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山东省2015版高中语文-3.1-理解配套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山东省2015版高中语文-3.1-理解配套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山东省2015版高中语文-3.1-理解配套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山东省2015版高中语文-3.1-理解配套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山东省2015版高中语文-3.1-理解配套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理解现代文阅读因为难度高、失分高等因素,成为我们备战高考的顽疾。本着读进去、读出来的原那么,本栏目对文本进行批注,全面解读阅读本质,直观展现思维过程,突破答题时出现的两大障碍:1.不善于利用文本信息理顺解题思路;2.解答时尽管理解其含意,但不能准确地分析与综合。〔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衡中西以相融何家英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①当然,这中间有一个批注:阅读密码①从人们对“传统”与“创新”的误解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不同传统及各自的创新,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会形成一个大传统。“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沉着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②②指出一个中国画家应该如何处理“体用”问题,即在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③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④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③“相通”一词概括了中国工笔画与西方绘画的关系。④揭示了晋唐画风到达一定高度的原因。“除了”一词说明原因至少有二。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唐。⑤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⑤阐释了中国画在继承中的“惰性”。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外表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⑥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⑦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⑥阐释中国画在借鉴中的“惰性”。注意句中的“也”。⑦指出应该向西画传统借鉴的方面。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那么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⑧我意在说明,外表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那么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⑧指出中国画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⑨〔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⑨照应开头,重申自己的观点,指出工笔人物画的出路。【理解重要概念】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以下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表达西画的艺术范式。【解题点拨】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首先应该依据文本阐释,明确概念所揭示对象的本质,从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突破,“衡中西以相融”,是作者对于绘画传统与创新的根本理论,涉及到对传统的扬弃,以及中西方的交融。只有真正理解了“衡”和“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整个概念的内涵。D项的后半句,将“衡”和“融”的内涵理解为中国绘画中更多地表达西画的艺术范式,犯了以偏赅全的毛病。文本第一段有“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沉着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只要理解到位,就不会出错了。答案:D【想一想】高考考查概念,有的涉及概念本身的含义,而有些那么是概念之外的,比方原因、条件、依据或是概念间的关系等,二者有什么区别,答题时应如何应对呢?【拓展延伸】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而概念的外延,那么是指所有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也就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包括条件、表现、作用等。如果题目考查的是概念的内涵,就要从原文中寻找对概念所下的定义或所作的解说;如果考查的是概念的外延,就要留意原文中列举的一些属于这一概念的外部特征,然后结合概念的内涵进行认定。此题即从概念的外延设题,研究概念就会发现,D项未能正确表达“衡”与“融”的关系,误读为“中国绘画中更多地表达西画的艺术范式”。【理解重要概念】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B.晋唐画风到达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解题点拨】此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审清题意,确定检索范围,文本对于“晋唐画风”的表述集中在第二段中;然后将选项和在文中锁定的相关信息细心比对,会发现A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错,应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B项“画家所处的时代”错,应为“才气、学养、心态”。D项在原文中二者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属强加因果。据此可作出判定。【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解题指南】

第一步: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在文章第二段中可以找到对“晋唐画风”的表述。第二步: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咬文嚼字。抓住文中“相通”一词,选项A、C就可确定;根据“除了”一词,可以判定B项“画家所处的时代”有误。第三步: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把D项复原到第二段中,就可以发现,“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与“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并无因果关系。第四步: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项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答案:C3.以下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到达一个全新的高度。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C.只做外表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解题点拨】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属于对文本信息的再加工,此类问题的选项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而是转换表述,或者采用跨度较大的信息组合方式,A项在第一段,应为“巧取东西洋为用”。B项轻弃的应是“精神意度”,而“艺术形式”被保存了。D项更是着眼全篇,因此我们在解题时,一要紧扣题意,有效利用文中重要词句进行准确的提取、剪接、重组;二要与原文进行认真比对,发现其与原文之间的细微差异,最终作出判定。答案:C〔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①批注:阅读密码①说明《诗经》在封建时代的功用。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局部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那么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②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②揭示《诗经》在早期的功能,据文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功能有二。一是当作各种仪式的一局部,二是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们,到达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③③具体阐释“诗三百篇”最初具有的功用之一:献诗陈志。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嘲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④④举《左传》中的例子说明诗歌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这是诗歌的功用之二。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那么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到达统治阶级的耳中。⑤⑤说明士大夫“献诗”和庶人的“徒歌”有所不同。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⑥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⑥揭示“诗”在外交宴会场合的功用:“赋诗言志。”这是诗歌的功用之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⑦⑦作者选取子展赋《将仲子》的例子说明“赋诗言志”的实质:典型的断章取义。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⑧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那么联系起来。比方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答复道:“国君用了⑧诗到孔子时代,与乐剥离,变成了纯粹的语言艺术。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绩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⑨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⑩(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⑨封建士大夫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曲解《诗经》。⑩《诗经》在新时期被复原了本质。【理解句段】1.以下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局部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奉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到达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解题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锁定区间,核实信息,就会发现,A项“《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B项是对“诗三百篇”其中一种用途的表述。C项交代了“献诗陈志”的一种情况。D项只是把原文中的因果的表述顺序颠倒了一下,也没有改变原意。【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解题指南】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检索方向和检索信息的标准。题干要求是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这就明确了答题所需信息的位置。第二步:概括每段大意。第一段交代了《诗经》在封建时代的功用,第二段那么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在封建社会之前《诗经》的功用,一是各种仪式的组成局部,二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第三步:把每个选项复原到语境当中,与每段内容认真比对,筛查选项。经过比对,不难发现A项中“并没有深刻的含意”在原文找不到相关表述,可以确定说法有误。答案:A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宋国人民嘲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方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忧,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解题点拨】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关键的一步是要在原文中找到选项的检索区间,A项在第三段,B、C项在第四段,D项在第五段。然后认真研究选项和原文内容,特别注意一些表述上的差异,比方D项,选项中的“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与原文“新声代替古乐”,并无大的差异。C项原文有“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可知选项有误。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到达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那么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解题点拨】此题考查对原文的分析概括能力。此类题目往往涉及较大跨度的信息,答题时需要扩大搜寻范围,注意文章的前后联系。B项原文提到徒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只是要“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到达统治阶级的耳中”,可知选项内容问题有二:“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说法有误;“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无中生有。答案:B一、重要概念巧理解1.前后勾连,揣摩具体语境概念的含义往往指的是其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理解时,应以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为根底,着眼于具体的文句,从文章的主旨出发,将上下文勾连在一起,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比方2011年山东卷一般论述类文章第1题对“衡中西以相融”的理解,要抓住“衡”和“融”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才能正确作答。2.由表及里,就近寻找答案文中对概念的解说,既有对其本质属性的揭示,又有对其外部特征的阐述,理解时,要遵循“就近原那么”,从概念的表层含义入手,抽象出其在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以文解文,注意代入验证构成文章的诸要素之间,往往是互相关联、互相阐释的,或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将答案一一代入所考查的概念处,看意义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紧凑合理。比方2011年高考山东卷论述类文章阅读第2题,文本对“晋唐画风”的阐释集中在第二段,把四个选项一一代入到文本相应处,不难发现,D项中的因果关系与原文有悖。解题步骤:第一步:勾连揣摩第二步:就近寻找第三步:代入验证【想一想】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一定的技巧。请你思考一下,还有哪些窍门?【拓展延伸】1.内挖本质,辨清区别重要概念往往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尤其注意区分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还要认真核对原文,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2.循章斟酌,依句断义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为根底,通过筛选文章有关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需把握概念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灵活地去思考、分析、推断,结合概念的具体语境理解和分析其含义是解答这类题目的最根本的方法。二、句子含意妙分析1.语法分析法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以根据句式特点进行分析:2.修辞分析法对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应从修辞本身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较的形象性、反语的挖苦性等。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考查的重点。3.区位分析法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往往因为其所在的位置不同,理解其含义需要搜寻的信息点的位置也不同。所以答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的位置,然后锁定搜索信息的区间,确定根本的含意。句子的位置信息搜索区间起始句收结句过渡句关键句答题区位在其领起的局部相关信息宜从上文考虑相关信息要审视上下文要关注其相邻的上下句,联系文本中心比方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A项是对文本起始段的概括,经过比对可知,原文并无“并没有深刻的含意”这一信息。B、C分别照应文中“一方面”“另一方面”,揭示了《诗经》早期的功能,考查的是关键句。D项在第二段末,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属收结句。三项均与原文语意相符。【答题步骤】读找比吃透材料锁定信息阅读选项查找文段对照文本辨析正误1.树立一个理念论述类文章以说理为主,学生会觉得抽象难懂,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做题时觉得无从下手。要坚信一点,所有选项都可以在原文找到相关表述,答案都在文中。2.注意两种情况〔1〕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较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都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2〕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述形式,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原文中不能直接找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认。一、高考题组〔一〕〔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阔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管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不管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方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知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刻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祠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1.以下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那么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C.在甲骨文中,不管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解析】选B。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B项原文在第一段,“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选项说法偷换了概念。★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B.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知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那么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解析】选B。原文中的相关表述是“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3.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开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的“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解析】选C。答题区间在第三段,文中说“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并不是对其代表性的否认,而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确实有超过传世碑版的书法,只不过不为人所知罢了。二、山东模拟题组〔二〕〔2012·临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慢工出巧匠”:中国开展模式再思考熊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今天很多中国都市人的真实写照。《新周刊》封面文章曾以“急之国”形容当下的中国:最爱“快进”,频繁“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需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假设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这些镜头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人们恨不得直奔结尾,绝不管过程。与“快”对应的是“慢”。当然,“慢”不是问题的本质,慢生活、慢饮食、慢行走、慢阅读、慢写作……只是用来形容事情发生状态的方式之一。“快”和“慢”只是对速度的相对感知,真正强调的内核是做事的过程和质量。这里的“慢”只是一把暗藏的标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最大的成就就是打破大锅饭,提出效率论,盘活各种经济资源,潜在价值被极大激发,特别是人的资源,不再死板一块,出身定终身,而是凭本领吃饭,“活”了起来。这么些年,中国人已经习惯“加快开展”,争分夺秒把失去的岁月夺回来。是“快”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排第二位的国家,令世人侧目;是“快”让我们在全球经济萎靡之际承担起更大的开展和提振使命;是“快”让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成为重要参与者,发出响亮声音。难道“快”错了么?当然,这没有错。只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快”的光鲜之下正在掩藏和积累很多问题。殊不见,刚刚建成不到一年的中心大楼为了提高城市“高度”和水准,就在“砰”的一声中轰然倒地;经济开展了,但蓝天没有了,清水不见了,人心不纯了……这些问题过去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数字下被人们所无视了。然而,积累到相当程度之后,人们怎能再视而不见?俗话说,慢工出巧匠,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展历程,但凡过于追求速度的开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复杂,应该把握好开展的速度。飞奔在轮子上的人和事,要试着至少偶尔慢下来。“慢”不是目的,不是“快”的简单反义词,更不是低效率磨洋工。新时期新阶段所提出的“慢”,是在一定积累之后,强调精耕细作的态度,崇尚品质、负责任的国民性,优质的生产方式和认真的生活态度。借用意大利人的时髦词汇,那是一种“品味”,教会孩童鸡胸肉从哪来的,桃子树长成什么样子,享受过程,不唯结果论,都是“慢”能带给我们的品味,而没有品味便没有生活质感。“慢”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诉求。一个“慢”字,点燃了我们对高质量生活、幸福指数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方式的渴望。〔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快”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是如今所有人追求“快”开展的真实写照。B.是“快”让中国打破大锅饭,提出效率论,盘活各种经济资源。C.是“快”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兴旺国家,令世人侧目。D.虽然“快”并不错,但在“快”的光鲜之下也在掩藏和积累着很多问题。【解析】选D。此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所有人”以偏赅全,原文为“很多中国都市人”;B项关系颠倒,是“打破大锅饭,提出效率论”,才使经济开展“快”起来的;C项只是说“全球经济总量排第二位的国家”,而非“世界第二兴旺国家”。★2.对于“慢”与“快”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慢”与“快”是相对而言的,只是对两种不同的事情发生状态的形容。B.“慢”与“快”是对速度的相对感知,反映的是做事的过程和质量。C.“慢”不是目的,不是“快”的简单反义词,“慢”追求的是生活的质感。D.“慢”与“快”是两种不同的开展模式,“慢”比“快”更适合中国的开展。【解析】选D。此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据原文,D项“慢”比“快”更适合中国的开展,说法不当。3.以下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中国“开展的模式”,应该既注重结果,也注重开展过程。B.因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出现了很多开展中的问题。C.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但凡追求开展速度的,都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D.为了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慢”是中国开展的最正确模式。【解析】选A。B项强加因果关系;C项以偏赅全,原文是“过于”追求;D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说“慢”是中国开展的最正确模式。〔三〕〔2012·济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敬”的当代价值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开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那么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开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标准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符合天理,具有道德价值了。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开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答复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开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那么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根本原那么。《论语》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开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根底上。小农业社会的根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趋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敬”的外延在扩大,其抽象的内涵也一直延伸着。★1.以下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C.“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开展表达了历史的必然性。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解析】选A。此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文章第二段说,“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但不能说“‘敬’最早源自……活动”。★2.以下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开展可能。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开展出了“仁”。C.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解析】选C。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C项中“‘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这一说法原文无据。3.以下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开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标准形式。B.孔子对于“敬”的奉献,在于把它开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根本原那么。C.在家庭作用日趋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解析】选D。A项,从文中“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开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标准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一句可以看出二者不是因果关系。B项,“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和“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是“敬”的内涵开展的两个阶段,前者不是孔子“对于‘敬’的奉献”。C项,“血缘关系愈加淡薄”“局限性越来越大”原文无据。〔一〕〔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到达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异越大。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处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方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稳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1.以下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那么要小得多。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异就越大。【解析】选D。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D项是解释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2.以下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一项〔〕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解析】选D。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据原文,《论语》可靠地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错。3.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一项〔〕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参加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解析】选B。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据原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可知,A项正确。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可知,C项正确。据“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可知,D项正确。B项“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参加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二〕〔2012·潍坊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