5再生细骨料部分或全部取代天然细骨料用于混凝土中,混凝土混合细骨料

的颗粒级配应符合《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中1、2、3级配

区相关要求。

6.1.6再生骨料混凝土所用水泥宜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当采用其他品种的水泥时,其性能指标必

须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规定;不同水泥不得混合使用。

6.1.7拌和用水和养护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要

求。

6.1.8用于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相关现行国家、行业以及福建省

相关标准的规定。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物掺合料复掺使用。矿物掺合料的

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有关规定。

6.1.9再生骨料混凝土所用的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

6.2配制强度的确定

6.2.1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通过计算和试配确定。再生骨料混凝土的

试配强度应按式(6.2.1)确定:

10

ƒcu,0=ƒcu,k+1.645σ(6.2.1)

式中:ƒcu,0——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ƒcu,k——再生骨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

级值(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6.2.2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1对于不掺用再生细骨料的混凝土,当仅掺RCA-Ⅰ类再生粗骨料或RCA-Ⅱ

类、RCA-Ⅲ类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小于30%时,σ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

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取值。

2对于不掺用再生细骨料的混凝土,当RCA-Ⅱ类、RCA-Ⅲ类再生粗骨料取

代率不小于30%时,σ应根据相同再生粗骨料掺量和同强度等级的同品种再生骨

料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计算时,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小于30组。对于强度

等级不大于C20的混凝土,当σ计算值不小于3.0MPa时,应按计算结果取值;

当σ计算值小于3.0MPa时,σ应取3.0MPa;对于强度等级大于C20且不大于

C40的混凝土,当σ计算值不小于4.0MPa时,应按计算结果取值;当σ计算值

小于4.0MPa时,应取4.0MPa。

表6.2.2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推荐值

强度等级≤C20C25、C30C35、C40

σ(MPa)4.05.06.0

3掺用再生细骨料的混凝土,也应根据相同再生骨料掺量和同强度等级的同

品种再生骨料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σ值。计算时,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小于

30组。对于各强度等级混凝土,当σ计算值小于表6.2.2中对应值时,应按照表

6.2.2取值。

4当无统计资料时,σ可按表6.2.2选取。

6.3配合比设计

6.3.1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的

要求。

11

6.3.2再生粗骨料对天然粗骨料的取代率(δ)应根据已有技术资料和混凝土性能

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数据或技术资料时,普通硅酸盐水泥再生骨料

混凝土的再生粗骨料最大取代率,不宜超过表6.3.2的规定。

表6.3.2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

混凝土类别再生粗骨料类型最大取代率

C40以上结构混凝土RCA-Ⅰ100%

(不含C40)RCA-Ⅱ,RCA-Ⅲ0%

RCA-Ⅰ100%

C25-C40结构混凝土

RCA-Ⅱ50%

(含C40/不含C25)

RCA-Ⅲ20%

RCA-Ⅰ100%

C25以下结构混凝土

RCA-Ⅱ70%

(含C25)

RCA-Ⅲ30%

RCA-Ⅰ,Ⅱ,Ⅲ100%

非结构混凝土RCA-Ⅳ50%

RCA-Ⅴ20%

RCA-Ⅰ,Ⅱ,Ⅲ,

砖及砌块混凝土100%

RCA-Ⅳ,Ⅴ

6.3.3再生细骨料对天然细骨料的取代率应通过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数据或技

术资料时,RFA-Ⅰ类再生细骨料可用于配制C40及以下强度等级的结构混凝土,

最大取代率不宜超过50%;用于配制非结构混凝土时取代率可不受限制。RFA-Ⅱ

类再生细骨料可用于配制C25及以下强度等级的结构混凝土,最大取代率不宜

超过15%;用于配制非结构混凝土时取代率不宜超过50%。RFA-Ⅲ用于非结构

混凝土的最大取代率不宜超过20%,RFA-Ⅳ、RFA-Ⅴ类再生细骨料可用于混凝

土砌块、混凝土砖和干粉砂浆、非烧结砖或回填等。混凝土中掺用RCA-Ⅰ类、

RCA-Ⅱ类以外的再生粗骨料时,不宜再掺入再生细骨料。

6.3.4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

计规程》JGJ55,通过体积法计算配合比参数。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混合后的粗

骨料或细骨料的表观密度应取等效表观密度。再生骨料等效表观密度应按式

(6.3.4)确定。

NR

(6.3.4)

N1R

12

3

式中:ρeq——混合后的粗骨料或细骨料的等效表观密度(kg/m);

3

ρN——天然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3

ρR——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δ——再生骨料取代率(%)。

经计算,初步确定包括再生粗骨料用量、再生细骨料用量在内的各种材料用

量,得到基准配合比。

6.3.5在基准配合比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试配,得到计算配合比:

1调整用水量

根据再生骨料用量与再生粗骨料吸水率、再生胶砂需水量比估计再生骨料由

干燥状态达到饱和面干状态所需的用水量,作为附加用水量。在基准用水量的基

础上,先增加0.3~0.5倍的附加用水量,作为试配用水量。通过进一步调整外加

剂用量和用水量来调整再生骨料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但总用水量不宜超过基

准用水量与附加用水量之和。

2调整胶凝材料用量

当实际用水量超出基准用水量的3%时,为了得到与普通混凝土相同工作性、

相同强度等级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可在基准胶凝材料用量的基础上,增加5%左

右的胶凝材料用量。

6.3.6在计算配合比的基础上进行试拌。计算水胶比宜保持不变,并应通过配合

比其他参数使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然后修正计算配合比,提

出试拌配合比。

6.3.7应在试拌配合比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至少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当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时,其中一个应

为本规程第6.3.6条确定的试拌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胶比宜较试拌配合

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5,用水量应与试拌配合比相同,砂率可分别增加和减少

1%。

2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应继续保持拌合物性能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

3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每个配合比至少应制作一组试件,标准养护到

28d或设计规定龄期时试压。

6.3.8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和配合比校正系数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配合比调整后的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应按式(6.3.8-1)计算:

13

ρc,c=mc+mf+mg+ms+mw(6.3.8-1)

2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按式(6.3.8-2)计算:

,

(6.3.8-2)

,

式中:μ——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

3

ρc,t——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kg/m);

3

ρc,c——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计算值(kg/m)。

3当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

时,按本规程第6.3.6条调整的配合比可维持不变;当二者之差超过2%时,应

将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均乘以校正系数μ。

6.3.9配合比调整后,应测定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试验结果应符合《普通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GJ55的有关规定。

6.3.10生产单位可根据常用材料设计出常用的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备用,并应

在使用过程中予以验证或调整。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1对混凝土性能有特殊要求时;

2水泥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品种质量有显著变化时;

3再生骨料品质有较大差异时。

14

7再生骨料混凝土生产、施工及质量检验

7.1生产与运输

7.1.1再生骨料混凝土原材料的储存和计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

制标准》GB5016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预拌混凝土》

GB/T14902的相关规定。

7.1.2再生骨料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防止混入泥土和可能改变

其品质的杂质;再生骨料应按类别、等级、规格分开堆放在合适的场地,且应采

取防止混入杂物、碾压和污染的措施。

7.1.3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制备,宜采用净浆裹石搅拌工艺、两阶段拌合工艺或混

凝土预湿骨料搅拌工艺。

7.1.4再生骨料混凝土运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预拌混凝土》GB/T14902

的相关规定。

7.2浇筑与养护

7.2.1再生骨料混凝土振捣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相关规定

进行,在保证其振捣密实的同时,应避免离析和分层。

7.2.2再生骨料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在混凝土初凝后即采取养护措施,宜采用

覆盖养护或喷涂养护剂养护等有利于减轻混凝土收缩的养护措施,养护时间宜比

同强度、同品种普通骨料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延长7d。

7.2.3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

准》GB5016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有关规定。

7.3质量检验与验收

7.3.1再生骨料混凝土应按照《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进行质量

检验,检验参数包括原材料主要控制项目以及设计规定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验、

硬化混凝土性能检验等。

15

7.3.2再生骨料混凝土坍落度取样检验频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中关于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的相关规定。

7.3.3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相关规定。

7.3.4混凝土有耐久性指标要求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

标准》JGJ/T193的规定检验评定。

16

附录A再生粗集料检验报告

再生粗集料检验报告

工程名称:/报告编号:(第1页共1页)

委托单位委托编号

施工单位样品编号

委托日期代表数量

再生粗骨料

材料种类

样品产地(~)mm检验日期

使用部位检验性质委托检验

见证单位报告日期

见证人见证人证书编号

检测项目检测结果检测项目检验结果检测项目检验结果

压碎指标值(%)坚固性(%)吸水率(%)

洛杉矶磨耗损失(%)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

3

表观密度(㎏/m)表观相对密度SO3含量(%)

毛体积密度(㎏/m3)毛体积相对密度有机物含量(%)

软弱颗粒含量(%)泥块含量(%)碱活性(%)

松散堆积密度(㎏/m3)松散堆积下空隙率(%)含水率(%)

振实密度(㎏/m3)振实下的空隙率(%)杂物含量(%)

密度小于1000kg/m3物原生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氯离子含量(%)

质含量(%)(MPa)

颗粒级配

筛孔尺寸53.037.531.526.519.016.09.504.752.361.180.60.30.150.075

标准级配范围(%)/////

实际累计筛余(%)

检验结论

检验依据GB/T14685-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25177《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本规程

1.碱活性指标要求:当14d膨胀率小于0.10%时,可判定为无潜在危害2.碱活性试验采用快速法

备注3.氯离子含量指标:对钢筋混凝土,其中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6%(质量百分率);对素混凝土用砂,不得大于0.15%;

4.当实际工程中再生粗骨料与其他粗集料混用时,应增加混合后的粗集料的表观密度和颗粒级配检测项目。

1.报告无本公司“检验检测专用章”无效。地址:

2.报告无批准、审核、校核、检验人签字(章)无效。地邮编:&二维码&

3.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本公司“检验检测专用章”无效,报告涂改无效。址电话:

传真:

批准:审核:校核:检验:

17

附录B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集料检验报告

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集料检验报告

工程名称:/报告编号:(第1页共1页)

委托单位委托编号报告日期

施工单位品种再生细骨料产地

委托日期检验日期样品编号检验性质代表数量

见证单位见证人见证人证书编号

使用部位

0.0

序号检验项目指标要求检验结果筛分检验结果

10.0

1表观密度(kg/m3)筛孔(mm)累计筛余(%)20.0

30.0

堆积密度3

2(kg/m)5.0040.0

3

3紧密密度(kg/m)2.505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