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低温循环水余热利用工程技术规程》_第1页
《火力发电厂低温循环水余热利用工程技术规程》_第2页
《火力发电厂低温循环水余热利用工程技术规程》_第3页
《火力发电厂低温循环水余热利用工程技术规程》_第4页
《火力发电厂低温循环水余热利用工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F××

备案号:×××××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02×

火力发电厂低温循环水余热利用工程技术

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utilizationofwasteheatfromlow

temperaturecirculatingwaterinthermalpowerplant

(征求意见稿)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202×

目录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总则......................................................................................................................................4

5热负荷的确定......................................................................................................................4

5.1资料收集...................................................................................................................4

5.2计算基本规定...........................................................................................................5

5.3供暖设计热负荷.......................................................................................................5

5.4供暖基本热负荷.......................................................................................................5

5.5供暖平均热负荷.......................................................................................................6

5.6热负荷曲线与热泵设计容量...................................................................................6

6系统设计..............................................................................................................................8

6.1驱动蒸汽系统...........................................................................................................8

6.2热网循环水系统.......................................................................................................9

6.3低温水余热系统.....................................................................................................10

6.4乏汽余热系统.........................................................................................................10

6.5一次网补水系统.....................................................................................................11

6.6汽轮机组排汽背压.................................................................................................11

6.7系统设计应注意的其它事项.................................................................................12

7设备选型与布置................................................................................................................12

7.1热泵设备选型.........................................................................................................12

7.2其他工艺设备选型.................................................................................................13

7.3热泵房选址.............................................................................................................15

7.4热泵房内布局.........................................................................................................15

7.5管道布置.................................................................................................................15

7.6保温与防腐.............................................................................................................16

8热工自动化........................................................................................................................17

8.1一般规定.................................................................................................................17

8.2自动化水平.............................................................................................................17

8.3控制方式.................................................................................................................17

8.4系统设计.................................................................................................................17

8.5设备选择.................................................................................................................18

9电气设备及系统................................................................................................................18

9.1供电系统.................................................................................................................18

9.2交流不停电电源(UPS)......................................................................................19

9.3二次线.....................................................................................................................19

10建筑、结构与供暖通风..................................................................................................19

10.1建筑.......................................................................................................................19

10.2结构.......................................................................................................................20

10.3地基与基础...........................................................................................................21

1

DL/T××××-202×

10.4热泵房供暖通风...................................................................................................22

11环境保护、劳动安全、职业卫生及消防......................................................................23

11.1环境保护...............................................................................................................23

11.2消防、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23

12工程建设预算与财务评价..............................................................................................23

12.1工程建设预算.......................................................................................................23

12.2财务评价...............................................................................................................24

12.3节能减排政策分析...............................................................................................25

13调试与验收......................................................................................................................25

13.1基本规定...............................................................................................................25

13.2调试前准备...........................................................................................................26

13.3调试.......................................................................................................................26

13.5验收.......................................................................................................................27

14运行管理..........................................................................................................................27

14.1基本规定...............................................................................................................27

14.2机组运行...............................................................................................................28

14.3溶液管理...............................................................................................................29

14.4真空泵管理...........................................................................................................29

14.5故障处理...............................................................................................................30

附录A(资料性附录)吸收式热泵技术...........................................................................31

附录B(资料性附录)热泵耦合低真空供热技术...........................................................34

附录C(资料性附录)主要城市气象参数、供暖热负荷指标、热负荷资料统计表及财

务报表..............................................................................................................................................37

附录D(资料性附录)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汽轮机低温循环水余热工程计算实例..50

附录E(资料性附录)吸收式热泵机组运行异常现象及处理方法...............................56

2

DL/T××××-202×

3

DL/T××××-202×

火力发电厂低温循环水余热利用工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火力发电厂低温循环水余热利用工程(简称为余热利用工程)在可研、设

计、实施、运行等环节的技术内容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单机容量为50MW及以上的在役、新建或扩建的汽轮机组,其他容量等

级的汽轮机组可参考本标准执行。但本标准不适用于采用以下技术进行高背压供热改造的汽

轮机组:(1)低压缸的低压转子拆装最末两级叶片;(2)低压缸的低压转子采用纯凝转子和

背压转子互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DL/T5035发电厂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25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58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9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50660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

DLT590火力发电厂凝汽式汽轮机的检测与控制技术条件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JGJ134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L5022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程

DL/T5029火力发电厂建筑装修设计标准

DL5053火力发电厂职业安全设计规程

DL/T5054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规范

DL/T834火力发电厂汽轮机防进水和冷蒸汽导则

DL/T863汽轮机启动调试导则

DLT608300MW~600MW级汽轮机运行导则

DL/T712发电厂凝汽器及辅机冷却器管选材导则

DL/T5072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

DL/T5094火力发电厂建筑设计规程

DL/T5294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

DL/T5295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

DL/T5437火力发电建设工程启动试运及验收规程

DL/T1645火力发电厂吸收式热泵工程验收规范

1

DL/T××××-202×

GB/T8117.2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第2部分方法B-各种类型和容量的汽

轮机宽准确度试验标准

DL/T5136火力发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DL5190.3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3部分:汽轮发电机组

DJ57-1979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DJ56-1979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

GB/T34620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GB/T18431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CJJ34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CJJ88城镇供热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DL/T5394电力工程地下金属构筑物防腐技术导则

DL/T5535发电厂热泵系统设计规程

TSG2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T50102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

DL/T932凝汽器与真空系统运行维护导则

DL/T1078表面式凝汽器运行性能试验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吸收式热泵absorptionheatpump

以水为循环工质,以溴化锂为吸收剂,在再生器中由高温驱动热源加热,在蒸发器中吸

收低温热源的热量,并将热量转移到吸收器和冷凝器热网水中的设备,参见附录A。

3.2

热泵系统heatpumpsystem

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电厂低温循环水余热(或乏汽余热)实施集中供热的热泵系统,主

要包括驱动蒸汽系统、低温水余热系统或乏汽余热系统、热网水系统和吸收式热泵设备,参

见附录A。

3.3

热泵性能系数(COP)heatpumpcoefficientofperformance

吸收式热泵单位时间内输出热量与驱动热源的消耗能量之比。

3.4

驱动蒸汽系统drivingsteamsystem

为吸收式热泵提供高温驱动热源的蒸汽及其疏水回收的设备、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组成的

系统。

3.5

低温水余热系统lowtemperaturewaterwasteheatsystem

2

DL/T××××-202×

取自于凝汽器中冷却汽轮机排汽的冷却循环水,为吸收式热泵提供低温热源的供回水设

备、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组成的系统。

3.6

乏汽余热系统exhauststeamandwasteheatsystem

取自于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为吸收式热泵提供低温热源的蒸汽及其疏水回收的设备、

管道和附属设施组成的系统。

3.7

热网水系统watersystemofheatsupplynetwork

取自于供热首站的热网循环水,实现热网回水进入吸收式热泵被加热后再输出的设备、

管道和附属设施组成的系统。

3.8

低真空供热lowvacuumheating

通过提升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背压,提高乏汽温度,从而提升凝汽器的冷却循环水温度,

然后利用低温循环水余热(或乏汽余热)对外供热。在本标准中,低真空供热是指不对汽轮

机本体进行任何改动,直接提升低压缸排汽背压来提高乏汽温度,利用低温循环水余热(或

乏汽余热)对外供热。

3.9

高背压供热highbackpressureheating

工作原理与低真空供热一致,也是通过提升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背压,提高乏汽温度,

从而提升凝汽器的冷却循环水温度,然后利用低温循环水余热对外供热。在本标准中,高背

压供热是指由于低压缸排汽背压提升的过高,需要拆除低压缸最末两级叶片或利用背压转子

替代纯凝转子(当为空冷机组时,无需对汽轮机本体进行改造),来保证高背压供热时汽轮

机的安全运行。

3.10

热泵耦合低真空供热heatpumpwithlowvacuumheating

为增加热泵系统的供热能力,并提升热泵性能系数,建设热泵系统的同时,还对汽轮机

进行低真空供热改造,提升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背压,从而增加进入吸收式热泵的低温热源

的温度及余热量,参见附录B。

3.11

最小供热负荷unitminimumheatingload

电厂进行低温循环水余热利用工程建设后,能够保证安全、经济运行的电厂对外供热负

荷最小值。

3.12

供暖基本热负荷externalbasicheatload

在供暖初期或末期,为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单位时间内电厂向其接待的所有供暖建筑

物供给的热量。

3

DL/T××××-202×

3.13

供暖平均热负荷externalbasicheatload

在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下,为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单位时间内电厂向其接待的所有供

暖建筑物供给的热量。

3.14

湿冷机组wetcoolingturbineunit

汽轮机的排汽直接进入表面式凝汽器中,利用冷却循环水进行冷凝,被加热后的冷却循

环水输送至冷却塔进行自然冷却,然后再返回表面式凝汽器继续冷凝汽轮机排汽。

3.15

空冷机组air-coolingturbineunit

包括直接空冷机组和间接空冷机组。直接空冷机组是指汽轮机的排汽直接进入空冷岛的

空冷热交换器中,利用机械通风的强制冷却方式进行冷凝。间接空冷机组是指汽轮机的排汽

先进入表面式凝汽器中,利用冷却循环水进行冷凝,被加热后的冷却循环水输送至空冷岛的

空冷热交换器中,利用机械通风的强制冷却方式进行冷凝。

3.16

低压缸喷水系统lowpressurecylinderwaterspraysystem

为防止汽轮机组低压缸排汽温度超过一定值而在低压缸后缸增设冷却喷水装置,从而降

低低压缸排汽温度的冷却系统。

4总则

4.1余热利用工程统一是指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汽轮机低温循环水余热,或者采用热

泵耦合低真空供热技术回收汽轮机低温循环水余热。

4.2余热利用工程采用热泵耦合低真空供热技术时,汽轮机运行的排汽背压应同时结合热

泵系统设计和现场试验来确定,且不宜超过15kPa(g)。

4.3当直接空冷机组的排汽背压过高时,应直接进行高背压供热改造,不宜采用热泵系统

回收汽轮机乏汽余热。

4.4余热利用工程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时,余热利用工程的热负荷设计容量宜根据电厂所

接待供热面积的供暖基本热负荷设计,并兼顾电厂未来供热规划。

4.5余热利用工程采用热泵耦合低真空供热技术时,余热利用工程的热负荷设计容量宜根

据电厂所接待供热面积的供暖平均热负荷设计,且需保证汽轮机组安全、经济运行。

4.6电厂所接待供热面积的供暖基本热负荷稳定,且需要满足:汽轮机容量小于300MW

的电厂最小供热负荷为100MW、汽轮机容量为300-600MW的电厂最小供热负荷为150MW、

汽轮机容量600MW及以上的电厂最小供热负荷为250MW。

5热负荷的确定

5.1资料收集

余热利用工程设计热负荷的确定应收集且不限于以下资料:

1当地的气象资料、城市供热现状及相关政策;

2当地的城市供热规划及相关部门的审批意见;

3电厂的供热机组资料,包括汽轮机组的供热能力、供暖抽汽参数、供热量、一次网

供热参数、供热机组日报表(DCS数据)等;

4

DL/T××××-202×

4电厂供热区域的供暖期、供暖指标、供热面积、备用热源、供热方式等;

5电厂近三年供暖期的日平均回水温度;

6电厂的供热经营现状(包括热价以及对热电厂的供热接口考核指标);

7二次网供热相关参数。

5.2计算基本规定

5.2.1供暖期天数

供暖期天数应按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时低于或等于供暖室外临界温度的总日数确定,供

暖室外临界温度宜采用5℃。供暖期天数可参考附录表C.1进行取值。

5.2.2室内环境温度

供暖室内设计温度是指供暖期内应保证供暖建筑物具有舒适的室内环境温度,取值范围

宜为16-20℃。

5.2.3室外环境温度

5.2.3.1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是指供暖期起止日期内,室外逐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可根据历年供暖期内气象资料记录的日平均温度计算得来。

5.2.3.2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五天的日平均温度,可参考附录

表C.1进行取值。

5.2.4供暖热负荷指标

供暖热负荷指标是在供暖室外计算温度条件下,为保持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单位建筑面

积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由外界供给的热量,不同建筑物的供暖热负荷指标可参考附录表C.2进

行取值。

5.2.5热负荷统计

5.2.5.1应对电厂历年供热情况和供暖建筑物热负荷情况进行核实与统计,统计表可

参考附录表C.3和附录表C.4制定。

5.2.5.2应对电厂所接待供暖区域的供热规划情况进行现场调查与统计,统计表可参

考附录表C.5和附录表C.6制定。

5.3供暖设计热负荷

供暖设计热负荷应采用经核实的供暖建筑物设计热负荷,当没有供暖建筑物的设计热负

荷资料时,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n

3

QhqiAi10(5-1)

i1

式中:Qh——供暖设计热负荷,kW;

qi——不同供暖建筑物的供暖热负荷指标;

2

Ai——不同供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

5.4供暖基本热负荷

供暖基本热负荷应等于供暖初期或末期所有供暖建筑物需求的最小热负荷之和,可根据

经核实的历年供暖建筑物最小热负荷确定,也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5

DL/T××××-202×

tntx

QhxQh(5-2)

tntwj

式中:Qhx——供暖基本热负荷,kW;

tn——供暖室内设计温度,℃;

tx——供暖初期或末期的室外平均温度,取其最大值,℃;

twj——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5.5供暖平均热负荷

供暖平均热负荷应等于在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下所有供暖建筑物需求的热负荷之和,可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tntp

QhpQh(5-3)

tntwj

式中:Qhp——供暖平均热负荷,kW;

tp——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

利用供暖平均热负荷,可得出供暖期内供暖建筑物的耗热量,公式计算如下:

Qha0.0864Qhpn(5-4)

式中:Qha——供暖期内建筑物耗热量,GJ;

n——供暖期天数。

5.6热负荷曲线与热泵设计容量

5.6.1热负荷曲线绘制

5.6.1.1供暖建筑物的瞬时热负荷应等于供暖期内某一室外瞬时温度下所有供暖建筑

物需求的热负荷之和,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6

(tntwi)10

QsQh(5-5)

(tntwj)3600

式中:Qs——供暖需热量,GJ/h;

twi——供暖期室外任意时刻温度,℃。

5.6.1.2供暖期的历年平均温度延续小时数可从当地气象部门获取。

5.6.1.3根据公式(5-5)计算得出任意时刻温度下的供暖热负荷,并统计对应的延续

小时数及供热量等数据,汇总制成表5.1,然后绘制年供暖热负荷延续曲线图,参考图5.1

所示。

表5.1不同室外温度下的热负荷、延续时间及供热量

低于天数()低于小时数()热量()

室外温度twi热负荷5℃d5℃hGJ

(℃)(MW)累计延续累计延续累计热量热量

........................

-10

-9

-8

6

DL/T××××-202×

低于天数()低于小时数()热量()

室外温度twi热负荷5℃d5℃hGJ

(℃)(MW)累计延续累计延续累计热量热量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Q热负荷GJ/h

Qmax

0

5twj120ττ'

室外温度,运行小时数,h

图5.1年供暖热负荷延续曲线

5.6.2热泵设计容量

余热利用工程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时,热泵设计容量宜取值为供暖基本热负荷,热泵的

设计供热量如图5.2阴影部分所示。

Q热负荷GJ/h

Qmax

热泵设计供热量

0

5twj120ττ'

室外温度,运行小时数,h

7

DL/T××××-202×

图5.2供暖季吸收式热泵供热曲线图

6系统设计

6.1驱动蒸汽系统

6.1.1驱动蒸汽来源

为吸收式热泵提供高温驱动热源的蒸汽来源及注意事项:

a)热泵高温驱动热源应采用汽轮机的低压蒸汽,蒸汽压力范围宜为0.1-0.8MPa(g);

b)当汽轮机组为供热机组时,可直接利用汽轮机的供暖抽汽作为热泵的高温驱动热源;

c)当汽轮机组为非供热机组时,需对汽轮机组进行打孔抽汽供热改造,并将其抽汽作为

热泵的高温驱动热源;

d)热泵系统设计时应预留一定的设计裕量(宜增加10%),避免设计工况与实际热回收

工况之间的失衡。

6.1.2蒸汽管道设计及布置

热泵系统的驱动蒸汽管道设计及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a)汽轮机组的供暖抽汽管道应分别引入吸收式热泵与热网加热器;

b)驱动蒸汽管道应根据电厂现有设备及设施条件进行布置,且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

c)驱动蒸汽管道应考虑运行和检修的需求,在蒸汽管道的合理位置安装关断阀门和调节

阀门。

6.1.3驱动蒸汽参数选取

用于吸收式热泵高温驱动热源的蒸汽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

a)驱动蒸汽的压力应符合6.1.1的要求,且驱动蒸汽的过热温度应满足热泵的运行要求,

宜小于15℃;

b)当驱动蒸汽的压力和温度超过热泵运行的允许值时,应在驱动蒸汽进入热泵前设置减

温减压装置,具体方案需结合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

c)当设置蒸汽减温减压装置时,减温水宜采用冷凝水、蒸汽疏水或除盐水;

d)驱动蒸汽在热泵系统中的放热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6-1)

Qqm(hghl)

式中:Qq——驱动蒸汽的放热量,kW;

m——驱动蒸汽流量,kg/s;

hg——驱动蒸汽焓值,kJ/kg;

hl——驱动蒸汽的疏水焓值,kJ/kg。

e)用于热泵的驱动蒸汽参数应同时考虑热泵出水温度、热泵设备造价及对机组发电量的

影响。

f)进入热泵的驱动蒸汽参数还应符合现行标准GB/T34620和GB/T18431的相关要求。

6.1.4驱动蒸汽疏水系统

吸收式热泵的驱动蒸汽疏水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a)热泵的驱动蒸汽疏水系统宜独立设置,有条件时可与热网加热器的疏水系统合并;

b)驱动蒸汽疏水温度应是可以调节,调节范围宜为:80℃≤疏水温度≤饱和温度;

c)当设置驱动蒸汽疏水箱时,还应设置疏水泵,且疏水泵考虑1台备用;

8

DL/T××××-202×

d)驱动蒸汽疏水宜先汇集至疏水箱,再由疏水泵输送至汽轮机回热系统;

e)疏水箱的有效容积贮水量宜大于3min的驱动蒸汽额定疏水量;

f)疏水泵的扬程应根据热泵额定工况下疏水量的120%计算,疏水泵的流量不应小于热

泵额定工况下疏水流量的110%。

6.1.5热泵的驱动蒸汽系统设计还应符合现行标准DL/T5535、DL/T5054和DL/T834的

相关要求。

6.2热网循环水系统

6.2.1热网水管道设计及布置

热网循环水系统的热网水管道设计及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a)热泵的热网水系统可以与热网加热器的热网水系统串联连接,也可以独立设置;

b)为减少新增管网的沿程阻力损失,应尽量减少管网的长度及弯头数量;

c)针对已建有热网循环水系统,应校核现有热网循环水泵的流量、扬程等参数是否满足

新增热泵系统后热网循环水系统的运行要求;

d)针对未建热网循环水系统,热网循环水泵应根据现行标准CJJ34选取,同时考虑新增

热泵系统的影响;

e)热泵系统的热网水进出口管道上应安装关断阀门和调节阀门;

f)热泵的热网水进出口侧应设置有热网水旁路管道,旁路管道上需安装调节阀门;

g)应根据热网水的水质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在热泵的热网水进口管道上增设滤水器。

6.2.2热泵热网水流量选取

6.2.2.1热网循环水系统的热网水流量应与一次网的最大输送能力相匹配,可根据下

列公式计算:

Qh

Gr3.6(6-2)

Cp(t1t2)

式中:Gr——热网水设计流量,t/h;

Qh——设计热负荷,kW;

Cp——热网水的比热容,kJ/(kg·℃);

t1——热网水供水温度,℃;

t2——热网水回水温度,℃。

6.2.2.2进入热泵的热网水流量应与热泵的驱动蒸汽参数和余热回收量相匹配,且应

可以通过调节热泵热网水流量来控制合理的热泵热网水出口温度。

6.2.2.3进入热泵的热网水流量应与供热首站热网循环水泵的流量相匹配,当热泵设

计热网水流量大于热网循环水泵的最大流量时,应考虑对热网循环水泵进行扩容改造。

6.2.3热泵热网回水温度选取

热网循环水系统的热网回水温度选取,需根据热网的新接入供热面积和历史运行数据综

合分析确定,且应考符合以下规定:

a)进入热泵的设计热网回水温度应根据最近三年热网运行的历史回水温度,以及热泵系

统的回收热量和COP随热网回水温度的变化曲线综合分析确定;

b)满足热泵系统回收热量的前提下,进入热泵的热网回水温度应取较低值,且不宜超过

70℃;

c)根据供热公司对热网的运行要求,应能通过调节热网循环水流量来控制合理的热泵热

9

DL/T××××-202×

网回水温度。

6.2.4热泵热网供水温度选取

流出热泵的热网供水温度选取,应符合以下规定:

a)满足热泵系统回收热量的前提下,流出热泵的热网供水温度应取较低值,且不宜超过

90℃;

b)流出热泵的热网供水温度应与热泵的驱动蒸汽参数与低温热源温度相匹配,且应能通

过热泵热网水流量和热网循环水流量来控制合理的热泵热网供水温度。

6.2.5热泵热网水压力选取

6.2.5.1校核热网循环水系统的热网回水压力是否满足新增热泵系统后的运行要求;

若不能满足,则应考虑在热泵的热网水进口管道上增设升压泵。

6.2.5.2当热泵设置在热网循环水泵入口侧时,热网循环水系统的热网回水压力应满

足热网循环水泵必需汽蚀余量的要求。

6.3低温水余热系统

对湿冷机组和间接空冷机组进行余热利用工程改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a)凝汽器冷却循环水系统为闭式循环水时,应考虑对冷却塔(或空冷岛)采取防冻措施,

可参考6.4.3节;

b)应校核现有冷却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泵设计参数,核对循环水泵的流量、扬程等参数

是否满足热泵系统的运行要求;

c)热泵系统的低温水进出口管道上应安装关断阀门和调节阀门;

d)进入热泵的冷却循环水流量和温度应与热泵的实际驱动蒸汽参数相匹配,且可通过汽

轮机组的冷却循环水系统进行调节;

e)进热泵的低温水温度选取需考虑排汽背压对汽轮机组的发电煤耗影响,且不宜超过

50℃;

f)出热泵的低温水温度应取较低值,且不宜超过45℃;

g)当汽轮机组的冷却循环水系统设置胶球清洗装置时,热泵的低温水进口管道上宜设置

过滤网,热泵蒸发器宜设置胶球清洗装置。

6.4乏汽余热系统

6.4.1对直接空冷机组进行余热利用工程改造,应采用乏汽直接进热泵的改造方式,此时

新增乏汽余热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新增乏汽管道的取汽口到热泵机组的距离宜控制在100m以内,且应在乏汽管道上设

置关断阀门;

b)乏汽管道设计时应进行管道推力、局部应力等计算分析,乏汽管道内的蒸汽流速不宜

超过100m/s,且应在乏汽管道上安装膨胀节;

c)进入热泵的汽轮机乏汽压力不宜小于8kPa(g),乏汽冷凝后形成的凝结水应输送至电

厂原有凝结水系统;

d)乏汽管道及冷凝水管道的选材应符合现行标准DL/T712的有关规定;

e)热泵乏汽侧应设置抽真空管道,抽真空管道宜接至汽轮机组抽真空系统。

6.4.2对直接空冷机组进行余热利用工程改造,考虑工程经济性时,不宜采用新增凝汽器

与闭式冷却循环水系统的改造方式。

6.4.3对直接空冷机组进行余热利用工程改造,空冷岛防冻可考虑以下措施:

10

DL/T××××-202×

a)查缺补漏;

b)完善伴热系统;

c)合理控制空冷风机的运行数量;

d)完善空冷岛的监测手段;

e)设置空冷岛防冻监测专职人员。

6.5一次网补水系统

6.5.1补水量及水源

6.5.1.1热网正常运行时,热网补水可以采用锅炉连续排污水或经过处理的化学软化

水。

6.5.1.2热网在事故工况下可采用工业供水,也可使用备用补水水源,且应配置记录

式流量计来控制补水量。

6.5.1.3热网的补水应经过除氧后,再经补水泵输送至热网系统。

6.5.1.4热网的补水量及补水源还应符合现行标准GB50660的相关要求。

6.5.2设计补水压力

一次网循环水的设计补水压力应符合以下规定:

a)从软化水车间至低压除氧器补水管道设计压力取最高工作压力;

b)从低压除氧器至补水泵进口管道设计压力取低压除氧器额定压力与最高水位时水柱

静压之和;

c)从补水泵至热网循环水回水管道设计压力取补水泵性能曲线最高点对应的压力与进

水侧压力之和。

6.5.3热网水水质

6.5.3.1热网循环水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宜高于25mg/L。

6.5.3.2以热电厂为热源的热水热力网,补给水水质应符合表6.1的规定。

表6.2补给水水质

名称单位水质标准

浊度FTU≤5.0

硬度mmol/L≤0.60

溶解氧mg/L≤0.10

油mg/L≤2.0

PH25℃7.0~11.0

6.6汽轮机组排汽背压

6.6.1针对湿冷机组余热利用工程,汽轮机组背压的选取应符合以下规定:

a)汽轮机组背压的选取应与热泵系统的低温循环水温度相匹配,且应在纯凝背压的基础

上适当提升背压值以获取较佳的热泵COP值;

b)汽轮机组背压的选取应同时根据背压对机组发电煤耗、热泵供热能力和热泵COP的

影响,综合分析后确定。

c)汽轮机组背压的选取应同时结合热泵系统设计和现场试验测试来确定,且不宜超过

15kPa(g)。

6.6.2针对空冷机组余热利用工程,汽轮机组背压的选取应符合以下规定:

11

DL/T××××-202×

a)余热利用工程的汽轮机组设计背压宜按照冬季供暖工况中的实际运行背压选取;

b)针对直接空冷机组余热利用工程,汽轮机组背压的选取应考虑背压对机组发电煤耗、

热泵供热能力和热泵COP的影响,且不宜小于8kPa(g);

c)针对间接空冷机组余热利用工程,汽轮机组背压的选取应符合6.6.1的相关要求。

6.7系统设计应注意的其它事项

6.7.1热泵三大系统(驱动蒸汽系统、低温水余热系统或乏汽余热系统、热网水系统)出

口温度的合理设计。

6.7.2热泵三大系统(驱动蒸汽系统、低温水余热系统或乏汽余热系统、热网水系统)的

备用设计。

6.7.3合理选择进入热泵的热网回水温度,确定热网回水温度时应注意:

a)热网回水温度取低值有利于降低设备投资成本,且能取得较好的余热回收效果;

b)热网回水温度取高值将会增加设备投资成本,并可能造成余热回收量达不到设计值。

6.7.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二次网换热器进行改造以降低热网回水温度。

6.7.5当余热利用工程采用热泵耦合低真空供热技术时,原汽轮机组DCS控制系统应根据

新设计的汽轮机组背压要求进行设定参数更新。

7设备选型与布置

7.1热泵设备选型

7.1.1机组类型的确定

7.1.1.1湿冷机组将循环冷却水作为低温热源,空冷机组将乏汽作为低温热源。

7.1.1.2选择湿冷机组的热泵时,应将电厂冷却循环水和热网水水质、水质处理措施

等条件作为设计热泵时的边界条件。

7.1.1.3选择空冷机组的热泵时,对余热侧的无水质条件限制,应将热网水水质、水

质处理措施等条件作为设计热泵时的边界条件。

7.1.2热泵容量的确定

7.1.2.1应根据电厂所接待供热面积的供暖基本热负荷确定热泵容量。

7.1.2.2当电厂具有新增供热面积时,应根据汽轮机热平衡图确定可回收的余热量,

再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确定其中可利用的余热量,进而确定热泵容量。

7.1.2.3热泵容量应根据电厂实际运行的蒸汽参数、热网水参数和冷却循环水参数综

合分析确定。

7.1.2.4热泵主机设备的数量应根据热泵厂房条件、热泵总设计容量及单台热泵最大

容量综合分析确定。

7.1.3驱动蒸汽参数

7.1.3.1热泵驱动蒸汽压力应以汽轮机组额定供暖工况下的抽汽压力为依据,同时应

综合考虑供暖季汽轮机实际运行压力及管路压损的影响。

7.1.3.2热泵驱动蒸汽流量应依据汽轮机组额定供暖工况下的热力特性和供暖季汽轮

机实际运行的抽汽流量,同时考虑热泵供热负荷,在热泵和首站热网加热器之间合理分配蒸

汽流量。

7.1.4热网水参数

12

DL/T××××-202×

热泵的热网水参数确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a)进入热泵的热网回水温度应根据近三个供暖季的历史运行数据确定;

b)热泵的热网水流量应根据外界热负荷决定,同时应考虑热网管道管径和流速的限制;

c)流出热泵的热网供水温度应根据热泵容量、热泵的热网水流量和热泵的热网回水温度

确定;

d)热泵的热网回水温度一般为50-60℃,热泵的热网供水温度一般为70-80℃。

7.1.5余热水温度及流量

热泵的低温余热水温度及流量的确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a)热泵的余热水流量由热泵回收余热量与冷却循环水系统循环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