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60分)一、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政策是A.原始农业B.重农抑商C.工商食官D.工商皆本2.《三国演义》开篇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观点主要表明作者A.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立场 B.只看到了表象,犯了历史循环论的错误C.想表达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观点 D.揭示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4.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5.“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是对下列哪一艺术门类的评价A.书法 B.中国画 C.文学 D.戏曲6.下面关于“城邦”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城邦是“城市国家”的意思B.城邦的突出特征是小国寡民C.城邦一般由城市和周边的农村构成D.城邦的政治制度都实行民主制7.亚里士多德曾称“人是政治的动物”。这句话用来形容以下哪种政治制度比较合适A.雅典的民主制B.古罗马的政制C.代议制民主制D.君主制8.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9.古代雅典民主制的突出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为世界留下宝贵的财富。下列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近代民主制度的源头B.调动雅典居民的积极性,但也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C.促进了雅典哲学和教育的发展D.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雅典社会的繁荣10.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11.成文法确定之前,罗马贵族热衷于用习惯法裁判,主要因为A.习惯法是保护贵族利益的法律B.习惯法是传统法律,不容修改C.习惯法是公平的 D.习惯法可以随意解释,利于保护贵族特权12.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D.维护帝国统治13.有一个叫奥赫的古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古罗马法,法庭应该A.判处奥赫死刑B.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C.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D.不予受理14.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A.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B.都曾经历过君主制C.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 D.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5.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A.普罗塔哥拉B.梭伦C.苏格拉底D.彼特拉克16.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17.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其共同的危害是第一组: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第二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第三组: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C.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1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取代清朝的国旗——龙旗。其主要意图是A.建立公民社会B.反对封建迷信C.反对满族统治D.实行分权制衡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34.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5.发表于1940年1月,阐述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性质、领导权等问题。“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上述材料来源于百度词条,它是毛泽东的哪部著作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36.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曾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A.文艺复兴启蒙运动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D.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37.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之为“发现的时代”,是一个“人”的被发现和“物”的被发现的时代,导致这些发现的共同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B.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 C.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和运用D.人们追求世俗的生活享受38.“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③封建主势力加强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9.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在上古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没有全球性大国,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其原因不包括A.新航路的开辟B.进行海外殖民掠夺C.具有勇于探险和开拓的精神D.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40.荷兰在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 A.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B.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C.地理位置得天独厚D.“海上马车夫”的造船技术优势第Ⅱ卷(40分)二.材料题(41题14分,42题11分,43题15分,共40分。)41.(14分)阅读材料: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治国而后天下平。——[西汉]《礼记》材料二文艺复兴初期,绘画中的圣母形象发生了变化,人们从绘画中可以看到圣母有了孩子以后脸上的微笑。画中母亲的柔美、圣子的可爱,反映了人间圣母的亲情。文化上的复兴,正是从圣母抱着圣婴的画中迸发出来的。材料三第二十七条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九十五条论纲》请回答:(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文艺复兴初期的圣母像开始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思潮的核心是什么?其经济基础是什么?(6分)(3)据材料三回答,材料中的“有人”是指的什么人?本材料的作者怎样批驳了“宣传者”的捏造?(4分)42.(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三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四苏格拉底为之痛心,但并未因此对民主制度的活力丧失信心,于是开始运用自己的博学来展开对民主制度的批评,企图予以改良,在他看来,雅典民主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特别反对城邦官员的“抽签选举法”,认为此法愚不可及;“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还发现,由于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他们极容易受一些同样没有政治知识、但擅长说服技术的蛊惑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在一种盲目激情引导下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4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意义。(3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雅典民主的局限性。(4分)43.(15分)“艰难的抉择”一度是网络流行语。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于公是望!——曾国藩《复李少茎中丞》材料二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材料三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孙中山集外集》请回答:(1)材料一中,曾国藩抉择了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迫使他做出这一抉择原因的主要史实。(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粱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4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上述历史人物作出不同抉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5CBCBA6-10DACBA11-15DBDAC16-20CBAAC21-25CCBAD26-30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