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_第1页
第七章 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_第2页
第七章 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_第3页
第七章 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_第4页
第七章 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1.中药汤剂煎煮用水,正确的方法是()A.加水超过药面10cm,以防煮干B.煎煮过程中,水煮干后,可再加上接着煎煮C.水应一次加足,第一煎加水至高过药物的3-5cm处,第二煎加水至高过药物的2-3cm处,煎煮时不再加水。D.加水至刚刚淹没药面即可,煮沸后加水。课堂练习C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解析:特殊煎煮法

有毒药物:生南星、生附子,为降低或消除毒性先煎1~3小时2.入汤剂宜久煎的中药是()A.薄荷B.金银花C.大黄D.附子课堂练习D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解析:服药时间P703.滋补药服用时间()A.清晨空腹B.饭前C.饭后D.睡前课堂练习B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

滋补药宜空腹服用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消导药、健胃药饭后1小时服用

饭前服药

饭后服药

定时服药

平喘药、截疟药发作前2~3小时月经不调药在月经前3~7天服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缓下药宜入夜睡前服用,病情严重者,可不拘于此,应酌情给药。睡前服药

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4.叶某某,男性,30岁,昨天晚上因受凉,今晨表现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肢节疼痛,鼻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而润,脉浮紧,辨证为风寒感冒。下列护理中错误的是()A.服药后加被覆盖,以利汗出解表B.服药后汗不出,可饮热粥或汤以助发汗C.汗出不畅者,可加刺大椎、曲池以透邪发汗D.汗出热退有汗者,用冷毛巾擦拭课堂练习C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5.矿石类安神药物的用法,入煎剂应()A.泡服B.先煎C.冲服D.另煎课堂练习B解析:特殊煎煮法1.先煎:对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材,如牡蛎等贝壳类、矿石类2.后下:对于含挥发油有效成分的药物(如金银花、鱼腥草、砂仁等)有效成分久煎易被破坏的药材(如大黄等)3.包煎:易漂浮于水面的药材(如海金沙等)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材(如辛夷等)使药液浑浊的药物(如蒲黄、灶心土等)4.另炖:贵重药物(人参、羚羊角片、鹿茸等)5.烊化:药物类型: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阿胶、鹿角胶、饴糖等)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6.服用解表药后既资助药力,服用峻下药物后又用以养胃气的是()A.粥食B.汤羹C.饮料D.膏滋课堂练习A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7.早在《内经》中提出“治未病”,它的含义一是指未病先防,二是()A.预防为主B.早期治疗C.早期诊断D.既病防变课堂练习D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课堂练习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体现了下列哪项护理原则()A.既病防变B.未病先防C.护病求本D.同病异治A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9.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用具有密切的关系,最好选用()A.搪瓷锅B.不锈钢锅C.铁锅D.砂锅课堂练习D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10.在服用补益药期间偶遇外感,为防“闭门流寇”,最好()A.继续服用B.减少服药次数C.停服D.增加服药次数P79课堂练习C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第三节辩时给药法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辩时之一日以天而言,昼为阳,夜为阴;白昼又可再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阴阳交替时为子午。阳盛则醒,阴胜则眠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辩时之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机:升降浮沉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脏腑属性脏腑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里,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表,故为阳。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其中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阴中之至阴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一、辩时给药的意义因药因病因时服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时药:配伍时令药物时禁:避免配伍某些药物二、时药与时禁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三、常用辩时给药法(一)气机升降节律阳旺气升:补阳、升散方药阴旺气降:补阴、沉降方药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二)日周期中阴阳消长1.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的方药

补益阳气类方药宜清晨上午服用

发汗透表宜下午前服用

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

④行气利湿药宜于清晨服用三、常用辩时给药法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二)日周期中阴阳消长2.宜于午后至夜间服用的方药滋养阴血药宜于夜间服用安神药宜于夜卧时服用泻下药宜于午后或暮夜服用午后日晡(bu1)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入夜时服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3.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前服用4.按经脉气血流注节律辨时给药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四节常用中草药中毒及护理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一、毒的涵义在本草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毒无毒是指药物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周礼》谓:“聚毒药以共医事”,这里的毒药为中药的总称。明代张景岳认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有毒中药的分级2005版《中国药典》把中药的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就是根据狭义的中药毒性而限定的。《神农本草》把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中药有毒,无毒来分类的。可见,对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并非现代才有,古代医家早有所识。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一、毒的涵义两重含义:所有可能伤害机体的物质或能力;与药通义,表示治疗能力的强弱。

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素问》:“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二、有毒中药的分类按毒性大小分类按药物所含的化学成分分类

按临床症状分类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生物碱类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曼陀罗毒苷类万年青、苦杏仁、天南星、蟾蜍等毒蛋白类巴豆、苍耳子、蜈蚣、蝎毒等金属元素类水银、砒霜、雄黄、硫黄、砒石等按化学成分分类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神经系统反应感觉、运动、思维功能障碍或丧失常见:乌头等呼吸系统反应支气管痉挛、哮喘、呼吸困难常见:苦杏仁等消化系统反应口干、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烦躁乏力常见:水银等泌尿系统反应血尿、少尿常见:马兜铃(多)、巴豆(少)等免疫系统反应过敏性休克、鼻炎、哮喘、皮肤病常见:鱼腥草等精神系统反应精神错乱、狂躁、兴奋、幻觉幻听常见:曼陀罗等按临床症状分类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大毒砒霜、砒石、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斑蝥、生马钱子、生巴豆、生半夏、生天南星、生甘遂、曼陀罗小毒细辛、白花蛇、白果、贯从、胆子、山慈菇、泽漆按毒性大小分类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三、中药中毒的途径1、口服(绝大部分的中药中毒途径)2、呼吸道3、经皮肤4、经静脉注射5、肌肉注射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四、中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炮制不当01服药剂量过大02服药时间过长03制剂不妥04煎煮时间不足05配伍失误06外用失控07误食误用08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1.炮制不当

对有毒药物的炮制已有明确规定,如川乌、草乌、附子、半夏、天南星等;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炮制,在降低药物毒性或消除药物副作用的前提下方能入药;否则将会引起中毒。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2.服药剂量过大超量服药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量服用乌头、附子、雪上一枝篙、马钱子等,即可引起中毒;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即使毒性并不大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果超大量服用,也可能引起中毒。如服用关木通60~100g,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服用苍耳子100g可引起急性肝坏死和全身广泛出血。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3.服药时间过长

超疗程长期服用,容易导致蓄积中毒。如长期服用朱砂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损伤,出现痴呆及血尿、蛋白尿等。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如长期连续服用人参,也有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或清晨腹泻等中毒情况。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4.制剂不妥

药物因制剂不同,其药效,毒性也不同。如酒能使川乌、草乌、附子、等毒性增加,服用此类药物酒则易中毒。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6.配伍失误、药证不符临床处方中违背了“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或配伍不当,或药不对证,都会引起中毒。药证?还是药症??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8.误食误用民间常因自采、自购、自用而误食;医药界常因错收、错买、错发而误用。如木通误用关木通,商陆误为人参,天仙子误作菟丝子用等。

关木通木通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人参商陆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兔丝子天仙子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五、中药中毒的临床表现中药中毒表现在两方面:

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

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1.消化系统2.神经系统3.循环系统4.呼吸系统5.泌尿系统6.造血系统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六、中药中毒的解救及护理(一)中药中毒的解救(二)中药中毒的护理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一)中药中毒的解救原则1、尽快清除未吸收的毒物2、加快已吸收毒物的排出和解毒3、支持疗法4、针刺疗法掌握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1、尽快清除未吸收的毒物(1)催吐法:口服2-3小时内,病情轻而且清醒者,可用压舌板、手指或羽毛等刺激咽喉部,引起呕吐,反复几次。必要时可皮下注射阿扑吗啡0.06mg/kg以催吐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禁忌:①对吞服腐蚀性毒物、惊厥处于高度抑制状态、②体质虚弱、孕妇产后及老年者禁用。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2)洗胃法:口服药物4-6小时内常用的洗胃液有1:15000~20000的高锰酸钾、温开水、苏打水等,可根据药毒的性质选用洗胃液。如毒蕈、马钱子等生物碱中毒可选用苏打水;罂粟壳中毒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洗胃护理时注意:1)胃管插入后,首先要抽空胃内容物,再反复进行冲洗,每次注入洗胃液不宜超过400ml,防止注入大量液体,使胃内容物流入肠道而加重毒物的吸收。2)对腐蚀性强的中毒中药,可适当服用豆浆、牛奶、鸡蛋清、面糊等,以起到粘附药毒,减少刺激,阻止吸收,保护胃黏膜的作用。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3)要详细记录出入量及引流物的色、性质、气味等。4)对昏迷的病人应尽量避免洗胃。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3)导泻法:用于清除肠道毒素

加速毒物从肠道排出,避免肠内吸收,可口服通下药。如50%硫酸钠或镁40~50ml,或玄明粉15~30g温水冲服。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如果中毒时间已超过6小时或服通下药2小时后,可采取温水或肥皂水灌肠,排出肠腔药毒。应用通下药原则上不用油类制剂,防止加速脂溶性毒性成分的吸收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4)脱离毒源

对由呼吸道或皮肤吸收中毒者,应尽早离开污染环境,脱去被污染的衣服,清洗皮肤,以免继续吸收。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增加肾脏排泄:利尿剂、改变尿液的酸碱度方法:透析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稀释法:静脉输液解毒法:中和毒性2、加快已吸收毒物的排出和解毒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若病人烦躁不安、惊厥,可给镇静剂若病人出现痰阻,可行吸痰法若病人呼吸困难,可采取坐位或吸氧若病人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若病人心律不齐,可用强心剂若病人血压降低,可用升压药3、支持疗法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4、针刺疗法一般解毒取曲池、三阴交;呼吸困难取内关;呕吐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牙关紧闭取颊车、合谷昏迷取人中、涌泉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二)中药中毒的护理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饮食护理3、情志护理4、健康指导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临床上应密切观察中毒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神志、面色、瞳孔、呕吐、尿量、腹泻、肤温、二便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询问用药史,留标本化验,并认真做好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2、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中、轻度中毒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重度中毒者初期以静脉供给营养,后期给流质,昏迷者鼻饲饮食。(2)、中毒症状消失后,适当补充蛋白质,宜少食多餐,忌辛辣、油炸、粗糙等食物。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3.情志护理(1)意识清醒者,安定患者情绪,避免不良刺激。(2)有轻生意念者,专人守护,防止意外。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4.健康指导(1)做好预防中药中毒的宣教工作,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用药,不盲目使用剧毒药及民间偏方。(2)服中药后如有舌麻、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尽快就诊。第七章经络腧穴中医护理学基础(3)按照说明服药,如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