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推进系统革命面临哪些现实难题_第1页
船舶推进系统革命面临哪些现实难题_第2页
船舶推进系统革命面临哪些现实难题_第3页
船舶推进系统革命面临哪些现实难题_第4页
船舶推进系统革命面临哪些现实难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航运零碳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与之关联的船舶推动技术也必然需要跨越式的改革。ICS秘书长盖·普拉滕(GuyPlatten)表示:如要实现航运业目前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就必须在脱碳技术上实现一次重大飞跃,类似于一个世纪前从帆船到蒸汽船舶的转变。在IMO碳减排目标下,继风力、蒸汽和石油之后,零碳燃料的使用必然催发第四次推进系统革命。挑战1、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零碳技术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尚不能用于大型远洋船舶。而且目前的燃料,如氨、氢气和电池系统需要大量的研发。陆基燃料处置和供应基础设施,培训项目,安全程序。这些工作,对于依赖于石油的航运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无法完整独立实施整个工作。而且,航运公司是运输公司,其着重点不是技术研发。尽管其可以支持研发但无法引领,这需要整个航运及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燃烧零碳燃料的推进系统与目前主流的柴油机推进系统大有不同,这就需要对船舶推进系统进行革命性的设计和更新,以满足零碳燃料的使用安全、储存等需要。根据业界推测,预计将需要花费大约1万亿美元才能实现2050年的碳减排目标。IEA在2018年投入研发的资金就高达1.85万亿美元。2、低能量密度燃料挤占大量货物空间在20世纪,船舶主要依靠内燃机和蒸汽涡轮作为船舶动力装置输出推动,使用了大量的石油燃料,从而导致大量的碳排放。这类燃料的能量密度大,易于使用,是石油的主要优势。最大的不足就是在其生产或者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于船东而言,为了实现零碳运输,必须同时考虑燃料和推动技术。目前可以实现零碳运输的技术,其规模尚不能满足国际航运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对于航程超过1万公里的跨洋运输业务。大型远洋船舶通常航程都数千公里,总吨30万吨左右,船舶的航行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能量,同时需要储存大量的燃料。一艘大型集装箱每日需要消耗20万升燃油,并且携带超过1千万加仑的燃油储备。而目前的公认的零碳燃料,如氨和氢气的能量密度均不足传统燃油的一半,这意味着采用这些零碳燃料的船舶,其燃料储存至少要扩大一倍以上。这将极大挤压货物运输的空间。利用电池驱动船舶引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化学和技术的进步最终将能满足远洋船舶的动力需求。这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艘大型集装箱每天需要1万块特斯拉S85电池提供动力,一周就需要7万块。航运业去碳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3、高运输成本丹麦一家催化剂公司预测到2025年环保氨的成本约为21.50-45.70美元每十亿焦耳,到2040年下降到13.50~15.00美元每十亿焦耳。相比较而言,目前的燃油约为12.50~15.00美元每十亿焦耳。对于以经济效益著称的航运而言,燃料成本的上涨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4、多元化零碳燃料的选择困难选取适合船舶的最佳低碳或者零碳燃料,将考虑众多的因素,包括能量密度,是否环保,对新推进系统的需求,以及全球燃料补给基础设施情况等。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不同的航线,不同尺度的船舶,会基于需求开展最优的选择。例如,一些短途的近岸运输,可以选用燃料电池或者电池组作为动力能源。而对于跨洋航行的大型船舶而言,可能需要选择氨或者氢作为燃料。可以预测到的是,未来航运业不会使用单一种类的零碳燃料,也不会存在单一种类的推进系统。零碳燃料的多元化,为航运业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同时,也为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尝试方向。由国际航运协会(ICS)开展的报告表明,目前存有的200多个早期阶段研发项目,能形成20种可用于船舶的演示项目。这些技术对于航运业的需求而言,处于萌芽发展状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商业应用。而且演示项目能否全面满足实际需求,还需要开展全面的研究才能确定。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技术研发投入。5、零碳燃料的产能不足根据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250千兆瓦的再生能源产生的环保氨,仅能满足全球三分之一船队的需求。如果全部船队都使用氨的话,大概需要750千兆瓦的电力,这占到目前全球再生能量产量的60%。影响1、零碳化的考虑在目前的几种零碳燃料中,氨和氢气,燃料本身可以做到零碳排放。但如果燃料的生产过程不能做到零碳,在生产环节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对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控制是起不到实质意义的。目前全球广泛生产的氨,主要用来生产化肥,且其主要通过加工天然气或者石油气生产得到,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同样,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多数商用氢气来自石油,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碳排放。氨可以利用再生能量合成氢气和氮气产生,而不会产生碳排放。环保氨可以利用再生能量合成氢气和氮气产生,同样不会产生碳排放。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计划使用热化学手段利用水产生绿色氢气。2、港口加注设施是否完备除使用核燃料外,船舶具备有限的续航里程,需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进行补给。港口补给设施的完备与否、补给设施的标准统一与否,都直接关系到船舶获取燃料补给的可能性。试想一下,一艘使用氢燃料的船舶不大可能达到一个只供应氨燃料的港口开展作业。3、燃料使用安全在大规模使用石油制品的航运时代,燃油使用的技术和流程已经非常成熟,但安全问题尚时不时发生。如果开始使用氨和氢气等零碳燃料,这些燃料本身所具备的化学性质与传统燃油存有很大不同,船上存储和使用的安全尤显得重要,特别是在船舶机舱这个相对较小的空间内,会产生多大的风险尚未可知。根据其理化性质,氨是IMDG中列明的2.3类有毒气体,属于易爆的高危险品,必须以溶液形态储存,其储存和供给网络必须安全可靠,防止氨的有毒性;氢,是一种极易燃料的气体,需要超低温高压储存。IEA认为,作为船用燃料,特别是对于大型船舶,考虑到氢气较高的存储成本和低能量密度。氢气作为燃料的可行性尚不如氨。4、船舶运力的影响氨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仅为传统燃油的一半,意味着在同样的运输状况下,需要携带传统燃油的两倍数量。氢气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同等单位的液态氢的能量不足传统燃油的一半。而且需要液化加压储存,作为燃料而言,其储存和运输存有一定的技术需求。5、船舶保安考虑一艘大型船舶,本身携带大量的燃油,如果一旦产生故意破坏等行为,有可能对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携带危险性更高的氨和氢气等燃料,其危险性将会更高。特别是核燃料船舶,虽然在俄罗斯的北极区域进行运营。鉴于全球对于核燃料的敏感性,如果核燃料用于大型跨洋运输船舶,基于保安的考虑,船舶跨国进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