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1页
《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2页
《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3页
《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4页
《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标准名称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技术要求任务来源(项目计划号)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3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皖市监函〔2023〕478号),项目计划号:2023-2-43第一起草单位(盖章)安徽省第三测绘院单位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锦绣大道与湖北路交口安徽省地质资料馆9楼参与起草单位安徽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安徽省基础测绘信息中心、安徽省第一测绘院、安徽省第二测绘院、安徽省第四测绘院标准起草人(全部起草人,应与标准文本前言中起草人排序一致)序号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电话1李宝安徽省第三测绘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189055129112魏灵辉安徽省第三测绘院高级工程师138551387903黄迎春安徽省第三测绘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136056920524陈良松安徽省第三测绘院工程师183261162965朱娟安徽省第三测绘院工程师187264885896方辉安徽省第三测绘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152098885987刘振宇安徽省第三测绘院技术质量科科长高级工程师139560940718高阳安徽省第三测绘院助理工程师151560601689贺云龙安徽省第三测绘院工程师1825516183610赵军安徽省第三测绘院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1386619817711胡振发安徽省第三测绘院技术质量科副科长高级工程师1395513215912张进标安徽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站长高级工程师1395510345613张旭安徽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办公室主任工程师1565609909014王迎春安徽省基础测绘信息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1385511789415潘宏安徽省第一测绘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1525692687216孙云飞安徽省第二测绘院院长1890560037317方剑安徽省第四测绘院院长高级工程制情况1、编制过程简介(1)立项启动2023年3月8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申报2023年度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定计划项目的通知》(皖市监函〔2023〕123号),安徽省第三测绘院提出了《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技术要求》的立项申报。2023年9月12日,收到《关于下达2023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皖市监函〔2023〕478号),将《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技术要求》列入2023年度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2)标准起草过程2023年4月,安徽省第三测绘院联合参与起草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成员均具有多年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更新、成果整理及管理经验。2023年4月至8月,标准编制小组对基础测绘、地矿、土地、工程建设等多个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其他行业的成果汇交标准和相关设计文件进行了收集与分析,并结合多年从事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生产、质检及成果汇交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深入分析近年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汇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编制形成了该标准草案的初稿。2023年9月,收到《关于下达2023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皖市监函〔2023〕478号)后,标准编制小组根据新下达的标准计划和标准名称,按照DB34/T2800—2020的要求,进一步梳理确定了标准编写工作计划和内容,经过研究、修改形成标准草案。2023年10月至12月,为确保汇交内容准确、完整,数据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汇交流程符合信息化发展需求,并符合GB/T1.1—2020和相关标准的要求,标准编制人员经过集中研讨、反复推敲,不断完善、修改后形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并编写、完善了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初稿形成后,标准编制小组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行业内相关专家、大专院校及标准实施后使用的企事业等单位广泛征求了意见,汇总意见后逐条梳理、推敲,编写完成了《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技术要求》的征求意见稿。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必要性: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是政府制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决策,整合其他各类数据的公共基底,是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和新型生产要素,为自然资源调查、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各项经济建设活动提供基础性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我国实行测绘成果汇交制度。经统计,我省2021年、2022年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中DLG、DOM、DEM、DSM成果汇交情况分别为11460幅、11722幅,DLG、DOM、DEM、DSM成果分发情况分别为59394幅、158919幅,数据成果汇交和分发量大且呈递增趋势,尤其成果分发量递增明显。在实际汇交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汇交标准,导致数据成果汇交程序不规范、不及时,汇交内容不完整、不统一,汇交方式不科学、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数据成果的管理、共享和社会化应用。宏观政策方面,《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将标准化研究列为重点主题之一,《省“十四五”测绘地理信息规划》也明确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支撑能力,强化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业发展方面,测绘行业由传统的模拟测绘向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数据汇交手段也应该顺应发展要求,建立统一、明确、细化并适应信息化测绘需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汇交标准。从使用对象来看,建立汇交标准,有利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管理归档,查询调用。众多汇交单位可以统一标准,各行各业可以更好的应用数据。数据的生命力在于应用,为了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精准性,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紧跟国家“两支撑,一提升”工作总步伐,践行安徽省“十四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总要求,需建立更新成果汇交标准,提高成果汇交的质量和效率,填补省内汇交标准的空白,为测绘成果社会化服务、行业化公众化理解,提供统一的标准依据。意义:编制本标准,填补了省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汇交标准方面的空白,实现安徽省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汇交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汇交质量,有利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统一汇聚,进一步提升地理信息数据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对于汇交单位:能够提高更新成果资料汇交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对于接收单位:有利于更好融合安徽省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后期成果的管理归档、共享应用奠定基础;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便于整合应用,服务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助推省内经济发展,实现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两支撑一提升”的发展定位。3、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1)制定标准的原则本标准编制过程中,认真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及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编写,在此基础上,主要按照科学性、通用性、实用性、协调性原则的原则,制定《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技术要求》。(2)制定标准的依据本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参考了下列资料:1)GB/T13989—20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2)GB/T14268—2008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3)GB/T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4)GB21139—2007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5)GB/T24356—2023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6)CH/T1001—200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7)CH/T1004—200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8)CH/T1030—2012基础测绘项目文件归档技术规定9)CH/T1032—2013归档测绘文件质量要求10)CH/T1061—2023测绘成果汇交规范11)CH/T9012—201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据组织及文件命名规则12)DZ/T0273—2015地质资料汇交规范13)《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国家保密局2014年第1号令14)《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管理规定》国测成发〔2015〕1号15)《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自然资发〔2020〕95号(3)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协调,无冲突。4、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详细说明)(1)主要条款的说明本标准规定了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内容、汇交要求以及汇交程序与方法的技术要求。本标准的主要条款内容分为总则、汇交内容、汇交要求、汇交程序与方法四大部分。1)总则。规定了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的数学基础和汇交的基本要求。2)汇交内容。规定了汇交的文档资料、数字线划图(DLG)成果、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成果、数字高程模型(DEM)成果、数字表面模型(DSM)成果、像片控制点成果和其他成果资料相关内容。3)汇交要求。规定了纸质文件的命名规则、纸张、字迹、版面、装订等方面要求;规范了数字成果资料汇交组织(采用文字和图表结合的方式描述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时的组织结构)、格式、命名(采用举例说明描述更新成果资料的命名)和存储介质等。4)汇交程序与方法。规定了汇交单位对成果资料汇交的资料准备、整理与自检、提交申请、核验与交接等各环节的要求。(2)主要技术指标、参数1)范围本标准在内容上参考了目前已经发布的地质、基础测绘等数据成果的质量、文件命名及归档相关的标准规范,其中都没有对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的汇交进行规定。本标准全文为推荐性标准,适用于我省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过程中的数据成果类型、文件命名、数据组织结构以及汇交流程与方法等方面。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有GB/T13989—20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23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CH/T1001—200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4—200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32—2013归档测绘文件质量要求、CH/T1061—2023测绘成果汇交规范。3)术语本标准根据已有标准界定了汇交、数据成果、文档资料等5个常用术语。4)缩略语本标准列入了DLG、DOM、DEM、DSM4个缩略语。5)总则数学基础:主要从三个方面规定了汇交数据成果的数学基础,包括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和时间基准。其中,坐标系统的要求需要满足三点:采用通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地理坐标需要满足经纬度坐标值以“十进制度”为单位,采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保留9位小数;经纬度坐标需要满足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度分带,平面坐标值以“米”为单位,保留3位小数。基本要求:本章对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的汇交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在成果资料汇交的过程中,需要统一规定的基本要求包括成果资料汇交时限规定、质量要求、汇交的方式和特殊情况下的汇交要求等。6)汇交内容本章是本标准的核心技术内容,分别规定了所有需要汇交的7大类内容。第一类文档成果资料:任务下达部门组织编制的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规定或项目设计书等;任务承担单位编写的实施方案、专业技术设计书、作业指导书、工作总结、专业技术总结等;项目成果质量检查报告、质量检验报告;各类接合图表、文档簿等相关资料。这章提到的文档成果资料包含纸质文件和数字文件两种表现形式,在第7章分别进行了汇交要求的规定。第二类数字线划图(DLG)成果:包括数字线划图矢量数据、元数据和相关文档资料。第三类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成果:包括分幅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元数据和相关文档资料。第四类数字高程模型(DEM)成果:包括分幅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元数据和相关文档资料。第五类数字表面模型(DSM)成果:包括分幅数字表面模型数据、元数据和相关文档资料。第六类像片控制点成果:包括像片控制点数据、元数据和相关文档资料。第七类其他资料:包括采用不同技术方法生产、更新数据形成的基础性资料。7)汇交要求本章是本标准的核心技术内容,按照第6章的汇交内容,汇交要求按照汇交内容的分类方式,分成纸质文件、数字文件和数据成果三个部分。纸质文件成果资料汇交要求:规定了纸质文件成果资料的文档的命名规则:年份+项目名称+实施方案/技术规定/(专业)技术设计书/工作总结/专业技术总结/质量检查报告/质量检验报告/...+(任务区),纸质文件包含 实施方案、技术规定或项目设计书、工作总结、技术总结、质量检查报告、质量检验报告和图幅接合表等内容,纸质文件的纸张规格、字迹、题名、页码编制、开本及装订应符合CH/T1032-2013的规定。,并对文件版式、密级标识、生效标识明确了汇交要求。数字文件成果资料汇交要求:分四条说明一般要求。文件资料应同时提交内容一致的纸质文件和数字文件;数字文件成果资料的题名、内容、版面等应与纸质文件成果资料一致;数字文件内容信息清晰,扫描件分辨率不低于300dpi,能正常浏览;数字文件成果资料一般不应加密,也不应将多个文件打包在一起。文件版式、密级标识、生效标识单独进行了规定。数据成果汇交要求:按照第6章中数据成果汇交内容的分类方式,分成6个部分进行汇交要求的说明。R数字线划图(DLG)成果成果汇交组织:规定了根目录和二级目录的组织结构。根目录名称为“汇交单位+批次”,汇交单位为成果资料任务承担单位名称,批次采用2位数字顺序码,成果资料一次性汇交时,批次省略不写。二级目录名称为“20××年安徽省1∶5000数字线划图(DLG)”、“20××年安徽省1∶10000数字线划图(DLG)”。成果内容与命名:规定了资料清单、数据成果三级目录、四级目录构建规则和数据格式要求和命名规则。资料清单,为Word或WPS文档,命名规则为:资料清单.doc或资料清单.wps。数据成果应根据生产、使用需求按市级任务区或标准分幅组织,建立三级目录。若是按照市级任务区组织,按县、区建立四级目录,分别存放数字线划图矢量数据、元数据及文档簿。若是按照标准分幅组织,按1∶5000、1∶10000标准分幅组织,图幅编号应符合GB/T13989的规定,分别建立四级目录,存放数字线划图矢量数据、元数据及文档簿。数据格式要求和命名规则:矢量数据为FileGeodatabase格式,命名规则为:DLG××_任务区代码.gdb;元数据为FileGeodatabase格式,命名规则为:M××_任务区代码.gdb;文档簿为PDF格式,命名规则为:W××_任务区代码.pdf。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成果成果汇交组织:规定了根目录和二级目录的组织结构,根目录名称和要求和数字线划图(DLG)成果一致。二级目录名称为“20××年安徽省1∶5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20××年安徽省1∶1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成果内容与命名:规定了资料清单、数据成果三级目录、四级目录构建规则和数据格式要求和命名规则。按1∶5000、1∶10000标准分幅组织,图幅编号应符合GB/T13989的规定,分别建立四级目录,存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定位信息及元数据。数据格式要求和命名规则:数字正射影像图为Geotiff格式,命名规则为:图幅号.tif;定位信息为TIFFWorldFile文本格式,命名规则为:图幅号.tfw;元数据为Excel或WPS表格,命名规则为:图幅号.xls或图幅号.et。数字高程模型(DEM)成果成果汇交组织:规定了根目录和二级目录的组织结构,根目录名称和要求和数字线划图(DLG)成果一致。二级目录名称为“20××年安徽省1∶5000数字高程模型(DEM)”、“20××年安徽省1∶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成果内容与命名:规定了资料清单、数据成果三级目录、四级目录构建规则和数据格式要求和命名规则。按1∶5000、1∶10000标准分幅组织,图幅编号应符合GB/T13989的规定,分别建立四级目录,存放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及元数据。数据格式要求和命名规则:数字高程模型为国家标准地球空间格网数据,CNSDTF-DEM格式,命名规则为:图幅号.dem;元数据为Excel或WPS表格,命名规则为:图幅号.xls或图幅号.et。数字表面模型(DSM)成果成果汇交组织:规定了根目录和二级目录的组织结构,根目录名称和要求和数字线划图(DLG)成果一致。二级目录名称为“20××年安徽省1∶5000数字表面模型(DSM)”、“20××年安徽省1∶10000数字表面模型(DSM)”。成果内容与命名:规定了资料清单、数据成果三级目录、四级目录构建规则和数据格式要求和命名规则。按1∶5000、1∶10000标准分幅组织,图幅编号应符合GB/T13989的规定,分别建立四级目录,存放数字表面模型数据及元数据。数据格式要求和命名规则:数字表面模型以ASCII文本格式存储,命名规则为:图幅号.asc;元数据为Excel或WPS表格,命名规则为:图幅号.xls或图幅号.et。像片控制点成果成果汇交组织:规定了根目录和二级目录的组织结构,根目录名称和要求和数字线划图(DLG)成果一致。二级目录名称为“20××年安徽省1∶5000像片控制点成果”、“20××年安徽省1∶10000像片控制点成果”。成果内容与命名:规定了像片控制点成果内容。资料清单;像片控制点成果表,为Excel或WPS表格,命名规则为:像片控制点成果表.xls或像片控制点成果表.et;像片控制点分布图,为PersonalGeodatabase格式,命名规则为:像片控制点分布图.mdb;像片控制点静态测量处理报告,建立三级目录,存放采用静态测量方式测量像片控制点的基线向量结算报告、网平差报告等相关资料;像片控制点信息,建立三级目录,存放各像片控制点的相关信息,按点号命名组织,分别建立相应四级目录,存放外业观测记录、实景照片、点之记、索引正射影像、元数据等。数据格式要求和命名规则:外业观测记录为扫描件,命名规则为:点号+外业观测记录.jpg;实景照片多张时,按由近及远顺序命名,近景照片命名为:点号+实景照片-1.jpg;远景照片命名为:点号+实景照片-2.jpg;单张实景照片命名规则为:点号+实景照片.jpg;点之记为Excel或WPS表格,命名规则为:点号+点之记.xls或点号+点之记.et;索引正射影像为Geotiff格式,其定位信息为TIFFWorldFile文本格式,命名规则为:点号+索引正射影像.tif,点号+索引正射影像.tfw;元数据为Excel或WPS表格,命名规则为:点号+元数据.xls或点号+元数据.et。其他资料成果组织与汇交:规定了根目录和二级目录的组织结构,根目录名称和要求和数字线划图(DLG)成果一致。二级目录名称为“其他资料”。主要存放生产过程涉及的采用航空摄影、激光点云、野外实测等方式获取的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成果内容与命名:原始航摄资料,建立三级目录,存放航空摄影测量获取的相关资料,如:原始像片(以像片编号命名,tif或jpg格式)、像片索引图(tif或jpg格式)、POS/IMU相关数据资料等;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建立三级目录,存放空中三角测量完成后形成的成果资料,如:相机文件,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连接点分布图,保密检查点坐标等相关数据资料;点云数据,建立三级目录,存放经处理且精度检测合格的点云分类成果数据,设备检校的相关资料,各类原始记录(如:POS数据、激光测距数据,原始基站观测数据、飞行记录数据、地面基站参数记录等),点云数据精度检测报告等。8)汇交程序与方法本章规定了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的程序与方法要求,按照成果资料准备、整理与自检、提交申请、核验与交接等程序完成汇交工作。(3)试验验证的论述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在安徽省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工作中参照执行,规范统一了成果的命名和组织结构,有效避免了汇交文件命名不规范、数据组织结构不统一、汇交内容不全、汇交格式杂乱等问题,减少了数据建库前处理工作,方便数据归档和查询、社会化应用。5、标准中如果涉及专利,应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说明无6、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说明采标程度,以及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1)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情况经国家标准共享服务平台检索,尚未有相关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记录情况,本标准未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国内同类标准水平对比情况1)目前尚未检索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方面的标准规范。2)DZ/T0273-2015《地质资料汇交规范》,该标准规定了地质资料的汇交内容、质量以及汇交程序和方法等方面的要求。该标准未涉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成果资料汇交内容。3)CH/T9012-201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据组织及文件命名规范》,该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据目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