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完整版本_第1页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本_第2页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本_第3页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本_第4页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中国经济史绪论一、什么是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念从实践角度看,经济史是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历程;从学科角度看,经济史(或经济史学)是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学科。(二)经济史的两种范式:史学范式与经济学范式⒈两种范式的概念经济史的史学范式是用史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史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描述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学科。经济史的经济学范式是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分析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原因的学科。√⒉两种范式的异同区别:首先,二者所属学科不同。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专门史范畴;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学范畴。其次,二者研究侧重点不同。第三,二者研究方法不同。从研究方法来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所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归纳法;相比之下,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更强调应用抽象演绎法。第四,二者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联系:首先,从相互支持方面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为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提供立论基础,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指导。其次,从相互趋同方面看,无论是史学范式的经济史还是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都有长期应用历史归纳法的传统。最后,两种范式的经济史的共同点将越来越多。二、经济史的研究方法:⒈历史归纳法:就是通过历史事实来总结出某种命题,或者对某种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这是经济史研究方法中最具有学科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也常被称为历史方法。⒉抽象演绎法:抽象演绎法的本质是推测,即利用通过观察得出的规律性解释,来进一步推测出未经考察的领域。⒊系统分析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上各个时期内中国经济体系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及其经济运行绩效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借以寻找导致各个时期不同经济绩效的内外因素。⒋比较经济史研究五、中国经济史分期第一阶段:中国古代经济史(远古—公元1840年)第二阶段:中国近代经济史(公元1840年—1949年)第三阶段:中国当代经济史(公元1949年—现在)∽∽∽∽∽∽∽华∽∽∽丽∽∽∽丽∽∽∽的∽∽∽分∽∽∽割∽∽∽线∽∽∽∽∽∽∽原始公社制度下的社会经济活动(远古—公元前21世纪)1.最早出现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是同人类的产生同时出现的。有了人,人类社会就出现了。据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认为,作为人类最早的祖先的古猿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后来发展分为两支:一支是现代猿类;一支是腊玛古猿。腊玛古猿再发展为南方古猿,南方古猿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人类。森林古猿生活在距今约二千五百万年前。腊玛古猿发现于距今约一千二百万年前。南方古猿最初在南非发现(中国湖北省也有发现),时间在上新世到更新世早期,距今约五百万年到一百万年前。南猿纤细型,如在东非发现的“鲍氏东非人”(现在通常叫“能人”,距今为175万年。)√南方古猿虽然已处在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但到真正的人的出现,还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首先是直立人时期,时间大约二三百万年到二三十万年前。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在非洲、欧洲和中国都有发现(中国的元谋人为其代表,印尼爪哇人和德国的海德堡人,都属于此阶段的人类)。直立人特征是:已能制造工具,但前额还低平,眉脊突出,左右相连,嘴向前伸等,文化上已知用火,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是最早会用火的人类物种;它们最早能够按照心想的某种模式来制造石器。√其次是智人时期。时间大约距今二三十万年到五万年前。这时的古人类已接近现代人,在文化时期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已能制造各种式样不同标准化石器,并能人工取火。总结人类的产生过程:4500万年前:曙猿2500万年前:森林古猿(现代猿类和人类的共同祖先1200万年前:腊玛古猿500—100万年前: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前者发展为人的旁支,100万年前灭绝;后者发展为现代人)约200或300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直立人(已知用火)约二三十万年前至5万年前:智人(已知生火)人类发展的历史目前可分为:古猿(前800万-前700万),南方古猿(前420万-前100万)、能人(前200万-前175万)、直立人(前200万-前20万)和智人(早期前20万-前5万,晚期前5万-前1万)四个阶段。直立人又可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元谋人已知用火。√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原始群阶段然后发展为氏族社会。2.原始社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首先经过了原始群阶段,然后发展为氏族社会。3.一、原始群的种群大小:二三十或三四十人相关经济学概念:规模经济。二、原始群的婚姻关系:乱婚三、原始群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四、原始群的内部分工:老人看家,管修理;男子狩猎,女子采集。五、原始群时期的生产关系:公有制,集体劳动,平均分配4.原始群代表:北京人(不仅知道用火,而且还知道保存火种。)5.母系氏族制度的出现a.随着原始群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氏族制度。氏族制度就是由普那路亚家庭中直接产生的。母系氏族也叫母权制氏族。☆b.母系氏族制度形成的特征及其原因:它的基本特点是:1、生产资料公有制2、按母系血缘划分氏族产生的原因:1、生产力原因。在氏族制度初期阶段,妇女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群婚时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氏族中男女分工是男子出外狩猎,妇女在住处附近从事采集和管理家务。由于当时采集经济与狩猎相比更能比较可靠地获得生活资料,妇女从事家务劳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劳动。因此这一切都决定了妇女在氏族中的崇高地位。2、婚姻原因:在群婚时期,谁是孩子的真正的父亲是不能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却是知道的。这种知母不知父的情况就决定了人们的血统关系只能由母亲方面来确定,只能承认母系。因而自然地形成了以妇女为中心的氏族社会。c.最初出现的氏族组织的基本特征是:1.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公有制。2.共同劳动,平均分配。3.氏族议事会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4.氏族有共同的姓氏﹑宗教信仰和公共墓地等。5.氏族内部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阶级。d.最初的农业是由妇女发明的。农业的发明是妇女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妇女也因此在当时氏族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始农业最初由妇女领导进行,全体氏族成员都参加劳动。e.家畜饲养业也开始出现,所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狗和猪两种。6.父系氏族社会的出现☆a.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的原因:(1)男子有权掌握和支配财产,于是就产生了如何保存和继承其财产所有权的强烈要求。这种要求与母系氏族制度是不相容的。为了保存和继承财产,男子认识到必须废除母权制。(2)男子在废除母权制的同时,也要求废除对偶婚制。要求夫妻间能够有比较持久的结合,要求妻子能长久地固定在丈夫的家庭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明确可靠的父子关系,父亲的财产才能由他的儿子来继承。b.父系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华∞∞∞丽∞∞∞丽∞∞∞的∞∞∞分∞∞∞割∞∞∞线∞∞∞∞∞∞∞第二章中国奴隶制经济发展历程(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1.马克思、恩格斯对奴隶制的分类:一种是古典的,即希腊、罗马奴隶制;另一种是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古典的古代”奴隶制→→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制→→也称古代西方奴隶制。“亚细亚古代”奴隶制→→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奴隶制→→古代东方奴隶制2.古代东方奴隶制的特征:(1)没有土地私有权是古代东方奴隶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国家之所以没有土地私有制,是和普遍实行水利制度有关。)(2)其次,农村公社普遍存在,并且是社会基本生产单位和基层社会组织单位。(3)再次,农村公社成员实质上是国王的奴隶。(4)第四,古代东方奴隶制的国家形式是君主专制制度。3.中国奴隶制度的特征:(1)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与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看,中国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希腊罗马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相比较为落后(同其他东方奴隶制国家相比也比较落后)。(2)从土地制度和主要社会生产者的社会身份看,中国奴隶社会没有土地私有制,主要生产者是作为农村公社成员的庶人。(在中国奴隶社会中(夏﹑商、西周、春秋)基本上没有出现土地私有制的情况,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中国奴隶社会中,土地归国王所有。中国奴隶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3)从手工业生产和交换关系看,中国奴隶社会的手工业生产和交换关系都不发达。(4)从政治形式看,中国奴隶社会中的政权形式是君主专制主义政权。4.怎样来解释殷人的不断迁徙呢?恐怕还是经济原因。即大体上在盘庚迁殷之前,殷人当时的经济状况尚处初级农业阶段,或称粗耕农业阶段。经营这种农业,大致是在耕作前先选择好土地,然后用火烧去树林草木,利用草木灰烬作为肥料,在其上播种耕地。盘庚迁殷之后,商人进入精耕农业阶段,便不再迁徙。5.西周时代的税赋制度——贡、助、彻制度:(1)贡法:就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得出一个定数,无论丰收或欠收,都要按照这个定数来征收税。(2)助法:就是借民力助耕公田。(3)彻法:历来论者对彻的解释有:取、通、税、治等说法。《毛传》将彻解释为治理。6.西周时期的“国”、“野”之别和“税”、“赋”之别a.国、野之别:“国”,简单说就是周族灭商后,在原商族区域内所建立的统治据点“城”,“国”以外广大地区就称为“野”。所以“国”一般就是周族统治者所居住的地方,“野”就是殷族和其他被统治者所居住的地方。b.税、赋之别:“税以足食,赋以足兵”。赋是兵赋。税是政府日常吃饭的财富。7.西周末年,中国奴隶制解体还特别表现在周厉王“好专利”和周宣王“不藉千亩”上。“好专利”的政策主要表现在圈占山林川泽共有地上。厉王“好专利”,引起了人民强烈不满。结果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宣王即位后,即实行了一项措施,叫“不藉千亩”,就是不举行藉田之礼的仪式。♠♠♠♠♠♠♠♠♠♠华♠♠♠♠丽♠♠♠♠丽♠♠♠♠的♠♠♠♠分♠♠♠♠割♠♠♠♠线♠♠♠♠♠♠♠♠♠♠第三章战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公元前475年-公元581年)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阶段性。即:⒈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六国,是中国封建制度产生和确立时期;⒉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封建经济处于曲折发展阶段;⒋唐、宋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阶段;⒌明、清则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时期,不过社会性质仍然是封建社会。2.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特征(6点):(1)中国封建经济制度是在属于古代东方奴隶制类型的奴隶制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2)封建地主经济的租佃制(欧洲封建领主所特有的权力:“特恩权”,即通过国王的敕封享有在领地内行使国家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权力。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在西欧封建庄园制度内,封建领主拥有“特恩权”,中国封建地主则没有这种权利。中国的封建地主和地主土地上的佃农,都要受封建官府的管理。领主﹥地主)(3)实物地租是主要剥削形式,主要生产者是租佃农民而非农奴(中国封建社会地租形式的特点是:从封建社会产生起,实物地租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地租形式,而劳役地租或者货币地租无论在封建社会的哪一阶段,始终没有占居主要地位。)(4)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不存在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5)封建城市是封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封建政治统治的中心(6)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制度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铁器的出现和应用(2)牛耕的使用(3)施肥(4)水利的发展(如魏国的邺令西门豹→“引漳水灌邺”。秦昭王时,四川太守李冰筑都江堰。秦始皇即位后,用韩国水工郑国,号郑国渠。)4.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活动。a.魏国李悝变法。改革主张如下:⑴废除奴隶制残余的世卿世禄制度。⑵主张“尽地力之教”。⑶行平籴法(即好年成时,由国家平价收进粮食,不要使粮价太贱;坏年成时,再由国家按平价出售粮食,不要使粮价太贵)。⑷制定刑法。b.楚国吴起变法。他主张应裁免政府无能官员,并规定:封君子孙,凡已传三代以上的,一律收回其爵禄。另外,公族中血统已疏远者,一律废除公籍,变为庶民。政府要削减官吏俸禄,节约开支,用以饷养将士。c.秦商鞅变法。内容:⑴公元前359年,“为田开阡陌封疆”(《史记·商君列传》)。⑵推行“重农抑末”政策。⑶鼓励发展小农经济。⑷实行吸引招徕三晋的人到秦国来生产的政策。⑸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以军功行田宅”政策。⑹此外,商鞅还废止了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5.a.西汉惠帝吕后“无为而治”。首先是实行郡国制,即让地方诸侯王国比较自由地发展,中央政府不多加干涉。在经济方面。各诸侯王国有权征发徭役、兵役,开发山林资源以及铸钱、冶铁、煮盐等。“无为而治”也松弛了抑商政策。b.曹魏屯田制。c.西晋占田制.。d.北魏均田制。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魏主客给事中李安世上“均田疏”。主要内容:⑴男子15岁以上受露田(种谷物)40亩。妇人20亩。⑵授给桑田20亩。⑶奴婢和耕牛也受田。⑷官吏受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⑸“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即地少人多之处,可以向外地空荒处迁移,但不许规避赋役。♣♣♣♣♣♣♣♣♣♣华♣♣♣♣丽♣♣♣♣丽♣♣♣♣的♣♣♣♣分♣♣♣♣割♣♣♣♣线♣♣♣♣♣♣♣♣♣♣♣♣♣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公元581年-1279年)兴修水利。到隋炀帝时,更进行大运河的开通。唐代均田制的实施。唐朝政府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了均田令。主要内容如下:(1)人民受田。a.“丁男中男给一顷”。b.“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c.“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女道士)(二十亩),僧尼亦如之。”d.妇女、奴婢、牛等不再受田。e.一般人家,“给园宅地者,良口三人以上给一亩,三口加一亩,贱口(奴婢)五人给一亩,五口加一亩”。f.民户原有土地,包含在受田之内。g.狭乡(人口多,土地少的地方)受口分田减半。(2)官吏贵族受田。a.“凡官人受永业田”。b.职事官正一品给永业田60顷,从一品50顷,正二品40顷,从二品35顷,正三品25顷,从三品20顷,正四品14顷,从四品10顷,正五品8顷,从五品5顷。c.“散官五品以上同职事给”。d.“六品以下永业,即听本乡取还公田充,愿于宽乡取者亦听”。e.勋官之永业田(亦称勋田),上柱国30顷,柱国25顷,上护军20顷,护军15顷,上轻车都尉11顷,轻车都尉7顷,上骑都尉6顷,骑都尉4顷,骁骑尉、飞骑尉各80亩,云骑尉、武骑尉各60亩。f.京内外职事官还受给职分田(中央或地方官可将此田出租收租作为薪俸)。g.各级官署还受给公廨田(即此田出租收租充作办公费用)。3.唐代均田制与前代相比,具有明显特点:(1).奴婢和牛不再受田。这说明,奴婢人数减少,奴隶制残余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说明唐代门阀地主势力的削弱。(2).妇女不再受田。唐代妇女不再受田,也就不再负担租赋徭役。(3).僧民、道士、女冠及工商业者可以受田,反映魏晋以来寺院僧侣地主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达。(4).官位越高受田越多,这样就保证了大官僚贵族占有大量土地。(5).土地买卖限制更为放松。4.唐代均田制的破坏及两税法的实行。(1)唐代均田制的破坏。其破坏原因归结如下:A.人口增长,土地不敷分配。B.土地买卖,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封建剥削加重,农民逃亡。(2)两税法的实施。主要内容是:1.政府确定全国税额,摊派到各地征收。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现居地立户籍,即“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根据居民的资产多少定出户等,确定应纳“户税”税额。另外,根据拥有土地田亩多少,来征收“地税”,即“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3.租庸调和其他杂徭全部废除。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于所在州县,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4.每年两次纳税,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⒌两税按钱计算,征收时也可折收实物。6.除两税外,禁止征收其他税项。(3)两税法实施的积极意义:1.扩大了纳税人的范围,相对地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2.两税法简化了税制,减少了税目,集中了纳税时间,简化了纳税手续,方便了群众。3.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4.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过去混乱的税收,劳动人民负担比较稳定,并且以赋税代替徭役(与租庸调制不同),提高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5.唐代的货币制度。“开元通宝”钱的创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代客保存款项和贵重物品的柜坊制度;唐代还出现借贷关系的“公廨钱”;还出现了一种汇兑制度,叫“飞钱”。6.北宋:在经济方面,在土地问题上,则采取“不抑兼并”、自由垦辟土地(垦荒)以及放任土地自由买卖等政策。“不抑兼并”政策,即放任地主阶级任意兼并土地。7.宋代的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拥有土地并承担国家赋税的人。客户是没有土地,也不直接承担赋税的人。差役也叫职役。主要由主户中的一二三等民户承担。种类有:衙门,里正、户长、乡书手,耆长、弓手、壮丁。8.北宋政治:后参知政事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失败后,王安石主持推行了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包括经济、政治各方面,在经济方面有:a.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b.市易法和免行法,c.方田均税法、免役法和均输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都在此时期广泛应用于实际。)9.宋代的货币:a.北宋的铜钱与铁钱。b.北宋的纸币——交子,北宋的纸币叫“交子”,以后的“会子”、“关子”。☻☻☻华☻☻☻丽☻☻☻丽☻☻☻的☻☻☻分☻☻☻割☻☻☻线☻☻☻元明清时期的中国封建制经济(公元1279年-1840年)1.元代的“本色”和“折色”。夏税原以米、麦为主,是为“本色”,但亦得以绵、绢、布、丝等杂物折纳,是为折色;其后,则多以钞折纳。2.元代的商业:元代的商业比较发达,这与元代封建政权的政策有关。特别是忽必烈当大汗后,实行经济改革,一反汉人政权的“抑商”政策为优商政策。元代的货币制度:元代的货币制度很特殊,主要是实行统一的纸钞货币制度。3.明代赋役制度的内容。A.黄册与鱼鳞图册,黄册,简单说就是户口簿,不过比一般户口簿要详细得多,主要是政府征派赋役用的户口簿册。鱼鳞图册,是一种土地图册,是明初征派赋役的依据。b.明代田赋仍行两税制,即分夏税和秋粮。夏税交纳时间不超过8月,秋税不超过次年2月,征收的内容以米麦为主,绢布、银、钱为辅,前者为本色,后者称折色。C.明中叶后“一条鞭法”的实施。“一条鞭法”特点:⑴将田赋、杂税和徭役等“悉并为一条”,统一征收,简化征收手续。⑵将户丁负担的徭役,部分摊入地亩。⑶田赋征银。⑷废除里甲征解赋役办法,改为官办,差徭也一律改为“官为佥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