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何由来?(以及引文资料)_第1页
寒食何由来?(以及引文资料)_第2页
寒食何由来?(以及引文资料)_第3页
寒食何由来?(以及引文资料)_第4页
寒食何由来?(以及引文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寒食何由来?——晋文公没有烧死介之推诗人笔下的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韩翃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寒食节禁火就是渊源于古代的禁火习俗,倘若追溯禁火习俗,与古代原始火崇拜有关。经过一冬天的干燥,林木容易引起火灾,加之春季又多雨,更容易引起失火。古人对此缺乏科学认识,就提倡禁火冷食,后来被纳入统治阶级的礼仪中,又形成礼仪固定下来。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本文不欲详细讨论寒食节的来源,只就后人附会的寒食节“是因为纪念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一事进行考察。历史的误读到了汉代,由于“小说家言”,就附会了纪念春秋时期被晋文公烧死的功臣介之推的故事,基本上从那时起,我国的寒食节也就公然地以纪念介之推为名义而传承了下来。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历史误会。现代文献与辞书的记载:据《辞源》对“寒食节”的基本释义是: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辞海》: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曾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未得赏,因与其母隐居绵上(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文公使人召之不得,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天。后遂成绵山为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山被烧死。旧俗以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三天,相传即起因于纪念他被焚死。辞书尚且如此,其余各类读物更有甚者的记载典型的如下: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其余书刊杂志多类此,不胜枚举,此处不再浪费时间。本来是一个与节令有关的禁火日,怎么就加进了“政治性”的色彩呢?始作俑者以及历代记载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约前77-前6年)的《新序》。以后第一个使用此说法的就是东汉桓谭(前?-公元56年)《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但综观所有记载,以西汉刘向为最早。《新序》全文如下: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安其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业,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着,则不敢当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逝将去女,适彼乐郊。适彼乐郊,谁知永号。”此之谓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来,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此公已经制造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冤假错案”:“叶公好龙”。对此事已有人论证过,此处不再赘述。仅就研究成果看,刘向“厚诬”古人矣,当然这不关刘向的文德问题——他写的是小说,本可向壁虚造。而且由于刘向的文笔优美,致使“叶公好龙”已经成为成语。而历史上真正的叶公绝非如他所描写的那样“好龙”。叶公之“恶”名远播,他的坏印象不是后人几篇研究文章就能轻易改得了的。而依此文看来,晋文公背负“烧死功臣”的名声也是无法改变了的。在刘向以前,关于晋文公出亡及回国的事略,可以见诸正史的有《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晋世家》、《国语·晋语四》等资料。而上述四资料均无晋文公“烧死”介之推的记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春秋时的晋国素以有“良史”著称,人们有口皆碑。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谓“在晋董狐笔”即是。就是说晋国的史官们的良知是令人可以相信的,如果晋文公真的“烧死”介之推的过错,《左传》也好、其他史料也好,决不会对此等大事没有任何记载。而在刘向以后,则有东汉桓谭的《新论·卷十一·离事》、《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不难看出,所谓“晋文公烧死介之推”的故事,其实的“始作俑者”是刘向。而刘向的《新序》不是历史著作,他不必经过严格筛选资料、严格考证等工序,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他可以随意取舍历史上的人和事。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不过,有一件事情倒是令我们不得不注意:对于寒食节,在东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非凡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寒食节照过,介之推可以崇拜和纪念,但历史却不可混淆。“洗刷”晋文公“恶名”之目的,旨在于历史真实耳,与民间习俗无涉。就像历史上的那位关云长并不是完全理想的诚信忠君典型一样,现在的“武圣关公”声望日隆。老百姓总要塑造一个个理想的人物进行顶礼膜拜,为了“真实”,只好借用历史人物之名,不必过于认真计较民间崇拜与该历史人物的真伪,但作为历史研究,则必须还以真实面目。历史资料使用以下相关资料:一、《左传》二、《吕氏春秋》三、《史记·晋世家》四、《国语·晋语四》五、《新序》汉·刘向六、《辞海》介之推我们先看看凡与此有关的历史记载,涉及这些内容的史料有《左传》、《史记》、《吕氏春秋》、《新序》。我们先将其所有记载摘录于下:一、《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杜预注曰,介之推,《大戴礼》作“介山之推”,《史记·晋世家》作“介子推”)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旗帜。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间;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以使知之,若何?”对曰:“言,甚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緜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晋素以有“良史”著称,“在晋董狐笔”历来为人称道。如果晋文公真的烧死介之推,决不会没有记载)二、《吕氏春秋·介立》以富贵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之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而万乘,而介之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晋文公反国,介之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徧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文公闻之曰:“譆!此必介之推也。”避舍变服,令庶人曰:“有能得介之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之推安在?”应之曰:“夫介之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人心之不同,其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之推之离俗远矣。三、《史记·晋世家》《史记·晋世家》: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重耳遂奔狄。……从此五士,其余不名者数十人,至狄。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乱,……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于桑下谋行。……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无人妻重耳,故子圉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惠公以九月卒,子圉立。……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琴,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犯过,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二月辛丑,咎犯与秦晋大夫盟于郇。(此时又有怀公故大臣吕省、郤芮本不附文公,……乃欲与其徒谋烧公宫,杀文公。文公不知。……)文公修政,施惠百姓。上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之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助,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闻知,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皆隐。”至死不复见。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之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此“从者”极为有才,制造此事端后,大约又对介之推进行了更为严密的包装,虽称此寒食矣。)晋文公不可能烧死介之推四、《国语·晋语四》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虽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桓公卒,孝公即位。诸侯叛齐。子犯知齐之不可以动,而知文公之安齐有终焉之志也,欲行,而患之,与从者谋于桑下。蚕妾在焉,莫知其在也。妾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言于公子曰:“从者将以子行,其闻之者吾已除之矣。自必从之,不可以贰,贰无成命。《诗》云:‘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先王其知之矣,贰将可乎?子去晋难而极于此。自子之行,晋无宁岁,民无成君。天未丧晋,无异公子,有晋国者,非子而谁?子其勉之!上帝临子,贰必有咎。”公子曰:“吾不动矣,必死于此。”姜曰:“不然。……”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厌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公子过宋,与司马公孙固相善,公孙固言于襄公曰:“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此三人者,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谘焉,成幼而不倦,殆有礼矣。”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旅百。公子欲辞,子犯曰:“天命也,君其飨之。亡人而国荐之,非敌而君设之,非天,谁启之心!”(在重耳回答了“退避三舍”的著名话题后,)令尹子玉曰:“请杀晋公子。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王曰:“不可。……”子玉曰:“然则请质狐偃。”王曰:“不可。……”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嬴怒曰:……秦伯见公子曰:“寡人之适,此为才。……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惟命是听。”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以济大事,不亦可乎?”公子谓子犯曰:“何如?”……谓子余曰:“何如?”……乃归女而纳币,且逆之。李曰:鉴于出亡十多年的经验,重耳在大事的处理上逐渐倚重狐偃和赵衰,在如何接纳怀赢的问题上,先是接受司空季子的建议,然后分别请教了狐偃和赵衰后才慎重地下了决心,采取了稳健而又隆重的迎娶怀赢的方式。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在为他归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得秦穆公“三平晋难”,确保重耳得到了统治地位并能够稳固。五、《新序》汉·刘向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安其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业,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着,则不敢当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逝将去女,适彼乐郊。适彼乐郊,谁知永号。”此之谓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来,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李曰:晋文公到底是否举行了这场酒会没有,不得而知。但就介之推的为人,他绝不可能在会上向晋文公当面进行讽谏。介之推本人是一个性格内向、意志坚定、但不大灵活处事的人。最初从亡,他一定是认准了重耳德行和能力,因此坚定从行;重耳遇到困难,他能够“割股啖君”,又没有什么豪言壮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