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 诗歌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 诗歌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 诗歌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 诗歌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 诗歌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诗歌主观题命题规律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规定了诗歌选文的时间范围,一般而言所选的应该是1840年以前的作品,近现代和当代诗歌不是选材的范围。“诗歌”,是个较大的概念,应该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个大类,格律体中的诗、词、曲(小令)都是选择的范围。“鉴赏”,是文学理论中一个常用的概念,有它自己的学术定义,鉴赏首先是要有较高的文学理论素养,但高考中的“鉴赏”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理论中的“鉴赏”。通俗点说,就是要求考生能感知诗歌的妙处,并能指出“妙”在哪里,还要求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妙”。年份作者题材诗题类别2022新Ⅰ卷魏了翁宋词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叙事词2021新Ⅰ卷杨巨源唐诗寄江州白司马寄赠诗2020新Ⅰ卷杜甫唐诗赠别郑炼赴襄阳赠别诗/送别诗2020·Ⅰ卷陆龟蒙唐诗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唱和诗2019·Ⅰ卷陈与义宋诗题许道宁画题画诗2018·Ⅰ卷李贺唐诗野歌叙事抒怀诗2017·Ⅰ卷欧阳修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七言律诗2016·Ⅰ卷李白唐诗金陵望汉江怀古诗2015·Ⅰ卷岑参唐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送别诗2014·Ⅰ卷无名氏宋词阮郎归伤春词2013·Ⅰ卷陆游宋词鹊桥仙叙事抒怀词2012·Ⅰ卷晏几道宋词思远人闺怨诗2011·Ⅰ卷周朴唐诗春日秦国怀古怀古诗历年诗歌总体情况1、选材方面,2007-2012新课标仅一卷,2013-2015新课标分Ⅰ、Ⅱ卷,2016-2020新课标卷分Ⅰ、Ⅱ、Ⅲ卷,2020年还有新高考Ⅰ、Ⅱ卷,2021-2022年新高考Ⅰ、Ⅱ卷、甲、乙卷。16年全国卷37套试卷中除2010年新课标卷选择了南朝诗人江总的乐府诗《雨雪曲》外,其余诗歌皆集中在唐宋诗词:诗31次,词6次;唐代为17次,宋代为21次;熟悉作者22次,不熟作者17次(其中13位作者注释都有)。由此可见,考查唐宋诗词,尤其是熟悉作者的作品仍是高考的一大趋势。如2022年四套全国卷中三套试卷中Ⅱ卷李白、甲卷欧阳修、乙卷王勃。2、考查形式,除2014新课标Ⅱ卷、2022年新·Ⅱ卷考查两首对比诗词外,其余的都只考查一首诗,2016年以前只考二道主观问答题,2017年开始以一道五选二(5分)和一道主观问答题(6分)为主。2018年诗词鉴赏题较2017年下降2分,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客观赏析题由多选变为单选(3分),整体难度有所下降,规范性有所提升。3、题材方面,名家的非著名诗作和非名家的著名诗作将作为考查选材的热点。从作者来看,开始转向名家作品为主,近年会以唐宋名家为主,一线唐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后会考二线的初唐四杰、贾岛、韩愈、柳宗元等。宋代的苏轼、辛弃疾、陆游、欧阳修以后,会考李清照、苏门四学士、晏殊等。按考过的不考的原则,高考仍会以一线的宋词名家为主,大胆预测为李清照、晏殊、李煜、柳永、姜夔、张孝祥等名家。诗词鉴赏依旧选熟作者、生作品,要求学生必须多读诗词,有系统的进行诗词赏析训练,并具备赏析写作能力。诗歌最新变化

新高考诗歌阅读题,最大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命题的题材视野开阔,二是题干的变化。1.题材的多样性

高中语文教材常见诗歌题材为送别诗、咏史诗、羁旅诗、咏物诗、田园诗、边塞诗、登临诗、闺怨诗。高考命题的题材视野很开阔,很多作品都不是教材中常见的诗歌题材。这种变化,使得诗意理解变得困难,很多平常掌握的鉴赏方法不再适用。比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属于叙事词,2021年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属于寄赠诗,2020年全国卷I《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属于唱和诗。2.题干的变化

主观题型设置不外乎形象概括题、诗意理解题、情感分析题、语句赏析题、手法技巧题和比较鉴赏题几类题。以前,诗歌主观题题干一般都有明确的答题指向,主要特点就是题干中有授课时常见的术语,考生一看就明白应该答什么。比如:[2021·乙卷]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2020年·Ⅰ卷]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2019年·Ⅰ卷]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2018年·Ⅰ卷]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2017年·Ⅰ卷]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2016年·Ⅰ卷]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第2小问“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似乎就预示了某种变化,这两年虽然仍有部分题目的题干有着明确的答题指向,但大部分题目的题干开始变得似乎有点“不知所云”,主要特点就是题干中已经没有授课时常见的术语。①题干要求,指向明确的有:[2022·新Ⅱ卷]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2022·乙卷]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2020·新I卷]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题目的题干似乎有点“不知所云”,主要特点就是题干中已经没有授课时常见的术语。②题干要求,指向不明确的有:[2022·新Ⅰ卷]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2022·甲卷]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2021·新Ⅰ卷]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2021·新Ⅱ卷]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2021·甲卷]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2020·新II卷]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2020·Ⅱ卷]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2020·Ⅲ卷]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③结论

严格来说,高考题命题严谨,题干问得都很明确,之所以说有的题干要求指向不明确,是因为题干不是使用常见的概念术语提出问题。

古代文论讲“诗言志”,把这个“志”讲明白,上述题干就好懂了。在诗歌教学中,通常会力求清晰地界定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等概念,当题干中没有平时学习所常见的术语时,考生答题靠“蒙”的情况肯定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认识的差异,诗歌教学应该作出一些必要的调整。1.建构知识体系

古代讲“诗”言志,命题者也讲“诗言志”,以前往往强调诗歌术语。要赢得高考就必须深度研究高考真题,准确理解对诗歌的认识就藏在高考题的“题干”与“答案”里。

新高考,命题引导教学。备考过程中可以从术语开始,准确理解形象(意象、意境、人物形象、物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概念。在系统掌握这些概念术语的基础上,联系“诗言志”建构知识体系。2.建立能力系统

诗歌学习,无非内容与技巧两个方面。词句理解、诗意理解、意象意境、形象、情感属于内容,语言风格、手法属于技巧。

识记必要的体裁常识、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古代诗词词汇、意象、典故。词句理解、诗意理解、意象分析、意境鉴赏、形象鉴赏、情感鉴赏、语言风格赏析、手法技巧鉴赏,各项能力,逐项逐项加以训练,建立能力系统。2024年诗歌备考建议3.解题指要先理解,后鉴赏,解答诗歌鉴赏题必须从诗意理解开始。解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读懂诗歌作品后再做题,审题重在分析题干提供的答题方向。重视不同题型的答题要求,答案可分点作答,要有得分点意识,也要结合诗句分析。4.“反套路答题”基本解题思路:一是审题,问什么,答什么,拆解题干的要素,找到答题方向;二是找知识点,题干考察哪一个诗歌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体系要牢固掌握(备考知识);三是结合选项,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诗句,对照知识点来做分析解读(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四是分点分类归纳作答,答准答全。2022年高考真题逐题解析[2022·新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A[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解析有误。上阕前两句“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释意为:“无边无尽的春色,然而我却执著地约您一起登高南山,去寻觅,去感受人日之节的人情风俗盛景。”“苦”字是苦苦地,是一种追求的执著。下阕首句“翁前子后孙扶掖”,中的“翁”指“父亲”,引申为祖父,泛指老年人,“翁”并非指作者自己。老翁于前,儿子于后,祖父同行,孙子扶掖,长幼有序体现儒家的“礼孝”伦理大义;并不是指作者“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曲解文意。故选A。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wù日,约在春分前后。商行贾坐:商贾均指生意人,在古代的分界是行卖叫商,坐卖叫贾。无边无尽的春色,然而我却执著地约您一起登高南山,去寻觅,去感受人日之节的人情风俗盛景。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翻译诗句:结合选项与简答题的题干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审题]“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不是使用常见的概念术语提出问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道题,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要怎么做答题区间:下阕建立答题模型:①做人道理一+词句内容②做人道理二+词句内容③做人道理三+词句内容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建立答题模型:①词句内容+做人道理一②词句内容+做人道理二③词句内容+做人道理三官方标答:①“翁前子后孙扶掖”句,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句,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官方答案:①“翁前子后孙扶掖”句,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评分标准:

找到“翁前子后孙扶掖”的句子或表达出句子大意,或翻译这个句子,得1分,但不重复得分。

答到“家庭中要形成亲厚和睦、和谐融洽的伦理关系”或答出此类意思得2分。2分其他答案示例:“孝顺、孝道、尊老爱幼、家庭关爱、家庭和谐、家庭和睦、家庭融洽、家庭快乐、家庭幸福美满、家人团结友爱、家庭伦理、亲情、天伦之乐”1分其他答案示例:开心、祥和、亲厚、友善、互帮互助(无家庭要素)对父母、长辈感恩官方答案:②“商行贾坐农耕织”句,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评分标准:

找到“商行贾坐农耕织”的句子,或表达出句子大意或翻译这个句子得1分。但不重复得分。

答到“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要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或答出此类意思得2分。2分其他答案示例:各行各业做好本职工作、各行各业努力工作、好好工作、胜任工作、吃苦耐劳、勤劳、热爱劳动、乐业敬业、恪尽职守(强调各行各业占1分)1分其他答案示例: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工作、好好工作、胜任工作、吃苦耐劳、勤劳、热爱劳动、乐业、敬业(未突出各行各业)0分其他答案示例:包容、理解、体谅、知足常乐、及时行乐、乐观、生活态度积极、诚恳、感恩、希望、关爱后辈、脚踏实地、遵守规则其他答案评分标准:※未选对句子,道理正确的按标准给分。※“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两个句子,如果表述成“词的六、七句”或“下阕的第一二句”也可各得1分。※抄写词的下阕内容可得1分,抄写整首词则不得分。考情:1.存在相当一部分的空白卷。一定要完卷。2.未能读懂诗歌,导致分析作答错误。如将“商行贾坐农耕织”理解为“商人不要忘本,即使富裕了也要时常到农田中去参加劳动”。或者是“商人在路上散步或坐着,观看农人耕种织布,体现出贫富的差距、阶级的差别”等,总结出的道理也完全错误。3.作答不完整,只答到其中一点,多学生答到第一点。4.解答思路不合理,不遵从“概括+分析”/“分析+概括”的作答方式,直接答做人的道理而忽略了对原词中诗句的引用分析,导致丢失了宝贵而又易得到的2分。[2022·新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诗句: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老朋友,沿着寻阳和五溪,顺着滚滚长江逆流而上,就会直入到巫山深处。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诗句: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名山盛境来自于人们的互相赞颂和传播,待您到达南中,一路游赏,切身体验,自然会称赞这一路美丽的风景。这里是“称”是称赞的含义,B选项错译。B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诗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远远地遥望,你别去的船帆已经再也看不见,日暮傍晚,斜阳满江,只剩下滚滚长江空自奔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共同表达方式:以景结情P142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诗意:老朋友,沿着寻阳和五溪,顺着滚滚长江逆流而上,就会直入到巫山深处。名山盛境来自于人们的互相赞颂和传播,待您到达南中,一路游赏,切身体验,自然会称赞这一路美丽的风景。送君别离,恰又逢八月中秋,秋风吹动,两岸芦花,飒飒飞舞,更是伤心不舍,无限忧愁。远远地遥望,你别去的船帆已经再也看不见,日暮傍晚,斜阳满江,只剩下滚滚长江空自奔流。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①通过写景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以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情)②借某物来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③借助某事来抒情:即事抒怀、用典抒情④借助议论来抒情⑤借古讽今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审题]“离愁别绪”:诗歌思想感情;“如何表现”明确了答题方向(考查抒情手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明确了答题区间和要求,联系全诗简要分析。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官方标答: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组织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2022·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解析]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中“都是直接描写”解析错误,欧诗中对于画眉鸟的描写是直接描写,“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直接写出了画眉鸟在林中的飞动太快。而文诗中只是侧面描写,只是通过写诗人在不同环境之下听画眉鸟声音的感觉不同,来烘托闲适怡然的心境。因此,文诗并没有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也并不是咏物诗。A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鸟》释意:

千百声的鸟的鸣叫声,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绽放着万紫千红的山花的高低有致的林木里。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画眉禽》释意:

在好风吹拂下整日闲坐于窗前,刚刚听到画眉鸟一声婉转动听的啼叫,抬头一看,是画眉鸟从高高的笼子里面飞下。朝廷官事简洁,人们都悠哉闲散,感觉如同身处连绵起伏的山峦之中,清净澄明。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审题]“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考查运用不同手法刻画物象在诗歌作品中的作用。备考知识:

物象诗歌主要指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拿别的人或事物来比自己),与作者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建立答题模型:⑴欧诗用_______手法,借画眉鸟的_______特点来表达_______情感/志向/追求。⑵文诗用_______手法,借画眉鸟的_______特点来表达_______情感/志向/追求。组织答案:⑴欧诗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借此抒发的是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⑵文诗通过对画眉声音的侧面描写以及听到声音感觉的前后对比,衬托作者公堂事简,工作清闲,心情惬意的状态。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组织答案:⑴欧诗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借此抒发的是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⑵文诗通过对画眉声音的侧面描写以及听到声音感觉的前后对比,衬托作者公堂事简,工作清闲,心情惬意的状态。官方标答: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2022·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诗句: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我们拥抱告别就像老朋友一样。[解析]颔联“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就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由此可见,A项“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的结论是无根据的。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诗句: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我们在患难之时相识,今日我在白下驿送你离开。就像当年韩信寄食南昌亭长家,那些辛苦的日子我不会忘记。A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