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227-2021 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 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_第1页
HJ 1227-2021 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 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_第2页
HJ 1227-2021 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 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_第3页
HJ 1227-2021 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 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_第4页
HJ 1227-2021 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 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水质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2021-12-16发布i 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4试剂和材料 5仪器和设备 2 27样品 2 9结果计算与表示 510准确度 711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712废物处置 713注意事项 8附录A(规范性附录)目标化合物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9附录B(资料性附录)目标化合物的总离子色谱图 附录C(资料性附录)目标化合物的定量离子、辅助离子 附录D(资料性附录)方法准确度 保护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方法,制定本标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海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便携式顶空/气1水质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警告:本方法使用时要注意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危险,做好人员防护。1适用范围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本标准适用于突发环境事件中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海水中甲苯等56种挥发性有机物的现场应急测定。其他挥发性有机物也可采用本方法进行定性和浓度估算。在全扫描模式下,当顶空进样瓶中样品体积为10.0ml、气体进样体积为8ml、不分流进样,或顶空进样瓶中样品体积为20.0ml、气体进样体积为100ml、分流比为40:1,56种目标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1μg/L~3μg/L,测定下限为4μg/L~12μg/L,详见附录A。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HJ442.9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九部分近岸海域应急与专题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3方法原理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顶空进样瓶内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向液上空间挥发,被载气带入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内置吸附管中富集,经热脱附后进入气相色谱分离,用质谱检测器检测,通过与标准物质质谱图和保留时间比较定性,内标法定量;对于56种目标化合物以外的物质,通过与标准物质质谱图比较定性,根据其响应值与内标的响应值之比,估算其浓度。4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4.1实验用水:二次蒸馏水或通过纯水设备制备的水。使用前应经过空白检验,确认在目标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内无干扰峰出现或目标化合物浓度低于方4.2抗坏血酸(C₆HgO₆)。4.3甲醇(CH₃OH):液相色谱纯。4.4盐酸:p=1.19g/ml,优级纯。4.5盐酸溶液。盐酸(4.4)和水按照1:1的体积比混合。2市售有证标准溶液,按照说明书要求保存。4.7挥发性有机物标准使用液:p=100mg/L。用甲醇(4.3)稀释挥发性有机物标准贮备液(4.6),4℃以下冷藏避光密封可保存30d。方法要求且不干扰目标化合物测定的前提下,亦可使用其他内标。用甲醇(4.3)稀释内标标准贮备液(4.8),4℃以下冷藏避光密封可保存30d。4.10内标标准气:组分为1,3,5-三(三氟甲基)苯(100μmol/mol)、溴五氟苯(50μmol/mol)或4-溴氟苯(20μmol/mol),贮存于钢瓶中,可保存1年,或参见标准气证书的相关说明。用于仪器调4.11载气:氮气或氦气,纯度≥99.999%。5仪器和设备5.1采样瓶:40ml棕色玻璃瓶,具硅橡胶-聚四氟乙烯衬垫螺旋盖。5.2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具有吸附热脱附模块、气相色谱模块(具程序升温功能),以及四极杆或离子阱质谱模块。质谱模块具有70eV电子轰击(EI)离子源,有全扫描/选择离子扫描、自动/手动调谐、谱库检索及定量分析等功能,性能指标应符合GB/T32210要求。所有样品经过的管路和5.3便携式顶空进样器:加热温度控制在室温至80℃之间,温度控制精度为±1℃。5.4毛细管色谱柱:15m×0.25mm×1.0μm或10m×0.1mm×0.4μm,固定相为100%二甲基聚硅氧烷,也可使用其它等效毛细管色谱柱。5.5内置吸附管:装填Tenax、Carbopack、硅胶等吸附剂,或者其他等效吸附剂。5.6顶空进样瓶:使用与便携式顶空进样器(5.3)配套的玻璃顶空瓶,带聚四氟乙烯涂层密封垫。5.7一般常用仪器和设备。挥发性有机物标准使用液(4.7)和内标标准使用液(4.9)、蓄电池、采样瓶(5.1)和个人防护用品等7样品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海水的样品采集,根据污染物进入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参照HJ589和HJ442.9的相关规定执行。采集样品时,应使水样充满采样瓶(5.1)且不留液上空间,样品采集后,现场宜尽快进行分析,24h内完成测定。37.2空白样品的制备以实验用水(4.1)作为空白样品。8分析步骤8.1仪器参考条件8.1.1顶空进样器参考条件条件1:加热平衡温度:50℃;加热平衡时间:10min;取样针温度:50℃;传输线温度:60℃;顶空进样瓶(5.6)中样品体积为10.0ml,气体进样体积为8ml,不分流。条件2:加热平衡温度:50℃;加热平衡时间:10min;取样针温度:50℃;传输线温度:60℃;顶空进样瓶(5.6)中样品体积为20.0ml,气体进样体积为100ml,分流比为40:1。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设定。8.1.2热脱附参考条件热脱附温度:300℃,吸附管预脱附时间:0.1min,吸附管脱附时间:0.5min。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设定。8.1.3气相色谱参考条件条件1:柱压:80kPa;程序升温:60℃保持1min,以6℃/min升至80℃,再以12℃/min升至118℃,最后以28℃/min升至180℃,保持18s。条件2:柱流量:0.2ml/min;程序升温:60℃保持1min,以20℃/min升至80℃,再以40℃/min升至220℃,保持1min。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设定。8.1.4质谱参考条件离子源:EI;离子化能量:70eV;扫描方式:全扫描;扫描范围:41u~300u。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设定。参考条件下测定目标化合物标准物质得到的总离子色谱图参见附录B。注:当目标化合物检出限不满足标准限值要求时,可选择离子扫描方式。8.2校准8.2.1调谐开机启动之后,首先根据仪器说明书对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5.2)进行仪器性能检查。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开机启动后,应进行质谱功能调谐,调谐物质根据仪器说明书选择,应达到仪器使用要求。每隔12h,应重新进行质谱功能调谐。若调谐物质为1,3,5-三(三氟甲基)苯与溴五氟苯,则关键离子丰度应满足表1的要求;若调谐物质为全氟三丁胺,则关键离子丰度应满足表2的要求,否则应对质谱仪的参数进行调整;若采用其他物质进行调谐,应符合仪器说明书的相关要求。4HJ1227—2021表11,3,5-三(三氟甲基)苯与溴五氟苯同时调谐时关键离子丰度标准质荷比(m/z)离子丰度范围质荷比(m/z)离子丰度范围117峰的0.5%~2.5%117峰的50%~70%117峰的2%~5%117峰的10%~20%117峰的8%~16%117峰的15%~40%117峰的15%~25%117峰的5%~15%基峰,100%相对丰度117峰的5%~15%表2全氟三丁胺的关键离子丰度要求质荷比(m/z)离子丰度范围质荷比(m/z)离子丰度范围基峰,100%相对丰度69峰的5%~50%69峰的20%~70%69峰的5%~50%8.2.2校准曲线的绘制8.2.2.1预制校准曲线将挥发性有机物标准使用液(4.7)稀释,配制成目标化合物质量浓度分别为2.0μg/L、5.0μg/L、10.0μg/L、20.0μg/L、40.0μg/L的10.0ml标准系列溶液(此浓度为参考浓度)。再分别加入1.0μl内标标准使用液(4.9),使样品中内标浓度为10.0μg/L,立即密封顶空进样瓶(5.6),混匀,按照仪器参考条件(8.1),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测定,绘制校准曲线,存储在仪器中。在应急监测现场,若校准核查符合11.3中相关要求,则用预制校准曲线定量。8.2.2.2现场校准在应急监测现场,若校准核查不符合11.3中相关要求,应重新绘制至少包含2个非零浓度点的校准曲线,目标化合物质量浓度分别为10.0μg/L和40.0μg/L(此浓度为参考浓度)。8.2.3平均相对响应因子法标准系列第i点某目标化合物的相对响应因子(RRF;),按照公式(1)进行计算:式中:RRF标准系列中第i点目标化合物的相对响应因子;A——标准系列中第i点目标化合物定量离子的响应值;Ais标准系列中第i点与目标化合物相对应内标定量离子的响应值;pis——标准系列中内标物的质量浓度,μg/L;p标准系列中第i点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μg/L。目标化合物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RRF,按照公式(2)进行计算: 式中:RRF——目标化合物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RRF——标准系列中第i点目标化合物的相对响应因子;5 8.2.4校准曲线法以目标化合物浓度为横坐标,以目标化合物定量离子响应值与内标化合物定量离子响应值的比值和内标化合物浓度的乘积为纵坐标,建立校准曲线。8.3样品浓度预判样品测定前,应通过仪器说明书规定的速查方法、样品稀释或其他方法,结合现场调查情况,预8.4样品的测定如果样品预判浓度值低于40μg/L,直接取10.0ml样品于顶空进样瓶(5.6)中,迅速加入1.0μl内标标准使用液(4.9),立即密封,混匀,待测。若样品预判浓度较高,用实验用水(4.1)稀释至方法分析浓度范围。再取10.0ml稀释后的样品于顶空进样瓶(5.6)中,迅速加入1.0μl内标标准使用液(4.9),立即密封,混匀,待测。按照与预制校准曲线(8.2.2.1)相同的操作步骤和仪器条件进行样品的测定。8.5空白试验以实验用水(4.1)代替样品,按照与样品测定(8.4)相同的操作步骤和仪器条件进行空白样品的测定。9结果计算与表示9.1目标化合物9.1.1定性分析通过样品中目标物与标准系列中目标物的保留时间、碎片离子质荷比及其丰度比等信息比较,对目标物进行定性。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应控制在t±3S之内,其中t为初始校准时各浓度级别目标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均值,S为初始校准时各浓度级别目标化合物保留时间的标准偏差。目标化合物标准质谱图中相对丰度高于30%的所有离子应在样品质谱图中存在,同时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定性判断。如果实际样品存在明显背景干扰,比较时应扣除背景影响。9.1.2定量分析采用校准曲线法或平均相对响应因子法进行定量计算。当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定量离子有干扰时,可使用辅助离子定量。定量离子和辅助离子见附录C。9.1.3结果计算9.1.3.1平均相对响应因子法采用平均相对响应因子法校准时,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p,按照公式(3)计算。6HJ1227—2021A样品中目标化合物定量离子的响应值;D——样品稀释倍数;RRF——校准曲线中目标化合物的平均相对响应因子。9.1.3.2校准曲线法采用线性校准曲线进行校准时,样品中目标化合物质量浓度px按照公式(4)计算。P=D×Pealpeal——由校准曲线得到的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μg/L。9.2目标外化合物9.2.1定性分析以全扫描方式进行测定,比较样品质谱图和谱库标准物质质谱图,谱库标准物质质谱图中相对丰度高于30%的所有离子应在样品质谱图中存在,定性离子的信噪比应大于3:1,主要定性离子和辅助定性离子的离子峰顶点应在同一个扫描段内最大共流出。依据质谱图和谱库匹配度,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判断得出样品定性结果。9.2.2浓度估算对样品中已定性的目标外化合物及内标物的总离子色谱图色谱峰进行积分,目标外化合物的质量浓度p,按照公式(5)估算,选取保留时间邻近的内标作为定量内标。A——样品中目标外化合物对应的总离子色谱图色谱峰响应值;Ais——样品中内标物对应的总离子色谱图色谱峰响应值;D——样品稀释倍数。79.3结果表示测定结果小数位数与方法检出限一致,最多保留3位有效数字。目标外化合物,定性结果后应附质谱图及检索判断结果等原始信息。6家实验室对56种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为10.0μg/L、100μg/L、500μg/L的统一样品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8%~26%、1.1%~24%、1.1%~24%;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15%、6.1%~23%、4.7%~17%;重复性限分别为:1.7μg/L~4.2μg/L、12μg/L~39μg/L、66μg/L~187μg/L;再现性限分别为:1.7μg/L~5.3μg/L、28μg/L~68μg/L、90μg/L~300μg/L。精密度汇总数据参见附录D中表D.1。6家实验室对56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加标浓度为10.0μg/L、100μg/L的地表水样品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9.8%~114%、91.7%~105%。6家实验室对56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加标浓度为50.0μg/L、200μg/L的工业废水样品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2.8%~112%、91.0%~105%。1家实验室对56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加标浓度为10.0μg/L、100μg/L的生活污水样品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8.3%~111%、77.0%~114%;加标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110%、99.2%。1家实验室对56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加标浓度为10.0μg/L、100μg/L的海水样品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108%~126%、94.4%~116%;加标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116%、107%。正确度汇总数据参见附录D中表D.2和表D.3。11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1.1每测定20个样品或每批次(≤20个样品)应分析1个空白样品(7.2),空白样品中目标物化合物浓度应小于方法测定下限。注:若未满足以上条件,则空白样品中目标化合物浓度应小于标准限值的10%,否则应采取措施排除污染并重新分析同批样品。11.2校准核查和样品测试时,内标与校准曲线中间点内标的保留时间变化不超过10s,定量离子峰面积变化在60%~140%之间。11.3定量分析前,用预制校准曲线的中间点浓度样品进行校准核查,目标组分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应在±30%以内;连续测定时,每12h分析一次校准曲线中间浓度点,其测定结果与标准值间的相对误差应在±30%以内。否则,应重新绘制校准曲线。12废物处置现场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和废物应集中收集,分类保管,并做好相应标识,依法委托有资质的单位813.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时,现场人员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障人身安全。13.2现场分析应避免其他挥发性有机物干扰。13.3在采集不同样品时,注意清洗或更换采样工具,以防止交叉污染。13.4当分析1个高含量样品后,应至少分析1个空白样品检查系统残留。如发生系统残留,应采取烘烤仪器管线等相应措施,确认不存在系统残留后再继续进行测试。9(规范性附录)目标化合物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当顶空进样瓶(5.6)中样品体积为10.0ml、气体进样体积为8ml、不分流进样,或顶空进样瓶(5.6)中样品体积为20.0ml、气体进样体积为100ml、分流比为40:1,在全扫描模式下,按出峰顺序给出了目标化合物的中英文名称、方法检出限及测定下限,见表A.1。表A.1目标化合物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序号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检出限测定下限氯乙烯321,1-二氯乙烯283二氯甲烷284反-1,2-二氯乙烯2851,1-二氯乙烷46氯丁二烯47顺-1,2-二氯乙烯288溴氯甲烷Bromochloromethane149氯仿42,2-二氯丙烷281,2-二氯乙烷141,1,1-三氯乙烷141,1-二氯丙烯14苯14四氯化碳14二溴甲烷Dibromomethane41,2-二氯丙烷28一溴二氯甲烷Bromodichloromethane28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14顺-1,3-二氯丙烯28反-1,3-二氯丙烯31,1,2-三氯乙烷28甲苯141,3-二氯丙烷28二溴氯甲烷Dibromochloromethane281,2-二溴乙烷28四氯乙烯Tetrachloroethylene41,1,1,2-四氯乙烷4氯苯4乙苯4续表序号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检出限测定下限间-二甲苯对-二甲苯28溴仿14苯乙烯14邻-二甲苯41,1,2,2-四氯乙烷41,2,3-三氯丙烷28异丙苯28溴苯142-氯甲苯284-氯甲苯28正丙苯281,3,5-三甲基苯4叔丁基苯281,2,4-三甲基苯41,3-二氯苯41,4-二氯苯28仲丁基苯284-异丙基甲苯281,2-二氯苯4正丁基苯281,2-二溴-3-氯丙烷31,2,4-三氯苯4萘281,2,3-三氯苯28六氯丁二烯28(资料性附录)目标化合物的总离子色谱图用15m×0.25谱图见图B.1。mm×1.0μm,固定相为100%二甲基聚硅氧烷毛细管柱分析,全扫描模式总离子色Time(Kin)1——氯乙烯;2——1,1-二氯乙烯;3——二氯甲烷;4——反-1,2-二氯乙烯;5——1,1-二氯乙烷;6——氯丁二烯;7——顺-1.2-二氯乙烯;8——溴氯甲烷;9——氯仿;10——2,2-二氯丙烷;11——1.2—二氯乙烷;12——1,1,1-三氯乙烷;13—1.1-二氯丙烯;14——苯;15——四氯化碳;16——氟苯(内标1);17—二溴甲烷;18——1.2-二氯丙烷;1931——乙苯;32/33——间-二甲苯/对-二甲苯;34——溴仿;35——苯乙烯;36——邻-二甲苯;37——1,1,2,2-四氯乙烷;38——1.2.3-三氯丙烷;39——异丙苯;40——溴苯;41——2-氯甲苯;42-4-氯甲苯;4;王丙苯;44——1,3,5-三甲基苯;45——叔丁基苯;46——1,2,4-三甲基苯;47——1,3-二氯苯;48——1,4-二氯苯-d₄(内标2);49——1,4-二三氯苯;56——萘;57——1,2,3-三氯苯;58——六氯丁二烯。固定相为100%二甲基聚硅氧烷毛细管柱分析,全扫描模式总离子色谱顺式-1,2-二氯乙烯;8——溴氯甲烷;9——氯仿;10——2,2-二氯丙烷;11——1,2-二氯乙烷;12——1,1,1-三氯乙烷;13—1.1-二氯丙烯;14——苯:15——四氯化碳;16—氟苯(内标1);17——二溴甲烷;18——1.2-二氯丙烷;19——一溴二氯甲烷;20——三氯乙烯;21——顺式-1,3-二氯丙烯;22——反式-1,3-二氯丙烯;23——1,1,2-三氯乙烷;24——甲苯:25——1.3-二氯丙烷;26溴氯甲烷;27——1,2-氯苯;31——乙苯;32/33——间-二甲苯/对-二甲苯;34——溴仿;35——苯乙烯;36——邻-二甲苯;37——1,1,2,2-四三甲基苯;45——叔丁基苯;46——1,2,4-三甲基苯;47——,3-二氯苯;48——1,4-二氯苯;49——仲丁基苯;50—4-异丙基甲苯:51——1.2-二氯苯-d₄(内标2):5:,2-二氯苯;53——正丁基三氯苯;56——萘;57——1,2,3-三氯苯;58——六氯丁二烯。表C.1给出了目标化合物的出峰顺序、定量离子、辅助离子和定量计算对应的内标物名称等。表C.1目标化合物的定量离子、辅助离子序号化合物名称定量离子(m/z)辅助离子(m/z)对应的定量内标物名称1氯乙烯内标121,1-二氯乙烯96,63内标13二氯甲烷86,49内标14反-1,2-二氯乙烯96,98内标151,1-二氯乙烷65,83内标16氯丁二烯内标17顺-1,2-二氯乙烯61,98内标18溴氯甲烷49,130内标19氯仿85,47内标12,2-二氯丙烷41,97内标11,2-二氯乙烷64,98内标11,1,1-三氯乙烷99,61内标11,1-二氯丙烯内标1苯内标1四氯化碳内标1二溴甲烷95,174内标11,2-二氯丙烷41,112内标1一溴二氯甲烷85,127内标1三氯乙烯内标1顺-1,3-二氯丙烯内标1反-1,3-二氯丙烯内标11,1,2-三氯乙烷97,85内标1甲苯内标11,3-二氯丙烷41,78内标1二溴氯甲烷内标11,2-二溴乙烷内标1四氯乙烯内标21,1,1,2-四氯乙烷内标2氯苯77,114内标2乙苯内标2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内标2溴仿内标2续表序号目标化合物中文名称定量离子(m/z)辅助离子(m/z)对应的定量内标物名称苯乙烯78,103内标2邻-二甲苯内标21,1,2,2-四氯乙烷内标21,2,3-三氯丙烷内标2异丙苯内标2溴苯77,158内标22-氯甲苯内标24-氯甲苯内标2正丙苯内标21,3,5-三甲基苯内标2叔丁基苯91,134内标21,2,4-三甲基苯内标21,3-二氯苯内标21,4-二氯苯内标2仲丁基苯内标24-异丙基甲苯内标21,2-二氯苯内标2正丁基苯92,134内标21,2-二溴-3-氯丙烷75,155内标21,2,4-三氯苯内标2萘内标21,2,3-三氯苯内标2六氯丁二烯223,227内标2注:内标1为氟苯;内标2为1,4-二氯苯-d4。表D.1中给出了方法的重复性、再现性等精密度指标。表D.1方法的精密度序号化合物总平均值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重复性限再现性限1氯乙烯2.5~134.84.6~184442.3~2421,1-二氯乙烯6.0~142.6~164263.2~133二氯甲烷3.9~222.4~134616.8~224反-1,2-二氯乙烯6.9~134494.751,1-二氯乙烷2.2~194.33.9~144402.6~126氯丁二烯6.4~222.7~154313.1~187顺-1,2-二氯乙烯3.4~113.3~5.34613.3~168溴氯甲烷6.6~144.3~154546.7~189氯仿3.0~102.2~124593.5~102,2-二氯丙烷4.1~163.3~244292.8~20续表序号化合物总平均值实验室内相对实验室间相对重复性限再现性限1,2-二氯乙烷4.0~244.04.7~144793.5~151,1,1-三氯乙烷3.1~8.14.02.8~164252.9~9.91,1-二氯丙烯3.1~102.7~154363.1~17苯4654.9四氯化碳4.3~164293.0~19二溴甲烷5.6~213.2~144664.5~141,2-二氯丙烷3.2~128.03.5~124624.6~14一溴二氯甲烷2.8~104496.1~14三氯乙烯3.1~20451顺-1,3-二氯丙烯3.0~153.4~134712.8~138.8反-1,3-二氯丙烯4.3~236.6~154713.7~161,1,2-三氯乙烷5.8~155.6~114614.2~179.3甲苯3.2~192.4~134612.3~131,3-二氯丙烷6.0~149.36.0~194753.1~16序号化合物总平均值实验室内相对实验室间相对重复性限再现性限二溴氯甲烷7.1~224.8~114572.4~111,2-二溴乙烷6.7~224664.6~13四氯乙烯3.7~142.5~134463.6~101,1,1,2-四氯乙烷4.5~164.53.6~144822.4~12氯苯3.0~9.14772.5~14乙苯2.2~154.5~154653.2~17间-二甲苯对-二甲苯2.8~134.22.3~9.093746~8.69.4溴仿8.3~154.83.5~154913.9~10苯乙烯3.2~8.83.1~128.54833.3~6.58.9邻-二甲苯3.3~133.5~1146842~8.11,1,2,2-四氯乙烷4.6~164823.7~118.81,2,3-三氯丙烷6.0~165.6~154963.5~9.9异丙苯3.3~163.2~9.28.44534.2~11溴苯3.1~114694.5~8.0续表序号化合物总平均值实验室内相对实验室间相对重复性限再现性限2-氯甲苯4-氯甲苯正丙苯1,3,5-三甲基苯9叔丁基苯91,2,4-三甲基苯1,3-二氯苯1,4-二氯苯仲丁基苯4-异丙基甲苯1,2-二氯苯正丁基苯1,2-二溴-3-氯丙烷1,2,4-三氯苯续表序号化合物总平均值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重复性限再现性限萘4.8~214.55.0~154703.0~8.31.2,3-三氯苯3.3~154.2~184592.2~10六氯丁二烯3.0~186.5~144196.7~11序号化合物样品类型加标浓度(μg/L)P(%)1氯乙烯地表水92.9地表水91.9工业废水50.082.8工业废水91.021,1-二氯乙烯地表水91.5地表水97.6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7.63二氯甲烷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90.4工业废水4反-1,2-二氯乙烯地表水95.6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51,1-二氯乙烷地表水99.5地表水工业废水50.097.9工业废水6氯丁二烯地表水91.5地表水99.1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9.17顺-1,2-二氯乙烯地表水99.2地表水99.8工业废水50.098.5工业废水99.88溴氯甲烷地表水97.2地表水工业废水50.090.9工业废水9氯仿地表水96.2地表水97.5工业废水50.097.3工业废水97.52,2-二氯丙烷地表水97.6地表水96.1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6.1续表序号化合物样品类型加标浓度(μg/L)P(%)1,2-二氯乙烷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1,1,1-三氯乙烷地表水98.1地表水94.6工业废水50.096.8工业废水94.61,1-二氯丙烯地表水92.3地表水93.4工业废水50.096.8工业废水93.4苯地表水99.0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四氯化碳地表水96.2地表水96.8工业废水50.097.0工业废水96.8二溴甲烷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1,2-二氯丙烷地表水89.8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8.6一溴二氯甲烷地表水地表水98.5工业废水50.098.3工业废水98.5三氯乙烯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顺-1,3-二氯丙烯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96.9工业废水续表序号化合物样品类型加标浓度(μg/LP(%)反-1,3-二氯丙烯地表水99.8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1,1,2-三氯乙烷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99.1工业废水甲苯地表水96.5地表水99.3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9.31,3-二氯丙烷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二溴氯甲烷地表水99.9地表水工业废水50.099.2工业废水1,2-二溴乙烷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98.4工业废水四氯乙烯地表水地表水96.8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6.81,1,1,2-四氯乙烷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氯苯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乙苯地表水地表水99.4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9.4续表序号化合物样品类型加标浓度(μg/L)P(%)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地表水98.6地表水99.5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9.5溴仿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苯乙烯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邻-二甲苯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1,1,2,2-四氯乙烷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90.1工业废水1,2,3-三氯丙烷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异丙苯地表水96.4地表水96.6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6.6溴苯地表水98.1地表水99.8工业废水50.099.1工业废水99.82-氯甲苯地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4-氯甲苯地表水98.5地表水97.9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7.9续表序号化合物样品类型加标浓度(μg/LP(%)正丙苯地表水94.5地表水97.2工业废水50.099.7工业废水97.21.3,5-三甲基苯地表水95.6地表水95.8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5.8叔丁基苯地表水96.7地表水95.6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5.61.2,4-三甲基苯地表水97.8地表水96.6工业废水50.099.9工业废水96.61,3-二氯苯地表水99.1地表水96.5工业废水50.098.9工业废水96.51,4-二氯苯地表水地表水98.7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8.7仲丁基苯地表水94.1地表水92.8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2.84-异丙基甲苯地表水94.1地表水94.1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4.11,2-二氯苯地表水地表水99.9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9.9正丁基苯地表水92.1地表水95.1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95.1续表序号化合物样品类型加标浓度(μg/L)P(%)1,2-二溴-3-氯丙烷地表水地表水98.5工业废水50.097.8工业废水98.51,2,4-三氯苯地表水94.0地表水96.1工业废水50.096.7工业废水96.1萘地表水92.1地表水95.1工业废水50.098.6工业废水95.11,2,3-三氯苯地表水96.5地表水工业废水50.0工业废水六氯丁二烯地表水98.1地表水91.7工业废水50.097.9工业废水91.7序号化合物样品类型样品浓度加标浓度测定浓度均值(μg/L)加标回收率加标回收率1氯乙烯生活污水ND99.0~113生活污水ND94.0~120海水ND海水ND21,1-二氯乙烯生活污水ND98.0~121生活污水ND99.0~119海水ND海水ND3二氯甲烷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海水ND海水ND4反-1,2-二氯乙烯生活污水ND91.0~112生活污水ND90.0~123海水ND98.0~118海水ND51,1-二氯乙烷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9.0~121海水ND海水ND6氯丁二烯生活污水ND85.0~109生活污水ND96.0~118海水ND海水ND7顺-1,2-二氯乙烯生活污水99.0~133生活污水海水ND海水ND8溴氯甲烷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9.0~119海水ND海水ND9氯仿生活污水生活污水96.0~118海水ND海水ND续表序号化合物样品类型样品浓度加标浓度测定浓度均值(μg/L)加标回收率加标回收率2,2-二氯丙烷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海水ND海水ND1,2-二氯乙烷生活污水生活污水99.0~122海水海水1,1,1-三氯乙烷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海水ND海水ND1,1-二氯丙烯生活污水ND95.0~112生活污水ND88.0~10398.9海水ND海水ND苯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海水ND海水ND96.0~117四氯化碳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海水ND海水ND二溴甲烷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4.0~110海水ND99.0~131海水ND99.0~1221,2-二氯丙烷生活污水80.0~11196.0生活污水96.0~108海水ND海水ND一溴二氯甲烷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9.0~114海水ND海水ND89.0~120三氯乙烯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9.0~122海水ND海水ND续表序号化合物样品类型样品浓度加标浓度测定浓度均值(μg/L)加标回收率加标回收率顺-1,3-二氯丙烯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9.0~126海水ND海水ND反-1,3-二氯丙烯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6.0~109海水ND98.0~123海水ND99.0~1301,1,2-三氯乙烷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88.0~126海水ND海水ND90.0~119甲苯生活污水ND89.0~110生活污水ND89.0~110海水ND海水ND99.0~1111,3-二氯丙烷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2.0~10999.5海水ND海水ND97.0~120二溴氯甲烷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3.0~117海水ND海水ND1,2-二溴乙烷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4.0~108海水ND海水ND四氯乙烯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0.0~10898.9海水ND海水ND1,1,1,2-四氯乙烷生活污水ND生活污水ND99.0~110海水ND海水ND99.0~120氯苯生活污水ND97.0~128生活污水ND93.0~11398.7海水ND海水ND98.0~119续表序号化合物样品类型样品浓度加标浓度测定浓度均值(μg/L)加标回收率加标回收率乙苯生活污水ND97.0~115生活污水ND89.0~10293.2海水ND105~124海水ND98.0~119间-二甲苯对-二甲苯生活污水ND91.0~106生活污水ND90.0~96.093.5海水ND109~124海水ND96.0~112溴仿生活污水ND108~131生活污水ND83.0~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