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1页
高考政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2页
高考政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3页
高考政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4页
高考政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中华文化1/60考点考纲内容灿烂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高考考纲]2/60中华文化民族特征求同存异其它民族文化本身文化其它民族文化主要标志主要见证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区域3/60考点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1)表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古老文明,有衰落,有消亡,有融入了其它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一直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4/60对比项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文字是文化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主要见证意义文字创造,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主要标志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见证。5/60

提醒: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古至今,中华文化发展是一帆风顺,一直辉煌。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辉煌、近代衰微和新时代再创过程。6/60对比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用对于反应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一切科技结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生动表示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格调鲜明而独特总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视实际利用,含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2.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征)。7/60对比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主要位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主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长久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续表)8/60(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成因:我国版图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受历史、地理等原因影响,各地域文化带有显著区域特征。

②不一样区域文化之间关系:不一样区域文化,长久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9/60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展现着各民族文化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现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征。各弟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中华文化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中华文化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各民族与中华文化关系

提醒: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关系,了解二者关系能够联络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10/60

【考点过关】

1.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发祥地中,除两河流域文明湮灭外,印度文明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止并沉睡千年。世界人类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依然含有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外,其它文明有衰落了,有消亡了,有融入了其它文明。这说明()A.中国是悠久文明古国B.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C.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主要组成部分D.中华文明是世界最早文明11/60[解析]B依据题目标表述,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发祥地中,除了中华文明依然含有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外,其它文明有衰落了,有消亡了,有融入了其它文明。这说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故B入选。A表述与题意不符。C与题意无关。D表述错误。故选B。12/60

2.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主要见证,然而关于汉字书写简繁之争从未终止:有些人坚持应该简化,有些人认为应该回归繁体,有些人主张用简识繁。以下说法正确且对应关系恰当是()①认可简体——适应汉字使用中实际需要②包容繁体——彰显出汉字丰富文化内涵③用简识繁——尊重多样性④采取西文——消除中西方文化交流障是文化创新源泉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60

[解析]A③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源泉。④错误,题目中表述是应该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而不是采取西文。题目中,关于汉字书写简繁之争从未终止:有些人坚持应该简化,有些人认为应该回归繁体,有些人主张用简识繁,对此,我们应该认可简体,适应汉字使用中实际需要;同时应该包容繁体,彰显出汉字丰富文化内涵,①②入选。故选A。14/60

3.(贵州省大方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澳大利亚格兰坪教育局考查团来到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进行考查,并专门参观了该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开展情况,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以下能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①我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独树一帜②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化都是用汉字统计③我国科学技术一④中华文化展现着各种民族文化丰直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富色彩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5/60

[解析]D博大精深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辽阔。故①④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入选。②表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表述错误,不是一直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故选D。16/60对比项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内涵能与其它民族文化和睦相处,这也适应了文化发展多样性客观要求能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主动成份,即能做到博采众长,所以中华文化能在不停创新中永续向前发展表现①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含有非凡融协力。②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协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基础上善于吸收不一样地域文化,形成丰富多彩中华文化。③即使是对外域文化,中华文化以其博大胸怀,吸收其它民族创造优异结果考点2中华文化包容性17/60对比项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意义有利于与其它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增强对本身文化认同和对其它民族文化了解。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地位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主要特征(续表)18/60

拓展: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在关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包容性。19/60

【考点过关】

4.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早在公元前1世纪,维吾尔族建筑艺术就已经很发达。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枢纽地带,维吾尔族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技艺融合了周围国家文化,渐渐地形成了形式独特、格调迥异建筑格调。由此可见()①我国多民族文化渐趋融合,逐步走向同一②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主要见证③中华文化含有特有包容④深受历史、地理等原因影响,中华文化性,能兼收并蓄含有区域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60

[解析]D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枢纽地带,维吾尔族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技艺融合了周围国家文化,渐渐地形成了形式独特、格调迥异建筑格调,表明中华文化含有特有包容性,能兼收并蓄,也表明因为深受历史、地理等原因影响,中华文化含有区域性,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我国不一样区域文化,长久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①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主要见证,②说法错误。故选D。21/60

5.(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起点调研考试)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方言迥异、有“十里不一样音”之说。但借助统一文字,“语不一样音”中国人照样能够进行交流。千百年来,“书同文”与“语不一样音”一直相安无事地并存。这种现象表明()①语言文化内容与形式不是统一②中国区域文化含有多样性③区域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共性④汉字是中华文明主要标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60[解析]C语言文化内容与形式能够做到统一,①不选。“十里不一样音”说明中国区域文化含有多样性,②正确。“语不一样音”中国人借助汉字照样能够进行交流,这说明区域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共性,③正确。汉字是中华文明主要标志在材料中没有表达,④不选。故选C。23/60热点考向一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三年高考】

1.(年江苏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疗和治疗基础。今后,中医药在不停汲取世界文明结果、丰富发展自己同时,也逐步传输到世界各地。当前,世界卫生组织组员中已经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集中表达24/60

[解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今后,中医药在不停汲取世界文明结果”这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A正确。材料并没有表达文化间相互交流,B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集中表达,D错误。故选A。

[名师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个基本特征侧重角度不一样,源远流长是从文化发展历程上谈中华文化特点,博大精深是从文化内涵上表达中华文化特点。25/60

2.(年天津卷)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视觉象征。比如为世人所称道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表达了“天人合一”精神追求。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物质载体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③文化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保护和发展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6/60

[解析]古代园林建筑独特征表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正确。苏州园林表达了“天人合一”精神追求,这体现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物质载体,②正确。传承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所以③说文化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保护不正确。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故选A。27/603.(年福建卷)下列图是汉字“文”书写改变过程,从中我们能够解读出()①汉字产生与发展是一个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精华④文化改变与发展有其固有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解答此题用排错法。①错,文化是人类实践产物。③错,一是错在“都”,二是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精华。故选D。28/60

4.(年广东卷)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普通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严寒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地可见。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征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差异D.洗浴文化随时间发展而发展29/60

[解析]A观点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自然环境对文化产生主要影响,但并不决定文化,排除。B观点错误,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排除。C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同一事物方言不一样,折射出地域文化差异,故入选。D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南北文化差异,并没有包括洗浴文化伴随时间发展而发展,排除。故选C。30/60对比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角度说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厚重(横向)角度来说侧重 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特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见证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见证联络二者都是中华文化与其它文化区分特征【难点突破】1.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关系。31/60中华文化与 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含有鲜明地域性,由不同地域文化组成,展现文化“多元”化中华文化与 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一个。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现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个性区域文化与 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含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正确现实问题2.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关系。32/60《

【考题预测】

1.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北京召开项目开启仪式。国家宝藏》追求就是经过电视展现伎俩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不但展示一件件陈列品,而且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文化传承,能够感知文物背后人文精神,与自己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民族文化自信。《国家宝藏》能够表达()①一定文化离不开一定物质载体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根本动力④科技是培育民族凝聚力主要原因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33/60

[解析]A经过国家珍藏文物,展现中华文化,表达了文物是文化载体,一定文化离不开一定物质载体,也表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正确。③排除,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根本动力。④与材料无关。故选A。34/60

2.离合藏头诗或称借字联边,最常见为白居易《游紫霄官》:水洗尘埃道未尝,甘于名利两相忘。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该诗取句尾末字字体一部分来作为下句诗文字首,而整诗最终一个字字体部分,亦作为该诗之字首。品味藏头诗,我们能够感受到()①中国古诗词意境高远,难以了解②中华文化韵味无穷,一枝独秀③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格调独特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5/60[解析]B品味藏头诗,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格调独特,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③④符合题意。①中“难以了解”说法欠妥,不选。②中“一枝独秀”说法太过绝对,不选。故选B。36/60热点考向二中华文化包容性

【三年高考】

5.(年江苏卷)旗袍,源自满族旗人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经典代表和中西交融设计典范。材料表明()①各民族文化现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含有包容性特征③民族衣饰是民族文化集中表示④不一样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步趋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7/60

[解析]解答此题用直选法、排错法。材料中“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特点”直接表明②。“结合了西式裙装配伍形式”尤其是“形式”表明是①中共性。③错误,庆贺民族节日才是民族文化集中表示。④说法错误,不一样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能逐步趋同。故选A。38/60

【考题预测】

3.年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文艺晚会以大海为根本,围绕“扬帆未来”为主题,经过钢琴与提琴对话,在《大海啊,故乡》乐曲中,背景展现了中国大雁塔、埃及金字塔、巴西面包山等。由材料能够看出()①世界文化含有多样性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③中华文化含有极大包容性④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前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9/60

[解析]A由材料能够看出,世界文化含有多样性,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含有极大包容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表达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与题意不符。材料显示是只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才愈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没有表达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关系,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40/60

4.木卡姆艺术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创造,是集说、唱、乐、舞为一体音乐经典套曲,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是十二木卡姆,它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有着“东方音乐明珠”之称。这一艺术之所以含有旺盛生命力,是因为它()①薪火相传、博大精深②尊重差异、兼收并蓄③博采众长、海纳百川④沿袭传统、洋为中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1/60[解析]B木卡姆艺术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说明中华文化含有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它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中积极成份,②③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不是本题原因,排除。④材料没有表达,排除。故选B。42/60易错知识1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标志分辨不清 知识点拨1:汉字是中华文明主要标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标志。

矫正训练1: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孝”字。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展现猴头和慈妇头像,表示了不孝便由人变猴意蕴。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可见()43/60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标志B.孝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主要见证D.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解析]C“孝”字作为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C正确。A、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故选C。44/60易错知识2混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知识点拨2: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要从纵向上来了解,强调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角度来讲,要从横向上来了解,强调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45/60

矫正训练2: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繁荣发展、绵延不停,甚至连佛教礼仪、服装等细枝末节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这说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D.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解析]A题干材料强调了中国佛教文化一直繁荣发展,绵延不停,这表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当选。B、C、D与题意不符。故选A。46/60易错知识3错误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关系 知识点拨3: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但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是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47/60

矫正训练3: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地域文化含有各自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当地域独立形成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总和

[解析]A广东省四大文化品牌表达了文化地域性,A符合题意。任何文化都含有文化共性,不可能脱离其它文化独立形成,中华文化也并不是全国地域文化总和,B、C、D说法错误。故选A。48/60易错知识4中华文化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 知识点拨4:对于其它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特点,扬弃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中主动成份,同时坚持文化发展独立性。49/60矫正训练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包容性。以下对“包容性”了解正确是( ①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优秀结果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实现中外文化趋同④包容性是包容一切文化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解析]B③中“实现中外文化趋同”说法错误;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④错误,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不是包容一切。故选B。50/60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新闻点击]

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在

年10月15日落下帷幕。①大会淋漓展示汉语言之美、中华文化之精深,绵长余韵,令人回味。这次共有108位来自世界各地闯关选手,寓意108位“好汉”,几乎每人都有感人中国情缘故事,竞逐比拼现场,成为承载中国情缘、共述中国故事舞台,感人情韵驻留人心。51/60

这次大会赛制力争创新,②将诗词歌赋、文章礼仪等中华文化精华糅入赛制:以《汉字会》《词语会》《群英会》等为主题团体赛,以《成语会》《艺术会》《文学会》《国学会》等为主题个人赛各具特色,全方面考查选手中国文化及汉语知识贮备。③汉语大会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信息,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精神文化上不停融合。52/60[知识链接]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汉语文化承载和促进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传输和交流。 ②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主要确保。此次大会力争创新,将诗词歌赋、文章礼仪等中华文化精华糅入赛制,推进中华文化发展。

③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世界要了解认知中华文化,这是交流互鉴前提。汉语大会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信息,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53/60[发散思维]举行《年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意义是什么?提醒:①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迫切需要。

②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战略选择。文化走出去对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偏见和误解十分主要。

③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必定要求。我们要保持对本身文化自信、耐力、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主动参加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深入丰富人类文明色彩,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更富有内涵精神生活。54/60

[命题猜测] 1.《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在CCTV-4汉字国际频道落幕,60多个国家,36支队伍,108名来自世界各地汉语兴趣者,在高强度赛制下比拼汉语知识和对中华文化深度了解,选手水平之高创下历年之最。这表明()①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强大功效③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④中华②汉语成为国际语言文化鲜明民族性A.②④B.①③C.①②D.①④55/60

[解析]B经过CCTV-4汉字国际频道播放《全球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