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十三章-胶体分散体系_第1页
兰州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十三章-胶体分散体系_第2页
兰州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十三章-胶体分散体系_第3页
兰州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十三章-胶体分散体系_第4页
兰州大学物理化学课件-第十三章-胶体分散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胶体分散体系第十三章一.定义:§1.分散体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分散体系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dphase)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ingmedium)例如:云,牛奶,珍珠二.分类:分散体系通常有三种分类方法: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粗分散体系按分散相和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气溶胶分子分散体系胶体分散体系液溶胶固溶胶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亲液溶胶憎液溶胶1.分子分散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彼此混溶,没有界面,是均匀的单相,分子半径大小在10-9m以下。通常把这种体系称为真溶液,如CuSO4溶液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2.胶体分散体系

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在10-9

m―10-7m之间的体系。目测是均匀透明的(与真溶液相似),但实际是多相不均匀体系,存在相界面,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很高的表面能。即胶体分散体系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故胶体粒子有自动聚结的趋势,胶体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3.粗分散体系

当分散相粒子大于10-7m,目测是混浊不均匀体系,放置后会沉淀或分层,如黄河水一般以比表面积的大小来表示分散体系分散程度的大小分散度(比表面积:单位体积的物质具有的表面积)显然,分散程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分散相呈球体分散程度与r成反比按分散相和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1.液溶胶将液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液溶胶:.液-固溶胶如油漆,AgI溶胶.液-液溶胶如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液-气溶胶如泡沫2.固溶胶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固溶胶:.固-固溶胶如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固-液溶胶如珍珠,某些宝石.固-气溶胶如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因为不同的气体混合后是单相均一体系,不属于胶体范围..气-固溶胶如烟,含尘的空气.气-液溶胶如雾,云3.气溶胶将气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时,形成气-固或气-液溶胶,但没有气-气溶胶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1.憎液溶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没有或有微弱亲和力的溶胶)

半径在1nm

~100nm之间的难溶物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有很大的相界面,易被破坏或聚沉,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一旦将介质蒸发掉,再加入介质就无法再形成溶胶,是一个不可逆体系,如氢氧化铁溶胶、碘化银溶胶等2.亲液溶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有亲和力的溶胶)如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分子半径落在胶体粒子范围内的大分子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分子分散的真溶液。一旦将溶剂蒸发,大分子化合物凝聚,再加入溶剂,又可形成溶胶,亲液溶胶是热力学上稳定、可逆的体系§2.溶胶的制备与净化一.溶胶的制备原则上任何难溶物质均能做成溶胶。关键在于选择分散介质,并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得分散相粒子的大小落在胶体分散体系的范围之内,再加入适当的稳定剂。大致可分为两类:分散法:用机械、化学等方法使固体的粒子变小凝聚法:使分子或离子聚结成胶粒制备方法

用这两种方法直接制出的粒子称为原级粒子。视具体制备条件不同,这些粒子又可以聚集成较大的次级粒子

通常所制备的溶胶中粒子的大小不是均一的,是一个多级分散体系用机械粉碎的方法(球磨机,胶体磨等)将固体磨细这种方法适用于脆而易碎的物质,对于柔韧性的物质必须先硬化后再粉碎。例如,将废轮胎粉碎,先用液氮处理,硬化后再研磨(1)研磨法:转速约每分钟1万∼2万转分散法分散相、分散介质和稳定剂从空心轴A处加入,从C盘与B盘的狭缝中飞出,用两盘之间的应切力将固体粉碎,可得1000nm左右的粒子

A为空心转轴,与C盘相连,向一个方向旋转,B盘向另一方向旋转(2)胶溶法

胶溶法又称解胶法,仅仅是将新鲜的凝聚胶粒重新分散在介质中形成溶胶,并加入适当的稳定剂这种稳定剂又称胶溶剂。根据胶核所能吸附的离子而选用合适的电解质作胶溶剂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化学凝聚法制溶胶时,为了将多余的电解质离子去掉,先将胶粒过滤,洗涤,然后尽快分散在含有胶溶剂的介质中,形成溶胶Fe(OH)3(新鲜沉淀)Fe(OH)3(溶胶)AgCl(新鲜沉淀)AgCl(溶胶)加FeCl3加AgNO3或KCl(3)超声分散法

这种方法目前只用来制备乳状液将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两种不混溶的液体放在样品管4中。样品管固定在变压器油浴中在两个电极上通入高频电流,使电极中间的石英片发生机械振荡,使管中的两个液相均匀地混合成乳状液凝聚法

(1)化学凝聚法

通过各种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使初生成的难溶物微粒结合成胶粒,在少量稳定剂存在下形成溶胶,这种稳定剂一般是某一过量的反应物。例如:A.复分解反应制硫化砷溶胶2H3AsO3(稀)+3H2S→As2S3(溶胶)+6H2OB.水解反应制氢氧化铁溶胶FeCl3(稀)+3H2O(热)→Fe(OH)3(溶胶)+3HClC.氧化还原反应制备硫溶胶Na2S2O3+2HCl→2NaCl+H2O+SO2+S(溶胶)2H2S(稀)+SO2(g)→2H2O+3S(溶胶)D.还原反应制金溶胶2HAuCl4(稀)+3HCHO+11KOH

2Au(溶胶)+3HCOOK+8KCl+8H2OE.离子反应制氯化银溶胶AgNO3(稀)+KCl(稀)

→AgCl(溶胶)+KNO3(2)更换溶剂法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显著差别来制备溶胶,而且两种溶剂要能完全互溶例2.将硫的丙酮溶液滴入90℃左右的热水中,丙酮蒸发后,可得硫的水溶胶例1.松香易溶于乙醇而难溶于水,将松香的乙醇溶液滴入水中可制备松香的水溶胶(3)电弧法电弧法主要用于制备金、银、铂等金属溶胶。制备过程包括先分散后凝聚两个过程将金属做成两个电极,浸在水中,盛水的盘子放在冷浴中。在水中加入少量NaOH

作为稳定剂制备时在两电极上施加100V左右的直流电,调节电极之间的距离,使之发生电火花,这时表面金属蒸发,是分散过程,接着金属蒸气立即被水冷却而凝聚为胶粒二.胶体的净化在制备溶胶的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多余的电解质,如制备Fe(OH)3溶胶时生成的HCl少量电解质可以作为溶胶的稳定剂,但是过多的电解质存在会使溶胶不稳定,容易聚沉,所以必须除去净化的方法主要有渗析法和超过滤法

1.渗析法:利用溶胶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一般分子可以的性质简单渗析:

将需要净化的溶胶放在羊皮纸等半透膜制成的容器内,膜外放纯溶剂利用浓差因素,多余的电解质离子不断向膜外渗透,经常更换溶剂,就可以净化半透膜容器内的溶胶如将装有溶胶的半透膜容器不断旋转,可以加快渗析速度电渗析:为了加快渗析速度,在装有溶胶的半透膜两侧外加一个电场,使多余的电解质离子向相应的电极作定向移动。溶剂水不断自动更换,这样可以提高净化速度。这种方法称为电渗析法2.超过滤法用半透膜作过滤膜,利用吸滤或加压的方法使胶粒与含有杂质的介质在压差作用下迅速分离。将半透膜上的胶粒迅速用含有稳定剂的介质再次分散电超过滤:有时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在半透膜两边安放电极,施以一定电压,使电渗析和超过滤合并使用,这样可以降低超过滤压力§3.溶胶的动力性质一.布朗运动

1827年植物学家布朗(Brown)用显微镜观察到悬浮在液面上的花粉粉末不断地作不规则的运动。后来又发现许多其它物质如煤、化石、金属等的粉末也都有类似的现象。人们称微粒的这种运动为布朗运动

1903年发明了超显微镜,为研究布朗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用超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溶胶粒子不断地作不规则“之”字形的运动,从而能够测出在一定时间内粒子的平均位移通过大量观察,得出结论: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其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改变,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1905年和1906年爱因斯坦(Einstein)和斯莫鲁霍夫斯基(Smoluchowski)分别阐述了Brown运动的本质。

Brown运动是分散介质分子以不同大小和不同方向的力对胶体粒子不断撞击而产生的,由于受到的力不平衡,所以连续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作不规则运动。随着粒子增大,撞击的次数增多,而作用力抵消的可能性亦大

Einstein认为,溶胶粒子的Brown运动与分子运动类似,平均动能为3/2kT。并假设粒子是球形的,运用分子运动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公式,得到Brown运动的公式为:这个公式把粒子的位移与粒子的大小、介质粘度、温度以及观察时间等联系起来介质的粘度胶粒的半径在观察时间t内粒子沿x轴方向的平均位移布朗运动的存在是胶体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因胶粒不会安定的停留在某一位置上,胶粒就不会因重力而聚沉。但布朗运动也有可能使胶粒相互碰撞而聚集二.扩散胶粒也有热运动,因此也具有扩散和渗透压。只是溶胶的浓度较稀,这种现象很不显著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和胶粒的布朗运动,可以观察到胶粒从高浓区向低浓区迁移的现象,这就是胶粒的扩散作用如图所示,设任一平行于AB面的截面上浓度是均匀的,但水平方向自左至右浓度变稀,梯度为dC/dx

设通过AB面的胶粒扩散质量为m,则扩散速度为dm/dt(单位时间内通过AB面的溶液的胶粒质量),它与浓度梯度和AB截面积A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斐克第一定律式中D为扩散系数,其物理意义为:单位浓度梯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的质量式中负号表示扩散发生在浓度降低的方向扩散系数D与T,η(介质的粘度)及r(胶粒半径)的关系是Einstain1907年提出的代入:得到Einstein-Brown位移方程。从布朗运动实验测出位移,就可求出扩散系数D再根据可以求粒子半径r已知

r

和粒子密度ρ,可以计算胶粒的平均摩尔质量测定扩散系数D是研究溶胶性质的重要方法三.渗透压由于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介质分子或外加的电解质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所以介质分子有从化学势高的一方向化学势低的一方自发渗透的趋势溶胶的渗透压可以借用稀溶液渗透压公式计算:式中c为胶粒的浓度。由于憎液溶液不稳定,浓度不能太大,所以测出的渗透压及其它依数性质都很小但是亲液溶胶或胶体的电解质溶液,可以配制高浓度溶液,用渗透压法可以求它们的摩尔质量四.沉降平衡溶胶是高度分散体系,胶粒一方面受到重力吸引而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布朗运动促使浓度趋于均一当这两种效应相反的力相等时,粒子的分布达到平衡,粒子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如图所示这种平衡称为沉降平衡达到沉降平衡时,粒子随高度分布的情况与气体类似,可以用高度分布定律ρ:胶粒的密度ρ0:分散介质的密度N1,N2:分别为x1,x2处单位体积溶胶内的粒子数在溶胶中,粒子沉降的速度取决于粒子的大小,粒子越大,沉降越快。在高度为dx的这层溶胶中,使粒子下降的重力为:Adx:溶液体积N:单位体积的粒子数粒子的扩散力来源于渗透压扩散力为(负号表示扩散力与重力相反)则达到沉降平衡时,粒子下降的力与扩散力相等积分:或:溶胶中胶粒的高度分布公式。粒子质量愈大,其平衡浓度随高度的降低亦愈大用超显微镜观察不同高度处的粒子数目计算L=6.05×1023,证明该公式的正确性若胶粒较大,布朗运动不足以克服沉降作用,粒子就会以一定速度沉降到容器的底部,故可通过沉降速度的测定,计算粒子的大小半径为r的粒子沉降时粒子所受到的重力为速度为dx/dt的球体在粘度系数为η的介质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为(流体力学的stocks公式)当重力与摩擦力相等,粒子以恒定的速度沉降通过沉降速度dx/dt的测定,可测得粒子半径沉降速度dx/dt

实际上粒子的沉降速度很慢,采用离心机加快测定速度,设离心机的角速度为w,沉降力为X:从离心机轴到某一位置的距离积分:

通过测定粒子从X1到X2的时间t,可求出粒子的半径,再计算粒子的分子量

另外,将离心力与渗透压联系起来,也可求粒子的摩尔质量积分:§4溶胶的光学性质溶胶的光学性质是胶体高分散性和不均匀特征的表现一.Tyndall效应

1869年Tyndall发现,若令一束会聚光通过溶胶,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Tyndall效应。其他分散体系也会产生一点散射光,但远不如溶胶显著。Tyndall效应实际上已成为判别溶胶与分子溶液的最简便的方法。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

若入射光的波长大于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则粒子表面对入射光产生散射作用,即光波绕过粒子前进时同时又会从粒子的各个方向传播,此时粒子本身犹如一发光体,无数个发光体的综合表现产生了丁达尔现象当光照射到不均匀介质时,若入射光的波长小于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则粒子表面对入射光产生反射作用(粗分散体系属于这种情况)

入射光的电磁波使分散相颗粒中的电子做与入射光波相同频率的运动,致使粒子本身像一新的光源一样向各个方向发出与入射光同频率的光波散射作用的实质:溶胶粒子半径在1-100nm,比可见光400-800nm小得多,故光通过溶胶散射作用十分明显另外,分散相粒子半径越大,散射光越强;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对应的折光率差别越大,散射光也越强

1871年,Rayleigh研究了大量的光散射现象,对于粒子半径在47nm以下的溶胶,导出了散射光总能量的计算公式,称为Rayleigh公式:对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的半径比可见光的波长更小,但溶质粒子的体积太小,且由于溶剂化层,使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光率变得差别不大,故散射光相当微弱n1:分散相折射率,n2:分散介质的折射率式中:

A:入射光振幅,ν:单位体积中粒子数λ:入射光波长,V:每个粒子的体积从Rayleigh公式可得出如下结论:1.散射光总能量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愈显著。所以可见光中,蓝、紫色光散射作用强2.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愈显著,则散射作用亦愈显著3.散射光强度与粒子的体积成正比若其他条件不变时将粒子视为球体若分散相密度为ρ,浓度为c,则入射光,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不变溶胶浓度相同而粒子半径不同通过测量散射光的强度可比较溶胶粒子大小,或得到浓度比乳光计原理§5溶胶的电学性质溶胶是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却能暂时稳定存在并不聚结,其一因为布朗运动,其二由于胶粒带电一.电动现象1.电泳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带电胶粒在分散介质中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带电粒子的大小、形状;粒子表面电荷的数目;介质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值和粘度;电泳的温度和外加电压等从电泳现象可以获得胶粒或大分子的结构、大小和形状等有关信息提赛留斯电泳仪的纵、横剖面图如图所示沿aa',bb'和cc'都可以水平滑移。实验开始时,从bb'处将上部移开,下面A,B部分装上溶胶,然后将上部移到原处,在C部装上超滤液,在bb'处有清晰界面接通直流电源,在电泳过程中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界面的移动。从而可以判断胶粒所带电荷和测定电泳速度等界面移动电泳仪首先在漏斗中装上待测溶胶,U型管下部活塞内径与管径相同打开绿色活塞,将溶胶经漏斗进入U型管,当液面略高于左、右两活塞时即关上绿色活塞,并把活塞上方多余溶胶吸走。在管的两臂加入分散介质(比重较溶胶轻的电解质溶液),使两臂液面等高小心打开绿色活塞,再由漏斗加入溶胶,使溶胶液面上升,直至电解质溶液浸没电极(溶胶与电解质溶液之间保持一清晰界面)。接通电源,观察液面的变化。(若是无色溶胶,必须用紫外吸收等光学方法读出液面的变化)根据通电时间和液面升高或下降的刻度计算电泳速度溶胶粒子的电泳速度与粒子所荷电量及外加电势梯度成正比,与介质粘度及粒子大小成反比溶胶液面在负极下降而正极上升,则溶胶粒子带负电。如硫溶胶,贵金属溶胶等溶胶液面在正极下降而负极上升,则溶胶粒子带正电。如金属氧化物溶胶等2.电渗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液体介质通过多孔膜或半径为1~10nm的毛细管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渗。图中,3为多孔膜,可以用滤纸、玻璃或棉花等构成;也可以用氧化铝、碳酸钡、AgI等物质构成。溶胶充满在多孔膜中,使溶胶粒子被吸附而固定在U型管1,2中盛电解质溶液,将电极5,6接通直流电后,可从有刻度的毛细管4中,准确地读出液面的变化如果多孔膜吸附负电粒子,则液体介质带正电,通电时介质向阴极移动;反之,多孔膜吸附正电粒子,带负电的介质向阳极移动外加电解质对电渗速度影响显著,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电渗速度降低,甚至会改变电渗的方向电渗方法有许多实际应用,如溶胶净化、海水淡化、泥炭和染料的干燥等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和介质分别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就产生了电泳和电渗的电动现象,这是溶胶因电而动的现象3.流动电势在加压或重力等外力的作用下,使液体流经多孔膜或毛细管,则在膜的两边会产生电势差,这个电势差称为流动电势。它是电渗的逆过程4.沉降电势溶胶在重力场的作用下,带电的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迅速沉降时,使底层与表面层的粒子浓度悬殊,从而产生电势差,这就是沉降电势。它是电泳的逆过程

贮油罐中的油内常会有水滴,水滴的沉降会形成很高的电势差,有时会引发事故。通常在油中加入有机电解质,增加介质电导,降低沉降电势

胶粒在重力场作用下发生沉降,而产生沉降电势;带电的介质发生流动,则产生流动电势。这是溶胶因动而产生电的现象以上四种现象都称为电动现象二.溶胶粒子的双电层与ξ电位(电动电位)溶胶的电动现象说明溶胶粒子是带电的溶胶由固体分散相与液体的分散介质构成的两相体系,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容易吸附杂质。当溶液中有少量电解质,则溶胶吸附离子而带电。吸附何种离子与离子的本性和溶胶离子表面结构有关Fajans规则:与溶胶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被优先吸附例如:AgNO3+KI制备AgI溶胶若KI过量,AgI粒子带负电若AgNO3过量,AgI粒子带正电

另外,固体表面的分子发生电离,使一种离子进入溶液也是粒子带电的原因无论吸附还是溶胶粒子的表面电离其结果都是分散相表面带电,因此带电的粒子表面就有可能进一步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吸引反号离子,出现双电层+++++++++++紧密层扩散层紧密层:固体表面与反号离子结合牢固,约一个离子的厚度2-3A0,由于束缚很紧,紧密层在电场中会随着溶胶粒子一起向某一电极移动扩散层:反号离子受到溶胶粒子的静电引力较小,故可脱离溶胶粒子而移动。在电场中,扩散层则会与溶胶粒子反向而朝相反电极移动(另外,任何离子在溶剂中都是溶剂化的,因此紧密层的外面也有一层很薄的溶剂,在电场中一起跟随移动)在双电层中存在三种电位:1.分散相固体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位差Ψ,即热力学电位2.紧密层(非溶剂化)与扩散层分界处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位差Ψd3.分散相固体表面与溶液之间可移动处(溶剂化紧密层)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位差ξ+++++++++++紧密层扩散层

ξ电势与溶胶的电动现象密切相关,故称其为电动电势

ξ电势是热力学电势Ψ的一部分,是扩散层电势Ψd的一部分,对于较稀溶液,ξ与Ψd基本相等,但浓度较大时,二者不能等同起来+++++++++++紧密层扩散层ξ与Ψ的区别1.Ψ的绝对值比ξ大2.Ψ是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在一定的T,P下,其数值只与分散相固体本性及溶液中吸附在分散相表面并建立平衡的离子活度有关(活度一定,Ψ一定),而与其它电解质的存在与否无关3.ξ电位则随溶剂化层离子的浓度而改变,少量外加电解质对ξ电位有较大影响。随着电解质的加入,进入紧密层的反号离子增加,双电层变薄,ξ电位下降+++++++++++紧密层扩散层距离电位Ψξ’ξ’’ξ当电解质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双电层被压缩到与溶剂化层重合时(扩散层厚度为零),ξ=0。若紧密层中吸附过多的反号离子,则可能使ξ改变符号紧密层扩散层

这就是溶胶电泳速率随电解质浓度加大而变小,甚至变为零的原因双电层结构解释电渗电泳电泳速率E:电位梯度ξ:电动电势K:常数(与溶胶粒子的形状有关。若为球形k=6,若为棒形k=4)η:介质粘度ε:介质的介电常数三.憎液溶胶的胶团结构根据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及双电层结构,可推断出溶胶粒子的结构例1:AgNO3+

KI→KNO3+AgI↓

制备时KI过量胶团的图示式:AgII-I-I-I-I-I-I-K+K+K+K+I-K+K+K+K+K+K+胶核紧密层分散层胶粒(带负电)胶团(电中性)制备时AgNO3过量AgINO3-Ag+Ag+Ag+Ag+Ag+Ag+Ag+NO3-NO3-NO3-NO3-NO3-NO3-NO3-NO3-NO3-胶核紧密层分散层胶粒(带正电)胶团(电中性)

其中m,n,x不是固定值,n比m小得多胶粒为独立运动单位,胶团无固定的直径和质量,不同的溶胶有不同的形状§6憎液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一.憎液溶胶的稳定性看似均匀的溶胶,实际上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存在明显的界面。且高度分散,具有高的表面能,为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胶粒有相互聚结降低表面积的趋势,但胶体却能够相对稳定存在,其原因动力学稳定性

由于溶胶粒子小,布朗运动激烈,在重力场中不易沉降,使溶胶具有动力稳定性胶粒带电的稳定作用由于胶粒带电,所以布朗运动产生相互碰撞时,当两个胶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两胶粒之间的静电斥力使得二者不能靠近溶剂化稳定作用溶胶的自由能很高,溶剂化后在表面吸附一层水后,使表面张力下降,形成一个水化层。水化层阻碍胶粒相互靠近,从而使胶体稳定二.憎液溶胶的聚沉溶胶是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最终会发生聚沉。当溶胶粒子相互合并到足够大时,受重力的作用,就会从介质中沉积,这种使溶胶的分散度降低最后发生沉降的现象,叫溶胶的聚沉。电解质作用、温度的变化都可使溶胶发生聚沉作用1.外加电解质的影响

少量的电解质有助于ξ电势的形成,对溶胶起稳定作用。但当电解质的浓度增加时,反号离子被压入紧密层,使双电层变薄,使ξ电位下降,促使胶粒聚结。

ξ电位无需等于零才发生聚沉,当其降到一定的数值时,溶胶就有明显的聚沉,此时的ξ电位称临界电位(ξ=25-30mv)。而ξ=0时,溶胶聚沉速率最大聚沉值: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单位:毫mol/升毫克/升聚沉能力:聚沉值的倒数。聚沉值越大的电解质,聚沉能力越小;反之,聚沉值越小的电解质,其聚沉能力越强聚沉能力主要决定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反离子)的价数。聚沉值与异电性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这就是Schulze-Hardy规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