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复习备考 诗歌鉴赏专题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复习备考 诗歌鉴赏专题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复习备考 诗歌鉴赏专题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复习备考 诗歌鉴赏专题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复习备考 诗歌鉴赏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题材知类型

明方向

做对题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准复习备考诗歌鉴赏专题诗歌题材概要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标志(1)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情感(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3)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词句注释】⑴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⑵水仙子:曲牌名,入“双调”,亦入“中吕”“南吕”。全曲落羽音。⑶青荧(yíng):青光闪映。⑷鏖(áo)战:激战。⑸缴缠:纠缠。⑹琅然:指笑声朗朗的样子。(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哪两种修辞手法。(4分)【答案】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展现出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翻译】一叶孤舟在夜晚停泊在洞庭湖边。岸上的灯火与这船儿相对着,闪闪发光。北风吹拂,把梅花都吹老了。我推开船窗,大雪漫天飞舞。这时候我作诗的豪情简直比大风大雪还要激荡。雪花与大风激战着,我的诗句又同飞雪纠缠在一起。我朗声大笑了起来。【创作背景】此曲具体创作年份未得确证。作者冬夜泊舟洞庭湖边,天降大雪、推开篷窗,只见天地迷茫一片,感情激荡,于是发之为曲。(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答案】小令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朔风吹老梅花片”,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推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无比畅快豪爽。【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解析】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碇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

“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咏史记怀古诗历揽古今通得失,观影知人论兴衰对接教材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咏怀古迹》(杜甫)、《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标志标题中有“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情感(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时间感慨情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对接教材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标志(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情感(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2020·全国卷3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翻译】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的玉笋。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拔出太多。自古以来,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练。(一)先读懂诗1.【看标题】由标题“苦笋”可知,本诗应是一首咏物诗。2.【抓意象】首联以“脱襁白玉婴”写苦笋又白又嫩的外形特征,尾联则以“干霄”写竹高耸入云的特点,揭示了笋长成竹的规律。3.【抓情语】颔联中的“耿介”和“苦节”两个词语,既是描绘竹的物象特征,也赋予了竹子人的优良品格。(二)再稳解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解析】选C“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错误,诗人认为苦笋长成后就具备了如魏征一样的美好品质,应该静待其成长,告诫孩子们不要在苦笋娇嫩时就过多拔出来。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题干要求找出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即要求对其形象进行具体分析。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以“犯颜直谏”著称,放在藜藿盘中的苦笋并不适口,而魏征常常令人难以接受的言行犹如苦笋并不适口的滋味。从“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来看,苦笋具有“耿介”“苦节”的特点,这与魏征刚直方正的品格似,应该得到众人的认可。【参考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对接教材篇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情感(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2020新高考1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戎马交驰际①,柴门老病身②。把君诗过日③,念此别惊神④。地阔峨眉晚⑤,天高岘首春⑥。为于耆旧内⑦,试觅姓庞人⑧。【词句注释】①戎马交驰:宝应元年,史朝义陷营州;羌、浑、奴刺陷梁州;吐蕃陷秦、成、渭等州。②柴门:指草堂。老病身:杜甫自况。③把君诗:捧着您的诗章。过日:打发时光。④惊神:神情不安。⑤峨眉:山名,在四川I成都市西南方,此指代作者所居的蜀地。⑥岘(xiàn)首:岘山,在湖北襄阳市东南,此指代郑炼所赴之襄阳。⑦耆(qí)旧:旧交。⑧觅:寻觅。姓庞人:指东汉襄阳隐士庞德公。躬耕于岘山,刘表屡邀而不出,后隐居鹿山,采药不返。这里借“觅姓庞人”,既暗示郑炼所赴之地襄阳,又表达了诗人归隐襄阳山中的意愿。[1]【译文】军马交相奔驰之际,我在草堂拖着又老又病的身子。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内心就不能平静。我所在的峨眉日色晚,你要去的岘首春意生,地阔天高再难以相见。请为我在襄阳年高望重的人中,尝试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参考答案】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故选B。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详解】“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

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对接教材篇目:《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十五从军征》(佚名)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情感(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民族和睦友好往来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对接教材篇目:《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饮酒》(陶渊明)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标志(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2)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内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情感(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5)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酬答唱和类诗歌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对接教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一般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内容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特点是常用比兴手法,表达委婉曲折。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对方的感情。②比喻。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自己的意图。③想象。想象对方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标志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情感,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表心志。情感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塑支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②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题赠诗。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励、勉励的题诗、赠诗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以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亲情。考情回顾(1)2020全国卷I《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唐]陆龟蒙)(2)2013年新课标Ⅱ《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宋]朱熹)(3)2013年重庆卷《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4)2012年北京卷《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清]顾炎武)酬答唱和类诗歌1.了解背景诗人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其思想感情,时代风貌会影响诗人的情感,创作背景对理解思想情感也至关重要,这些必然会在诗作中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来。了解诗人朋友交往的缘由,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

2.分析标题诗歌的题目,有的有标志词“酬”“和”“赠”“次韵”“答”,有的词带有一定的情感,如“怀”“思”“送”“寄”“答”等词,这些词往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3.领悟情语①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②细心寻找隐性“情语”,即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需要引起注意。③明确“情语”出现的位置。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在中间及小序中;隐性“情语”一般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4.揣摩景语

①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②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③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5.推断典故把握典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一面”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对现实、对自己的情感态度。6.辨析手法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酬赠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典例】(2020·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翻译】虽然我和你错过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机会,我也一直在家教书授课,可惜没有写出什么诗。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我交代家人准备了野游的用品,能让我如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地出游,又另外准备了施舍山僧的斋食。希望你的眼疾能早日康复,到时我们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一)先读懂诗1.【看标题】从标题看,“奉和”和“次韵”表明本诗是一首唱和诗。“见寄”则说明之前皮日休已先给作者写过一首诗。2.【抓情语】首联中的“失”意思是“错过”,暗含了诗人对前次未能与友人聚会的遗憾之情。颔联中的“欲”字表达了作者对走进自然赏玩春景的盼望。尾联中的“不怕”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宽慰之情。3.【抓意象】“三秀芝”指一年开三次花的灵芝,借指美好的春光,尾联中的“江花”亦指此意。“野鹤”即野生的仙鹤,在古诗中常喻指“隐士或闲散的人”。(二)再稳解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解析】选A“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诗歌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奉和”是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是“寄给我”,“次韵”是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因此可以推知此诗是皮日休患病居家时给作者陆龟蒙写了一首诗,陆龟蒙因而所写的酬和之作。两人以诗会友,没有“不通音讯”。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解析】题目问的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通过诗句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倾向。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皮日休的和诗,而皮日休正患病在家,因此诗歌应蕴含对友人的宽慰。从首联来看,对于不能和友人相会,作者是遗憾的;从诗歌尾联中“但医”“不怕”来看,作者期盼友人病愈,并且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握技法】把握诗歌情感的思想方法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往往都表达着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哲理感悟类诗歌【主题解说】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一)哲理诗的类型1、借景说理此类诗与写景抒情类诗歌不同,诗歌中

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寄寓某种道理或为说理作铺垫的。【哲理解读】(1)解读艺术形象: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本体——借景说理--喻体清澈的方塘——优美的文章源头活水——生活体验(2)解读隐含理趣:原意: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2、借物说理

这类诗通常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的。

(二)方法点拨1、哲理诗特点归纳: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2、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3、哲理诗常见手法及修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借古喻今、比喻、对比等。4、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哲理解读--(由浅入深)--隐含理趣:原意--(由此及彼)--新意【典例】(2020·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翻译】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功成名就,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往往是由于当时蒙昧、糊涂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的真相。多少典籍记载的并不是最真实最精华的内容,更何况传写一个人如同绘画一般,最难表现的是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一)先读懂诗1.【看标题】从标题看,“读史”表明本诗是一首咏史诗。2.【抓诗眼】从尾联可以推测出,首联中的“功名”“行藏”,颈联中的“精神”所说的对象都是“高贤”,因此本诗其实是一首替历史上的“高贤”鸣不平的咏史诗。3.【抓情语】首联中的“何人”、颔联中的“末俗”、颈联中的“糟粕”、尾联中的“区区”都有指代典籍(史书、史官)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典籍(史书、史官)持有否定的态度。(二)再稳解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解析】选B“无法避免”说法绝对。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解析】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难以做到绝对客观真实。第二问承接第一问,要求考生回答由此得到的“启示”,这一“启示”显然既要与“读史”有关,也要与“史书失真”有关,如果能注意到这两个条件,就不难理解所要回答的“启示”大意应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近似。【参考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防易错】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对我们有何启示”,有的同学误以为这是一道开放性简答题,回答什么都可以得分,其实这一理解是有风险的。首先,“对我们有何启示”这一问紧承前一问而来,显然要求回答的是由“史书失真”而引发的启示,这就给“启示”做了内容限制;其次,“启示”之前的“对我们”也是一种限制,“我们”特指应考的高三学生,“史书失真”可能给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的“启示”,但与高三考生有关的,主要是“读书(史)”方面的“启示”。可见,对于看似开放的试题,谨慎审题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投赠干谒诗【主题解说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干谒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注意揣摩诗人的感情。虽然干谒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但古代文人都是谦谦君子,不会直接将才华外露。因此他们都通过作干谒诗的方式,既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又显委婉含蓄。(2)要注意分析诗人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在干谒方式上,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手法。对接教材: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干谒,就是有求于人,特别是向达官贵人、在上位者进行请求,使他们关照自己,为自己延揽声誉等。内容按照干谒的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干谒诗歌的风格类型:1.温婉含蓄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2.真诚恳切,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3.自负豪迈,如:李白《上李邕》4.不卑不亢,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标志①从题目上看,有“授”“赠”“谒”“上”等字眼。②在干谒方式上则又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③干遏诗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我们要从干谒诗的写作时间、干谒者的生活状况及干谒者的身份出发。情感①求取科举登第:为取得进士出身,一批批应试举子纷纷加入以诗干谒的洪流之中;或由于制举要求无论荐举还是自举,均须由现任官员相保,不得不对权贵干谒。②围绕铨选、调迁:前进士为求早日出仕,前资官为求顺利通过铨选,自然要干谒。③请求入幕:历来幕主往往非贵即显,需要事先或文或诗以显才华来打动幕主。④代人干谒:明确的代人干谒,尤其是中唐以后,这种干谒往往和送别紧密相连。考情回顾(2019·高考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唐杜荀鹤)【典例】(2019·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翻译】我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是追寻道的意志长期存在,我不趋附权势只信奉儒家思想。只希望主考官将我的考卷读完,我不求考取官位,只希望能得到您的评论指正。雨中垂钓江边,不禁生出思乡之情,风吹木叶在秋夜里传出阵阵寒意。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相应的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一)先读懂诗1.【看标题】标题中的“投”表明本诗是一首“投赠”诗,即诗人写给具体人物的诗歌作品。2.【抓情语】首联中“贱”的意思是“地位低下”,暗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颔联中的“只望”与“不求”对比鲜明,隐含了诗人凭真才实学改变命运的期待。尾联中的“不受”则表达了诗人孤傲的个性。3.【抓意象】颈联中,“垂纶”指垂钓,后常用来借指隐居或隐士;“雁夜魂”其实指大雁的叫声,在诗中可以渲染孤独凄凉的氛围。(二)再稳解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无中生有】【解析】选D项,“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相应的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颈联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诗人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握技法】本题要求回答诗句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这是借鉴了散文设问技巧的一个问题,回答本题要从理顺全诗内容思路的角度入手,同时特别关注题干的答题提示。例如从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一句可以推知,颈联属于借景抒情的写法,那么其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必然是“寓情于景(物)”,形象具体。而由“其他各联直抒胸臆”又可以推知,全诗整体写得较直露,颈联写景自然就会在结构上起到舒缓节奏、避免直白的作用。政治讽喻类诗歌鉴赏【主题解说】

主要是借社会现实来表达讽谏之意,因而对社会现实的呈现是诗歌的重要内容。从这类诗的内容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刻画人物形象;二是记述某个事件;三是描述某种现状。讽喻诗多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以达到劝谏的目的,诗中的情理一般不是藏而不露的,而是在诗中有明确揭示的。放言五首·其一①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④兼照乘⑤,可怜光彩亦何殊。【注】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⑤照乘,指明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参考答案】1.B【“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分析错误,颔联两句意为世人只爱臧生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子那样的高贤,从诗人“但爱”“可知”两词看出诗人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但性质不同。】隐逸情怀类诗歌鉴赏【主题解说】

从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心隐”,中国历代浪漫的诗人们在这种出世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崇拜隐士、崇拜自然、追求与自然山水合一的思想境界,隐逸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追求。而归隐者对噪乱尘世的回避,对人间种种羁绊的逃脱,加上独自归隐的孤独,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点。

示儿家教类诗歌鉴赏【主题解说】中国是一个有诗教传统的国家。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家风家教内容的,这些诗篇语言恳切,感情真挚,希望殷殷,今天读来既品诗词之美,又沐家教春风。【典例】(2021年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