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检验士资格考试归纳要点_第1页
临床检验检验士资格考试归纳要点_第2页
临床检验检验士资格考试归纳要点_第3页
临床检验检验士资格考试归纳要点_第4页
临床检验检验士资格考试归纳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检验检验士资格考试归纳要点临床检验血液是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红色、黏稠、不透明、带腥味的混悬液。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缺少某些凝血因子。血量约占体重的6%-8%,平均7%。血液的PH为7.35-7.45。血液的功能:①运输功能(CO2、O2)。②协调功能。③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④防御功能。毛细血管采血为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混合血。毛细血管采血部位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尖的内侧为宜。分项采血次序:①血小板计数。②红细胞计数。③白细胞计数。④血红蛋白测定。静脉采血部位一般采用肘前静脉。压脉带捆绑时间不应超过1分钟,采血完毕后,先拔穿刺端,后拔采血管端。采集多个标本顺序:①血培养管。②无抗凝剂及添加剂管。③凝血功能管。④有抗凝剂管。抗凝:应用化学或物理学的方法,抑制或除去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过程。枸橼酸钠应用:①血沉。②凝血功能。③血小板功能检验。④血液保养液。乙二胺四乙酸盐应用:①血小板计数。②全血细胞分析(EDTA-K2)。不适用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检验。EDTA二钾盐比二钠盐溶解度大,与血液混合后溶解更快,更为优越。肝素为间接抗凝,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具有抗凝能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等优点,故不适用于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不能用于凝血功能检验。新采用的玻片应用1mol/L盐酸浸泡24小时。急用的玻片应用95%乙醇浸泡1小时。使用过的玻片处理步骤:①放入肥皂水或其他合成洗涤剂中煮沸20分钟。②用自来水反复冲洗。③置95%乙醇浸泡1小时,用蒸馏水冲洗。血涂片制备:血滴越大、角度越大、推片越快,血膜越厚。一张良好的血涂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血膜与载玻片留有两边(0.3cm)和两端(0.5cm)的空隙,血膜长度占载玻片的左右。一般体积较小的淋巴细胞在头、体部较多,而尾部、两侧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较多,最好是在血膜体尾交界处分类。亚甲蓝(m+)为阳离子,碱性染料,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天青)。伊红为酸性染料。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着色较好,瑞特染色法对胞质染色较好。正常外周血中常见的白细胞中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板每个计数池被精密地刻画成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的边长均为1mm,面积为1mm2,加盖玻片后体积为0.1mm2,容积为0.1ul。白细胞计数:①加入白细胞稀释液0.38ml。②用微量吸管准确吸取外周血20ul=0.02ml。大方格四周压线的白细胞,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白细胞数/L=×10×20×106。公式释义:×10即每个大方格容积为0.1ul。×20即血液稀释倍数。×106即将1ul换算为1L。中性粒细胞多分3-5叶。嗜酸性粒细胞为橘红色,充满胞浆,具折光性。嗜碱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染紫黑色。淋巴细胞胞核/胞质小。单核细胞为外周血最大细胞质细胞。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杆状核阶段以前的幼稚细胞出现称为核象左移。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伴多分叶,同时分5叶核以上的细胞>3%时称为核象右移。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①中毒颗粒。(毒性指数越大,中毒情况越重。)②细胞大小不均。③空泡。④杜氏小体。⑤核棘突。白细胞计数参考范围:①成人(4-10)×109/L。②儿童(5-12)×109/L。③新生儿(15-20)×109/L。白细胞生理性变化:①新生儿外周血中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②活动进食后较高,下午高于上午。中性粒细胞增多:①急性感染。②急性中毒。③急性大出血。④严重的组织损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②寄生虫病。淋巴细胞增多:传染病正常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平均直径7.2um,红细胞染色后呈粉红色,直径的-为中央淡染区。血红蛋白的4条肽链,正常人以HbA(a2B2)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HbA2(a2b2)和HbF(arr2),HbF是新生儿、胎儿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每克血红蛋白含铁3.47mg,结合氧1.39ml。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呈棕红色,在540mm处有一较宽的吸收光带,因其色泽稳定,已被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为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赫姆(Hayem)稀释液,试剂中氯化钠可调节稀释液渗透压,硫酸钠可提高相对密度防止细胞发生粘连,氯化汞为防腐剂,有剧毒。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方法,并经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的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血红蛋白(除SHb)中的亚铁离子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离子HiCN在540mm处有一最大吸收波峰。红细胞参考值:①成年男性(4-5.5)×1012/L。②成年女性(3.5-5)×1012/L。③新生儿(6-7)×1012/L。血红蛋白参考值:①成年男性(120-160)g/L。②成年女性(110-150)g/L。③新生儿(170-200)g/L。红细胞计数医学决定水平:高于6.8×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病理性减少:①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②红细胞丢失过多。③红细胞寿命缩短。④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减少。⑤造血功能障碍。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活体染色是指细胞未经固定,在保持细胞生物活性的情况下加染料进行染色的方法。网织红细胞分型:Ⅰ型,丝球型。Ⅱ型,网型。Ⅲ型,破网型。Ⅳ型,点粒型。外周血中以Ⅳ型为主,Ⅲ型少量存在,Ⅱ型极少在外周血中见到,Ⅰ型主要存在于骨髓中。计数的红细胞达到≧111时,即观察1000个红细胞。WHO推荐使用新亚甲蓝染色,强且稳定,也可采用煌焦油蓝染液,但易产生沉淀,染色温度控制在37oC。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其中以溶血性贫血增高尤为显著。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表示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减低,见于再生性障碍贫血。血细胞比容:Hct。Pcv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值: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是指每个红细胞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正常值:27-3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正常值:320-360g/L。大细胞性贫血:MCV>正常值,MCH>正常值,MCHC=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MCV<正常值,MCH<正常值,MCHC<正常值。直径<6um的红细胞称为小红细胞,直径>10um的红细胞称为大红细胞,大于15um的红细胞称为巨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缗钱状红细胞见于多发性骨髓瘤。裂红细胞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红细胞形态不整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中点彩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系再生旺盛或有紊乱现象,在某些重金属中毒时可大量出现。染色质小体又称H-J小体,常见巨幼细胞性贫血。卡波环见于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等,常与H-J小体并存。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见有核红细胞。点彩红细胞检验常用作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电阻抗检测原理:当电流接通后,位于小孔管两侧的电极通过小孔中的电解质溶液产生稳定的电流,当一个细胞通过小孔时,由于细胞的导电性质比电解质溶液要低,电路电阻增加,于是瞬间引起电压变化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脉冲大小、振幅高低随细胞体积大小产生变化,即细胞体积越大,引起的脉冲越大,产生的脉冲振幅越高,这种方法称为电阻抗法,也称为库尔特原理。三分群法的第一群为小细胞区,体积为35-90fl,主要为淋巴细胞。第二群体积为90-160fl,为幼稚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第三群为大细胞区,体积为160fl以上,主要为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以标准差或变异系数表示(CV%)。MCV减低,RDW升高为小细胞不均一性,常见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MCV升高,RDW升高为大细胞不均一性,常见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双形性贫血,红细胞直方图有大小两群红细胞存在。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或加速,超过了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发生的一组疾病。溶血性贫血分类:①血管外溶血,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并破坏,常伴有脾肿大,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常为慢性。②血管内溶血,红细胞直接在血管内破坏,多为急性发作。溶血性贫血按时间分类:①急性溶血性,持续时间段,多为获得性。②慢性溶血性,持续时间长,多为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溶血,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外,其他均为遗传性缺陷性疾病。红细胞酶缺陷引起蚕豆病。血红蛋白病引起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红细胞膜缺陷引起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一般来说,溶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确定是否有溶血。②溶血发生在血管内还是血管外。③溶血的原因。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简易半定量法,患者比正常对照高0.4g/L(或6.8mmol/L)即有诊断价值,脆性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蔗糖溶血试验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过筛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56oC30分钟灭活补体后,补体被破坏而失去溶血作用,试验假阳性极少,作为PNH的诊断确诊试验。HbA:由a2B2链组合而成,占成人血红蛋白总量的95%-98%。HbA2约占2%-3%。HbF:胎儿和新生儿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又称胎儿血红蛋白,有抗碱力,故而又称抗碱血红蛋白,成人血中含量极少,仅占1%。血管壁结构:①内膜层。②中膜层。③外膜层。血管壁的止血功能:①血管收缩。②血小板黏附、聚集。③启动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功能:①黏附功能。②聚集功能:血小板和血小板相互黏附形成血小板聚集体功能。③释放反应。④促凝功能。⑤血块收缩功能。血小板的止血机制:①黏附于伤口形成白血栓。②加速血液凝固形成红血栓。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的液体变为胶冻状的血块的过程。凝血因子有12个(Ⅰ-Ⅻ),其中Ⅵ是Ⅴ的活化形式,所以Ⅵ不在内。凝血因子顺序:12-11-9-8-10(内源性)。3-7-10(外源性)。10-5、4-2-1(共同途径)。抗凝血酶Ⅲ灭活凝血酶(夺4因子),肝素属于间接抗凝。抗凝血酶Ⅲ是主要内源性抗凝因子。血小板成人参考值: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100×109/L)见于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②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血小板<50×109/L时有出血危险。血小板增多(>400×109/L)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出血时间(BT)。活化凝血时间测定,在试管中加入白陶土-脑磷脂的混悬液以充分激活因子Ⅻ。凝血时间延长见于因子Ⅷ和Ⅳ减少、血友病A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Ⅺ缺乏症。凝血时间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全血定量法: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小板伸出伪足,附属于纤维蛋白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参考区间:25-35s,待检者的测定值较对照正常值延长超过10s才有病理意义。APTT延长见于血友病A(缺乏因子8)、血友病B(缺乏因子9)及凝血因子Ⅺ、Ⅻ缺乏症。凝血酶原时间(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参考区间:11-14s。患者PT值较正常对照延长或缩短3s为异常。凝血酶时间(TT),参考区间:16-18s,比正常对照值延长3s为异常。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影响血沉测定的因素:①红细胞缗钱状形成是妊娠和各种疾病时血沉加快的主要原因。②血浆中能使血沉加快的物质有纤维蛋白原。③血沉管内径过大,血沉加快。④血沉管倾斜,红细胞从一侧管壁下降,血浆从另一侧管壁上升,收到阻力减小,血沉可以大大加快。⑤血沉管内如有蛋白质,将使血沉减慢。⑥室温增高、血浆黏度减低,血沉加快。⑦抗凝剂浓度高时,血沉变慢。血沉参考区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血沉加快:①各种炎症。②组织损伤及坏死。③恶性肿瘤。④高球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IgM)。最具临床意义的有ABO血型系统,其次Rh血型系统。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含有A、B抗原来分型的。血型是由9号染色体决定的,O型血红细胞的H抗原浓度最高。ABO血型系统抗体一般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天然抗体是指机体未经察觉的抗原刺激而自然存在的抗体,大多是IgM,不能通过胎盘。免疫抗体是指机体经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的抗体,大多是IgG,能通过胎盘。ABO血型系统中以A亚型最多见,A1亚型红细胞上含有A1和A抗原,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A2亚型的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血清中除含有抗B抗体外,还含有抗A抗体,所以A2型血的人接受A1型血人的血液,也可能发生输血反应。Rh血型中D的抗原性最强,排序D>E>C>c>e。临床上习惯将含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阳性。不含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阴性。Rh遗传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的断臂上。交叉配血:把受血者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相配的一管,称为主侧。把献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相配的一管,称为次侧。聚凝胺配血法:①低离子强度溶液,增强抗原抗体的反应能力。②聚凝胺,有正电荷,中和红细胞的负电荷。③解聚液,消除正电荷。常见的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为ABO及Rh血型不合,其中以ABO不合者居多,Rh次之。输血是治疗一种或多种血液组成成分缺乏的治疗方法。血液保存液:保存液中枸橼酸钠作用是抗凝。枸橼酸可防止葡萄糖在高温灭菌时焦化,并延缓发生溶血。葡萄糖可供红细胞代谢的能量。磷酸二氢钠可提高PH,防止红细胞膨胀失钾。腺嘌呤可结合红细胞内磷酸核糖焦磷酸形成腺苷酸和焦磷酸。尿液的形成:血浆原尿终尿肾糖阀:8.9mmol/L晨尿,留取清晨第一次尿,适合于住院患者及肾疾患者。随时尿,适用于门诊、急诊。餐后尿,进餐后2h尿,适用于轻症糖尿病。定时尿,从早8点开始收集(通常为3h、12h或24h)。培养用尿一般直接导尿,收集标本至少容纳50ml。尿液常规检查应在标本收集后2h内检查完毕,加盖置于4oC冰箱冷藏,但是时间不要超过8h。尿液防腐:①甲醛(保存有形成分:细胞、细菌、管型)。②甲苯(保存无形成分:糖、蛋白质)。③麝香草酚(保存结核杆菌)。尿标本注意事项:以保持新鲜和防止污染为原则,女性应先冲洗外阴后留中段尿,尿液分析以不少于15ml为宜,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应拒收。处理消毒后排放。成人尿量为1000ml-1600ml/24h,超过2500ml/24h为多尿,少于400ml/24h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为少尿,少于100ml/24h或12h无尿称为无尿或尿闭。正常人尿液呈淡黄色,若有胆红素,则出现挂盆现象。浅红色或红色(血红蛋白),棕褐色或浓茶色(血红蛋白),蓝绿色(铜绿假单胞菌),乳白色(脂肪微粒、磷酸盐),无色(糖尿病、尿崩症)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为肉眼血尿。镜下血尿是指尿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沉淀后镜检可发现超过正常数量(每高倍视野下≧3个)的红细胞。正常人排出的新鲜尿液多数清晰透明,比重数值:1.015-1.025间。混浊尿化学鉴别:混浊消失(尿酸盐)混浊尿-加热-变清无气泡(磷酸盐)混浊增加-加乙酸-变清有气泡(碳酸盐)无变化或浊度增加(脓尿、血尿、管型尿、菌尿)透明度肉眼报告:透明、雾状、云雾状、混浊。氨臭味提示有慢性膀胱炎并发尿潴留。烂苹果味提示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恶臭味提示晚期膀胱癌。尿液镜检:光线不要太强。细胞:10个视野最低值-最高职/HPF(高倍)。管型:最低值-最高值/LPF(低倍),高倍视野辨认种类,低倍视野报告数量,用高倍视野观察,占视野为+。占视野为++。占视野为+++。满视野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又叫小圆上皮细胞,体小核大,在尿中出现,提示有肾小管病变。移行上皮细胞,又称大圆上皮细胞,在肾盂、输尿管或膀胱颈炎症时脱落。鳞状上皮细胞,体大核小,来自尿道前段或阴道的表层。临床意义不大。在低渗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发生肿胀,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由于光折射出现“闪光”现象,将此种细胞称为“闪光细胞”。多见于肾盂肾炎患者尿中,随意一次尿离心沉淀后见1-2个/HPF仍属正常,如超过5个/HPF,为增多,见于泌尿道各种炎症。血尿分类:①均一红细胞血尿(见于非肾小球性血尿)。②变形红细胞血尿(见于肾小球性血尿)。③混合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吞噬细胞在泌尿道急性炎症时出现。管型形成的基本三个条件:①原尿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T-H)糖蛋白,这是形成管型的基础。②肾远端小管曲部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的能力。③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和一过性尿积滞。透明管型是唯一可见的正常人尿中的管型。细胞管型,管型基质内含有细胞,其数量超过管型体积的(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白细胞管型,有时在形态上与肾上皮细胞管型不易区分,但白细胞管型过氧化物酶染色(POX)呈阳性(见于肾盂肾炎)。肾小皮细胞管型提示有肾小管病变。蜡样管型提示肾病变严重。颗粒管型出现提示肾单位有瘀滞现象。宽大管型提示肾功能不全。尿液结晶:①胆固醇结果见于乳糜尿。②亮氨酸与酪氨酸结晶见于急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1h尿沉渣计数法,准确测定3h混合尿量,并记录除以3。正常新鲜尿液多为弱酸性,PH约6.0,波动在5.4-8.0之间。肾小管性酸中毒此时尿PH仍可大于6.5,甚至呈中性或弱碱性。蛋白尿:各种原因造成尿内蛋白质含量>0.15g/24h或浓度>0.1g/L,定性试验可呈阳性反应。(①肾小球性蛋白尿,尿中蛋白成分以清蛋白为主,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蛋白尿即属此类。②肾小管性蛋白尿,其蛋白尿特征是尿蛋白含量微量增多,以B2-微球蛋白、a1-微球蛋白、溶菌酶增多。③混合性蛋白尿,其尿蛋白以低分子量的B2-微球蛋白和中分子量蛋白均大量增多,是肾功能不全的指征,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尿中可出现本-周蛋白(B-J)。血B2-M增高,提示肾小球功能受累(如:肝硬化、淋巴瘤)尿蛋白测定方法:酒精灯火焰加热尿液的上段,本法检出灵敏度为100-150mg/L,干扰因素很少,为参考方法,必须坚持加热-加酸-再加热的过程。200g/L磺基水杨酸法:明显的白色混浊,但无颗粒出现为+。本法灵敏度高,可检出<50mg/L的蛋白尿,干扰因素多。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mmol/L(1.6g/L)时出现尿糖(通常指葡萄糖尿)。尿糖定性测定:在高热、碱性溶液中,葡萄糖的醛基将高价铜(Cu2+)还原为低价铜(Cu+)。Cu2+Cu+。酮体:丙酮、乙酰乙酸和B-羟丁酸。尿中首先可检出丙酮、乙酰乙酸,病情严重者始可检出B-羟丁酸。尿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的分解物,结合胆红素可溶于水,在肝细胞性黄疸与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可出现胆红素。溶血性黄疸患者的尿中,一般不见胆红素(肝脏无问题,代偿性处理)。新鲜尿无尿胆素,含铁血黄素是慢性血管内溶血的重要征象之一。本-周蛋白具有加热至56oC左右时出现白色混浊及凝固,继续加热接近100oC时溶解,冷却至56oC左右时又重新出现沉淀和凝固的特性,故又称凝溶蛋白。正常粪便中水分约占,为固体成分。细菌约占固体成分的,球菌与杆菌比为1:10。标本应在采集后1h内完成检查。正常人粪便为棕黄色,婴儿为金黄色,灰白色见于胆道阻塞,果酱色见于急性阿米巴痢疾,红色见于肠道下段出血,黑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粪便性状:黏液稀便见于肠炎,果酱色黏液便见于阿米巴痢疾,黏液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米泔样便见于霍乱,柏油样黑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便中白细胞:以肠道下部炎症多见,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特别是钩虫病和阿米巴痢疾等,粪便中多见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伴有夏科-莱登结晶。便中红细胞:下消化道出血、感染。便中结晶:阿米巴痢疾、钩虫病及过敏性肠炎粪便中出现,同时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肠道菌群突然消失或比例失调,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当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红细胞被分解破坏,在肉眼或显微镜下不能被发现,称为潜血。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维生素C可使潜血试验为假阴性。外源性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植物性过氧化物酶等均可引起假阳性。食入维生素C或其他具有还原作用的药物可引起假阴性,因此,要求素食3天后,再收集标本进行试验。消化不良:镜检可见大量淀粉颗粒、脂肪滴和黏液。正常人脑脊液的量约100-150ml。不易透过的有胆红素、纤维蛋白、补体、抗体、胆固醇等。脑脊液穿刺禁忌症:①颅内高压,特别是有视乳头水肿时。②腰椎结核或穿刺部位有感染。③全身情况不允许(休克、衰竭病人)。脑脊液标本抽取用3支无菌试管收集,每管1-2ml。第一管因最初穿刺损伤可能带入少量红细胞,不宜作细胞计数,可作细菌学检查。第二管作生化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用作一般性状和显微镜检查。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水样液体。乳白色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红色见于各种原因出血。黄色见于:①陈旧性出血,②椎管梗阻,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1.5g/L时,颜色变黄,梗阻部位越低,黄变越明显。称为弗氏(Froim,s)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可使脑脊液变为黑色。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的脑脊液呈透明外观。潘氏(Pandy)试验: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碳酸(苯酚)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盐而出现白色沉淀。罗-琼法对球蛋白特异性好,但敏感度低。正常人脑脊液中含糖量约为血糖的。脑脊液含糖量降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含糖量正常。糖尿病可使脑脊液含糖量增高。正常脑脊液中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约占60%-70%,单核细胞约占3%,浆细胞出现为病理反应,提示有局部免疫反应,白细胞正常计数为0-0.01×109/L。脑脊液标本应及时检验,在1h内完成,应抽出后30分钟内测定葡萄糖。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检验项目渗出液漏出液原因炎症、肿瘤、理化刺激非炎症所致蛋白定量>40g/L<25g/L蛋白定量/血清蛋白>0.5<0.5乳酸脱氢酶>200IU/L<200IU/L有核细胞数>1×109/L<0.3×109/L阴道丰富糖原可被阴道杆菌利用而产生大量乳酸,PH4.0-4.5之间。阴道杆菌保持了阴道的清洁,这种作用称为阴道的自净作用。正常阴道分泌物外观为白色稀糊状。泡沫状为脓性白带,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病。豆腐渣样白带见于真菌性阴道病。奶油状白带见于阴道加德纳菌感染。阴道清洁度分级判断清洁度阴道杆菌杂菌(球菌)上皮细胞白细胞(或脓细胞)Ⅰ++++-++++0-5个/高倍Ⅱ++-++5-15个/高倍Ⅲ-++-15-30个/高倍Ⅳ-++++->30个/高倍线索细胞是在阴道鳞状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寄生了大量加德纳菌及其他短小杆菌的一种细胞。阴道分泌物中是否找到线索细胞是诊断加德纳菌性阴道病的重要指标。精液主要是由精子和精浆两部分组成。精子约占5%,精浆占95%。精液检验应间隔1-2周再检查1次,连续检查2-3次,送检时间不超过1h,保存温度应在20-40oC。精子一般性状检验:①外观。②量。正常人一次排除精液约2-5ml,精液量<1ml或>8ml为异常。③液化时间。指排精后精液自行由胶冻状转变为流动状所需的时间。(在37oC,每10min观察一次。30min完全液化)④黏稠度。(正常黏丝长度不超过2cm)⑤酸碱度。(PH7.2-8.0)精子检验直接涂片不加生理盐水。精子活率≧75%(伊红染色法)。正常精液采集后60min内,a级精子≧25%,或a级+b级精子之和≧50%。正常精液精子计数≧20×109/L。正常人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为多量或满视野。造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等系统。造血干(祖)细胞的分化特征:①有自我更新和自我维持能力。②具有多向分化能力。③具有多态性。凋亡是细胞死亡的生理形式,是在基因的控制下细胞自主死亡的过程。原始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原始红细胞呈瘤状,呈浓密的油墨蓝色。中幼粒细胞有明显空隙,呈打碎的墨块状。原始粒细胞染色质呈颗粒状,均平平坦如一层薄纱,胞质量少,呈水彩蓝色。中幼粒细胞:胞质中出现不同的特异性颗粒。晚幼粒细胞:以中性晚幼粒细胞为主。Auer小体由嗜天青颗粒融合串联而成,瑞特-吉姆染色时呈红色杆菌样。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周围有血小板脱落。幼稚单核细胞:核大,多为不规则形,可呈凹陷,切迹或折叠状。原始淋巴细胞:居中或偏位,呈透明蓝色。浆细胞:似龟背或车轮状,胞质丰富,有泡沫感。四甲基联苯胺法:①粒细胞系:除早期原始粒细胞阴性外,晚期原始粒细胞及后各阶段细胞均含有不同程度的蓝绿色颗粒,随粒细胞的成熟而增多,直至充满胞质。②单核细胞系:多呈弱阳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POX(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反应。Kaplow偶氮偶联法:阳性率为87%,积分值为281分。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降低,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升高。②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降低,再生障碍性贫血升高。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升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降低。④化脓性感染升高,病毒性或寄生虫感染时无明显变化。铁粒染色:V型(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含铁粒6粒以上(包含6粒)其范围占核周的以上,此为诊断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依据。铁粒染色参考区间:细胞外铁+—++,多为++。内铁幼红细胞百分率12%-44%,平均21.4%,以Ⅰ型为主,少数Ⅱ型,不见Ⅲ型、Ⅳ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糖原染色(PAS):①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为阴性。②红细胞系统呈阴性反应。③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均为阳性反应。糖原染色(PAS)鉴别: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幼稚红细胞PAS反应一般为阴性。②红血病、红白血病时,幼稚红细胞PAS反应呈强阳性。特异性酯酶(SE)主要分布在骨髓粒细胞系统中,不受氟化钠(NaF)抑制。非特异性酯酶(NSE)分布在单核系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