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第2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_第1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2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_第2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2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_第3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2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_第4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2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改变基础扎实必备试验直击高考考点精研课堂归纳课时作业第1页一、种群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__________。基础夯实【知识梳理】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数量特征

第2页(2)调查方法①样方法a.适用范围:植物、________________b.取样关键:__________c.惯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____________②标志重捕法a.适用范围:____________、活动范围大动物。b.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识个体数,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识个体数为m)。(3)调查种群密度意义对农林害虫______________,渔业上________________等都含有主要意义。活动范围小动物

随机取样

等距取样法

活动能力强

监测和预报

捕捞强度确实定

第3页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某城市年出生10人,死亡2人,迁入20人,迁出13人,该城市总人口数为1000人。(1)出生率=新出生个体数目÷个体总数=______(2)死亡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迁入率=迁入个体数目÷个体总数=____(4)迁出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死亡个体数目÷个体总数

2‰

20‰

迁出个体数目÷个体总数

13‰

第4页3.年纪组成和性别百分比(1)写出图中各年纪组成类型: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增加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第5页(2)依据图示分析,将各年纪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改变趋势用线连起来。(3)性别百分比:种群中__________数目标百分比。雌雄个体

第6页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第7页三、种群数量改变第8页1.种群增加“J”型曲线,如图____。(1)产生原因:在__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________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以一定倍数增加。(2)数学模型:________________(N0为该种群起始数量,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种群数量,λ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倍数)。(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__________。食物和空间

没有敌害

Nt=N0λt

倍数增加

第9页2.种群增加“S”型曲线,如图____。(1)产生原因:环境条件制约,包含资源、空间、食物和天敌等。(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到达环境条件所允许最大值(K值)后将________,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3.影响种群数量改变原因(1)自然原因:______、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2)人为原因:受人口控制种群数量不停增加,野生种群数量不停降低。②

停顿增加

气候

第10页1.判断正误(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和迁出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改变。()(3)年纪组成有增加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4)年纪组成和性别百分比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改变趋势。()(5)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改变外界原因。()【自练自测】

第11页(6)种群数量改变包含种群数量增加、波动和下降等。()(7)性别百分比失调,不会引发种群数量改变。()(8)新兴城市人口数量改变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1)×(2)√(3)√(4)√(5)√(6)√(7)×(8)×第12页2.以下关于种群叙述正确是()A.呼伦贝尔草原上全部马是一个种群B.种群内雌雄个体间能够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C.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D.若经过控制环境条件,使某动物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答案】B第13页【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总和,呼伦贝尔草原上有各种马,全部马不是一个种群,故A错误;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种内斗争,竞争发生在不一样种生物物种之间,故C错误;若经过控制环境条件,使某动物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故D错误。第14页3.对以下种群特征概念图分析正确是()A.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加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改变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到达K值时,c也到达最大并保持不变【答案】C第15页【解析】由图示关系可知a为性别百分比,b为年纪组成,c为种群密度,其中年纪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未来数量改变趋势;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J型增加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连续增加,含有一定增加率,不过并不是没有个体死亡和迁出;种群数量到达K值时,种群密度也到达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能够上下波动,并不是固定不变。第16页4.以下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不宜采取是()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B.蚜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答案】D【解析】标志重捕法适合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动物,如灰喜鹊;样方法则适合用于不活动生物(如植物)或活动范围小动物(如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标多少,不是指某物种种群数量,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第17页第18页【答案】D【解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加为“J”型曲线,普通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加为“S”型曲线;两曲线之间数量差异就是因为环境阻力而淘汰掉个体数;在“S”型曲线中,伴随种群数量增加,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个体数到达环境最大承载量即环境容纳量(K值),并维持相对稳定。第19页1.种群数量特征分析考点精研种群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第20页(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改变直接原因。(3)年纪组成和性别百分比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纪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改变趋势,性别百分比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第21页2.探究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第22页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宜选取双子叶植物①调查时没有个体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生命活动第23页 考查种群特征之间关系种群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列图表示。以下叙述中正确是()A.①为性别百分比,人类性别百分比靠近1∶1B.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④为年纪组成,能够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加方式在自然界中普通呈“J”型增加第24页【答案】B【解析】图中①为年纪组成,能够预测种群密度改变趋势,A错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B正确;④为性别百分比,只影响出生率,因而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C错误;自然状态下,因为生存资源是有限,所以种群数量普通呈“S”型增加,D错误。第25页 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1.(原创)为确定放牧量,某兴趣小组对某草原上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为减小调查误差,则应该()①要随机取样②考虑样地中选取样方大小③考虑样地中选取样方多少④所选样地必须是正方形⑤计算多个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答案】C第26页【解析】样方法最主要是进行随机取样,依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种群密度,依据地段不一样可因地制宜采取不一样大小和数目标样方,样方法包含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可选择正方形或长方形。普通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靠近真实情况,不过,样方数量越多,整体取样花费时间、精力就越多,所以,取样要适中。第27页2.(年贵州八校联盟联考)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捉鲫鱼106条,做上标识后放回,第二次捕捉鲫鱼91条,其中有标识25条。由此能够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密度。以后发觉这次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是()A.打鱼用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识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捉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妥使捕捉鱼部分死亡【答案】D第28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标志重捕法相关内容。打鱼用渔网网眼大小与捕捞鱼大小相关,渔网网眼太大造成只能捕捉大鱼,估算出种群数量也只是大鱼数量,故种群数量比实际数据偏小;被标识鱼死亡会造成估算出种群数量比实际数据偏大;两次捕捉数量较小,也会造成推算中较大误差;重捕鱼部分死亡不会影响试验数据。第29页规律方法——种群密度调查注意事项(1)样方法注意事项①计数标准:同种生物个体不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恰好在边界限上,应遵照“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标准,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夹角上个体。②取样标准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比如: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普通选取易区分双子叶植物(叶脉普通呈网状);惯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第30页(2)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现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正常生命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捉并标志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捉,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可能偏大。第31页1.种群增加“J”型曲线和“S”型曲线比较种群数量改变第32页第33页第34页2.种群“S”型增加曲线各段特点及应用(1)曲线分析:第35页第36页 考查种群数量改变1.(原创)下列图为两种种群数量增加曲线,则相关曲线特点及应用说法错误是()第37页A.曲线A条件是理想条件,如食物、空间充分,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B.曲线B是在有限条件下形成,种群数量最终到达环境最大容纳量C.阴影部分表示经过自然选择淘汰个体数量,即环境容纳量D.曲线A增加率不变,曲线B增加率逐步降低【答案】C第38页【解析】曲线A为“J型”增加曲线,曲线B为“S型”增加曲线,“J型”曲线条件是理想条件,如食物充分,空间充分,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各种条件都是理想;“S型”曲线条件是有限,种群数量先变大,最终到达环境最大容纳量后保持稳定;阴影部分是因为环境条件限制,生物间存在生存斗争,最终被自然环境所淘汰个体即环境阻力;曲线A增加率保持不变,曲线B增加率逐步下降。第39页2.(改编)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加速率改变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比值)随时间改变曲线。以下相关叙述,正确是()A.图1中t1~t2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B.图2中a、c时期种群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时间分别是t2和d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S”型和“J”型增加过程第40页【答案】B【解析】图1中t1~t2增加速率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为增加型,图2中a~b时λ小于1,种群数量降低,为衰退型,A错误;图2中a、c点种群λ=1,则该时间段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正确;图1中出现K值时间为t2,图2中出现K值时间为e,C错误;图1可表示S型增加,图2过程中数量先降低,后增加,D错误。第41页规律方法——“S”型曲线解读和分析方法三图对比分析解读:(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因为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加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加速率到达最大值。第42页(2)t1~t2,因为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加速率下降。(3)t2时,种群数量到达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加速率为0。第43页 考查种群数量改变规律应用(年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改变可能几个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原因改变。据此分析:第44页(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加,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发该种群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造成物种进化,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改变曲线为Ⅲ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保护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流向该营养级其它物种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种间关系为________。第45页(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填“K1”、“K2”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一个丝状菌生长,若a点改变为干旱,则a点后改变曲线为________,此时东亚飞蝗不停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表达了生态系统________功效。【答案】(1)N0λt基因频率不一定(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增加竞争(3)K2Ⅰ信息传递第46页【解析】(1)种群在“J”型增加过程中,t年后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N0λt,图示阴影部分为经过环境阻力淘汰生物个体数量,淘汰生物个体会引发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造成生物进化,当出现生殖隔离才能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即不一定产生新物种。(2)野生扬子鳄为国家珍稀动物,a点后出现曲线Ⅲ改变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保护办法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各营养级所取得能量是一定,扬子鳄数量降低时,流向该营养级其它物种能量会增加,同营养级内物种间关系为竞争。第47页(3)东亚飞蝗是农作物害虫,为维持该地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其种群数量不能为0也不能过多,应控制在K2水平;若a点改变为干旱,据题意干旱有利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增加,则a点后改变曲线为Ⅰ。东亚飞蝗不停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表达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功效。第48页1.试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增加受培养液成份、空间、pH、温度等原因影响。(2)在理想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加;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加。(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法。必备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改变第49页2.试验流程第50页第51页方法透析——(1)显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标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统计最好用统计表,以下:(4)天天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统计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时间/天123456……数量/个第52页1.以下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试验相关操作,正确是()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溶解氧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收一定量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出培养液第53页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限上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天天取样一次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答案】D【解析】①酵母菌为兼性厌氧生物,培养酵母菌时,不需要去除培养液中溶解氧;④细胞计数时,应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透计数板;⑦早期培养也要抽样检测。第54页2.(安徽淮南模拟)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一样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种群增加曲线。图中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分别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一样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加曲线。以下叙述不正确是()第55页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