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术培训课件:《穴位贴敷临床应用》_第1页
中医技术培训课件:《穴位贴敷临床应用》_第2页
中医技术培训课件:《穴位贴敷临床应用》_第3页
中医技术培训课件:《穴位贴敷临床应用》_第4页
中医技术培训课件:《穴位贴敷临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穴位贴敷临床应用

穴位贴敷技术01概念07贴敷时间02治疗原理08注意事项03优势09禁忌症04适用范围10临床运用05药物选择11常用穴位06穴位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介质药膏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概念一、贴敷药物的疗效作用贴敷于皮肤上的药物可经透皮吸收进入机体发挥作用,贴敷时局部处于“气闭藏而不泄”的状态下,皮温有所升高,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加之贴敷方中多采用的芳香类药物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以起到引药入经的作用。药物经皮肤吸收后不经过消化道,也极少通过肝脏代谢,而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以很快在局部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对局部病变进行治疗,同时也避免的消化道内各种消化酶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能够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在体内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治疗原理二、贴敷穴位对机体的刺激与调节作用通过在一定穴位上施以贴敷疗法,可以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及相应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传达于体内,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从而对脏腑功能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穴位贴敷所应用的药物与穴位相互配合,可以使两者的作用协同得到发挥,从而形成叠加放大作用,能够更为有效地治疗疾病。治疗原理1、操作简单易学,便于推广2、药物取材方便,量少价廉3、安全性强,毒副作用小不经胃肠道吸收,对脾胃损伤小;贴敷施术于体表,可随时观察到局部反应,如有不适即可迅速去除药物;即使部分药物具有毒性,但配伍比例小,不会对人体产生强烈的毒副作用。4、起效快,疗效肯定,适用广泛药物直接刺激穴位,通过透皮吸收后可在局部迅速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而达到治疗作用。优势1、内科病症: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中风、高血压、痹证、失眠等2、妇科病症:痛经、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等3、儿科病症:小儿泄泻、小儿厌食、小儿支气管炎、小儿夜啼等4、五官病症: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5、外科病症:颈淋巴结核、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适用范围1、多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该类药物芳香通络,多为辛味,可率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但因该类药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常用药:冰片、丁香、薄荷、细辛、白芷、花椒、姜、葱、蒜等。2、气味俱厚类药物该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燥烈,可“统领健儿,斩关夺门”,为贴敷用药的致胜之品。临床多生用,其力猛有毒,用量占比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常用药:生半夏、甘遂、附子、川乌、草乌、生天南星、牵牛等。药物选择3、刺激发疱类药物该类药物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气疱,能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起到拔病外出的效果,是“发疱疗法”不可缺少的主要成分。应用该类药物时需密切观察使用者的皮肤情况,根据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去除药物的时间。常用药:生白芥子、生甘遂、蒜泥、生姜等。药物选择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风门等。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穴位选择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5-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贴敷时间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1-3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贴敷时间

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空调适度、少吃冷饮、睡眠充足和情绪乐观。治疗期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治疗前清洁皮肤,以防感染;2、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3、对于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4、治疗不宜空腹进行,贴药时注意休息,饮食不宜吃生冷、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5、敷药治疗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6、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处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发红、起疱,无法忍受,可提前去除药物。7、外敷药物须妥善保管,不宜内服,谨防儿童误食中毒。注意事项8、小儿皮肤娇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4小时。9、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10、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刺破,排尽疱内液体,涂以碘伏等消毒,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注意事项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及有毒药物误入口、鼻、眼内。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禁忌症1、发热:曲池、外关、大椎2、感冒咳嗽:大椎、天突、膻中、肺俞、丰隆3、腹胀腹痛:梁门、上脘、大横、足三里、三阴交4、腹泻便秘:神阙、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5、盆腔炎:天枢、气海、关元、中极、子宫、血海6、子宫恢复:三阴交实际临床运用1、肩井穴定位:肩上,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功效:祛风清热,通经活络,下乳催产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中风、乳痈、难产等常用穴位2、曲池穴定位:肘部,屈肘成直角时肘横纹外侧端功效:清热和营,降逆活络主治:感冒、发热、咽痛等外感表证;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等常用穴位3、外关穴定位:前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功效:清热解表,安神镇痛,通经活络主治:热病,痹证,中风等常用穴位4、大椎穴定位:颈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功效:清热解表,截疟止痫主治:热病,咳喘,项强肩痛,呕吐,小儿惊风等常用穴位5、天突穴定位: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功效:宣通肺气,化痰止咳主治:咳嗽,哮喘,咽痛,

梅核气等常用穴位6、膻中穴定位: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功效: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主治:咳嗽气喘,胸痹心痛、心悸心烦,少乳等常用穴位7、肺俞穴定位: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宣肺解表,清热理气主治:咳喘,胸痛,盗汗等常用穴位8、丰隆穴定位: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处功效:化痰定喘,宁心安神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多胸痛,中风等常用穴位9、命门穴定位:腰背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功效:补肾壮阳,培元强腰主治:虚损腰痛,遗尿,尿频,泄泻,手足逆冷等常用穴位10、神阙穴定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脐部中央功效:温阳救逆,利水固脱,和胃理肠主治:四肢厥冷,绕脐腹痛,便秘,小便不禁等常用穴位11、中脘穴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胃脘胀痛,呕吐呃逆,纳呆,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哮喘失眠等常用穴位12、上脘穴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功效:和胃降逆,化痰宁神主治:胃痛,腹胀,呕吐,

呃逆,纳呆,消化不良,

腹泻,咳嗽痰多等常用穴位13、下脘穴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主治:胃痛,腹胀,呕吐,

呃逆,食谷不化,

肠鸣,腹泻等常用穴位14、梁门穴定位: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功效:健脾和胃,消积导滞主治:胃痛呕吐,纳呆,腹胀腹泻等常用穴位15、天枢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功效:疏调肠腑,理气行滞,调经止痛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腹泻,水肿,月经失调等常用穴位16、归来穴定位:下腹部,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功效:行气疏肝,调经止带,益气升提主治:腹痛,痛经,月经失调,闭经等常用穴位17、大横穴定位:腹部,脐中旁开4寸功效:健脾促运,调理肠胃主治: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等常用穴位18、气海穴定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功效:益气助阳,益肾调经主治: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癃闭遗尿,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恶露不止等常用穴位19、关元穴定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功效:补肾培元,温阳固脱,导赤通淋主治:中风,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闭,闭经,痛经,月经失调,恶露不止,阴门瘙痒等常用穴位20、中极穴定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功效:补肾气,利膀胱,调胞宫,清湿热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失调等常用穴位21、子宫穴定位:下腹部,脐中下4寸,旁开3寸功效:调经止痛,升提下陷主治:月经失调,痛经崩漏等常用穴位22、血海穴定位: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功效:养血调经,健脾化湿主治: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简便取穴: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常用穴位23、足三里穴定位: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犊鼻(外膝眼)穴与解溪穴

连线上、胫骨前嵴旁开1横指处功效:健脾和胃,益气生血,扶正培元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中风,失眠,咳嗽等常用穴位24、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