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技术规范》_第1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技术规范》_第2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技术规范》_第3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技术规范》_第4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F20

备案号: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导则

DL/TXXXX—XXXX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技术规范

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alslimeaddingsystemof

circulatingfluidizedbedboiler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

DL/TXXXX—XXXX

目  次

前 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体要求.....................................................................................................................................................................3

5工艺设计.....................................................................................................................................................................3

6系统及设备.................................................................................................................................................................5

7安装和调试.................................................................................................................................................................8

8运行与维护.................................................................................................................................................................9

9性能考核...................................................................................................................................................................11

附录A(资料性附录)...............................................................................................................................................14

附录B(参考性附录)...............................................................................................................................................16

附录C(资料性附录)...............................................................................................................................................18

I

DL/TXXXX—XXXX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性能

考核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660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

GB/T10184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DL5190.2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2部分:锅炉机组

DL5190.5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

DL/T838燃煤火力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DL/T870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

DL/T1034135MW级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导则

DL/T1083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DL/T1326300MW循环流化床运行导则

DL/T1600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技术条件

DL/T2198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导则

DL/T2199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料掺烧技术导则

DL/T2299火力发电厂设备缺陷管理导则

DL/T2300火力发电厂设备检修管理导则

DL/T5032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规范

DL/T5054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规范

DL/T5094火力发电厂建筑设计规程

DL/T5142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程

DL/T5153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程

DL/T5294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

DL/T5437火力发电建设工程启动试运及验收规程

DL/T5556火力发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1

DL/TXXXX—XXXX

煤泥coalslime

煤粉含水形成的半固体物,粒度在0.5mm以下,是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

3.2

煤泥添加系统coalslimeaddingsystem

一种用于实现煤泥储存、制浆、除杂、输送、给料等工艺过程的系统设备的总称。

3.3

接料仓receivingsilo

一种用于煤泥接收、缓存及输送的钢结构设备。

3.4

膏浆制备机pastepreparationmachine

一种用于煤泥制浆处理以提高煤泥泵送特性及便于去除杂质的装置。

3.5

振动筛vibrationsieve

一种用于煤泥除杂的装置,将大块杂质从煤泥中分离出来。

3.6

储料仓storagesilo

一种用于煤泥缓存的圆柱形或矩形钢结构料仓,具有保浆、破拱作用。

3.7

滑架carriage

一种用于储料仓内防止煤泥在出口处起拱及确保仓内煤泥连续出料的装置。

3.8

正压给料机positivepressurefeeder

一种双轴螺旋结构设备,通过变频调速以满足设定给料量,并以一定的压力向煤泥泵提供煤泥。

3.9

煤泥泵coalslimepump

一种用于膏体状粘稠煤泥远距离输送的双缸柱塞泵,由执行机构和液压动力包两部分组成。

3.10

分配器distributor

一种通过设备内部特殊流道设计,实现煤泥在不同输送管路间切换的设备。

3.11

立式给料器verticalfeeder

一种安装于循环流化床锅炉顶部,实现向炉膛内给料的设备。

2

DL/TXXXX—XXXX

3.12

卧式给料器horizontalfeeder

一种安装于循环流化床锅炉侧墙,实现向炉膛内给料的机械装置,一般为直筒型结构。

3.13

煤泥喷枪coalslimelance

一种安装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密相区,实现向炉膛内给料的设备,一般采用空气把膏体状煤泥打散成

疏松状,具有在线插拔检修功能。

3.14

掺烧比例blendingratio

掺烧燃料占锅炉全部入炉燃料的比例,一般指重量百分比。

4总体要求

4.1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掺烧比例大于10%时,应设置专用的煤泥添加系统,将煤泥以膏体状形态送入

锅炉掺烧。

4.2煤泥添加系统宜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建设中同步考虑,改建、扩建煤泥添加系统应进行锅炉性

能校核计算,以减少掺烧对设备安全、环保性能的影响。

4.3承担煤泥添加系统工程设计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设计文件应符合GB50660、DL/T5556等的

规定。

4.4煤泥添加系统方案应综合考虑煤炭洗选工艺、煤泥来源、煤泥特性、运输距离、进厂方式,以及总

平面布置、入炉形式、掺烧比例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4.5煤泥进厂方式根据其来源、运输距离等,可选择汽车运输、带式(或刮板)输送机输送、管道输送。

采用汽车运输时煤泥应卸至煤泥棚系统,采用带式(或刮板)输送机或管道输送时可将煤泥直接送至煤

泥预处理系统,厂内无须设置煤泥棚系统。

4.6洗煤厂距离电厂较近时,可将未压滤脱水的水煤浆(含水率>40%)经管道输送入厂,通过自建压

滤车间制成含水率合格的煤泥,然后由煤泥添加系统送入锅炉掺烧。

5工艺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煤泥添加系统工艺应满足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环保、连续可靠和经济运行等要求,系统设计出力

能适应锅炉不同负荷下煤泥燃烧量变化要求。

5.1.2系统工艺设计应实现煤泥制浆、输送、给料的连续可调和自动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使用年限应在

30年以上,系统可用率应大于95%。

5.1.3煤泥添加系统工艺设计应为循环流化床锅炉大比例掺烧煤泥创造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工艺流程合理;

b)方便施工,有利于维护检修;

c)充分利用厂内公用设施;

d)节约用地,工程量小,运行费用低。

3

DL/TXXXX—XXXX

5.1.4系统工艺设计中,应结合煤炭洗选、压滤工艺、进厂煤泥品质(成分、内水)及管道输送距离等,

确定制浆和输送煤泥的水分控制要求。

5.1.5系统应结合工艺流程等设置合理的除杂措施,避免掺烧煤泥过程中发生杂物堵塞输送管道,导致

系统故障停运。

5.1.6系统工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备、材料技术先进性和高可换性等,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基础上

便于检修维护。

5.2工艺流程

5.2.1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工艺按照煤泥来源及进厂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不落地煤泥工艺和

落地煤泥工艺两类,典型系统工艺流程见附录A。

5.2.2不落地煤泥工艺:煤泥由洗煤厂压滤车间(或自建压滤车间)经带式(或刮板)输送机转载后进

入煤泥预处理系统,煤泥不落地无需除杂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所示。

压滤车间带式(或刮板)输送机煤泥预处理系统煤泥泵送系统煤泥入炉系统

图1不落地煤泥工艺流程图

5.2.3落地煤泥工艺:煤泥由洗煤厂经汽车运输进厂储存至煤泥棚系统,煤泥中含有石块等杂质,需要

经专用设备或装置进行除杂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所示。

洗煤厂煤泥棚系统煤泥预处理系统(除杂)煤泥泵送系统(除杂)煤泥入炉系统

图2落地煤泥工艺流程图

5.2.4采用不落地煤泥工艺时,转载带式(或刮板)输送机的输送能力应大于煤泥预处理系统出力,并

宜设置煤泥紧急落料点或事故煤泥堆存场地。

5.2.5不落地煤泥工艺中,煤泥预处理系统应与煤泥压滤车间联合布置或邻近煤泥压滤车间布置,以减

少煤泥输送转运过程。

5.2.6采用落地煤泥工艺时,煤泥预处理系统、煤泥泵送系统均应设置除杂措施,以降低煤泥中杂质含

量及粒径,避免堆积堵塞输送管道。

5.2.7落地煤泥工艺中,进厂煤泥含有杂质、冻块或干块等较多时,可考虑在煤泥棚系统上料与转载设

备之间增加破碎装置。

5.3总平面布置

5.3.1煤泥添加系统总平面布置应遵循工艺流程科学、功能分区合理、管理维修方便、节约用地和有利

生产等原则,并应与电厂总体布置相协调。

5.3.2煤泥添加系统宜与煤泥压滤车间联合设计,其位置宜临近洗煤厂压滤车间或锅炉房,厂内自建煤

泥压滤车间时应合并布置。

5.3.3改建、扩建煤泥添加系统项目,总平面布置应充分利用厂区已有的建、构筑物等,并考虑以少影

响生产为原则。

5.3.4系统建(构)筑物包括煤泥棚、煤泥泵房等,煤泥棚用作煤泥缓冲和储存,煤泥泵房内设置煤泥

预处理系统、煤泥泵送系统用于煤泥制浆及输送等。

5.3.5煤泥棚与煤泥泵房宜联合设计,布置方式应综合考虑系统工艺、设备投资、能耗、占地、现场环

境等因素确定。

5.3.6采用汽车运输煤泥进厂时,煤泥泵房应靠近煤泥棚布置;采用带式(或刮板)输送机或管道输送

4

DL/TXXXX—XXXX

煤泥进厂时,煤泥泵房宜靠近锅炉房布置。

5.3.7煤泥泵房宜采用独立建(构)筑物结构,应设置集水池及排污泵,并按要求配置消防、照明、通

风、采暖、排水等辅助设施。

6系统及设备

6.1一般规定

6.1.1煤泥添加系统按照功能划分,一般由煤泥棚系统、煤泥预处理系统、煤泥泵送系统、煤泥入炉系

统、电气和控制系统组成。

6.1.2系统煤泥上料、制浆、除杂、输送、给料等设备出力匹配合理,煤泥存储设施容积应满足锅炉煤

泥掺烧连续稳定运行要求,上下游设备具有保护联锁功能。

6.1.3系统煤泥输送距离一般不大于800m,当输送距离超过800m时应采用多级煤泥泵送系统分别输送

煤泥至储料仓和锅炉炉膛。

6.1.4系统废水(含地面冲洗水等)应通过排水管、沟排至集水池,利用排污泵送至煤泥储坑或煤泥预

处理系统中,原则上全部回用于煤泥制浆水,事故状态时排至指定的排水点进行处理。

6.2煤泥棚系统

6.2.1煤泥棚系统由煤泥棚、缓冲料斗、煤泥装载或转运设备,如桥式抓斗起重机、装载机、刮板输送

机、带式输送机等组成。

6.2.2煤泥棚应采用全封闭结构,分为地上布置、半地下布置(煤泥储坑底层标高低于地坪)两种方式,

系统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a)煤泥掺烧比例大于30%时,煤泥棚宜采用半地下布置方式,选择煤泥储坑形式储存煤泥,并与

煤泥泵房合并建设。日来煤泥量较小或煤泥掺烧比例较低时,煤泥棚可采用地上布置方式。

b)煤泥棚采用半地下布置方式时,应选择桥式抓斗起重机作为煤泥上料机械,抓斗最小上料高度

宜大于煤泥入料口最高点1m。桥式抓斗起重机工作级别应按重级A6~A8考虑,宜采用一用一备配置方

式,煤泥输送量应大于接料仓总处理能力的120%。

c)煤泥棚采用地上布置方式时,应选择移动装载机、刮板输送机为煤泥上料设备,刮板输送机布

置倾角应小于15°,且不宜凸折或凹折布置。工艺条件受限刮板输送机机尾处需凹折时,凹折处应设

压链轮,凸折处考虑耐磨。

6.2.3煤泥棚系统输送煤泥宜采用内衬锰钢板刮板输送机,运输距超过40m时应选择重型刮板输送机,

但最大输送距离不宜超过60m。

6.2.4煤泥棚储存煤泥量应按对应锅炉额定负荷最大掺烧比例下1~3天的煤泥耗量进行设计,煤泥供应

不稳定或掺烧量较大时取大值,煤泥供应稳定或掺烧量较小时取小值。

6.2.5煤泥棚及煤泥储坑应按DL/T5094的规定设计,并配置煤泥调浆水供水管路等设施,对于冬季环

境温度低于5℃的地区还应增设保暖防冻措施。

6.2.6厂内设煤泥棚系统时,煤泥泵房宜采用半地下布置方式,如不设或场地条件等不允许时,煤泥泵

房可采用地上布置方式。

6.3煤泥预处理系统

6.3.1煤泥预处理系统是将进厂煤泥经制浆、除杂等工艺处理为待送膏体状物料,设备包括接料仓、卸

料螺旋、膏浆制备机、振动筛、储料仓、闸板阀、液压站等。

6.3.2接料仓应为钢结构制作设施,底部配有双轴螺旋结构卸料螺旋,用于打散煤泥、均匀给料、辅助

5

DL/TXXXX—XXXX

搅拌,收料口处应设计篦子,防止卸料时煤泥对螺旋直接冲击损坏设备和实现大块杂物的隔离,其缓存

能力不应小于10m³。

6.3.3膏浆制备机应能适应接料仓或带式(刮板)输送机来煤泥量变化要求,搅拌叶片宜采用多轴螺旋

结构,应相互啮合使得煤泥依次经过破碎、搓和及剪切工序达到膏体状效果,并在过载跳车情况下不损

坏或不变形。

6.3.4振动筛宜与膏浆制备机配套使用,应选择全封闭结构,筛上盖板采用可拆卸或活动式结构,筛网

尺寸根据煤泥来源、特性、杂质含量等确定,筛面宜选择棒条式结构。

6.3.5储料仓设计时应考虑仓体的防腐与磨损,宜选用优质碳素结构制作,并设有检修人孔、料位计、

闸板阀、检修平台、滑架等,其与外界管道、设备等所有接口均应为法兰连接。

6.3.6储料仓底部为平底结构,设有液压驱动滑架装置,滑架宜选择椭圆形或方形滑架结构,用于防止

煤泥在出料口处起拱和保证煤泥连续出料。

6.3.7储料仓有效容积应满足循环流化床锅炉额定负荷最大煤泥掺烧比例下2~4h的煤泥耗量,单个储料

仓宜配置2~4台煤泥泵输送煤泥。

6.3.8闸板阀布置于储料仓出口,应选用框式结构和液压驱动方式,规格尺寸与煤泥泵送系统正压给料

机匹配,保证下游设备检修隔离。

6.4煤泥泵送系统

6.4.1煤泥泵送系统由给料装置、输送管道等组成,设备包括正压给料机、煤泥泵(含液压动力包)、

输送管道、分配器、除杂器、止回装置等。

6.4.2煤泥泵前应设置正压给料机进行预压喂料,正压给料机宜采用双轴螺旋结构及变频调速,并可根

据煤泥泵输送煤泥量大小自动调节喂料能力。

6.4.3煤泥泵宜采用双液压缸驱动柱塞泵、S管阀换向结构形式,与输送介质接触部位应满足耐磨、耐

腐蚀要求。

6.4.4煤泥泵输送出力设计选型见表1。单台煤泥泵最大流量不宜大于30m3/h,工作压力应不小于设计出

力时计算阻力的120%,并能够满足煤泥泵送系统满管启动的要求。

表1煤泥泵输送出力设计选型要求

锅炉容量≤75t/h75~400t/h≥400t/h

单台煤泥泵输送流量≤15m3/h15~20m3/h≥20m3/h

6.4.5煤泥泵执行机构与液压动力包宜就近布置,连接油管应采用不锈钢金属管,单根油管长度不宜大

于5m,不便于布置金属管的油管路可采用金属软管。

6.4.6系统宜采用单煤泥泵单管道配置方式,输送管道宜与锅炉煤泥给料口一一对应。当采用单煤泥泵

多管道配置时应在输送管道上设置分配器,选择电动、液压或手动方式切换输送煤泥。

6.4.7煤泥输送管道应采用热轧无缝钢管或内衬高分子材料的特殊管材,并根据系统压力、流量、输送

距离等确定公称直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煤泥输送管道布置应符合DL/T5032、DL/T5054、DL/T5142的规定,管道支架可采用地沟布

置、矮支墩、架空支架等形式。

b)室外布置的煤泥输送管道应进行保温,环境温度低于5℃的地区增设伴热措施,伴热热源可采用

电伴热、热水伴热、蒸汽伴热等。

c)煤泥输送管道布置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管道弯头数量,煤泥泵出口输送管道直管段长度不小于2m,

且不宜直接抬升。

6.4.8煤泥输送管道附属设施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管道输送煤泥距离达到500m以上时,煤泥泵出口输送管道应设置防止煤泥回流的止回装置,

6

DL/TXXXX—XXXX

并满足煤泥反向泵送要求。

b)煤泥泵出口输送管道宜设置便于检修疏通的除杂器,实现输送煤泥杂质粒径控制。除杂器宜采

用筛网结构形式,孔径一般为50mm。

c)煤泥输送管道宜配置清洗设施,清洗出的煤泥浆宜排至储料仓或煤泥储坑。

6.5煤泥入炉系统

6.5.1煤泥入炉系统由给料设备、密封系统、清洗设施等组成,设备包括给料器、煤泥喷枪、接口器、

液压站、伸缩节、法兰等。

6.5.2煤泥入炉方式应结合工程锅炉实际条件、煤泥特性、煤泥掺烧量、泵送系统设计运行工况等确定,

一般按照给料位置可选择顶部给料、中部给料和下部密相区给料方式,当煤泥掺烧比例大于50%时宜

选择顶部给料方式。

6.5.3采用顶部给料方式时应选择立式给料器、接口器等设备。立式给料器宜采用滑阀结构形式,以液

压缸为驱动力,能实现远程操作,并有可靠的冷却措施。接口器应具有密封热烟气、观察煤泥落料情况

的功能。

6.5.4顶部给料时可根据循环流化床锅炉结构和炉膛高度等在接口器下方设置割刀,以控制入炉膏体状

煤泥的直径,确保入炉煤泥燃烧状况良好。

6.5.5采用中部给料方式时应选择卧式给料器、三通阀等设备,并设置伸缩节以吸收锅炉运行膨胀量。

卧式给料器宜采用无轴螺旋结构形式,以减速电机或液压为驱动力。中部给料时应充分考虑炉膛侧墙内

壁磨损问题,必要时采取局部防磨措施。

6.5.6采用下部密相区给料方式时应选择煤泥喷枪、伸缩节等设备,设计时综合考虑煤泥给料高度、雾

化措施、系统能耗、设备在线检修等要求。当煤泥喷枪采用压缩空气雾化时,应配置电加热器或蒸汽加

热器加热雾化空气,并同步考虑煤泥喷枪的冷却与密封。

6.5.7下部密相区给料时煤泥喷枪可布置在二次风口或回料器口上部,通过利用锅炉外循环回路回料物

料和二次风流动动能输送雾化煤泥至炉膛中部燃烧。

6.6电气和控制系统

6.6.1煤泥添加系统用电应符合DL/T5153的有关规定,宜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承担

系统全部用电负荷。煤泥掺烧替代锅炉全部燃料时系统用电按照二级负荷设计,煤泥掺烧替代锅炉部分

燃料时系统用电按照三级负荷设计。

6.6.2煤泥添加系统应设置专用供配电系统,电压等级、中性点接地方式应与主厂房供电保持一致;供

电电源应取自厂用电系统,低压等级宜采用单母线不分段接线方式,并按要求配备供配电设备。

6.6.3煤泥添加系统低压配电回路按照要求预留备用回路,关键设备回路备用率为100%,其他设备回路

备用率为15%。

6.6.4煤泥泵房、栈桥、煤泥棚等处电缆均应采用桥架敷设,室外场地采用电缆沟或大跨距电缆桥架沿

管道支架进行敷设。

6.6.5煤泥添加系统可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或分散控制系统(DCS)进行集中控制,控制系

统配置应符合DL/T1083的规定,可独立设置控制室或与输煤系统、主机系统共用控制室。

6.6.6系统采用PLC控制时应预留与主机DCS系统通讯接口,煤泥泵状态、给料器状态、储料仓料位、

煤泥添加量等关键参数应引入主机DCS系统,参与调节、保护的煤泥泵送控制指令等信号应采用硬接线

方式连接。

6.6.7煤泥添加系统应接受锅炉主燃料跳闸(MFT)、辅机故障减负荷(RB)等信号,自动联锁停止煤

泥泵送设备,也可接受主机DCS系统对煤泥添加量的调节信号,控制煤泥添加量。

7

DL/TXXXX—XXXX

6.6.8储料仓应设置料位检测仪及料位高低保护,当料位低于30%时应停止煤泥泵送系统,当料位高于

95%时应停止煤泥上料及制浆设备运行,并结合实际设置合理报警料位。

6.6.9煤泥泵应具有出口压力保护、卡阻保护、液压动力包真空、油压、油温等保护,保护动作时能够

自动退出运行。

7安装和调试

7.1安装要求

7.1.1煤泥添加系统工程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施工总承包资质,工程施工质量执行DL5190.2、DL

5190.5等的规定。

7.1.2煤泥添加系统工程安装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施工程序及管理文件的要求,施工单位应遵守国家有关

部门颁布的施工现场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消防等技术规范。

7.1.3煤泥添加系统建设中使用的设备、材料、器件等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禁止使用国家

明令淘汰或质量不合格产品。

7.1.4煤泥棚建设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和柱下独立基础,屋面承重采用钢结构,可选用有檩或

无檩的屋盖系统,煤泥储坑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W6。

7.1.5煤泥泵房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形基础,各层楼面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地下沟道及设

备基础应按照工艺要求布置,工业管沟、电缆沟、排水沟等自成体系。

7.1.6系统设备基础、几何尺寸和质量要求应符合GB50204的规定,安装前须按照标准允许偏差要求

进行复检。膏浆制备机、正压给料机、煤泥泵等设备安装水平度应不大于1/1000mm,设备水平调整应

采用垫铁调整。

7.1.7膏浆制备机安装时各转轴必须平行且保持合理间距,叶片不应有相互碰撞、摩擦等现象,确保设

备安全运行及煤泥被搅拌为细碎、均匀的膏状物料。

7.1.8振动筛安装时进料中心应与膏浆制备机出料口中心重合,标高合理且筛面角度符合要求,确保大

块杂质从物料中分离出来和有利于杂物收集清理。

7.1.9储料仓应采用预埋件焊接连接方式安装,其沉降或其他任何构件位移、变形均不得超过规范所允

许限度,并应对所有连接处的涨缩采取安全措施。

7.1.10正压给料机进出口料口法兰面应相互平行,不应与其连接的平面强力连接,两对接面之间宜采用

橡胶垫确保连接紧密。

7.1.11煤泥泵执行机构和动力包中心、标高等符合要求,垫板放置平稳、接触紧密,连接部位间隙达到

要求,运转部位自由转动。动力包液压元件及管路安装接头应密封良好,不得有泄漏;不锈钢油管布置

整齐美观,且应采用专用重型管卡固定。

7.1.12煤泥输送管道与设备安装接口全部采用法兰连接,管道直管段应采用焊接连接,每100m设置一

个检修节。管道安装固定方式应考虑系统运行管路振动等,煤泥泵出口水平管道宜采用混凝土基础固定,

管道穿墙部位应有可靠防震措施。

7.2调试试运

7.2.1煤泥添加系统调试试运工作应由总承包单位、建设单位、安装单位、设备厂家共同参与,总承包

单位统一组织协调设备调试试运工作。

7.2.2系统设备安装完成后依据DL/T5294、DL/T5437的规定开展调试试运工作,按要求编制调试大纲

与方案,并经建设单位审核批准后执行。

8

DL/TXXXX—XXXX

7.2.3系统调试分为分步试运和整体启动试运,分步试运按照单机调试、空载联动调试、负载调试顺序

进行。试运前设备及附属装置等全部安装完毕,施工资料齐全质量合格,安全防护设施完备。

7.2.4单机调试应进行机械设备调整试验、电气控制及仪表调整试验、润滑、液压、气动、冷却系统检

查调整试验,并重点关注电机正反转、双轴螺旋、膏浆制备机叶片啮合、煤泥泵液压系统及设备就地控

制等试运,空载联动调试应进行系统各机械设备联合调整试验。

7.2.5设备空载调试和负载调试连续试运时间应大于2h,并观察、检验及调整各部件运行状况。负载调

试时加载量应从小到大逐渐增加,一般可按20%、50%、80%、100%额定负荷进行试运转。

7.2.6整体启动试运前,应完成系统控制逻辑组态,并按要求进行设备保护传动及联锁试验,确保控制

回路信号正确和正常动作。

7.2.7煤泥添加系统试运时,设备传动部件转动灵活、平稳,无异常振动和声响,轴承、液压站、仪表

等工作正常,温度、压力等参数在规定范围内。

7.2.8设备启动电动机正反转、变换电磁阀通断电空载试运换向不得少于5次,煤泥入炉系统给料器在试

运结束后应将变换电磁阀调至给料工位。

7.2.9煤泥添加系统应至少进行24h无故障整体试运行试验,期间无影响系统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和正常出

力的故障缺陷。

7.2.10系统调试试运中应结合煤泥输送管道运行状况,调整系统输送煤泥水分在合理范围内,保证系统

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8运行与维护

8.1系统运行

8.1.1煤泥添加系统运行环境温度为0~40℃之间,低于0℃时应采用必要的保暖防冻措施,高于40℃时

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排风方式冷却,冬季煤泥泵房、煤泥储坑宜室内温度可按大于10℃控制。

8.1.2系统运行管道输送煤泥含水率宜控制在30±3%,无难破碎杂物的煤泥,偶见杂物粒度不大于

50mm,不得含有金属等无法破碎的物体。

8.1.3系统启动前,检查各部液压站油箱油位不低于3/4,润滑脂箱中有足够清洁的润滑油脂,冷却水箱

中保持适量的冷却清水。

8.1.4煤泥上料、制浆时,设备空载运行确认正常后方可给料运行,系统停运时先停料后停机,严禁带

料停运和停运后继续给料。

8.1.5煤泥泵第一次泵送或输送管路长期放置再次泵送之前,首先应泵送清水,检查各管接头处的密封

性能,确保不渗水。

8.1.6煤泥添加系统启动和运行过程中,保持设备自检程序始终监测,如发现设备状态异常,应自动转

入故障停机等状态。

8.1.7煤泥泵送过程中,不允许有煤泥泵吸空或无料泵送现象,且正常输送煤泥时不得随意变换给料器

的工作位置,以免造成事故。

8.1.8煤泥泵送应采用多次少量方式调整煤泥输送量,每次不宜超过5%,以免影响设备安全运行和造成

锅炉床温大幅度波动。

8.1.9煤泥泵送压力突然升高,应现场操作反泵按钮,反泵运行2~3个行程,然后松开使泵转入正泵运

行。若上述操作泵送压力仍然较高,应停泵消除故障。

8.1.10系统运行中,若发生设备温度或振动值超过允许值,以及异音大、输送管道剧烈震动、影响锅炉

安全运行等时,应立即停止系统运行。

9

DL/TXXXX—XXXX

8.1.11煤泥泵送停止后不得立即停止煤泥泵运转,应至少继续运行10min以上。煤泥泵停运时,应先关

闭煤泥泵执行机构,再停止液压动力包。

8.1.12系统停运一周内可关闭给料器,密封输送管道静止放置煤泥;停运一周以上时应将输送管道内煤

泥排出并清洗干净。冬季系统停运时应将系统中所有水和管道内煤泥清理干净。

8.1.13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停运前,应提前4h停止泵送煤泥,将储料仓煤泥打空,事故停运时应直接关

闭储料仓给料闸板阀,按照流程冲洗煤泥输送管道。

8.2设备维护

8.2.1煤泥添加系统设备维护包括日常消缺、定期检查和保养维护(含大小修),应按照国家及行业标

准规定开展系统各类机械、电气及自控仪表等检验维护工作。

8.2.2系统日常消缺管理执行DL/T2299的规定,并按照检修规程要求进行设备消缺,做好缺陷记录、确

认、消除、验收、统计与分析、考核等工作。

8.2.3煤泥泵送系统发生堵管后,应首先采用反泵排除法处理,当反泵数次不能排除堵管时,可选用拆

卸输送管道法处理,处理前应释放管内剩余压力。

8.2.4采用排除法查找堵管位置时,应在管路中间位置拆开管道法兰,选择点动泵送方式查看液压系统

工作压力是否变化,由此直至找出堵管确切位置。

8.2.5结合设备管理要求和实际,煤泥添加系统应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系统相关设备定期检查工作,并

应符合下列要求:

a)每周检查接料仓进料口、膏浆制备机出料口等状况,及时清理沉积大块物料和杂物;

b)每周检查膏浆制备机等轴承室润滑脂、轴两端密封情况,以及轴承座和减速机有无异响;

c)每月检查振动筛减震器压缩状况、筛面及筛孔磨损程度、固定螺栓松紧等,定期清理筛面,避

免粘结严重影响筛分精度降低效率;

e)每月检查与煤泥泵送料机构接触部件,如输送缸活塞等磨损件工作状态,检查输送料缸壁厚,

磨损过大时应予更换。

d)每月检查减速机两端轴承座及齿轮箱内润滑油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8.2.6煤泥添加系统宜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相关设备保养维护,综合设备运行周期和煤泥输送量等确

定大小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膏浆制备机等转动机械轴承座、减速机每半年更换一次润滑脂、润滑油、密封件等;

b)煤泥泵保养维护宜依据煤泥输送量和结合系统大小修开展,保养维护工作标准见附录B;

c)每年清理一次储料仓仓底和筛板杂物,检查滑架摩擦板磨损情况,更换滑架驱动机构密封圈、

导向带等;

b)桥式抓斗起重机应按相关标准开展保养维护工作,重点检查钢丝绳有无断丝、断股现象,不满

足要求时更换处理。

8.2.7煤泥添加系统大小修应执行DL/T838、DL/T870、DL/T2300的规定,结合锅炉停机情况制定检

修计划和开展设备检修。

8.2.8煤泥泵动力包液压站应采用抗磨液压油,并按要求定期化验分析液压油油质指标,不合格时进行

滤油或更换处理。

9性能考核

9.1性能要求

10

DL/TXXXX—XXXX

9.1.1煤泥添加系统性能应满足循环流化床锅炉连续稳定、安全经济掺烧煤泥要求,不得影响锅炉运行

调整性能和安全可靠性。

9.1.2系统煤泥上料、制浆、输送出力应不小于设计值,设备具备长期安全稳定运行能力,确保锅炉煤

泥掺烧比例应达到预期目标。

9.1.3煤泥添加系统试运完毕后应进行至少72h性能考核试验,内容包括系统煤泥输送出力测试、煤泥掺

烧比例测试等。

9.1.4系统性能考核试验期间,应按照DL/T1034、DL/T1326、DL/T1600、DL/T2198的规定进行锅炉

及系统设备操作调整,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和系统达到最大出力。

9.1.5煤泥添加系统制浆合格的煤泥,在储料仓内放置1天内不应出现板结现象,在输送管道内放置30

天内不应出现离析现象。

9.1.6系统运行时不应出现煤泥输送管道振动大或异常振动等现象,如出现应充分考虑横向力、纵向力

作用,采用有效防振技术措施进行治理。

9.1.7利用煤泥添加系统掺烧煤泥时,宜按照GB/T10184、DL/T2199的规定开展煤泥掺烧影响试验,内

容包括煤泥掺烧比例、锅炉热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测试。

9.2测试试验

9.2.1在循环流化床锅炉额定负荷下,维持对应煤泥添加系统设计运行工况,通过测试单位时间内入炉

燃煤量、输送入炉煤泥量等,获得系统煤泥输送出力、煤泥掺烧比例等,评价煤泥添加系统的性能,试

验测试数据记录表格见附录C。

9.2.2性能考核测试试验中,煤泥添加系统输送入炉煤泥量一般直接采用系统计量值,即为单位时间内

入炉煤泥计量算术平均值或由入炉累计煤泥量平均计算得到;煤泥掺烧比例通过计算系统入炉煤泥量占

锅炉总入炉燃料量质量百分比得到。

9.2.3煤泥添加系统输送入炉煤泥量现阶段尚无成熟计量装置准确测量,可依据煤泥泵运行频率和料缸

行程等参数进行计量,计算公式如下:

D22L

B(1)

1t3600

式中:

B1----单位时间内系统煤泥输送量,t/h;

----煤泥密度,kg/m3;

D----煤泥泵料缸直径,cm;

L----煤泥料缸活塞行程长度,cm;

----煤泥容积率,一般取0.7;

t----煤泥泵泵送间隔时间,s。

9.2.4系统煤泥输送出力测试、煤泥掺烧比例测试应至少重复两次,偏差应不大于10%的情况下,取其

平均值,即为系统额定负荷下最大煤泥输送出力。

9.2.5测试试验前,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煤泥添加系统应连续正常运行2天以上。测量前锅炉和煤泥添加

系统在试验负荷及条件下稳定运行时间应不少于2h。

11

DL/TXXXX—XXXX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典型工艺流程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工艺包括不落地煤泥工艺和落地煤泥工艺两种,落地煤泥工艺分为煤

泥棚装载机上料和煤泥储坑桥式抓斗起重机上料两种,详细工艺流程见图A.1~A.3。

A.1不落地煤泥工艺

不落地煤泥工艺流程系及统布置如图A.1所示。

图A.1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落地煤泥工艺流程

A.2落地煤泥工艺

落地煤泥工艺流程及系统布置见如图A.2~A.3所示。

12

DL/TXXXX—XXXX

图A.2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落地煤泥工艺流程一

13

DL/TXXXX—XXXX

图A.3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落地煤泥工艺流程二

14

DL/TXXXX—XXXX

附录B(参考性附录)

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添加系统煤泥泵保养维护工作标准

B.1总则

B.1.1煤泥泵动力包电动机保养维护按照厂家使用说明书进行。

B.1.2为确保煤泥泵能安全可靠工作,要求对煤泥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保养维护。

B.2日常保养

B.2.1备品检查

备用润滑脂、液压油、修理工具、说明书、部件表、输送管(直管、弯管、锥形管)、接头、冲洗

管、清洗活塞、洗涤室等。

B.2.2煤泥泵检查

B.2.2.1油箱油位应合适,润滑脂箱内润滑脂应充足,连接螺栓、螺母无松动,液压系统无漏油等。

B.2.2.2每次开机之前注满油箱中的液压油,润滑油箱中的润滑脂,水箱中的水。开始工作之前打开油

箱底油堵,排出污物直至清洁油液流出再关闭。

表B.1液压油工作状态检查

检查项目检查位置工作内容

液压油温超过40℃时,必须接通冷却水,进行冷却。

正常液压油温30℃~60℃,

油箱温度计如接通冷却水后,油温仍超过65℃则属系统问题,应

最高温度极度限值70°

排除故障后再继续工作。

在油位计处观

液压油是否变质不透明或变色应更换油

察油的颜色

B.2.2.3检查主油缸密封,已破损泄漏的应及时更换。

B.2.2.4检查并保证液压油路无渗漏。

B.2.2.5检查并保证润滑泵各润滑点供油正常,润滑系统用脂检查见B.2表。

表B.2润滑系统用脂检查

检查项目检修位置工作内容

润滑脂数量润滑脂箱每天泵送前应加足润滑脂

润滑脂泄漏各润滑点拧紧管接头螺扣

润滑脂泵缸动作两次,显示杆伸缩一次表示分配阀工

润滑脂的供给量和消耗认证分配阀显示杆

作正常,否则需检查。

B.2.2.6检查并保证电气元件及磁铁的功能正常。

B.2.2.7检查各处密封,不得有渗漏。

B.2.2.8检查各螺纹联接处应保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