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安全规程_第1页
页岩气安全规程_第2页
页岩气安全规程_第3页
页岩气安全规程_第4页
页岩气安全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页岩气安全规程本标准规定了陆上页岩气勘探、开发生产和储运的安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陆上页岩气勘探、开发生产和储运。2规范性引用文件凡是引用文件内容,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交叉作业cross-operation页岩气同一平台内两个及以上相关方同时开展生产、施工的作业活动。3.2相关方relevantparties交叉作业相互影响的各作业方,包括生产运行单位、施工作业承包商等。3.3同排井与井co-rowwellsandWells页岩气同一平台内地面井口间距小于30m的两口井。3.4排与排differentrowwellsandwells页岩气同一平台内地面井口间距大于等于30m的两口井。3.5工厂化压裂factoryfracturing对位置较为集中的多口井或丛式井组实施批量压裂作业的施工方式。3.6生产一体化集成装置integratedunit在页岩气平台上,将容器、设备、自控仪表、电气设备等按一定功能要求集成安装在整体橇座上,以实现页岩气汇集、处理、计量等功能的生产设施。4一般规定24.1一般管理要求4.1.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4.1.2企业应依法达到安全生产条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建立、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4.1.3按相应的规定要求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采取纠正措施,并限期整改。4.1.4进行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普及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和应急培训;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应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和技能培训,应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4.1.5编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和年度安全生产计划,按规定提取、使用满足安全生产需求的安全专项费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4.1.6工程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承担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对其做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结果负责;建设单位应对其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4.1.7建立设备、物资采购的市场准入和验收制度,设备采购、工程监理和设备监造应符合国家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有关要求,保证本质安全。4.1.8在工程建设项目投标、签约时,建设单位应对承包商的资质和安全生产业绩进行审查,明确安全生产要求,在项目实施中对承包商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符合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承包商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4.1.9钻井和井下作业应配备井控装置和采取防喷措施;使用电气设备应符合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要求;配备消防设施、器材;制定火灾爆炸应急预案。井场布置应符合井场布置技术要求,平面布置和防火间距应符合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4.1.10发生事故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救援,防止事故扩大,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按规定及时报告,并按程序进行调查和处理。4.2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4.2.1企业应制定保护员工健康的制度和措施,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与劳动保护的培训教育。4.2.2应按要求对有害作业场所进行划分和监测;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应进行定期体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4.2.3不应安排年龄和健康条件不适合特定岗位能力要求的人员从事特定岗位工作。4.2.4应建立员工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用具的管理和使用制度。根据作业现场职业危害情况为员工配发个人防护用品以及提供防护用具,员工应按规定正确穿戴及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护用具。4.3风险管理4.3.1鼓励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与生产经营单位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应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生产运行实施风险管理,并对承包商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风险和影响进行管理。4.3.2风险管理要求4.3.2.1全员参与风险管理;4.3.2.2对生产作业活动全过程进行危险因素辨识,对识别出来的危险因素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评估,划分风险等级;4.3.2.3按照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的原则应符合“合理实际并尽可能低”;4.3.2.4危险因素及风险控制措施应告知参与作业相关方及所有作业人员;4.3.2.5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应形成文件。4.3.3风险管理过程应包括危险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其基本步骤包括:a)划分作业活动;b)辨识与作业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因素;c)评价风险;d)依据准则,确定出不可容许的风险;e)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降至可容许程度;f)评审。4.3.4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和指标,制定风险管理的方案、计划或控制措施。4.3.5对关键作业活动,建立风险控制程序或制度。4.3.6石油天然气生产作业中的关键设施的设计、建造、采购、运行、维护和检查应按规定程序和制度执行,并充分考虑设施完整性的要求。4.4作业许可4.4.1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应建立作业许可管理制度,实施分级控制,明确作业许可的申请、批准、实施、变更及关闭程序。4.4.2作业许可内容4.4.2.1作业时间段、作业地点和环境、作业内容;4.4.2.2作业风险分析;4.4.2.3确定安全措施、监护人和监护措施、应急措施;4.4.2.4确认作业人员资格;4.4.2.5作业负责人、监督人以及批准者、签发者签名;4.4.2.6作业许可关闭、确认;4.4.2.7其他。4.4.3作业许可相关文件只限所批准的时间段和地点有效,未经批准或超过批准期限禁止作业,作业许可主要内容发生变化时应按程序变更。4.5应急管理344.5.1应系统地识别和确定潜在风险,并充分考虑作业内容、环境条件、设施类型、应急救援资源等因素,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4.5.2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关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要求;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征求相关方的意见,并对应急响应和处置提出要求;当涉及多个单位联合作业时,应急预案应协调一致,做到资源共享、应急联动;应急预案应按规定上报。4.5.3建立应急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应急人员或与专业应急组织机构签定应急救援协议,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设施和应急物资等资源。4.5.4当发生事故或出现可能引发事故的险情时,应按应急预案的规定实施应急响应和处置,防止事态扩大,控制衍生事故,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4.5.5当发生应急预案中未涉及的事件时,现场人员应及时向主要负责人报告,主要负责人应确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及时上报。4.5.6进行应急培训,员工应熟悉相应岗位应急要求和措施;定期组织应急演习及效果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5交叉作业要求5.1交叉作业前应开展作业风险评估,按照重大风险、高风险、中低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参见附录A)。5.1.1禁止重大风险类交叉作业。5.1.2高风险类交叉作业应采取关(停)相关方生产(作业)设施等风险控制措施,降低或消减交叉作业风险。5.1.3中低风险类交叉作业应采取风险控制或消减措施。5.2开展交叉作业,建设单位应指派现场代表(包括甲方监督或监理等人员)进行协调和监管,统筹各项作业活动,督促落实安全措施。各作业单位应指定现场负责人,并接受现场代表的监管。5.3交叉作业前,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方分析作业活动的各项风险,明确危险区域,制定控制措施,编制交叉作业方案和应急处置方案,指定主体责任单位,划分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职责。5.4交叉作业前,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方签订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协议,明确管理界面和安全责任。5.5交叉作业前,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方召开安全作业联合办公会,对交叉作业方案、应急处置方案进行交底。交叉作业前应开展现场联合应急演练。5.6交叉作业过程中,现场代表应每日组织各相关方对现场进行联合检查并召开工作协调例会。5.7交叉作业现场应设置警戒线,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5.8各作业单位宜根据作业活动的危险程度,采取物理措施对属地进行隔离。对危险区域和设备设施应进行防护和警戒,并设置警示标识。55.9交叉作业现场应设置视频监控,减少人员在现场的活动频次。5.10发生突发事件,现场应立即停止作业,启动应急处置方案。6各环节安全要求6.1物探6.1.1施工设计原则及依据6.1.1.1编写施工设计前,应对工区进行踏勘,调查了解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和周边社会环境条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编制踏勘报告。6.1.1.2根据任务书、踏勘报告,编写施工设计,并应对安全风险评估及工区内易发事故的点源提出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施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6.1.1.3施工设计应按程序审批,如需变更时,应按变更程序审批。6.1.2地震队营地设置与管理6.1.2.1营地设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a)营区内外整洁、美观、卫生,规划布局合理;b)地势开阔、平坦,考虑洪水、泥石流、滑坡、雷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c)交通便利,易于车辆进出;d)远离噪声、剧毒物、易燃易爆场所和当地疫源地;e)考虑临时民爆器材库、临时加油点、发配电站设置的安全与便利;f)尽量减少营地面积;g)各种场所配置合格、足够的消防器材;h)远离野生动物栖息、活动区。6.1.2.2营地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a)营房车、帐篷摆放整齐、合理,间距不小于3m,营房车拖钩向外;b)营地应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箱(桶),营地外设垃圾处理站(坑);c)发配电站设在距离居住区50m以外;d)设置专门的临时停车场,并设置安全标志;e)临时加油点设在距离居住地100m以外;f)营区设置标志旗(灯),设有“紧急集合点”,设置应急报警装置。6.1.2.3营地安全6.1.2.3.1用电安全,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配备持证电工负责营地电气线路、电气设备的安装、接地、检查和故障维修;b)电气线路应有过载、短路、漏电保护装置;c)各种开关、插头及配电装置应符合绝缘要求,无破损、裸露和老化等隐患;6d)所有营房车及用电设备应有接地装置,且接地电阻应小于4Ω;e)不应在营房、帐篷内私接各种临时用电线路。6.1.2.3.2发配电安全,应符合下列要求:a)发电机组应设置防雨、防晒棚,机组间距大于2m,交流电机和励磁机组应加罩或有外壳;b)保持清洁,有防尘、散热、保温措施,有防火、防触电等安全标志;c)接线盒要密封,绝缘良好,不应超负荷运行;d)供油罐与发电机的安全距离不小于5m,闸阀无渗漏,罐口封闭上锁;e)发电机组应装两根接地线,且接地电阻小于4Ω;f)机组滑架下应安装废油、废水收集装置,机组与支架固定部位应防振、固牢;g)排气管应有消音装置。6.1.2.3.3临时加油点安全,应符合下列要求:a)临时加油点四周应架设围栏,并设隔离沟、安全标志和避雷装置;b)临时加油点附近无杂草、无易燃易爆物品、无杂物堆放,应配备灭火器,防火砂等;c)加油区内严禁烟火,不应存放车辆设备,不应在高压线30m内设置临时加油点;d)储油罐无渗漏、无油污,接地电阻小于10Ω,罐盖要随时上锁,并有专人管理;e)油泵、抽油机、输油管等工具摆放整齐,有防尘措施。6.1.2.3.4营地卫生,应符合下列要求:a)定期对营区清扫、洒水,清除垃圾;b)做好消毒及灭鼠、灭蚊蝇工作;c)营区应设有公共厕所,并保持卫生;d)员工宿舍室内通风、采光良好,照明、温度适宜,有存衣、存物设施。6.1.3地震队现场施工作业6.1.3.1安全通则:a)生产组织人员不应违章指挥;员工应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穿戴劳动防护用品,服从现场监督人员的检查;b)检查维护好安全防护装置、设施;发现违章行为和隐患应及时制止、整改;c)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操作;d)穿越危险地段要实地察看,并采取监护措施方可通过;e)炎热季节施工,做好防暑降温措施;严寒地区施工,应有防冻措施;雷雨、暴风雨、沙暴等恶劣天气不应施工作业;f)在苇塘、草原、山林等禁火地区施工,禁止携带火种,严禁烟火,车辆应装阻火器。6.1.3.2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绘制所有测线的测线草图,标明测线经过区域地下和地面的重要设施,如高压线、铁路、桥梁、涵洞、地下电缆等社会和民用设施;7b)在高压供电线路、桥梁、堤坝、涵洞、建筑设施区域内设置炮点应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c)测量人员通过断崖、陡坡和岩石松软危险地带或有障碍物时应有安全措施。6.1.3.3钻井作业应依据钻机类型制定相应操作规程,并认真执行。钻井过程中还应执行以下要求:a)炮点周围无障碍物,25m内无高压电线,8m内无闲杂人员。炮点与附近的重要设施安全距离不足时,不应施工,并及时报告;b)钻机转动、传动部位的防护罩应齐全、牢靠。运转过程中,不应对运转着的零部件扶摸擦洗、润滑、维修或跨越。不应用手调整钻头和钻杆,钻杆卸扣时应停机后用专用工具或管钳卸扣;c)车载钻机移动应放倒井架,用锁板锁死,收回液压支脚。行驶过程中,钻机平台不应乘人,不应装载货物,应注意确认道路限制高度标志。过沟渠、陡坡或上公路时,应有人员指挥;d)山地钻机搬运应按分体拆散规定进行,搬迁应有专人指挥带路,协作配合,遇危险路段应有保护措施。山体较陡时,应采取上拉方法搬运,人员不应在钻机下部推、托;e)雷雨、暴风雨和沙暴等恶劣天气停止一切钻井作业,并放下井架。6.1.3.4可控震源作业应依据可控震源的类型制定相应操作规程,作业过程中还应执行以下规定:a)可控震源操作手应取得机动车辆驾驶证和单位上岗证书,并掌握一般的维修保养技能方可独立操作;b)震源车行驶速度要慢、平稳,各车之间距离至少5m以上,不应相互超车。危险地段要绕行,不应强行通过;c)服从工程技术人员指挥;d)震源升压时,10m内任何人不应靠近;e)震源工作时,操作人员不应离开操作室或做与操作无关的事。震源车行驶时,任何人不应在震源平台或其他部位搭乘。6.1.3.5采集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a)工程技术人员下达任务时,应向各班组提供一份标注危险地段和炮点附近重要设施的施工图;b)检波器电缆线穿越危险障碍时(河流、水渠、陡坡等),应采取保护措施通过。穿越公路或在公路旁施工时,应设立警示标志;c)做好放炮警戒的监视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爆炸员或仪器操作员,停止放炮;d)放线工间歇时,不应离岗,注意测线过往车辆;e)在行驶中的车辆大箱内不应进行收、放线作业;f)仪器车行驶应平稳,控制车速,不应冒险通过危险地段。6.1.3.6特殊地区、特种作业和车辆行驶安全要求,应符合石油物探地震队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规定。6.1.4民用爆破器材管理6.1.4.1涉爆人员应经过单位安全部门审查,接受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公安机关核发的相关证件,持有效证件上岗。86.1.4.2民用爆破器材的长途运输单位,应持政府主管部门核发相应证件;运输设备设施达到安全要求后按有关部门指定的路线和时间及安全要求运输。中途停宿时,须经当地公安机关许可,按指定的地点停放并有专人看守;到达规定地点后,按民用爆破器材装卸搬运安全要求和程序装卸搬运。6.1.4.3临时炸药库应符合以下要求:a)与营区、居民区的距离应符合地震勘探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的要求,并设立警戒区,周围加设禁行围栏和安全标志,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b)库区内干净、整洁无杂草、无易燃物品、无杂物堆放,炸药、雷管分库存放且符合规定的安全距离;c)爆破器材摆放整齐合理、数目清楚,不超量、超高存放,雷管应放在专门的防爆保险箱内,脚线应保持短路状态,有严格的安全制度、交接班制度和24h值班制度:d)严格执行爆破器材进出账目登记、验收和检查制度,做到账物相符;e)严禁宿舍与库房混用或将爆破器材存放在宿舍内。6.1.4.4取得有效的《民用爆破器材使用许可证》方准施工,应按规定程序和安全要求进行雷管测试、炸药包制作、下井、激发及善后处理等工作,并符合地震勘探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管理的要求。6.2钻井6.2.1钻井设计6.2.1.1设计原则和依据6.2.1.1.1钻井设计应由认可的设计单位承担并按程序审批,如需变更应按程序审批。6.2.1.1.2地质设计应根据地质资料进行风险评估并编制安全提示。6.2.1.1.3钻井工程设计应依据钻井地质设计和邻井钻井有关资料制定,并应对地质设计中的风险评估、安全提示及所采用的工艺技术等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6.2.1.2钻井地质设计6.2.1.2.1应提供区域地质资料、本井地层压力、漏失压力、破裂压力、坍塌压力,地层应力、地层流体性质等的预测及岩性剖面资料。6.2.1.2.2应提供邻井的油、气、水显示和复杂情况资料,并特别注明含硫化氢、二氧化碳地层深度和预计含量,已钻井的电测解释成果、地层测试及试油、气资料。探井应提供相应的预测资料(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预测资料)。6.2.1.2.3应对拟定井位周围5000m、探井周围3000m、生产井周围2000m范围内的居民住宅、学校、公路、铁路和厂矿等进行勘测,在设计书中标明其位置,并调查500m以内的人口分布及其他情况。6.2.1.2.4应根据产层压力和预期产量,提出各层套管的合理尺寸和安全的完井方式。6.2.1.3钻井工程设计6.2.1.3.1井身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钻下部地层产生的内压力应不致压破套管鞋处地层以及裸眼段中破裂压力系数最低的地层;9b)下套管过程中,井内钻井液柱压力与地层压力之差值,不致产生压差卡套管事故;c)对于探井,考虑到地层资料的不确定性,设计时参考本地区钻井所采用的井身结构并留有余地。根据井深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层套管的下入深度;d)含硫化氢地层等特殊井套管设计,应符合6.2.1.3.9a)的规定。6.2.1.3.2应利用地震、地质、钻井、录井和测井等资料进行地层压力预测和随钻监测,并根据岩性特点选用不同的随钻监测地层压力方法。6.2.1.3.3钻井液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地层压力设计钻井液密度;b)应根据地质资料和钻井要求设计钻井液类型;c)含硫化氢气层应添加相应的除硫剂、缓蚀剂并控制钻井液pH值;d)现场应储备一定数量的高密度钻井液和加重材料,储备的钻井液应经常循环、维护;e)根据地质提供的资料,钻井液密度设计以各裸眼井段中的最高地层孔隙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值为基准,另附一个安全附加值:气井为0.07g/cm3~0.15g/cm3或者控制井底压差3.0MPa~5.0MPa。f)垂深小于3500m的页岩气建产井单井储备80m3加重钻井液,同时储备50t加重材料;页岩气评价井、垂深等于或大于3500m的页岩气井储备不低于1倍井筒容积的加重钻井液,同时储备能配置不低于0.5倍井筒容积加重钻井液的加重材料和处理剂。6.2.1.3.4井控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钻井应装防喷器或防喷导流器;b)防喷器压力等级应与裸眼井段中最高地层压力相匹配,并根据不同的井下情况选用各开次防喷器的尺寸系列和组合形式;c)页岩气井应使用标准套管头,其压力等级与相应井段的最高地层压力相匹配;d)节流管汇的压力等级和组合形式应与全井防喷器最高压力等级相匹配;e)压井管汇的压力等级和组合形式应与全井防喷器最高压力等级相匹配;f)绘制各开次井口装置和井控管汇安装示意图,并提出相应的安装、试压要求;g)区域探井、高压油气井、高含硫油气井目的层段钻井作业中,应安装剪切闸板。6.2.1.3.5应配齐钻具内防喷工具、井控监测仪器、仪表、钻具旁通阀及钻井液处理装置和灌注装置,以满足井控技术的要求。6.2.1.3.6探井、高压气井应配备液气分离器。6.2.1.3.7根据地层流体中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含量及完井后最大关井压力值,并考虑能满足进一步采取增产措施和后期修井作业等的需要,选用完井井口装置的型号、压力等级和尺寸系列。6.2.1.3.8在可能含硫化氢地区钻井,应对其层位、埋藏深度及含量进行预测,并在设计中明确应采取的相应安全和技术措施。6.2.1.3.9固井设计a)套管柱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油气井套管柱设计应进行强度、密封和耐腐蚀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安全系数:抗挤为1.00~1.125,抗内压为1.05~1.25,抗拉为1.8以上;——高温高压气井应使用气密封特殊螺纹套管;普通气井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气密封螺纹套管;——含硫化氢的井在温度低于93℃井段应使用抗硫套管;含二氧化碳的井应使用抗二氧化碳的套管;既含硫化氢又含二氧化碳的井应视各自含量情况选用既抗硫又抗二氧化碳的套管。高压盐岩层和地应力较大的井应使用厚壁套管、外加厚套管等高抗外挤强度套管;——在进行套管柱强度设计时,高温高压气井的生产套管抗内压设计除满足井口最大压力外,并应考虑满足进一步采取措施时压力增加值(如压裂等增产措施)及测试要求;中间技术套管抗内压强度设计应考虑再次开钻后最高地层压力;——套管柱上串联的各种工具、部件都应满足套管柱设计要求,且螺纹应按同一标准加工;——固井套管和接箍不应损伤和锈蚀。b)水泥浆及固井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各层套管都应进行流变学注水泥浆设计,高温高压井水泥浆液柱压力应至少高于钻井液液柱压力1MPa~2MPa;——固井施工前应对水泥浆性能进行室内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有特殊要求的气井各层套管水泥浆应返至地面,未返至地面时应采取补救措施;——针对低压漏失层、深井高温高压气层或长封固段固井应采取尾管悬挂、悬挂回接、双级注水泥、管外封隔器以及多凝水泥浆和井口憋回压等措施,确保固井质量;——对有高压油气层或需要高压压裂等增产措施井,固井水泥返至地面,然后进行下步作业;——套管扶正器安放位置合理,保证套管居中,采用有效措施,提高水泥浆顶替效率;——优化水泥浆体系,优选防气窜水泥添加剂,防止气窜;——对于易漏失井,应在下套管前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做好地层承压试验,直至合格。6.2.1.3.6井眼轨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根据井口坐标和靶点坐标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对所有井均应进行防碰扫描,扫描方法宜采用最近距离扫描法。设计分离系数应大于1.5或理论井眼间距大于15m。防碰井段根据随钻防碰扫描计算结果,当分离系数小于或等于1.5时,重新修正井眼轨道设计,以满足防碰要求。各井表层套管下深宜交替错——宜综合考虑本平台与相邻平台空间距离,满足钻井防碰的同时,规避页岩气压裂作业邻平台压窜风6.2.2井场布置6.2.2.1井位选定后,应进行浅层地质勘探,确定钻机安全摆放位置。6.2.2.2井场修建应满足井控安全和钻井作业安全基本要求,井场面积应满足页岩气开发生产全过程施工以及交叉作业安全要求。6.2.2.3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地表与地层条件、钻机类型、钻井工艺,以及压裂、试气工艺要求,确定钻井设备安放位置和方向,满足钻机整体平移与钻井施工要求;钻机底座或钻机平移装置的基础应选在挖方区或水泥加固区。6.2.2.4同一井组(排)井口间距应相同,且不小于5m,并满足直井段井眼防碰、井间防漏、钻机移动、井口采气装置及管线安装、修井设备作业及安全生产等要求。平行线型布置的井组的最小井组(排)间距不小于30m。6.2.2.5方(圆)井深度应满足钻机平移及后续作业要求。6.2.2.6放喷管线点火口、分离器排气管线点火口严禁设置在井场大门方向。6.2.2.7垂深小于3500m的页岩气建产井同平台多钻机可共用一个放喷池,放喷池的位置宜选在下风方向,放喷池距离井口不小于75m,防火隔离带应不小于25m。6.2.2.8页岩气评价井、垂深大于或等于3500m的页岩气井安装双四通、四条放喷管线、两个燃烧池,确保应急条件下具备点火条件。放喷池距离井口不小于100m。燃烧池以点火口为中心,周围50m范围内无林木、高压线、民房等构建筑物。每台钻机主放喷管线出口必须修建独立燃烧池,副放喷管线出口必须具备点火条件。两个点火口间距不少于50m,且火焰方向夹角不得小于90°。6.2.2.9井场入口处增加消防等应急车辆停车场地,满足消防车等应急车辆停放。6.2.2.10井场后场增加应急车道宽度,满足至少两台泥浆车同时转供浆。6.2.3钻机搬安平移6.2.3.1多台钻机不应同时搬安或平移作业。同平台作业钻机有固井、压井、电缆测井等作业活动,钻机不宜搬安或平移作业。6.2.3.2多钻机丛式井组钻机平移要求:a)平移钻机前,应对井口采取保护措施,并做好清理润滑移动轨道、解除相关固定、固定钻台所立钻具等准备工作;b)钻机平移时,井架基础和平移装置应满足载荷安全要求,并撤离无关人员;c)钻机平移后,应对设备基础进行校核。6.2.4钻井作业6.2.4.1同平台一口井发生溢流关井起压、井漏失返时,相邻井应停止作业,待确认安全后方可恢复作业。6.2.4.2同平台钻井和测试同时进行时,测试管线及测试井井口应进行隔离保护,并划定测试安全区域;放喷测试期间,平台内不宜动火作业。6.2.4.3采用油基钻井液钻井时,应满足以下要求:a)进入油基钻井液循环罐区人员宜佩戴口罩;b)分别在钻台、泵房、除砂除泥一体机、上水罐处配置防爆风扇,保证良好通风,防止油蒸气聚集;c)油基钻井液作业队人员上钻台或循环系统前应进行静电消除;d)钻台面和钻井液循环罐面应保持洁净,梯子、逃生通道应设防滑措施;e)油基钻井液储备处及油基岩屑储存处设置“严禁烟火”标识。6.2.4.4页岩气钻井过程中经过含硫化氢地层时,应按含硫气井要求落实防硫措施,配备监测及防护器材。6.2.4.5钻井过程中应加强井眼防碰的安全管理,加密井眼轨迹监测和防碰扫描,两井中心距小于4m或防碰分离系数小于2.0时,应进行防碰绕障作业,发生异常时立即停钻,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绕障措施。6.2.4.6防喷管线必须使用硬制管线。6.2.4.7井控装置的使用要求6.2.4.7.1环形防喷器不得长时间关井,非特殊情况下不用来封闭空井。6.2.4.7.2套压不大于7MPa的情况下,用环形防喷器进行不压井起下钻作业时,应使用18°斜坡钻具,起下钻速度不得大于0.2m/s。6.2.4.7.3具有手动锁紧机构的闸板防喷器关井后,应手动锁紧闸板。打开闸板前,应先手动解锁,锁紧和解锁都应先到底,然后回转1/4圈至1/2圈。6.2.4.7.4环形防喷器或闸板防喷器关闭后,在关井套压不大于14MPa的情况下,允许以不大于0.2m/s的速度上下活动钻具,但不准转动钻具或过钻具接头。6.2.4.7.5当井内有钻具时,不应关闭全封闸板防喷器。6.2.4.7.6不应用打开防喷器的方式来泄井内压力。6.2.4.7.7检修装有铰链侧门的闸板防喷器或更换其闸板时,两侧门不能同时打开。6.2.4.7.8钻开油气层后,定期进行闸板防喷器开、关活动及环形防喷器试关井(在有钻具的条件下)。6.2.4.7.9井场应备有一套与在用闸板同规格的闸板和相应的密封件及其拆装工具和试压工具。6.2.4.7.10有二次密封的闸板防喷器和平行闸板阀,只能在密封失效至严重漏失的紧急情况下才能使用,且止漏即可,待紧急情况解除后,立即清洗更换二次密封件。6.2.4.7.11平行闸板阀开、关到位后,应回转1/4圈至1/2圈,不允许半开半闭和作节流阀用。6.2.4.7.12压井管汇不能用作日常灌注钻井液;防喷管线、节流管汇和压井管汇应采取防堵、防漏、防冻措施;最大允许关井套压值在节流管汇处以明显的标示牌标示。6.2.4.7.13井控管汇上所有闸阀都应挂牌编号并标明其开、关状态。6.2.4.7.14钻井队在用井控装置的管理、操作应落实专人负责,并明确岗位责任。6.2.4.8放喷管线向两侧水平引出井场,如因地形限制需转弯时,应使用夹角不小于120°的铸(锻)钢弯头,同时预留至少2m的安装空间。垂深小于3500m的页岩气建产井同时接好节流管汇端和压井管汇端两条放喷管线,放喷管线每年探伤检测一次;页岩气评价井、垂深等于或大于3500m的页岩气井放喷管线每口井开钻前探伤检测一次。6.2.4.9井架、防喷器等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检测。6.2.4.10钻开油气层前的准备和检查验收6.2.4.10.1以班组为单位,落实井控责任制。作业班每月不少于一次不同工况的防喷演习。钻进和空井状态应在3min内控制住井口,起下钻作业状态应5min内控制住井口。6.2.4.10.2钻开油气层前钻井队应组织全队职工进行防火演习,含硫地区钻井还应进行防硫化氢演习,并检查落实各方面安全预防工作,直至合格为止。钻井队自检合格后,向上级主管部门(钻井公司和油气田分公司所属二级单位相关部门)汇报自检情况,并申请检查验收。6.2.4.11油气层钻井过程中的井控作业6.2.4.11.1钻井队应严格按工程设计选择钻井液类型和密度值。当发现设计与实际不相符时,应按审批程序及时申报,经批准后才能修改。但若遇紧急情况,钻井队可先处理,再及时上报。6.2.4.11.2发生卡钻需泡油、混油或因其他原因需适当调整钻井液密度时,井筒液柱压力不应小于裸眼段中的最高地层压力。6.2.4.11.3每只钻头入井开始钻进前以及每班白班开始钻进前,都要以1/3~1/2正常排量测一次低泵速循环压力,并做好泵冲数、排量、循环压力记录。当钻井液性能或钻具组合发生较大变化时应补测。6.2.4.11.4下列情况需进行短程起下钻检查油气侵和溢流:a)钻开油气层后第一次起钻前;b)溢流压井后起钻前;c)钻开油气层井漏堵漏后起钻前;d)钻进中曾发生严重油气侵但未溢流起钻前;e)井内钻井液密度降低后起钻前;f)需长时间停止循环进行其他作业(电测、下套管、下油管、中途测试等)起钻前。6.2.4.11.5短程起下钻的两种基本做法:a)一般情况下试起10柱至15柱钻具,再下入井底循环一周,若钻井液无油气侵,则可正式起钻;否则,应循环排除受污染钻井液并适当调整钻井液密度后再起钻;b)特殊情况时(需长时间停止循环或井下复杂时),将钻具起至套管鞋内或安全井段,停泵检查一个起下钻周期或需停泵工作时间,再下入井底循环一周观察。6.2.4.11.6起、下钻中防止溢流、井喷的技术措施:a)保持钻井液有良好的造壁性和流变性;b)起钻前充分循环井内钻井液,使其性能均匀,进出口密度差不大于0.02g/cm3;c)起钻中按规定及时向井内灌满钻井液,并做好记录、校核,及时发现异常情况;d)钻头在油气层中和油气层顶部以上300m井段内起钻速度不得超过0.5m/s;e)在疏松地层,特别是造浆性强的地层,遇阻划眼时应保持足够的流量,防止钻头泥包;f)起钻完应及时下钻,不应在空井情况下进行设备检修;g)下钻应控制下钻速度。井下不正常、静止或下钻时间过长以及深井段下钻,必要时应分段循环钻井液。6.2.4.11.7发现气侵应及时排除,气侵钻井液未经排气不得重新注入井内。若需对气侵钻井液加重,应在对气侵钻井液排完气后停止钻进的情况下进行,不应边钻进边加重。6.2.4.11.8加强溢流预兆及溢流显示的观察,做到及时发现溢流。坐岗观察溢流显示的人员应在进入油气层前100m开始坐岗,坐岗人员上岗前应经钻井队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坐岗人员发现溢流、井漏及油气显示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司钻。要求:a)钻进中注意观察钻时、放空、井漏、气测异常和钻井液出口流量、流势、气泡、气味、油花等情况,及时测量钻井液密度和粘度、氯根含量、循环池液面等变化,并做好记录;b)起下钻中注意观察、记录、核对起出(下入)钻具体积和灌入(流出)钻井液体积;观察悬重变化以及防钻头水眼堵塞后突然打开引起的井喷。6.2.4.11.9钻进中发生井漏应将钻具提离井底、方钻杆提出转盘,以便关井观察。采取定时、定量反灌钻井液措施保持井内液柱压力与地层压力平衡以防止发生溢流,其后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井漏。6.2.4.11.10电测、固井、取心、中途测试应做好如下井控防喷工作:a)电测前井内情况应正常、稳定;若电测时间长,应考虑中途通井循环再电测;b)下套管前,应换装与套管尺寸相同的防喷器闸板;固井全过程(起钻、下套管、固井)应保证井内压力平衡,尤其防止注水泥候凝期间因水泥失重造成井内压力平衡的破坏,甚至井喷;c)在井口取心工具操作和岩心出心过程中发生溢流时,立即停止出心作业,快速抢接防喷钻杆或将取心工具快速提出井口,按程序控制井口;下钻时在取心工具之上必须装止回阀;下钻时按要求分段灌满钻井液,到底循环排气后开始树心钻进;取心钻进过程中,执行好坐岗制度,发现异常情况通知司钻及井队值班干部,同时现场人员立即按取心操作规程割心,上提钻具;取心井段和气层上部300m内严格控制起钻速度,认真核对钻井液灌量;d)中途测试和先期完成井,在进行作业以前观察一个作业期时间;起、下钻杆或油管应在井口装置符合安装、试压要求的前提下进行;e)在含硫地层,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常规中途测试工具进行地层测试工作,若需进行时,应减少钻柱在硫化氢环境中的浸泡时间,并采取相应措施。6.2.4.11.11水平井段钻进预防溢流发生的措施:a)保持井底清洁,特别是起钻前应充分循环钻井液;b)水平井段起钻过程中,应尽可能连续灌注钻井液;c)水平井段施工应优选钻头以减少起下钻次数。6.2.5测井6.2.5.1应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编制测井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并按审批程序审批。6.2.5.2测井车接地良好,地面仪器、仪表应完好无损,电器系统不应有短路和漏电现象,电缆绝缘、电阻值应达到规定要求。6.2.5.3各种井口带压设备应定期进行试压,合格后方可使用。6.2.5.4测井作业前,队长应按测井通知单要求向钻井队详细了解井下情况和井场安全要求,召开班前会,应要求测井监督人员及相关人员参加。在作业前提出安全要求应有会议记录,并将有关数据书面通知操作工程师和绞车操作者。钻井队应指定专人配合测井施工。6.2.5.5测井作业时,测井人员应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作业区域内应戴安全帽,应遵守井场防火防爆安全制度,不动用钻井队设备或不攀登高层平台。6.2.5.6测井施工前,应放好绞车掩木,复杂井施工时应对绞车采取加固措施,防止绞车后滑。6.2.5.7气井施工,发动(电)机的排气管应戴阻火器,测井设备摆放应充分考虑风向。6.2.5.8接外引电源应有人监护,应站在绝缘物上,戴绝缘手套接线。6.2.5.9绞车和井口应保持联络畅通。夜间施工,井场应保障照明良好。6.2.5.10在上提电缆时,绞车操作者要注意观察张力变化,如遇张力突然增大,且接近最大安全拉力时,应及时下放电缆,上下活动,待张力正常后方可继续上提电缆。6.2.5.11测井作业时,应协调钻井队及时清除钻台作业面上的钻井液。测井作业时,钻井队不应进行影响测井施工的作业及大负荷用电。6.2.5.12下井仪器应正确连接,牢固可靠。出入井口时,应有专人在井口指挥。绞车到井口的距离应大于25m,并设置有紧急撤离通道。6.2.5.13电缆在运行时,绞车后不应站人,不应触摸和跨越电缆。6.2.5.14仪器车和绞车上使用电取暖器时,应远离易燃物,负荷不得超过3kW,应各自单拉电源线。不应使用电炉丝直接散热的电炉;车上无人时,应切断电源。6.2.5.15遇有七级以上大风、暴雨、雷电、大雾等恶劣天气,应暂停测井作业;若正在测井作业,应将仪器起入套管内。6.2.5.16队长在测井过程中,应进行巡回检查并做记录。测井完毕应回收废弃物。6.2.5.17裸眼井测井6.2.5.17.1裸眼井段电缆静止不应超过3min(特殊施工除外)。仪器起下速度要均匀,不应超过4000m/h,距井底200m要减速慢下;进套管鞋时,起速不应超过600m/h,仪器上起离井口约300m时,应有专人在井口指挥,减速慢起。6.2.5.17.2在井口装卸放射源,应先将井口盖好。6.2.5.18套管井测井6.2.5.18.1井口防喷装置应定期进行检查、更换密封件。6.2.5.18.2进行生产井测井作业,打开井口闸阀前应检查井口防喷装置、仪器防掉器等各部分的连接及密封状况。6.2.5.18.3开启和关闭各种闸阀,应站在闸阀侧面。开启时应缓慢进行,待闸阀上下压力平衡后,方可将闸阀完全打开。6.2.5.18.4抽油机井测井作业,安装拆卸井口时,抽油机应停止工作,测井作业期间应有防止机械伤害措施。6.2.5.18.5仪器上提距井口300m减速,距井口50m时人拽电缆。经确认仪器全部进入防喷管后,关闭防掉器。拆卸井口装置前各闸阀应关严,将防喷装置内余压放净。在进行环空测井作业时,应检查偏心井口转盘是否灵活,仪器在油管与套管的环形空间内起下速度不应超过900m/h。若发现电缆缠绕油管,应首先采用转动偏心井口的方法解缠。6.2.5.19复杂井测井6.2.5.19.1复杂井测井作业,应事先编制施工方案,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施工前应与钻井队通告方案相关情况。6.2.5.19.2下井仪器遇阻,若在同一井段遇阻3次,应记录遇阻曲线,并由钻井队下钻通井后再进行测井作业。6.2.5.19.3仪器遇卡时,应立即通告井队并报主管部门,在解卡过程中,测井队允许的最大净拉力值不应超过拉力棒额定拉断力的75%;如仍不能解卡,应用同等张力拉紧电缆,进一步研究解卡措施。6.2.5.19.4在处理解卡事故上提电缆时,除担任指挥的人员外,钻井和测井人员应撤离到值班房和车内,其他人员一律撤出井场。6.2.5.19.5在测井过程中,若有井涌迹象,应将下井仪器慢速起过高压地层,然后快速起出井口停止测井作业。6.2.5.19.6遇有硫化氢或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特殊测井作业时,应制定出测井方案,待批准后方可进行测井作业。6.2.5.20安全标志、检测仪器和防护用具6.2.5.20.1危险物品的运输应设下列警示标志:a)运输放射源和火工品的车辆应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b)测井施工作业使用放射源和火工品的现场应设置相应的安全标志。6.2.5.20.2测井队应配备的检测仪器:a)测井队应配备便携式放射性剂量监测仪,定期检查并记录;b)从事放射性的测井人员每人应配备个人放射性剂量计,定期检查并记录;c)在可能含有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井作业时,测井队应配备一台便携式硫化氢气体监测报警仪,并定期检查并记录。6.2.5.20.3从事下列作业的人员,应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a)测井人员应按相关的规定配备防护用品;b)装卸放射源的人员应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c)装卸、押运火工品的人员应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6.2.5.21放射源的领取、运输、使用和防护6.2.5.21.1放射源的领取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要求;a)测井队应配押源工;b)押源工负责放射源领取、押运、使用、现场保管及交还;c)押源工将放射源装入运源车、检查无误后锁闭车门;d)运源车应采用运源专用车;e)运源车应按指定路线行驶,不应搭乘无关人员,不应在人口稠密区和危险区段停留。中途停车、住宿时应有专人监护。6.2.5.21.2放射源的安全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a)专用贮源箱应设有“当心电离辐射”标志;b)装卸放射源时应使用专用工具,圈闭相应的作业区域,按操作规程操作;c)起吊载源仪器时,应使用专用工具,工作人员不应触摸仪器源室;d)施工返回后,应直接将放射源送交源库,并与保管员办理入库手续;e)放射性测井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应急照射情况的干预,应符合油(气)田非密封型、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的规定;f)放射源及载源设备性能检验应符合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的规定;g)测井作业完后应将污染物带回指定地点进行处理。6.2.6录井6.2.6.1应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编制录井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并按审批程序审批。6.2.6.2仪器房中应配置可燃气体报警器和硫化氢监测仪。6.2.6.3高压油气井、含硫化氢气井的气测录井仪器房应具有防爆功能,安全门应定期检查,保持灵活方便。6.2.6.4值班房、仪器房在搬迁、安装过程中应遵守钻井队的相关安全规定。6.2.6.5录井作业6.2.6.5.1钻具、管具应排放整齐,支垫牢固,进行编号和丈量。6.2.6.5.2井涌、钻井液漏失时应及时向钻井队报警。6.2.6.5.3氢气发生器应排气通畅,不堵不漏。6.2.6.5.4当检测发现高含硫化氢时,应及时通知有关人员作好防护准备;现场点火时,点火地点应在下风侧方向,与井口的距离应不小于30m。6.2.6.5.5发生井喷时,启动应急预案。6.2.6.5.6在新探区、新层系及含硫化氢地区录井时,应进行硫化氢监测,并配备相应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6.2.7固井6.2.7.1同平台多台钻机作业时,固井施工车辆进入平台前应召开全部井队与固井施工队之间的协调会,协调配合注意事项,并对邻井作业井队及相关方进行安全提示。6.2.7.2同平台其他井发生严重井漏、溢流等复杂情况时,固井作业应在确认安全后方可继续作业。6.3试气和井下作业6.3.1地质设计6.3.1.1应提供本井的地质、钻井及完井基本数据,包括井身结构、钻开油气层的钻井液性能、漏失、井涌,钻井显示、取心以及完井液性能、固井质量、水泥返高、套管头、套管规格、井身质量、测井、录井、中途测试等资料。6.3.1.2应根据地质资料进行风险评估并编制安全提示。6.3.1.3应提供区域地质资料、邻井的试气作业资料,及本井已取得的温度、压力,产量及流体特性等资料,并应特别注明硫化氢、二氧化碳的含量和地层压力。6.3.1.4应提供井场周围500m以内的居民住宅,学校、厂矿等分布资料;对高压、高产及含硫化氢天然气井应提供1000m以内的资料。6.3.2工程设计6.3.2.1应根据地质设计编制工程设计,并根据地质设计中的风险评估、安全提示及工程设计中采用的工艺技术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按程序审批。6.3.2.2所选井口装置的性能压力应满足试油和作业要求。高压、高产及含硫化氢气井应采用配有液压(或手动)控制闸阀的采气树及地面控制管汇。6.3.2.3井筒、套管头和井口控制装置应试压合格后方可使用。6.3.2.4高温高压井,下井工具性能应满足耐高温、高压的要求,并应有试压、试温检验报告。6.3.3试气和井下作业地面设备6.3.3.1根据井深、井斜及管柱重量,选择修井机械、井架和游动系统等配套设备。6.3.3.2钻台或修井操作台应满足井控装置安装、起下钻和井控操作要求。6.3.3.3根据设计选择地面测试流程,高压气井的地面测试流程应包括紧急关闭系统。6.3.3.4分离器及闸门、流程管线按分离器的工作压力试压;分离器应通畅,闸门灵活可靠,扫线干6.3.3.5井口产出的流体,应分离计量。分离器距井口30m以上,火炬应距离井口、建筑物及森林50m以上,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两侧。6.3.4井控装置6.3.4.1试气和井下作业的井均应安装井控装置。高压高产气井应安装液压防喷器及(或)高压自封防喷器,并配置高压节流管汇。6.3.4.2井控装置(除自封防喷器外)、变径法兰、高压防喷管的压力等级应与油气层最高地层压力相匹配,按压力等级试压合格。6.3.4.3在钻台上应配备具有与正在使用的工作管柱相适配的连接端和处于开启位置的旋塞球阀。当同时下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柱时,对正在使用的每种管柱,都应有一个可供使用的旋塞球阀。6.3.4.4井控装置应统一编号建档,有试压合格证。6.3.5高温高压气井应采用气密封油管,下井管柱丝扣应涂耐高温高压丝扣密封脂,管柱下部应接高温高压伸缩补偿器、压力控制式循环阀和封隔器。6.3.6施工准备及一般规定6.3.6.1施工作业前,应详细了解井场内地下管线及电缆分布情况。掌握施工工程设计,按设计要求做好施工前准备,应对井架、场地、照明装置等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施工。6.3.6.2井场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油、气井场内应设置明显的防火防爆标志及风向标;b)施工中进出井场的车辆排气管应安装阻火器。施工车辆通过井场地面裸露的油、气管线及电缆,应采取防止碾压的保护措施;c)井场的计量油罐应安装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d)立、放井架及吊装作业应与高压电等架空线路保持安全距离,并有专人指挥;e)井场、井架照明应使用低压防爆灯具或隔离电源;f)井场应设置危险区域、逃生路线、紧急集合点以及两个以上的逃生出口,并有明显标识;g)井场设备安装完毕后应按设计及安全技术要求进行开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6.3.6.3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天车轮应摆放合理,不得与游动系统相挂;b)施工过程中,应落实预防和制止井喷的具体措施;c)上井架的人员应由扶梯上下;高空作业应系安全带;携带的工具应系防掉绳;d)起下作业应有统一规定的手势和动作,配合一致;e)吊卡手柄或活门应锁紧,吊卡销插牢;f)上提载荷因遇卡、遇阻而接近井架安全载荷时,不应硬提和猛提;g)遇有六级以上大风、能见度小于井架高度的浓雾天气、暴雨雷电天气及设备运行不正常时,应停止作业。6.3.7起下管柱6.3.7.1在未切断液压动力钳动力源时,不应用手触碰液压动力钳钳牙。6.3.7.2活动解卡时应有专人指挥,专人观察井架、基础、地锚、绷绳、指重表等。6.3.7.3应按施工设计要求施工,防止井喷。6.3.7.4起下管柱时,应随时观察指重表,密切注意井喷显示,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6.3.7.5在油管桥上提放单根管柱时,应使吊卡开口朝下,如油管支架低于自封法兰面,应采取防范措施。6.3.7.6拉送油管应有保护螺纹措施,场地操作人员站在油管一侧,不应两腿跨骑油管。6.3.7.7起下立柱时,不应用转盘上卸管扣,井架工不应用手扶管柱。6.3.7.8不应使用机械猫头。6.3.8泵送桥塞与分簇射孔6.3.8.1应根据工艺特点和作业井井况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地面装枪发生爆炸、电缆防喷设备失效、工具串遇阻、遇卡、桥塞提前坐封、桥塞丢手失败、点火失败、中途误射、工具串落井等。6.3.8.2应预留足够空间摆放设备,电缆车至井口的距离应满足施工及安全要求。6.3.8.3井场电源及照明满足24h连续作业要求,夜间作业时井口、射孔枪装配区域、高压管线等关键位置须确保充分照明。6.3.8.3上井前应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确保设备性能良好,备齐易损配件。配备的提升设备应满足提升吨位和高度的要求。操作台或升降机应设置护栏。配备充足的防爆无线通信设备,确保施工过程中通信畅通。6.3.8.4作业井场应预留供人员和车辆出入的安全通道。设置作业区域,摆放警示标志。6.3.8.5泵送过程中宜保持排量稳定、连续,应实时监测工具串运行情况、电缆张力、泵送排量和压力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宜降低泵送排量或停泵处理。6.3.8.6上提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电缆的运行状态及深度、张力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停车检查处理。6.3.8.7井场需划分安全区域进行射孔枪装配,未起爆的射孔器起出井口后应立即取出雷管放入防爆6.3.8.8井场照明条件不满足观察防喷管顶部密封、开展井口拆装作业时以及浓雾、暴雨、雷电、大风等恶劣条件不得进行施工作业。6.3.8.9射孔作业6.3.8.9.1应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编制射孔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并按程序审批。6.3.8.9.2射孔作业应按设计要求进行。6.3.8.9.3火工品的领取和运输除应符舍国家现行标准关于爆炸物品领取和运输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射孔队应配护炮工;b)押运员负责火工品从库房领出、押运、使用、现场保管及把剩余火工品交还库房;c)押运员领取雷管时应使用手提保险箱,由保管员直接将雷管导线短路后放入保险箱内;d)运输射孔弹和雷管时,应分别存放在不同的保险箱内,分车运输,应由专人监护。保险箱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e)运输火工品的保险箱,应固定牢靠;运输火工品的车辆应按指定路线行驶,不许无关人员搭乘;f)道路、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汽车行驶速度不应超过60km/h;在因扬尘、起雾、暴风雪等引起能见度低时,汽车行驶速度应在20km/h以下;g)途中遇有雷雨时,车辆应停放在离建筑物200m以外的空旷地带;h)火工品应采用专车运输。6.3.8.9.4火工品的使用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关于爆炸物品使用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钻井平台上(现场)存放民用爆破器材时,应放在专用释放架上或指定区域;b)射孔时平台上(现场)不应使用电、气焊。平台上或停靠在平台(作业现场)周围的船舶(车辆、人员)不应使用无线电通信设备;c)装炮时应选择离开井口3m以外的工作区,圈闭相应的作业区域;d)联炮前,操作工程师应拔掉点火开关钥匙和接线排上的短路插头,开关钥匙交测井队长保管;e)在井口进行接线时,应将枪身全部下入井内,电缆缆芯对地短路放电后方可接通;未起爆的枪身起出井口前,应先断开引线并绝缘好后,方可起出井口;f)未起爆的枪身或已装好的枪身不再进行施工时,应在圈闭相应的作业区域内及时拆除雷管和射孔弹;g)下过井的雷管不应再用;h)撞击式井壁取心器炸药的安全使用,应符合国家火工品安全管理规定;i)检测雷管时应使用爆破欧姆表测量;j)下深未超过200m时,不应检测井内的枪身或爆炸筒;k)不应在大雾、雷雨、七级风以上(含七级)天气及夜间开始射孔和爆炸作业;l)施工结束返回后,应直接将剩余火工品送交库房,并与保管员办理交接手续;m)火工品的销毁,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关于石油射孔和井壁取心用爆炸物品销毁的规定。6.3.9压裂6.3.9.1根据施工控制压力选择相应压力等级的井口装置。井口装置通径应满足作业期间井下工具起下及施工结束后排采的需要,满足大排量、大液量、长时间压裂施工的要求。压裂井口的材质选型应考虑入井及产出流体性质。6.3.9.2压裂作业前应进行风险识别,制定风险消减措施和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井下工具下入过程异常、施工泵压异常、砂堵、井口及地面管线刺漏、施工设备突发故障等。6.3.9.3井场设备摆放完毕后,井场应有宽度不小于3.5m的主安全通道,安全通道应标有逃生方向。压裂施工现场各作业区域到主安全通道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安全通道。压裂车与连续油管设备之间间距不小于5m。相邻压裂车之间间距不小于0.5m。作业现场应设置油料补充区域,离高压警示区域、火源距离应不小于15m。指挥中心摆放位置与高压施工区域之间间距应不小于30m。连续油管滚筒与井口之间距离不小于15m。吊车与井口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m。6.3.9.4压裂作业、泵送桥塞及射孔作业、裂缝监测、连续油管作业、放喷测试作业、油料补充作业、应急设施摆放、物料堆放和指挥中心区域应相互独立。6.3.9.5高压作业区与其他作业区应用安全防护墙隔离。蓄水池周围应安装安全防护围栏,设置警示标识。压裂期间不可进行设备维保作业。6.3.9.6油料补充区域有防渗漏措施,油料储存、运输设备有静电释放设施,加油设备应为防爆设备,压裂作业期间不应进行油料补充。6.3.9.7管汇流程连接应满足压裂施工系统、配合连续油管系统、配合泵送桥塞-射孔系统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各施工管汇之间的流程倒换应安全、高效、简便,布局应考虑检查更换的可操作性。压裂施工压力应控制在高压管汇的额定压力范围内。6.3.9.8压裂施工期间存在交叉作业时,应满足以下要求:a)在进行高压泵注时任何与压裂施工无关的运输车辆及人员严禁进入井场;b)压裂施工期间,应对压裂井环空压力、邻井套管和环空压力实时监测,出现异常波动时,正压裂井采取降排量或停泵观察等措施;c)压裂施工期间,相邻平台钻井作业应加密观察钻井液液面增减情况、钻井参数变化情况,做好预防措施;d)压裂施工期间,排液测试井、采气井应对生产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钻塞时发生溢流、严重井漏等复杂情况时,排液测试井或采气井应关井并暂停作业(或生产排液测试井和采气井气液产量突然大幅波动时,应停止放喷及生产作业;e)桥塞-射孔联作工具串下入井内测试正常后,压裂井方可启泵。泵送桥塞过程中发现压力及电缆张力异常,应确认本井是否受邻井压裂影响;f)压裂施工与桥塞钻磨作业同时进行时,应保证钻磨流程与压裂施工流程互不干扰,钻磨作业人员不应在压裂高压区内操作;邻井钻磨工具入井正常后,方可启泵压裂;钻磨过程中,井口压力发生异常波动,应立即停止钻磨并通知相关方。6.3.9.9高压管汇、压裂车组、井口装置应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压裂管汇元件的使用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应进行检测:a)使用时间达到200h;b)使用砂量达到1500m3;c)使用液量达到55000m3。6.3.9.10高压控制元件压力等级应与连接高压管汇一致。在排空阀和单流阀之间宜加装安全阀。在压裂期间,油层套管和技术套管之间的环空宜安装套管保护器或有预防窜漏的应急措施。6.3.9.11加砂压裂过程中应避免砂堵,若出现砂堵,应及时解堵,防止压力过高爆管。6.3.9.12高压管线、高压阀件刺漏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降低泵注排量,待地面管线排砂完成后停止泵注、切断压力源,卸压后整改。高压管线、高压阀件爆裂后,应立即切断压力源,卸压后整改。压裂车出现故障时,启用备用车仍无法达到施工要求,应关闭车后流程,切断压力源,卸压后组织抢修;视情况决定是否暂停施工。6.3.9.13压裂施工期间现场宜配置消防车或消防撬,并应按照钻井消防器材房配置要求配置消防器材;现场施工主要车辆/动力设备宜每台至少配置两具8千克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辅助车辆/动力设备宜每台至少配置两具4千克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加油区域宜至少配置四具8千克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6.3.9.14压裂返排液输送管道宜避开人口稠密区。压裂返排液长输管道埋地敷设穿越公路时,应设保护套管。6.3.10水平井钻磨桥塞作业6.3.10.1井下组合工具串中应包含内防喷工具和安全接头,井控设备的选择应满足井控安全要求。6.3.10.2井下组合工具串的外径(除磨鞋外)宜一致,选择磨鞋的外径与实际通径的差值,宜在6mm~20mm之间。6.3.10.3防喷管的长度应大于组合工具串长度,防喷管内通径应大于组合工具串最大外径,其差值宜不小于6mm。6.3.10.4配备的吊装设备应满足提升吨位和高度的要求。吊装设备的摆放应满足正常的设备安装拆卸、不影响其他设备作业及人员紧急撤离的要求。吊装索具应在检测有效期内使用,外观检查无损伤。6.3.11排液测试6.3.11.1排液测试流程投用前,应对设备、管线、仪表及安全附件等进行检查和验收。6.3.11.2排液测试流程和设备布置,应能满足多井同时排液与单独放喷测试、压裂液回收利用以及应对压裂施工复杂情况的要求。6.3.11.3当需接入下游集输管道或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时,与下游管网或装置间应设置单向阀和紧急截断阀,集输管道或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应具备安全泄放装置和报警装置。6.3.11.4排液测试流程应设置井口紧急安全截断、捕屑、除砂和气液分离设备,并宜具备生产状态实时监控和自动报警功能。6.3.11.5排液测试流程应在井口、分离器设固定式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6.3.11.6平台自动控制系统(RTU/PLC)应具备对排液测试流程的紧急截断控制功能,宜实现对各级紧急安全截断阀、分离器排污的联锁关断。6.3.12完井6.3.12.1井口装置应满足压裂与后期生产需要。6.3.12.2井口装置安装紧固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试压。6.3.12.3当带压下生产管柱时,带压作业应满足以下安全要求:a)在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准备带压作业装置,防喷器组应按设计要求试压合格;b)堵塞器入井前应测量堵塞器钢体外径和长度,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堵塞器规格应与井下管柱相匹配;c)防喷管本体应无腐蚀、裂纹、无弯曲现象,螺纹完好;d)完成封堵后,应打开油管闸阀放空,至少观察2h,确认无溢流为封堵合格;e)安装带压作业的装置前,应在油管悬挂器上安装旋塞阀并关闭;f)在试压过程中人员应站至承压部位10m以外的安全区域。如需靠近观察,应等停泵后并经现场指挥人员允许,方可靠近观察。观察时注意站位,避开容易刺漏或飞溅伤人的方向;g)起下管柱应符合6.3.7的要求;i)拆除作业时,作业面下方不应站人。6.3.13气井提液放喷作业时,宜采用独立放喷管线作业。6.3.14复杂情况的预防与处理6.3.14.1试气和井下作业应明确井控岗位责任。6.3.14.2起下管柱应连续向井筒内灌入压井液,并控制起下钻速度;对井漏地层应向射开井段替入暂堵剂。6.3.14.3起出井内管柱后,在等待时,应下入部分管柱。6.3.14.4压井作业中,当井下循环阀打不开时,可采用连续油管压井或采用挤压井,然后对油管射孔或切割,实现循环压井。6.3.14.5进行油气层改造时,施工的最高压力不能超过井口等设施的安全许可压力;若油管注入泵压高于套管承压,应下入封隔器,并在采油(气)树上安装安全阀限定套管压力。6.3.14.6试气和井下作业现场应按规定配备足够消防器材。6.3.14.7在钻井中途测试时,发现封隔器失效,应立即终止测试,采用反循环压井。6.3.14.8出现环空压力升高,应通过节流管汇及时泄压,若泄压仍不能消除环空压力上升,立即终止测试。6.3.14.9地层出砂严重应终止测试。6.3.14.10发现地面油气泄漏,视泄漏位置采取关闭油嘴管汇、紧急切断阀或采油树生产闸阀等措施。6.3.14.11发生井口油气漏失,应首先关闭井下压控测试阀,再采取处理措施。6.3.14.12当井口关井压力达到测试控制头额定工作压力的80%时,应用小油嘴控制开井泄压。6.3.14.13测试过程中若发现管柱自动上行,应及时关闭防喷器,环空憋压平衡管柱上行力。环空憋压不应达到井下压控测试阀操作压力。6.4采输6.4.1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回收装置6.4.1.1页岩气评价井的试采放空天然气宜采取撬装回收,撬装设备应能随着不同评价井的试采而搬迁、重复应用,具有移动性、非永久性、临时性的特点。6.4.1.2收装置不允许进行商业充装,企业应负责回收装置充装的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6.4.1.3单井试采气橇装回收装置设计处理能力为5-10万方/天,按照五级天然气场站进行设计。6.4.1.4试采气橇装回收为单井试采的一个工艺环节或工艺措施,橇装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回收工艺单元的安全评价纳入单井试采工程统一评价、办理审批。6.4.1.5压缩天然气生产主体工艺设备距火源、发电机或配电站、控制室等设施不应小于20m,压缩天然气充装区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压缩天然气工艺设备及装车区应配备失效保护的紧急关断(ESD)系统或远程关断、火气探测系统及消防设施,装车区应设置限位栏。6.4.1.6液化天然气生产工艺设备及装卸区应布设拦蓄区,工艺设备及装卸接头距火源、发电机、控制室、办公室或其他有人设施不应小于15m。液化天然气工艺设备及装车区配备失效保护的紧急关断(ESD)系统或远程关断、火气探测系统及消防设施,并设置限位栏。液化天然气装车时装车区8m范围内严禁任何车辆行驶。6.4.1.7露天采气工艺设备及阀组防火间距应满足距10KV以下变压器及配电间、油罐及装卸车鹤管不应小于10m,距发电机房等辅助生产厂房及辅助生产设施不应小于12m,距值班室、返排液池不应小于5m,距值班休息室(宿舍、厨房、餐厅)不应小于22.5m,放散管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6.4.2页岩气处理6.4.2.1增压6.4.2.1.1压缩机的吸入口应有防止空气进入的措施。6.4.2.1.2压缩机的各级进口应设凝液分离器或机械杂质过滤器。分离器应有排液、液位控制和高液位报警及放空等设施。6.4.2.1.3压缩机应有完好的启动及事故停车安全联锁并有可靠的防静电装置。6.4.2.1.4压缩机间宜采用敞开式建筑结构。当采用非敞开式结构时,应设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或超浓度紧急切断联锁装置。机房底部应设计安装防爆型强制通风装置,门窗外开,并有足够的通风和泄压面积。6.4.2.1.5压缩机间电缆沟宜用砂砾埋实,并应与配电间的电缆沟严密隔开。6.4.2.1.6压缩机间气管线宜地上铺设,并设有进行定期检测厚度的检测点。6.4.2.1.7压缩机间应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巡回检查点和检查卡。6.4.2.1.8新安装或检修投运压缩机系统装置前,应对机泵、管道、容器、装置进行系统氮气置换,置换合格后方可投运。6.4.2.2脱水6.4.2.2.1页岩气原料气进脱水器之前应设置分离器。原料气进脱水器之前以及天然气容积式压缩机和泵的出口管线上的截断阀前应设置安全阀。6.4.2.2.2页岩气脱水装置中,气体应选用全启式安全阀,液体应选用微启式安全阀。安全阀弹簧应具有可靠的防腐蚀性能或必要的防腐保护措施。6.4.3气井投产前应对管线、分离器、储罐等设备、设施及其安全附件,进行检查和验收。6.4.4气井投产初期,现场宜有人值守,加强除砂、排砂、清洗除砂器和气液分离管理,降低设备和管道失效风险。6.4.5运行的压力设备、管道等设施设置的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等安全附件齐全、灵敏、准确,应定期校验。6.4.6油气井井场、计量站、集输站、集油站、集气站应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6.4.7采用气举、泡排等工艺措施生产时,加注管汇的压力等级应高于气井的最高关井压力。6.4.8生产一体化集成装置应满足以下要求:a)装置接口形式宜采用法兰连接,便于拆卸、安装,减小动火作业的安全风险;b)装置应设置可靠的自动控制和联锁保护系统,配套标准通信接口,实现远程监控;c)装置现场安装完毕后,应进行现场验收测试,合格后方可开展联合试运;d)装置在重复使用前,应进行装置复用性评价。6.4.9气井井口应设置井口高低压紧急截断阀,应与后端压力变送器安全联锁,并具备超压、失压和火灾事故下自动或远程截断功能。6.4.10进、出站场的管道上应设置截断阀与自动及远程控制系统,事故时迅速关闭闸阀。6.4.11平台井站工艺设计时应明确除砂器性能指标。平台井站除砂器和站场过滤分离器均应安装差压变送器并实现远传,且具有高低压报警功能。6.4.12平台井站和站场的设备和管道应有防止含砂粒气流冲蚀的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