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导论》课件_第1页
《法学导论》课件_第2页
《法学导论》课件_第3页
《法学导论》课件_第4页
《法学导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学导论侯茜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法学绪论,汪太贤、胡平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其他参考教材:法学导论,卓泽渊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法学绪论》,韩忠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法学引论》,杨宗科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法学导论,[德]拉德布鲁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一编:法学第一章:法学导论介绍一、法学导论的概念法学导论是从宏观上概述法学根本概念、根本问题,并对法或法律的学习、研究具有引导意义的法学入门课程。法学导论的论述对象是法学的根本概念、根本问题;它对大家未来的专业学习或研究内容做了提纲式的概述。法学导论也对法或法律的一些根本概念和根本原理做了简要概括的介绍,其目的是为下一步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教学做铺垫。法学导论是法学最根底的入门课程。它是学习法律和研究法学的必要根底和知识准备,也是专业学习体系的“目录”和“前言”,为一窥法学的精义与全貌的钥匙。二、法学导论课程的形成和地位国家与法的理论——法学根底理论——法理学——法学导论〔法学绪论〕法学阶梯〔盖尤斯和查士丁尼〕,罗马法的根本教科书,“常常在宏大的范围上系统地阐述全部法律或至少系统地阐述全部民法或全部刑法。”注意与法学概论〔或法律概论〕的区别,后者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法学或法律根本问题的教科书。三、学习法学导论的意义入门课程,并非最简单的课程。除介绍的意义外,法学导论学术上的开展和变化也会影响整个法学理论,因此亦具有指导的意义。第二章:法学的概念第一节:法学的含义一、法学的语源与名称

西语:拉丁语Jurisprudentia.英文:jurisprudence汉语:战国“刑名法术之学”。“刑”:刑罚;“名”:种类;“法术”:统治的方法和手段。简称“刑名之学”。汉以后,重“律”,故称“律学”二、法学的定义1.西方法学定义的演变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对该词下的定义是:“人和神的事务的概念,正义与非正义之学。”法学与伦理学、神学不分。近代,格老秀斯:“法学者,从正义而生活之学科也。”莱布尼兹:“法学者,权利之学也。”现代,“以法〔或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2.中国法学定义的演变受苏联影响,“法学是研究国家与法律的学科”;后来逐渐与西方合流。法学: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第二节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一、法学的研究对象以法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别的学科也研究法律现象,但不涉及法的规律性问题;或者是边缘性、辅助性的,而非专门性的。法学也研究其他社会现象甚至自然现象,当然是以法的研究为中心的。2.法学研究对象的层次法律制度法律效果或影响法的一般规律法律观念与思想二、法学的性质1.学科性质艺术还是科学?2.其他性质阶级性实用性第三节:法学的功能一、解释功能对法律制度的解释对法律实践活动的解释

二、预测功能

三、评价功能对法律制度的评价对法律运作的评价对法律效果的评价

四、导向功能既有对制度的导向,也有对社会的教化而形成的思想导向。

五、传播功能第四节: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法学与哲学二、法学与政治学三、法学与经济学四、法学与社会学五、其他第五节:法学的历史一、西方法学的历史1.古希腊2.古罗马3.中世纪4.近代5.现代二、中国法学的历史1.春秋战国时期2.西汉初年3.隋唐4.清末5.辛亥革命后6.当代第三章:法学体系第一节:法学体系概述一、法学体系的含义体系:假设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或系统。法学体系:法学所有分支学科按照一定原那么构成的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或系统。二、法学体系的特征独立性和协调性层次性联系性与交叉性开放性第二节:法学体系的分科一、法学学科指法学中以某一特定标准划分的法学学问门类。二、法学学科的划分标准以研究对象为标准以研究方法为标准,如比较法学、法解释学以地域范围为标准,如国内法学和外国法学以研究目的为标准,如应用法学第三节:法学体系主要分类介绍《牛津法律指南》:一、理论法学法律理论与哲学法史学比较法二、应用法学国际法跨国法国内法三、附属学科如:法医学、侦察学、犯罪心理学等第四章:法学教育第一节法学教育的目的一、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与法律教育的区别?培养法律人才。〔专才还是通才?精英教育还是群众教育?〕二、法律人才的培养知识体系的构成专业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养成精神气质的塑造第二节:法学教育的开展概况一、西方法学教育开展概况二、中国法学教育开展概况第三节:法学教育的模式英美模式欧洲大陆模式第二编:法的范畴第五章法与法律第一节法与法律的概念一、法的语源西文语源拉丁文jus,平、正、直的含义;lex,标准、规那么之义。英文中,抽象的“法”用thelaw,具体的法用alaw/laws,通rule(二)中文语源1.法《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一去之,从去。……今省作法。2.律最原始的意义是定音仪器。“律,均布也”,“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3.法律该词古代只偶尔出现过,是清末以后才开始广泛使用,从日文中翻译过来的。二、法和法律的概念法是个多义词,有平、正、直的意思,大致在较抽象的意义上使用。“法”和“法律”有时被混用。但现在大多数法学家认为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法的概念的形成与西方法的概念的形成有共同性,但受各种条件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广泛而大量地借用西方法律制度,使用西方法的概念,传统又依然故在,导致理论和实践界的极大争论和混乱。第二节:法的根本特征法的根本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在表现,是判别法与非法的根本标志。一、法是一种社会行为标准是社会标准,而不是技术标准,因此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行为标准,针对人的行为,而不直接针对思想,也与人的身份或地位无涉。二、法是一般性标准人类调整文化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一般性调整的过程。法既是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性标准,也具有一般性适用的效力,即普遍约束力。三、法具有强制性法的强制性比任何一种社会标准都更明显,特别是其独具物质上的暴力强制。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但,这种强制力是一种威慑力多过是一种暴力,也即是说,这种强制力的使用大多数时候是间接的、潜在的。四、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一般社会标准都有一定的程序,但皆不如法明显、严格。第三节:法与政策一、法与政策的区别1.制定主体不同2.表现形式不同3.作用效力不同4.实施方式不同5.稳定性不同二、法与政策的联系法的创制往往以政党政策为指导法律对政策有促进与保障作用法律对政策有制约作用第四节:法与道德

一、法与道德的区别1.产生不同2.调整范围不同3.表现形式不同4.实施方式不同5.作用的侧重点不同6.生效时间和反映社会生活的速度不同二、法与道德的联系〔一〕道德对法的影响1.对立法2.对执法3.对守法4.道德可弥补法律的缺乏〔二〕法对道德的影响法在培养、强化道德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表现在立法贯穿了道德精神,法的实施过程表扬先进、惩治违法犯罪,强化道德意识。第四章法律的分类

一、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根据法律表现形式和创制过程的不同划分。区别:1.创制方式不同2.创制程序不同3.表现形式不同各有优势,前明确具体,利于群众了解和宣传推广,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后灵活,易适应现实,有利于发挥司法官员的创造性。

二、国内法与国际法根据法律创制、适用范围的不同而做的划分。区别:1.创制主体不同2.适用对象不同3.效力范围不同4.强制性不同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争议很大,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大派系。三、公法与私法很特殊的一种分类,至目前分类标准尚不明确,主要用于大陆法系国家。传统上宪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是公法;民法、商法是私法。划分标准:1.主体说2.权力说3.利益说4.应用说5.法律关系说等等。四、一般法与特别法根据法的适用范围的不同划分。划分意义是具体适用法律时,如遇法律规定的冲突,进行选择适用的原那么。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只要人、事、时、地效力范围中有一项为哪一项特别的,即为特别法。适用时特别法优与一般法。但,特别注意:只有在两个法处于同一效力层次〔如,都是全国人大常委制定的法〕时,这种划分才有意义。五、实体法与程序法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所做的划分。区别:1.效力原那么不同主要是溯及既往方面,实体法原那么上不溯既往;程序法那么多半从新。2.适用原那么不同实体法中除罪刑法定原那么外,一般可类推适用;程序法上无规定的只能用立法程序解决,不能类推。程序法的适用优先。六、强行法与任意法根据法律实施时当事人是否有选择自由所做的划分。该划分不是绝对的。区分意义主要是法律效果的不同。违反强行法的行为是一般是无效的,违反任意法的行为,或无效或可撤消。

七、根本法与普通法根本法即宪法,也称“母法”。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称普通法。

八、固有法与继受法根据法律来源的不同所做的划分。前是主要在本国、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法律;后是指主要模仿他国或他民族法律而形成的法律。第五章法律要素第一节:法律要素概述一、法律要素的含义法律要素即法律的根本构成因素或成分。它是任何形态的法律〔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都不可缺少的根本元素。是对法律进行结构分析的依据。二、法律要素的构成模式意见分歧很大。1.“命令模式”命令---义务---制裁博丹、奥斯丁,分析法学派。2.“规那么模式”哈特,新分析法学派。第一性规那么/主要规那么〔设定义务〕第二性规那么/次要规那么〔授予权利或权力〕3.规那么---原那么---政策模式德沃金,新自然法学派4.律令---技术---理想庞德,社会法学派。5.规那么---原那么---概念张文显。(汪太贤又加上了技术性事项)第二节:法律规那么一、法律规那么的含义也叫法律标准,或法的标准。是法律中认定某一事实状态或规定某权利义务内容并确定其法律后果的准那么。它是法律调整人们行为的标准;是法律实施的主要依据;是法律适用的直接对象。二、法律规那么的特征1.是一种行为规那么规定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是对人们行为的界定。2.一般行为规那么不是个别性调整,而是标准性调整;是有普遍约束力、可重复适用的3.确定的行为规那么对事实状态、权利义务内容、法律后果的规定是明确的,因而是可预测的,便于人民安排自己的行为。不是抽象的模糊的,不是建议或口号4.可操作的行为规那么可实施,可诉,能切实保护利益或惩治违法。三、法律规那么的逻辑结构有两因素说和三因素说,此处采三因素说。1.假定2.行为模式3.法律后果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宪法第38条〕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246条〕例2:对见义勇为公民,可根据其事迹和奉献,给予以下表彰〔一〕嘉奖;〔二〕评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三〕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本系统、本单位的见义勇为公民给予奖励、表彰。〔《重庆市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条例》第7条〕例3:夫妻双方有相互继承财产的权利。〔婚姻法第18条〕例4: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为继承。〔继承法第11条〕例5: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商标法第3条〕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2)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商标法第38条〕有本法38条所列行为之一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责令……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商标法第39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分金;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分金。〔刑法214条〕四、法律规那么的分类1.按法律调整的方式不同分为授权性规那么、义务性规那么、权义复合性规那么。2.按对人们行为规定的范围和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那么与任意性规那么。3.按确定性程度可分为确定性规那么、委任性规那么与准用性规那么。第三节:法律原那么一、法律原那么的含义PrinciplesofLaw布莱克法律辞典:法律的根底性真理或原理,为其他规那么提供根底性或根源性的综合规那么或原理,是法律行为、法律程序、法律决定的决定性规那么。与法律规那么不同:1.内容上不一定是具体的,可以是抽象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可以是具体的〔任何人可以不被迫自证其罪〕2.适用范围广3.稳定二、法律原那么的意义1.为法律规那么的制定提供宏观指导2.是理解法律规那么和法律概念的根底或出发点3.可作为审判的依据〔尤其是疑难、或有争议的案件〕三、法律原那么的分类1.按产生的根底不同分为公理性原那么和政策性原那么2.按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根本原那么和具体原那么3.按内容不同分为程序性原那么和实体性原那么第四节:法律概念一、法律概念的含义概念是认识事物而形成的思维形式。法律概念是法律上对对各种事物、状态、行为进行归纳整理而形成的范畴。它大量来自日常生活,有的来自法学家的创造,有的来自法律实践活动。但,通常法律概念会与原先的生活概念有区别,如死亡、失踪。二、法律概念的功能1.表达2.认识3.改进完善法律所以对立法、司法、法学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三、法律概念的分类1.按涉及内容可分为涉人概念、涉物概念、涉事概念等2.按确定性不同可分为确定性概念、非确定性概念3.按涵盖面大小可分为一般概念和各部门法概念第六章:法律体系第一节:法律体系概述一、法律体系的概念也叫法的体系。指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规那么〕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各种法律部门,由这些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的组成元素就是法律规那么。二、法律体系的特点1.是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规那么组成不包括国际法,也不包括过去或未来的法。2.统一性和多层次性有共同的法律思想、原那么和概念;有协调一致的效力体系;横向联系。可分多层次的子部门法。3.主观性和客观性4.一般,一国只有一个法的体系,但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例外。法律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三、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与立法体系与法学体系与法系第二节:法律部门一、法律部门的概念又叫法的部门,或部门法,是法学上对法律规那么按照一定标准和原那么所做的分类。它不同于法律制度它不同于法典或法律文件。二、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那么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所用的调整方法其他,如:1.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广泛程度和相应的法规数量,如选举法2.未来开展的前景,如劳动法和环境保护法3.各部门法之间的交错状况第三节:中国法的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商法问题〕4.经济法5.刑法6.诉讼法7.劳动与社会保障法8.环境与资源法9.军事法第七章:法的渊源一、法的渊源的概念也叫法律渊源,或法源。其曾在以下意义上使用:1.历史来源2.终极来源,即法的本质是什么,法产生于什么3.效力来源,指立法、学说、习惯、法理等4.形式来源,即法是出于什么创制形式。这里所说的法的渊源主要指的是第3、4种意义二、制定法特定国家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以标准性文件的形式表现的法律的总称。制定法都是成文法。制定法明确清晰,程序严格标准,便于了解,预见性强,但灵活性较差。三、习惯法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经反复使用,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并经国家成认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称习惯法。历史上所有法律的开展都经历过习惯法的阶段,习惯法早于制定法。四、判例法也称法官法。经国家成认,法院在审理相同或类似案件时所援引的以前的判决。在英美国家是重要的渊源。五、法理法的一般性原理。包括法学家法和道德。历史上曾经是重要渊源,现在能否作为直接渊源,有争议。六、中国法的渊源介绍第八章法律行为第一节法律行为概述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最早是一个民法上的概念。法律主体所实施的,具有法律上意义的活动。二、法律行为的结构内在方面:目的、动机、认知外在方面:行动、手段、结果第二节: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一〕合法行为行为人在一定意志支配下所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肯定性法律后果的行为。分类:1.按实施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公民的合法行为、法人的合法行为、国家的合法行为2.按心理态度的不同可分为自觉的合法行为、顺应的合法行为、惧怕惩罚的合法行为3.按行为表现形式可分为作为的合法行为、不作为的合法行为〔二〕违法行为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主体违反法律规定造成社会危害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构成:1.客体: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2.客观方面:违法的某行为和该行为的结果3.主体:到达一定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4.主观方面:成心或过失,即过错。二、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三、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四、主行为与从行为五、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第九章法律关系第一节法律关系概述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根据法律规那么产生的以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关系。二、法律关系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根据法律规那么产生的是以主体间的权利义务为表现形式一经形成就受国家法律的强制保护三、法律关系的分类1.按主体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分为一般法律关系与具体法律关系2.按具体情况的不同又可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3.按主体地位不同可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4.按是否适用国家干预可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第二节: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法律关系的主体〔一〕主体的概念和特征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二〕主体的种类1.自然人2.机构与组织3.国家〔三〕主体的能力权利能力行为能力二、法律关系的客体〔一〕概念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二〕种类物行为非物质财富三、法律关系的内容〔一〕权利和义务的概念资格说、主张说、自由说、利益说、可能说、标准说、选择说等。〔二〕特点1.法律规那么规定的2.肯定的,有明确的界限3.是手段,而非目的4.权利具有能动性,而义务具有被动性〔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第三节: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一、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条件法律规那么}抽象条件权利义务主体法律事实————————具体条件所谓法律事实,就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二、法律事实1.按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可分为:法律事件法律规那么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2.法律行为法律规那么规定的,在行为人的一定意志支配下的法律事实。它可以是成心的,也可以不是。它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第三编:法律过程第十章:法律制定第一节:法律制定的概念与原那么一、法律制定的概念〔一〕外延主要是对制定法律的主体的外延认识不同造成以下认识:最高国家全权力〔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定标准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最狭义的国家机关制定标准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义的一切有权机关制定标准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最广义的〔二〕内涵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且主要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是依一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的。其内容是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废止法律。有些国家中,还有全民公决等形式。〔三〕定义:又叫立法,是特定机关依一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认可、修改、废止法律的活动。二、法律制定的根本原那么1.法治2.民主3.平等4.适时性与稳定性、连续性调和。第二节: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即关于法律制定权限划分的制度。国家的政体形式直接决定立法体制。1.专制2.单一民主复合

二、中国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1.最高权力机关及常设机关2.最高行政机关及所属机关3.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及常设机关4.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及所属机关第三节:法律制定程序立法程序,指有权限的机关制定、认可、修改、废止标准性法律文件的步骤和方法。一、法律案的提出二、法律案的审查三、法律案的讨论四、法律案的表决五、法律案的签署和公布第十一章:法律的效力一、法律的效力的概念广义上:标准性文件和非标准性文件的强制力和约束力。狭义上:仅指标准性文件的强制力和约束力。这里指狭义上的。二、法律的效力层次影响效力层次的因素:制定主体;适用范围;制定时间。一般效力层次确实定原那么:金字塔型特殊原那么: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文本优于解释。三、法律的效力范围〔一〕时间效力1.何时生效2.何时失效3.追溯力问题溯及力:即新法公布后对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从旧原那么;从新原那么;从旧兼从轻原那么;从新兼从轻原那么;从轻原那么。〔二〕空间效力1.域内效力2.域外效力刑法第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刑法第8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或国家犯罪,而按本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按照犯罪地法不受处分的除外。”刑罚第9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外国已受过处分的,可以免除或减轻处分。”〔三〕对人效力一般原那么: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折中主义我国是以属地主义为主、以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为补充的折中主义。第十二章:法律适用第一节:法律适用概述

法律实施:法在社会生活中被贯彻的过程法的实现:表达在法中的立法者的意图和要求被转化为社会生活的现实,即权利被享受了,义务履行了,禁令遵守了。一、法律适用的概念广义上: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律运用到具体的人和行为的活动。狭义上: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律运用到具体的人和行为的活动。此处采广义说。二、法律适用的领域1.法律关系各方发生争执2.发生违法犯罪行为3.某一社会关系或事实对社会有重要意义,它的产生和存在需要国家确认。如:法人登记4.为实现法律规那么的要求必须由国家出面干预,如:分配资源、提供福利。三、法律适用的过程〔步骤〕1.查清需要适用法的事实状况。2.选择所要适用的法律规那么3.检验得到认定的事实是否满足相关标准的事实构成〔涵摄〕4.〔如果满足〕作出法律适用的文件,如:判决书,逮捕证,处理决定等。这些文件都是一次适用的。5.执行文件。如:执行判决,逮捕,收缴罚款等。四、法律适用的一般原那么1.平等法律适用上的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正确诠释,因为立法上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只能追求适用上的平等。2.不溯及既往保障既得权利免受后来侵害;也为了保障法的可预见性。刑事案件中特别有意义。3.一事不再一国国内法范围内。第二节:法律适用的类型一、执法〔一〕概念广义上:一切执行法律的活动狭义上: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律具体运用到人和行为上的活动。狭义上的也有三种理解:其一,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过程中,组织、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其二,只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即行政组织管理和行政司法行为;其三,只包括具体行政行为中的行政组织管理行为。我指狭义上的第二种。〔二〕特征1.执法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授权的组织、人员。2.具有主动性。不同于司法的被动性。3.具有单向性。执法主体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不是平等的法律关系。4.执法主体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三〕原那么1.依法行政2.合理行政3.提高效率二、司法〔一〕概念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那么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二〕特征1.主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在我国即审判和检察机关2.其内容总与纠纷或违法相联系3.具有被动性4.具有终极性〔三〕原那么1.司法独立2.不告不理3.司法责任〔四〕司法体系指由国家宪法所规定的享有国家司法权能、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机构组成的体系。一般与一国政体密切相关。西方诸国多无检察机构,而由行政机关〔如美司法部〕或法院〔如英法院设公诉处〕行使公诉职权。法院体系大致有:按内容:民事法院、刑事法院、行政法院、宪法法院按审级:初审、上诉、终审。有的分四级,如,英国,还有上议院在最高院之上,枢密院司法委员会负责殖民地的最终审。按性质:普通法院和专门法院。按国家形式:联邦法院和州法院。三、仲裁〔一〕概念基于双方当事人的共同约定,将争议交由第三方居中裁断,以解决纠纷的制度。〔二〕特征1.主体是民间机构,而非国家机关2.自愿性3.秘密性4.国际性第十三章: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第一节: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一〕责任的概念一般在三种意义上使用:1.份内应做的事,角色义务〔社会学观点〕,如:岗位责任2.特定人对特定事项的发生开展变化及其成果负有的积极义务,如:担保责任,举证责任3.因没有履行份内应为义务或对特定事项的积极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是一种消极义务。如:违约责任〔二〕法律责任的概念广义上就是法律义务。狭义上指因违反法律或因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必须承担的强制性的、不利的法律后果。我们取狭义。〔三〕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权力的关系二、法律责任的类型1.刑事法律责任最严厉的一种。认定主体只能是审判机关,承担主体只能是犯罪者本人〔主要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2.民事法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最重要的形式是损害赔偿。可由法律直接规定,也可由当事人依法约定。3.行政法律责任或者是职务或管理上的责任,或者是行政管理相对人违反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4.违宪法律责任兼有法律上责任和政治上责任的特点。其追究形式和实现形式均异于其他法律责任。三、法律责任的起因和实现形式〔一〕起因1.违约2.侵权3.法律的特别规定〔二〕实现形式1.惩罚,即制裁,最严厉的一种2.补偿,有财产形式,亦有非财产形式,如: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四、法律责任的追究〔一〕追究原那么1.责任法定2.责任自负3.责任相当〔二〕法律责任的构成:1.责任主体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但其是否构成要件有争议2.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法律的直接规定3.损害后果包括实际损失、既得利益、预期利益等可分为人身损害、财产损害。4.因果关系指违法〔违约〕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关系。5.主观过错成心或过失。〔三〕责任的减轻和免除即免责,它与无责任或不负责任是不同的。免责事由:1.时效免责2.不诉免责3.协议免责4.人道主义免责5.补救免责6.其他第二节:法律制裁一、法律制裁的概念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或惩罚性措施。与责任关系密切制裁是一种国家强制措施,但国家强制措施却不限于制裁注意区分法律制裁与纪律制裁、宗教制裁等二、法律制裁的种类1.刑事制裁即刑罚,所有制裁中最严厉的一种。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外国人可驱逐出境。法人的刑事制裁与自然人有异。2.民事制裁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以补偿为主,制裁为辅。尤其是违约责任,违约金的性质有补偿性的,也有惩罚性的,但以前者为主。3.行政制裁(1)行政处分国家机关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惩罚性措施。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查看、开除。2〕行政处分由国家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轻微违法行为实施的制裁。只能由行政机关按照《行政处分法》实施。处分方式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停业整顿、撤消执照、行政拘留3〕劳动教养对有违法犯罪行为尚不够刑事出发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实行强制性劳动教育的行政惩罚措施。期限1-3年,必要时可延长一年。4.违宪制裁制裁方式有两种:撤消违宪的法律文件,或宣布违宪行为无效;弹劾或罢免违宪的国家领导人。我国由全国人大及常委负责此项工作第四编:法的本质与根底第十四章:阶级与剥削——马克思主义法学一、永恒变动的社会系统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冲突论、革命

二、辨证法黑格尔三、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与唯物进化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法的起源与历史类型的介绍四、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中间阶级?五、国家与法法具有阶级性法是国家统治的工具法提供统治阶级需要的正当性六、法与意识形态利益与意识形态法与道德的统一七、国家与法的未来国家与法的消亡八、其他马克思主义罗伦兹•冯•斯坦因〔〕法兰克福学派

第十五章:道德、宗教与理性——自然法学一、希腊源头与万民法二、社会契约格老秀斯与国际法社会契约论——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三、自由——康德四、法律的道德性富勒五、新自然法罗尔斯与正义论罗尔斯德沃金第十六章:规那么与权力——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一、实证主义二、约翰·奥斯丁与分析实证主义三、纯粹法理论凯尔森与标准论四、新分析法学运动哈特第十七章:功能与社会——社会学法学一、社会学的兴起孔德二、法社会学埃利希、涂尔干耶林与利益法学三、欧洲的社会学法学马克思•韦伯马克思·韦伯四、美国的法律社会学

罗斯科·庞德第十八章:法的作用与价值第一节:概述一、法的作用法的功能?法的任务?法的作用?对什么起作用?凭什么起作用?客观的评价?二、法的价值主观评价?情感因素?“好”的倾向?满足需要的属性?

三、作用与价值的矛盾?出发点的不同?工具论与本体论应然与实然道德、伦理、美学与个人喜好四、法的价值体系法的价值的多元性价值的冲突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原那么利害原那么、苦乐原那么、价值体系原那么、价值中心论等第二节:秩序一、有序的普遍性order------disorder自然和社会中都存在着的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对有序的追求与平安感的关系二、法作为一种秩序的象征与无政府主义的敌对法的概念对“普遍性”的强调使法律体系成为独立自主体系的努力第三节:平等一、平等是可能的吗?平等不是平均平等是与歧视和特权相对立的对平等的欲求也许来自某种心理上的追求皮埃尔·勒鲁:“平等是一种原那么,一种信条……当今社会,从某个方面观察,除此原那么之外,别无其他根底。”卢梭:“平等,这个名词绝不是指权力与财富的程度应当绝对相等;而是说,就权力而言,它应该不能为任何暴力并且只有凭职务与法律才能加以行使。”艾德勒:“当一事物在某一认同的方面不比另一事物多,也不比另一事物少时,我们说这两个事物是平等的。”博登海默:“平等乃是一个具有多种不同含义的多型概念。……其范围涉及法律待遇的平等,时机的平等以及人类需要的平等。”马克思:“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意识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它说明人对社会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