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081-2017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_第1页
(高清版)DZT 0081-2017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_第2页
(高清版)DZT 0081-2017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_第3页
(高清版)DZT 0081-2017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_第4页
(高清版)DZT 0081-2017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代替DZ/T0081—93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l2规范性引用文件 I 1 21.1应用领域 21.2应用条件 25工作设计 25.1工作准备 25.2测区与测网 35.3测地工作 35.4电位基点布置 45.5测量方式 45.6工作精度 55.7设计书编写 56仪器及设备 66.1仪器技术指标 66.2仪器使用要求 66.3测量导线 66.1测量电极 67野外工作 67.1出队前工作准备 67.2野外作业技术 77.3质量监控方法 87.1质量检查与评价 97.5技术安全 97.6野外资料验收 98数据处理与成图 8.1室内计算 8.2数据整理 8.3图件编绘 9异常识别与解释 9.1异常识别 9.2异常解释 2DZ/T0081—2017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自然电场法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矿产自然电场法勘查,亦适用于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灾害等地质问题的自然电场法勘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499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DZ/T0069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153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测量电极measuringelectrode用于测量两点间电位差的电信号提取装置,亦称不极化电极,以符号M、N表示。3.2极差thepotentialdifferencebetweenthetwocloseelectrodes同一良导介质中,相互贴近的两电极M、N间的电位差,以符号△U表示,计量单位为毫伏[特](mV)。3.3电位差potentialdifference在自然条件下,电极M、N间的电位差,以符号△U表示,计量单位为毫伏[特](mV)。电位potential电极N置于基点处不动,M保持移动,测量M相对N的电位,以符号U表示,计量单位为毫伏[特](mV)。3.5电位梯度potentialgradient电极M、N间的电位差和M、N间距离的比,以符号ExN表示,计量单位为毫伏[特]每米(mV/m)。1DZ/T0081—20174总则4.1应用领域4.1.1矿产资源勘查:金属与非金属、能源等矿产地质勘查。4.1.2水工环地质调查:解决地下水补给关系、划分水文地质构造单元、堤坝渗漏、地下水污染、海水倒灌等问题。4.1.3地质灾害监测:地震、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4.2应用条件4.2.1凡具有氧化-还原电化学作用、地下水渗透、地下水离子浓度扩散及其他自然作用能够在地表产生自然电位变化,即可以布置自然电场法工作,4.2.2被测对象的有用信号能有效地从干扰背景中分辨出来。4.2.3对干旱沙漠、地形切割剧烈、人文干扰严重地区,不宜布置自然电场法。5工作设计5.1工作准备5.1.1设计编写前应根据任务要求收集以下资料:b)工作区有关测绘、三角点坐标资料,用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时收集GNSS校正参数;d)工作区潜水面深度、地下水补给关系及断裂构造发育程度与含水性;e)岩矿石成分、结构、电化学活动情况及其导电性;f)调查收集工作区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如垃圾填埋场、化工厂、旧厂址等资料);g)工作区内城镇分布和人文活动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干扰信号及强度。5.1.2当收集资料不能满足工作设计编写时.应对测区进行实地踏勘,应做的工作主要有:a)了解测区地形、交通、通信、供电、气象等资料.特别注意了解自然电场法测量的干扰因素,如河流、湖泊、架空高压线、埋地电缆、天然气管线及其他人文干扰等;b)核对收集到的地质、物探、化探和测绘资料是否准确;c)必要时,选择地质情况清楚、有代表性的地段开展自然电场法勘查有效性试验,了解测区自然电场强度及人文干扰情况。5.1.3方法有效性分析应注意事项有:a)根据任务要求,明确勘查目标和解决的地质问题.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工作区开展自然电场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b)测区或邻区已完成的实际工作成果:c)正演计算或模拟试验结果;d)野外现场踏勘试验结果;e)当引用相邻地区或地质条件类似地区的以往自然电场法工作结果时,应有充分资料佐证引用地区与设计工作区地质等条件大体相同:4DZ/T0081—2017f)当引用踏勘试验结果说明方法有效性时,应充分论证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5.2测区与测网5.2.1测区范围确定具体要求有:a)测区范围应根据工作任务、测区地质条件和需要解决的地质任务来确定。普查工作应有足够的正常场背景来衬托异常,详查工作应保证异常的完整性。b)测区应尽可能包括地质情况清楚的地段。c)测区扩大需要拼接测区时,在垂直测线方向至少重复测量2条测线,在测线延长方向至少重复测量3个~5个测点。d)当测区边部发现异常且异常不完整时,应对异常进行追踪,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使异常完整。5.2.2测线布设方向具体要求有:a)测线方向应垂直主要被探测地质体、断裂构造走向;b)探测地下水流向时应采用环形方式测量,环形直径宜大于探测水深的2倍;c)布置精测剖面研究时,设计剖面应与已知地质剖面或地质勘探剖面重合。5.2.3测网密度与比例尺确定具体要求有:a)测网密度与比例尺选择应根据任务目的、探测目标体的大小来确定;b)普查阶段测网密度应保证在最小探测对象上至少有一条测线通过,至少有一个满足测量精度的测点反映异常;c)详查阶段测网密度应能保证反映最小探测对象的异常细节;d)工作比例尺与常用测网密度关系见表1。表1工作比例尺与常用测网密度工作比例尺测线间距/m点距/m1:50000500~250200~1001:25000250100~501:1000050~201:500020~101:20002010~55.3测地工作5.3.1测量设备及设备使用注意事项:a)测地工作应依据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包括:GNSS测量仪、全站仪、经纬仪、测绳;b)GNSS测量仪的操作、检验、维护按GB/T18314的相关要求执行;c)多台手持GNSS测量仪工作时,工作前应在同一已知点进行一致性测量。5.3.2控制点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a)根据工作目的和设计要求,在测区内合理布设测量控制点;b)通过国家大地三角点坐标引入的控制点为绝对坐标,否则控制点坐标为相对坐标;3DZ/T0081—2017c)控制点应选择在测区交通便利、地形明显且不易被破坏的地点,并以水泥桩或木桩作为固定标记,测区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控制点数量。5.3.3控制点、测网(测点)定位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a)控制点测量精度和测量方法按DZ/T0153的相关要求执行;b)测网(点)定位精度其平面点位误差在工作比例尺成果图上应不大于1.5mm;c)对测地精度要求不高的项目,亦可按约定,在设计中明确测地方法和定位精度,并严格按通过评审的设计执行;d)当测点位置遇障碍物不能到达指定点位时,测点位置可以沿垂直测线方向移动,其移动距离:电位测量不超过点距的五分之一,梯度测量不超过点距的五分之一,并在记录中详细说明。5.3.4测地质量检查方法及要求:a)测地质量检查方法和要求按DZ/T0153标准执行;b)设计中明确提出测地方法和精度的按设计执行。5.4电位基点布置5.4.1电位测量时,需布置电位基点。当测区较大时,需布置电位总基点和电位分基点网,将整个测区电位归算到电位总基点上。5.4.2电位总基点宜选在地形平缓、视野好、人文活动干扰弱、接地条件好、自然电场稳定地段,且总基点应布置在勘查区外。5.4.3电位分基点宜均匀分布测区,可不规则分布。电位分基点宜选在地形平缓、人文活动干扰弱、接地条件好、自然电场稳定地段。5.4.4电位基点联测方法参见附录B。5.5测量方式5.5.1根据工作任务、勘查目标及要解决的地质问题,选择适宜的测量方式。5.5.2电位测量方法及要求:a)电位测量精度与测量极距MN大小关系密切.测量极距过大,电场干扰信号增强(主要和测区岩性、地质构造、工作环境、人文干扰等因素有关),测量信号不稳定,应通过野外试验合理选择测区最大电位测量极距;b)电位测量电极M、N中的N极置于总基点或分基点上固定不动,M极按测线逐点移动进行电位测量,得到每个测点相对N极的电位,电位记录点在M极处;c)电位测量时应避免测量导线悬空,减少导线晃动切割地磁场产生电场干扰,必要时使用较重的测量导线;d)对布置有电位分基点网的测区,通过电位基点联测方法计算每个电位分基点相对电位总基点的电位,再以各电位分基点向外进行电位测量。5.5.3梯度测量方法及要求:a)测量电极M、N间距离一般保持不变.亦可选择测量点距,测量电极M、N沿测线同时移动,亦可M、N电极交替移动(前后电极交替跑极);b)梯度测量是测量M、N间的电位差,记录点在M、V中间。5.5.4环形测量方法及要求:a)环形测量主要用于勘查地下水流向,测量时,在测量点P布设半径约为地下水埋深2倍的圆形测线,通过P点沿直径测量圆周上两点的电位差,以15°~30°间距完成一圆周电位差测量;b)将测量结果按一定比例画成极形图,极形图一般为椭圆状,利用椭圆长轴和电位差极性判定地6DZ/T0081—2017下水流动方向。5.6工作精度自然电场法测量精度以系统检查算术平均绝对误差衡量。测量精度要求应以勘查任务、仪器性能和测区人文干扰情况为依据,其计算公式为式中:△——算术平均绝对误差;n——检查点数;△U;——i点测量电位或电位差;△U;——i点检查电位或电位差。………测量精度、精度分级和误差分配见表2。评价测量精度时,以总误差为标准,各分项误差可以适当调整。表2自然电场法测量精度表电位测量IⅡIⅡ量电极温飘及时飘等引起的测量电位变化。5.7设计书编写设计书编写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a)任务来源及目的任务;b)工作区概括(包括工作区位置及范围坐标、当地经济、民俗、气象、交通、地形及地貌等内容);c)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以往工作程度和成果;d)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工作布置、方法技术、仪器设备、技术指标、质量要求等);e)数据处理方法与资料解释;f)预期成果及成果提交时间;g)组织管理与人员组成;h)安全生产与质量保障措施;i)经费预算;j)相关附表及附图。5DZ/T0081—20176仪器及设备6.1仪器技术指标6.1.1自然电场法野外测量仪器为数字直流电位仪。6.1.2要求仪器性能稳定,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具较好的防潮、防震性,坚固耐用。6.1.3仪器的基本性能指标应满足表3要求。表3仪器主要性能指标测量项目输入阻抗/MΩ50Hz工频抑制6.2仪器使用要求6.2.1仪器应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由专人保管。6.2.2在同一个工区使用多台仪器工作时,应对仪器进行统一编号,并用同一信号源对仪器进行一致性校对,要求多台仪器测量电位值(单位为毫伏[特])偏差满足:△U-AU0.1 (2)式中:△U——同一信号源全部仪器测量数据平均值;△U;——同一信号源第i台仪器测量值。6.2.3仪器运输应注意防潮、防震、防曝晒;仪器保存应放置在干燥、通风、阴凉处,要远离腐蚀物;长期不用应取出电池。6.3测量导线测量导线应选用抗拉性强、绝缘性能好的导线.要求测量导线每千米对地绝缘电阻大于5MQ。6.4测量电极测量电极使用不极化电极,要求出工前每组电极对极差满足|△U;|≤1.0mV,要求极差稳定且随时间线性变化小。7野外工作7.1出队前工作准备7.1.1技术准备工作主要有:8DZ/T0081—2017a)组织项目组成员学习相关规范、任务书及设计书内容,明确工作目的任务;b)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分工并组织专业训练,统一野外工作方法技术;c)了解测区地形和交通情况,合理安排野外工作。7.1.2所用仪器设备具体要求有:a)对使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检测,并统一编号管理;b)检查不极化电极、测量导线是否齐全,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c)检查测量辅助设备工作是否正常、齐全并充足。7.1.3安全防护主要事项有:a)对野外全体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遵守安全生产守则,制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b)要求野外用车车况完好、司乘人员身体健康,车驾手续齐全;c)了解当地居民风俗习惯,遵纪守法。7.2野外作业技术7.2.1工作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有:a)工作前对使用的多台测量仪器按技术要求做一致性测量检测;b)选择适宜的电位测量极距,必要时应通过野外试验确定。7.2.2出工前需要准备的工作有:a)对测量仪器进行常规检查,内容包括仪器王作是否正常、电池电压是否充足,带好备用电池;b)对不极化电极进行极差配对测定,要求出工极差满足|△U|≤1.0mV,选好电极对后对其编号使用,极差测量应在驻地电场稳定条件下完成;c)用500V兆欧表对测量导线做对地漏电检查。7.2.3野外测量工作技术要求有:a)选择并确认测量仪器的正、负极,检查连接线是否正确;b)对多挡位直流电位测量仪器;在满足量程的情况下应在低挡位使用;c)工作中应防止测量仪器受潮、磕碰,对出现磕碰、受潮等意外情况,应对仪器性能进行一致性检测,若仪器性能不合格,则当天测量数据按作废处理;d)每天出工前和收工后要对每对不极化电极进行极差测量,要求出工极差满足|△U;|≤1.0mV,收工极差满足|△U;|≤3.0mV,当收工极差|△U|>3.0mV,应查明原因,不能解释原因的,当天测量数据按作废处理;e)梯度测量时,一般选择测量电极同时移动,亦可选择测量电极交替跑极方法(前后电极交替跑极);f)电位基点联测时,每一联测点应进行漏电检查。7.2.4测量电极布设应按以下要求执行:a)测量电极尽量埋置在潮湿地方,要求电极坑内避免有碎石、碎草等杂物,当埋设电极点十分干燥时,需提前在坑内浇水;b)当测点位于出露岩石、水泥地面等高阻介质时,应用潮湿的泥土事先对测点接地条件进行处理;c)电极引线要和测量导线紧密连接,连接点及电极金属暴露处严防和地面、杂草接触;d)测量电极避免埋设在流水、污水中,或埋在废石、沙堆上,固定测量电极要有覆盖物,避免电极长时间日晒;e)水面布极应设测点标记,冰面应凿孔布极,冻土区要凿穿冻土层布极。7.2.5导线布设注意事项有:a)要求导线贴地布设,避免导线随风摆动产生电磁场干扰;7DZ/T0081—2017b)导线通过铁路、公路时,应采用两端固定架空或挖沟埋土等措施,防止导线受损,并便于人、畜、车通行;c)收、放导线时避免生拉硬扯,随时注意导线有无扭结、破损并及时处理;d)当遇障碍物不能到达指定测点位置,偏移处理又超过测量规定的要求时,可以舍弃相应测点,并在野外记录中详细说明。7.2.6数据采集应按以下要求执行:a)每一个测点至少重复观测两次,两次测量之差应小于0.2mV,不满足时,应增加测量数据次数;b)当仪器读数不稳时,应检查仪器是否工作正常.测量导线是否悬空、漏电,电极点浇水时间是否足够长等原因,判断引起数据不稳定的原因是否为干扰引起;c)对随机干扰大的测点宜采取多次重复测量;d)对间歇干扰宜抓住间歇时机快速、多次测量:e)一般午夜及凌晨期间自然电场干扰较小.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任务,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可组织夜间工作;f)凡多次重复测量数据,允许删除个别误差大的数据后求平均作为该点测量数据,并记录说明(删除数据个数应小于三分之一总测量数据个数);g)对干扰大的测点,多次测量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小于2倍设计总误差时,可视为合格数据;h)工作中突遇不明干扰又无法排除时,应停止工作,在干扰消失后再开始工作;i)当局部地区干扰严重又无法排除时,应舍弃测点并加以注明。7.2.7野外记录具体要求有:a)应选择专用记录本,并逐项填写,不得遗漏,不得兼作其他杂项记录,不得有空页、撕页和粘贴其他纸张;b)应尽可能记录地表特殊地物、矿化带、架空或地下电线等可能对自然电场有干扰的地物,必要时绘制草图;c)使用自动存储功能仪器测量时,要记录点/线号、存储顺序等相关信息,对错误的输入要及时修改或记在记录本上,待后续数据处理时纠正:d)野外记录应使用中等硬度的铅笔(2H),字迹应工整清晰,页面清洁;原始数据不得涂改或擦改,记错内容应划去重记,不得追记、混记或转抄;e)一个工作区结束后,要对记录本进行整理编号,对目录进行填写。7.3质量监控方法7.3.1野外原始工作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内容:a)测量工作是否按当日计划执行;b)原始记录各栏目填写是否完整;c)数据记录是否正确、清楚、齐全;d)野外特殊景观、地物是否标注清楚;e)对记录不完整、不清楚的数据及时指正修改。7.3.2野外测量数据检查要求有:a)测量数据计算结果和手工输入计算机的数据要100%复核;b)仪器自动存储数据要及时输入计算机,检查录入数据是否齐全,对错误记录是否修改,对存在异议而又不能说明原因的数据应重新安排补做;c)对存入计算机的数据是否及时备份保存:d)对完成的测量剖面应进行数据处理,形成梯度剖面图或电位剖面图,依据图件分析数据质量,合DZ/T0081—2017理安排诸如质量检查点等工作。7.4质量检查与评价7.4.1检查方法按以下要求执行:a)质量检查点数不得少于总测量点数的5%;b)质量检查测量点应大体均匀分布整个测区,重点检查对推断解释、验证工程或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异常区段,包括正常场区、异常场区、无规律场区和质量可疑区段;c)质量检查测量,应按同点位、不同日期、不同仪器、不同操作人员的“一同三不同”原则进行;若投入使用的仪器为一台时,亦可用同一台仪器在不同日期进行检查;d)为保障检查数据质量,应及早安排系统检查,避免检查测量和基本测量相隔时间过长产生阶段性电位误差。7.4.2质量评价具体内容为:a)质量评价标准用平均绝对误差值衡量,以公式(1)进行统计计算,测量精度应小于设计总误差;b)全部质检点均应参与统计计算,个别误差大的点需要舍弃时,舍弃点数不得大于总检查点数c)当发现系统检查测量值和基本测量值存在明显系统误差时,应查明原因,并允许消除系统误差后进行误差统计;d)在随时间变化的自然电场地段(自然变化的电场指系统检查时两次测量值超过3倍的总误差,经第三次检查确认后的有规律变化电场),系统检查测量不参加统计;e)如果经过b)c)d)步骤处理后计算误差仍然没有达到设计精度要求,应增加检查工作量;如果检查点增至总测量点数的20%,误差仍没有达到设计精度要求,则相应测区测量资料按作废处理;f)当测量面积较大时,宜分区进行系统检查评价。7.5技术安全7.5.1施工前应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制定应急预案。7.5.2山区通过沟坎收、放导线经过高压线时,严禁抛放导线或手持长物引导导线。7.5.3在山区陡坡工作时,要注意拉导线、人员走动引起滚石的伤害。7.5.4水上或冰上工作时,应有应急和营救器材。7.5.5雷雨天要停止工作,工作时遭遇雷暴雨时,应注意防雷电,山区工作时要防范突发性山洪。7.5.6施工人员应注意防护和保护环境。7.6野外资料验收7.6.1野外资料申请验收应符合以下条件:a)野外项目组完成全部数据采集和检查后,向项目委托方提交野外资料验收申请,项目委托方组织人员对野外资料进行验收,验收完成后形成书面验收意见;b)项目委托方若不能及时安排野外资料验收,在认可项目组野外资料验收结果后,可指示野外队伍撤离工作区,出具书面材料,将项目组野外资料验收意见作为最终验收意见;c)全部野外数据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始后续资料处理工作。7.6.2原始资料验收内容有:a)野外原始记录文件;b)野外原始测量数据;9DZ/T0081—2017c)测地数据及记录;d)仪器校对记录;e)试验记录,7.6.3基础资料验收内容有:a)实际材料图(测网位置、基点位置、检查点位置等);b)系统质量检查误差统计结果及相关图表;c)其他相关资料。8数据处理与成图8.1室内计算8.1.1电位测量计算公式如下:U₁=L-△L-△L-△U₃式中:U,——第i测点相对总基点的电位;U₄——k分基点相对总基点的电位;△U;——第i测点相对k分基点电位差;△U₂——测量电极极差;△U₃——测量电极极差变化改正值。极差变化改正值计算公式:或式中:△U₃——极差改正值;△U₂——收工极差;△U₁;——出工极差;SN——测量点总数;S;——第i点序数;ST测量总时间;ST;——第i点测量时间;…………………ST₁——开始测量时间。8.1.2梯度测量计算公式如下:Exv=(△U:-△U₂-△U₃)/MN………式中:Enn——第i测点电位差梯度;△U₁——第i测点测量电位差;△U₂——不极化电极极差;△U₃——不极化电极极差变化改正值,计算公式同公式(4)、公式(5);MN——两测量电极间距离。DZ/T0081—20178.2数据整理8.2.1数据整理阶段不应对测量数据进行圆滑处理,在成图前可沿测线对电位或电位差数据进行数据滤波及一般圆滑处理。8.2.2依据电位分基点对电位总基点的电位,利用公式(3)计算每个测点相对总基点的电位。8.2.3自然电场法测量受时间影响比较大,当一个地区工作时间较长时,电场可能会出现趋势性变化,可依据趋势变化规律对电位进行调平处理。8.2.4对测量结果可进行异常场分离及半定量计算。8.3图件编绘8.3.1图件是工作成果的主要表达方式,编绘图件应全面正确地反映工作成果。正式图件的编绘,应在测量数据经过质量验收的基础上进行。8.3.2交通位置图(一般为报告插图),内容有测区位置、交通路线、主要行政区划等。8.3.3实际材料图应包括以下内容:a)应在同比例尺简化地形地质图上编绘;b)标绘出测区范围、测线及测点分布;c)标绘出电位总基点、电位分基点、质量检查点的位置;d)标绘出测地控制点、埋石点、钻孔位置;e)绘制图件图式图例、用色标准及技术符号按GB/T14499和DZ/T0069标准相关要求执行。8.3.4电位测量成果图包括以下内容:a)电位剖面图或剖面平面图;b)电位平面等值线图;c)典型测线综合剖面图;d)推断解释图。8.3.5梯度测量成果图包括以下内容:a)电位梯度剖面图或剖面平面图;b)电位梯度平面等值线图;c)典型测线综合剖面图;d)推断解释图。8.3.6环形测量成果图包括以下内容:a)单个测点极形图;b)平面分布极形图;c)推断解释图。9异常识别与解释9.1异常识别9.1.1按异常强度识别方法有:a)一般情况下将大于3倍算术平均绝对误差的电位或电位梯度异常认定为异常,连续3个点数值高于1.2倍的算术平均绝对误差的异常认定为异常;b)当电位或电位梯度异常呈低缓状、带状或由多点异常构成时,可适当降低异常强度的标准;DZ/T0081—2017c)测区较大时,可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电场背景值确定不同异常强度的下限;d)对凌乱异常或孤立的单点异常,要根据异常所处地质构造位置或异常处有无干扰情况,判断异常的可信程度,识别干扰假异常。9.1.2按异常范围识别方法有:a)在自然电场平面等值线图或剖面平面图上具有一定强度和分布范围的独立异常;b)在自然电场平面等值线图或剖面平面图上呈多个异常排列分布的独立异常;c)在自然电场平面等值线图或剖面平面图上呈一定走向分布并延伸的线性异常。9.1.3异常编号以西小东大、南小北大的顺序,依次编号。9.2异常解释9.2.1自然电场法异常解释一般以定性解释为主,目的研究异常成因、判断异常源的性质。9.2.2异常定性解释时,注意识别各种干扰因素(地形、岩石各向异性、不均匀介质、断裂、覆盖层变化等)导致电场畸变而形成的假异常。9.2.3对勘查结果解释有意义的异常应进行野外踏勘,分析引起异常的原因。9.2.4对异常形态比较规则的异常应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计算,大致估算地质体埋深和范围。9.2.5对发现的有代表性的异常应结合已知地质、物探及化探等资料进行解释。9.2.6异常解释结论应由同等或更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独立复核。9.3异常验证9.3.1经野外踏勘认为需要验证的有意义异常要提交正式的书面异常验证建议书。建议书内容应包括:异常位置、范围及解释结论。9.3.2必要时,在异常工程验证前开展综合物化探工作,确认异常的性质,提高验证勘查效果。10成果报告编写10.1基本要求成果报告编写基本要求有:a)成果报告编写应与野外工作同时进行,并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整理所需的资料;b)成果报告编写应由专人负责,在合同或设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c)报告所用资料应是经过质量验收合格的正式资料;d)成果报告应在全面掌握实际资料,经过分析、研究及综合对比后,做出有依据、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e)成果报告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内容和材料,要求报告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文f)报告附图和附件要目的明确、设置合理、美观整洁。10.2主要内容成果报告编写应包括以下内容:a)工作任务和完成情况;b)工区概况及以往工作成果;c)工作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DZ/T0081—2017d)工作方法技术、仪器设备和质量评价;e)资料处理方法;f)异常解释推断;g)结论和建议。10.3主要附图成果报告应提供以下基本附图:a)实际材料图;b)自然电场法测量成果图;c)解释推断成果图。10.4主要附件成果报告主要附件有:a)测量成果数据表;b)测地工作成果表;c)系统质量检查统计表。DZ/T0081—2017(资料性附录)自然电场形成机理及常见自然电场异常形态A.1自然电场形成机理A.1.1氧化还原电场位于地下潜水面附近的电子导体,与溶液接触时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潜水面上方的介质被氧化失去电子带正电,潜水面下的介质被还原得到电子带负电,使电子导体处于极化状态,与溶液中的离子在表面形成不均匀的双电层,在地表形成自然电场。A.1.2过滤电场由于岩石颗粒对水溶液中的负离子存在吸附作用,当地下水静止时,地下电场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电位差。当地下水流动时,溶液中部分负离子被岩石颗粒吸附,部分正离子被地下水带走,造成水溶液中正负离子失去平衡,形成自然电场。A.1.3扩散一吸附电场当两种不同溶液相互接触时,带电离子由浓度高的溶液向浓度低的溶液扩散,离子移动过程中,在岩石接触面上会发生扩散一吸附作用,形成自然电场。A.2常见自然电场异常形态常见自然电场异常形态示意图如图A.1图A.1氧化还原电场示意图图A.2山地电场示意图DZ/T0081—2017图A.3下降泉电场示意图图A.4上升泉电场示意图+0图A.5地下水补给河水电场示意图图A.6河水补给地下水电场示意图DZ/T0081—2017(资料性附录)自然电场电位基点联测方法B.1直接联测法当测区各电位分基点距总电位基点的距离不太远时,可采用联测的方法对各电位分基点进行电位测量,联测方法如图B.1所示。每个分基点电位可用电位测量或梯度测量完成,要求每个电位基点最少联测两次,用各次联测电位的平均值作为分基点电位。③图B.1电位分基点直接联测图B.2间接联测法当分基点距总基点较远时,可采用间接分基点电位测量方法(参见图B.2)。如欲求某分基点电位,可先测出分基点于电位已知的5个~10个测点的电位差,然后再换算出该分基点对总基点的电位差(经图B.2电位分基点间接联测图U/mV………………(C.2)U/mV………………(C.2)极差改正后,对5点~10点的电位取平均值)。计算公式参见B.1。间接法分基点电位计算公式:式中:U——计算分基点电位;△U;——i测点对总基点电位差;U;——分基点对i点电位差;n——测量点数。DZ/T0081—2017要求根据任意两个测点经测量、计算得到分基点的两个电位差不能大于5mV。B.3多边形测量法当勘查地形复杂,选择的各分基点不规则时可选用分基点电位多边形测量法(参见图B.3)。测量方法是依次对各分基点电位进行电位或电位梯度测量,最好完成一个闭合测量。对测量产生的闭合差用常规方法对闭合差进行平差处理,求出每个分基点电位。要求一个闭合分基点测量工作一天内完成,最少测量两次。图B.3电位分基点多边形联测图式中:△U——两基点间电位差;n——基点数,n不能过大,避免平均累积误差增大。可按常规方法对闭合差进行平差,并求出各基点电位值。………………DZ/T0081—20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