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安徽麝栖息地保护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1页
附件1《安徽麝栖息地保护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2页
附件1《安徽麝栖息地保护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3页
附件1《安徽麝栖息地保护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4页
附件1《安徽麝栖息地保护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LB.□XXXXX-XXXXI目次TOC\o"1-1"\h\t"标准文件_一级条标题,2,标准文件_附录一级条标题,2,"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与定义 14安徽麝栖息地生态保护技术路线 35生态保护区的基本条件 36人工水体 47栖息地选择 48栖息地保护措施 4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金寨县林业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蒲发光、周美生、王广臣、程扬。安徽麝栖息地保护技术规程范围本技术规程规定了安徽麝(Moschusanhuiensis)栖息地保护的有关术语和定义、技术路线、生态保护区选择、水系梳理、栖息地选择、生殖繁育、人为因素、栖息地保护措施。本规程适用对安徽麝栖息地的生态保护。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安徽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19年修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9月)《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2020年修正)《关于进一步加强麝类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3〕30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19年第21号)》(修改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201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2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21年12月)术语与定义3.1安徽麝安徽麝,是麝科麝属脊索动物,大别山区特有兽类。头体长696-765毫米,体重7.1-9.7千克,尾甚短,常隐没于毛下。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栖息地能为安徽麝提供其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水分、食物、光热、隐蔽等条件的场所。3.3核心栖息地指安徽麝栖息地内最适宜安徽麝生存的区域,包括具有恢复和改造潜力的栖息范围。3.4保护优先区在安徽麝分布区域范围内的安徽麝及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3.5植被恢复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及营造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达到修复或重建安徽麝栖息地植物群落结构,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3.6食物链构建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春夏季节的青嫩枝叶、真菌类,秋冬季节的苔藓、落地果、种子、常绿阔叶、鲜干叶片等供安徽麝的取食。3.7伴生动物与安徽麝同地域分布并且与安徽麝在食物、栖息生境、水源地和隐蔽条件等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时间或空间上的互补或相互影响的动物。具体动物见附录B。3.8乔木树高6米以上,有一个由根部发生的独立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的木本植物。栖息地乔木主要有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黄山松(PinustaiwanensisHayat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glauca(Thunb.)Oerst.)、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茅粟(CastaneaseguiniiDode)、黄山栎(QuercusstewardiiRehd)、湖北海棠(Malushupehensis(Pamp.)Rehd)等。3.9灌木没有明显主干,植株高度小于6米,在近地面丛生出横生的枝干。栖息地灌木主要有山莓(RubuscorchorifoliusL.)、黄山杜鹃(Rhododendronmaculiferumsubsp.anwheiense)、马氏胡枝子(LespedezafloribundaBunge)、半边月(Weigelajaponicavar.sinica(Rehd)Bailey)、多花胡枝子(LespedezafloribundaBunge)、槲寄生(Viscumcoloratum(Kom.)Nakai))等。3.10草本植物体木质部不发达,较柔软。栖息地草本主要有石蕊(CladoniarangiferinaWeb.)、鼠曲草(GnaphaliumaffineD.Don)、紫花前胡(Angelicadecursiva(Miq.)Franch.etSav.)、雀舌草(StellariaalsineGrimm.)等。3.11栖息地选择山势险峻、隐蔽的密林且干燥而温暖的地方。3.12水系梳理在安徽麝活动路线和栖息场所附近简单构建水域,使得水域与周边水源连通。3.13生殖繁育生殖是指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安徽麝为有性生殖。自然发情:麝属于季节性多次发情动物,发情季节一般始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其中11-12月为发情配种盛期,雌麝的发情季节开始时间略早于雄麝。安徽麝栖息地生态保护技术路线安徽麝栖息地生态保护的主要目的是选择适合安徽麝生存的潜在栖息地通过地形塑造、水系沟通与调整、植被管理、底栖生物恢复等手段,使得这些潜在的栖息地更加适合野生安徽麝生存。野生安徽麝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如下。生态保护区的基本条件5.1气候条件5.1.1安徽麝自然分布于中国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区、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较充足,无霜期较长。5.1.2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最高温度18.8℃,最低气温9.6℃,极端最高温度38.1℃,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温度-23℃。5.1.3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489毫米。日照时数为2225.5小时/年。5.2场地选择安徽麝现有分布区及经过论证适合安徽麝生存的区域。5.3海拔要求安徽麝多栖息、活动于海拔500-1500米的针阔混交林。5.4保护原则坚持系统完整、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实施的原则。人工水体在安徽麝活动区域根据需要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小型人工蓄水池,保证安徽麝对水的需求。栖息地选择7.1安徽麝多栖息、活动于海拔500-1500米的针阔混交林,栖息地植被主要由马尾松、黄山松、杉树、毛栗、短柄枹、化香树、青冈栎等植物为优势种组成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等类型;海拔500米以下的荒山及丘陵地带也偶见安徽麝的踪迹。7.2安徽麝活动特点:春季在低山阳坡灌丛中,夏季在高山石崖边,冬季在阳坡温暖树林中。不爱集群,恋家。生活极具规律性,晨昏活动,雌雄分居,有比较固定的活动路线和栖息场所。雄麝多栖息于山势险峻地段,母麝和幼子多在隐蔽的密林且干燥而温暖的地方休息。栖息地保护措施目前野生安徽麝栖息地主要在大别山区的金寨、岳西(安徽)、麻城、罗田(湖北)、商城、固始(河南),加上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区。该区域雨季时间长,雨量充沛。8.1植被修复8.1.1科学开展国土空间绿化;实行封山育林,对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实行全封或半封,以保证安徽麝有足够的生存空间。8.1.2造林中以营造混交林为主,如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综合混交等,树种以栎类、松、核桃等为宜。8.1.3尽量减少对造林地被植物的破坏,对大面积荒滩提倡林下种草和菌类,以保护森林植物群落的完整性、多样性,保证安徽麝冬季有充足的食物来源。8.1.4具体植物见附录A。8.2人工水体设置在科学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开挖沟渠,将各个水体连接并与栖息地周边水源连通,使栖息地水体保持流动,同时注意改善水质、保证水量。8.3构建生态廊道在现有的各类保护地的基础上建设生态走廊以沟通不同的隔离种群,以恢复安徽麝的栖息地来加强其种群间的交流,有效增加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提高安徽麝的种群长期生存机会,并促进其种群的进化,从根本上保护好安徽麝这一宝贵的野生动物资源,以期待它们在大别山区能够长久生存及种群复壮。8.4加强科学监测在安徽麝的重点分布区与保护地,使用红外相机等技术方法建立覆盖全区的网格化监测体系,以获取全区范围内安徽麝的分布与活动数据,更为可靠地预测和评估这些重点分布区的安徽麝适宜栖息地与种群的动态变化。8.5加大森林资源保护8.5.1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在核心区内严禁采伐、狩猎、垦殖、放牧、投毒、采集、毁巢取蛋、旅游、开采矿藏等,严禁进行工程建设和从事其他有碍自然资源及其他环境管理的活动。合理解决保护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尽可能避开人为干扰,给安徽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