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君子与管理_第1页
培育君子与管理_第2页
培育君子与管理_第3页
培育君子与管理_第4页
培育君子与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培育君子与管理(职场经验)作者:刘文瑞

孔子开创的私学,教育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培育君子。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过107次,可以说其频率是相当高的。韩愈把师道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传道授业解惑只是途径描述,通过这些不同途径要达到的目标是育人。而在育人方面,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先师。

君子一词在西周就已经大量使用,但早期的君子之称是社会等级的标志,同庶人相对应。《诗经》中君子一词出现相当频繁,达一百多次,基本上是指社会地位而不是道德品质。当然,西周的德治,强调君子应当具有良好的品行。然而,应当具有和实际具有不是一回事,上等社会中既有正人君子,也有“硕鼠”和“南山雄狐”。西周的礼治体系,只是给“上等人”提供了成为君子的更多条件和机会,并不能保证统治集团人人都能成为道德楷模。有时,《诗经》中使用君子还是一种讥讽,如《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是一例。不过,当时人们对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即便是《伐檀》中的讽刺,也是以君子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相参照的。

春秋时期,社会秩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社会等级被打乱。面对这种变化,社会如何治理?孔子认为,治乱在人,社会的混乱,在于道德的堕落。从此,“有治人无治法”的思想,成为后代儒家管理思想的滥觞。这个“治人”,就是君子。能否成为君子,不在于是否身居高位,而在于是否人格高尚。与在政治思想上以仁释礼相应,孔子在君子一词的使用上,开始把君子这一概念由身份推向人格,即把身份秩序转变为道德秩序。不具有道德水准的人,应当排除在君子之外,归于小人(个别言辞如《先进》中的君子野人对应之语,孔子依然保留旧义,采用了身份性的划分标准,这恰好说明正是孔子进行了这种语义转变)。由此,孔子说的君子,同西周前期的君子,在解释顺序上打了个颠倒。西周的君子是因为其社会等级在上而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孔子所说的君子却强调因为其道德的高尚而成为社会的楷模。在孔子的大力倡导下,君子由表示社会地位的等级概念,转变为表示道德品行的人格概念。这个转变意义重大,从此以后,君子小人之辨就成为社会管理的要旨。区分明君和昏君的基本标准,就是看其“亲君子,远小人”还是“亲小人,远君子”;历代治乱的基本逻辑,就是看贤良在位还是奸佞当道;而治国理家的根本,就是培育上位者的君子人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是否属于君子,要看是否具备了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等品德。

君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养育出来的。西周的君子,要通过官学体系传授“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办私学,依然要教给学生六艺。不过,时代的变化使孔子对君子的解释由身份转向人格,也使孔子对六艺的关注由外在形式转向内涵。例如,同样是讲礼乐,有些人仅仅重视礼乐的形式而忽视其内涵,讲五礼,更多地关注其仪式器物而忽视其情感仪容;讲六乐,更多地关注钟磬音色而忽视其和谐功用;至于射箭驾车,相当多的人仅仅把它们看作一种技术;书法的六书,实用技能的九数,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实用性而非思想性的。孔子对这种倾向十分反感,反问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就连射和御这两种实用技术,孔子也要强调其养育人格的意义。关于射箭,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强调君子以谦让为美德,反对竞争,认为如果非要竞争的话,那么射箭就是最恰当的。因为射箭肯定要争是否中靶,然而,即便是这种志在必得的竞争,也要谦让对方优先,遵守规则,登台、下台、射箭后的饮酒,每一步都要揖让。负者饮酒,更是体现了对失败者的尊重。显然,与其说射礼是培养竞争心态,不如说是培养谦谦君子。而这种谦谦君子,正是竞争公正性的必要保证。否则,没有“费厄泼赖”的竞争,就会厚黑横行。正是孔子对六艺内涵的展开,使君子的标准变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六艺成为道德仁义的载体。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有一次,孔子同他的四位弟子聊天,问各人的志向。子路回答说:千乘之国,外有强敌,内有饥荒,我去治理,三年可以御敌。孔子笑了。冉有回答说:纵横几十里的一块小地方,我去治理,三年可以富民。孔子没有点评。公西华说:我愿意不断学习,做一个祭祀或者盟会的司仪,不失礼节,心愿足矣。孔子不答,而是转身问正在鼓瑟的曾晳,曾晳放下瑟起身答道:我的志向与前面三位不一样,暮春季节,有五六位朋友、六七个孩子一起郊游,在沂水里洗浴,在舞雩台上感受春风,唱歌咏诗,载兴而归。孔子喟然叹道:“吾与点也”(我赞同曾晳啊)。前三人出去后,曾晳单独留下问孔子:他们三人的志向如何?孔子回答说:各言其志而已。又问:先生为何笑子路?答:为国以礼,子路毫不谦让,所以笑他。又问:难道冉有说的不是国家?答:纵横几十里也是国家啊。再问:公西华说的不是国家?答:宗庙祭祀和会盟,正是国家大事,如果公西华说的是小事,还有什么是大事?对这段对话,历来有多种解释。但从常情推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子路在孔门子弟中最莽撞,孔子对他呵斥也比多,他率先发言而且志大气粗,遭到孔子哂笑,所以其后弟子越说越小,以显得谦虚。然而,在孔子看来,前三位弟子的对话,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小,但涉及的问题越来越重要。子路的“有勇知方”,是强国之路;冉有的“可使足民”,是富国之道;公西华的礼仪主持,是文明象征。这三位弟子仅仅从表面上看大小,似乎越来越谦虚,实际上都属于治国安邦的大事。他们的失误,是只看到大小事务的表征,而没有看到判断大小的内涵。第二,关于“吾与点也”,历代解释更为混乱,本文认为,这正是孔子人本思想的一种表达。从强国到富国再到文明,都离不开人,所以养育君子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孔子把治理国家的希望都寄托在教育上,而他所说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是僵化的记诵朗读,而是潜移默化的人格培育。“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境,曾晳说的可能是春游,而孔子想到的更有可能是教化,所以才会引发喟叹。孔子的教学,经常以这种带上几个学生郊游聊天方式进行。如何把弟子培育成真正的君子,这是孔子竭力而为的。孔子一直认为,育人是治道之本。例如,当“达巷党人”称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时,孔子以射和御比喻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古代的兵车上有射手和御手,御手是为射手服务的,成名的是射手。孔子这句话,就相当于现在说的甘当人梯,可以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又一旁证。

清朝张履祥认为,上面这段对话中的四子之言是治道先后,治国首先需戡定祸乱,其次要富足衣食,再次要施行教化,“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晳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论语集释》引张履祥《备忘录》)李泽厚也对这种说法感兴趣却觉得牵强,李零则高度认同这种说法。不管这些争论有多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孔子从事教育,培养君子,是同治道紧密关联的。治道的先后顺序,从孔子适卫时同冉有的另一段对话中也能得到旁证。“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而践行这一治道的,非君子莫属。

《论语》开篇,就谈到了学习和君子的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李零把这段解释为老师对研究生的入学训导,倒也别具情趣(见《丧家狗——我读论语》)。这三段千真万确都是说学习之乐,自己学而时习之是一种乐趣,有朋友来共同学习也是一种乐趣,外人不了解你更不值得生气,而是自得其乐。由此可见,孔子特别强调“学以为己”。甚至可以推论说,君子小人之别,不在是否学习,而在“学以为己”还是“学以为人”。这一思想,显露的是教育,隐含的是管理。从教育来说,只有培育出学习乐趣才可实现教育的目的;从管理来说,只有自我管理才可走向真正的管理。由此,孔子把外在的管理措施内含化。例如,礼仪的重要功能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而孔子看来,礼仪教育,只有完成由外在约束向自我约束的转化,才是真正掌握了礼仪。如果说,20世纪的西方管理学,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走向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是从官僚组织走向自组织,是从外在约束走向内在约束,从管制走向自治,那么,中国的管理思想,在起步阶段就由孔子奠定了自组织和自治的基调。当然,这种“学以为己”的自治与现代“自我实现”的自治有许多不同甚至有重大差异,但其隐含的旋律具有相似性。正是这种相似性,诱惑着人们去“复古”,去寻找传统中的管理智慧。

出于道德培育,孔子的教育科目包括了多个方面,但依然有轨迹可寻。大体上,他主张以诗教起步,以礼教立人,以乐教成全。他设定的君子培养顺序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孔子曾经对子路说了“六言六弊”,以说明学习与养成君子的关系。“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智)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君子应当具备的美德,然而如果不学习,即便是美德也会发生偏差。有仁无学,难免被人愚弄;有智无学,就会流于小聪明;有信无学,则会守小信而失大义;有直无学,肯定偏激尖刻;有勇无学,就会犯上作乱;有刚无学,则会狂妄自大。所以,君子品性的养成离不开学习。

在孔子的教学中,《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所谓兴,就是引譬连类阐明事理,掌握汉语表达的基本能力;所谓观,就是了解民俗风情社会动态,以民谣“段子”观察社会;所谓群,就是嘤鸣求友形成共同体;所谓怨,就是谏诤讽喻承担社会责任。所以,学习《诗经》,正是近事父兄、远事君上的基本途径。如果细读《左传》就会发现,无论是君臣之间还是外交场合,开口就引用诗句是春秋时的普遍风气。而学习《诗经》的作用,也要表现在从政上。“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至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正好反映出学习的不同境界和不同程度。假如有学生读了《硕鼠》说,我看不出这篇诗的讽喻在哪儿?老师就可能会调侃说,起码你能知道老鼠了吧?这种教学方式极为重要,它奠定了中国教育传统中的感悟性整体理解方式,不主张那种把文字掰碎揉烂的分析理解方式。孟子把它概括为“大而化之”。所谓大而化之,本义与现在常见的用法相反,并非说那种含糊摸棱的马马虎虎,而是说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高屋建瓴。即所谓“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孔子告诉学生,诗经有哪些代表作,《硕鼠》的主题是什么,段落是如何划分的,其中的实词虚词如何用,有哪些语法值得记住(这种教学方式,正是西学传入中国后形成的,不是本土固有的,即便是小学的训诂考订,本土方法也完全不同于欧美方法。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西式教学方式,而是指出两种方式的不同。比如,西式语言中语法是相当重要的,而汉语中完全没有所谓语法,语法云云,不过是用西学方法整理汉语元素的结果。但汉语中的音韵之学,则是西学所无的。对此深入辨析,有助于理解水土不服问题)。这样的教学,就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生也不可能做到“学以为己”,只会关心老师怎样考试,哪些必须背诵。孔子的教学方法包含着中国古代的管理本质,即整体式管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整体式管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宏观管理,西方的分析式管理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微观管理;西学方法嫁接到中学的副作用,值得进行“水土不服”机制的发生学研究)。按照西式方法处理中国元素,就有可能让学生记住鸟兽草木之名而忽略了诗的兴观群怨功能。在中国式大而化之的教育背景下,中国的管理者,谈及战略,不是“隆中对”式的宏观视野,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谋略,而绝少有迈克尔·波特式细密的五力模型分析。可以说,正是孔子的师道,形成了中国管理的无意识层次的行为模式。中国的道理是感悟出来的,而不是析解出来的。

当然,这种学习也有可能出现下述情境:学生明白了道义,却并不按照这些道义做事。读了《硕鼠》知道硕鼠的可恶,但并不以硕鼠为非,甚至还有可能像李斯那样去争取做个仓鼠。但这并不构成反对这种学习的理由。掌握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了通彻明悟的聪颖,并不保证一个人不会为非作歹,但不能因为有人为非作歹而放弃对是非的判断和对道义的领悟。学习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孔子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无可奈何,后代的儒家寄希望于用孔子学说解决一切问题,这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陷阱。许多身为帝王师的学者一旦实际从政,往往是悲剧性后果,与此不无关系。所以,师道与治道紧密相关,但师道又不等同于治道。孔子的诗教养育出的君子,往往不是卓越的经理人。在具体操作的细节上,比兴式的诗意是行不通的。中国式管理向精细化方向的发展,往往就卡壳在这一无意识层面上。

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孔子还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所以,孔子培育君子特别强调礼教,而学礼正是为了治国。“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关于礼的内涵,这里勿需赘言,而关于礼教的方法,却有必要唠叨几句。《论语》一书中,涉及礼仪内涵的《八佾》篇,人们还能看得下去,而涉及大量礼仪细节的《乡党》篇,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看不下去,因为这种记录在今人看来早已过时。表面上,这种对细节的重视,似乎同整体式感悟相矛盾,实质上,礼教对细节的重视属于另一个层面的教育,即“不逾矩”习惯的养成。孔子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的学生,上朝该如何走步,对不同的人说话应该采用哪些不同语调,接待宾客的动作有什么细节,在什么场合该怎样穿戴衣服,饭食应该如何吃。像具体到“不食”,孔子一口气就列举了七种,如果说配酱合适不食还可以理解,肉切得不正也不食就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虑,这样讲究礼节,是不是过于迂腐?从具体的礼仪形式而言,随着时代变化,有些礼仪现在的人们肯定十分生疏,恢复古制也没有必要。就以饮食而言,现在除了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成语,孔子所说的内容没有多少流传下来。但是,这不能证明礼仪的细节就没有用处。正是这种细节上的讲究,才可以培养出符合礼仪的习惯来。孔子强调的礼教,同后代所说的礼教不大一样。在孔子那里,礼教首先是对礼仪精神的掌握,其次就是符合礼仪的惯习养成。离开了细节,就无法养成惯习。关于管理中的细节,现在人们多有误解。按照孔子的教育方法,等到需要重视细节时再去关注,时已晚矣。细节不是临时抱佛脚的认真,而且往昔不经意的习惯。陕鼓集团的生产厂区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厂区道路的任何一处,行走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哪怕多么不方便,横穿厂区道路时绕道也要走斑马线。这似乎同生产管理无关,但陕鼓的领导人认为,没有这种细节上的认真,就无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管他们是不是读过《论语》,这种管理方式恰恰是《论语》倡导的礼教方式(很有可能,熟读《论语》的某些人,并不见得践行《论语》中这种君子养成方式)。所以,传统不一定在经典之中,更多地在行为习惯之中,目不识丁却笃信“头顶三尺有神灵”的农村老人,倒有可能是传统的承载者。

乐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终极。如果说,学《诗》是立言,学礼是立身,那么,学乐就是立心。诗培育视野,礼养成习惯,乐陶冶心灵。在西周,教育国子之责的最重要承担者恰恰是乐官。《礼记·乐记》称:“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仁近于乐,义近于礼”。“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孔颖达解释道:“易,谓和易;直,谓正直;子,谓子爱;谅,谓诚信。”真德秀解释说:“礼之治躬,止于严威,不若乐之至于天且神者,何也?乐之于人,能变化其气质,消融其渣滓,故礼以顺之于外,而乐以和之于中。此表里交养之功,而养于中者实为之主,故圣门之教,立之以礼,而成之以乐也。(《礼记集解》)诚然,《礼记》对乐之功用有神化并圣化的嫌疑,但其把乐归结为治心是有道理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教学中,时时有乐教相伴,身边琴瑟不断。从而使语言、行为、音乐合成教化育人的氛围。

这种教育培育出来的君子,绝不以某种技能炫耀,尽管孔门也有“四科”之分,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各有所长者,但是,君子的本质不在这些技能,而在他的人格。所以,孔子强调“君子不器”。《集解》云:“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正义》解释道:“器者,物象之名,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陆,反之则不能。君子之德,则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见几而作,无所不施也。”《集注》则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材一艺而已。”各种解释大同小异,其本质是反对人的工具化。在技术至上的当今,工业化和社会分工使人高度异化,许多学者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很多人对“君子不器”产生了强烈共鸣。主持霍桑实验并提出社会人假设的梅奥,也有从传统的田园诗中获取社会和谐和人性舒展之道的意向。但我们必须看到,“君子不器”和“不成器”有着天壤之别。孔子培育君子,绝不是像老子那样主张无能无为,恰恰相反,君子要有技能,要“成器”并能独当一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