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地理教学设计_第1页
2024年初中地理教学设计_第2页
2024年初中地理教学设计_第3页
2024年初中地理教学设计_第4页
2024年初中地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

樱花之国——日本(第一课时)

一、学问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读图说出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通过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一、导入。

由日本地震并引发海啸导入。

二、了解日本。

问:

1、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2、为什么日本的文字、建筑风格,甚至城市街道的名字都可以找到我们中国的文化痕迹呢?

3、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像中国古代的服装?

学生回答(可探讨合作)

老师归纳:日本是一个擅长汲取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国家。从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近现代广泛受西方欧美文体和技术的影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

问:日本面临的.海洋有哪些?

2、看地图册P.18日本在亚洲的位置图

问: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属于亚洲的哪一区?

3、看地图册P.4世界地图,视察日本的纬度范围,推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

四、学习日本的地形特征。

1、看教材P.28图7.50日本地图

探讨: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在图上标出所找的四在岛屿,记住它们的名称。)

2、视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同座探讨,老师引导)

3、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城市。

问: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引导问:陆地基本地形有哪几种?日本地形有哪些?)

五、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看教材P.16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

问:日本有哪些气候类型?

六、小结。

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亚洲东部

北温带

38万平方千米

岛国——四大岛为主体

东京日本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地形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日语

以山地地形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海洋性

温带季风气候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驾驭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驾驭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驾驭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育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实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实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育计算实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相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状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索,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方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解并描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其次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觉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折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觉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其次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缘由?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快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精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改变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相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主动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相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绽开探讨。

最终,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绽开探讨,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切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解并描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学问: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相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干脆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状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诞生率减去死亡率,最终用“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依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改变的?说明白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渐渐加快的。)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非常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殊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解并描述)目前很多大家熟识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其次、三自然段,思索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其次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其次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探讨)课本“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生评判。(缘由: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的教化、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

(老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六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教学设计示例2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导入)目前,世界有60多亿人口,60多亿人是否平均分布?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个有多少人?

依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分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精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学问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比照比较,

提问: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暖和潮湿)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对比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已学过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学问,分析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探讨):“想一想”其次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方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依据探讨的结果,老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的方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学问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学问点事实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相识人口的动态改变,它们的动态改变,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状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详细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切的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样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日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最终诞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改变的?说明白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是渐渐加快的。)

(讲解并描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非常缓慢;18世界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殊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解并描述)人口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诞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诞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依次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解并描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xx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老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索但不必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家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索以下问题: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其次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终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老师总结。特殊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探讨)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缘由是什么,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哪些影响?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匀称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讲解并描述)依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讲解并描述)人口密度能精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匀称,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探讨)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缘由。

学生探讨,回答后老师总结

(探讨)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方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方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起先,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缘由?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2.通过你家的状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安排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接着增长,这是为什么?

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改变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熬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索的实力以及与人合作的实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加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相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安排生育政策,增加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状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看看你们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状况,哪个区(县)或乡的人口密度大,为什么?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目的:

1.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状况,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的实力、独立思索的实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学问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学问,促进学问的迁移。如通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学问分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育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酷爱家乡、酷爱祖国的情感。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3

[学问与技能目标]

1、相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气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力气是主导;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相识不断地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动手实力;

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情态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防震抗灾学问,增加学生抵挡自然灾难特殊是地震的实力;

2、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过程,培育学生多看多想多思索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改变之中,驾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驾驭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打算]

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觉,今日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觉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索回答,老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话说沧海桑田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1、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2、老师举例说明:如台湾海峡发觉古代森林的遗迹

3、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白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改变之中)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改变呢?许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学生阅读思索: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好像语文中的看图说话)

3、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

4、老师归纳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学生看书思索: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i)引导学生相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2)学生视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引导学生熟识六大板块的位置。

(4)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会简单产生什么现象呢?

四、火山和地震

1、学生视察图3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洁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洁方法,培育求真、务实的科学看法。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相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加酷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念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洁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沟通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视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5

开学了,又步入了新一轮的教学工作。八年级上册的地理学问,相对于上册而言,要简洁易学了很多。一方面,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肯定的驾驭。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很多,内容上也更详细、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班情分析

通过上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驾驭了一些基本的地理学问,学习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推断和理解的实力。对地理的学习有了肯定的阅历,初步形成了简洁的地理的学问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爱好深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究和发觉身边的地理学问。我所任教的班中,成果相对比较平衡,上课气氛活跃,上课看上去状态也好,但落实不够,经过上期后半学期的狠抓,成果有肯定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驾驭必要的地理学问,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楚明白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视察、探究实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驾驭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实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需共同爱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阅历和问题,增加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育全球观念。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2、学习新课标理论,领悟新课标精髓,考试抓。3、更多注意平常读图实力的培育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难点: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教材共5章,包括第六章第十章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地理位置,学习并驾驭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学问。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亚洲的气候以及影响其气候的因素。

第七章我们接近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驾驭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有关的地理学问。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驾驭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驾驭东半球的一些国家,如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驾驭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驾驭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各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驾驭美国、巴西有关的地理学问。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驾驭两国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十章极地地区四、教学措施

1、仔细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实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强化理性相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学问,增加学问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学问结构。

3、培育学生运用学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留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刚好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主动的学习。

4、因材施教,精编习案,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5、每一章进行小测验,时而温习,加强巩固。

6、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把握地理单元的学问。地理基础学问和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学问必要的储备。参与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教学。

7、参与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领到下,努力使教化教学实力再上新台阶。

8、拟好复习安排,制定复习提纲,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留意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特点,学科学问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驾驭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驾驭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改变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依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实力目标培育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实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驾驭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探讨归纳等

五、课时支配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视察探讨景观差别,老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日我们一起来领会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探讨回答

老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常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擅长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旁边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有。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探讨:

老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密,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有.

老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老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旁边,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来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2.热带季风气候:

3.热带草原气候:

4.热带沙漠气候: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7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新课标为依据,围绕“全面贯彻素养教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宗旨组织实施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的学科功能,努力探讨、改进教化教学手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各方面的素养和技能,着力培育学生读图、理解、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实力。在期末地理考试中取得好成果。

三、重点难点

1.复习重点:驾驭世界各地理分区、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形成缘由。

2.复习难点:在识图读图实力考查的.基础上,突出了比较分析的考查。

四、复习方法:

复习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

(1)整合地理内容

(2)老师细致探讨新课程标准。

(3)加强读图与判图实力的培育。

五、复习日程支配:

主要目的是基础实力过关。

第十九周:国家专题——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

其次十周:地区专题——欧洲西部;中东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南亚、亚洲

其次十一周:综合复习。主要目的是提高应试实力。做到“三练”:精选试题强化练;规定时间适应练;审题答题规范练。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推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比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比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推断坡度的陡缓。

4.比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悬崖和山顶的特点,并精确地识别。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悬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依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依据地形剖面图推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呈现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沟通谈话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视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导入1:设疑激趣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多数漂亮而奇妙的自然艺术作品。有广袤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立的高山,有凹凸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凹凸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2:故事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信任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究竟是什么呢?(等高线地形图)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判读的相关学问。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9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要求为指南,以人教社(20xx版)教材为依据,以学校教学工作安排为指导,仔细落实该学科的教学常规,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主动参加有深度的教学研讨和沟通活动,达到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生活亲密关联的地理学问,达到让学生自觉形成地理思想,培育学生深厚的学地理的爱好和初步实力,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班级状况分析

本学年任八年级6个班的地理教学,学生学地理的实力总体上讲,层次差别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时地理驾驭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在学问点的驾驭和分析问题实力上,有三个班较好,一个班其次,两个班较差一些,针对这些状况,本学期要有改进,加大转差力度,尽量缩小层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优生,70%的合格。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依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改变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觉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学问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沟通。德育目标:

1.酷爱家乡,酷爱祖国,酷爱社会主义,关切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加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相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酷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主动向上的人生看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观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2、读图分析实力和运用所学的地理学问,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3、初步驾驭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难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一)

(1)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纳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爱好、主动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意过程和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育;

(2)有安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实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学问,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做到精讲精练,重学问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四平八稳、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率。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练、重基础,提倡微型题训练,讲练结合,巩固与提高并进。

(4)要擅长把握重、难点教学,指导学生抓住生活实际中的详细问题,运用所学地理学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活学活用。复习时,切忌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机械背诵,应把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肯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育学生思维实力,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仔细备课,紧握集体才智和力气,注意实效。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

(6)仔细学习新课标理论,领悟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时随地做好地理学问的资源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打算充分的素材;

(8)主动参与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化教学实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学问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10)每次检测后,要切实做好质量分析总结,注意查找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刚好解决。

(二)学困生看法

1、首先要摸清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缘由,补救学问,激发学习动机,增加信念,教给学习方法。

2、在班内可以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让后进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暖和。3、让后进生品尝到胜利的喜悦。如当众在班上表扬该同学或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进步。

4、在平常应多加强对学困生的检查督导。

通过本学期的转化,本班学困生能基本驾驭学习的方法,能树立学习看法,对于驾驭基本技能起到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学生要学、肯学、苦学的思

想,努力彻底地变更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使本班学困生转化率达到90%。

六、教学进度表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0

(一)学问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驾驭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洁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育学生的视察力和空间思维实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探究互助,嬉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与经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

论、沟通的意义,主动主动地获得学问。

2.教学过程:采纳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协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动眼、动脑、动手、主动协作老师的教学。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相识到今日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多数人科学

探讨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驾驭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1.通过读图驾驭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育学生的视察力和空间思维实力。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协助教学)

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1课时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当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究的爱好,激发学生的新奇心。

『讲授新课』:其次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探讨,老师应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当接着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当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精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绽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老师对双方的辩论赐予评价激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白什么?

③展示:“南北半球”图视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视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的确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

(拓展延长)同学们,今日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状况,是多数的科学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许多未被人类相识的领域,须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觉和探究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学问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学问点穿成完整的学问体系。引起学生爱好,直观、形象。培育学生的读图实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新奇心;熬炼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

「活动二」:采纳“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

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分。(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分。

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

设计意图:文字与图结合,分组抢答分辨。加深对概念的相识。并做到生生互动。

「活动三」:以嬉戏的方式完成:

1.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标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规定当某一组代表演示时,其他代表转身不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好。

(答对,你真棒5分。答错了,要仔细啊)

2、拼图嬉戏:用大洲轮廓图各组进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评出最快的组嘉奖)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敏捷运用地图驾驭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嬉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精神。

「活动四」:以“分组探讨”形式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世界地形图,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探讨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②分别说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依次排列。

「活动五」: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加,用“简洁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绘图竞赛。(可选几幅画的较好的让学生传阅,赐予激励)老师巡察查阅后,并引导学生比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

『达标练习』:(练习题三)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驾驭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实力和地理学习实力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育学生相识一国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难及成因分析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育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实力,以课堂活动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四、教学难点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缘由

五、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探讨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

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亚洲地理分区图、亚洲气候图等

七、课型:

新课

八、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由xxxx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市以东130公里处9.0级强地震引入课题。

一基本概况

1、位置:

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日本在亚洲位置》、《日本地图》三幅图

[提问]“日本在世界哪一洲?”“日本在亚洲的哪一分区?”“日本四周有哪些海疆与国家?”

学生探讨回答

[提问]“你驾驭了相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

学生总结相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到详细周边环境。

(活动)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试分析中国、蒙古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2、组成

展示《日本》空白图,指认四大岛屿

[提问]“除以上指认的四大岛屿之外,还有哪些属日本的岛屿或群岛?”

展示《日本》图,视察日本海岸线及主要海港分布,总结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点。

3、城市、人口、面积

展示《日本空白图》作背景,给出日本的人口数量、面积,计算日本平均人口密度。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37人/平方千米,这说明日本具有地狭人稠特点)。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

(活动)[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相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坎坷,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

[老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殊是活火山。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旁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圆锥形--火山喷发物积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闻名的旅游胜地。)

1.多山的地形

日本具有(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特点。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留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老师讲授]日本是多震国家,在防震减灾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与现代建筑都强调抗震功能。在预报上,日本在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区安装地震速报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断进行地震教化宣扬与演习,并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

[提问]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

(活动)[读图]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从图中找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老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日本在北回来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并且日本又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暖和,夏季较为凉快,降水也更为丰富,总的说来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日从哪几个方面相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暖和,夏季凉快,降水比较丰富,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老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活动)读“日本略图”填空

布置作业:

1、预习第31--33页课文,思索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课后调查市面上来自日本的产品。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五节樱花之国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驾驭地球的形态、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相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相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育学生仔细学习的看法和探求科学奇妙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态、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态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态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日就来学习这些学问.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态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索人类对地球的相识经验了几个阶段?举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相识愈来愈正确。特殊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觉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视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假如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假如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1地球是一个非常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视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态和大小,再来视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态,根据肯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旁边(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三、地轴和两极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悟“一轴两点”并领悟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视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视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全部经线长度是否相等?全部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探讨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五、经度和纬度

接着视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视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多数条。为了区分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老师引导学生视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视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视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视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依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视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别的过程的分析,培育学生视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实力。

实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探讨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探讨,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爱好;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了解海陆变迁的缘由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一些地质现象

教学难点:找寻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材料演示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缘由的过程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改变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才智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比方万事多改变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缘由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视察、分析、探讨)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觉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白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觉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疆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辩。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其合理性

师:魏格纳发觉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验证假说,分组探讨

师:结合学生学生所视察的作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要仔细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找寻证据的过程?

生:(简洁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觉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科学说明的前提是仔细的视察分析总结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