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深明月夜全诗_第1页
峡深明月夜全诗_第2页
峡深明月夜全诗_第3页
峡深明月夜全诗_第4页
峡深明月夜全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峡深明月夜全诗

李白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朗读技巧,体会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2、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把握理解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探讨“月亮”、“柳”的意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对于诗歌意象的探讨采纳在老师点拨下同学感悟的方法。以诵读为途径,积累为基础,以领悟为目标。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过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两首乐府诗,对大诗人李白飘逸豪放的诗歌风格已经有了较深化的了解,那么李白的绝句怎么样呢?是不是也能体现出飘逸豪放的诗风呢?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绝句《峨眉山月歌》。

二、赏读《峨眉山月歌》

1、知人论世

本诗大约写于开元十四年(726),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抱负,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视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闻名的《峨眉山月歌》。

2、老师范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3、同学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受诗人诗歌风格的影响,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因此朗读时应用舒缓语调,略显肤浅而不露痕迹。

前三句是记叙描述文字,写夜行所见,画面漂亮,意境深远。朗读时以慢调语气,把月映之下山影川流的奇妙意境传达出来。但其间亦略有变化:前两句以2-2-3的同样慢速语调朗读,尽量放慢,第三句则可以加快语速,寻求节律上的一种变化,停顿也为4-1-2,中间停顿可以放长一点,体现下句感情上的一种变化,这其实也是

诗歌内在的一种变化。

最终一句,诗人即将远离久居的蜀地,感受相当简单,离开故地而无限依恋,语言虽短,但可谓情意深长。因此朗读中留意读得肤浅而含蓄,读出思念之情。停顿又变为2-2-3,而且“见”字后面的停顿可以特意拉长些,以便更好地读出离别时的深深绵意。

4、内容感知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说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始终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我正连夜从清溪驿动身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今日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5、鉴赏点拨

①诗歌的主旨是什么?哪里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关键?

明确:思念之情;“思君”;君——峨眉山月、家乡、亲人好友

②第一句诗哪个词交待了时令?

示例: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美丽意境。诗的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图。

③李白此次离开蜀地的行走方式是什么?何以见得?行程如何?

明确:坐船;从“影入平羌江水流”看,“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阅历告知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行程: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④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地点转换如此之快,对表现诗人情感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肤浅。明月可分而不行近,可望而不行接,又是思友思乡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念之情,令人沉醉。

⑤总结:李白的诗歇清爽飘逸、音韵流畅,他的诗歌中总能创设出一种美丽的意境。同时,他又是一位感情激越的诗人。在这样一首送别诗里,诗人初离乡土,感情特别简单: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抱负。因此,外在的画面之美丽与内在感情之肤浅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⑥齐读

三、积累:

1、古诗中“月”的意象

李白的诗歌中有两个意象最为常见,一个是“酒”,一个是“月”。这首诗中也消失了“月”这个意象,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月”这个意象。

大家都知道,悬挂在晴朗夜空中的月亮,其实是一个没有水、没有生命、没有大气、没有磁场的安静的星球,可就是这样一个月亮、一个星球,却千百年来高悬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历代诗人都有数不清的月亮情结。看到月亮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情思,勾起他们的遐想。

由于诗人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典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通过详细的诗句来看看它表现处的意蕴。

(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布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拘束安稳、新奇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经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闲适拘束、超脱旷达的情怀。

总结: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闲适拘束、旷达的情怀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闲适拘束、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许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予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家乡和亲人伴侣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聚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安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严厉的月光,人们很简单陷入深思,绽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视明月,思绪经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射下的家乡、亲人、伴侣。

总结:以月寄予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其他以月寄予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许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照旧。”(欧阳修《生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开篇诗歌就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来渲染饯别的凄惨。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季节,和伴侣饮酒作别。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超群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伴侣们沉醉。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醉在奇妙的乐曲声里,声已息而意未尽,甚

至连水面都无波痕,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安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

总结: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很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妙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妙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唯恐也不会有此感伤。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宝月似弓。”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许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

(四)、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经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索: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总结: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画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叉,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总结: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月亮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2.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理解诗歌可以抓能表现主旨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以此作为突破点,我们刚才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

另外,精确     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也可以关心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怀意绪。因为某些意象为历代诗人相沿成习,渐渐形成固定的意蕴。例如我们刚讲过的月亮,最常见的意蕴就是望月怀人、思乡。下面我们回忆一个意象柳。

⑴“柳”和“留”谐音,常被诗人寄予离情别意。

⑵柳絮飘忽不定,蒙蒙迷离,所以“柳”也常作示愁的凭借,不单是指称离愁。⑶“柳”多种于房前屋后,所以“柳”常作家乡的象征。

折柳:是汉代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22年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