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JBT 14782-2024 电控柴油机低压燃油供给系统 技术规范_第1页
(正式版)JBT 14782-2024 电控柴油机低压燃油供给系统 技术规范_第2页
(正式版)JBT 14782-2024 电控柴油机低压燃油供给系统 技术规范_第3页
(正式版)JBT 14782-2024 电控柴油机低压燃油供给系统 技术规范_第4页
(正式版)JBT 14782-2024 电控柴油机低压燃油供给系统 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020;43.060.40CCSJ94JBLowpressurefuelsupplysystemofelectroniccontroldiesel—Specifications2024-03-29发布2024-10-01实施IJB/T14782—2024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4.1总则 4.2燃油箱 24.3输油泵 4.4燃油粗滤器 4.5燃油滤清器 4.6低压燃油管 4.7燃油箱至燃油粗滤器的抽油压力 4.8燃油粗滤器至输油泵的抽油压力 4.9输油泵至燃油精滤器的供油压力 44.10燃油精滤器至高压油泵入口的供油压力 44.11高压供油泵回油量 44.12喷油器总回油量 44.13单个喷油器的回油 4.14油轨限压阀的闭合性 5试验方法 65.1试验条件 65.2燃油箱试验 65.3输油泵试验 65.4燃油粗滤器试验 65.5燃油滤清器试验 65.6低压燃油管试验 65.7各个管路间压力测定 65.8高压油泵回油量测定 75.9喷油器总回油量测定 75.10单个喷油器的回油量测定 75.11油轨限压阀的闭合性 76检验规则 86.1检验类别 86.2出厂检验 86.3抽查检验 86.4抽样方案及评定规则 8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7.1标志 97.2包装 9JB/T14782—20247.3运输 7.4贮存 图1低压燃油系统示意图 2图2进回油管在燃油箱中的布置 2表1燃油箱至燃油粗滤器的抽油压力 4表2燃油粗滤器至输油泵的抽油压力 4表3输油泵至燃油精滤器的供油压力 4表4燃油精滤器至高压油泵入口的供油压力 4表5高压供油泵的回油量 5表6喷油器总回油量 5表7单个喷油器回油量 5表8检验项目分类 8JB/T14782—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燃料喷射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6)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山东龙口油管有限公司、金湖县常盛动力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南岳电控(衡阳)工业技术有限公司、龙口龙泵柴油喷射高科有限公司、钧风电控科技(泰州)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达菲特过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森、蔡珍辉、唐立峰、吴潇潇、郁建明、唐月华、冯清华、蒋金喜、欧阳玲湘、于春朝、杜红光、陈卫、李少鹤。本文件为首次发布。1JB/T14782—2024电控柴油机低压燃油供给系统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柴油机低压燃油供给系统的技术要求,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规定了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功率500kW以内柴油机低压燃油供给系统的制造。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0826.5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5部分: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GB19147车用柴油GB/T25365.1—2010柴油机电控共轨喷油系统总成技术条件第1部分:机械GB/T25367柴油机电控共轨喷油系统喷油器总成技术条件GB/T25368柴油机电控共轨喷油系统高压供油泵总成技术条件JB/T6013柴油机低压金属油管组件技术条件JB/T6015柴油机低压输油胶管组件技术条件JB/T11411柴油机电动输油泵技术条件JB/T13049.1电控柴油机柴油滤清器第1部分:粗滤技术条件JB/T13049.2电控柴油机柴油滤清器第2部分:精滤技术条件JB/T13476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齿轮式输油泵QC/T644汽车金属燃油箱技术条件3术语和定义GB/T10826.5和GB/T25365.1—201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技术要求4.1总则低压燃油供给系统是燃油供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组成部件(见图1)有:燃油箱、低压燃油管、燃油粗滤器、燃油精滤器、输油泵、高压供油泵回油部分,喷油器回油部分、油轨回油部分等;其主要功能是存储燃油,对燃油加以滤清并将其在一定压力下供给高压供油泵,保证高压供油泵泵腔内有充足的柴油,并通过回油将混入少量空气的柴油送回到燃油箱,同时降低高压供油泵内柴油的温度。2JB/T14782—2024图1低压燃油系统示意图4.2燃油箱4.2.1技术要求燃油箱的外观,材料,内部清洁度,进气阀,油箱盖和加油口以及安全性能要求应符合QC/T644的规定。4.2.2其他燃油箱的进、回油管应一直浸没在燃油中。宜在燃油箱的进油口安装金属初级滤网。进回油管在燃油箱中的布置示意图见图2,要避免空气进入燃油供给系统,导致发动机起动困难。为保证燃油系统回油进入燃油箱后能够进行充分的冷却,燃油箱内应保证剩有一定量的燃油。图2进回油管在燃油箱中的布置3JB/T14782—20244.3输油泵常用的输油泵形式主要分为电动式输油泵和齿轮式输油泵。电动式输油泵的性能要求应该符合JB/T11411的规定。齿轮式输油泵的性能要求应符合JB/T13476的规定。4.4燃油粗滤器燃油粗滤器的性能要求应符合JB/T13049.1的规定。4.5燃油滤清器燃油滤清器的性能要求应符合JB/T13049.2的规定。4.6低压燃油管4.6.1低压燃油管包括燃油箱到燃油粗滤器、燃油粗滤器到输油泵进油、输油泵出油到燃油精滤器、燃油精滤器到高压供油泵进油、高压供油泵回油、喷油器回油和溢流阀至燃油箱共六根。低压供油部分,除采用钢管外还可使用阻燃的包有钢丝编织层的柔性管。油管的布置应能够避免机械损伤,并且在其上滴落的燃油既不能聚积,也不会被引燃。4.6.2低压燃油管,除采用钢管外,还可使用具有阻燃性能的柔性管。油管的布置应能够避免机械损伤,并且在其上滴落的燃油不会聚积。4.6.3与整车相关联的低压燃油管其内径不应小于φ8mm。高压供油泵回油出口到燃油箱之间的油管内径不应小于φ12mm,各管路布置过程中应保证进、回油畅通,避免有上下反复出现的拐弯和管路中出现截流而导致进、回油不畅的现象。4.6.4为防止空气进入低压燃油管路影响整车的加速性,低压燃油供给系统中主要部件的建议高度从低到高依次为:燃油箱、燃油粗滤器、燃油精滤器、供油泵进油口。4.6.5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回油量较机械控制式燃油喷射系统大幅增加,回油温度也相对较高,为了保证良好的动力性能,应尽可能降低燃油的进油温度。燃油回油应回到燃油箱进行充分冷却,尽量避免采用将回油管直接与进油管连接方法。4.6.6所有的低压燃油管均应有清洁度要求,油管内表面杂质质量限值应符合JB/T6013和JB/T6015的规定,低压油管组件的安装尺寸应符合用户与制造厂的协议规定。4.6.7低压燃油管的安装尺寸应符合图纸规定。4.6.8低压油管组件应进行耐压试验,耐压试验在液压试验台上进行,试验要求应符合JB/T6013和JB/T6015的要求。4.6.9金属低压油管弯曲部分横截面的扁圆度(即测量部位的油管横截面上基本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和基本直径之比)不应大于油管外径的15%。4.6.10焊接零件不应有气孔、砂眼、漏焊、脱焊、击穿、积瘤等不良缺陷。4.6.11零件不允许有裂纹和影响使用的凹痕、刮伤及锈蚀。4.6.12有镀层(如镀锌等)的零件,镀层表面应结合牢固、光洁,不允许有起泡、剥落和漏镀等疵病。4.7燃油箱至燃油粗滤器的抽油压力为了保证发动机正常稳定工作,燃油箱至燃油粗滤器的抽油压力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4.8燃油粗滤器至输油泵的抽油压力为了保证发动机正常稳定工作,燃油粗滤器至输油泵的抽油压力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4JB/T14782—2024表1燃油箱至燃油粗滤器的抽油压力表2燃油粗滤器至输油泵的抽油压力4.9输油泵至燃油精滤器的供油压力为了保证发动机正常稳定工作,输油泵至燃油精滤器的供油压力值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输油泵至燃油精滤器的供油压力56674.10燃油精滤器至高压油泵入口的供油压力为了保证发动机正常稳定工作,燃油精滤器至高压油泵入口的供油压力值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燃油精滤器至高压油泵入口的供油压力56674.11高压供油泵回油量5JB/T14782—2024为了保证发动机正常稳定工作,高压供油泵回油量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高压供油泵的回油量喷油器总回油是衡量喷油器内部液压部件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喷油器总回油量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喷油器总回油量4.12单个喷油器的回油量如果喷油器总回油量明显有过低或者过高的情况,建议逐个检测各个喷油器的回油。典型的单个喷油器回油量如表7所示。表7单个喷油器回油量554.13油轨限压阀的闭合性油轨上的限压阀是一个安全阀,它能避免在某些故障情况下导致的油轨中过高压力。在通常情况下,该阀应封闭并且不允许有任何泄漏。6JB/T14782—20245试验方法5.1试验条件5.1.1试验用高压供油泵符合GB/T25368的规定。5.1.2试验用共轨喷油器符合GB/T25367的规定。5.1.3试验用燃油粗滤器符合JB/T13049.1的规定。5.1.4试验用燃油精滤器符合JB/T13049.2的规定。5.1.5试验用低压金属油管组件符合JB/T6013的规定。5.1.6试验用低压塑胶油管组件符合JB/T6015的规定。5.1.7试验用电控单元等电控部件符合制造厂的有关技术文件要求。5.1.8试验用油符合GB19147规定的0号车用柴油。5.1.9发动机拖动工况的运行时间不宜过长,拖动工况的20s或30s测量应多次启动起动机完成,每次拖动工况工作时间建议不超过12s。起动机单次工作时间过长有可能导致其损坏。5.2燃油箱试验燃油箱试验按QC/T644的规定进行。5.3输油泵试验电动式输油泵性能试验按JB/T11411的规定进行。齿轮式输油泵性能试验按JB/T13476的规定进行。5.4燃油粗滤器试验燃油粗滤器性能试验按JB/T13049.1的规定进行。5.5燃油滤清器试验燃油滤清器性能试验按13049.2的规定进行。5.6低压燃油管试验低压金属油管组件试验按JB/T6013的规定进行。低压塑胶油管组件试验按JB/T6015的规定进行。5.7各个管路间压力测定5.7.1燃油箱至燃油粗滤器的抽油压力将压力表串联在燃油箱与燃油粗滤器之间。启动发动机并运行几分钟,确保系统运行稳定;观察不同工况下燃油箱至粗滤器的抽油压力。5.7.2燃油粗滤器至输油泵的抽油压力将压力表串联在燃油粗滤器与输油泵之间。启动发动机并运行几分钟,确保系统运行稳定,观察不同工况下的抽油压力,观察各密封处是否有肉眼可见的渗漏油现象。5.7.3输油泵至燃油精滤器的供油压力7JB/T14782—2024拆下精滤器上的进油口螺栓,通过转接头接入压力表,紧固系统(确保没有泄漏),启动发动机并运转发动机几分钟确保系统运行稳定。观察各密封处是否有肉眼可见的渗漏油现象。5.7.4燃油精滤器至高压油泵入口的供油压力拆下燃油精滤器出口螺栓,通过转接头接入压力表,紧固系统(确保没有泄漏)测试步骤如下:a)启动发动机或转动发动机并运转发动机几分钟确保系统运行稳定;b)观察几种工况下压力值并记录测试数据。在低怠速时,精滤器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压差应小于0.5bar;在高怠速时应小于0.8bar。否则,更换精滤器。5.8高压油泵回油量测定采用测试高压油泵回油量的方法来检测低压系统的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GB/T25368的规定。该项测试可以确保低压燃油供给系统在正常的工况下的检测。与开路情况下的流量测试相比(例如:断开高压油泵的进口这种闭路测试方式可以确保由高压油泵旁通阀所引起的反压(约5bar)可以像正常驾驶时工况一样施加在低压系统上。可选测试:检查高压油泵回油出口到燃油箱之间的油管内径是否合格(不小于φ12mm)检测齿轮泵压力5.9喷油器总回油量测定喷油器总回油是衡量喷油器内部液压部件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喷油器总回油量(前提条件:燃油温度:15℃~30℃;冷却液:20℃~60℃)测试准备操作步骤:a)断开高压油泵回油口上的空心螺栓(限压阀回油连接螺栓、喷油器回油、回油管、高压油泵回油的汇集点);b)将接头和油的汇集点与连接螺栓相连;c)检查并确保限压阀(PLV)正常(没有回油);d)将另一根软管临时接入高压油泵的回油出口并将回油导入燃油箱;e)准备好秒表和量杯(至少250mL);f)如有可能运行发动机至冷却液温度达到65℃;g)拖动发动机/启动发动机至柴油流出软管;h)使用空的量杯收集约60s的喷油器回油量。5.10单个喷油器的回油量测定如果喷油器总回油量明显有过高的嫌疑,建议逐个检测各个喷油器的回油。所述的检测步骤仅适用于喷油器回流管在气缸盖外面的发动机检测步骤:a)如有可能运行发动机至冷却液温度达到65。C;b)拖动发动机/启动发动机至柴油流出软管;c)准备好空的量杯;d)转动/启动发动机并按动秒表;e)观察约60s内流入量杯的柴油量;f)记录各个喷油器的柴油回流。5.11油轨限压阀的闭合性油轨上的限压阀是一个安全阀,它能避免在某些故障情况下导致的油轨中过高压力。在通常情况下,该阀应封闭并且不应有任何泄漏。泄露与否可以通过目测检验。测试步骤如下:8JB/T14782—2024a)状态1:如果发动机处于冷机且可以启动的状态:.触摸限压阀回油管路,感受温度情况;.另一位操作人员应将转速提高到1500r/min~2000r/min;.管路温度不应上升;b)状态2:如果发动机处于热机且可以启动的状态:.移去限压阀上的回油管;.启动发动机;.限压阀出油口应没有燃油泄露;c)状态3:如果发动机处于无法启动的状态:.移去限压阀上的回油管;.拧点火开关,使起动机拖动发动机运转;.限压阀出油口应没有燃油泄露。6检验规则6.1检验类别6.1.1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新产品投产或者产品转场生产;——正常生产时,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