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依港立市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1页
漳州市依港立市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2页
漳州市依港立市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3页
漳州市依港立市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4页
漳州市依港立市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漳州市依港立市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前言海洋是蓝色国土,巨大资源宝库。加快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宝贵经验,是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现实需要,也是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战略选取。漳州地处海峡西岸南部,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1.5倍,占福建13.7%。海岸线682公里,占福建20.5%,有5个县(市)在沿海,是典型海洋资源大市。将来漳州要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潜力在海洋,后劲在海洋,但愿也在海洋。编制和实行《漳州市依港立市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如下简称《规划》),对于发挥海洋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实行“依港立市”发展战略,建设港口大市和海洋经济强市,凸显漳州在海西位置,具备十分重大意义。依照市政府规定,市发改委牵头各县(市、区)、关于开发区、市直涉海部门共同编制《规划》。《规划》以市第九次党代会、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和《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暨“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种五年规划纲要》为根据,重要阐述规划期政府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行为方向,是规划期内我市港口及海洋经济发展宏伟蓝图和行动指引,是统筹港口及海洋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重要根据。第一章依港立市和海洋经济发展核心时期一、漳州港口及海洋资源状况1、港口岸线和综合资源优越。拥有厦门湾(南岸)、东山湾、诏安湾、浮头湾、佛昙湾等20各种天然港湾,其中厦门湾(南岸)和东山湾为深水港湾(全省深水港湾6个)。规划招银、后石、石码、古雷、云霄、东山、诏安七个港区,近期规划码头岸线50.5公里,可建各类泊位254个,其中深水泊位138个(5-10万吨级35个,10-20万吨级10个,20万吨级以上13个),中小泊位116个,港区陆域总面积4357万平方米,可形成吞吐能力货运4亿吨,客运840万人次/210万辆。特别是招银、古雷两个深水港区(古雷港为国际第19号停泊点)接近国际主航道,港湾不淤且避风条件好,水深和锚地条件可满足建设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码头需要。拥有大量平坦港口后方陆域土地和充分淡水资源,发展以港口为依托临港工业和物流综合条件优越。2、海洋渔业资源突出。沿海滩涂丰富,资源分布集中,呈缓慢淤涨状态,浅海滩涂11.23万公顷,渔场1.5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植物200各种,浮游生物607种,鱼类213种,软体动物212种(含贝类),节肢动物约72种,底栖生物305种。海产品总量148万吨。列入国家、省批准渔港43个,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中心渔港1个。3、滨海旅游资源品位较高。重要有海岸地质地貌、海滨风光、红树林、珊瑚礁等滨海自然生态、海洋温泉和海岛自然风光,海滩景观景点特色突出,旅游开发价值较高。沿海拥有3个4A景区(东山风动石景区、天福茶博物院、东南花都)、一种国家级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其中南碇岛为全国十大最美岛屿)、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天福石雕园和龙佳山庄等)、6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乌礁湾国家级海滨森林公园和九龙江、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山关帝庙、白礁慈济宫、云霄开漳圣王、旧镇乌石妈祖等台湾祖庙众多,关帝、陈元光和妈祖等文化,传承厚重,影响深远。4、海洋矿产和化学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56种,探明储量32种。矿产中固体矿47处、地热2处、矿泉水53处、医疗矿水1处,矿产品盼望值700亿元,其中硅砂和海砂已探明总储量5亿吨。海洋化学资源丰富,拥有盐田30万亩。5、海洋能源和岛屿资源开发潜力大。沿海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有望形成新优势产业。沿海大小岛屿143个,岛屿岸线2098公里,开发运用前景辽阔。二、漳州“十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成就1、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海洋产业增长值87.35亿元,占全市GDP13.9%,五年年均增长13.2%,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五年年均分别增长6.6%、24.9%和21.5%。海洋产业总产值191.23亿元,年均增长14.9%,其中海水养殖产量85.86万吨,居全省首位。临港燃煤电力年发电量360万千瓦,居全省第一。建成漳浦六鳌一期3.06万千瓦和东山3.6万千瓦两个风电场。2、海洋产业构造进一步优化。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66.6:13.1:20.3调节优化为49.5:21.4:29.1,呈现了一产比重下降,二产、三产比重同步提高好势头。初步形成海洋渔业、临港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交通运送业、滨海旅游业等五大海洋产业。海洋产业日益优化,总产值中,海洋渔业占39.1%,海洋精细加工业16.7%,滨海旅游业占9.3%,海洋港口运送业占7.2%。3、港口基本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码头泊位、公路、电力、供水、通讯等港口设施和集输运网络持续完善,建成漳诏、漳龙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里程220公里、级别公路里程1377公里,龙厦和厦深铁路漳州段已经开工建设。至,已建生产性码头岸线长4150.2米,生产性泊位5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5000吨级泊位6个、3000吨级泊位1个、500-3000吨级泊位18个,年综合货品通过能力1436.5万吨,旅客发送能力256.3万人次,车辆发送能力24万辆。港口货品吞吐量2081万吨,是5倍,年均增长38.7%。专栏一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是开发运用海洋各类产业及有关经济活动总和。开发运用海洋各类产业:海洋产业是人类运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重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直接从海洋获取产品生产和服务;(2)直接从海洋获取产品一次加工生产和服务;(3)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产品生产和服务;(4)运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基本要素所进行生产和服务;(5)与海洋密切有关海洋科学研究、教诲、社会服务和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原则《海洋经济记录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规定,海洋第一产业涉及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涉及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运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涉及海洋交通运送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诲、社会服务业等。无论其所在地与否为沿海地区,均可视为海洋产业活动。海洋有关经济活动涉及:(1)海洋经济发展前期基本活动,涉及海洋调查、海洋测绘、海洋资源勘探等;(2)海洋科技研究与开发,涉及国家支持基本性研究、高技术开发等;(3)资源和环保工作,涉及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建设、区域性海洋污染整治等,以便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4、港口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口岸开放发展较快,当前有3个一类口岸(招银、后石、东山三个港区),5个二类口岸(石码、旧镇、下寨、冬古、宫口),1个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口岸(招银港区),1个对金门海上货运直航口岸(招银港区),5个对台小额贸易点(浮宫、旧镇、礁美、东山、宫口),2个对台短期渔工劳务接送点(东山、旧镇),2个进口废钢船直航交接冲滩点(东山港区、漳浦六鳌)。招银港区口岸为暂时对外国籍船舶停靠点。以港口项目为重要构成部份外资和台资项目有力地推动我市运用外资迅速增长,五年实际运用外资35亿美元,出口总额74亿美元,年均增长35.1%。5、科技兴海、海洋环保和海洋综合管理卓有成效。“科技兴海”战略富有成效,海洋精细加工、海洋矿产开发、海洋能运用等科技含量高产业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高。海洋环保不断得到加强,重点港区、入海河口、湿地、红树林及滩涂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保护,海洋生态良好。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持续增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完善。6、海陆联动、港城互动效应逐渐显现。确立了“依港立市”发展战略和生态工贸港口都市发展定位,更加注重港口和海洋资源开发,更加注重陆域和腹地拓展,初步形成以港区带工业区、陆海联动、港城互动发展格局。三、漳州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环境与条件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与条件,将来漳州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诸多制约因素。1、此后五到十年是漳州加快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世界和国内港口经济正处在新一轮迅速发展期,重化工业正处在转移高峰期,将来5-国内外重化工业将基本转移到位,依托优质港口资源吸引重化工业等项目落户漳州成为也许;二是中央明确支持海峡西岸和其她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漳州既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构成部份,也是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区,更是近1000万台胞祖籍地,具备地缘、人缘和政策等优势,对台港口及海洋经济合伙优势比较明显;三是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确立“依港立市”发展战略,有助于各项资源向港口和海洋倾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积极性;四是漳州海洋资源丰富,深水岸线优质,80%左右岸线资源处在原始状态,土地和淡水资源充分,开发成本较低,在全国东部沿海未开发岸线中综合条件优越,适合重特大临港项目落地,是加快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现实基本;五是招银、石码、后石三个港区整合进厦门港,有助于争取厦门港政策延伸,借助厦门港实力,加快三个港区设施建设,提高厦门港南岸港区竞争力;六是将来5-漳州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处在工业化中前期向中后期迈进阶段,处在城乡化步伐加快、消费构造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加速重要时期,发展内在动力比较足,有助于调动民间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七是厦深和龙厦铁路漳州段将于左右建成运营,招银(后石)、古雷、东山三条铁路支线已纳入规划并将适时投建,长期制约漳州港口发展铁路瓶颈将彻底打破,漳州将与全国铁路大动脉连成一体,优质港口资源优势更加凸显,腹地和发展空间将得到极大拓展,作为东南沿海重要出海口条件基本成熟。2、港口及海洋经济发展面临制约因素。一是东南沿海都把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当作持续发展重要途径,竞争日益激烈;二是国家实行新一轮宏观调控,临港重化工业大部份纳入新一轮调控范畴,项目审批、核准难度加大;三是我市当前港口及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二产业比重偏小,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港口构造性矛盾突出,七个港区发展定位有雷同现象,不利于资源优势总体发挥;四是港口及海洋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投入相对局限性,综合集输运网络相对滞后,对后方腹地带动作用有限;五是海洋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渔业发展与其她海洋产业发展矛盾日趋尖锐,渔民转产和安顿比较困难。管海、用海不够规范,岸线使用不尽合理。海洋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健全,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济、海洋灾害预警监控等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这些问题,需要高度注重,努力逐渐解决。第二章指引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定位、目的和布局一、指引思想此后一种时期,漳州实行“依港立市”和海洋经济发展指引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环绕建设“港口大市、工业强市和生态名市”发展目的,以项目为抓手,以港区和临港工业区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港口经济发展为突破口,深度开发和集约运用海洋资源,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构造,突出发展临港重化产业,加快打造厦门湾(南岸)和泛东山湾两个海洋产业汇集区,构建竞争力强海洋产业体系,带动、辐射陆域和腹地联动发展,形成港城互动、海陆联动发展格局,把漳州建成东南沿海港口大市和海洋经济强市。二、基本原则1、坚持调优构造、做强产业。坚持有进有退,调节优化港口及海洋产业,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临港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快改造老式海洋产业,积极哺育新兴海洋产业,打造产业链完整、带动力强海洋产业体系。2、坚持港城互动、海陆联动。统筹海洋和陆域发展,把港口、海洋开发与都市、陆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和临港工业园区、腹地工业园区,以港口及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和辐射腹地经济发展,实现海陆联动、港城互动,形成海陆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3、坚持自主创新、科技兴海。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产学研对接长效机制,推动涉海公司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合用技术,着力提高港口及海洋经济科技含量,推动港口及海洋经济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提高其科技进步贡献率。4、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突出制度和体制创新,形成有助于港口及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环境。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持续扩大对台对外港口及海洋合伙与交流,不断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增进港口及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建设海西重要两岸经贸合伙基地。5、坚持资源整合、优化配备。坚持突破行政区划和行政从属关系,合理配备海洋经济发展要素,统筹港口及海洋资源开发运用,统筹项目和产业布局,统筹码头泊位、道路建设和水资源调度。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公司主体,大力推动港口和海洋市内合伙及与周边合伙,增进港口和海洋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合理配备。6、坚持科学开发、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开发运用与有效保护治理并举、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保证海洋生态良好、资源可持续运用,努力实现资源运用集约化、海洋环境生态化,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发展定位1、海西重要临港工业基地。科学开发岸线和港口资源,合理布局临港工业区和腹地工业区,努力构建以石化、能源、冶金、船舶修造和海洋新兴产业为主临港工业密集区,打造海西重要临港工业基地。2、海西重要两岸海洋经贸合伙基地。依托“五缘”“六求”,推动海洋产业与台湾全方位对接。建设两岸临港工业密集区、当代渔业合伙示范区、农业合伙示范区先行区、台湾游客大陆观光重要旅游线路,成为台湾农产品通往大陆重要集散地、大陆建材和某些重要农产品供应台湾重要基地。3、全国优质海产品供应基地。统筹海洋渔业与临港工业发展,合理布局海洋养殖业。优化养殖构造,大力发展特色名优养殖品种,做大做强沿海生态型海水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建设特色水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渔港建设,带动海产品市场建设和物流汇集。深化两岸渔业合伙,重点引进台湾优质水产品、加工工艺和营销模式,建成东南沿海重要台湾海产品种苗供应基地和全国优质海产品供应基地。4、全国独具特色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环绕“海峡旅游”主题,突出火山公园、滨海休闲渡假、漳台民俗文化等三大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海上、岸上、腹地三个系列旅游产品,打造“滨海旅游圈”和滨海旅游产业密集带,形成腹地与龙岩和江西,两翼与厦门和潮汕等地全面对接一体化格局,建成全国独具特色滨海旅游休闲渡假基地。四、发展目的1、总体目的:用5-时间,初步建成厦门湾(南岸)和东山湾两个产业汇集区,将漳州建成海西重要临港工业基地、海西重要两岸海洋经贸合伙基地、全国优质海产品供应基地和全国独具特色滨海旅游休闲渡假基地,到基本建成港口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构造合理、科技先进、信息化限度高、生态环境和谐、体制机制健全港口大市和海洋经济强市。2、详细目的——港口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在优化构造、提高效益、减少消耗和保护环境基本上,海洋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海洋产业增长值-均增长16%,达183.5亿元;-均增长16.7%,超过400亿元;争取到将5个沿海县(市)建成海洋经济强县(市)。——港口及海洋产业布局和构造持续优化。实行有保有压、有退有进,持续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海洋三次产业构造年调节为28.7:32.4:38.9,调节为16:42.8:41.2。主导和重点产业日益突出,海洋经济体系基本完备。——港口设施和集输运网络持续完善。码头泊位、铁路、公路、电力、供水、通讯、输油等港口设施和集输运网络持续完善,带动和拓展腹地能力持续提高,港口货品吞吐量持续增长。港口货品吞吐量力求达到5000万吨,其中集装箱70万标箱,力求达到1亿吨,其中集装箱200万标箱。基本建成构造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便捷高效当代化港口群体和完善配套、畅通顺达集疏运网络。——和谐海洋建设持续见成效。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达到60%,达到65%,初步建成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重要污染物排海量比减少10%,海洋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0%,海洋环境质量明显改进。重点入海河口、湿地、红树林及滩涂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保护,海洋生态建设获得明显进展。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持续增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海洋公共服务和安全体系持续完善。渔区剩余劳动力得到妥善安顿,渔区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富裕安康。专栏二——海洋经济重要发展目的类别指标数量年均增长(%)数量年均增长(%)数量年均增长(%)经济总量海洋产业增长值(亿元)87.3513.2183.51640016.7经济构造海洋三次产业构造49.5:21.4:29.128.7:32.4:38.916:42.8:41.2海洋运送港口吞吐量(万吨)208138.7力求500019.11000015其中:集装箱(万标箱)13.437039.120023.4科技创新海洋科技贡献率(%)6065生态环境重要污染物排海量比减少10%进一步减少近海海域水质37.5%近海海域达到海洋功能水质原则45%近海海域达到海洋功能水质原则进一步提高五、发展布局按照“加快开发两湾、延伸做强两翼、拓展繁华两线、联动发展四区”发展思路(图二见封三),实行港城互动、海陆联动,形成“一港、两湾、七区”港口及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图三),带动全市经济梯次推动、连片发展、整体跃升。(一)“一港七区”即漳州组合港划分为七个港区,涉及厦门湾南岸招银、后石、石码三个港区和泛东山湾古雷、东山、云霄、诏安四个港区。厦门湾南岸招银、后石、石码三个港区重要参加厦门港功能分工,积极做好政策、规划、产业、项目对接和延伸,打导致全国重要综合运送枢纽港。泛东山湾古雷、东山、诏安、云霄四个港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散杂物流和特色物流业,努力建成海西重要区域性港口和对台重要口岸,建成海西名港。招银港区:位于厦门湾南岸,与厦门港同处一种开放水域,共用引水联检锚地和航道,距金门岛9.4海里。1月1日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开放岸线西起田乾村,东至塔角。港区自然岸线长8.2公里,天然水深6~9米,既有生产性泊位11个,其中深水泊位7个,码头生产性岸线长度多米,综合通过能力327万吨、140万人次、24万车次,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27万标箱。完毕货品吞吐量631.27万吨。规划为综合性中心港区,以发展集装箱、散杂货运送为主,兼顾海湾、海峡客运滚装运送。为闽西、赣南、粤北等内陆地区提供物资中转服务。规划码头岸线总长8.7公里,陆域总面积654万平方米,可建深水泊位28个(5-10万吨级7个),中型泊位13个,总吞吐能力货运可达6050万吨/200万标箱,客运近600万人次,车渡及滚装车辆200万辆。后石港区:位于厦门湾湾口段,与招银港区相连,共用厦门港开放水道,1月1日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开放岸线为塔角至燕尾角,自然岸线长9.9公里,规划岸线6.8公里,陆域总面积626.4万平方米,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6个,其中3万吨级、5万吨级各1个,10-25万吨级14个,中小型泊位5个,规划为以大宗散贷为主工业港口。已建成华阳电厂10万吨级煤码头和5000吨级综合码头各一座,岸线长770米,堆场12275平方米,年综合通过能力415万吨。完毕货品吞吐量822.66万吨;港区别为塔角作业区、后石作业区。塔角作业区以漳州开发区为依托,发展大型干散货、液体散货码头为主深水港区,规划岸线总长4649米,自东向西布置4个10~25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9个10~25万吨级固体散货码头。所有建成后可形成年通过能力12600万吨,陆域面积576万平方米;后石作业区后来石电厂和后石工业区重化工业为依托,将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及相应大型散货码头。规划岸线总长2135米,可形成吞吐能力1615万吨,陆域面积50.4万平方米。石码港区:位于九龙江下游西溪、南溪和南港两岸。分普贤作业区、海澄作业区、一比疆作业区、紫泥作业区和角美作业区,另设石码、镇头宫、浮宫等作业点。规划为以地方性港口为主,兼顾远洋运送和为临港工业服务港口。规划码头岸线总长9.5公里,陆域总面积587.6万平方米,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6个,中小型泊位56个。既有生产性码头岸线总长957.2米,3000吨级生产性泊位22个,仓库6700平方米,堆场13790平方米,设备24台,年综合通过能力为85万吨货、74万人次客。完毕货品吞吐量476万吨。普贤作业区规划岸线全长1126米,规划能力120万吨/年,陆域纵深78~158米,面积16.84万平方米;海澄作业区规划岸线全长1619米,规划年吞吐量398万吨,陆域纵深75~162米,面积20万平方米;一比疆作业区规划后方预留发展用地20.67万平方米,建成后岸线总长2377米,可形成中级泊位23个,总吞吐能力1170万吨/年,陆域纵深90~307米,面积42.5万平方米;紫泥作业区规划所有建成后,岸线总长721米,可形成中级泊位7个,总吞吐能力90万吨/年,陆域纵深约150米,面积达16.3万平方米;角美作业区规划岸线总长3542米,所有建成后可形成年吞吐能力2480万吨/310万标箱,陆域面积达492万平方米。重要为角美开发区和海沧台商投资区临港工业服务,将与海沧港区、嵩屿港区共同构成厦门湾重点发展集装箱中、远洋干线运送主体,成为外贸物质集散中心和当代物流发展基本平台。古雷港区:水域重要为漳浦县辖区沿海九镇一乡二场215公里长岸线临海水域。港区别古雷作业区、六鳌作业区、整美作业区、将军澳作业区及其他作业点。规划为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兼顾大宗散货和外贸物资中转区域性港口。规划码头岸线总长9.2公里,陆域总面积1070.7万平方米,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2个,其中1-5万吨级11个,5-25万吨级11个,中小型泊位17个。既有生产性岸线总长526米,生产性泊位10个,仓库4343平方米,道路堆场2万多平方米,年综合通过能力78万吨货、6.3万人次客。完毕货品吞吐量51.2万吨。古雷作业区是此后漳州临港工业重点发展区域,重要吸纳临港重化工业项目,带动开发大型业主码头、临港工业配套码头,重点发展以临港工业配套码头为主,兼顾公用商业码头,逐渐建设成以石化、钢铁、大宗散货和外贸中转为主,集多式联运、商贸、仓储、加工为一体综合性港口。天然可运用岸线总长约13.3公里,水深自口门外-30米左右内逐渐变浅,汕尾附近水深-10米左右。按照水深条件,以汕尾屿处建材码头为界,岸线自古雷头至汕尾屿,可分为南、北两段岸线,南段岸线长约5公里,水深条件较好,适合建设大中型泊位。北段岸线长约2.3公里岸线,自然水深较浅,避风条件好,适合建设中小型泊位。规划岸线以北约1公里范畴作为港区预留岸线;六鳌作业区以砂石等矿建材料出口运送和件杂装卸运送为主,规划岸线长2061米,陆域面积195.3万平方米,年吞吐能力为400万吨;整美作业区以装卸小批量杂货、散货,并提供龙海、厦门客运服务,规划保护性规划岸线长1.5公里;将军澳作业区具备一定建港条件,后方陆域宽阔,适当较大规模工业开发,规划保护性岸线长2.1公里。东山港区: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港区由城垵、冬古和龙屿三个作业区及其他作业点构成。规划码头岸线总长5.8公里,陆域总面积218.6万平方米,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7个,其中1-5万吨级9个,5-10万吨级8个,中小型泊位8个。既有生产性岸线总长666米,生产性泊位11个,仓库3673平方米,道路堆场22400平方米,港口装卸设备17台(套),年综合通过能力117万吨货、10万人次客。完毕货品吞吐量100.26万吨。城垵作业区以发展集装箱喂给运送和件杂货、砂矿专用泊位和渔港码头及沿海、海峡客运为主,是东山湾水陆域条件、依托条件最佳大型深水港区,其功能为大中小泊位齐全、专业化限度高综合性港区,作业区所有建成后,可形成深水泊位13个,岸线总长2485米,年吞吐能力达到约1220万吨,陆域面积104.2万平方米;冬古作业区建港条件较好,但波浪影响较大,依托条件差,远期发展成为临港工业服务大中型散货泊位作业区,规划岸线总长3289.5米,陆域面积114.35万平方米,规划年吞吐能力万吨;龙屿作业区规划为保护岸线资源,作为远景发展预留岸线,将视项目引进状况开发,重点引进临港工业,规划保护性岸线长9.07公里。云霄港区:水域范畴为云霄行政辖区范畴内涉及漳江出海口两岸海域,分为青径作业区、后安作业区、刺仔尾作业区及礁美、东坑、船场三个作业点。当前青径作业区,后安作业区、刺仔尾作业区均处在自然状态。港区要加快完善港区基本设施,加大临港工业项目引进,逐渐建设成为漳州南部临港工业服务地方性港口。规划岸线9180米,陆域面积680.4万平方米,可建大中小泊位47个,其中深水泊位20个,规划年吞吐量4110万吨。诏安港区:水域为诏安湾西部和宫口湾水域,诏安梅岭赭角一带尚属于自然状态,岸线底标高达-8.0米~-12.0米,可供建设深水泊位。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及临港工业服务港口。港区宫口湾既有生产性岸线长86.6米,生产性泊位2个,道路、堆场6040平方米,年综合通过能力6万吨。宫口作业区因水陆域条件限制,只适当发展中小泊位,为诏安县与周边地区物资交流服务,以装卸小批量件杂货为主。梅岭作业区具备一定建港水域条件,后方陆域辽阔,适当较大规模工业开发,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化工业、新型材料等产业,争取发展成一种具备一定规模工业港区。规划岸线4390米,陆域面积519.7万平方米,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9个,其中5万吨级以上14个,规划年吞吐能力3470万吨。(二)“两湾”即厦门湾(南岸)和泛东山湾两个产业集聚区,为漳州港口和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图一见封二)。1、厦门湾(南岸)产业集聚区:以厦门湾三个港区和临港开发区为主体,以东西向和东南向为主轴,以中心市区为中心,以南靖高科技工业区为起点,以厦漳跨海大桥为连接“A”字型产业密集区。东西向以龙海开发区(含龙池、角美)为主体,向东延伸对接厦门海沧和杏林,向西拓展对接兴泰开发区、蓝田开发区、中心市区、金锋开发区直至南靖高科技工业区;东南向后来石、招银、石码三个港区和漳州开发区为主体,向南沿伸拓展至后石和港尾工业集中区,向东对接龙海市区、石码港区、东园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物流业、港口运送业、旅游业和综合服务业,推动九龙江两岸产业连片发展,形成与厦门港北岸紧密合伙产业密集区,带动平和开发区和华安丰山工业集中区发展,辐射长泰、南靖、平和、华安等广大陆域和腹地梯次、联动发展。2、泛东山湾产业集聚区:以东山湾为中心,以古雷港区为重点,以沿海线为主轴,东起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与港尾工业集中区对接),南至诏安湾,沿漳浦、云霄、东山、诏安海岸线陆域。涉及古雷、东山、云霄、诏安四个港区和南部四个县城,古雷(含绥安)、东山、云霄常山、诏安四个国家和省级工业开发区,赤湖、大南坂、梅岭等工业集中区,厦深铁路沿线以南区域为主所形成“滨海旅游圈”,沿海线优质海产品养殖带和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大型散杂和特色物流业、旅游业、优质海产品养殖业、海产品加工业,以临港工业重大突破带动沿海线连片发展,形成以东山湾为主体沿海产业密集区,带动和辐射漳浦、云霄、东山、诏安等陆域和腹地梯次、联动发展。第三章临港工业发展按照产业集群思路,重点发展石化、冶金、能源、汽车、船舶修造等临港重化工业,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滨海矿产业和海洋综合运用业,努力建成海西重要临港工业基地。临港工业年均增长26%以上。专栏三广义海洋经济海洋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专栏一所界定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就是狭义海洋经济。当前大某些沿海国家涉及国内都采用这个原则,依照这一原则,临港工业不纳入海洋产业记录范畴。广义海洋经济是大海洋经济范畴,就是把所有开发运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形成各类海洋产业,以及依赖海洋而形成临港工业都纳入海洋经济记录范畴。美国、日本等某些西方海洋强国大都同步采用这两种原则。当前,国内沿海省、市在制定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海洋经济发展目的时,也把临港工业纳入海洋产业体系。但为与国家海洋经济记录口径相一致,普通不把其总产值和增长值计算到海洋经济总量中。一、加快发展石化产业。重点规划建设古雷和诏安港区等石化产业汇集区。实行以中下游促上游和上游带中下游双向发展推动战略,一方面重点发展烯烃或芳烃中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和新型特种高分子材料,推动石化产业向中上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争取石化上游产业特别是油头项目落地,带动中下游产业汇集,发展面向闽东南、粤东和珠三角等市场塑料产品,重点发展特种聚酯薄膜,特种改性聚苯乙烯、ABS等附加值高化工新材料。二、加快发展冶金产业。积极承办国内外特别是台湾大型钢铁产业转移。推动招商局、龙海和古雷等开发区临港大型冶金产业项目布点建设。着力哺育发展以特种钢及有色金属配套等产品为主金属制品工业产业集群,建成福欣特殊钢和凯景优质钢铁等项目,打造福建新兴特殊钢铁生产基地。三、加快发展能源产业。依托深水岸线,科学规划临港能源产业布局,大力引进能源项目,发展壮大港口型能源产业集群,建成福建重要电源基地。――燃煤电厂:继续推动后石电厂三期项目,“十一五”建成7号机组,争取到8、9、10号机组建成投产。加快推动古雷、云霄、诏安、东山等大型燃煤电厂前期工作。――新型能源:建成东山乌礁湾3万千瓦、漳浦六鳌二期4.5万千瓦、三期2.5万千瓦和六鳌海上等风电场重点项目。推动诏安梅岭、漳浦古雷和前湖湾等风力电场项目。到,风电装机总容量30万千瓦以上,全市陆上风电场基本开发完毕,全市风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推动核电站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加大开发运用海流能、波浪能、潮汐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能源储备:加强能源合伙,积极开拓省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来源,建立长期稳定能源供应渠道和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健全能源储备体系,增强能源储备保障能力,争取建设煤炭中转储备基地,争取国家在后石和古雷等港区布点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四、加快发展船舶修造产业。以龙海、漳浦、东山、云霄、诏安等港区为重要区域,规划建设漳浦船舶制造产业区、龙海船舶修造产业区、东山船舶修造产业区、诏安船舶修造产业区、云霄船舶修造产业区,大力发展大中型船舶修造、石油钻井平台模块、钢质渔船、特种船舶等产品,突出发展高档游艇、玻璃钢船,合理发展大型旧船拆解业务,延伸拓展配套产业,建成海西南翼船舶修造生产基地。——漳浦船舶制造产业区。涉及以古雷港区为主大型船舶工业园区、以神舟造船和日产游艇等为龙头赤湖将军澳游艇工业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以东安产业园为依托船舶配套产业园区、以六鳌漳州一帆船舶为基本分段建造产业区。重点发展10—20万吨级大型船舶修造、高档游艇制造、船舶分段修造,拓展玻璃钢渔船,大力发展船舶有关配套产业。——龙海船舶修造产业区。涉及以国安造船、胜海船业为龙头紫泥中小型修造船产业密集区,以友联船厂为龙头招银港区船舶修造产业区,以漳州毅宏游艇制造、龙海海洋船舶十万吨级大型修造和中海油5万吨修造船等为龙头后石船舶修造产业区。重点发展石油钻井平台模块、高档游艇、大型修造船,进一步开发玻璃钢渔船,延伸发展船舶配套产业。——东山船舶修造产业区。以东山城垵和龙屿作业区为主构成大型船舶修造基地,重点发展游艇、钢质渔业船修造、海洋工程制造等。——诏安船舶修造产业区。以梅岭作业区为重要区域,规划建设中型船舶修造基地,加快船坞、舾装码头及环保配套设施建设。——云霄船舶修造产业区。以青径作业区为重要区域,规划建设船舶修造及游艇制造工业园区。五、加快发展汽车工业。整合汽车产业资源,以整车产品为龙头,零部件制造为支撑,打造汽车整车产品和零部件产业链。重点哺育发展角美汽车工业园、芗城车轮汽配生产基地、平和汽车汽配生产基地。——角美汽车工业园:以整合后金龙客车为龙头,建立“龙池汽车工业园”,重点发展“金龙”牌客车系列整车,吸纳汽车核心零部件及其配套零部件公司。——芗城车轮汽配生产基地:以正兴车轮集团为龙头,建设“芗城汽车工业园”,做大正兴汽车钢圈、钢制无内胎车轮、铝合金车轮、加强型后桥等专利产品,打造“正兴”全国驰名商标。引进上下游配套公司,做大汽车配件产业。创造条件发展整车生产。——平和汽车汽配生产基地:以福环汽车为龙头,建立“平和汽车汽配生产基地”,重点做强做优“福环”牌专用汽车,开发轻中重卡车、工程专用车等专用汽车系列及配套零部件产品。六、加快发展装备机械产业。以漳州开发区为依托,以诺尔港机为龙头,辐射古雷港区六鳌等作业区,加快发展以装卸设备、运送设备、仓储自动化运送设备为重点港口机械系列及其零部件产品。重点发展轮胎式、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和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等港口机械及配套产品,发展各类门吊和行车、集装箱码头吊装设备、码头装卸设备、钢板预解决生产线、数控切割机、板材成形设备、焊接机器人、精密轴承制造等港口机械部件制造。发展风力发电设备产业。七、加快发展林产加工业。依托招银港区和漳州开发区,争取国家批准设立进口原木加工锯材出口试点,发展壮大龙海家具产业、龙文家具产业和木材加工业,延伸林产业产业链。加大对林产加工业规划和引导,推动林产加工业园区化发展,争取引进大型林产加工项目,带动全市林业和加工业发展,建设海西重要林业产业基地。八、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制造业。重点发展生物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化、保健食品、药物等工程,重点研究和开发从海洋生物体中提取抗癌、抗菌、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免疫增进等各种特殊药物及研制系列海洋保健与功能食品,哺育初具规模海洋医药产业和生化制品产业。九、加快发展滨海矿产和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滨海矿业经济,合理发展与滨海资源有关高附加值矿产加工业,重点发展硅砂矿、建筑用砂、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业和铝土矿等金属类矿产业。开展大陆架地质调查和某些海底调查与评价,积极寻找海洋油气资源和新矿产地。发挥沿海优质矿砂等资源优势,以漳浦台玻、东山旗滨为龙头,引进一批以硅砂为原料产业链项目。后来石电厂和新建燃煤电厂粉煤灰为原料,发展一批新型建材项目,哺育轻质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集群。十、勉励发展海洋综合运用业。大力推广海水淡化技术,勉励和引导临港重化工业等用水量大项目使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开展海水直接运用和综合运用试点,积极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及其深加工,推动盐业改造提高,加快发展海盐及海洋化工业,重点发展钙盐、镁盐、钾盐、溴和溴加工系列产品。第四章港口服务业发展一、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综合考虑港口、重要交通设施、中心市区和产业集聚区等因素,以港口为基点,以综合运送通道为主线,以腹地经济为依托,合理规划和布局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图四),引进和哺育物流龙头公司和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通过左右努力,将漳州港建成具备较强聚散能力东南沿海区域性出海口、大宗物资集散基地和当代物流中心。――依托港口建设物流园区。依托七个港区,规划建设三个综合物流园区、四个物流基地。(1)招银港区综合物流园区:重点发展物流型港口,形成以集装箱和粮食、木材、钢铁和生铁、矿物性建筑材料及其她类货品吞吐为主,服务厦漳泉和龙岩、湘南、赣南、粤北等腹地为主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2)古雷港区综合物流园区:重点发展物流与产业混合型港口,形成能源、化工、原材料、矿石、煤炭等工业原材料为主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3)东山港区综合物流园区:重点发展硅砂建材、燃料油品和海产品为主,并逐渐发展成为海西重要矿建材料物流中转基地、油品仓储物流基地和海产品集散中心;(4)石码港区物流配送基地:重点发展以小批量、多批次、服务半径较小散杂货为主,实现点对点服务物流配送基地;(5)后石港区物流基地:当前已形成以煤炭为主封闭式、业主专用物流基地。可在此基本上,发展成为本港区和近区域公司服务,以煤炭、矿石等原材料为主第三方物流基地;(6)诏安港区物流基地:重点发展以服务区域临港工业为主物流配送;(7)云霄港区物流基地:重点发展以服务云霄县和常山工业发展为主原材料物流等。――依托市区建设物流园区。依托市区规划建设四个特色物流园区。(1)漳州浦口粮食物流园区:重点发展粮食加工、仓储、配送及检测检查、信息系统服务等;(2)漳州东部物流园区:由福建吉马物流、聚善堂医药物流、汽车汽配物流等物流公司构成,重点发展汽车汽配、医药、建材、家居及日用品等物流;(3)漳州桥南农产品物流园区: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物流;(4)海峡两岸花卉物流园区:以漳州市花卉交易中心为核心,形成龙海九湖水仙花、漳浦马口东南花都、沙西榕树盆景、南靖国兰为基地,构建海峡两岸花卉产业和服务体系,发展各种花卉现货、期货交易和花卉用品物流。――依托铁路站点建设物流园区。依托铁路站点规划建设七个物流园区:(1)漳州南站(龙海颜厝洪塘)铁路枢纽物流园区;(2)漳州西站(南靖靖城草坂)铁路枢纽物流园区;(3)新角美(角美开发区)铁路物流园区;(4)漳浦(大南板)铁路物流园区;(5)云霄铁路物流园区;(6)诏安铁路物流园区;(7)南靖铁路物流园区。二、加快发展海洋和港口运送业。巩固和发展大宗散货运送,推动矿石、煤炭、原油和液体化工码头建设,提高港口货品吞吐能力,建成铁矿石、集装箱、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煤炭五大中转基地;积极发展集装箱运送,努力开辟新远洋国际航线,实现航线与厦门港全面对接。加强同周边港口及运送公司联盟合伙,构筑物流链,参加分段物流,拓展物流空间。引进有实力海洋运送和港口物流公司入驻漳州,扶持发展一批海洋运送和港口物流公司,拓展海洋与铁路集装箱联运业务,实行远洋近海、海运、海铁、海空联运,进一步增强揽货和揽客能力,逐渐壮大海洋运送业。三、加快发展港口综合服务业。积极发展与国际航运相配套贸易、金融、船舶租赁、船舶燃油、淡水、物料等供应服务和海事、海商法律服务,加快哺育船代、货代、信息、征询等中介服务业,配套完善宾馆、市场、餐饮、休闲等服务设施,增强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四、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有序开发和保护滨海旅游资源。巩固和完善滨海旅游产业带,加快厦深铁路沿线以南区域为主漳州“滨海旅游圈”建设,深度开发海滨休闲度假、火山地质探秘、漳台民俗史迹三大旅游资源,构建以滨海休闲度假、地质和海岛探秘、海洋生态观光、史迹寻踪、宗教朝圣等为主蓝色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开发“三湾、三岛”(即隆教湾、浮头湾、东山湾和林进屿岛、莱屿列岛、东山岛)。挖掘漳台民俗、开漳、东山关帝、漳浦乌石妈祖等文化内涵,提高天福茶博物院――石雕园、赵家堡、乌石妈祖庙、东山关帝庙、慈济宫、威惠庙、将军山等景区品味,形成海上、海岸、腹地系列旅游产品,对接联动全市商贸文化、生态观光两大旅游产业带,延伸旅游产业链,推动漳州旅游产业发展。加大投入,加快“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建设,加快景区道路等设施建设,引进和建设一批星级接待机构,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旅游运营人才和导游队伍,打造以滨海火山、东山岛为龙头一批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创立东山、漳浦两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先进旅游县”,将漳州建成全国重要滨海旅游休闲渡假基地,将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建成全国滨海旅游旗帜产品,东山岛建设成全国知名滨海度假胜地。加强滨海旅游与两岸三地、两个三角洲、闽西北山水游、闽西南五市、闽粤赣十三市等旅游协作,形成一体化发展。第五章海洋渔业发展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夯实推动当代渔业建设,做强海水养殖业、海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打造海西重要优质海产品供应基地,增进渔区和谐发展。一、优化渔业产业构造。继续调节优化渔业产业构造,合理布局海洋养殖业,依照临港工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运用水域滩涂,推动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按照“特色化、产业化、原则化、无公害”规定,大力发展高优品种养殖,建设一批海上高新养殖示范区,构建5个优势产业带和5个无公害原则化养殖基地。提高海水养殖苗种业,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展名特优新品种繁育,哺育优质、高效、抗病害养殖品种,建成全国重要优质育苗基地。有序发展升降式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和鱼虾贝藻生态互补立体养殖,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业。继续控制捕捞渔船增长,压缩近海捕捞强度,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拓展境外和大洋性远洋渔业生产。大力发展渔区二、三产业,拓宽渔民就业渠道,引导渔民从事水产品养殖、加工、运销等行业。大力发展服务、休闲渔业等第三产业,规划建设东山海上游钓公园,漳州火山岛、古雷菜屿列岛和六鳌休闲渔业及沿海观赏鱼养殖基地等,延伸海洋渔业产业链。专栏四五个优势产业带和五个无公害原则化养殖基地1、五个优势产业带。(1)罗非鱼、叉尾鮰产业带:建立以龙海、漳浦、内陆县(区)为主养殖罗非鱼、叉尾鮰产业带。至养殖基地面积达15万亩,产量10万吨,配套建设罗非鱼加工出口生产线10条,年生产能力10万吨。(2)出口贝类产业带:建立以沿海县(市)为主养殖牡蛎、花蛤、巴非蛤、文蛤优势产业带,至,养殖基地面积达20万亩,产量30万吨。配套建设贝类净化、加工出口生产线10条,年生产能力20万吨。(3)鳗鱼产业带:建立以诏安等县为主养殖鳗鲡优势产业带,至养殖基地5000亩,配套建设烤鳗出口生产线。(4)南美白对虾产业带:建立以龙海、漳浦为主养殖南美白对虾优势产业带,至,南美白对虾兑淡养殖基地面积达4万亩。配套建设烤虾、冷冻加工等出口生产线10条,年生产能力2万吨。(5)海藻产业带:建立以东山、漳浦为主养殖海带、紫菜、江蓠等优势产业带,至养殖基地面积达5万亩,配套建设海藻加工生产线5条,年生产能力5万吨。2、五个无公害原则化养殖基地:(1)鲍鱼养殖基地:至,建立东山、漳浦为主鲍鱼工厂化养殖和海水网箱吊养基地,全市工厂化养殖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年产成品鲍0.5万吨。(2)海水虾类养殖基地:至,建立以沿海县为主海水虾类养殖基地10万亩,年产成品虾1万吨。(3)青蟹养殖基地:至,建立以云霄、漳浦、龙海为主青蟹养殖基地4万亩,年产成品蟹0.5万吨。(4)海水鱼类养殖基地:至,建立以东山、漳浦为主工厂化、土池、海上网箱等模式海水鱼类养殖基地1万亩,年产成品鱼达6万吨。(5)泥蚶养殖基地:建立以云霄为主泥蚶养殖基地,至全市泥蚶养殖面积达2万亩,年产成品泥蚶2万吨。二、做大水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注重水产品特别是养殖水产品保鲜加工,引进和推广先进合用加工技术,重点推广应用冷冻干燥技术、微冷技术、超低温制冷技术、烘烤和软包装技术等,做大做强以巴非蛤、花蛤、翡翠贻贝、牡蛎、藻类、低值鱼类等大宗产品保鲜和精深加工。加快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哺育东山、漳浦、龙海、云霄、诏安五个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东山国家级海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推动水产加工产业集聚。扶持发展一批海产品加工龙头公司,哺育海西重要水产品出口基地。按照市场与基地互动、渔港与物流联动原则,加快建设水产品集散地和产地水产品市场,重点建设东山对台水产品物流保税区、漳浦华洲和龙海锦江等水产品批发市场,哺育一批水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等当代营销方式,建成海西重要水产品集散地。加快发展低温物流,力求建成全国低温物流链条中重要节点。勉励、扶持渔业行业协会和渔民专业合伙经济组织建设,增强抵抗风险和拓展市场能力。实行水产品名牌发展战略,哺育一批具备自主品牌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扶持一批加工公司获得HACCP、ISO等质量体系认证。到,全市水产品加工量突破41.9万吨,加工产值达46.7亿元,市场交易量30万吨。到,形成2个年产值20亿以上、3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三、构建和谐渔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规定,加快当代渔区建设,努力建设渔港设施配套当代化、渔业产业化、渔区城乡化、临港产业多元化当代渔港经济区。加大渔区投入,努力改进海岛渔区陆岛交通、供水供电、邮政通讯、环保等基本设施,改进海岛渔民生产生活条件。妥善解决临港工业发展与渔业养殖业关系,尽早谋划重点开发区域渔民转业和技能培训服务,做好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和安顿工作,维护渔民权益,化解渔区社会矛盾。积极推动水产品质量认证,加强水产养殖原则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完善水产养殖允许管理制度。强化对渔业用药管理。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健全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和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应对水产品重大疫病能力。建立完善渔业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生态突发事件应急解决能力。稳步推动渔业政策性保险,摸索建立海上养殖财产保险。第六章海洋基本设施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按照“北承厦门、泉州,南接广东,西联龙岩、赣南”基本设施建设总体思路,全面对接《福厦漳综合走廊规划》布局,加快构建码头泊位、铁路公路、电力网络、信息网络、输油管线、输气管线和调蓄水等沿海综合通道和综合交通体系(图五),完善海洋减灾防灾体系,全面提高基本设施支撑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一、有序集约开发码头泊位。按照“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深水深用、综合开发”原则,有序集约开发港口岸线、陆域和水域资源,全面提高港口通航、货品疏运和港口吞吐能力。港口重点开发招银和古雷港区,整体开发角美作业区,依照项目引进、按规划开发其她港区和作业区。加快建设码头、航道、锚地、货场、装卸设施等港口基本设施,重点建设招银港区7#、8#、9#泊位码头,3.5万吨级进港航道、第四区30万吨级通用码头、塔角作业区2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等项目;古雷港区一德石化码头、港区陆域扩建工程、北1#、北2#、北3#泊位码头和南2#、南9#、南10#、南11#泊位码头;后石港区3万吨矿建码头、海洋石化和一鑫石化码头、船舶修造等大型业主码头和深水泊位码头;东山港区城垵2.5万吨码头和通用码头、冬古能源码头;诏安梅岭化工、煤炭码头和云霄列屿煤炭专用码头;古雷港区20万吨级、石码港区普贤—海门岛乘潮通航3000吨级、后石港区15万吨级船舶、诏安港区3万吨级等公用航道。加快建设一批陆岛交通码头及连接线。加快码头和堆场市场化运作。,争取建成亿吨大港,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限度较高海西南部当代化港口群,构建东南沿海出海通道和对台便利通道。二、构建完善沿海基本设施体系。――铁路:建成厦深铁路和龙漳厦铁路漳州段,改造鹰厦线,整合漳州站、漳州东站资源,分期推动港尾、古雷、东山、云霄、诏安等疏港铁路支线前期工作,争取纳入国家扶持盘子并早日开工建设。规划建设漳厦城际轻轨铁路。――公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建设,重点建设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二纵)漳州段、拓宽改造沈海高速公路(一纵)漳州段、厦成高速公路漳州段。推动漳州开发区一级公路提高为高速公路、通往港区高速公路连接支线等项当前期和建设。建成厦漳跨海大桥。实行国道324线、319线改进工程和324线马口桥路段改造,推动省道漳东线漳浦路段、官九线长泰草洋至东柏楼、东东线平和段等干线改造,加快建设诏安林头至公子店、平和坂仔—云霄城关、龙海上房—长泰城关、龙海白水—赤湖将军澳、南靖山城—曲江等一批沿海和连接腹地重要干线公路项目。规划建设连接各港区沿海大通道,形成以港口为起点,以公路、铁路为通道,向内陆地区及省份辐射交通网络。到,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枢纽站场配套完善公路网络体系。――机场:加快推动漳州机场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支持在漳浦等适本地方规划建设漳州机场。――沿海电网:进一步完善沿海输变电工程和大型电源输出工程,推动发输变电协调发展、各级别电压电网配套衔接。配合争取国家支持福建南部与广东电网联网工程。分期建成投运变容量为2×750兆伏安漳州500千伏变电所,新扩建漳浦天福变、东山变、角美变、九湖变、诏安变、东区变二期、龙海变二期、凤园变三期等一批220千伏电网项目,形成以500千伏漳州变为中心、北部双回路环网、南部双回路辐射地区220千伏网架,加快实行一批110千伏及如下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到,500千伏输电线路达到120公里,500千伏降压变总容量达到150万千伏安。――信息网络:按照“突出应用、资源共享、网络共建、技术创新、统一原则、保障安全”发展思路,参加全省沿海信息网络规划建设,建设“数字海洋”。加快信息基本设施建设,加快“三网”(宽带通讯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融合,增进“三网”综合接入。建成全市统一电子政务网,建设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政务办公自动化、重要业务系统、重要基本数据库,推动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和运用。完善海洋电子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推动信息化渔业建设。――油气管线:参加沿海走廊成品油和天然气管线建设,形成以管道运送为主,水运、铁路、公路运送为辅供应构造。规划敷设厦门分输泵站-常山分油泵站-诏安沿海输油管线188公里,建设福建LNG输气干线漳州末站,建成漳州市管道天然气工程。――调蓄水工程:统筹水资源开发运用,实行富水区域向缺水区域和重点开发区、港区供水工程,新建一批水库,实现市内水资源供需平衡和饮水安全。近期重点推动九龙江北溪向漳州开发区和龙海开发区及后石港区供水、峰头水库和漳江向古雷港开发区供水、东山向东渠引蓄水改扩建、漳浦杨美水库向赤湖工业区供水等一批跨县域、跨流域引调水工程,规划建设漳浦朝阳和土塔水库、诏安哈溪水库、南靖象溪龙头水库及二级扩建改造、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蓄水工程。中期规划建设龙海九坑水库、漳浦龙岭水库、诏安石桥水库和常山浦径水库。三、构建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坚持“统一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步实行”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加快构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高抗御海洋自然灾害能力。1、完善风浪潮防护体系。抓好海堤加固五期工程,推动六期工程,基本完毕保护千亩以上外海段海堤强化加固任务,逐渐建设延伸沿海防潮堤,提高海岸防护原则,增强海浪、海潮防抗能力。加快渔港建设,推动东山大澳国家级中心渔港、诏安赤石湾一级渔港及诏安梅岭田厝等5个二级渔港和龙海园仔头等11座三级渔港建设,形成以国家级中心渔港和国家一级渔港为重点、二三级渔港为基本沿海渔港网络体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渔港配套功能,发挥渔港安全避风、渔货集散、捕捞生产、加工、贸易、运送补给、渔船停泊维护、对台贸易与服务、滨海旅游和休闲为一体、功能齐全渔业基地。专栏五渔港规划状况1、5个二级渔港:龙海市石码、漳浦县赤湖将军澳和古雷杏仔、云霄县礁美、诏安县梅岭田厝等5个二级渔港。2、11个三级渔港:龙海市园仔头和沙坛,漳浦县沙西镇沙西、前亭镇崎沙、旧镇镇白沙,东山县后林,诏安县四都林头、金星田朴、金星邱城、梅岭下河、梅岭寮雅等11个三级渔港。2、建立健全海洋救济体系。完善应急救济系统,抓好事故防止、灾时救援、灾后救济等环节。加强船舶安全管理,整顿、维护航行秩序,构建海洋与渔业安全应急通信网和渔船船位监控体系,加强海上110报警救济系统建设,建立海上机动救援队伍,完善海上搜救应急系统和110海上联动协调机制,提高海难事故救济能力。加强海洋安全基本设施建设,在重点复杂海域布设一批灯标、灯桩、灯塔、浮标等助航标志,增强近海航行安全警示作用。3、健全海洋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体系。运用“数字海洋”平台,加快建设海域空间基本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海洋气象、风暴潮、赤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提高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在沿海重点区域划定警戒潮位,全面完毕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漳州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完善海洋应急预案体系,推动防台风和海啸反馈预警系统建设。建立近岸海域赤潮监控区,制定市、县、乡三级赤潮灾害应急预案,提高赤潮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开展海洋防灾减灾有关基本研究和基本探测,掌握海底地貌、地质构造、海岸变化等基本状况。四、加快城乡基本设施建设。充分运用国家扶持城乡基本设施建设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预算内资金,加快城乡道路、供水、污水管网等基本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乡污水解决、无害化垃圾解决产业化,“十一五”期间完毕县域次中心、县城、县域次中心城乡和开发区污水解决厂、垃圾解决场建设,基本达到雨污分流,实现工业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垃圾集中堆放和解决、危险废物解决无害化,重要流域水质达到三级以上原则,重要入海口水质达标排放。第七章临港城乡和海陆联动发展统筹海陆发展,把海洋经济发展与陆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以港带城、以海促陆,形成港城互动、陆海联动、一体化发展格局。一、加快中心都市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工贸港口都市,统筹中心市区与龙海、漳州开发区都市群规划建设,尽早拉开中心都市发展框架(图六)。积极实行“建设新区,开发沿江,改进旧城”都市发展战略,推动中心都市向东南延伸和拓展,壮大中心市区规模。建设新区即以“东移、南扩”为重点,五年基本建成5.3平方公里新东区;开发沿江即加快开发九龙江两岸和南山片区,高原则建成江滨大道和沿江景观,推动都市向东南拓展;改进旧城即有筹划、分环节、高原则改造老城区,提高改造层次,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行行政区划调节,理顺长期制约中心城区南移发展区划瓶颈,将龙海九湖、颜厝和程溪等乡镇纳入市区范畴,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拓展中心都市发展空间。加快中心都市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加快汇集和都市扩张,推动港口都市成型,强化在闽南金三角都市群中独特个性,进一步增强汇集和辐射功能。专栏六中心都市发展框架中心都市发展框架:由“一城”(中心城区)、“一港”(招银港区)、“两轴”(东西发展轴由靖城--金峰—中心城区—角美—厦门海沧。东南发展轴由靖城--金峰—中心城区—龙海市区—漳州港)、“四组团”(角美组团、龙海组团、金峰组团、长泰组团)构成。二、构建沿海城乡密集带。实行大城关发展战略,逐渐做大龙海城区(推动石码向海澄、紫泥、榜山延伸,建设紫泥穿岛公路和九龙江大桥,跨越九龙江与龙池开发区对接)、漳浦县城(两翼向旧镇、大南坂延伸和拓展)、云霄县城(两翼向莆美、东厦拓展)、东山县城(由西铺向康美、铜陵拓展)、诏安县城(向深桥、桥东和闽粤边界开发区拓展),增强县城辐射、带动县域发展和承办中心市区辐射能力。合理布局沿海城乡,按照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思路,加快沿海城乡发展。规划建设厦门南岸新城区(含漳州开发区、南太武滨海新城,延伸拓展至港尾)和古雷滨海新城区(与杜浔、霞美、沙西和下蔡林场连成一体),将龙海市区、漳浦县城、东山县城、角美、漳州开发区和古雷两个新城区发展为市域次中心,将东园、港尾、佛昙、赤湖、常山、东厦、陈岱(含峛屿)、杏陈、陈城、梅岭、四都等滨海城乡发展为县域次中心。加快发展其她滨海城乡,构建九龙江口和东山湾两个城乡密集区(图七),建设沿海城乡密集群,推动沿海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推动海陆联动发展。加快构筑山区县出海迅速通道。发挥海洋和陆地各自优势,推动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推动临港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对接,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延伸石化等临港工业在港口腹地布局,增进滨海旅游与全市旅游对接。建立健全市级与县区、沿海县与内陆县、港区与开发区合伙机制,通过利益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把海洋经济拓展延伸到全市范畴,实现海陆经济发展互相增进、良性循环,全市经济联动发展。四、推动城际和山海互动发展。加强与厦门、泉州和潮汕等地合伙,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推动与厦门、泉州和潮汕等地在基本设施建设、海洋产业构建、市场物流开拓、海洋生态环保等方面合伙,共同做大厦门港,构建紧密合伙厦漳泉都市联盟。充分发挥港口对腹地辐射带动作用,密切与龙岩、赣南、湘南等地合伙,把龙岩、赣南、湘南、粤北等内陆建成漳州港口及海洋经济发展坚强腹地,把漳州组合港建成这些地区重要出海通道,与闽西南五市和闽粤赣十三市互动发展。第八章两岸海洋经济合伙与交流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全方位加强两岸海洋与港口合伙,努力建成台资海洋经济投资密集区,海西重要两岸海洋经贸合伙基地。一、建设两岸临港工业密集区。发挥港口、腹地、淡水等资源综合优势,加大临港产业对台招商引资,积极承办和吸纳台湾石化、能源、钢铁、造船等重化产业和生物、医药、汽车、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整体性转移,引导临港台资公司增资扩产,加快推动后石三期、福欣不锈钢、台玻等项目,力求对台临港产业引进持续有重大突破,哺育对台临港工业密集区。争取设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恰当放宽台资对涉海产业投资限制。二、建设台湾农产品通往大陆集散地、大陆建材和某些重要农产品供应台湾重要基地。抓住国家对某些台湾农产品、水产品实行零关税和检查检疫便利办法有利机遇,发挥厦门港与高雄港间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和6个台轮停泊点优势,强化与台湾贸易往来,做大对台小额贸易,建成东山海峡两岸水产品物流保税园区,建成台湾农产品通往大陆集散地。发挥我市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和海产品成本优势,实行双向互动,把我市蔬菜、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和某些重要海产品销往台湾,建成某些重要农产品供应台湾重要基地。依托港口和码头及政策优势,规划建设对台原材料供应基地,实现我市砂石、建材等直接销往台湾。三、建设两岸当代渔业合伙示范区。发挥沿海与台湾渔业对接紧密优势,深化两岸渔业合伙,有重点引进台湾工厂化养殖、设施渔业养殖及海产种苗繁育技术、加工工艺和营销模式,建成东南沿海重要优质海产品和种苗供应基地,建成两岸当代渔业合伙示范区。推动闽台渔工劳务合伙。四、建设两岸农业合伙示范先行区。继续办好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博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提高品牌,建成两岸和全国重要花卉展示载体和花卉交易中心,带动两岸当代农业全面对接。依托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规划建设“两个中心”、“六个示范区”,推动台湾农民创业园逐渐扩大到整个漳州市;依托天福集团,推动两岸茶叶产业全面合伙。形成两岸农业合伙示范先行区域。专栏七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总规划面积3万亩,筹划用3年时间组织建设“两个中心”和“六个示范区”。“两个中心”即科技服务中心(规划50亩)、创业孵化中心(规划400亩),“六个示范区”:即花卉示范区(含核心区,规划6000亩)、果蔬示范区(规划3000亩)、茶叶示范区(规划3000亩)、渔业示范区(规划3000亩)、农副产品加工区(规划3000亩)、农畜产品加工区(规划1亩)。至,筹划引进公司落户100家(其中台资公司60家)。五、建设台湾游客大陆观光重要旅游线路。加强两岸旅游合伙,推动滨海火山、天福茶文化、土楼等重点旅游景点和旅行社服务双向对接,吸引台资开发旅游景点,借助台湾旅行社宣传漳州旅游景点和资源,拓展史迹寻踪、宗教朝圣旅游,争取把漳州旅游线路纳入台湾游客到大陆观光旅游重要线路。六、加强其她涉海领域合伙。实行BOT、股权转让、合资合伙等各种灵活方式,吸引台资投资港口、物流和当代服务业,合伙开通新航线,成立合资航运公司,合伙建设港口信息网络。勉励和扩大两岸海洋学科、科研机构之间交流与合伙,建立海洋教诲、科研、信息、环境监测等区域性网络,增长各类人员交流,逐渐实现海洋教诲、信息等资源共享。勉励在海洋信息、生物技术、医疗卫生、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技术等重大科研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第九章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严格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名市。一、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坚持“陆海兼顾、江海统筹、防止为主、防治结合”,重点控制入海污染物,改进近岸海域水质与生态环境,到,全市4条重要河流入海水质和60%近岸海域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原则,90%以上入海排污口达到排放原则。1、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允许证制度,控制陆源污染排放。加强沿海城乡、开发区和旅游区等重点陆源污染控制。加快沿海、沿河城乡生活污水、垃圾解决和工业废水解决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集中解决率和脱磷、脱氮效率,严格控制重金属、有毒物质和难降解污染物排放。实行重点陆源污染物直接排放单位重要污染物在线监测监控。加强对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环境跟踪监测,严格限制高污染项目在重点海域沿岸布点,临海公司逐渐履行全过程清洁生产。对开发强度大、工业集中港区、临港开发区,建立统一污染物排放集中解决控制区。依法对重大沿海基本设施、海岸工程、海洋工程进行严格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论证,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开发项目。2、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加大港口、船舶污水及垃圾解决力度,提高船舶和港口防污设备配备率。新建港口、码头必要配备回收船舶残油、废油、含油废水、压舱水和船舶垃圾等废弃物设施,油码头必要配备防止油污染事故解决设施。加强海洋工程和船舶溢油管理,严防海上突发污染事故发生。成立海洋污染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制定相应应急预案。规范海水养殖行为,合理控制养殖品种、规模和密度。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建设一批生态养殖示范区。3、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设立并完善市级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和重大海洋污染事故应急解决机制。建立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滨海旅游海域环境质量信息公示制度。加强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协作网络建设。严格执行海岸、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核、审批和“三同步”制度,依法严格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进行环境动态跟踪监测。到,建成自动立体实时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二、加强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保护。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和完善特色海洋自然保护区,形成良性循环海洋生态系统。1、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滨海湿地、海岛等特殊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调研和保护。加强漳江口和九龙江口红树林、东山珊瑚、漳浦菜屿列岛等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规划建设一批新有保护价值海洋自然生态、自然遗迹、地质地貌、种质资源、珍稀濒危物种、滨海湿地等海洋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海洋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2、加强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修复和治理。加强近岸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在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建设海洋生态监控区,强化海洋生态功能区监测、保护和监管。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及开发运用示范工程建设。注重人工鱼礁投放和放流增殖工作。3、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控制和压缩近海老式渔业资源捕捞强度,继续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在东山湾、诏安湾等近岸重点增养殖区建设一批生态养殖示范区。加强重点渔场、江河出海口、海湾等海域水生资源繁殖区保护,强化渔业资源开发生态环保监管。制定鱼、虾、贝等放流增殖方案,重点抓好东山湾、诏安湾等海域鱼、虾、贝放流增殖工作,规范放流增殖活动,保护和增长海洋与渔业资源。加强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工作,依法打击偷猎、偷捕受保护野生动植物行为。勉励开展人工驯养繁殖和放流,摸索保护濒危水生动植物种有效方式。专栏八漳州市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一览表保护区名称位置面积(公顷)级别类别1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云霄东厦镇1300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生态系统2龙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龙海浮宫、紫泥、角尾、港尾200红树林生态省级自然生态系统3东山珊瑚自然保护区东山马銮湾、金銮湾3570珊瑚省级野生动物4漳浦县莱屿列岛自然保护区漳浦海域2680红毛菜、海胆、龙虾、大黄鱼等县级水生野生动物三、加强海岸、河口和滩涂保护。重点治理和保护河口、海湾和城乡、开发区附近海域,持续改进近海海域环境质量。1、加强岸线资源规划和保护。依照海洋功能区划,制定海岸运用和保护规划,协调港口、临港工业、航运、围垦、养殖、防汛、排涝和旅游等开发建设,优先保证港口和临港工业发展需要。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和个别岸线“浅水深用”,严格保护深水岸线。加强有特色海岸自然、人文景观保护。禁止低滩围垦,严格保护沿海沼泽草地、红树林区等重要湿地和越冬场、回游场、产卵场等天然水产种苗繁育区。加快实行海堤强化加固工程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禁止非法采石挖砂,加强侵蚀岸段治理。2、加强河口综合治理。加强对九龙江、漳江、鹿溪和诏安东溪水环境治理,完善入海口环境监测站点网络建设,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统筹兼顾出海河口港口建设、城乡发展、农业开发及灾害防治等综合整治和生态环保。防治河口区潮灾和海岸侵蚀。3、科学有序开发运用和保护好滩涂资源。按照“规划指引、综合论证、科学决策、依法围垦”原则,有序推动滩涂围垦和围填海,加快重要海湾数值模仿与环境研究,合理拟定围垦开发规模,推动滩涂资源开发科学合理有序,防止超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筛选储备一批重大围垦项目,加快推动古雷港口陆域扩建工程。建立健全失海渔民合理补偿机制,引导渔民有序转产。四、加大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保护。按照“调节、巩固、充实、提高”原则,加快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重点建设沿海基干林带,保护和发展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滨海湿地,做好城乡绿化美化,建设农田林网等。加快基干林带断带缺口造林步伐,抓好沙荒风口治理,实现基干林带合拢。抓好基干林带加宽、优化构造及老林带更新改造、抚育等,全面提高基干林带林分质量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