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_第1页
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_第2页
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_第3页
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_第4页
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第一节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一、左翼诗歌创作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而蓬勃的生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现象。(一)殷夫1、生平与创作简介左联诗人较著名的是殷夫(1909—193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党员,原籍上虞,诞生于浙江象山。本姓徐,谱名孝杰,小名,学名徐祖华,读书时先后用过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学名,笔名有、白莽、文雄白、任夫、殷孚、沙菲、沙洛、洛夫等,及Lven等,殷夫则是他较为常用的笔名。从小好学,十三四岁开始写诗。1926年到读书并加入。1928年加入,倡导“无产阶级文学”。1929年离开学校从事青年工人工作。1930年参加,并担任团中央刊物《》的编辑。经常为刊物《》、《》、《巴尔底山》写稿。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年仅22岁,为“”之一。殷夫是继、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2、诗歌创作(1)概况1)早期诗作多歌唱爱情和抒写自我的孤寂(《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等),诗风忧郁感伤。这一时期的主要诗集《孩儿塔》(1924—1929)除少数爱情诗外,绝大多数是政治抒情诗。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高度评价了他的诗“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进军的第一步”。诗集中的诗真切地展示了诗人青少年时代的思想、情话和抱负。2)更能体现诗歌创作特色的是他后期顺应革命斗争需要而写的一大批政治鼓动诗,人们也称之为“红色鼓动诗”。1929年前后,他在党的秘密刊物《列宁青年》、左联的《萌芽》《拓荒者》等刊物上,写下了一大批战斗诗篇,鼓动革命、诅咒黑暗,抒发无产阶级豪情。如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的《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等;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决裂(《别了,哥哥》等。殷夫的“红色鼓动诗”格调高昂粗犷,语言朴实遒劲,洋溢着豪迈的气概,闪耀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光芒,富于强烈的鼓动性和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2)代表作品分析“四·一二”两周年纪念这一天,殷夫写了《别了,哥哥》这首诗,他这时完全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与他哥哥所代表的剥削阶级作了彻底的决裂。这首诗,感情深沉而又庄严,朴实而又自然。在两个阶级的抉择中,诗人没有回避掩饰自己对哥哥的那份手足之情,而是极力强调兄弟分手时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不仅无损诗人的形象,反而充分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完成了一个普罗米修士的殉道者的光辉形象。(二)中国诗歌会1、概况1932年9月,在“左联”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是现代诗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针对新月派和现代诗派而成立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他们在《中国诗歌会缘起》和《发刊诗》中阐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以《新诗歌》旬刊作为机关刊物,随后北平、广州、青岛及日本的东京等地都成立分会,这些分会大多办有刊物或在报纸上出副刊,吸引了一批诗人,除发起人外,王亚平、温流、曼睛、柳倩等都是中坚分子。1937年4月,为了扩大组织,适应抗日斗争需要,由全国九个诗歌团体、70多位诗人发起组织中国诗人协会,中国诗歌会同仁大多参加这一组织,诗歌会遂告解体。2、诗歌主张(1)诗的意识形态化(2)“诗与诗人的大众化”3、创作特点(1)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追求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的力之美。(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表现集体的“大我”。(3)直接描摹现实,追求“歌谣化”,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4、代表诗人(1)蒲风1)生平与创作简介蒲风(1911-1942),广东梅县人,原名黄日华,又名黄飘霞(1935年在日本自费印《六月流火》署名)、黄蒲芳,笔名蒲风(三十年代起,见署《新诗歌》、《文学》、《光明》等。)、黄风(见1935东京《诗歌》。1938年在广州国民党一五四师团部工作时见用,次年辞去。)早年曾就读上海中国公学。1927年开始诗歌创作。后参加左联,与杨骚等组织,出版《新诗歌》。1934年去日本,与雷石榆等创办《诗歌生活》。抗战开始后,在广州主编《中国诗坛》,任广州文化界抗协后援会理事。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皖南,随新四军转战华东各地。病逝于皖南抗日前线。2)诗歌创作蒲风是中国诗歌会中最热心、最活跃的诗人,写有诗集《茫茫夜》、《生活》、《钢铁的歌唱》及长诗《六月流火》、《可怜虫》等。蒲风积极实践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主张,他的诗作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两类迫切的主题:农村从苦难到觉醒的革命变革,人民争抗日以图存的强烈要求。在诗歌大众化方面,蒲风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探索。他的作品,虽然艺术上缺少锤炼,大多思想健康,感情充沛,诗风朴实,语言通俗。代表作《茫茫夜》,着重反映现实生活中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以母子对话的形式正面揭示了农村苦难的根源。描绘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的痛苦和他们的反抗斗争。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通过农民反对修筑公路的斗争,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和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的深入。在奔放的气势中洋溢着充沛的革命热情。该诗虽然艺术上比较粗糙,过多,但在当时的诗坛上仍不失为一部较好的作品。适应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蒲风还努力提倡“国防诗歌”,诗集《钢铁的歌唱》,愤怒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的罪行,热情地呼唤人民团结战斗,打败日本侵略者。其中的《优良的射击手》、《我迎着狂风和暴雨》、《第一颗子弹》等诗篇,刚健有力,表现了强烈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色彩,别具一种粗犷、刚健的力之美。(2)其它代表诗人中国诗歌会上海总会的成员,除蒲风之外,尚有穆木天、杨骚、任钧、柳倩等。杨骚的《记忆之都》、《受难者的短曲》、《春的感伤》等诗集,大多借爱情题材抒发对于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于光明未来的追求。长篇叙事诗《乡曲》,描写了在地主、兵匪、捐税、灾荒等天灾人祸煎熬下农民的痛苦不堪的生活,表现了他们要“打碎这乌黑的天地”的愿望和信心。杨骚的诗歌虽有旧诗词的痕迹,但笔调清新,具有浪漫主义气息。任钧写有诗集《战歌》、《冷热集》。“我要唱出漆黑的暗夜,和那暗夜中透露的曙光”,“祖国,我要永远为你歌唱”这两句诗,道出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斗争精神。5、贡献与不足(1)贡献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适应那个慷慨悲歌时代的要求,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题材,探索新诗大众化、歌谣化的途径,推动了长篇叙事诗的写作,拓展了新诗的美学风格。(2)不足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2)完全否定与抹杀了非重大题材的作品,导致了题材、主题的单一化。3)大多为急就之作,艺术上较为粗糙,表现手法过于单一。二、艾青、田间和臧克家的诗歌创作30年代在中国诗歌会之外,始终关注现实并有重要创作的还有艾青、田间和臧克家。(一)艾青艾青(1910—1996),汇集诗人早期创作的诗集《大堰河》于1936年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二)田间田间(1916—1985)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影响,给30年代的诗坛带来另一种特异的风格。他先后出版了诗集《未明集》(1935)、《中国牧歌》(1933)、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1936)。田间以他充满革命激情和节奏短促的声音,唱出了特定时代里中国农民的愤懑情绪,唱出了自己内心的热情与骚动,写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和自己不平的呼声,为诗坛带来了富于年青人的战斗朝气的旋律。(三)臧克家1、生平与创作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出生于地主家庭,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1926年秋,考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大革命失败后,逃亡东北。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涛《默静在晚林中》。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在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山大文学院院长)、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闻一多作序出版),立刻引起文坛注目,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因此有了“农民诗人”的称号。茅盾甚至断言:“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前方度过了5年的艰苦生活。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有《从军行》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文协”的活动,次年出版长诗《古树的花朵》、《泥土的歌》等诗集。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和《创造诗丛》,出版了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1948年底,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压力,逃亡香港。1949年3月到达北平,7月参加第—次文代会。以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理事、顾问,《诗刊》主编、编委、顾问,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诗集有《欢呼集》、《凯旋》,出版了《学诗断想》等理论、随笔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粉碎四人帮以后,散文写得比诗更多,除两次增订了《臧克家诗选》外,出版了散文集《怀人集》、《诗与生活》、《臧克家抒情散文选》等。由于臧克家的写作时间长,创作数量多,影响大,而被称为“文坛泰斗”因病于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2、前期诗歌创作(1)概况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第一个诗集《烙印》以后又出版了诗集《罪恶的黑手》(1934)、《运河》(1936)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2)特点①诗作内容广泛,始终贯穿着坚忍、苦斗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表现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注。臧克家并不直接表现工农革命斗争,而是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对下层人民表示了极大的同情。收在《烙印》里的《老马》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具有人生独特感受的名篇: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②在创意方面,常在人所共见的生活素材中出奇制胜的开掘新意,并赋予诗以丰美的意象。善于敏感的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和场景,使诗的构思也极为精当巧妙。③诗人注重锤炼语言,创立了严谨的诗风,而准确凝练、平易、明朗和口语化的语言,更增添其诗歌风气的清新纯朴。3、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诗歌创作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诗作内容和艺术风格有较大变化。但40年代初抒情诗集《泥土的歌》仍承续前期诗风。其中的《春鸟》、《三代》等诗为世称重。第二节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诗歌创作一、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创作(一)后期新月派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集中在徐志摩的周围形成的一个诗歌群体。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二)诗歌创作特点1、追求诗歌的超功利化与自我表现以及贵族化的“纯诗”立场。2、既坚持格律诗主张,又不排斥自由诗创作。3、题材、诗感、艺术表现和抒情方式上与现代派趋近。4、积极从事诗的形式试验。【后期新月派和前期新月派的区别】诗歌题材的扩大和创作视野的开拓;从情感层面的表现向深层精神层面的开掘;具有明晰现代象征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主智化倾向,非个人化倾向和对现代社会的“荒原意识”体念和认识。二、现代诗派的诗歌创作(一)现代诗派1、发展演变形成于30年代初的现代诗派是一个追求“纯诗”的诗歌流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的戴望舒,1927年所写的《雨巷》已经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直到1929年创作《我的记忆》,这首诗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现代派因此而得名,它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1934年,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文艺杂志,所刊诗歌与《现代》呼应,共同推动着这股新诗潮向前发展。19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并邀请卞之琳、冯至、孙大雨等参与,把现代派诗潮推向高潮。与此同时,或稍前稍后,在《现代诗风》、《星火》等刊物上,也蔓延着这股诗潮。重要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废名、林庚等。主要刊物有:《现代》、《水星》、《新诗》等。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急剧分化,大部分诗人转向描写社会现实,现代派诗潮走向衰颓。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2、诗歌主张1932年5月,施蛰存代表《现代》撰写了《创刊宣言》,提出:“《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的现代的诗形。”可见,现代诗派坚持的是“纯诗”的艺术观。3、代表诗集现代诗派的代表诗集有:戴望舒的《望舒诗稿》(1937年)、卞之琳的《鱼目集》(1935年)、诗歌合集《汉园集》(1936年)、何其芳的《预言》(1945年)、徐迟的《二十岁人》(1936年)、南星的《石像辞》(1937年)、林庚的《春野与窗》(1934年)等。(二)创作特点第一,现代派的诗歌表现出对时代政治的疏离感和民众生活的冷漠感。第二,现代派诗人更多地注目于自身的内心世界,抒写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潜流。第三,与现代派诗在思想内容上的相对薄弱而言,他们在诗艺的探寻上却颇有成就。(1)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对西方诗艺的学习借鉴与中西传统的融合(2)审美原则上,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巧妙结合的朦胧美。(3)表现方法上,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4)诗体形式上,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三)代表诗人1、戴望舒(1)生平与创作简介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古典文学研究者。原名戴朝安,又名,笔名艾昂甫、江思等。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中学毕业,就开始从事创作,戴望舒的一生的活动,比较单纯,主要是文学活动,后期编辑过报纸。最早的创作是小说,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戴望舒任主编,编辑部也设在戴家。1923年秋天,考入文学系。1925年,转入法文班学习法语,开始接触欧洲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波特菲尔、耶麦等影响。1926年与、等人创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大革命失败,戴感到幻灭和苦闷,逐渐疏离了政治,倾向做一个自由主义的文人。1928年在《》上发表《雨巷》并与、、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受到了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诗人魏尔兰、中国的等人的影响。1932年他参加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诗集《》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的妹妹结婚。1936年10月,戴望舒与、、、等人创办了《》月刊,这是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体现了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的合流,并实际上成为提倡“纯诗”的中坚。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1938年5月赴。与等人组织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副刊《》和英文刊物《》等,并发起出版《耕耘》杂志和艾青主编了《顶点》诗刊。香港为日军占领后,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但在狱中表现的坚贞不屈,还写下了以狱中生活为题材的《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表达一种爱国主义情感。1941年数月后经营救出狱。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回到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5月再度流亡香港。1949年3月中旬,他毅然离开香港,冒着风险来到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2月2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墓碑上有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死后也并无隆重的纪念活动,显得非常冷清。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戴望舒还通、和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2)诗歌创作1)概况诗作仅90余首,大都收在《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四个集子里。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诗人的诗歌艺术特质并不相同:前期:《雨巷》时期(探索阶段)诗集《我的记忆》分三辑。《旧锦囊》、《雨巷》为前期。《雨巷》一辑,收诗6首,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和前期新月派诗歌创作的影响,追求诗的音乐性和形象的流动性,以及主题的朦胧性。代表作《雨巷》堪称典型。《雨巷》完成了戴望舒对李金发的象征诗派的改造,在意境创造和词汇选择上努力追求一种意象的朦胧,给人以较大的回味余地。诗中的比喻新鲜而恰切,同时具有丰富的联想力,给人以多方面的艺术感染。中期:《我的记忆》、《望舒草》时期(成熟阶段)《我的记忆》同名的第三辑,收诗8首,戴望舒开始疏离魏尔伦音乐美追求,倾向古尔蒙、耶麦、保尔·福尔等口语化、情感旋律的自由诗体。这个时期的诗歌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于诗人情绪展开需要的节奏,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意象物境日常生活化,诗句排列自由化。以《我的记忆》为例进行分析。《我底记忆》完成了从象征派向现代派的过渡。标志着诗人一个创作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创作阶段的开始,显示出诗人在新的艺术探索中诗风的转变。诗人用亲切生动的笔致,成功地塑造了“记忆”这一抽象而又具体的诗歌形象:首先,诗人抒写生活感受不再外向于自然,而是捕捉灵感,以有声有色的客观事物来曲折地表现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其次,运用象征派的意象叠加法,把无形的东西表现得鲜明而强烈。诗人把“燃着的烟卷”,“绘着百合的笔杆”、“破旧的粉盒”、“凄暗的灯”等极为常见的事物,纷杂的集拢在一起,既写出了记忆的纷繁丰富,也形象地烘托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的广阔与微妙。在思想情绪上,诗歌反映出戴望舒悲苦无奈的灰色心态。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诗人用两行切入主题,简洁地交代“记忆”与“我”的关系,然后在第二节用一连串排比句式让“记忆”纷至沓来,交叠映现。第三、四节诗人又用相对舒缓的节奏和近乎“琐碎”的散文化句式,细细回味“记忆”。诗的结尾,与篇首形成呼应并与前面内容自然衔接。《我底记忆》是诗人戴望舒第一首“不借重音乐的诗”,全诗没有新格律诗式的整饬诗行,也没有一贯到底的平仄韵脚,诗人借重诗情--一种内在情绪的流动统贯全诗,以此构筑诗形并造成跳动的旋律,使全诗散而有章、活而有序,体现出朴素、平实且意蕴深厚的散文美。《望舒草》特别讲究诗情的内在起伏和情绪的内在节奏,并且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诗情的微妙感受。讲究现代口语散文美,化古为今,写无韵自由体诗。后期:《灾难的岁月》时期(变异阶段)《灾难的岁月》从《元日祝福》起始的大部分诗作,结束了诗人回避现实、孤独忧郁的旋律,代以民族斗争、社会斗争的诗情,在艺术倾向上与古尔蒙、保尔·福尔、耶麦告别,转向艾吕雅、苏拜维艾尔、阿波里奈尔、瓦雷里等。呈现出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兼收并蓄的多元态势,与《我的记忆》、《望舒草》划出界标。后期代表作,是融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于一体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走向超现实主义以后,诗的现实性大大增加,象征性和朦胧美不断减弱,甚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形成了与卞之琳相反的现代派后期诗学的另一极特征。【总结】抗战爆发后,诗人投身到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诗的内容和格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创作是忠于自我和人民的结合,具有革命的进步性。内容上,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在民族的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思想上,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表现方法上,写实与象征结合;形式上,以半格律的自由体为主;诗风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2)成熟期诗歌的特征戴望舒成熟期的《我底记忆》、《断指》、《寻梦者》、《乐园鸟》等,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并显示出了作者个人的特点:第一,诗艺的现代追求——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传统诗艺的融合。第二,日常生活诗意的寻觅和表现。第三,情绪、意象、语言的朦胧美。第四,散文美的自由体诗的尝试(3)代表作品分析《雨巷》是他的代表作,1928年发表,使戴望舒诗名大震,并获得“雨巷诗人”的雅号。1)《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①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②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诗人以“雨巷”暗喻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雨巷》不仅真实地折射了当时风雨如磐的黑暗现实,而且形象地展示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在迷茫中不甘心沉沦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特殊心态。《雨巷》中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得自李景的《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在表现手法上则受法国象征诗派表现感觉与追求朦胧飘忽诗风的影响。与《雨巷》飘动着的朦胧意境和缠绵情绪相契合,诗人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一种舒缓流动的抒情节奏。诗由“雨巷”定韵,通过“悠长”“姑娘”“芬芳”“彷徨”等词组,形成听觉柔和的“ANG”韵,间隔重复,一韵到底,使全诗的主调统一而和谐。诗人还成功运用了复沓回环的手法,并借助排比以及音组的自然停顿等,有意简慢诗的节奏,使其变得更舒缓、更轻柔,构成一种回环流荡的音乐般的旋律,叶圣陶赞叹说“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2)《雨巷》的艺术特色①《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②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③《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2、卞之琳(1)生平与创作简介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创作。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任职一年。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2)诗歌创作他的诗作可以1938年为界,分作前后两期:1)前期诗歌创作①人生体验与沉思的结晶②醉心于诗的技巧与形式的探求2)后期诗歌创作抗战期间,卞之琳以格律体为抗战的军民们写出一封封新切体贴的“慰劳信”,既传达了时代的战斗信息,又富有生活情趣,从容而又委婉,诗风趋向明朗浅白。(3)代表作品分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3、其他诗人(1)何其芳1)生平与创作简介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中国著名诗人,家,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1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和散文。1936年他与、的诗歌合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1977年病逝。2)诗歌创作何其芳前期的抒情诗,以象征方法、华美多姿的文字,融化晚唐五代诗词的意境,唱着忧郁缠绵的爱情、梦和对美的追求(《预言》、《爱情》、《罗衫》、《花环》、《扇》),以及对荒凉现实的绝望和呼喊(《夜景》)。抗战之前,转变美学追求(《送葬》、《云》)。40年代诗作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广阔》等代表作热情明朗,乐观向上。《夜歌》、《叹息三章》、《解释自己》等诗作,则现身说法地表现了进步知识分了自我探索、自我改造的心路历程,在献身的热忱中仍然包含着某种复杂的个人情怀。(2)李广田1)生平与创作简介李广田(1906—1968),现代著名、。原名王希爵,号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县小杨家村人。他出生于王姓的农家﹐因家境贫寒﹐从小过继给舅父﹐改姓李。少年时代﹐一面读书﹐一面做些农活。1923年﹐到进山东第一师范学校﹐与朋友组织书报介绍社﹐曾因介绍中国进步文学与苏俄作品被捕入狱。1929年﹐考入预科。1930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在《未名》半月刊终刊号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狱前》。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