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_第1页
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_第2页
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_第3页
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_第4页
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第一节30年代散文概述一、发展状况30年代是现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期。30年代的散文并没有因为政治化和诸多论争而走向危机,相反,由于多方面的艺术探求而获得了生机。不同思想倾向和艺术见解的作家创作活跃,不同的散文体式和不同的风格流派得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杂文长足进展,小品文盛极一时,报告文学异军突起。二、繁盛原因1、动荡的社会现实。(社会)2、散文文体意识的强化。(自身)3、艺术借鉴视野的开拓。(影响)三、艺术特征1、散文格局多元化。2、写实主义思潮兴盛。3、报告文学成熟与繁荣。第二节鲁迅的杂文一、创作概况自1918年8月,鲁迅用白话发表第一篇杂文《我之节烈观》,9月发表《随感录·二十五》,此后便几乎以平均一年一集的速度写作杂文,到1936年去世,没有间断,终生不辍。鲁迅一生写了下了大量的杂文,编辑成集共有16部之多,忠实地记录了作家的思想和“时代的眉目”。二、思想内容鲁迅的杂文为社会的沉疴和国民的精神病态开出一份份病灶的“诊断书”;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思想理论斗争。(一)前期杂文(1918-1926):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对封建礼教、道德、宗法制度乃至整个封建文化的批判。(1)批判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如《我之节烈观》、《论雷峰塔的倒掉》、《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2)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春末闲谈》、《灯下漫笔》。(3)批判封建迷信如《论照相之类》等。2、批判国民性的弱点。(1)麻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知自己的可悲可怜。如《娜拉走后怎样》等。(2)妄目自大或“阿Q精神”如《随感录三十八》等。(3)自欺欺人:瞒与骗如《灯下漫笔》、《论睁了眼看》等。(4)卑怯如《华盖集·忽然想到七》、《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等。3、批判国粹主义如《随感录三十九》、《看镜有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随感录三十五》等。4、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官僚政客及其帮闲文人。(1)女师大风潮如《一点比喻》、《死地》等。(2)五卅事件如《忽然想到十》等。(3)三•一八惨案如《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夏三虫》等。(二)后期杂文(1927—1936):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集》等。1、政治批评(1)抨击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揭露帝国主义侵略阴谋。如《铲共大观》、《友邦惊诧论》、《非所计也》、《我们不再受骗》等。(2)揭露国民党对进步文艺家的迫害(尤其是揭露国民党对“左联”的迫害)。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为了忘却的纪念》、《写在深夜里》等。2、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如《吃白相饭》、《爬和撞》、《推》、《电的利弊》、《家庭为中国之基本》、《男人的进化》等。3、文化战线上的思想理论斗争(1)对“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如《“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与运命》等。(2)就文学创作的“人性论”问题与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论争如《“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3)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如《论“第三种人”》、《又论“第三种人”的出路》等。(4)批评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错误,积极引导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①与太阳社,创造社的论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如《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命》、《现今的新文学概观》等。②对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支持与指导如《二心集》中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上海文艺之一瞥》等。③发表对文艺大众化的看法④“两个口号”之争(“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三、艺术特色(一)绵密的逻辑和生动的形象的高度统一。(二)塑造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三)主观思想情感个性的注入。(四)自由创造、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四、价值意义(一)鲁迅杂文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活的中国的“人史”。(二)鲁迅推动了中国现代杂文文体的形成和发展。(三)鲁迅杂文开拓了新的审美境界。第三节各流派代表散文创作一、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一)“鲁迅风”杂文鲁迅的杂文影响和启发了一批作者,形成了“鲁迅风”杂文作者群。他们用杂文针砭时弊,多数属于政论性质的文章。主要作家作品有:徐懋庸及其《打杂集》、《不惊人集》,唐弢及其《推背集》、《海天集》,以及聂绀弩、周木斋、柯灵、巴人、徐诗荃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瞿秋白的十几篇杂文,被鲁迅收入自己的集子《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和《准风月谈》中,读者竟不能加以区分。唐弢的《新脸谱》一文,被误认为是鲁迅所作而受到攻击。这足可证明鲁迅对这一时期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杂文的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加以概括的。1、瞿秋白(1)生平与创作简介瞿秋白(1899—1935),江苏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刑场后,盘膝坐在草坪上,饮弹洒血,慷慨就义,时年36岁。(2)杂文创作瞿秋白出版有杂文集《乱谈及其它》(1938)。1933年7月,瞿秋白以何凝为笔名编选并作序的《鲁迅杂感选集》出版,他在序言里对鲁迅杂文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作用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说:“鲁迅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的代名词。”瞿秋白这种对于杂文文体的自觉意识,对于杂文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的杂文特别注重现实性和战斗性。在鲁迅风格影响下,多为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如《流氓尼德》《财神的神通》等对新军阀的统治进行了有力的鞭挞,揭露了军阀们在外国“大财神”的指使下进行内战,屠杀人民的罪行;《狗样的英雄》批判“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猫样的诗人》则讽刺新月诗人等等),同时也呼唤新世界的诞生(《一种云》、《暴风雨前》)。在表现手法上,瞿秋白的杂文变化多端,他善于将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杂剧和寓言等形式融合在自己的杂文创作中,像《曲的解放》就是运用元杂剧的形式,讽刺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王道诗话》用寓言的形式批判胡适。他还善于像鲁迅一样将政论与抒情结合起来,有些篇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氛。在《一种云》里,他号召人们自己去做“雷公公”、“电闪娘娘”,用“惊天动地的霹雳”去拨开“满天的愁云惨雾”。在《暴风雨之前》里,他预言“没有暴风雨的发动,不经过暴风雨的冲洗,是不会重见光明的”。2、唐弢(1)生平与创作简介唐弢(1913—1992),原名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1913年出生于浙江镇海的农民家庭。唐弢初中时家贫辍学,入上海邮局作拣信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创作,以散文和为主,其风格接近鲁迅,并因此与鲁迅结识。1933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后结识鲁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化运动,参加初版《鲁迅全集》编校。又支持《鲁迅风》周刊,编辑《文艺界丛刊》,兼任中学教职。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回邮局,与柯灵合编《周报》,参加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民主运动。《周报》被禁,转编《文汇报·笔会》。新中国成立后,致力鲁迅著作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坚持杂文、散文创作,历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等。195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1992年唐弢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唐弢一生写了大量的散文、杂文、时评,并以《晦庵书话》的形式记录了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出版活动。所著杂文思想、艺术均深受鲁迅影响,针砭时弊,议论激烈,有时也含抒情,意味隽永,社会性、知识性、文艺性兼顾,先后出版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短长书》、《唐弢杂文选》等,散文随笔集《落帆集》、《》等。唐弢是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海内外公认的权威学者,曾参加过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还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辑录、考订了鲁迅佚文。他的一系列关于鲁迅创作的著述,在鲁迅研究史上享有很高声誉。唐弢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史料、史论方面有重要贡献,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3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是学习现代文学的重要著作,被列为高等院校文科通用教材。(2)杂文创作早期的杂文,有些是刻意模仿鲁迅的,有些是潜移默化地有着鲁迅的影响。他很快就从这种模仿和影响里走了出来,逐步建立起了个人的鲜明风格,甚至可以说他谋略创造一种杂文的文体,我们因此可以说他是杂感的文体家。唐弢为文的最大特点是独创性。唐弢于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杂文集《推背集》,同年5月出版《海天集》,《投影集》是第三本杂文集。粗略地看,唐弢的杂文确实有些貌似鲁迅,如1933年国民党文化检查官和帮闲文人就把他的《新脸谱》误认为鲁迅的杂文而加以讨伐,但仔细分辨,就可以看出他的境界比较浅露,达不到鲁迅的深刻与广博。但他能吸收鲁迅杂文泼辣善辩、警拔简练的笔法,并形成了自己叙述简约,遒劲犀利,幽默沉郁的独特风格。他的《谈礼教》、《鬼趣图》、《狗和养狗的人们》、《文苑闲话》等篇,或批判封建文化,或抨击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或表达对恶骂鲁迅的愤慨,对“狗”样人们的鄙夷……其杂文批判的锋芒藏起来,而感情沉郁悲愤,加之叙事成分的增加,呈现出散文化倾向。杂文中有诗意,正是唐弢诗人气质在文体上的一个反映。在写法上,唐弢杂文善于将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文章中充满诗情与理趣。他还善于借古喻今,往往借现实与历史的一点因由,生发开来加以剖析,如他写于30年代末的《雨夜杂写》,借清王朝的“禁毁书籍,改审旧作”的倒行逆施,暗讽国民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不但是毁尸灭迹,而且还借刀杀人”。文章抒写从容舒展,凝重有力。唐弢也有叙事和抒情散文,这类散文不但有杂文的简洁明朗,而且抒情性更强,词章更华美。但使其成名的,还是杂文。抗战时期,唐弢的杂文写作更为勤奋多产,先后结集出版了《投影集》、《劳薪集》、《识小录》。抗战胜利后出版了《短长书》。3、徐懋庸(1)生平与创作简介徐懋庸(1910——1977),原名徐茂荣,回春、高平,化名余致力、余扬灵,浙江人。6岁进小学即显示过人天赋,高小毕业因家贫辍学,随父贩、修纱筛,如饥似渴借书自学,被讥为“知识的乞丐”。1923年起,徐14岁开始在县内小学任教,1925年参加县进步青年组织“青年协进社”,在《上虞声》上发表文章。1926年受叶天底影响开始参加第一次大革命,同年加入国民党。后因政府通缉,逃亡上海,考入半工半读的劳动大学。193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学部,同时自学法、英、日三国文学,开始翻译文艺作品。1932年翻译了《托尔斯泰传》。1933年夏开始写并向《申报·自由谈》投稿。他的杂文笔法犀利,揭露时弊不留情面,批判社会一语中的,因风格酷似鲁迅而以“杂文家”出名。1934年在上海加入“”,任常委、宣传部长、书记等职,与鲁迅交往甚密,撰写了大量犀利、尖锐的杂文。1935年出版《打杂集》,为之作序。同年翻译日本、苏联等国的进步著作。1936年因“左联”解散等问题写信给鲁迅,鲁迅为此发表了《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问题》。抗战爆发后,1938年到延安,加入。以后任抗大教员及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主席、《华北文化》主编、冀察热辽联合大学副校长等职。解放后,历任秘书长、党委书记、副校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武汉大学当政期间,独断专行,粗暴对待知识分子。1957年被划右派,后改正。1977年病逝南京,1978年平反改正。(2)杂文创作他也是3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杂文作家,此时出版有《打杂集》(1935)、《街头文谈》(1936)、《不惊人集》(1937)等杂文集。鲁迅曾为他的《打杂集》作序,说他的杂文生动、泼辣,也能移人情。他的杂文下笔从容自如,从记叙生活片断,到谈论中外掌故逸闻,大都用质朴的文字娓娓而谈(这与他来自生活的底层,经历过人世的磨难,因此思想较为沉实有关),虽无激烈言词,但说理透彻,辩驳有力。《苟全性命法》、《羊和猫》、《忍辱与耐痛》、《“泽及牧畜”》、《说打》等文,都迂回曲折而又剔肤见骨地揭露和鞭挞了国民党统治者实行的法西斯主义专政和对人民的高压政策。《过年》一方面写负债者有家不能归,另一方面写债权人催租逼债,对比鲜明。《收复失地的措施》引用史籍,嘲讽国民党当局的媚外反共政策。《神奇的四川》亦引史据实嬉笑怒骂,揭露四川军阀横征暴敛,鱼肉人民的罪行。不过他的杂文涉及的社会面较小,观察力也不够深刻犀利。但他那流畅隽永的文风,在杂文创作中是别具一格的,给当时的杂文创作增添了异彩。鲁迅特地为他的《打杂集》作序,不但肯定充分肯定徐懋庸杂文创作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上的成就,还借此表达了对以后的杂文创作的“乐观”,鲁迅说:“我还更乐观于杂文的开展,日见其斑斓”,他说杂文“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他还有《街头文谈》一书,属于通俗性的文艺丛话。此外,聂绀弩的酣畅淋漓、周木斋的细严缜密、柯灵的潇洒清丽,以及陈子展的考证,孔另境的随笔,甚至“左联”时期的茅盾、郁达夫、阿英、陈望道等的杂文创作,都共同丰富了30年代的杂文创作。(二)风格多样的散文杂文是左翼作家最拿手的文体,但他们同样也钟爱小品散文,在这方面有丰硕的收获。30年代擅写散文的左翼作家有茅盾、萧红、郁达夫、巴金、吴组缃等等。(1)茅盾茅盾30年代出版有《茅盾散文集》(1933)、《话匣子》(1934)、《速写与随笔》(1935)、《故乡杂记》(1936)和《印象·感想·回忆》(1936)等散文集。他的散文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上海市场和工厂,以及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的广大农村,都作了生动的描绘,显示了旧中国的日益萧条与败落、破产与崩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幅多彩的画卷。茅盾在30年代还写出了更为成功的散文诗,如《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等,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歌颂革命的雷电,盼望着浩浩汤汤的暴风雨,更盼望明天的日出。这些篇什洋溢着激昂的情感,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于白色恐怖中的人民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2)郁达夫郁达夫曾经一度加入“左联”。郁达夫30年代几乎是过着一种名士式的隐逸生活,成为出色的山水游记作家。此时他的散文集《屐痕处处》(1934)、《达夫游记》(1936),大多是一些优美的游记,由于远离斗争风暴,心情十分寂寞,他徜徉于山水之间。这些游记小品如同一幅幅水墨山水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但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处身于社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及对于黑暗现实的愤慨之音。如写于“左联五烈士”牺牲后不久的《钓台的春昼》是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写他离沪避难浙江,游严子陵钓鱼台的情景。文章以写意的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他家乡的富春江因他的优美文字而增光添彩),写桐君山的月色灯光,写钓台的孤静荒颓。并以梦幻的手法,以诗入文,讥评时政。他大量的游记确实是清新秀美,才情纵横,极富神韵的;不过有时受伤感情绪的驱使,不够洗练。(3)巴金属于“左联”以外的巴金的散文小品跟他的小说一样,以擅长诉说自己的内心而取胜,以一种平朴自然发出自己的心之歌音。3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旅途随笔》(1934)、《点滴》(1935)、《生与忏悔》、《忆》(1936)、《短简》《控诉》(1937)等。他的散文有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对封建大家庭的诅咒,还有对亲人与亡友的怀念。这些散文小品因“笔端常带感情”,因而对读者产生了一种魔力般的艺术感染力。(4)其他艾芜以小说的笔法写散文。他的《山中牧歌》、《漂泊杂记》在西南边陲的浪漫风情中,透显出朴素清新。萧红的《商市街》、《桥》集中的作品挥洒自如、明丽哀婉、浑然天成。另外,与“左联”接近的吴组缃,他的《黄昏》、《泰山风光》等有小说的情致。二、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一)生平与创作简介林语堂(1895——1976),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出身在一个基督教背景的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但林语堂详尽探索中西方哲学思想后,于晚年才真正成为一名,其哲学探索历程记载于《信仰之旅》一书,他晚年自提一副对联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自小学、中学至大学都就读于教会创办的学校。191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学校教英语。1919年秋赴美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并开始署名“语堂”发表文章。1924年后为《》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任文学院长写,并研究语言。1927年到武汉任中华民国秘书。1932年主编《》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成为主要人物。1935年后旅居欧美,在法国用英文写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在美国用英文写了《》、《》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任校长,但后来由于经费等问题,与南洋大学董事会意见不合,在大学开学前离职。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主要著作】从1924年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散文始,到1936年赴美之前,他发表的各种文章(多为散文)近300篇,先后出版了《剪拂集》(1928)、《大荒集》(1934)、《行素集》(1934)、《披荆集》(1936)。侨居国外后,出版《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等文化书籍,宣传中国文化。另外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林语堂1965年他从美国到台湾定居后,又出版了《无所不谈》一、二集。(二)散文创作1、概况林语堂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语丝》时期从1924年到1928年这是林语堂散文创作的前期。20年代的林语堂是“语丝派”的主要成员,写了一些富有战斗气息的杂文小品,(2)《论语》时期30年代是林语堂散文创作的高峰期。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了《论语》,1934年4月又相继办了《人世间》、《宇宙风》。他与周作人积极提倡幽默、性灵小品文,鼓吹作文要“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在他们的倡导下,一时间幽默之风盛行文坛。(3)台湾时期指林语堂晚年回台后所写的散文。1966年定居台湾,又写了许多散文,1974年出版《无所不谈合集》。他晚年的散文大多是儿时的回忆,故乡的山水,各地的风土民情等等,充满了忆旧和怀乡之情。风格则更加平实、清丽、自然。2、“幽默闲适小品”的主张及特色30年代的林语堂主张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以谈话的形式将东西方比较的人生哲理从容道出。小品文取材甚广,“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林语堂的散文题材复杂,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上呈现出潇洒超脱、幽默睿智、飘逸空灵的“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自由主义特征。3、评价林语堂的幽默闲适小品,因为比较超离现实与主流,以往文学史多持否定性评价。近年林语堂及其所代表的闲适小品重又得到欢迎。对这一文学史现象要有比较宽容而又客观的评析,既指出其“不合时宜(主潮)”的一面,又承认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三、“京派”与开明同人散文创作(一)“京派”散文创作30年代形成于北方的京派,散文成就也不小。1、何其芳(1)创作简介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1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学习期间何其芳开始了诗歌、散文创作,出版的散文集有《画梦录》、《刻意集》、《还乡杂记》、《星火集》。(2)散文创作1936年以前,何其芳专心致力于抒情散文创作,主要是抒写知识分子孤独灵魂的独语,写知识分子找不到现实出路的寂寞、孤独之情和有所期待而无所追求的苦闷心理,此类作品作品收录在《画梦录》(《画梦录》成就甚高,与曹禺的剧本《日出》、芦焚的小说《谷》同获天津《大公报》文艺奖。以独语体的形式,细致地组合美丽的心灵感念世界,受到读者的称爱。)、《刻意集》。作品以精致细腻的笔触.探索人生表现形式的色彩、图案,耽于幻想,风格诗意画梦、幽深含蓄、柔和美丽(《雨前》、《黄昏》、《独语》、《梦后》、《迟暮的花》)。何其芳早期散文醉心于形式美的有意追求,虽拓展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使抒情散文更加精致和纯粹,却也使失之于过分的精雕细刻,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加上过多的象征手法与通感的运用,又使文章有朦胧、晦涩之感。1936年后,散文创作“感情粗起来”,转向社会现实的抒写(《老人》、《街》、《老百姓和军队》,以朴实的笔触和高昂的格调写现实人生,风格发生了由诗意画梦到质朴写实的变化。1936年出版的《还乡杂记》正是何其芳散文创作转变的标志。《星火集》是何其芳到延安后创作的杂文、散文集。这时他的散文或是歌颂抗战,或是歌颂解放区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或是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从中可见作者思想与艺术的成熟。2、李广田李广田是和何其芳、卞之琳合出过《汉园集》的诗人,但主要成就在散文。他先后出版过《画廊集》(1936)、《银狐集》(1936)、《雀蓑集》(1944)和《日边随笔》(1948)等散文集。李广田在30年代结集的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等。风格平实厚重,感情沉郁悲凉,情景交融抗战爆发后,他到了后方,40年代的散文视野更加开阔,题材多样,进一步贴近现实人生,时或采用更见锋芒的杂文笔法。30年代散文多收录于《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中,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多写村野乡村小天地中备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种种不幸(《山之子》、《老渡船》、《柳叶桃》);刻画黑暗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和苦闷彷徨(《记问渠君》、《黄昏》);摹绘故乡的山水神韵和风俗人情(《扇子崖》、《野店》、《画廊》)。这一时期的风格平实厚重,感情沉郁悲凉,情景交融,“使人在平庸的事物里,找到美和真实”,追求一种朴野无奇的境界。抗战爆发后,他到了后方,40年代的散文视野更加开阔,题材多样,进一步贴近现实人生,时或采用更见锋芒的杂文笔法。有的抒发爱国情感(《一个画家》);有的揭露阶级压迫,控诉黑暗社会制度(《没有名字的人们》、《圈外》、《没有太阳的早晨》);有的颂扬工人的创造力量(《建筑》)。3、沈从文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有独特的成就。其中《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记录了他的故乡湘西特异的山水景致和风土人情。(1934年他回到故乡探望母亲,将返乡旅途中的家信与见闻整理结集出版了《湘行散记》。)他以乡村中国的眼光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和质朴的生命形式,较多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与笔记的传统,能够简练流畅地写景叙事,穿插着对往昔的追忆,平和之中自有其动人处。名篇有《箱子岩》、《桃园与沅州》等。他还有《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等回忆性散文集,具一定的史的价值。他散文写作的道路是很长的,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二)“开明同人”散文创作30年代独具特色的一支散文作家队伍,他们大都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这批散文家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诸先生,被称为“开明同人”/“白马湖”作家群。“开明”同人散文家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和操守。主要风格是: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善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意境,严谨而韵致。1、丰子恺(1)生平与创作简介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1914年他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19年毕业后曾随老师李叔同(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法师)学习绘画,也深受其佛教思想的影响。1921年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1924年开始发表漫画,是我国现代漫画的奠基者之一。他从1925年开始发表散文,出版的散文集主要有《缘缘堂随笔》(1931)、《随笔二十篇》(1934)、《车厢社会》(1935)、《缘缘堂再笔》(1937)、《率真集》(1946)等。一生出版的著作达180多部。解放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画院院长。(2)散文创作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用源于佛理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家直率、善良、美好的愿望观照人生,善于从平凡、质朴、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发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况味。其文体、文风潇洒、婉曲、细腻、真切、直率、幽默,于自然率真中含深婉情思,于潇洒幽默中蕴人生百态。早期散文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感世界(《儿女》、《给我的孩子们》);于日常事物中吟味世相,蕴涵理趣(《山中避雨》、《杨柳》、《车厢社会》、《吃瓜子》);于人生、自然中探索佛理真谛(《阿难》、《艺术的宗教》)。抗战前,散文视野日趋开阔,转而接触社会。有的记叙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肉腿》、《西湖船》);有的表现眷恋乡土,控诉日本侵略者(《辞缘缘堂》、《胜利还乡记》);有的讽刺贪官污吏(《贪污的猫》、《口中剿匪记》)。丰子恺的散文追求自然朴素的本色美,具有率真淳朴的风格。1)“小中见大”、“弦外余音”是丰子恺散文的重要特色。丰子恺用作漫画的笔法来写散文,以小见大,以简写繁,舍形求神,将绘画和散文融会贯通,互为训证。他的作品大都随意撷取身边小事,抒发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思考。叙事状物自然细致,行文从容不迫,结尾常有点睛之笔,给人以隽永疏朗、语淡意丰之感。2)“率真”是丰子恺散文的另一特色。他的作品大都是娓娓道来,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就如同与朋友闲话家常,自然亲切,不拘形迹。他津津乐道地讲述孩子们的游戏吵闹,亲切地回忆师长朋友的音容笑貌,就连身边的小猫、白鹅也成为他描述的对象,这使得他的散文较其他作家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平民化气质,也更显得亲切与诚挚。3)语言的平易朴素是丰子恺散文的第三个特点。他的作品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有味道。另外,丰子恺早年也接受了日本明治时代小说家尾崎红叶、德富芦花等的影响,同时对日本夏目漱石轻快洒脱、幽默诙谐的文风也有所借鉴。2、夏丏尊(1)生平与创作简介夏丏尊(1886—1946),原名夏铸,1912年改名丏尊,浙江上虞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文章家、出版家和语文教育家。在语文教育领域苦斗了将近20年,在旧时代曾被誉为“始终献身于教育、献身于教育的理想”的、“诲人不倦”的教育家。1905年—1907年求学于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回国后在杭州浙江省两极师范学堂任教。早期诗文在学校的《校友会志》上发表。1919年与刘大白、陈望道等倡导新的语文教育,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先后介绍过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其中以1923年译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和1925年译日本田山花袋的《绵被》最著名,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心理小说创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散文集《平屋杂文》,于平淡、质朴中含浓郁的情致。这期间在家乡的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1925年发起成立立达学会。1927年接任开明书店编辑所长。以他为首的立达派,不近官场,默默耕耘,其散文风格崇高朴实无华。1930年创办《中学生》杂志。1933年与叶圣陶合著的《文心》,以故事体裁传达有关语文的知识,深入浅出,深受读者欢迎,在语文教学史上有开创之功。抗战期间,参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