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的临床应用概要_第1页
CT的临床应用概要_第2页
CT的临床应用概要_第3页
CT的临床应用概要_第4页
CT的临床应用概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T的临床应用概要亳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影像中心屈海刚CT扫描的方法常规扫描:CT的常规扫描又称平扫,是CT检查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它的含义是按照定位片所定义的扫描范围逐层扫描,直至完成一个或数个器官或部位的扫描。常规扫描(平扫)可采用序列扫描或容积扫描方式。在常规扫描(平扫检查)中须注意下列一些情况:·准确地定位。其不仅可减少不必要的扫描,同时也使病人少受不必要的射线剂量。·作必要的记录。有些情况比较特殊的或对诊断有参考价值的须随时记录在申请单上,为诊断或下次检查参考。·四肢的检查一般须作双侧同时扫描,以供诊断参考。·体位、方向须准确标明。因为CT检查中左右的标注是根据仰卧、俯卧,还是头先进、足先进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标注,方位的概念对于诊断来说特别重要。增强扫描采用人工的方法将对比剂注入体内并进行CT扫描检查称为CT增强扫描,其作用是增强体内需观察组织或物体的对比度。注射对比剂后血液内碘浓度增高,血管和血供丰富的组织器官或病变组织含碘量升高,而血供少的病变组织含碘量较低,使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由于碘浓度差形成密度差。增强扫描的扫描方式基本上和平扫相同,其差别仅仅是注射和不注射对比剂。但是,一般临床上所指的增强扫描,只是指对比剂通过周围血管注入人体内的这一种扫描方法,通过口服对比剂使脏器增强在狭义上不属于增强扫描范畴。定位扫描定位扫描是正式扫描前确定扫描范围的一种扫描方法。它和一般扫描的不同处是,平扫和增强扫描时CT的扫描机架是围绕病人作360度旋转,每扫描一层检查床移动相应的距离;而定位扫描时扫描机架在12、9、3点钟位置固定不动,只有检查床作某个方向的运动。·另外,定位扫描一般一个病人或一个检查部位只做一次。机架内的球管在12点钟位置时,其扫描的结果得到的是前后或后前(根据病人是仰卧还是俯卧)位的定位相,球管在9或3点钟的位置时得到的是侧位的定位相。定位扫描得到的是类似普通X线摄影的数字化平片,该图像的动态范围较大,但空间分辨力较低,相应的扫描剂量也较低。定位相除用于确定扫描层面和范围外,还用于已扫描层面和范围的归档保存。定位相采用常规的狭缝扇形束用扫描方式获得。在多层螺旋扫描的定位相中,孔束射线必须用附加的准直器,将孔束射线准直成狭缝扇形束扫描定位相,目的是为了减少辐射线和提高图像的质量。动态扫描动态扫描的扫描方式可有动态单层扫描、动态序列和动态多层扫描。动态单层(dynamicscreen)是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一预定扫描范围的扫描方法,这种扫描方法能在少于非螺旋扫描约1/3之一的时间内,完成一个部位或由定位片确定的整个扫描范围,故对一些不能自主控制、躁动的急诊病人,或需在短时间内完成扫描的病例非常有用。动态序列(dynamicseries)是对某一选定的层面作时间序列的扫描,整个扫描过程中,每次只扫描一个层面并且被扫描的层面不变,而只有时间的变化。动态多层(dynamicmultiscan)基本与动态序列相同,差别仅仅是动态多层在所定的时间序列中作多层的重复扫描,而动态序列只作某一层的重复扫描。这两种扫描方法在增强扫描中,通过计算软件都能得到对比剂-时间增强曲线,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目标扫描和放大扫描目标扫描和放大扫描作用大致相同。通常情况下,目标扫描是对感兴趣的部位或层面作较薄的层厚层距扫描,而对于感兴趣区以外的层面,则采取较大的层厚层距扫描,以减少病人的X线剂量。目标扫描有时可对兴趣区采用缩小扫描野的放大扫描,但不是必定采用的步骤。放大扫描是指缩小扫描野的一种扫描方法,它的着重点是在于放大欲仔细观察的部位。采用这种方法可使被扫描观察部位的影像放大,从而提高诊断效果。放大扫描是在X线通过被检查的物体时,使透过较小范围物体的衰减射线由较多的探测器接收,故又称为几何放大。这种方法与后处理中的图像放大功能不同,图像后处理放大功能不增加矩阵的像素数,即不提高图像本身的分辨力,故放大倍数有一定的限制。薄层和超薄层扫描在非螺旋扫描方式(序列扫描)中:薄层扫描一般指层厚为3~5mm的扫描;超薄层扫描一般指层厚为1~2mm的扫描。非螺旋和单螺旋CT机最薄的层厚一般可达1mm,而高档的多层螺旋CT机,目前最薄的扫描层厚已可达0.5mm。薄层扫描的优点是能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力,真实地反映病灶及组织器官内部的结构。重叠扫描重叠扫描是指非螺旋序列扫描时层距的设置小于层厚,使相邻的扫描层面有部分重叠的扫描方法。如采用扫描层厚为10mm,层距为5mm,相邻两个扫描层面就可有5mm厚度的重叠。重叠扫描由于扫描层面重叠,病人的辐射剂量增加,一般不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只用于发现病变时局部兴趣区的扫描。高分辨力扫描高分辨力扫描的含义是采用较薄的扫描层厚(1~2mm)和采用高分辨力图像重建算法所进行的一种扫描方法。临床上,这种扫描方法常用于肺部和颞骨岩部内耳等某些疾病的诊断,如肺的弥漫性、间质性病变和肺结节。高分辨力CT扫描由于分辨力高,受部分容积效应影响小,对结节内部结构和边缘形态的显示更清晰,故对临床上鉴别诊断较为困难的肺部结节性病灶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使用价值。CT定量测定CT的定量测定常用的有定量骨密度测定、心脏冠状动脉的钙化含量测定和肺组织密度测量等。定量骨密度测定是CT扫描的一种检查方法。它是利用X线对人体组织的衰减,其CT值与物质的密度线性相关,并借助于已知密度的专用体模,通过人工或专用软件的计算,最后得出人体某一部位的骨密度值。它是确定有无骨质疏松的一种常用检查手段,目前大多数CT机所做的骨密度测定都是单能定量CT(singleenergyquantitativeCT,SEQCT)。心脏冠状动脉的钙化含量测定是在序列扫描后,利用软件测量、定量功能测量钙化体积的一种扫描检查方法。该方法需借助心电门控装置,在屏住呼吸后一次完成心脏的容积扫描,然后以3mm的重建层厚重建图像,利用专用的软件程序采用人工定义的方法确定钙化的范围,最后由软件程序计算钙化的体积并确定冠心病发生的危险程度。胆系造影CT扫描胆系造影CT扫描是指先经静脉或口服对比剂,使胆系显影增强后再作CT扫描的一种检查方法。胆系造影CT扫描是一种无创或微创的检查方法,可清楚地显示胆囊内和胆囊壁的病变,根据胆囊和胆管是否显影,还可评价胆囊的功能是否正常。根据胆系用药方法的不同,还可分为静脉胆囊造影CT扫描和口服胆囊造影CT扫描。静脉胆囊造影CT扫描通常注射40~50%的胆影葡胺20~30ml,于注射后30~60分钟进行CT扫描检查。口服胆囊造影CT扫描通常口服0.5~1克碘番酸,服药后12~14小时进行CT扫描检查。

多期扫描多期扫描用于增强扫描检查中,主要指从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人体某一脏器进行血管增强动脉期、静脉期等不同增强时期的扫描检查。在非螺旋CT扫描方法中,由于扫描速度慢,注射对比剂后血管内对比剂浓度的持续时间只能做一个血管相位的扫描。螺旋扫描方法出现后,由于扫描速度大大提高,对于某些部位可以做注射对比剂后血管显影两期、甚至三期的连续扫描,如肝脏的增强扫描,在多层螺旋CT扫描中,可以做静脉期、动脉期和平衡期三期的扫描检查,从而大大提高了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的原理是经静脉高速率团注对比剂后,在对比剂首次通过受检组织的过程中对选定层面进行快速、连续扫描,而后利用灌注软件测量所获得图像像素值的密度变化,并采用灰度或色彩在图像上表示,最终得到人体器官的灌注图像。灌注成像主要用于颅脑,作为早期诊断脑卒中的检查方法。另外,还可用于体部。灌注成像的基本方法是:以8~10ml/s的注射速率,总量50ml快速从外周静脉注入,同时对某一选定层面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连续扫描,然后测量兴趣区组织血流量、组织血容量和平均通过时间,最终确定早期脑卒中的有无。心脏门控成像CT的心脏检查主要用于心脏冠状动脉的检查。通过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借助心电门控装置短时间内对整个心脏进行扫描采集,然后采用图像后处理工具作多平面、曲面和三维的图像显示。目前。多层螺旋CT对心脏的检查成像主要采用了前瞻性的ECG触发和回顾性的ECG门控两种方法。前瞻性ECG触发是根据病人心电图R波的出现预先设定一个延迟时间然后曝光扫描,心脏容积数据的采集是用了序列扫描的“步进、曝光”技术;回顾性ECG门控技术,心脏容积数据的获取则是采用螺旋扫描连续采集全部心脏的容积数据,同时记录病人的心电图,供回顾性重建时选择。数据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是心脏成像的关键,采集速度需小于60毫秒才能真正“冻结”心脏运动伪影,实现实时心脏成像,提供心脏和冠状动脉结构的清晰影像。随着多层螺旋CT探测器排数的增加,机架旋转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从500毫秒发展到目前的330毫秒,甚至270毫秒,明显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时间分辨力。但是这个速度仍不能满足心脏成像的要求。为了在现有机架转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图像时间分辨力,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多采用心脏专用的单扇区和多扇区扫描重建方法。单扇区重建法是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将来自于一个心动周期螺旋扫描的240˚(GE模式)或180˚(西门子模式)原始投影数据,利用半重建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单扇区重建法的时间分辨力可以降低到机架转速的一半,如在0.5秒/周机架转速情况下,可获得250毫秒的图像时间分辨力。这种方法适用于心率较慢的受检者。多扇区重建法则是利用螺旋扫描同期记录的心电信号,从不同的心动周期和不同列的检测器信息中,选择相同心电时相、不同投影角度的半重建所需的原始数据来进行图像重建,也就是说重建图像的原始数据来自不同的心动周期。多扇区重建法可进一步提高图像的时间分辨力,如同样0.5秒机架转速,双扇区重建的图像分辨力可达到125毫秒,四扇区重建(西门子16层CT无四扇区重建)可达到62.5毫秒。多扇区重建适用于心率较快的受检者。单扇区和多扇区重建的最大区别在于:单扇区重建的时间分辨力仅由X线管的旋转速度决定,机架转速确定后,时间分辨率是固定不变的;而多扇区重建的时间分辨力不仅受X线管旋转速度的影响,同时还受患者心率的影响。因此提出多扇区重建算法的变速扫描技术,即扫描速度与患者心率匹配。多层螺旋CT具有多种机架扫描速度,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心动周期,选择与之匹配的机架转速,以获取最佳图像时间分辨力。CT心脏成像的容积扫描时间分辨力(rt)与机架转速、扫描螺距和探测器宽度有关。表达心脏容积扫描时间分辨力的公式是:

rt=(R+pw)÷pw×s其中,R是所需覆盖的心脏宽度,p是扫描螺距,w是探测器宽度,而s是机架转速。虽然心脏容积扫描时间分辨力与扫描螺距和机架转速都有关系,但由于这两个参数是相互关联的,即转速越快则扫描螺距越小;而且扫描螺距还受限于患者心率,心率越慢则所需的扫描螺距越小。所以,真正决定容积扫描时间分辨力的参数是探测器宽度。对于16层螺旋CT,机架转速0.40秒时,扫描螺距为0.275-0.30。如使用20mm(1.25mm×16)探测器,0.275的螺距和0.40秒的机架转速,覆盖14cm的心脏需要约11秒;如使用10mm(0.625mm×16)探测器,覆盖同样范围的心脏则需要20秒,屏气期间的心率波动将会增加,影响心脏图像质量。CT血管造影(CTA)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是通过外周静脉内注射对比剂扫描后,采用三维成像诊断血管性疾病的方法。CT血管造影的优点是: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比,CTA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属于无创或微创检查;三维重组显示立体结构清楚,在一定范围内可替代常规血管造影。CTA的最大局限性在于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volumeeffect),使相邻结构间发生密度值的传递及边缘模糊,其空间和时间分辨力仍不如常规血管造影。部分容积效应使直径较小的血管密度降低,特别是在血管与扫描平面平行走行的部分尤其显著,给三维重组带来困难。CTA图像处理采用的方法是:多平面重组(包括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阴影显示、容积再现技术和电影显示模式。CT透视CT透视是一种连续扫描成像CT装置。在第三代滑环式扫描CT机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扫描、快速图像重建和显示,实现实时CT扫描成像的目的。CT透视主要被用来做CT引导下的活检穿刺或介入治疗。目前的CT透视机,每秒能获得5~8幅图像,基本上达到了实时显示的要求。CT透视除了可作常规的穿刺外,还可以作囊肿等的抽吸、疼痛治疗(脊髓腔注射镇痛药物)、关节腔造影、吞咽功能和关节活动的动态观察等。它的图像质量不亚于非螺旋CT,但辐射剂量却有所降低。

电子束CT电子束CT又称超高速CT,特别适合于心血管疾病的检查。电子束CT成像原理:电子束CT以电子枪发射电子束X射线,由偏转线圈将射线束偏转后轰击扫描机架下部的圆弧形钨靶环产生X线。电子束CT扫描有不同的触发方式①手动触发,由控制按键启动扫描。②动态触发,由呼吸运动控制,屏气时扫描,呼吸时扫描暂停。③定时触发:按键一次启动整个检查的扫描,扫描按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进行。④心电门控触发,根据病人的心电图,扫描系统按预先选的心电时相,即RR间期的百分数和预定的R波间隔数触发扫描。探测器环1和环2同时使用,可以产生两幅紧密邻接的断面图像,若同时选用四个靶扫描,每次可获得8幅断面图像。

CT的图像后处理CT的图像后处理包括简单的图像评价处理和二维、三维图像重组处理。图像评价处理图像评价处理技术包括CT值、距离、大小和角度等,是图像后处理中很常用的手段。在CT的诊断中往往要采用CT值的测量。通过CT值的测量,可知道某一病变的CT值范围,进而推论该病变的性质。在增强扫描中更需要对病变作CT用值测量,通过与平扫时CT值的比较,来确定病变的性质。CT值的测量是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根据测量的方法不同有单个CT值和兴趣区CT的测量,根据显示方法的不同还有CT值分布图形显示等。·单个CT值的测量最常用和简便,通常是一支CT值测量笔或鼠标的一个点,需要时可随时放在被测量的部位,屏幕上就可显示该处的CT值。但该方法只反应了被测量部位某一点的CT值变化,没有整个病灶范围的CT值概况。·兴趣区CT值测量其范围的大小一般可自定,形状通常有圆形或方形,测量个数一至数个不等。根据测量的数目在屏幕上依次显示,其测得的CT值是所定范围内的平均值,并标有标准误差供作参考。兴趣区法CT值测量相对更实用一些,可根据病灶的大小自定义测量范围。·CT值分布图形(profile)也是有用的CT值测量方法。图形显示根据需要可随意选择兴趣区形状,如圆形、椭圆、直线和不规则线,它显示的是所选范围内CT值的概况,并以图示的方法表示,它是一种动态的显示,使诊断医师能更直观地了解被测部位的CT值情况,有助于诊断的确定。大小、角度和体积的测量同属计算机软件的测量功能。它们包括面积和体积测量、距离和角度测量、图像的电子放大、图像的滤过和镜像、图像的减影等。在发现病变后,往往要采用测量方法来表示其大小、直径等,为临床的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如肺内发现某一病灶,可采用大小的测量,从而取得准确的数据;脑内的出血,可采用体积的测量而计算出准确的出血量。

二维、三维图像重组处理二维和三维图像重组后处理的重要差别是:二维的多平面重组图像的CT值属性不变,即在多平面重组的图像上仍可采用CT值测量,而三维图像的CT值属性已改变,不能做CT值测量。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多平面重组属于三维图像处理但显示方式仍为二维。多平面重组的方法是将一组横断面图像的数据通过后处理使体素重新排列,使其在显示屏上能够诊断的需要显示任意方向的二维断面图像(图4-1、图4-3)。它的显示形式有矢状面(图4-4)、冠状面(图4-2)、斜面和曲面。曲面重组(curvedplanarreformat,CPR)是MPR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可在一个指定参照平面上,由操作者沿感兴趣器官划一条曲线,并沿该曲线作三维曲面图像重组,从而获得曲面重组的图像(图4-5、图4-6)。该方法可使弯曲器官拉直、展开,显示在一个平面上,使观察者能够看到某个器官的全貌。但曲面重组对于所划曲线的准确与否依赖性很大,有时会造成人为的伪像;同时由于存在变形操作,曲面重组图像有时不能真实反映被显示器官的空间位置和关系。表面阴影显示法(shadedsurfacedisplay,SSD)SSD法可逼真地显示骨骼系统及增强血管的空间解剖结构,能获得仿生学效果(图4-7)。SSD方法的优点是:三维效果明显、立体感强(图4-8);对于体积、距离和角度的测量准确,可实施三维图像操作(例如模拟手术)。SSD方法的缺点是:由于该法是采用阈值法成像,图像显示准确性受图像处理中分割参数(阈值)的影响较明显;结果图像不能显示物体内部结构,也不提供物体的密度信息。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MIP是按操作者观察物体的方向作一投影线,以该投影线经过的最大密度(强度)体素值作为结果图像的像素值,投影图像的重组结果,低密度的组织结构都被去除(图4-9、图4-10)。MIP的主要优点是分辨力很高,组织结构失真少,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具有相对高密度组织和结构。MIP的主要缺点是相近密度的组织结构在同一投影方向,会产生前后物体影像的重叠。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olumeRenderingTechnique,VRT)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是采用扫描容积数据的所有体素,并通过计算机的重组直接投影以二维图像的形式显示(图4-11、图4-12)。VTR的主要优点是能同时显示空间结构和密度信息,对于肿瘤组织与血管空间关系显示良好。缺点是数据计算量大、耗时。通常情况下,512×512矩阵的CT图像如超过500幅,则无法做到实时显示。CT仿真内窥镜(CTvirtualendoscopy,CTVE)CT仿真内窥镜(CTvirtualendoscopy,CTVE)是在CT采集容积数据后,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或容积再现法的三维后处理方法。成像时仿真内窥镜中假想光线的投影采用透视投影,在受检器官的腔内选择好视点的行进路线,计算机保存一系列显示结果图像,按电影序列反复回放,获得与光纤内窥镜相仿的效果。仿真内窥镜检查的优点是无创性,病人痛苦小,视点不受限制,能从狭窄或梗阻病变的远端观察。主要缺点是仿真内窥镜不能观察病灶的颜色,对扁平病灶不敏感,技术参数的选择不当、人体运动等多种因素可导致伪影。CT检查程序病人的登记接待:病人的登记接待工作:·仔细审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检查部位是否符合要求,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检查时间。·如检查需要预先作准备工作的,给病人检查须知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病人检查完毕,应将检查申请单归还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登记、填写片袋和病人照片一起交医师写诊断报告。·编写病人姓名索引、诊断索引,做日常工作量及其它各项统计工作。有放射信息系统(RIS)的医院,这部分工作由RIS系统完成。·检查完毕,已写出诊断报告的CT片袋仍旧回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负责归档。扫描前病人的准备CT检查前病人需注意或准备的一般情况可归纳为以下8点:·做CT检查前,病人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及其它临床检查资料。·被检查的病人和陪伴家属进入CT室必须换鞋,以免灰尘等进入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检查前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防止伪影的产生。·对于不能合作的病人,如婴幼儿、昏迷的病人,须事先给予镇静剂。·对于胸腹部检查的病人,作必要的呼吸训练。以避免呼吸或运动伪影的产生。·对于作腹部检查的病人,须根据检查的需要,事先作好口服对比剂或水等的准备。·检查前一周内,做过食管、胃肠钡餐和钡剂灌肠的病人不能作腹部CT扫描,以避免肠腔内遗留的钡剂影响CT扫描。·做盆腔扫描检查的病人,还需提前一天作好口服对比剂的准备,需特别注意服用的方法、时间和剂量等注意事项。

CT机的准备·训练X线球管:对球管从低千伏、毫安到高千伏、毫安的多次曝光,目的主要是使一段时间不使用的冷却的球管逐渐升温,避免突然过冷、过热的情况出现,以起到保护球管的作用。该训练的程序由于CT型号的差别有所不同。·CT值校准:校准是对电器设备(特别是探测器)由于环境的变化在扫描时引起的误差所作的修正,又称为“零点漂移校正”。扫描程序CT的扫描检查工作大体可分成以下5个步骤:⑴病人资料的输入输入病人的资料,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CT号等。有RIS和PACS系统的医院,输入病人资料由工作列表(Worklist)完成。·选择扫描方向,是头先进还是足先进;·病人的位置是仰卧、俯卧、左侧还是右侧卧;·如果是增强扫描,要注明C+,其它特殊扫描方式,必要时也注明。⑵患者体位的处置·安置前首先根据检查的要求确定是仰卧还是俯卧,头先进还是足先进;·根据检查的需要采用适当的辅助装置,固定病人的检查位置;·按照不同的检查部位升高检查床床面,开启定位指示灯,将病人送入扫描孔内。⑶扫描前的定位。·定位是确定扫描范围,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扫描定位片法。根据检查的要求定位片可以是前后位或侧位,然后利用CT机扫描软件中的定位功能确定扫描的起始线和终止线。·另外一种方法是在摆体位时,利用定位指示灯直接从病人的体表上定出扫描的起始位置。这种方法节省时间,且可以省去一张定位片,但缺点是定位不如扫描定位片准确。⑷扫描扫描是CT检查的主要步骤。·方法有序列扫描、螺旋扫描(单层或多层螺旋扫描)和其它的一些特殊扫描功能。·扫描的具体步骤是:先确定扫描方式,然后选择扫描条件及按下曝光按钮。整个扫描过程中,操作者要密切观察每次扫描的图像,根据需要有时要调整扫描的范围等。⑸摄影和存储。·摄影和存储是完成整个检查的最后一步工作,根据不同的机器情况摄影可自动拍摄完成或手工拍摄完成。·自动拍摄是指在CT机上可预先设置,扫描完毕CT机会自动根据设置依次将所有扫描的图像拍摄完成。·手工拍摄是扫描完成后,由人工一幅、一幅拍摄。·自动拍摄速度快、简便,但对所有扫描图像无法选择及做图像的后处理;手工拍摄速度较慢,但可有选择地拍摄,并可根据需要做一些放大、测量和CT值等后处理工作。·一般扫描完毕的CT图像都暂存于CT机的硬盘上,如需永久存储,可选择磁带、光盘等存储介质。CT扫描检查的基本要点CT检查技术参数和方法的选择应该无条件地为诊断服务。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各种对诊断有利、无利的技术参数设置,对比剂的使用与否都应遵循这个原则,一切征象如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癌肿播散的路径和其他一些可能伴随的情况,都应该能准确显示。关于病人的准备工作从诊断角方面考虑,圆满完成一项C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