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师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两篇_第1页
皮肤科医师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两篇_第2页
皮肤科医师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两篇_第3页
皮肤科医师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两篇_第4页
皮肤科医师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两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皮肤科医师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2024年度)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2024年**月**日皮肤科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指端坏疽性脓皮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1病历摘要患者男,59岁。因左手多发溃疡伴疼痛1年,于2015年3月入院。患者1年前左手拇指甲周出现斑块(具体不详),质硬,迅速增大。3个月前外院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结果不详)及左手拇指指间关节处截指术,术后约1周即在切口部位皮损复发,并迅速增大,形成溃疡,左手示指及小指远端相继出现斑块,迅速破溃形成溃疡。曾在外院予抗感染、伊曲康唑等治疗均无效(具体不详)。患者曾多次在溃疡处清创,自诉清创后疼痛缓解,但皮损无消退。既往史:近4年双手手指有多发性寻常疣。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增大,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手拇指残端溃疡,无明显脓性分泌物,可见新鲜肉芽组织,压痛不明显,示指和小指可见类似溃疡及新鲜肉芽组织,约指甲大(图1A、B)。A:左手拇指残端溃疡,可见新鲜肉芽组织;B:左手小指溃疡,可见新鲜肉芽组织图1患者左手皮损A:表皮缺损(×10);B、C:真皮中多种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为主(×100);D:血管增生,血管壁明显增厚(×100)图2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像(HE染色)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糜烂面真菌培养示念珠菌生长,一般细菌培养阴性,分枝杆菌培养阴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均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缺损,真皮全层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为主,血管增生,部分血管壁明显增厚(图2A~D)。PAS染色及抗酸染色阴性。诊断:坏疽性脓皮病。治疗及随访:入院后予甲泼尼龙40mg,每日1次口服,环孢素250mg,每日1次口服,连续治疗1个月后随访,皮损明显好转,溃疡面渐缩小、结痂,基底干燥(图3)2讨论目前普遍认为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gan-grenosum,PG)是免疫异常性疾病,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4型:溃疡型、脓疱型、大疱型及增殖型[1],好发于臀部及双下肢,指端发病较为少见。PG的治疗目前没有统一方案,主要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炎、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及生物制剂等,其中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的首选药物[2-3]。本例患者病史为1年,发病早期表现为左手拇指甲周斑块,在外院予不恰当的外科干预(截指、反复清创)后病情无好转,皮损范围逐渐扩大,继而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多发性疼痛性溃疡,抗感染治疗无效。结合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了深部真菌病、梅毒及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等诊断,皮损组织病理表现无特异性,故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予甲泼尼联合及环孢素治疗1个月后,皮损明显好转,进一步支持诊断。回顾此患者的诊疗经过,由于外院未明确诊断,即予激进的外科干预是促使此患者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入院后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使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目前仍在随访中。参考文献略。皮肤科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具有特殊皮肤镜表现的脂溢性角化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患者男,58岁。主诉:阴茎根部黑色斑块2年余。现病史:患者2年前阴茎根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米粒大黑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特殊治疗。皮损逐渐扩大至花生大斑块,遂于2016年8月19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阴茎根部一1.5cm×2cm椭圆形黑色疣状斑块,境界清楚,表面可见少量油腻性鳞屑(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不规则延长,相互融合,表皮内可见真性角囊肿,增生表皮位于同一水平线以上;真皮浅层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图2)。皮肤镜检查褐黑色斑块,边界清楚,多发黑头粉刺样开口,部分开口内可见角栓形成,亮白色条纹不规则分布(图3)。诊断:脂溢性角化治疗:予冷冻治疗1次,目前仍在随访中。简介:脂溢性角化病又称为老年疣,是一种常见的表皮良性增生性肿瘤,可能与日晒、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本病组织病理分型可分为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网状型、菌落型、刺激型和色素型。所有类型均具有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肿瘤组织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肿瘤组织边界变平,且与正常表皮位于同一平面上[1]。本病典型的皮肤镜特征包括粟粒样囊肿和粉刺样开口,分别对应组织病理上富含角质的真性和假性角化囊肿位于皮损表面的开口。此外,还可见到脑回样结构、虫蚀样边缘、胖手指样结构以及典型发卡样血管[2]。脑回样结构是指迂回、不规则分布的沟裂和突起;胖手指样结构是指较宽的黄色或褐色色素性皮嵴,形似手指或者指尖。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脂溢性角化病可与色素痣、色素型基底细胞癌及黑素瘤相混淆,可通过皮肤镜特征进行鉴别。本例患者采用皮肤镜观察,在非偏振光下可见到明显的粉刺样开口,为脂溢性角化病的常见皮肤镜特征;在偏振光下可见到多发亮白色条纹,也称为蝶蛹样结构,此结构仅在偏振光下可见。既往报道亮白色条纹多见于基底细胞癌、黑素瘤及Spitz痣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