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习题集_第1页
临床检验基础习题集_第2页
临床检验基础习题集_第3页
临床检验基础习题集_第4页
临床检验基础习题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检验基础习题集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检查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静脉采血法的采血部位首选:A.肘部静脉B.手背静脉C.内踝静脉D.股静脉E.颈静脉WHO推荐成人皮肤采血部位为:A.无名指指端内侧B.中指和无名指指端内侧C.中指指端内侧D.耳垂E.大拇趾血细胞分析中最常用的染色法为:A.吉姆萨染色B.瑞氏染色C.HE染色D.罗氏染色E.PAS染色溶解瑞氏染料的有机溶剂是:A.丙酮B.无水乙醇C.甲醇D.二甲苯E.乙二醇(二)、A1型题(否定型)1.血清中不含有下列那种成分:A.球蛋白B.白蛋白C.纤维蛋白原D.无机盐E.激素2.静脉采血标本溶血的原因不包括以下那种情况:A.容器不洁B.抽血过快C.与水接触D.剧烈震荡E.有组织液混入3.下列那一种抗凝剂不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A.EDTA-K2B.草酸钠C.草酸铵D.肝素E.枸橼酸钠(三)、B1型体(配伍题)问题1~3A.EDTA-K2B.肝素C.枸橼酸钠D.双草酸钠E.草酸胺1.适用于全血细胞分析用的抗凝剂为:2.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所用的抗凝剂为:3.用于凝血功能测定用的抗凝剂为:二、判断题1.耳垂采血的测定结果与手指采血、静脉采血的测定结果一致。三、名词解释1.抗凝和抗凝剂四、论述题1.试述瑞氏染色法的原理及PH值对其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1.A2.A3.B4.C(二)、A1型题(否定型)1.C2.E3.D(三)、B1型题(配伍型)1.A2.C3.C二、判断题1.×三、名词解释1.所谓抗凝,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这种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四、论述题1.①瑞氏染色法的原理: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兰组成的复合染料。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兰和带负电的伊红。由于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不同,因此染色后呈现不同的色彩。如血红蛋白和嗜酸颗粒为碱性可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兰或天青结合染成紫蓝色或蓝色。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兰均可结合染成紫红色。此染色过程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②PH值的影响:细胞各种成分均为蛋白质组成,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值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兰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王敏)PAGEPAGE91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1.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后的平均寿命约为:A.50天B.80天C.100天D.120天E.150天2.血液的pH值是:A.6.80~7.00B.7.35~7.45C.7.00~7.25D.6.00~7.00E.5.50~6.503.以N表示五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总数,则红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计算式应为:A.N×5×10×104×200B.N×5×10×105×200C.N×25/5×10×106×200D.N×5/25×10×106×200E.N×25×10×106×2004.正常成人红细胞中90%以上的血红蛋白是:A.HbAB.HbA2C.HbFD.SHbE.HbH5.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A.沙利法B.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6.国内推荐哪种方法作为血红蛋白测定的次选方法:A.沙利法B.血气分析法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7.血红蛋白测定法中基本淘汰的是:A.沙利法B.血气分析法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8.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所用波长:A.500nmB.530nmC.540nmD.560nmE.570nm9.血液分析仪和血红蛋白测定仪多采用哪一波长测定血红蛋白:A.500nmB.540nmC.560nmD.575nmE.600nm10.测定Hb时,静脉血比毛细管血的结果:A.低10~15%B.高10~15%C.基本相符D.低5~10%E.高5~10%11.下列何种物质被认为是最强烈有力的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A.胆固醇B.纤维蛋白原C.α-球蛋白D.γ-球蛋白E.β-球蛋白12.血涂片中成熟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的疾病是: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B.多发性骨髓瘤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E.再生障碍性贫血13.外周血出现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表明骨髓造血功能:A.正常B.活跃C.低下D.重度低下E.以上均不是14.双形性贫血最常见于:A.溶血性贫血B.急性失血C.巨幼细胞贫血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5.高渗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为:A.影红细胞B.口形细胞C.锯齿状红细胞D.球形细胞E.椭圆形细胞1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形成的原因为:A.脂蛋白变性B.胞浆内残留的DNA变性C.胞浆内残留的RNA变性D.核碎裂或溶解后的残余物E.纺锤体的残余物17.铅中毒时,血中哪种细胞明显增加:A.嗜碱性点彩红细胞B.有核红细胞C.泪滴形细胞D.多色性红细胞E.镰形细胞18.成人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于: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溶血性贫血D.铅中毒E.地中海贫血19.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最常见于:A.缺铁性贫血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急性溶血性贫血E.铁粒幼细胞贫血20.红细胞数降低的程度比血红蛋白更显著,最可能的诊断是:A.缺铁性贫血B.溶血C.失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巨幼红细胞贫血21.WHO认定血细胞比容测定首选的常规方法为:A.微量离心法B.温氏法C.折射计法D.粘度法E.放射性核素法22.ISCH认定血细胞比容测定的参考方法为:A.放射性核素法B.温氏法C.粘度法D.比重测定法E.折射计法23.血细胞比容测定法中趋于淘汰的是:A.血液分析仪法B.温氏法C.粘度法D.比重测定法E.折射计法24.单位fl相当于:A.10-6LB.10-9LC.10-12LD.10-15LE.10-18L25.单位pg相当于:A.10-6gB.10-9gC.10-12gD.10-15gE.10-18g26.某患者MCH为15pg,MCV为70fl,MCHC为214g/L,其可能为:A.正常B.正细胞贫血C.大细胞贫血D.单纯小细胞贫血E.小细胞低色素贫血27.关于红细胞平均值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A.红细胞平均值正常,提示红细胞形态无改变B.贫血时红细胞平均值可能在正常范围C.MCV小于正常,MCH小于正常,其MCHC必小于正常D.MCV大于正常,MCH大于正常,其MCHC必大于正常E.MCV、MCH、MCHC三者之间无联系28.红细胞为4.6×1012/L,Hct为0.40,Hb为130g/L,MCV为:A.35.38flB.28.26flC.87flD.115flE.325fl29.正常成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参考值范围:A.12.0~15.0%B.11.0~13.0%C.11.6~14.6%D.10.6~13.6%E.12.5~15.6%30.RDW常用下列哪项表示:A.标准误B.变异系数C.均数D.误差E.偏差31.RDW增大表明红细胞:A.体积增大B.体积减小C.体积大小不均一D.形态异常E.以上都不是32.显微镜计数法成人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的参考范围:A.(25~75)×109/LB.(20~70)×109/LC.(200~250)×109/LD.(100~150)×109/LE.(10~25)×109/L33.Miller窥盘小方格内计数的红细胞总数是500个,大方格内(含小方格面积)计数的网织红细胞总数是180个,网织红细胞是:A.0.02B.0.04C.0.05D.0.06E.0.0734.下列疾病中网织红细胞升高最显著的是:A.巨幼红细胞贫血B.急性苯中毒C.反复输血D.急性溶血E.地中海贫血35.贫血伴轻度黄疸,网织红细胞计数>0.07,最可能的诊断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地中海贫血C.脾功能亢进D.急性白血病E.溶血性贫血36.目前血沉测定首选的方法:A.库氏法B.温氏法C.潘氏法D.赖氏法E.魏氏法37.血沉测定时,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A.4:1B.5:1C.3:2D.2:1E.3:138.关于血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红细胞越大越薄,血沉加快B.心绞痛,血沉加快C.红细胞增多症,血沉加快D.免疫球蛋白增高,血沉减慢E.高胆固醇血症,血沉减慢39.计数池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分别为37、39、40、41,则白细胞数为:A.3.9×109/LB.5.7×109/LC.6.8×109/LD.8.7×109/LE.7.8×109/L40.白细胞形态检查中描述正确的是:A.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寄生虫着色效果好,胞质和中性粒细胞着色较差B.仪器法和手工法能提供白细胞形态改变的直接信息C.正常血涂片常见到浆细胞和退化变性的白细胞D.瑞氏染色和吉氏染色不能混合染色E.毒性指数=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所计数的白细胞数41.关于白细胞在血涂片中的分布情况描述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多位于涂片的边缘B.嗜碱性粒细胞多位于涂片的尾部C.幼稚细胞多位于涂片的体部D.中性粒细胞多位于涂片的头部E.单核细胞多位于涂片的尾部和两侧42.白细胞分类计数时应选择血涂片哪一部位进行有序的镜检:A.头部B.体部C.尾部D.边缘E.体尾交界43.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常用:A.Hayem液B.稀乙酸溶液C.丙酮-伊红稀释液D.生理盐水E.1%甲醛的生理盐水44.中性粒细胞升高的疾病常见于:A.流感B.伤寒C.系统性红斑狼疮D.心肌梗塞E.疟疾45.正常人血涂片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最为多见的是:A.杆状核B.二叶C.三叶D.四叶E.五叶46.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中性粒细胞核象右移,常表示:A.预后不良B.预后良好C.机体抵抗力好D.骨髓造血功能旺盛E.有严重感染47.退行性核左移提示:A.机体的反应性强B.骨髓造血功能旺盛C.骨髓造血功能减低D.感染程度较轻E.预后良好48.中性粒细胞胞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A.中毒颗粒B.空泡C.Döhle小体D.棒状小体E.染色质小体49.中性粒细胞出现空泡,提示:A.细胞衰老B.细胞发生吞噬现象C.细胞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D.细胞分裂E.细胞融合50.白细胞11×109/L,淋巴细胞0.10,异型淋巴细胞0.15,最可能的诊断为: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上呼吸道感染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D.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扁桃体炎51.放射线损伤引起白细胞中哪类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改变最为明显: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52.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导致:A.中性粒细胞减低B.嗜酸性粒细胞减低C.红细胞减低D.淋巴细胞升高E.以上都不是53.火焰状浆细胞形成原因:A.核蛋白体凝集物溶解B.内质网充满球蛋白C.脂肪变性D.粘蛋白凝集物E.内质网分泌球蛋白受阻54.在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中,哪项与脉冲振幅成正比:A.细胞的移动速度B.细胞的数量C.细胞的体积D.细胞的比密E.以上均不是55.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依据哪项对白细胞进行分类:A.白细胞的移动速度B.白细胞自身的体积C.白细胞的比密D.加入溶血素后白细胞的体积E.白细胞胞浆内颗粒的大小56.血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者为: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57.正常红细胞直方图主峰的分布区域:A.50~125flB.50~200flC.36~360flD.35~95flE.125~200fl58.正常红细胞直方图中,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分布于:A.50~125flB.50~200flC.36~360flD.35~95flE.125~200fl59.血小板直方图右侧呈脱尾状,MCV低于正常,最有可能的是:A.红细胞碎片B.血小板聚集C.小红细胞干扰D.大血小板增多E.小血小板增多60.血小板减低,MPV增高,提示:A.骨髓受抑制B.骨髓病变C.骨髓造血功能衰竭D.血小板分布异常E.骨髓正常,但外周血血小板破坏过多(二)、A1型题(否定型)1.哪项不是衰老红细胞所具有的特征:A.细胞内酶活性降低B.变形性降低C.脆性增加D.易被脾“阻滞”E.红细胞膜表面所带负电荷增多,细胞间排斥效应增强2.不能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是:A.雌激素B.肾上腺素C.红细胞生成素D.糖皮质激素E.雄激素3.有关改良牛鲍氏计数板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过H型沟槽分割为两个相同的计数池B.每个池分为9个大方格C.盖玻片与计数池之间距离为0.01mmD.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E.中央大方格又用双线分为25个中方格4.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不能将哪种血红蛋白转化为HiCN:A.HbO2B.HbredC.SHbD.HbCOE.以上都不是5.下列有关Hb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影响Hb合成的激素为红细胞生成素和雌激素B.Hb是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C.组成Hb的多肽链分为α和β两大类D.铁原子只有处于亚铁状态才能与O2结合E.Hb分布靠近红细胞膜处最高,越往细胞中央越少6.有关血红蛋白测定哪项不正确:A.多参数血细胞分析仪要经过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进行Hb测定B.十二烷基硫酸钠测定法是次选方法,能有效转化SHbC.十二烷基硫酸钠测定法不能用吸光度A值直接计算Hb浓度D.叠氮高铁血红蛋白试剂有公害问题E.HiCN法需定期检查K值7.正常人外周血涂片中不可能见到:A.裂红细胞B.新月形红细胞C.泪滴形细胞D.口形细胞E.椭圆形细胞8.关于有核红细胞错误的说法是:A.幼稚细胞B.1周之内婴幼儿的血涂片中可见少量C.脾切除后,少量有核红细胞进入外周血D.红细胞破坏后,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说明骨髓增生减低E.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9.红细胞中不能找到哪种病原体:A.间日疟环状体B.三日疟环状体C.恶性疟环状体D.三日疟裂殖体E.恶性疟裂殖体10.对血细胞比容叙述错误的是:A.血液分析仪中Hct=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B.贫血时Hct减低C.抗凝血自然沉降后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比值D.临床可以根据Hct决定是否输液E.手工法作为仪器的参考方法11.对红细胞平均指数描述不正确的是:A.高脂血症或白细胞增多症使MCH假性增高B.仪器法3个平均指数都是间接算出C.各类患者红细胞平均指数相当稳定D.可应用于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E.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12.对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描述哪项错误:A.最常见于叶酸及VitB12缺乏B.易见豪焦小体、卡波氏环C.MCV、RDW增高D.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有助于诊断E.低色素性红细胞多见13.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细胞改变不正确的是:A.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低B.网织红细胞减少C.RDW增大D.退行性核左移E.正细胞贫血14.下列哪项在瑞氏染色血片中不可能见到:A.异型淋巴细胞B.点彩红细胞C.幼稚细胞D.网织红细胞E.以上都不是15.下述有关网织红细胞概念,错误的是:A.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B.胞质内残存嗜碱性物质RNAC.骨髓中数量比外周血高D.网状结构越多,表示细胞越幼稚E.Ⅵ级是指红细胞内几乎被网织物充满16.网织红细胞测定的临床意义中,不正确的叙述是:A.观察贫血疗效B.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C.鉴别诊断贫血的初筛指标D.监测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状况E.反映红细胞的功能17.下列哪种情况红细胞沉降率不会加快:A.室温>25℃B.标本溶血C.血沉管倾斜D.抗凝剂浓度增加E.以上都不是18.ESR不加快的疾病是:A.恶性肿瘤B.活动性肺结核C.盆腔炎性包块D.多发性骨髓瘤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9.血沉测定的意义中,错误的观点是:A.常规项目,但缺乏特异性B.判断疾病是否活动的指标C.动态血沉对了解疾病发展有重要意义D.能作为健康人群的筛查E.血沉正常不能排除肿瘤或其他恶性疾病20.血液检验中,下列哪一项指标的参考值无性别差异:A.红细胞计数B.白细胞计数C.血红蛋白测定D.血细胞比容E.血沉21.有关瑞氏染色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染色时间与细胞多少、室温有关B.可以复染C.冲洗时应先倒掉染液后再以流水冲洗D.血片着色偏红时应适当调高缓冲液pH值E.瑞氏染色和吉氏染色能混合染色22.NCCLS使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不包括:A.人工制备血涂片B.EDTA-K3抗凝的静脉血C.Romanowaky染色液D.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E.“城墙式”移动血涂片23.有关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病毒感染时,总数常正常或轻度降低B.早晨较高,下午较低C.运动、疼痛、情绪激动时升高D.妊娠、分娩升高E.出生后第6~9天和4~5岁两阶段与淋巴细胞数大致相等24.类白血病反应不具有的特征是:A.有明确的病因B.白细胞大多<100×109/LC.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D.可见各阶段的粒细胞,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常伴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25.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中错误的是:A.核左移表明造血功能旺盛B.5叶以上核>0.03为核象右移C.白细胞总数升高,杆状核粒细胞>0.10,表示有严重感染D.炎症恢复期可见一过性核象右移E.核象右移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26.中性粒细胞不升高的是:A.大面积烧伤B.急性溶血C.恶性肿瘤D.胆囊炎E.电离辐射27.不引起核左移的疾病:A.恶性贫血B.急性化脓性感染C.急性溶血D.粒细胞白血病E.急性中毒28.不属于中性粒细胞中毒改变的是:A.大小不均B.空泡C.中毒颗粒D.豪焦小体E.Döhle小体29.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不出现棒状小体的是: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C.急性粒细胞白血病D.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E.以上都不是30.淋巴细胞不增高的疾病是:A.流行性腮腺炎B.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C.结核D.淋巴细胞性白血病E.严重化脓性感染31.下列疾病中外周血涂片不易出现浆细胞的是:A.多发性骨髓瘤B.IgA型骨髓瘤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D.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E.胰腺炎32.嗜酸性粒细胞不升高的疾病:A.支气管哮喘B.猩红热C.伤寒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E.血吸虫33.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的细胞是:A.网织红细胞B.有核红细胞C.正常成熟红细胞D.小红细胞E.大红细胞34.对VCS法检测原理理解错误的是:A.白细胞形态完全与体内状态相同B.体积相同,但性质不同的细胞群无法区分C.利用电阻抗原理测定细胞体积D.应用电导性技术测量细胞内部结构E.光散射技术可区分粒细胞类型35.关于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错误观点是:A.电阻抗型易受大血小板和非血小板颗粒的干扰B.光散射型血小板计数准确性较高C.光散射型中血小板的折射系数比红细胞高D.高角度光散射检测细胞折射指数E.低角度光散射测量细胞大小36.三分群白细胞直方图上,中间细胞区不包括哪类细胞:A.单核细胞B.中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幼稚细胞37.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左侧区域异常,最不可能的原因是:A.血小板聚集B.异型淋巴细胞C.巨大血小板D.有核红细胞E.脂类颗粒38.血小板不减少的疾病是: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脾功能亢进C.再生障碍性贫血D.急性白血病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9.红细胞直方图不出现两个细胞峰的是:A.铁粒幼细胞性贫血B.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初期C.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D.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E.以上都不是40.MPV变化的临床意义中不正确的是:A.MPV减低,有出血倾向B.白血病缓解期MPV增高C.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MPV减低D.MPV越小,骨髓受抑越严重E.MPV持续低,说明感染未控制(三)、B1型题(配伍题)问题1~3A.瑞氏染色B.碱性亚甲基蓝染色C.煌焦油蓝染色D.墨汁染色E.抗酸染色1.白细胞分类:2.结核杆菌:3.网织红细胞:问题4~6A.4.0~5.5×1012/LB.4.5~6.0×1012/LC.3.5~5.0×1012/LD.6.0~7.0×1012/LE.5.0~6.0×1012/L4.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参考值:5.成年女性红细胞计数参考值:6.新生儿红细胞计数参考值:问题7~9A.80~92flB.80~100flC.27~34pgD27~31pgE320~360g/L7.血细胞分析仪MCV参考值:8.血细胞分析仪MCH参考值:9.血细胞分析仪MCHC参考值:问题10~13A.球形红细胞B.裂红细胞C.镰形红细胞D.口形红细胞E.棘形红细胞10.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易见到:1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易见到:12.红细胞含HbS易见到:13.β-脂蛋白缺乏症易见到:问题14~17A.红细胞丢失过多B.红细胞寿命缩短C.造血原料不足D.骨髓造血功能减退E.神经、体液调节异常14.消化性溃疡:15.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16.铁粒幼细胞贫血:17.蚕豆病:问题18~21A.MCV正常,RDW增高B.MCV增大,RDW正常C.MCV,RDW均正常D.MCV,RDW均增高E.MCV减少,RDW增高18.铁粒幼细胞贫血:19.再生障碍性贫血:20.巨幼细胞性贫血:21.缺铁性贫血:问题22~25A.脂蛋白变性B.脂肪变性C.胞浆内残留的RNA变性D核碎裂或溶解后的残余物E异常溶酶体22.豪焦小体:23.卡波氏环:24.Chediask-Higashi畸形:25.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问题26~29A.0.50~0.70B.0.03~0.08C.0.005~0.05D.0.00~0.01E.0.01~0.0526.成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27.成人嗜酸性粒细胞:28.成人嗜碱性粒细胞:29.成人单核细胞:问题30~32A.Howell-Jolly’sbodyB.AuerbodyC.DöhlebodyD.RussellbodyE.Cabotring3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31.严重感染:32.多发性骨髓瘤:问题33~36A.PCVB.MPVC.RET#D.HDWrE.MONO%33.血小板平均体积:34.血细胞比容:35.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36.单核细胞百分率:问题37~40CEDBVACEDBVA37.缺铁性贫血:38.铁粒幼细胞性贫血:39.巨幼细胞性贫血:40.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二、填空题1.红细胞计数医学决定水平________________,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_______________为诊断贫血的界限;_________________应考虑输血。2.正常状态,机体有99%Hb的铁原子呈_________状态,称还原血红蛋白;1%Hb的铁原子呈_________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状态的Hb才能与O2结合,此时称为_____________。3.红细胞形态变化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成人白细胞计数的参考值为_______________,新生儿为_______________,6月~2岁为_________________。6.根据发育阶段将粒细胞群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五部分,白细胞计数反映的是___________。7.ICSH推荐在白细胞形态检查中使用的两种染料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8.白细胞降低主要是中性粒细胞降低,粒细胞减低症是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___________,粒细胞缺乏症则是低于___________;中性粒细胞增高是指分叶核粒细胞超过__________,绝对值计数超过___________;单核细胞增多是指绝对值计数超过_________;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指绝对值计数超过_____________;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是指绝对值计数超过____________。9.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中,乙醇、丙酮和乙二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溴甲酚紫、伊红和石棉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异型淋巴细胞分为3型,Ⅰ型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Ⅱ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Ⅲ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11.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大致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法。12.血液分析仪性能的评价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判断题1.网织红细胞计数仪测定网织红细胞,荧光强度越低,网织红细胞越幼稚。2.某些病理情况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浓度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全身红细胞总容量的多少。3.潘氏法为血沉测定的标准法。4.血液凝固使红细胞聚集,血沉加快。5.分析白细胞分类变化的临床意义时,必须计算各类型白细胞的绝对值才有诊断参考价值。6.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依据白细胞体积将其人为地分为三群,不够准确。四、名词解释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2.RDW3.棒状小体4.核右移5.携带污染率6.EBLM五、简答题手工显微镜计数红细胞已不常用,但为什么仍不能被淘汰?红细胞形态变化主要包括那些方面3.简述红细胞平均指数手工法和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4.根据MCV/RDW特征将贫血划分为哪些类型,并分别举例典型的1~2种疾病?5.简述RPI的计算公式及其意义?6.血沉测定的方法学评价?7.白血病、非白血性白血病及类白血病反应血象改变的特点?8.白细胞分类计数质量控制中应注意哪些影响因素?9.淋巴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10.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临床意义?1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12.试述ICSH推荐的有关血液分析仪性能的评价方案。六、论述题1.血红蛋白测定的主要方法及其方法学评价?2.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3.血沉变化的的临床意义?4.如何进行白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和考核?5.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指导意义?6.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和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各峰所代表的含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1.D2.B3.C4.A5.B6.D7.A8.C9.B10.A11.B12.B13.B14.D15.C16.C17.A18.C19.A20.E21.A22.A23.B24.D25.C26.E27.B28.C29.C30.B31.C32.A33.B34.D35.E36.E37.A38.A39.E40.A41.E42.E43.B44.D45.C46.A47.C48.C49.B50.A51.E52.B53.B54.C55.D56.B57.A58.E59.C60.E(二)、A1型题(否定型)1.E2.A3.C4.C5.A6.B7.B8.D9.E10.C11.B12.E13.C14.D15.E16.E17.D18.E19.D20.B21.C22.D23.B24.D25.A26.E27.A28.D29.A30.E31.E32.C33.B34.B35.C36.B37.B38.A39.D40.C(三)、B1型题(配伍题)1.A2.E3.C4.A5.C6.D7.B8.C9.E10.A11.B12.C13.E14.A15.B16.C17.B18.A19.C20.D21.E22.D23.A24.E25.B26.E27.C28.D29.B30.B31.C32.D33.B34.A35.D36.E37.A38.B39.E40.C二、填空题1.高于6.8×1012/L,低于3.5×1012/L,低于1.5×1012/L2.3.红细胞大小不一,血红蛋白含量变化,红细胞形态改变,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4.(MFR+HFR)/LFR×1005.(4~10)×109/L,(15~20)×109/L,(11~12)×109/L6.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边缘池,循环池7.天青B,伊红Y8.1.5×109/L,0.5×109/L,70%,7×109/L,0.8×109/L,0.5×109/L,0.05×109/L9.保护嗜酸性粒细胞而破坏其它细胞,着染嗜酸性粒细胞10.空泡型/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11.电阻抗,光散射12.可比性,准确性,总重复性,精密度,线性范围三、判断题1.×2.√3.×4.×5.√6.√四、名词解释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物,即核糖核酸RNA,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2.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由血液分析仪根据红细胞体积的直方图导出,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3.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白血病细胞中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则不出现棒状小体。4.核右移:指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此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5.携带污染率:连续测定1份高值样本3次,结果记录为i1、i2、i3,然后立即测定1份低值样本3次,结果记录为j1、j2、j3;计算携带污染率(%)=(j1-j3)/(i3-j3)。6.循证检验医学(EBLM):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用当前最好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实验检测结果进行严格的评价,为临床提供患者真实情况的最有价值的实验检测证据,这就是循证检验医学。五、简答题1.手工显微镜法是传统的红细胞计数法,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操作复杂、费时,现虽已不常用,但仍作为:①血液分析仪的校正;②与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严重减少时的对照核实;③血小板计数受小红细胞干扰时的校正。2.主要包括:①红细胞大小不一: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②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多色性、细胞着色不一;③红细胞形态改变:球形细胞、椭圆形细胞、靶形细胞、口形细胞、镰形细胞、棘形细胞、新月形红细胞、泪滴形细胞、缗钱状形成、裂红细胞、红细胞形态不整,有核红细胞。④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豪焦小体、卡波环、寄生虫。3.①手工法:对同一抗凝血标本同时计数红细胞、测定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fl)(pg)(pg)(g/L)②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值,再结合仪器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和MCHC(即MCH=Hb/RBC,MCHC=Hb/RBC×MCV)。4.贫血类型MCV/RDW特征常见疾病小细胞均一性MCV减少,RDW正常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小细胞不均一性MCV减少,RDW增高缺铁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正常体积均一性MCV、RDW均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正常体积不均一性MCV正常,RDW增高铁粒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大细胞均一性MCV增大,RDW正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大细胞不均一性MCV、RDW均增高巨幼细胞贫血5.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代表Ret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由于生理和病理的不同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变为成熟红细胞所需的时间不同。若红细胞生成加速,未成熟的Ret释放入血增加,此时Ret血中生存期延长,这意味着Ret计数增高将导致对红细胞实际生成速率的过高估计。为了纠正Ret提前释放引起的计算偏差,提出用RPI来反映Ret的生成的相对速率。计算公式:PRI=Ret%×(被测Hct/正常人Hct)×(1/Ret成熟天数)6.①手工法包括魏氏法、潘氏法等,魏氏法简便实用,ICSH推荐为血沉测定的标准法;潘氏法与魏氏法测定相关性甚好,采用手指采血,用血量少,尤其适用于儿童,但易混入组织液,目前已很少使用。手工法只能测定血沉某个时刻的最终结果,特异性差,其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②血沉仪可动态记录整个血沉过程的变化,描绘出红细胞沉降的曲线,反映了不同疾病或疾病不同阶段,血沉3个沉降阶段所存在的差异,为临床分析血沉测定结果提供了新的手段。③其他技术包括微量法和ξ血沉率(ZSR)。ZSR需要有特殊的离心仪器Zetafuge,其优点是测定不受年龄、性别、贫血及试验条件的影响,但该法尚未得到公认。7.①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在有明确病因的刺激下,出现白细胞数中度增高(大多<100×109/L),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分叶核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早幼粒细胞增多少见(<10%),常伴较明显的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其他细胞均无明显变化。②白血病常无明确病因可查,白细胞显著增高,可>100×109/L,可见各阶段的粒细胞,并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进一步鉴别,尚须作骨髓检查、细胞化学染色和染色体检查等。③非白血性白血病是指少数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分类计数时亦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8.①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的因素主要由于细胞在涂片中的分布不均和观察者对细胞辨认的差异;②影响分类计数精确性的因素;③影响涂片染色效果的因素;④NCCLS使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EDTA-K3抗凝静脉血,人工制成血涂片,以Romanowaky液进行染色,使用“城墙式”移动法,油镜下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当以其他分类法与此法作为标准进行比较时,需要4个熟练检验人员对同一张涂片,各计数200个白细胞(即总数为800个细胞)后,求出平均值来作为各类白细胞的靶值。9.淋巴细胞增多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成人>4×109/L、4岁以上的儿童>7.2×109/L、4岁以下的儿童>9×109/L的一种征象。(1)生理性增多: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5%,6~9d后淋巴细胞可达50%,至2~3岁后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高,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2)病理性增多:①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②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③肾移植术后;④白血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白细胞总数是减低的。淋巴细胞减低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10.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①寄生虫病是最常见的病因;②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仅次于寄生虫病的另一主要病因,见于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药物过敏反应等;③皮肤病,如湿疹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⑤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⑥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急性期;⑦其他,如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等;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11.根据血细胞相对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于是瞬间引起了电压变化而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脉冲信号变化的程度取决于非导电性细胞体积的大小,细胞体积越大产生的脉冲振幅越高,记录脉冲的数量就可测定细胞的数量。这些脉冲信号经过放大、阈值调节、甄别、整形、计数及自动控制保护系统,最终可打印出数据报告。12.ICSH推荐的血液分析仪性能的评价方案包括:①可比性:指血液分析仪一些血液学测定结果与常规方法所测结果相比较。②准确性: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值一致性的程度。真值是用决定的方法或参考方法才能得到。③总重复性:指同一份标本多次测量的结果间接近的程度。④精密度:分为批内、批间两种,前者是对同一批样本重复测定结果的评价,后者是对两批或两批以上样本重复测定结果的评价。⑤线性范围:评价血液分析仪的测定值与稀释倍数是否呈比例关系,求出仪器的最佳线性范围。测定值与稀释倍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范围越宽越理想。六、论述题1.①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HiCN)为国际标准参考方法。操作简单、显色快且结果稳定可靠,可检测除SHb外的各种血红蛋白。该法强调仪器、比色杯、试剂及操作的标准化,但实际很难达到上述要求。采用HiCN参考液,通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K值来校正结果,故定期地检查K值十分重要。KCN有剧毒,并存在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血症可致试剂混浊,以及HbCO转化较慢等问题。②血红蛋白测定法可替代HiCN法。SDS与Hb作用(除SHb外),生成SDS-Hb棕红色化合物,其吸收峰在538nm,但不能用吸光度A直接计算Hb浓度。SDS可用HiCN法定值的抗凝血或溶血液,制备标准工作曲线。本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且无公害,为次选方法。SDS本身质量差异较大,且破坏白细胞,不适用于同时有白细胞计数和Hb测定的血细胞分析仪上使用。③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测定法具有与HiCN测定法相似的优点,显色快而稳定,试剂毒性仅为HiCN者的1/7,但仍存在公害问题。④碱羟血红蛋白(AHD575)测定法,试剂简单,不含有毒剂,呈色稳定,可用氯化血红素作标准品。但此法在血液分析仪中的应用受限。⑤沙利法为传统方法,操作简单,但误差较大,已被淘汰。⑥多参数血液分析仪测Hb逐步取代手工法,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以获得多项红细胞的参数。其测定原理多采用HiCN法,但由于各型号仪器使用的溶血剂不同,形成Hb的衍生物不同。仪器要经过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进行Hb测定。2.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当骨髓网织红细胞增多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减少时,可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均增加,数量比为1:1时,则认为释放增加。(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放化疗后,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红系无效造血时,骨髓红系增生活跃,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仅轻度增高。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低于0.005,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为其诊断标准之一。(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疗效判断。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4)网织红细胞其他有关参数的意义:①LFR和HFR:反映造血功能,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初筛指标;②RMI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RMI降低通常与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如巨幼细胞贫血。③MFR+HFR:MFR十HFR称为未成熟的网织红细胞比率(IRF),IRF增高是估计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期指标。3.(1)生理性增快:女性高于男性。妇女月经期、妊娠3月以上,以及老年人血沉增快。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非活动期血沉可正常,故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或治疗较彻底,血沉可趋于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可增快。④高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3)血沉减慢:临床意义较小,主要见于红细胞明显增多、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试验,但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疾病有无活动、进展、恶化及肿瘤浸润、播散、转移等都有一定的价值。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但血沉不能作为健康人群的筛查指标。目前血沉仪可动态记录整个血沉过程的变化,反映出不同疾病或疾病不同阶段,血沉3个沉降阶段所存在的差异,为临床分析血沉测定结果提供了新的手段。4.关于显微镜计数法,至今尚无公认而且成熟的质量控制方法。关键在于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掌握其误差规律,熟练操作技术。(1)经验控制:①与红细胞数相对比较;②判断白细胞计数与显微镜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2)常规考核标准(RCS):根据白细胞在计数池内四大格的分布情况而规定的。符合下述标准才能报告。RCS=(四大格所见白细胞最大值-最小值)/四大格所见白细胞数平均值×100%评价:白细胞≤4×109/L者,RCS<30%;白细胞(4.1~14.9)×109/L者,RCS<20%;白细胞≥15×109/L者,RCS<15%。超过上述标准者为不合格。(3)变异百分率评价法×100(V为变异百分数;Xi为被考核者测定值;Xm为靶值)。计分:质量得分=100-(V×2),(式中2为失分系数)。评价:90分以上为A级(优);80~89分为B级(良);70~79分为C级(中);60~69分为D级(及格);<60分为E级(不及格)。本法适用于人数较多(如30人以上)的技术考核,或市、区集体考核。(4)两差比值评价法:“两差”比值即同一标本或同一患者在短时间内2次计数细胞数之差和2次细胞计数的标准差之比。(r为两差比值;x1、x2分别为第一、第二次在计数池中镜下计数的细胞数)20.1)评价:同变异百分率评价法。(5)双份计数标准差评价法:采用多个标本,每个均做双份计数,先计算每个标本的双份计数差,再计算双份计数标准差,然后求得变异系数(CV)及质量得分。(n为标本数;x1和x2表示同份标本两次计得结果)计分:质量得分=100-(CV×2)评价:同变异百分率评价法。本法适合于个人考核,也适合于室间质控5.中性粒细胞增多:指分叶核粒细胞超过70%,绝对值>7×109/L。包括(1)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贮备池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且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①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其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②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③急性溶血。④急性失血。⑤急性中毒。⑥恶性肿瘤。⑦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用皮质激素等。(2)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如白血病细胞)的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①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②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中性粒细胞减低:指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1)感染:见于伤寒、副伤寒、流感等。(2)血液病: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3)慢性理化损伤。(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5)脾功能亢进。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1)核左移指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包括①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急性中毒等。②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严重感染,表示机体反应性低下,骨髓释放粒细胞的功能受抑制。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2)核右移指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3%则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炎症恢复期,为一过性核右移;但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表示预后不良。6.范围内将血细胞分为3群。(1)正常白细胞直方图的左侧峰又高又陡,跨越35~95fl,定为淋巴细胞峰(小细胞群),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最右侧峰又低又宽,跨越160~450fl,定为中性粒细胞峰(大细胞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包含杆状核细胞和晚幼粒细胞;左右两峰之间的谷之间较平坦区,定为单个核细胞区(中间细胞群),主要以单核细胞为主,也含有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等。(2)异常直方图通常的含义:①淋巴细胞峰左侧区域异常,可能有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未溶解红细胞、蛋白质或脂类颗粒;②淋巴细胞峰与单核细胞区之间区域异常,可能有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非典型细胞、原始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③单核细胞区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可能有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④中性粒细胞峰右侧区域异常,表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⑤出现多部位报警,表示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异常。(洪敏、唐爱国)第三章血栓和止血一般检验 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1.血小板聚集是指:A.血小板与红细胞、白细胞的相互粘附B.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发生粘附C.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的粘附D.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相互粘附E.血小板与胶原纤维、红细胞、白细胞的相互粘附2.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是: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B.血小板第3因子(PF3)C.血小板第4因子(PF4)D.血小板促生长因子(PDGF)E.血小板生长素(TPO)3.下列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哪一种最强:A.ADPB.肾上腺素C.凝血酶D.TXA2E.胶原4.血小板α颗粒内容物为:A.Fg、vWF和ADPB.Fg、vWF和ATPC.Fg、vWF和β-TGD.Fg、β-TG和5-HTE.Fg、PF4和5-HT5.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FⅪB.激活FⅫC.提供ADPD.提供血小板第3因子E.提供FV6.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作用是:A.参与血块收缩B.参与粘附反应C.参与释放反应D.参与聚集反应E.参与凝血7.参与初期止血的基本因素为:A.血管、凝血因子和纤溶系统B.血管、血小板C.凝血因子、血小板D.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E.凝血因子、血小板和抗凝物质8.活化蛋白C主要能灭活下列哪些因子:A.FⅤa和FⅧaB.FⅦa和FⅩaC.FⅨa和FⅪaD.AT-ⅢE.HC-Ⅱ9.下列物质哪一种有利于止血:A.PGI2B.t-PAC.AT-ⅢD.PAIE.肝素10.用罗马数字Ⅰ-ⅩⅢ表示凝血因子,其中缺下列哪一因子:A.因子ⅥB.因子ⅢC.因子ⅣD.因子ⅤE.因子ⅩⅢ11.在凝血过程中,哪几种因子形成复合物发挥作用:A.FⅪa、FⅧa、PF3、Ca2+B.FⅩa、FⅤa、PF3、Ca2+C.FⅨ、FⅧ、FⅡ、磷脂、Ca2+D.FⅢ、FⅡa、FCa2+E.FⅩa、FⅤa、FCa2+12.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ⅩD.因子ⅫE.因子Ⅸ13.抑制凝血酶活性最主要的物质是:A.抗凝血酶ⅠB.抗凝血酶ⅡC.抗凝血酶ⅢD.抗凝血酶ⅣE.抗凝血酶Ⅴ14.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是下列哪一组:A.因子Ⅺ、Ⅸ、ⅩB.因子Ⅻ、Ⅺ、PK、HMQKC.因子Ⅰ、Ⅴ、Ⅷ、ⅩⅢD.因子Ⅲ、ⅩE.因子Ⅳ、Ⅶ15.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作用的因子是:A.钙离子B.组织凝血活酶C.因子ⅩD.接触因子E.凝血酶16.内、外凝血系统形成凝血活酶都需要哪种凝血因子:A.FⅦB.FⅩC.FⅧD.TFE.FⅫ17.在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除钙离子外,还需要哪种凝血因子:A.FⅫB.FⅫaC.FⅩⅢD.FⅩⅢaE.FⅩa18.下列哪项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A.TFPIB.FDPC.TFD.vWFE.D-二聚体19.决定出血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是下列哪项:A.因子Ⅰ减少B.因子Ⅲ减少C.因子Ⅹ减少D.因子Ⅻ减少E.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20.出血时间延长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血友病AB.血友病BC.血友病C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过敏性紫癜21.出血时间正常可见于:A.因子Ⅷ缺乏症B.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C.血小板功能异常D.血管性血友病E.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22.出血时间测定是反映下列哪一对主要矛盾的平衡关系:A.PGI2-TXA2B.cAMP-cGMPC.凝血酶和纤溶酶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2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的因子为:A.FⅠ、FⅡ、FⅤ、FⅦ、FⅩB.FⅠ、FⅡ、FⅢ、FⅤ、FⅧC.FⅤ、FⅦ、FⅧ、FⅨ、FⅩD.FⅩ、FⅪ、FⅫ、FⅩⅢE.FⅡ、FⅦ、FⅧ、FⅨ、FⅪ24.白陶土可激活的凝血因子是:A.ⅠB.ⅡC.ⅢD.ⅩE.Ⅻ25.肝素治疗时,APTT一般维持在正常对照的多少倍比较合适:A.0.5~1.0B.1.5~3.0C.3.5~4.5D.5.0~6.0E.6.5~7.526.患者PT15秒/对照13秒,APTT36秒/对照35秒。临床有出血症状,提示可能缺乏:A.FⅫB.FⅩC.FⅦD.FⅩⅢE.FⅡ27.患者自幼反复关节腔出血,查APTT65秒,PT13秒。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25秒(参考值10~14秒),但能被正常血清纠正。该患者最可能缺乏的凝血因子是:A.FⅦB.FⅧC.FⅨD.FⅩE.FⅪ28.慢性肝病患者,近来有皮肤瘀斑,检查:TT28秒/对照16秒,被甲苯胺蓝纠正至21秒,不被正常血浆和纤维蛋白原纠正,应考虑下列何种情况:A.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B.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血中FDP增高D.血中存在类肝素物质E.凝血因子缺乏29.正常成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是:A.2~4g/LB.2~5g/LC.2~3g/LD.3~4g/LE.1~3g/L30.监测普通肝素治疗时首选的指标是:A.PTB.APTTC.BTD.FDPE.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31.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有:A.FⅠ、FⅡ、FⅤ和FⅧB.FⅡ、FⅤ和FⅨC.FⅡ、FⅦ、FⅨ和FⅩD.FⅠ、FⅡ和FⅨE.FⅧ、FⅢ和FⅡ32.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A.凝血酶原合成增加B.凝血时间正常C.凝血时间缩短D.凝血时间延长E.出血时间延长33.临床疑为DIC,应选择下列哪组筛选试验:A.PT、APTT、血小板计数B.血小板计数、PT、纤维蛋白原测定C.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BTD.CT(试管法)、PT、APTTE.BT、束臂试验、CT(试管法)34.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的实验室筛选试验,其主要阳性结果可以是:A.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B.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时间延长C.血小板减少,束臂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血小板减少,束臂试验(+),凝血时间延长E.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35.血友病A、B,分别缺乏以下哪种凝血因子:A.FⅣFⅧB.FⅢFⅤC.FⅧFⅪD.FⅧFⅨE.FⅪFⅨ36.DIC的三项确证试验是指:A.血小板计数、3P试验、纤溶酶原活性测定B.PT、3P试验、纤溶酶原活性测定C.TT、3P试验、纤溶酶原活性测定D.纤维蛋白原定量、3P试验、TTE.PT、TT、3P试验37.肝病并发DIC时,你认为下列哪一种试验有诊断价值:A.FⅧ、C降低,vWF、Fg增高及vWF、Fg/FⅧ、C比值增高B.APTT、PT、TT延长C.ATⅢ、PC、纤溶酶原降低D.血小板β-TG、PF4和血清FDP均增高E.PLT减小,PT、APTT延长,FDP含量增高(二)、A1型题(否定型)1.关于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血管收缩反应B.促凝物质释放反应C.激活血小板D.激活凝血途径E.局部血液粘度下降2.下列哪项不属于血小板功能试验:A.血小板聚集试验B.血小板粘附试验C.血块收缩试验D.凝血酶原时间测定E.出血时间测定3.血小板粘附活性与下列哪项无关: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B.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C.血浆纤维蛋白原D.血管内皮损伤E.内皮下胶原蛋白的成分4.关于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X′片段、Y′片段B.D′片段,A、B及附属物C.D-二聚体、DD-E复合物D.F1+2、FPAE.E′片段5.以下关于纤维蛋白原错误的说法是:A.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糖蛋白B.属于血浆蛋白质C.电泳时位于ɑ球蛋白区带D.在肝脏合成E.又称为凝血因子Ⅰ6.下列哪种凝血因子不存在于血浆:A.因子ⅡB.因子ⅢC.因子ⅤD.因子ⅦE.因子Ⅻ7.在正常凝血过程中,下列哪项不能形成复合物:A.因子Ⅲ,Ⅶa,Ca2+B.因子Ⅸa,Ⅷa,磷脂,Ca2+C.因子Ⅹa,Ⅴa,磷脂,Ca2+D.因子Ⅻa,Ⅺa,Ⅸa,Ca2+E.以上都能8.出血时间延长不见于:A.血小板无力症B.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C.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D.血友病BE.血管性血友病9.凝血酶原酶应除外下列哪种物质:A.PF3B.FXaC.FⅤaD.FⅣE.FⅧa10.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不能反映下列哪一个凝血因子的活性:A.ⅠB.ⅡC.ⅫD.ⅤE.Ⅹ11.D-二聚体增高不见于:A.肺梗死B.下肢静脉血栓形成C.DICD.原发性纤溶亢进症E.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下列不符合原发性纤溶亢进特点的是:A.血浆ELT明显缩短B.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减低C.t-PA活性降低D.血浆FDP明显增高E.纤维蛋白肽Bβ1-42水平增高13.下列哪项检查不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出血时间延长B.凝血时间(试管法)正常C.APTT正常D.PT延长E.PAIgG增高14.关于严重肝病所致的凝血障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小板减少及其功能障碍B.纤溶活性增强C.凝血因子合成减少D.FⅧ和vWF减少E.抗凝因子合成减少15.关于DI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DIC是一种凝血障碍性疾病B.临床上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C.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期不能截然分开D.急性早期最常见的是血液呈高凝状态E.急性DIC如不及时抢救预后严重16.DIC时,下列哪项检查结果是错误的:A.BT延长B.CT延长C.PT延长D.APTT延长E.ELT延长17.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不见于:A.运动和紧张B.血栓性疾病C.恶性疾病D.手术E.溶栓和去纤维蛋白治疗18.下列哪种不是患者手术前止凝血功能的判断:A.PLTB.APTTC.DDD.PTE.BT(三)、B1型题(配伍型)问题1~4A.参与止血过程:B.参与凝血过程:C.参与纤溶激活过程:D.参与纤溶抑制过程E.参与抗凝过程1.高分子激肽原: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3.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4.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问题5~7A.APTT延长,PT正常,加正常血浆能纠正B.APTT正常,PT延长,加正常血浆能纠正C.APTT延长,PT延长,TT延长,加正常血浆不能纠正D.APTT延长,PT延长,TT延长,加甲苯胺蓝能纠正E.APTT正常,PT正常,TT延长,加正常血浆能纠正5.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6.FⅤⅡ缺乏症:7.类肝素物质增多:问题8~11A.APTTB.PTC.抗FⅩa活性测定D.D-二聚体测定E.TT及甲苯胺蓝纠正试验8.监测LMWH抗凝治疗的首选指标:9.血友病筛选试验:10.口服华法令的实验室监测指标:11.诊断继发性纤溶亢进:问题12~15A.纤维蛋白肽A测定B.骨髓细胞学检查C.血小板抗体PAIgG检测D.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E.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测定12.血小板无力症检查:13.甲、乙型血友病检查:14.有利于急性白血病的确认:15.用于DIC的早期诊断:二、填空题1.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______状态转变为______状态。2.整个凝血过程的中心环节是______的形成,其一旦产生,即可加速凝血过程。3.出血时间测定以______法结果可靠性高。4.凝血时间测定以______和______最敏感。5.测定凝血时间是反映______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状态时,______时间缩短。三、判断题1.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2.纤溶激活物的作用是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3.参与正常止血的因素中不包括血管壁的作用。四、名词解释1.二期止血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3.DIC五、简答题1.简述血小板的作用。2.什么情况下出血时间延长?3.简述凝血过程的基本特征。4.什么情况下可发生凝血时间异常?5.简述血浆纤溶酶原测定和纤溶酶测定的临床意义。6.出凝血筛检试验在出血性疾病中有哪些应用?六、论述题1.请叙述凝血过程及机制。2.主要凝血因子的检测原理及其临床意义。3.出凝血筛检试验的临床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1.B2.A3.C4.C5.D6.D7.B8.A9.D10.A11.B12.D13.C14.C15.E16.B17.D18.E19.E20.D21.A22.A23.A24.E25.B26.D27.C28.D29.A30.B31.C32.D33.B34.E35.D36.C37.E(二)、A1型题(否定型)1.E2.D3.C4.D5.C6.B7.D8.D9.E10.C11.D12.C13.D14.D15.A16.E17.D18.C(三)、B1型题(配伍型)1.B2.E3.D4.C5.A6.B7.D8.C9.A10.B11.D12.E13.D14.B15.A二、填空题1.流动,凝胶2.凝血酶3.Ivy4.硅管法,活化凝血时间5.内源6.凝血三、判断题1.√2.√3.×四、名词解释1.血管损伤后,凝血系统在受损的局部被激活:内皮细胞释放的TF,首先通过激活外源性凝血途经,而启动整个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途经和共同凝血途经相继激活,到纤维蛋白(血块)形成,网罗血液红、白细胞成为持久的红色血栓。这个过程就称为二期止血。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又称束臂试验,是在一定条件下,观察皮肤出血点的数目来判断血小板和毛细血管壁是否完整。其原理是在被检者上臂施加压力以增高静脉及毛细血管负荷,观察前臂皮肤规定范围内新发生的出血点数。3.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严重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病理产科、肝脏疾病等其他病因)引起的获得性血栓(高凝期)-出血(继发低凝、纤溶亢进)综合征。其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五、简答题1.血小板的作用有:(1)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2)粘附功能,(3)聚集功能,(4)释放反应,(5)促凝功能,(6)血块收缩功能。2.出血时间延长可见于:①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各种原因所致血管性紫癜;②血小板量及功能异常,如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③血管性血友病;④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⑤其他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抗凝药物(如双香豆素)服用过量以及继发性或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等。3.凝血过程的基本特征有:(1)凝血蛋白酶促反应具有逐级放大功能,(2)凝血首先启动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3)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4)凝血过程具有正反馈调节功能,(5)凝血过程具有负反馈调节功能,(6)凝血酶激活蛋白C系统,(7)生理性凝血只局限于受损血管的局部,(8)细胞和体液的抗凝作用。4.凝血时间延长可见于:缺乏凝血因子Ⅷ、Ⅸ、Ⅺ的各型血友病,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Ⅴ、Ⅹ严重降低,血中抗凝物质如肝素或双香豆素增多,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时等。凝血时间缩短可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状态。5.(1)血浆纤溶酶原测定:血浆纤溶酶原减少表示纤溶活性增强,可见于原发性纤溶亢进,如肝硬化、肝叶切除、门脉高压手术、肺叶切除及肝移植等手术;还可见于继发性纤溶亢进,如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癌肿播散、严重感染及DIC等。纤溶酶原增多表示纤溶活性减弱,可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病。纤溶酶原参考值为286±56mg/L或9.61±1.45单位。(2)血浆纤溶酶测定:血浆纤溶酶含量增高表示纤溶活性增强,如原发性、继发性纤溶及应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或溶栓蛇毒);纤溶酶含量减少表示纤溶减弱,如高凝状态和血栓病。血浆纤溶酶参考值为37±5U。6.出凝血筛检试验在出血性疾病中有的应用有:(1)出血性疾病的诊断,(2)血友病,(3)血管性血友病,(4)肝脏疾病出血,(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患者手术前止凝血功能判断,(7)产科出血,(8)体外循环和器官移植出血。六、论述题1.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连锁反应,其分为:外源性、内源性和共同凝血三个途径。(1)外源性凝血途径指从凝血因子Ⅶ(FⅦ)激活到因子Ⅹ(FⅩ)激活为FⅩa的过程。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释出TF,与Ca2+和FⅦ或激活的Ⅶ(FⅦa)一起形成FⅦ-Ca2+-TF或FⅦa-Ca2+-TF复合物,其功能:①激活FⅩ为Ⅹa(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的能力增强16000倍)。②加快激活FⅦ。③激活内源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Ⅸ(FⅨ),激发内源性凝血。(2)内源性凝血途径传统指从FⅫ激活,到FⅩ激活为FⅩa的过程;现主要指从FⅨ被激活到FⅨa的过程。当血管壁损伤后,凝血因子Ⅻ(FⅫ)与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接触,被激活为FⅫa,少量Ⅻa与HMWK结合,可使PK转变为激肽放酶,其又与HMWK结合,迅速反馈形成大量Ⅻa,后者又同时激活凝血因子Ⅺ(FⅪ),此反应无需Ca2+参与。继之,FⅪ与Ca2+一起激活FⅨ,FⅪa与Ca2+、FⅧa(此时的FⅧ已被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少量形成的凝血酶激活)和PF3又一起形成FⅨa-Ca2+-FⅧa-PF3复合物,从而激活FⅩ为FⅩa。(3)凝血共同途径指从FⅩa激活FⅡ为FⅡa再到Fb形成的过程。①凝血活酶形成:形成Ⅹa-FⅤa-PF3-(或TF磷脂部分)-Ca2+复合物,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