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_第1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_第2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_第3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_第4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明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每年入学,隔年考查。养老与视学结合。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P26孔子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矛盾)、启发诱导(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学思并重(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由博返约(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立志乐道、自省自克(克己内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改过迁善(既往不咎)孔子的教师观教师的修养:(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4)温故而知新简述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它是孟子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论述教育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君子和庶人的区别是保存还是丧失了这种“善性”。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简述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孟子道德教育的方法持志养气;反求诸己(自我修养);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荀子关于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即由“性”向“伪”的转化结果;把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这种环境的影响称为“渐”或“注错”);另一方面看到人不是被动的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这种个人努力学习称为“积”、“积靡”)墨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认识墨子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心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认为普天之下强凌弱,暴欺寡,富虐贫,贵傲贱,因此要“知义”“为正”;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反对命定论……墨子关于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南朝的专科学校发展特点所有专科教育机构都存在的不长久,并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体制。导致教育发展仓促而上,随意而下。其专科教育大多是由朝廷职能部门主办,其施教对象主要以在职官吏为多。其专科教育的机构集研究和教学为一体。其地位远远低于儒学教育。导致发展缓慢。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是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作为社会的一员,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该“越名教而任自然”。这就是说一个人应该顺着他的自然本性生活下去,不管社会上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把世俗观念放在心上,就能顺应本性,超脱自然。《颜氏家训》主张:家教奠基,父母有责教儿婴孩,勿失良机偏宠有害,严教是爱注意环境的影响重视家庭言语教育重视儿童心理观察《五经正义》的意义其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局正统地位,同时对教育和选士也有重大的影响,自此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又趋于统一,科举选士以儒经为准。隋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些改进隋文帝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好找人们学经习礼。为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社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一人。创建书学和算学。P144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的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能独立于其他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重大意义。六学、二馆六学:中央六学属于直系,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属于旁系。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学校与科举的关系极为密切扩到了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以什么为标志?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科举制以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作为标志诞生。唐代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生徒:当时在中央官学与西方官学上学的在校学生。只要他们在校内考试合格,就可参加省试。乡贡:不在学校上学的社会知识青年欲参加科举考试的,可以向所在州县官府报考。(省试发榜之后,合格者参加吏部复试)吏部试——“书、判、身、言”书:书法,试其“楷法遒美”。判:写另一类文体的文章,试其“文理优长”。身:考察期相貌是否端正,试其“体貌丰伟”。言:考察气口齿是否清楚,试其“言辞辩正”。帖经、墨义的考试方法帖经:是把所试的经书内容掩去两端,仅于中间露出一行文字,用纸裁成帖,每帖遮住三两个字,令应试者把那遮住的字写出。墨义:主试者从经书中提出若干问题,令考生就书中原文笔答,不加解说。论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从正面看,(1)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2)科举制度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忽视知识才能之弊,具有一定客观性,故而能选拔一批有才之士。(3)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因为科举能取得官职出身名位,中下层知识分子强烈要求进校读书。加上其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对培养社会风气,结束传统思想有积极意义。考试科目科目多,对偏科的冲击有积极意义。(4)其影响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P158从反面看,由于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考试制度本身的缺点和弊端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其内容局限于儒家几部经典,考试方法死记硬背,在此风气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它把读书、应考和做官紧密联系,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这种目的与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读书人的思想。不良风气如注重门第、通关节、贿赂、请托、可靠无比及私门谢恩泛滥,严重影响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污染学校和社会风气。韩愈的教师观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硬起主导作用,寓德于寓智之中。德育通过智育进行的思想。教师的标准:教师要在“道”和“业”两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这两方面学习和修养。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为师。北宋的“三次兴学”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苏湖教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这种教法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歌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他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属于“明体”之学;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属于“达用”之学,在治事斋中,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创立了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以及选修制度。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崇宁兴学第一,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第二,扩建太学。第三,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兴办专门学校。“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的外舍生,熙宁时不限名额,元丰时以2000人为限;外舍生意念可升为内舍生,名额为200人(元丰时300人);内舍生再升为上舍生,名额仅百人。生员升舍均需经过考试。外舍生每月考一次,年终一次总考,只要成绩合格,平时未违背学规,就可升入内舍;内舍生考试成绩到“优”、“平”,并参以日常“行”、“艺”,升入内舍;上舍生考试分上中下三等,名列上等的,既不在经过科举考试而直接授以官职。“八行取士”的含义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姻,信于朋友为任,人于州里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宋初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崇阳书院,岳麓书院,茅山书院书院的办学特点、意义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是学术研究机构。使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书院允许不同学派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兴趣;书院多采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书院内师生关系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书院明示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还以自己的品德习节感染学生。朱熹的教育主张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作用在于“明人伦”。“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源。“性”和“心”又相互关系。对不同人禀受“天理”和蒙受“人欲”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强调教育目的、作用,是要适应宋代以来调整和强化封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学”与“小学”的教学内容小学(8~15):“学其事”。需从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形式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已熟,根基已深的程度。大学(15岁后):“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是在小学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八股取士”从明代开始的(宋元明时期)蒙养教材《蒙求》《太公家教》《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三百千”(沿袭到元明时期,使用最普遍、流传最长远):《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王守仁“心即理”“致良知”心即理:其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王守仁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P216清代文教政策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P221尊孔读经:尊孔的同时,还大力提倡读经,提倡封建的伦理纲常。笼络、利用汉族文人:通过开科取士,设制科,笼络士人。提倡理学和编篡书籍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严定“学规”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有哪些主张?基本内容是什么?P230批判理学教育理论批判理学家在人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强烈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提出要以“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的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为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空疏义理之学。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主静之说;阐述了主动和习行的原则,强调亲自实做才能获得真知,重视格物致知。初步民主的教育主张顾炎武大胆提出“废天下之生员”的主张,改变官学制度;黄宗羲提出,学校应成为民主议政的场所,便“是非一出于朝廷”喂“公其是非于学校”,学官不由政府委派而由地方公议,学官讲学从皇帝到地方官都要处于学生地位听讲,政治上又却是,学官有权提出批评。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有哪些方面?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习”在而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知行观和教育过程(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求知必须落到行上)早期教会教育资本主义列强,有不平等条约为保证,开始办教会学校,作为对华教育侵略的据点。从1842到1877年,基督教在华办的学校有350所,学生5975人,天主教的更多,仅1852年就办了七八所学校,舍生1260人。特点:不受国人欢迎;规模小,级别低;重视女子教育;讲西学,用新法;传播福音,保存中学。洋务运动创办的新式学堂分为三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