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_第1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_第2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_第3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_第4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1页[最新考纲]

1.生态系统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稳定性(Ⅱ)

5.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Ⅱ)

6.全球性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办法(Ⅱ)第2页知识串联回顾关键考点突破第3页知识串联回顾思维串联·纵横联络第4页第5页体验真题·明考向关键考点突破关键考点·高效突破关键考点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效1.(·海南卷,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表示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一样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叙述,错误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能量D第6页解析:鲫鱼在不一样食物链中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能量流动是逐层递减,因为鳜鱼所处营养级高于鲢鱼,所以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生长量少于鲢鱼;水中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藻类固定能量不能百分百地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所以藻类固定能量高于流入次级消费者能量。第7页2.(·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小鸟”愤恨地啄击扑打。以下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叙述,错误是(

)A.小鸟啄击扑打动作本身是一个行为信息B.小鸟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信息看成来自入侵者信息D.激怒小鸟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化学信息D解析:小鸟对着镜子中“小鸟”愤恨地啄击扑打是动物特殊行为,能够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激怒小鸟信息是直接来自镜子中“小鸟”物理和行为信息,不属于化学信息。第8页3.(·全国Ⅲ卷,32)下列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第9页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作用是

解析:(1)蚯蚓为分解者,经过分解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取得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等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保障物质循环顺利进行。答案:(1)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第10页(2)依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作用,若要采取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原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解析:(2)采取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时,需考虑生活垃圾性质(是有机垃圾还是无机垃圾)、引进分解者生物种类,还需考虑处理环境理化条件,如氧气、温度和水分等。答案:(2)待分解垃圾性质,引进分解者生物种类,处理环境理化条件第11页答案:(3)主动第12页4.(·全国Ⅱ卷,31)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围。回答以下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营养级数量普通不会太多,原因是

解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特点是单向流动、逐层递减。食物链中生产者固定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能量较少,所以一条食物链营养级数量普通不会太多。答案:(1)生产者固定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能量较少第13页(2)假如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因为顶级肉食性动物直接捕食造成,那么依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可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2)依据题中信息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环境中植食性动物有驱赶作用,这种作用是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甲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原因可能是其对顶级肉食性动物恐惧程度比乙高,造成甲逃离该生态系统数量比乙多。答案:(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数量比乙多第14页解析:(3)依据题中“恐惧生态学”观点,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或野猪因恐惧降低了采食,从而减轻了野猪对该地域农作物破坏。答案:(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降低了采食(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域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域野猪对农作物破坏程度。依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可能原因有

(答出两点即可)。

第15页命题感悟:本考点属于高考热点,高考中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及其相互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碳循环过程及特点、信息传递类型及作用。第16页1.掌握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方法(1)因为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所以一个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营养级级别=消费者级别+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2)某一营养级生物所代表是该营养级全部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3)同一个消费者在不一样食物链中,能够占据不一样

,如狼占据第三、第四营养级。(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种间关系可出现各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

关系。关键点整合·提素养营养级竞争第17页2.掌握能量流动图解,了解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关系第18页(1)摄入量=同化量+

。(2)同化量=

能量+呼吸量。(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

.(4)流经生产者总能量强调关键词“固定”而非“照射”。(5)流经各级消费者能量强调关键词“同化”而非“摄入”或“储存”。粪便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呼吸消耗量第19页1.(·福建泉州质检)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表示,以下相关分析错误是(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C.流入朱鹮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总能量之和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下降考向一围绕生态系统结构考查了解能力A考向设计·通技法第20页解析: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藻类和水草,终点是不被其它营养级捕食生物朱鹮,则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四营养级;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因为能量流动含有单向流动、逐层递减特点,所以流入朱鹮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总能量之和;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整能力就越强。所以,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下降。第21页2.(·全国Ⅲ卷)我国谚语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食物链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以下叙述正确是(

)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步骤D.鹰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向C第22页解析:依据题意,可知树林中存在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鹰”,由食物链中生物捕食关系可知,鹰迁入造成在短期内螳螂数量会增加,蝉数量会降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只能利用光能,不能利用细菌产生能量;鹰迁入使原食物链由四个营养级变为五个营养级,增加了生态系统能量消耗步骤,但不会改变能量流动方向。第23页3.(·山东潍坊期末)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叙述,正确是(

)A.水体富营养化时出现“水华”现象,说明物质循环平衡被破坏B.流经全部生态系统总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C.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10%~20%会被下一营养级捕食D.碳循环是以含碳有机物、CO2和碳酸盐等形式进行考向二围绕生态系统功效考查获取信息能力A第24页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时出现“水华”现象,大量矿质元素分布于水体中,说明物质循环平衡被破坏;人工生态系统总能量包含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人为投入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10%~20%会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碳循环是以含碳有机物、CO2形式进行。第25页4.(·湖南长沙一模)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相对浓度如图所表示。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是(

)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要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C.该生态系统必定没有分解者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能量值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A第26页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内积累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含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丁→乙→甲→丙。人类预防“痛痛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丙营养级所含镉浓度最高,说明丙营养级最高,能量是单向流动,逐层递减,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任何一生态系统都有分解者。四个营养级所同化能量值关系能够表示为丁>甲+乙+丙。第27页易错提醒关于生态系统功效3点提醒(1)能量流动:单向、逐层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①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传递效率。②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③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传递效率约为10%~20%。能量利用率:流入人体中能量占生产者能量比值。(2)物质循环:元素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3)信息传递:往往含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第28页体验真题·明考向关键考点二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环境保护1.(·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效处于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以下推论错误是(

)A.适当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紧生态系统恢复B.伴随生物多样性提升,系统自我调整能力增强C.恢复后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效可靠近受损前状态D.生物多样性提升后,某营养级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D第29页解析:因为该生态系统处于恢复过程中,结构和功效不甚完善,所以适当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紧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基础,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自我调整能力越强;恢复生态系统主要是恢复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和生物适应性,充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能力,辅以物质和能量投入,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效恢复到(或靠近)受干扰前状态;不论生物多样性高与低,某营养级能量不可能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第30页2.(·全国Ⅰ卷,5)在漫长历史时期内,我们祖先经过本身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友好统一思想。依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以下说法错误是(

)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本身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友好统一,生产者固定能量便可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表达自然与人友好统一思想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标准,确定自己消耗标准B解析:生产者固定能量最终均以热能形式散失,而不能被重复利用。第31页3.(·全国Ⅰ卷,29)回答以下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经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经过更加快速奔跑来取得捕食猎物机会,猎物和捕食者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解析:(1)猎物和捕食者经过捕食活动相互影响,自然选择有利于猎物种群中跑得快个体生存,也有利于捕食者种群中跑得快个体生存,表达了生物与生物之间协同进化(共同进化)。答案:(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第32页(2)依据生态学家斯坦利“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方式是

解析:(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物种,这么会防止出现一个或少数几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局面,为其它物种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答案:(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物种,为其它物种生存提供机会第33页(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经过

来取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解析:(3)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是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主要过程。分解者能够经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有机物分解,来取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答案:(3)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有机物分解第34页命题感悟:本考点属于中频考点,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价值及保护、全球性环境问题危害及治理。本部分知识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连,预计今后高考比重会加强,充分表达对考生关键素养考查。第35页1.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1)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含有一定

,其基础是

。(2)类型:

稳定性和

稳定性。2.准确记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面、三种价值与四类保护(1)三个层面:

多样性、

多样性、

多样性。(2)三种价值①

价值: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关键点整合·提素养自我调整能力负反馈调整抵抗力恢复力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直接第36页②

价值:调整气候、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③潜在价值:未发觉尚不清楚价值。(3)四类保护:

保护、

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间接就地易地第37页素养培优环境污染成因及后果第38页1.以下相关生态系统稳定性叙述,正确是(

)A.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主要是经过反馈调整来实现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得慢C.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经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考向一围绕生态系统稳定性考查了解能力A考向设计·通技法第39页解析:与沙漠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群落丰富度高,抵抗力稳定性强,因而在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得快;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危及当地物种,降低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经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第40页2.(·河南安阳一模)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效及稳定性叙述,正确是(

)A.湿地或水库中大量种植芦苇原因是芦苇能够吸收城市污水中有机污染物B.农业生产中防治稻田害虫目标是提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C.向土壤中投放微生物复合菌剂分解土壤中残留农药,会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D.近年来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现象,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已经丧失殆尽C第41页解析:植物吸收是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机物,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农业生产中防治稻田害虫目标是提升能量利用率,不能提升能量传递效率;向土壤中投放微生物复合菌剂分解土壤中残留农药,会加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出现雾霾天气,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是有程度,并没有丧失。第42页3.(·湖南五市十校共同体联考)十九大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这一号召,年洞庭湖环境保护行动全方面展开: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是(

)A.欧美黑杨引进后,洞庭湖区鸟类大量降低,这表明外来物种入侵会降低生物多样性B.湖洲钢制矮围严重影响洞庭湖鱼类正常繁殖,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增加C.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升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净化功效D.长久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造成水体Na、K等元素含量增多,引发水华现象考向二围绕环境保护考查获取利用能力D第43页解析:欧美黑杨引进后,洞庭湖区鸟类大量降低,这表明外来物种入侵会降低生物多样性;湖洲钢制矮围严重影响洞庭湖鱼类正常繁殖,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增加;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有利于提升物种多样性,进而提升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净化功效;水华是因为N、P等元素含量增多引发。第44页4.(·山东济南期末)以下办法符合保护生物多样性标准是(

)A.为了满足人们需求,随意从国外引进各种宠物B.为控制大米草在我国造成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C.为保护牧场预防沙漠化,灭绝危害草原鼠类和昆虫D.将大熊猫迁入动物园繁育,对部分大熊猫进行野外回归试验D解析:随意从国外引进各种宠物与将大米草天敌引入我国,可能会因为缺乏天敌造成生态入侵,从而影响当地其它生物生存,造成物种多样性降低;为保护牧场预防沙漠化,灭绝危害草原鼠类和昆虫,会造成物种多样性降低,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大熊猫是濒危物种,需加以保护,迁入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试验,可预防大熊猫物种消失。第45页方法技巧(1)两种稳定性“关键词”①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与物种丰富度、结构复杂化程度呈正相关。②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普通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但有些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如荒漠生态系统。③在遭到“同等程度”破坏时,抵抗力稳定性强者恢复力稳定性高。(2)巧辨三类水体污染①无机污染——富营养化,水体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后果为水体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缺氧、水生生物死亡。第46页②有机污染——由生活污水排放等造成水体中有机物增加,异养型生物繁殖,水体缺氧、发黑、发臭。③重金属或农药污染——重金属或农药沿食物链富集,造成较高营养级生物中毒较严重。第47页热点聚焦⑭热点解读当今人类面临全球性重大问题,诸如:人口压力、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破坏等均为生态学问题,而这些重大问题处理,又必须依赖生态学原理。所以,高考生物试题尤其重视对生态学问题考查,引导学生对生态问题深入思索,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社会责任。生态学基本原理,通常包含四方面内容: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一个健康生态系统是稳定和可连续: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结构和功效相对稳定,能够维持对胁迫恢复力,能够维持它们复杂性同时能满足人类需求。生态学原理应用与社会责任第48页生态学基本原理应用思绪,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建立起人类社会组织,以自然能源为主,尽可能降低人工附加能源,寻求以尽可能小消耗产生最大综合效益,处理当前人类面临各种环境危机。1.实施可连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需要”,这种可连续发展观念协调社会与人发展之间关系,包含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但最根本是生态环境可连续发展。第49页2.重视人与自然友好发展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观念和行为即使带来了经济飞跃,但造成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填补。人类是生物界中一分子,所以必须与自然界友好共生,共同发展。3.生态伦理道德观大量而随意地破坏环境、消耗资源发展道路是一个对后代和其它生物不负责任和不道德发展模式。新型生态伦理道德观应该是发展经济同时还要考虑这些人类行为不但有利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还要为后代留下足够发展空间。应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影响,利用科技进步,将破坏降低到最大程度,同时提倡一个有利于物质良性循环消费方式,即适可而止、连续、健康消费观。第50页1.(·广州毕业班综合测试一)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荒漠沙地上艰辛奋斗、甘于贡献,创造了荒漠变林海人间奇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个生动范例,以下相关叙述错误是(

)A.在一定条件下,群落可按照不一样于自然演替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B.荒漠生态系统组成成份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最初阶段,伴随森林覆盖率上升塞罕坝林场固定太阳能逐步增加D.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表达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命题设计B第51页解析:人为原因影响,可造成群落按照不一样于自然演替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荒漠生态系统组成成份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最初阶段,伴随森林覆盖率上升塞罕坝林场固定太阳能逐步增加;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表达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第52页2.(·福建福州高三期末)以下相关生态学问题叙述,不正确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利降低碳排放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后将发生群落演替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整种间关系D.红树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主要作用,表达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C解析:低碳生活能够降低CO2排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后改变群落物种组成,使群落发生次生演替;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求偶炫耀说明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红树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主要作用,表达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有主要调整功效,表达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第53页3.(·四川绵阳模拟)湖泊暴发水华后,对水生生态系统主要危害之一是会降低水体中溶解氧,从而造成水体中鱼虾等生物死亡,使物种趋向单一。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暴发蓝藻水华湖水作出研究,各取500mL湖水在30℃下培养,分别给予4klx光照(靠近湖面晴天日照强度)和1klx光照(靠近湖面阴雨天日照强度),光暗时间比12h∶12h,培养5天后结果如表。以下说法错误是(

)A.湖水中各种矿质离子增加,是引发水华现象原因之一B.阴雨天气温低,蓝藻呼吸弱,水华对水生生物影响小C.水华会造成湖水透光性降低,影响沉水植物生长D.蓝藻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氧气,少于其消耗氧气B组别加入物质光照强度(klx)培养前溶解(mg/L)培养5天后溶解(mg/L)1去离子湖水47.16.82去离子湖水16.96.83未处理湖水44.93.64未处理湖水14.80.9第54页解析:湖水中各种矿质离子增加,则藻类大量繁殖,引发水华现象;阴雨天气温低,蓝藻呼吸弱,不过大量藻类依然消耗大量氧气,对水生生物影响较大;水华会造成湖水透光性降低,则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减弱;蓝藻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氧气,少于其消耗氧气,使得其它生物受到影响。第55页4.(·广东湛江二模)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建设生态文明、漂亮中国主要办法之一。以下叙述不正确是()A.适时、有计划地采伐、捕捞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B.降低生活污染物倾倒海洋可降低赤潮发生C.利用植物群落演替原理能够改造盐碱化草原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D第56页解析:依据环境中某种群数量改变规律呈“S”型改变,凡超出种群数量K/2时进行及时采伐、捕捞,反而有利于该种群保持最大增加速率,提升人类对生态系统利用和保护;赤潮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含N、P等元素过多)而出现藻类暴发式繁殖现象,假如能降低生活污染物倾倒海洋,则可降低海洋水体富营养化可能,从而降低赤潮发生;改造盐碱地过程主要是利用生物群落演替理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但仅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还要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第57页5.(·湖北武汉5月模拟)伴随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度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显著加强,环境情况得到了有效改进。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1)生态工程是对

进行修复重建,对不宜生产方式进行改进,促进人和自然友好发展。

解析:(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经过系统设计调控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并提升生态系统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友好发展。答案:(1)已被破坏生态环境第58页(2)实现可连续发展,走生态经济之路,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实施“

”标准,从而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3)实施生态工程,很多时候还需要考虑人文关心、贫困地域收入等问题,才能很好处理“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现象,这遵照是生态工程

原理。

解析:(2)物质能够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到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效果。(3)自然生态系统是经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协同进化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有机整体。人类处于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规律,更主要是还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影响力,即要遵照整体性原理。答案:(2)循环经济(3)整体性第59页(4)生态工程实施需要因地制宜,矿区生态破坏严重,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关键在于

,为加速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