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冲突对无声欺骗觉察的影响研究_第1页
线索冲突对无声欺骗觉察的影响研究_第2页
线索冲突对无声欺骗觉察的影响研究_第3页
线索冲突对无声欺骗觉察的影响研究_第4页
线索冲突对无声欺骗觉察的影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旦大学2011届望道学者结题报告与心得集线索冲突对无声欺骗觉察的影响研究摘要:本课题利用计算机程序组合呈现单渠道线索,探究线索冲突对无声欺骗觉察的影响。实验一为单变量(线索一致性)被试内设计,有效被试27人,结果发现线索冲突情境下判断反应时显著大于线索一致情境;线索冲突情境下眼神信任百分比接近随机水平,显著小于线索一致情境。实验二为2(情境介入动机)*2(线索一致性)被试内设计,有效被试33人,结果发现线索一致性对判断反应时主效应显著,情境介入动机对判断反应时边缘效应显著;线索一致性及情境介入动机对眼神信任百分比的主效应均显著,其中线索冲突时高介入动机情境下眼神信任百分比显著大于低介入动机情境。综上,线索冲突时判断反应时显著增大;特定情境下被试不存在明显的线索信任偏好;线索信任偏好与情境介入动机有关。关键词:线索冲突情境介入动机判断反应时眼神信任百分比线索信任偏好。Abstract:ThisresearchstandardizesthepresentationofdiscrepantcuesincludinggazeandgesturebyEprime1.1.Experiment1,participatedby27subjectseffectively,wasawithin-subjectdesignontheeffectofcueconflictonnonverbaldeceptiondetection.Theresultrevealedthatreactiontimeofinconsistentcueswassignificantlylongerthanthatofconsistentcue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gazetrustpercentageofsubjectsandrandomlevel,whichis50%.Experiment2,participatedby33subjectseffectively,wasawithin-subjectdesignontheeffectofcueconflictandmotivationonnonverbaldeceptiondetection.Theresultrevealedamaineffectofcueconflictandamarginalsignificanteffectofmotivationonreactiontimeofdeceptiondetection;andtha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gazetrustpercentageofsubjectsandrandomlevelundereitherconditionofmotivation,butgazetrustpercentageofhighmotivationwassignificantlylargerthanthatoflowmotivation.Inall,itcanbededucedthatsubjectsreactsignificantlymoreslowlywhencuesareinconsistentinnonverbaldeceptiondetection;subjectsshownosignificantpreferenceofcues,eithergazeorgestureunderacertaincondition;detectivepreferenceofcuesisrelatedtomotivationunderdifferentconditions.Keyword:cueconflict,motivation,reactiontime,gazetrustpercentage,trustpreferenceofcue.

引言人际交往中欺骗是一种普遍现象(DePauloetal,1996)。当有机体发出可能致使其他有机体相信该信号反映的是事实(实际上不是事实)并依此行动的行为或交流信号,这种信号就是欺骗性的(Mitchell,1986)。心理学家、法律工作者运用多种专业言语侦查工具协助,会达到较高的欺骗觉察正确率(Ekmanetal,1999)。普通的觉察者,不仅受困于真实情景的不确定性,更缺乏易行、科学、客观的方法,而较多采用线索(Cues)的捕捉和经验来判断。线索狭义概念上特指人们无需借助仪器就能觉察到的线索,囊括多种渠道(channel),如眼神交流、注视方向、肢体动作(Scherer&Ekman,1982)。欺骗者表达渠道的控制存在一定等级区别——言语表达(字句的斟酌)最容易被控制、面部表情其次,手势(非面部)表达较不易被控制(Ekman&Friesen,1969)。在无声欺骗中,受关注的线索通常有眼睛注视、闭眼(尤其单眼闭上做眼神)、眨眼、脸或头的移动、脸色(变红、泛白)等(Rothwell,etal,2006)。通过行为线索可以有效地区分欺骗以及诚实(Riggio&Friedman,1983)。说谎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非言语行为,便将“泄露”或背叛说谎者的真实感情,或说谎者根本没有想到要控制他们所有的非言语行为;另一方面,说谎者可能试图控制他们的非言语行为,而过度控制反而使欺骗的表现得更加明显(Wegner,1994)。眼神交流在人格评估和人际认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oodetal,2003),直接的眼神交流会使人认为说话者更具有魅力且更值得信任(Mason,etal,2005)。眼神对于人格评估存在显著效应(Bayliss&Tipper,2006),是判断诚信时的重要标准。眼睛注视线索的方向既可以显示个体感兴趣的目标或未来行为的指向,其线索还可以调节交往、表达亲密、实施社会控制(说服和欺骗、威胁和支配等)、信息传递等,具有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赵亚军&张智军,2007)。观察者开始怀疑时,便开始减少对面部表情的关注,转而关注说话者语言和肢体姿态、手势(Zuckermanetal,1982)。手势可分为策略性暴露和非策略性暴露(刘文明,2009),前者包括信息处理加工后的手势动作、为掩饰自己情感而做出的表情和动作等,后者则指由于欺骗导致过于紧张甚至控制过度而做出死板、暴露自己的动作。觉察者观看过实验材料中人物脸部和身体的单独行为录像后,从关注身体线索判断得到的准确率显著高于以脸部线索为依据做出的判断(Ekman&Friesen,1974)。足见眼神和手势在欺骗觉察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的相关研究采用的录像法中的欺骗情境大多包含了某种情绪,在线索的表达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录像中富含大量的线索信息在觉察过程中可能部分被遗漏、混淆,而不同的觉察者可能依据不同的部分线索信息进行判断,且线索信息可能存在冲突,例如语言和眼神在表达着真诚同时手势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意图。类似SilentTalker的计算机软件,可以轻松将所有欺骗线索整合成多渠道做出同步的判断,同样的工作对于普通人可能就需要一个小时(Rothwelletal,2006)。此外,以往相关的研究往往侧重觉察者主观报告自己对某些线索的关注倾向性——实验后被试被问到在欺骗中什么行为应当被监察或控制时,脸部比起身体被更多地提及(Ekman&Friesen,1974)——但却没有明确深究被试对该线索的信任偏好。那么是否是线索冲突引起了被试更多的怀疑和思考?又是基于什么标准觉察者依据线索做出了判断,是否存在线索信任偏好?为了探讨线索冲突在欺骗觉察中的作用以及其暗含的信任偏好,本课题分离了以往研究得到觉察者倾向与关注的无声欺骗线索(眼神及手势)并组合形成线索一致和线索冲突情境、由计算机程序标准呈现,对被试的判断反应时及眼神信任百分比进行分析和解释欺骗觉察的机制。实验一设计了中性欺骗情境,采用单变量(线索一致性)的被试内设计,对被试进行标准刺激并记录其欺骗觉察的判断反应时及判断反应、并处理得到眼神信任百分比,并假设:线索冲突情境下被试的判断反应时显著大于线索一致情境下的判断反应时;线索冲突情境下被试的眼神信任百分比显著大于线索一致情境下的眼神信任百分比,但显著低于随机水平,即被试在线索冲突时存在手势信任偏好。实验一方法实验被试:本实验采用用单变量(线索一致性)的被试内设计,参与本实验的被试共40名,由于人的简单反应时中“生物墙”的存在(不可能小于150毫秒),部分被试的数据被删除,有效数据来自其中27人,平均年龄20.16±1.55岁,男性51.85%,所有被试均右利手、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自愿参与本实验、且未通过任何途径得知实验研究目的,参与结束后获得小礼品一份。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陌生人的正面半身像图片作为标准刺激来自陌生黄种人6位(3男3女、平均年龄21.66±3.50岁),拍摄过程中不告知实验目的,只是请他们做出如实验要求的动作,每位陌生人拍摄正面半身像5张,其中无线索提示情况1张、线索一致情况2张、线索冲突情境2张,且保证不存在性格上或者欺骗情境的暗示。所有照片经过AdobePhotoshopCS5软件处理后,将背景调整为白色、部分加入欺骗情境随机提示(五只彩色气球)。欺骗情境:本实验所采用的欺骗觉察情境为向陌生人询问购买彩色气球的方位,即要求被试根据所看到的陌生人的线索呈现选择、判断气球实际在图片中呈现人物的左侧或者右侧,并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仪器及程序:注视点-1000毫秒无线索-1000毫秒线索-直到按键反应随机提示线索一致情境线索冲突情境时间图1线索一致与线索冲突情境下实验程序流程图本实验程序参照Bayliss等人2006年所做关于眼睛注视线索和人格判断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E-prime1.1编写,由惠普笔记本电脑14.1寸屏幕、分辨率注视点-1000毫秒无线索-1000毫秒线索-直到按键反应随机提示线索一致情境线索冲突情境时间图1线索一致与线索冲突情境下实验程序流程图在安静的实验室中被试坐到计算机前,屏幕显示指导语,告知被试需要尽可能放松,实验中将左手放于“c”键上,将右手放于“m”键上,认真观察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图片刺激中的人物,根据所呈现的线索暗示、尽快地判断彩色气球的存在方位(左边或者右边)。被试的判断反应时将被记录,但不存在反应时快慢的优劣判断。实验共分4个模块,持续大约20分钟,正式实验中每个模块之间被试可以获得不长于2分钟的休息。练习模块采用1男1女的实验材料,随机进行16次练习,有随机提示。正式实验采用其余2男2女的实验材料,四个模块各随机进行64次测试,正式实验共计256次。正式实验中被试的所有觉察反应时和判断方向由E-prime1.1自动记录,结束后经整理和导出进行统计。结果判断反应时:由于随机提示目的在于让被试进入欺骗觉察情境,且被试未在两种情况中表现出觉察判断差异,数据处理时将有无提示两种情境合并。被试在不同线索一致性情境下的判断反应时如图2所示,可见在有线索冲突情境下所有被试的平均判断反应时明显大于线索一致情境下的判断反应时。图2不同线索一致性情境下被试的判断反应时条形图由配对t检验可得线索冲突情境下被试判断反应时(M=1764.00,SD=861.3)明显显著大于线索一致情境下被试判断反应时(M=1365.79,SD=652.1),图2不同线索一致性情境下被试的判断反应时条形图眼神信任百分比:将被试的判断方向与呈现的线索进行比对后,得到了不同实验情境下被试的眼神信任百分比,如果不存在。线索冲突和线索一致情境下被试的眼神信任百分比如图3所示,可见线索冲突情境下被试对于眼神的信任明显少于线索一致情境下,且略低于50%。图3不同线索一致性情境下被试的眼神信任百分比条形图由配对t检验可得在线索冲突情境下被试的眼神信任百分比(M=42.82%,SD=15.33%)明显显著小于线索一致情境下被试的眼神信任百分比(M=79.25%,SD=17.51%),t(26)=-7.729,p<.001。对于线索冲突情境,如果被试不存在线索信任偏好,眼神信任百分比应当为50%。由单样本t检验可得线索冲突时,被试眼神信任百分比与图3不同线索一致性情境下被试的眼神信任百分比条形图讨论实验结果发现线索冲突时被试判断反应时显著大于线索一致时,可以由唐德斯提出的减数法来解释,即当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并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差值就是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本实验中线索冲突情境下被试相较简单选择是否信任一致线索,需要首先历经对于两矛盾线索的辨别过程,此后选择是否相信眼神以及是否相信手势并加以权衡,因此要求更多的心理作业。线索一致情境下,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一致线索(包括眼神和手势),而线索冲突情境下,人们并不存在显著的线索信任偏好,其眼神信任百分比和手势信任百分比都趋近于随机水平、即50%,仅存在一点微弱的手势倾向,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Reinharda和Sporerb(2006)发现当被试任务高介入水平高和认知能力水平高均会使觉察者使用言语与非言语线索来进行信用判断,当任务水平或认知任何一个变量处于较低水平时,都会导致觉察者依赖非语言线索。在本实验呈现中,由于被试的任务只是对单一情景下的线索进行是否信任的判断以及线索偏好的判断,任务属于较低介入水平,因而被试会倾向于选择相信线索。在线索冲突情境下,被试不存在显著的线索信任偏好可能源于如今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的客观理性思维相得到学校、家庭教育更多的重视,因而在进行多次涉及线索信任偏好的选择时,并非是一味地选择同一渠道线索,故近乎于随机的水平。实验二引言欺骗是情境性的行为(Hyman,1989),包括情境所涉及的压力、后果、动机等。从欺骗的策略角度来看,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不仅和执行功能有关,还可能和欺骗时的情境压力有关。本课题实验一中的无声欺骗情境为单一的购买气球的询问情境,并未设计特定的情景或施加压力。社会心理研究表明,小的生理的压力能够足够强大到引起正常个体表现出惊人的行为,情境影响的力量往往被低估了(Ross&Nisbett,1991)。此外,欺骗事件的重要性程度对于欺骗线索存在一定影响,如果为了重要的事件进行欺骗(犯罪等),比起为了琐碎的时间欺骗会存在更多紧张的行为(Taylor&Hick,2007),被觉察到欺骗的后果越严重,欺骗者的生理反应会越明显,被觉察到的概率就越高(Gustafson&Orne,1963)。从欺骗的觉察角度来看,与个人相关的实验材料比中性材料更容易被觉察(Thackray&Orne,1968),高任务介入水平可能引发觉察者关注更多渠道的线索。同时,低激励水平(相信欺骗觉察时不容易的)的欺骗觉察者被发现具有更高的判断准确率(Porteretal,2007)。因此,欺骗情境对于欺骗觉察的策略可能存在一定影响,基于实验一的研究结果,实验二引入了不同情景压力、后果、介入水平的情境,采用了2情境介入动机*2线索一致性的被试内设计,对被试进行标准刺激并记录其欺骗觉察的判断反应时及判断反应、处理得到眼神信任百分比,假设:线索一致性和情境介入动机对被试的判断反应时主效应显著;线索冲突时,高动机介入情境下被试的眼神信任百分比显著大于低动机介入情境下的眼神信任百分比。方法实验被试:本实验采用2情境介入动机(高动机、低动机)*2线索一致性(线索一致、线索冲突)的被试内设计,参与本实验的被试共40名,由于人的简单反应时中“生物墙”的存在(不可能小于150毫秒),部分被试的数据被删除,有效数据来自其中33人,平均年龄19.36±.86岁,男性54.55%,所有被试均右利手、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自愿参与本实验、且未通过任何途径得知实验研究目的,参与结束后获得小礼品一份。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被试陌生人的正面半身像图片来自陌生黄种人7位(3男4女、平均年龄20.56±3.20岁),每位陌生人拍摄正面半身像5张,其中无线索提示情况1张、线索一致情况2张、线索冲突情境2张,保证不存在性格上或者欺骗情境的暗示。所有照片经过AdobePhotoshopCS4软件处理后,将背景调整为白色,练习程序中采用的女性陌生人照片加入高动机及低动机欺骗情境中的随机提示(五只彩色气球或逃跑中的小偷)。欺骗情境:本实验所采用的欺骗觉察情境分为高动机情境和低动机情境。在高动机情境下,指导语要求被试想象刚丢失了一个价值不菲的钱包,正在追那个小偷却不见了踪影,情急时刻向屏幕上的陌生人询问购买小偷逃跑的方位,即选择自己将向左侧或者右侧追去;在低动机情境下,指导语要求被试想象向屏幕上的陌生人询问可以购买彩色气球的方位,以打发无聊的时光,随后按键做出反应。图4不同线索一致性及情境动机情境下的判断反应时线形图实验仪器及程序:本实验程序参实验一,计算机软件E-prime1.1编写程序,由联想笔记本电脑13.3寸屏幕、分辨率1280×800像素标准化呈现。程序整体分为四个模块,由平衡技术,第一和第四模块为高动机情境,第二和第三模块为低动机情境,每一模块中均含有各自的指导语和练习程序。练习模块采用1位女性的实验材料,随机进8次练习,有随机提示。正式实验采用其他3男3女的实验材料,无提示,各模块随机进行48次测试,正式实验共计192次。正式实验被试的所有觉察反应时和判断方向由E-prime图4不同线索一致性及情境动机情境下的判断反应时线形图结果判断反应时:被试在不同线索一致性及情境动机情境下的判断反应时如图4所示,可见无论在何种情境动机下线索冲突情境中所有被试反应时均明显大于线索一致情境中的判断反应时,而无论线索一致或线索冲突,高动机情境的反应时略大于低动机反应时、差异并不十分明显。由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得,线索一致性对于判断反应时主效应显著,F(1,32)=39.122,p<.001,η²=.550;情境介入动机对于判断反应时存在边缘显著效应,F(1,32)=3.996,p=.054,η²=.111;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图5不同线索一致性及情境动机情境下的眼神信任百分比线形图眼神信任百分比:被试在不同线索一致性及情境动机情境下的眼神信任百分比如图6所示,可见无论在何种情境动机下线索冲突情境中所有被试眼神信任百分比均明显小于线索一致情境中眼神信任百分比,在线索冲突图5不同线索一致性及情境动机情境下的眼神信任百分比线形图由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得,线索一致性对于眼神信任百分比主效应显著,F(1,32)=52.610,p<.001,η²=.622;情境介入动机对于眼神信任百分比主效应显著,F(1,32)=4.297,p<.05,η²=.118;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对于线索一致情境,由配对t检验可得高动机介入情境和低动机介入情境下被试的眼神信任百分比不存在显著差异,t(32)=.342,p>.05。对于线索冲突情境,如果被试不存在线索信任偏好,眼神信任百分比应当为50%。由单样本t检验,低动机情境下眼神信任百分比与50%不存在显著差异,t(32)=-1.165,p>.05;高动机情境下眼神信任百分比与50%不存在显著差异,t(32)=.516,p>.05。由配对t检验可得在高动机欺骗觉察情境下被试的眼神信任百分比(M=.521,SD=.232)显著大于低动机欺骗觉察情境下的被试眼神信任百分比(M=.451,SD=.243),t(32)=-2.235,p<.05。讨论本实验验证了实验一中线索冲突时被试历经了更多的心理作业,造成了反应时的增大。由本实验高介入动机情境下被试的判断反应时边缘显著大于低介入动机情境下的判断反应时,可推见实验设计的询问方向抓小偷的情境带给被试更多的可能是情境压力和高介入水平所带来的高动机,而非紧迫事件带给被试的压迫感。无论在高动机还是低动机情境下,线索冲突时被试的眼神信任百分比都明显显著低于线索一致时的眼神信任百分比,这和实验一的结果是一致的,也证明了被试观察到眼神和手势两种线索但未不顾其他因素地完全信任其中的一种线索。可以发现,本实验的低动机情境和实验一的欺骗情境类似,但更明确地表达了被试想象中的“打发无聊时光”的动机,然而在这两个实验的类似情境下被试都表现出了线索冲突时略低于随机水平的眼神信任百分比、即略倾向于信任手势线索,虽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这和以往觉察者更关注身体线索包括手势的结论相呼应。在高动机情境下,被试面对的是有一定风险、高介入的觉察情境,有更强烈的判断正确的动机、和相对更严重的判断错误的后果(不然就会彻底失去自己价值不菲的钱包),在这个过程中被试表现出了略高于随机水平的眼神信任百分比,且和低动机情境有了显著差异,这证明了觉察者的线索信任偏好和其情境介入动机有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暗示了研究信任偏好以及引入不同情境对于欺骗觉察研究的重要意义。

讨论结合两个实验,线索冲突时被试的判断反应时的显著增加,不仅仅和线索冲突的辨别及其相关辨别过程有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不存在显著的信任偏好解释,即如果存在一定偏好,是否有冲突的其他线索就显得无关紧要了。本课题明确了线索信任偏好的概念,通过两个实验发现在某一特定的线索冲突的无声欺骗觉察情境下,觉察者并不存在十分显著的线索偏好。这或许可以解释为,在以往研究中,被试表现出了明显的线索的关注倾向,但最终的判断还是经过对于线索的复杂考量、权衡的。由欺骗策略相关研究及现实生活中取材,不同于以往研究中涉及的高利害关系的设计(Ekman&Friesen,1974)或者高激励和低激励水平的研究(例如高激励水平为欺骗觉察时很容易的、或者欺骗觉察的准确率和智力有关等等提示)(Porteretal,2007),实验二中贴近生活事件的情境可能涉及被试对相应情境的一些假想,例如在高动机情境下设想屏幕显示的陌生人是否小偷的同伙,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实验具备了更高的外部效度,却也可能混淆或复杂化被试的觉察过程。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快速判断往往在欺骗觉察判断中具有更高的效度和信度(Vriletal,2004),且直觉参与时欺骗判断的准确性会增高(Albrechtsenetal,2009)。本课题在指导语中加入了被试尽快判断的要求,却导致了一定被试的数据流失,被试可能掌握线索呈现的时间规律产生期待效应或更迫切地在速度-准确性权衡上偏向于速度的追求从而失去实验的一部分效度,在今后的实验中将线索呈现时间在一段时间区间内随机化(例如在800至2000毫秒之间等)。相关领域研究强调了面部特征对于司法结果(定罪与否)的效应,暗示了某张脸与婴儿脸的相似度、对称性、吸引力与其代表的是否诚实的感受是有关联的(Bull,2006)。Porter等人(2008)发现对不可信的人脸(通缉犯)判断准确率为48%,对可信人脸(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判断准确率为62.7%,可见对于脸部特征的判断可能与事实不相符。本课题材料来源于陌生人,但对于其面部特征并没有进行评估,尽管在指导语中要求被试忽略脸部特征带给自己的诚信感,可能还会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采用多位陌生人的线索呈现可以相对消除一些脸部特征的影响。本课题更多关注了觉察者的判断机制,但线索的标准化呈现,没有涉及其真实的正误、忽略了被试的欺骗觉察的准确率,这样虽然更本质地探索了线索信任的偏好、机制并可对其加以解释,但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弱势。若能结合与本课题中关注的影响因素,应能更深入地解释线索冲突对于欺骗觉察的影响作用。综上,本课题基于以往研究,分离无声欺骗觉察中的单渠道线索并重新组合,发现没有专业技术的线索参照,线索冲突及信任偏好或许是探究欺骗觉察机制的重要因素,而觉察者个人介入性所导致的不同判断动机水平不仅更贴近真实生活,也为解释生活中为何人们在面对紧急情况下更容易受骗带来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Mitchell,R.W.,&Thompson,N.S.Deception:perspectivesonhumanandnon-humandeceit.NewYork: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86.[2]Ross,L.&Nisbett,R.E.Thepersonandsituation:perspectiveofsocialpsychology.NewYork:TempleUniversityPress,1991.[3]Scherer,K.R.,&Ekman,P.Handbookofmethodsinnonverbalbehaviorresearch.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4]Albrechtsen,J.S.,Meissner,C.A,&Susa,K.J.Canintuitionimprovedeceptiondetectionperformance?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09,45(4),1052-1055.[5]Bayliss,A.,&Tipper,S.T.Predictivegazecuesandpersonalityjudgments:Shouldeyetrustyou?PsychologicalScience,2006,17(6),514-520.[6]Bull,R.Detectingliesanddeceit:Thepsychologyoflyingandtheimplicationsforprofessionalpractice.JournalofCommunityandAppliedSocialPsychology,2006,16,166–167.[7]DePaulo,B.M.,Kashy,D.A.Kirkendol,S.E.,Wyer,M.M.,&Epstein,J.A.Lyingineverydaylif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0,979-995.[8]Ekman,P.,&Friesen,W.V.Detectingdeceptionfromthebodyorfac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74,29(3),288-298.[9]Ekman,P.,&Friesen,W.V.Therepertoireofnonverbalbehavior:Categories,origins,usage,andcoding.Semiotica,1969,1,49-98.[10]Ekman,P.,O’sullivan,M.,&Frank,M.G.Afewcancatchaliar.PsychologicalScience,1999,10(3),263-266.[11]Ekman,P.,&O’Sullivan,M.Whocancatchaliar?AmericanPsychologist,1991,46,913–920.[12]Gustafson,L.A.,&Orne,M.T.Effectsofheightenedmotivationonthedetectionofdeception,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63,47(6),408-411.[13]Hood,B.M.,Macrae,C.N.,Cole-Davies,V.,&Dias,M.Eyerememberyou:Theeffectsofgazedirectiononfacerecognitioninchildrenandadults.DevelopmentScience,2003,6,67-71.[14]Hyman,R.Thepsychologyofdeception.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89,40,133-154.[15]Mason,M.F.,Tatkow,E.P.,&Macrae,C.N.Thelookoflove:Gazeshiftsandpersonperception.PsychologicalScience,2005,16,236–239.[16]Riggio,R.E.,&Friedman,H.S.Individualdifferencesandcuestodecep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3,45(4),899-915.[17]Porter,S.,McCabe,S.,Woodworth,M.,&Peace,K.A.‘Geniusis1%inspirationand99%perspiration.’orisit?Aninvestigationoftheimpactofmotivationandfeedbackondeceptiondetection.LegalandCriminologicalPsychology,2007,12,297–309.[18]Porter,S.,England,L.,Juodis,M.,Brinke,L.T,&Wilson,K.Isthefaceawindowtothesoul?Investigationoftheaccuracyofintuitivejudgmentsofthetrustworthinessofhumanfaces.Canad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