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随访研究_第1页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随访研究_第2页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随访研究_第3页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随访研究_第4页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随访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随访研究第一部分介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第二部分概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 3第三部分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研究的重要性。 6第四部分介绍研究设计、纳入标准和随访方案。 9第五部分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研究的结果。 11第六部分总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自然病史和长期预后。 13第七部分讨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管理和随访策略。 16第八部分提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研究的未来展望。 18

第一部分介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关键词关键要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制

1.视网膜劈裂:由于玻璃体后脱离或其他原因,导致视网膜的感光层和色素上皮层之间分离,形成视网膜裂孔。

2.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玻璃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液化,并从视网膜表面分离,液化的玻璃体可能会通过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下腔,导致视网膜脱离。

3.视网膜下液聚集:玻璃体液化物和脉络膜渗出液聚集在视网膜下腔,导致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视网膜脱离会导致视力下降,程度可能从轻微到严重不等。

2.视野缺损:视网膜脱离可能会导致视野缺损,范围可能从一个小盲点到整个视野的丧失。

3.闪光感和飞蚊症:视网膜脱离前可能出现闪光感和飞蚊症,这是由于玻璃体后脱离导致的。

4.视网膜脱离的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以分为马蹄形脱离、椭圆形脱离、圆形脱离和巨脱离等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制

1.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会逐渐液化,液化后的大量玻璃体液会对视网膜产生牵拉作用,导致视网膜变薄并失去弹性。同时,玻璃体后界膜也会逐渐与视网膜脱离,形成后脱离。

2.周边视网膜变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常发生在周边视网膜变性区,如格子状视网膜变性、囊样变性等。这些变性区的视网膜组织较薄弱,容易被玻璃体牵拉而发生裂孔。

3.玻璃体牵拉:当玻璃体液化并与视网膜后界膜脱离后,玻璃体会发生收缩,对视网膜产生牵拉作用,尤其是在周边视网膜变性区,玻璃体牵拉作用更加明显,容易导致视网膜裂孔。

4.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网膜裂孔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直接原因。视网膜裂孔一旦形成,玻璃体会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并使视网膜从脉络膜脱离,形成视网膜脱离。

临床表现

1.视物变形:视网膜脱离早期可以出现视物变形,如直线变成波浪线、物体变形等。这是由于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感光细胞无法正常接收光信号,导致视觉信息传导发生障碍。

2.视力下降: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感光细胞无法正常工作,导致视力下降。视力下降的程度取决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和位置。

3.视野缺损: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脱离区域的视野会缺损。视野缺损的范围和形状取决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和位置。

4.闪光感和飞蚊症:视网膜脱离前或早期,患者可出现闪光感和飞蚊症。这是由于玻璃体与视网膜脱离时,会产生牵拉作用,刺激视网膜感光细胞,导致闪光感和飞蚊症。

5.视网膜脱离征象:视网膜脱离后,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脱离征象,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渗出物等。第二部分概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关键词关键要点治疗方法

1.手术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和气体填充术等。

2.巩膜扣带术是一种经典的手术方法,通过在巩膜上放置硅胶或其他材料的扣带,对视网膜进行复位和固定。

3.玻璃体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切除玻璃体,去除牵拉视网膜的纤维组织,使视网膜复位。

预后因素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视网膜脱离的持续时间、患眼的视力、是否有并发症等因素相关。

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总体较好,但如果视网膜脱离的范围较大、视网膜脱离的持续时间较长、患眼的视力较差、有并发症等,则预后较差。

3.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视网膜脱离的进一步进展和视力的进一步下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气体视网膜复位术(PneumaticRetinopexy)

气体视网膜复位术是一种不开刀就能将视网膜复位的技术。它适用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且视网膜脱离范围较小的患者。手术过程如下:

1.医生会在眼球壁上做一个微小的手术切口,然后将一定量的无毒气体(通常是空气或六氟化硫气体)注入到眼球内部。

2.气体的压迫会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并重新附着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上。

3.患者在术后需要保持面朝下的体位,以便气体浮在视网膜上方,防止视网膜再次脱离。

#2.巩膜扣带术(ScleralBuckling)

巩膜扣带术是一种通过在眼球外壁放置硅胶或海绵等材料来压迫巩膜,从而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并重新附着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上的手术方法。

巩膜扣带术适用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且视网膜脱离范围较大的患者。手术过程如下:

1.医生会在眼球的外壁做一个环形切口,然后将硅胶或海绵等材料植入切口内。

2.植入物会压迫巩膜,使巩膜向内凹陷,从而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并重新附着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上。

3.植入物通常会在几个月后被取出。

#3.玻璃体切除术(Vitrectomy)

玻璃体切除术是一种通过切除眼球中的玻璃体来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玻璃体切除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视网膜脱离,但最常用于治疗复杂的视网膜脱离,如:

*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

*视网膜脱离伴有玻璃体出血

*视网膜脱离伴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如下:

1.医生会在眼球壁上做三个微小的手术切口,然后将玻璃体切割器插入眼内,将玻璃体切碎并吸出。

2.医生会将一定量的硅油或气体注入到眼球内部,以支撑视网膜并防止其再次脱离。

3.硅油或气体通常会在几个月后被取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因素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视网膜脱离的范围:视网膜脱离的范围越大,预后越差。

*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的程度:如果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预后较差。

*视网膜脱离伴有玻璃体出血的程度:如果视网膜脱离伴有玻璃体出血,预后较差。

*视网膜脱离伴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如果视网膜脱离伴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预后较差。

*患者的年龄: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全身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预后较差。

总而言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有很多。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第三部分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研究的重要性。关键词关键要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和复发风险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与视网膜脱离的程度、位置、是否有黄斑脱离、视网膜脱离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

2.复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与初始视网膜脱离的程度、位置、是否有黄斑脱离、手术方式等因素有关。

3.密切随访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减少视力丧失的风险。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随访频率和内容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早期应每1-2周随访一次,以监测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3-6个月内应每1-2个月随访一次,以监测视网膜复位情况,早期发现和处理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6个月至一年内应每3-6个月随访一次,以监测视网膜复位情况,早期发现和处理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随访方法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时应进行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B超检查等。

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时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扭曲、闪光感、飞蚊症等症状。

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时应注意发现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征象,如视网膜脱离复发、视网膜脱离面积扩大、视网膜脱离高度增加等。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随访注意事项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时应注意避免过度运动,防止视网膜脱离复发。

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时应注意避免眼睛受到撞击或挤压,防止视网膜脱离复发。

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时应注意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视网膜脱离复发。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随访意义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随访可以早期发现和处理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减少视力丧失的风险。

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随访可以评估视网膜脱离手术的长期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反馈,以改进手术技术。

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随访可以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自然病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一、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概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脱离类型,由视网膜上出现孔洞导致玻璃体液进入视网膜下腔,从而引起视网膜脱离。RRD可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随访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RRD治疗技术不断进步,患者的预后也有所改善。然而,RRD仍是一种难以治疗的疾病,复发率较高。因此,对RRD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监测复发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1.评估治疗效果

RR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激光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等;激光治疗包括激光光凝术、激光环切术等。

RRD患者的随访可以帮助医生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随访,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复发率等指标,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2.监测复发情况

RRD的复发率较高。随访可以帮助医生监测RRD患者的复发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RD的复发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视网膜脱离的类型、治疗方法等。通过随访,医生可以了解不同因素对RRD复发率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3.提高患者预后

RRD的随访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治疗复发病例,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

通过随访,医生可以对RR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复发。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随访,为RRD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克服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随访内容

RRD患者的随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RRD随访的重要内容。通过视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复发迹象。

2.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是RRD随访的另一重要内容。通过眼底检查,医生可以观察视网膜脱离的范围、位置、类型等,以及是否存在复发迹象。

3.其他检查

其他检查包括B超检查、OCT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视网膜脱离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眼部疾病。

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随访频率

RRD患者的随访频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RRD患者在术后早期应每1-2周复查一次,术后1-3个月内应每1-2个月复查一次,术后3-6个月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此后,应每年复查一次。

五、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随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随访,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监测复发情况,提高患者预后。因此,RRD患者应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复发病例,提高治疗效果。第四部分介绍研究设计、纳入标准和随访方案。关键词关键要点研究设计

1.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接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患者。

2.研究者收集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和随访情况。

3.研究者对患者进行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视力、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手术并发症。

纳入标准

1.符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标准,包括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和玻璃体液化。

2.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且无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可以耐受手术和随访。

3.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访方案

1.患者在术后1、3、6、12、24个月定期复查,随访内容包括视力、眼底检查、OCT和手术并发症。

2.如果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或其他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复查。

3.研究者对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

纳入标准

1.年龄≥18岁;

2.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3.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

4.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曾接受过视网膜脱离手术;

2.患有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可能影响视网膜脱离的预后;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随访方案

患者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和5年。随访内容包括:

1.视力检查:使用标准视力表检查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

2.眼底检查:使用裂隙灯和间接检眼镜检查患者的眼底,观察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黄斑水肿、玻璃体混浊等。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使用OCT检查患者的视网膜厚度、黄斑部结构等。

4.眼压测量:使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患者的眼压。

主要终点

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视网膜脱离复发率。

次要终点

本研究的次要终点包括:

1.视力恢复情况:术后1年、2年、3年和5年的BCVA。

2.黄斑水肿发生率:术后1年、2年、3年和5年的黄斑水肿发生率。

3.玻璃体混浊发生率:术后1年、2年、3年和5年的玻璃体混浊发生率。

4.眼压变化:术后1年、2年、3年和5年的眼压变化。第五部分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研究的结果。关键词关键要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随访结果】: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并发症或复发。

2.患者的视力预后与脱离的范围、累及的黄斑区域、脱离的持续时间、患者的年龄等因素相关。

3.手术治疗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率较高,但术后仍需密切随访,以防复发。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并发症】: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访研究结果分析

1.视力恢复情况

在随访期间,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差异较大。整体而言,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主要取决于视网膜脱离的程度、黄斑受累情况、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因素。

*视网膜脱离程度:脱离范围越大,视力恢复越差。

*黄斑受累情况:黄斑区脱离,视力恢复较差。

*手术时机:手术越早,视力恢复越好。

*手术方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脱离复位术,视力恢复较好。

2.复发率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相对较低,约为5%~10%。复发的原因主要包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修补不充分、视网膜脱离后纤维增殖、玻璃体浑浊等。

3.并发症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

*白内障:玻璃体切除术后,晶状体暴露在玻璃体腔内,容易发生白内障。

*青光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压升高,容易发生青光眼。

*黄斑变性:黄斑区脱离,容易发生黄斑变性。

*视网膜前膜增生: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前膜增生,容易导致视力下降。

4.预后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预后与视网膜脱离的程度、黄斑受累情况、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因素有关。

*视网膜脱离程度:脱离范围越大,预后越差。

*黄斑受累情况:黄斑区脱离,预后较差。

*手术时机:手术越早,预后越好。

*手术方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脱离复位术,预后较好。

5.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视力威胁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手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监测视力恢复情况、复发情况和并发症。第六部分总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自然病史和长期预后。关键词关键要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自然病史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可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

2.RRD的自然病史是视网膜脱离面积逐渐扩大,最终导致视网膜完全脱离。

3.RRD的自然病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进展期和晚期。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长期预后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长期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脱离面积、脱离时间、手术时间、手术类型和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

2.RRD手术后的长期视力恢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视网膜脱离面积、脱离时间、手术时机和手术类型。

3.RRD手术后的长期视力恢复情况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完全恢复视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永久性视力丧失。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

1.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较长,视网膜较薄弱,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2.外伤:外伤可以导致视网膜破裂,进而引发视网膜脱离。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血管脆弱,容易发生视网膜出血和渗出,进而导致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力下降的程度取决于脱离面积和脱离部位。

2.视物变形: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会出现视物变形,视物变形程度取决于脱离面积和脱离部位。

3.视野缺损: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会出现视野缺损,视野缺损的范围取决于脱离面积和脱离部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

1.眼底检查:眼底检查是诊断视网膜脱离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眼底检查可以观察到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和部位。

2.B超检查:B超检查可以显示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部位和厚度,还可以发现视网膜下的渗出物和出血。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OCT检查可以显示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部位和厚度,还可以发现视网膜下的渗出物和出血。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视网膜脱离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和玻璃体切除术。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减轻视网膜脱离引起的炎症和水肿,有助于视网膜的复位。

3.眼镜或隐形眼镜矫正:眼镜或隐形眼镜矫正可以矫正视网膜脱离引起的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自然病史和长期预后

*自然病史

*无症状视网膜孔洞:无症状视网膜孔洞的自然病程是良性的,大多数视网膜孔洞不会进展为视网膜脱离。然而,视网膜孔洞的面积、形状和位置等因素会影响其进展为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有症状视网膜脱离:有症状视网膜脱离的自然病程是严重的,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视力丧失。视网膜脱离的进展速度和范围会根据视网膜脱离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长期预后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的长期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可以获得良好的视力。然而,手术后仍有复发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复发率约为5%-10%。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另一种治疗方法。激光治疗的长期预后也良好,但与手术治疗相比,激光治疗的复发率更高,约为10%-20%。

*观察:对于无症状视网膜孔洞,可以考虑观察。观察的目的是监测视网膜孔洞是否有进展为视网膜脱离的迹象。如果发现视网膜孔洞有进展的迹象,则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影响预后的因素

*视网膜脱离的类型: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优于非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的范围:视网膜脱离的范围越大,预后越差。

*黄斑是否累及:黄斑是视网膜中最敏感的部位,如果黄斑被视网膜脱离累及,预后会更差。

*视力下降的程度:视力下降的程度越严重,预后越差。

*患者的年龄: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全身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预后越差。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自然病史是严重的,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视力丧失。

*手术治疗和激光治疗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方法,长期预后良好。

*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长期预后的因素包括视网膜脱离的类型、范围、黄斑是否累及、视力下降的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全身健康状况。第七部分讨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管理和随访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术后早期管理】:

1.术后当天进行眼压检查,并根据情况进行降眼压治疗,如应用阿托品滴眼液或口服甘露醇。

2.术后1周内建议患者保持头位朝下,以利于视网膜脱离复位。

3.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减少视网膜脱离复发的风险。

【术后随访】: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管理和随访策略

1.初始管理

-术前评估:详细视力检查、眼压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视网膜脱离范围和裂孔位置的评估。

-手术: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脱离复位、激光治疗或冷冻治疗。

-术后护理:抗炎、抗感染、散瞳、眼压控制。

2.随访策略

-早期随访: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密切观察视力、眼底情况,评估视网膜复位情况。

-定期随访: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评估视力、眼底情况,监测视网膜脱离复发迹象。

-长期随访:术后每半年或每年一次,评估视力、眼底情况,监测视网膜脱离复发迹象。

3.特殊情况的随访

-视网膜脱离复发:及时复查,评估复发情况,必要时再次手术。

-视网膜前膜增生:定期随访,密切观察视网膜前膜增生情况,必要时行视网膜前膜剥离手术。

-白内障:当白内障影响视力时,可行白内障摘除术。

-青光眼:定期检查眼压,必要时使用降眼压药物或行青光眼手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