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_第1页
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_第2页
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_第3页
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于2011~2012年冬小麦生长季,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带宽和孔径配置的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设置T0为全生育期不灌水,T1~T6为不同配置微喷带灌溉处理,T7为传统畦灌处理。T1~T6处理的各微喷带带长均为60m,喷射角为80°,喷孔采用每组6孔单列斜布置,其中左右两个最外侧的喷孔(外喷孔)孔径均为1.2mm,中间的四个喷孔(内喷孔)孔径依设计而不同,但同一种微喷带的4个内喷孔孔径大小相同。T1和T2的微喷带带宽均为60mm,内喷孔孔径分别为0.8mm和1.0mm;T3和T4的微喷带带宽均为80mm,内喷孔孔径分别为0.8mm和1.0mm;T5和T6的微喷带带宽均为100mm,内喷孔孔径分别为0.8mm和1.0mm。每条微喷带沿小麦种植行向铺设在行间,灌溉左右各4行小麦,实际灌溉宽度1.6m。各灌水处理全生育期灌溉2次,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各微喷灌(T1~T6)处理均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确定灌水量;传统畦灌(T7)处理的改口成数为90%,灌水量根据实际计量(130.6mm)。1、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布和耗水特性的影响拔节期采用微喷带补灌后,各处理畦田前段(0~16m)各行间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畦田中后段(29~60m),T1和T2处理各行间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随行间与微喷带之间距离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畦田后段(44~60m),T3和T5处理各行间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随行间与微喷带之间距离增加而降低的趋势;T4处理灌溉水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均匀系数显著高于其余灌水处理;T6和T7处理灌溉水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与T4处理一致,但T7处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布不均。开花期采用微喷带补灌后,各处理土壤水分布规律与拔节期基本一致,但T1、T2、T3和T5处理畦田后段各行间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随行间与微喷带之间距离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且与拔节期的相比,差异幅度增大。畦灌处理(T7)拔节期浇水后灌溉水分布均匀系数显著高于各微喷灌处理,但开花期浇水后则显著低于T4和T6处理,灌溉水沿畦长方向分布不均。在拔节期至开花期,T4处理小麦对0~40cm土层贮水的消耗量低于其余处理,对80~200cm土层贮水的消耗量与T6处理无显著差异,但低于T0、T1、T2、T3和T5处理;在开花期至成熟期,T4处理对80~200cm土层贮水的消耗量仍低于其余处理,但对0~80cm土层贮水的消耗量显著增加,其开花期补灌水量、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显著低于其余微喷带灌溉处理。传统畦灌处理(T7)灌水量显著高于各微喷带灌溉处理,拔节期至开花期和开花期至成熟期的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均显著高于T4处理,小麦开花后对0~4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已显著高于T4处理。2、不同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开花期各处理0~8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拔节期的;T0、T2处理80cm以下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拔节期的,T1、T3、T4、T5和T6处理80cm~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拔节期的无显著差异,100cm以下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低于拔节期的,表明在拔节期测墒补灌并没有导致土壤硝态氮向80cm以下土层淋溶。拔节期和开花期采用内喷孔和外喷孔孔径分别为1.0和1.2mm,带宽为80mm或100mm的微喷带灌溉(T4和T6处理),促进了小麦在拔节至开花期间对0~4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的吸收,显著增加了小麦开花后对0~8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的吸收利用。传统畦灌导致土壤硝态氮在拔节至开花期间向下淋溶,在60~160cm土层积累。采用适宜带宽和孔径配置的微喷带灌溉(T4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促进小麦开花后氮素的同化和积累,增加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提高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但营养器官转移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却降低。传统畦灌对开花后氮素的同化积累及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中的再分配均不利。3、不同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全生育期不灌水或灌水不均显著降低灌浆后期小麦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拔节期和开花期采用内喷孔和外喷孔孔径分别为1.0和1.2mm,带宽为80mm微喷带灌溉,有利于小麦在开花后保持较高的旗叶水势,维持叶片正常的蒸腾和光合功能,在灌浆中后期维持旗叶较高的实际光化学效率,提高群体光合速率,促进光合同化,显著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加粒重,这是其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拔节期和开花期采用内喷孔和外喷孔孔径分别为1.0和1.2mm,带宽为80mm的微喷带灌溉促进了开花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和积累,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后的干物质同化能力,增加了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茎秆+叶鞘和颖壳+穗轴中的分配积累量。传统畦灌虽然增加了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但抑制了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4、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T0处理的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及降水和土壤水利用效率最低,T4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最高。说明采用适宜带宽和孔径配置的微喷带灌溉,通过提高麦田土壤水分布的均匀程度,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水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