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3637-2019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_第1页
DB32T3637-2019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_第2页
DB32T3637-2019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_第3页
DB32T3637-2019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_第4页
DB32T3637-2019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020

P85

备案号: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637—2019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specificationforcomprehensiveland

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project

2019-09-19发布2019-10-31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3637-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河海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如海、朱成立、郝树荣、王永章、刘斌、施振斌、徐翠兰、黄强、王黎明、郜

莉、郭相平、隋雪艳、武茂勋、孙学智、翟亚明、王晓瑞、刘敏、赖明华、李丽、汪院生

III

DB32/T3637-2019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的总则、工程类型区、工程模式及工程体系,土地平整与土地修复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整治工程的建设内容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开展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20203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21303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

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T500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50265泵站设计规范

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GB/T5048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GB/T50600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GB/T50625机井技术规范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1

DB32/T3637-2019

NY525有机肥料

NY/T2148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TD/T1043暗管改良盐碱地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comprehensiveland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project

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需要,依据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及相关规划,在一定区域范围、一定时

间内,通过综合运用相关政策,采取先进工程技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空间布局,保障土地可持

续利用,实现粮食安全、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生态修复等综合效应的治理活动,具有内容丰富、模式多样、

目标多元、手段综合等特点,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实现城乡综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3.2

工程类型区projecttypearea

体现土地综合整治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基本一致的单元。

3.3

工程模式projectmode

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而确立的各项工程组合方案和样式。

3.4

工程体系projectsystem

按照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类型和特征以及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结构整体。

3.5

土地平整工程landlevelingproject

2

DB32/T3637-2019

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与排水需要而采取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

地力保持工程。

3.6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plowlayersoilfertilitymaintenanceproject

为充分保护及利用原有耕地的熟化土层和建设新增耕地的宜耕土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3.7

土地修复工程landrehabilitationproject

对污染土地、退化土地采取的综合整治措施,改变土地不良性状、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活动的总称。

4总则

4.1建设目标

依据江苏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及农业生产布局状况,通过对田、水、路、林、村

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

活条件、农村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促进三生空间融合,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乡村转型和乡村振兴。

4.2建设原则

4.2.1合规性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并

与相关规划相衔接。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林区、坡度大

于25º山地、河湖水域及管理范围、缓冲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不在洪水淹没区、蓄滞洪区范围,不影响

河湖行水、蓄水和水利工程安全。

4.2.2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江苏省生产建设实践和推进技术进步的需要,结合江苏省不同地区自然资

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科学合理确定工程模式、建设标准和建设

内容。

4.2.3以人为本原则。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由政府主导开展,应尊重当地民众意愿和传统习惯,维护土

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受益权,切实提高项目区群众的获得感。

3

DB32/T3637-2019

4.2.4生态优先原则。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应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农村自然环境、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保护,体现地方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2.5技术先进和实用原则。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现行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工程建设应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同时工程建设宜就地取材,安全实用。

5工程类型区、工程模式和工程体系

5.1工程类型区

全省共划分9个工程类型区,包括黄泛平原工程类型区、冲积缓斜平原工程类型区、低山丘陵工程类型

区、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脱盐平原工程类型区、高沙平原工程类型区、沿江平原工程类型区、河谷冲积平

原工程类型区、水网圩田平原工程类型区。工程类型区的区域位置、地貌类型及土壤类型等详见附录A。

5.2工程模式

本标准构建的9个工程类型区,对应9个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模式,每个工程模式的基础条件和工程特征

见附录B,每个工程模式的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和目标及关键指标等工程组合特征详

见附录C。

5.3工程体系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体系划分为4个一级工程,16个二级工程,44个三级工程。工程体系构成详见附录

D。

6土地平整与土地修复工程

6.1一般规定

6.1.1耕作田块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平原地区宜修建条田;丘陵地区坡度在1°~25°的坡地宜修建梯田;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和水网圩

田平原工程类型区宜修筑台田。

b)耕作田块布局应与沟渠、道路、林网布局相协调,与农业生产要求相适应,丘陵区应满足水土保

4

DB32/T3637-2019

持的要求。

c)耕作田块建设应尽量保持原有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减少不必要的土地权属争议和权属调整量;

应有利于土地流转、集中经营、规模化耕种。

d)耕作田块形状应力求规整,便于机械化作业,形状宜为长方形,长宽比不宜小于4:1。

e)同一耕作田块内土壤质地、坡向和坡位宜一致,耕作田块高程应依沟渠的走势从高到低变化,相

邻田块之间的高差应尽可能小。

6.1.2土地平整单元。平原地区,在不影响沟渠布局条件下,应以一块条田或条田内部的格田、畦田为平

整单元;丘陵地区,应以一块梯田为平整单元。

6.1.3田面平整度。格田内田块允许高差±3cm;畦田内田块允许高差±5cm;采用喷微灌田面高差不宜大于

15cm。

6.1.4田面坡度。格田一般不应有纵向和横向坡度;畦田纵坡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田面坡度宜为1/800~

1/500(沙壤土取大值,粘性土壤取小值),田面不宜有横向坡度。

6.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6.2.1条田

6.2.1.1条田方向。条田宜为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布置;沿海平原有风害地区,条田方向应与主害风向垂

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45°。

6.2.1.2条田长度。条田长度应满足提高农业机械效率、节省土地平整工程量和灌水均匀的要求,同时与

沟、渠、路的布局相协调。盐化平原区和水网圩田平原区条田长度宜为100m~500m,其他平原区条田长度

宜为300m~800m。

6.2.1.3条田宽度。条田宽度应与农沟间距及沟渠布置形式相一致,还应满足农业机械作业要求。不同工

程类型区适宜的条田宽度见表1。

表1不同工程类型区适宜条田宽度单位为米

工程类型区农沟间距沟渠布置型式条田宽度

灌排相间80~100

黄泛平原工程类型区160~200

灌排相邻160~200

冲积缓斜平原工程类型区80~120灌排相邻80~120

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60~100灌排相间30~50

5

DB32/T3637-2019

灌排相间40~60

脱盐平原工程类型区80~120

灌排相邻80~120

灌排相间60~80

高沙平原工程类型区120~160

灌排相邻120~160

灌排相间40~60

沿江平原工程类型区80~120

灌排相邻80~120

灌排相间40~60

河谷冲积平原工程类型区80~120

灌排相邻80~120

水网圩田平原工程类型区60~120灌排相间30~60

6.2.1.4田面高程。田面高程宜为条田范围内原地面平均高程。对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有盐渍化威

胁的地区,应使田面高程大于E0+d(E0为常年地下水位,d为设计排渍深度)。

6.2.1.5格田或畦田。格田和畦田规格要求如下:

a)灌溉水田应用田埂将条田划分成格田,格田长度应视条田宽度而定,一般宜为30m~100m,宽度

宜为20m~40m,格田规模宜为0.2hm2,田埂高度宜为30cm~40cm,埂顶宽宜为20cm~30cm,田

埂应用土修筑,土料宜就近从田间采取。

b)旱作区应用田埂将条田划分成畦田,畦田长度宜为30m~60m,宽度宜为3m~4m,田埂高度宜为

20cm~30cm,埂顶宽宜为10cm~20cm。

6.2.2梯田

6.2.2.1梯田类型。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宜修建水平土坎梯田,局部地区如确实因田坎稳定性要求可就地

取材,修建水平石坎梯田。

6.2.2.2梯田布局。应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耕作区形状宜为矩形、正方形或扇形。梯田长边

应平行于等高线,田块布局宜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

6.2.2.3田面宽度。田面宽度应与地形坡度、土质和土层厚度等条件相适应,适宜梯田田面宽度见表2。

表2不同地形坡度水平梯田适宜田面宽度

地形坡度田面净宽田坎高度田坎坡度

°mm°

1~510~150.5~1.285~80

5~108~100.7~1.880~75

10~157~81.2~2.275~70

6

DB32/T3637-2019

15~206~71.6~2.670~65

20~255~61.8~2.865~60

注:表中田面净宽与田坎坡度适用于土层较厚地区和土质田坎,土层较薄地区田面净宽应根据土层厚度适当减小。对石

质田坎的坡度,应结合石坎梯田的施工要求确定。

6.2.2.4田面长度。田面长度主要根据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兼顾机械耕作的要求,田面长度宜为100m~200m。

6.2.2.5梯田田坎。田坎高度和田坎侧坡应与地形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土质条件相适应,田坎高度

应与田面宽度相对应,田坎高度和田坎坡度见表2。梯田外侧应修蓄水埂,蓄水埂高度宜为10cm~20cm,顶

宽宜为30cm~40cm,蓄水埂宜用土修筑。

6.2.3其他田块

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和水网圩田平原工程类型区宜修筑台田。台田长度为150m~200m,宽度为50m~

100m。台田内部的格田修筑要求与条田内部修筑工程一致。黏质土台田边坡坡度为1:1.2~1:1.5,沙质土台

田边坡坡度为1:2~1:3。地势起伏较大的岗洼地,可参照梯田布置。对田块面积较小的塝田、冲田,可参照

条田或格田布置。

6.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6.3.1耕作层厚度。水田应保证15cm~20cm的耕作层,如果下层有砾石或泥炭层,耕作层宜为20cm~25cm。

水浇地和旱地应保证20cm~25cm的表土层,如果平整覆土前土壤粗砂、砾石含量较高,土体含有障碍层,

表土层宜为25cm~30cm。

6.3.2客土回填。项目区土壤厚度和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要求时,应进行客土回填,保证土地平整后有

效土层厚度不低于50cm。客土土源宜就近取土,客土应质地良好,保水保肥;客土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

6.3.3土地翻耕。平整田块应进行翻耕,应清除田面50cm深以内土层中的块石及建筑物垃圾,翻耕后耕作

层土壤无碎屑物。

6.3.4表土保护。土地平整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土地平整的动土范围较大或土地平整单

元内高差大于30cm,应进行耕作层土壤剥离,剥离厚度不宜超过25cm。表土剥离后应合理设置堆放地点,

土堆宜为方形或圆锥形,堆放高度小于4m,最大坡度不应超过1:2,应覆盖保护,四周布设临时排水沟。土

地平整完成后将耕作层土壤回填再利用。

7

DB32/T3637-2019

6.4土地修复工程

6.4.1土壤改良

6.4.1.1土壤培肥应符合NY/T2148的规定。

6.4.1.2过沙或过粘的土壤,应通过掺粘或掺沙等措施,改良土壤质地,使其符合耕种要求。

6.4.1.3酸化土壤,应根据土壤酸化程度,通过施用生石灰、土壤调理剂或减少酸性肥料使用等措施,使

土壤pH值不低于5.5;盐碱土壤,通过工程排盐和生物、化学措施,使土壤pH值不高于8.5,含盐量不高于3g/kg。

6.4.1.4瘠薄土壤,宜采用深耕深松、轮作休耕、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绿肥翻压还田、增施有机肥(商

用有机肥应符合NY525的规定)、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工程、农艺和生物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

于10g/kg。

6.4.2土壤修复

污染土壤应通过工程、生物、化学、生态等方法进行修复,修复后土壤作为耕地使用的应符合GB15618

的规定。

6.4.3土壤重构

因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复垦为耕地、园地和林地的,应进行土壤重构,应用工程、物理、化学、

生物、生态措施,重新构造一个适宜的土壤剖面,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和提高重构土壤的生产力,并改善重构

土壤的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GB15618中耕地、园地和林地的土壤污染物含量限制要求。

7灌溉与排水工程

7.1一般规定

7.1.1灌排工程布局

7.1.1.1灌溉与排水工程应遵循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根据旱、涝、渍和盐碱综合治理的要求,结合

田、水、路、林、村进行统一布局。

7.1.1.2灌排工程规划应充分保护河沟的自然性,并与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等相协调,体现乡土特色。

7.1.1.3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发展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

8

DB32/T3637-2019

7.1.1.4水网圩田平原工程类型区,应坚持“分片排涝、等高截流”、“内外分开、高低分开”、“留湖蓄涝、

排蓄结合”、“力争自排、辅以抽排”、“以排为主、排灌兼顾”、“田间灌排分开、骨干灌排兼顾”的原则,制

定洪涝渍兼治的排水规划。

7.1.1.5沿江平原工程类型区,应坚持蓄泄兼筹,正确处理排蓄关系。应充分利用河沟、水库,适时适量

拦蓄径流,并注重疏浚整治河沟。

7.1.1.6黄泛平原工程类型区和高沙平原工程类型区,应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进行沟渠的边坡防护。

7.1.1.7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和脱盐平原工程类型区,水资源丰富、土壤含盐量较高地区,应修建引水渠、

抽水站等,引水灌田、冲洗压盐;土壤渗透性较小的地区,可在条田内增设较浅的排水毛沟或埋设排水暗管,

也可采用深浅沟结合的田间排水系统;土壤含盐量较低区域,应合理用水,并修建完整的排水系统,控制地

下水位,防止返盐。

7.1.2工程级别

7.1.2.1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中的蓄水工程指蓄水量在10×104m3以下的塘坝和蓄水池。

7.1.2.2引水建筑物以引水流量的大小确定级别,分级指标见表3;泵站的分级指标见表4。

表3引水建筑物工程级别单位为立方米每秒

工程级别C1C2C3C4C5

引水流量≥55~33~22~1<1

表4泵站工程级别单位为立方米每秒

工程级别C1C2C3C4C5

灌溉泵站流量≥55~33~22~1<1

排涝泵站流量≥1010~77~44~2<2

7.1.2.3灌排渠沟及渠系建筑物的级别见表5。灌排结合工程,当灌溉和排水流量分属两个不同工程级别时,

应按较高级别确定;渠系建筑物的级别不应低于其所在渠道、沟道、堤防和道路的工程级别。

表5灌排渠沟及渠系建筑物工程级别单位为立方米每秒

工程级别C1C2C3C4C5

灌溉流量≥55~33~22~1<1

排水流量≥1010~77~44~2<2

9

DB32/T3637-2019

7.1.3灌溉要求

7.1.3.1灌溉设计保证率按下列要求确定:

a)不同工程类型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见表6。

b)管道输水灌溉不应低于80%。

c)微灌区不应低于90%。

d)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喷灌区不应低于90%,其他情况下喷灌区不应低于85%。

7.1.3.2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应符合GB/T50363的规定。

表6不同工程类型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单位为百分号

工程类型区灌溉设计保证率

黄泛平原工程类型区75~85

冲积缓斜平原工程类型区80~90

徐西北地区70~80

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

宁镇扬地区75~85

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80~90

脱盐平原工程类型区85~95

高沙平原工程类型区80~90

沿江平原工程类型区85~95

河谷冲积平原工程类型区80~90

水网圩田平原工程类型区90~95

注1:旱作区取较小值,水田区取较大值。

注2: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取较大值,作物经济价值不高的地区宜取较小值。

7.1.4排水要求

7.1.4.1排涝要求。水网圩田平原工程类型区(环太湖地区)、高沙平原工程类型区和沿江平原工程类型区

应达到设计暴雨重现期20a的要求,其他工程类型区达到设计暴雨重现期10a的要求。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

间应根据排涝面积、植被条件、暴雨量和河网湖泊调蓄情况等条件确定。旱作区采用1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d

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采用1d暴雨2d排至耐淹水深,经济作物区采用24h暴雨从作物受淹起24h排至田面无

积水。

7.1.4.2排渍要求。排渍应满足以下要求:

a)旱作区农作物生长期地下水位应以设计排渍深度作为控制要求,但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水排除

10

DB32/T3637-2019

后,应在旱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至耐渍深度。

b)旱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8m~1.3m,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4m~0.6m。

c)农业机械作业地区,设计排渍深度宜采用0.6m~0.8m。

d)旱作物耐渍深度可取0.3m~0.6m,耐渍时间可取3d~4d。

7.1.4.3防盐治碱要求。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地区,排水要求除应执行本标准第7.1.4.1、7.1.4.2

条规定外,还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地下水临界深度宜按GB50288规定

执行。

7.1.5防洪要求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构)筑物防洪要求必须符合表7的规定。堤防上的建(构)筑物防洪要求不应低

于堤防的防洪要求。

表7建(构)筑物防洪要求单位为年

重现期

工程名称

设计校核

塘堰20100

蓄水池1030

小型拦水坝2030

泵站20~3030~50

渠系建筑物10~2020~30

灌排渠沟10~20—

7.1.6水质要求

灌溉水源的水质应满足GB5084的规定。采用微咸水作灌溉水源时,宜采用咸水、淡水混灌或轮灌方式。

7.1.7项目区外灌排工程

位于项目区外与项目区相连的1km以内的原有灌排骨干沟渠,是项目区主要灌溉水源或排水出路,

因老化严重淤塞损坏,可进行疏浚、改建。位于项目区外是项目区重要的灌排建筑物,如泵站、进水闸、渡

槽、涵洞及塘坝等,因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可进行修复、改建、设备更新。

7.2水源工程

11

DB32/T3637-2019

7.2.1一般规定

7.2.1.1平原地区一般以河流作为灌溉水源。以河流为灌溉水源时,尽量采用自流灌溉,若无自流灌溉条

件,应修建泵站提水灌溉;水网圩区如单片灌溉面积较小,可采用移动泵站提水灌溉。

7.2.1.2低山丘陵地区一般以水库、塘坝等拦蓄径流作为灌溉水源,如因水库库容、地形等原因无法满足

农田灌溉用水要求,应加强当家塘堰、蓄水池、小型拦水坝等水源工程建设。

7.2.2塘堰工程

7.2.2.1工程布局

塘堰工程布局要求如下:

a)塘堰应修筑于低山丘陵区自然汇流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塘堰布局应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紧密结

合,尽量利用荒地,不占用耕地。

b)塘堰的容积应根据汇水面积、降雨量、灌溉需水量、地形条件等,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但坝

高不宜超过10m,蓄水容积一般不超过10×104m3。

c)塘堰一般应由挡水建筑物(挡水坝)、泄水建筑物(溢流坝或溢流闸、涵或开敞式岸边溢洪道)、

取水建筑物(坝下涵、管)组成。

d)塘堰挡水坝的坝址应选择于坝轴线短、拦蓄量大、天然沟道平缓、便于布置取水建筑物和泄水建

筑物,且地质条件良好、筑坝材料有保障的位置。

e)塘堰进水口的上游附近应布设沉沙池,塘堰进口不直接与坡面排水渠终端相连时,应布设引水渠。

f)塘堰泄水建筑物应根据蓄水塘坝的特点采用不同型式。可在坝体的一端设置溢流坝或溢流闸、涵,

溢流坝或溢流闸、涵应布设在天然排水道一侧;也可在坝体以外的岸边或天然垭口处建造开敞式

岸边溢洪道。泄水建筑物出口必须设置消力池。

g)塘堰取水建筑物宜采用坝下涵管,放水涵洞位于坝下,应与坝轴线基本垂直。

7.2.2.2塘堰挡水建筑物

塘堰挡水建筑物要求如下:

a)根据筑坝材料不同,坝型宜采用土坝、堆石坝和砌石坝,砌石坝断面型式宜为重力式。

b)土坝坝身宜采用粘土斜墙、粘土心墙或采用土工膜防渗,粘土较缺乏地区,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

心墙防渗;堆石坝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斜墙或心墙防渗。

c)坝基应根据其渗透特点,结合坝身防渗体的型式,采取粘土截水槽、粘土铺盖、土工膜铺盖及混

凝土截渗墙等防渗措施。

12

DB32/T3637-2019

d)土坝、堆石坝在坝体的背水侧均应设置排水。应根据坝体的填筑材料、结构型式以及塘坝的蓄水

位,合理采用贴坡排水、堆石棱体排水或褥垫排水。

e)坝顶宽度不宜小于3m;非溢流坝坝顶超高应考虑波浪不能漫过坝顶,坝顶超高宜为1.5m~2.0m。

f)土坝临水侧宜采用块石或混凝土预制板护坡,背水侧宜采用草皮护坡;堆石坝宜采用块石护坡,

下游也可采用草皮护坡。

g)坝体与泄水建筑物、放水建筑物的连接处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沿接触面产生集中渗流和不均匀沉

降。

7.2.2.3塘堰泄水建筑物

塘堰溢流坝宜采用浆砌块石或钢筋混凝土实用堰型结构;溢流闸、涵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岸边溢洪

道宜采用浆砌块石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7.2.2.4塘堰取水建筑物

塘堰取水建筑物要求如下:

a)塘堰坝下涵管由取水卧管或竖井、放水涵洞、出口及消能工组成。卧管或竖井通过消力池或消力

井与放水涵洞连接;放水涵洞出口宜砌筑翼墙与灌渠连接,并在出口处设置消力池。

b)取水卧管纵坡宜采用1:2~1:3,卧管上每隔0.3m~0.6m(垂直距离)设一取水孔。取水竖井井壁

每隔0.5m设一对取水孔,竖井下部与放水涵洞连接,底部设深0.5m~1.0m消力井。

c)取水卧管、竖井、放水涵洞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结构。

7.2.3蓄水池工程

7.2.3.1蓄水池宜作为丘陵、缺水地区的小型集雨工程或小型调蓄工程,一般作为微灌系统的调蓄水源。

7.2.3.2蓄水池的容积应满足其控制农田一次最大灌水量的要求,但不大于2000m3。

7.2.3.3蓄水池应布设在比其控制农田高的上游坡脚或局部低洼处,尽可能使自然水头满足微灌等灌溉系

统工作压力要求,进行自压灌溉,如自然水头难以满足灌溉系统工作压力,可加设增压泵。

7.2.3.4具有拦蓄降雨作用的蓄水池应设置进水口,进水口应与蓄水池上部坡面的截流沟或排洪沟相连。

蓄水池下游侧应设置排水口,与蓄水池下部坡面排洪沟相连,并设置控制闸门。

7.2.3.5蓄水池的边墙应高于蓄水池最高水位0.3m~0.5m,边墙宜采用重力式砌体结构。

7.2.3.6渗透性较强的地基上建筑的蓄水池,池底、堤坡应作防渗处理,宜采用粘土、土工膜或混凝土防

渗。

7.2.4农用井工程

13

DB32/T3637-2019

7.2.4.1农用井应优先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

7.2.4.2应在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上,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需水量,进行农用井布局,合理确定井型、井

距和井数。

7.2.4.3地下水埋深较大的地区宜采用管井;含水层埋藏浅、透水性强、补源丰富或裂隙发育的地区,可

选用大口井。

7.2.4.4地下水水力坡度较陡地区,应沿等水位线交错布井;地下水水力坡度平缓地区,应按梅花形或方

格形布井。

7.2.4.5井距和单井控制面积应根据GB/T50625计算确定。

7.2.4.6管井

管井工程要求如下:

a)根据井深、水质、技术和经济条件等,管井井壁管宜选用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

混凝土管、无砂混凝土管等管材。各种管材的适宜深度应满足表8的规定。

b)管井井壁管的直径应根据出水量合理确定,中等埋深的松散含水层中,井管直径与出水量的关系

可参考表9。

c)管井过滤器宜采用穿孔过滤器、缠丝过滤器、无砂混凝土过滤器。过滤器外围应填滤料。

d)管井沉淀管长度:浅井为2m~4m,深井为4m~8m。井管外部应封闭。

表8管井井壁管材及适宜深度表单位为米

管材类型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混凝土管无砂混凝土管

适宜深度200~400150~200≤150≤100≤100

表9井壁管适宜直径与出水量参考表

井壁管直径

200250300350400500600

mm

出水量

40~8080~100100~150150~200200~300300~400400~500

m3/h

7.2.4.7大口井

大口井工程要求如下:

a)采用大开槽法施工的大口井,井筒宜采用砖石干砌,若井径超过2.5m,上部井筒宜浆砌。采用沉

井法施工的大口井,宜采用钢筋混凝土井筒。

b)大口井进水结构宜采用井底进水、井壁进水或井底井壁同时进水的结构型式。

14

DB32/T3637-2019

7.2.5小型拦水坝

小型拦水坝工程要求如下:

a)丘陵地区季节性河道,可在河道较窄、地质条件较好的河段修建小型拦水坝,适度拦蓄径流。

b)拦水坝一般由溢流坝段和非溢流坝段组成。若河面狭窄、河势较陡,可将整个坝段建筑成溢流坝。

c)溢流坝段的坝顶高程应满足枯水期自流灌溉引水的要求,坝高不宜超过3m,宽度应满足泄洪要求,

坝体横断面尺寸和上下游坡比应满足坝体稳定性要求。

d)非溢流坝段宜采用土石坝,溢流坝段宜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坝。

e)小型拦水坝的建设应以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为原则,应保证坝上游堤防安全,必要时应对上游堤

岸进行防洪加固。

7.3输配水工程

7.3.1灌溉渠道

7.3.1.1一般规定

灌溉渠道规划要求如下:

a)灌排沟渠应协调布置,做到灌有渠、排有沟,尽量灌排分开。地面向一侧倾斜的平原区宜采用灌

排相邻布置;地形平坦或有微起伏的地区宜采用灌排相间布置。

b)根据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模,项目区内宜布置两级或三级固定渠道,各级渠道尽可能相互垂

直。

c)渠道应布置在控制范围内地势较高地带,尽量满足自流灌溉要求。

d)渠线宜短而直,避免深挖、高填、穿越村庄或生态敏感区。

e)应尽量利用原有渠道,并和耕作区、道路、林带、居民点等规划相配合。

f)渠道布置应兼顾行政区划,尽可能使各用水单位有独立的用水渠道,以利管理。

7.3.1.2渠道工作制度

项目区布置三级固定渠道时,支渠宜采用续灌方式,斗渠、农渠宜采用轮灌方式。项目区布置两级固定

渠道时,若斗渠直接从水源取水,应采用续灌方式,农渠可采用轮灌方式;若斗渠从项目区附近大中型灌区

的渠道取水,应根据取水渠道的运行要求确定工作方式。

7.3.1.3净灌水率

项目区布置三级固定渠道时,净灌水率宜在1.5m3/(s.万亩)~3m3/(s.万亩);项目区布置两级固定渠

15

DB32/T3637-2019

道时,净灌水率宜在2m3/(s.万亩)~4m3/(s.万亩)。

7.3.1.4渠道防渗

渠道防渗工程要求如下:

a)渠道防渗适宜范围。在水资源紧缺、土壤透水性强、地下水位相对较低有次生盐渍化威胁地区、

高扬程提水区、高填方渠道、高沙土渠道、傍山渠道及陡坡渠段,宜进行渠道防渗。

b)渠道防渗断面形式宜采用U形、梯形和矩形。

c)混凝土防渗渠道的厚度应达到表10的要求。

d)梯形混凝土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应满足表11的要求。

e)渠道防渗衬砌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符合GB/T50600规定。

表10混凝土防渗结构的适宜厚度单位为厘米

结构类型断面形式渠道规格适宜厚度

B≤1006~7

100<B≤1506~9

梯形

150<B≤2008~10

现场浇筑B>20010~12

D40~D606~7

U形D60~D906~9

D90~D1208~10

B≤1005~6

100<B≤1505~8

梯形

150<B≤2007~9

预制铺砌B>2009~10

D40~D605~6

U形D60~D905~8

D90~D1207~10

注:B为渠道的上口净宽,D为U形渠道底部圆弧直径。

表11混凝土防渗渠道的最小边坡系数

渠道设计水深

边坡系数

m

≤0.500.75

0.50~0.750.75~1.00

>0.751.00~1.25

16

DB32/T3637-2019

注:粘性土取小值、沙性土取大值。

7.3.1.5生态化设计

输水渠道应注重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需要防护的渠道宜采用植生预制混凝土砌块、铰接式预制混凝土

砌块、联锁式预制混凝土砌块、生态混凝土、网垫植被护坡等生态结构,可设置底部生态池、坡面生态孔洞、

边坡条埂、空心砖内填充土壤等动物生存和逃生通道。

7.3.2输水管道

7.3.2.1管道布局

管道布局要求如下:

a)管道应与沟、渠、路平行,当管线需穿越道路和河沟时,尽可能与之垂直。

b)管网布置应力求管道总长度最短,管线应平顺,减少拐弯、起伏和折点,避免逆坡。

c)管道布置宜采用单水源系统布置。

d)管线布置应避开软弱地基、填方区、可能产生滑坡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

e)平坦地区干管或支管宜垂直于等高线布置,丘陵区干管宜垂直等高线布置,支管宜平行等高线布

置。

f)固定管道长度宜为90m/hm2~180m/hm2;丘陵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

g)支管走向宜平行作物种植方向,支管间距平原区宜采用50m~150m,单向灌水时取较小值,双向

灌水时取较大值,丘陵区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减小。

h)各用水田块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给水拴(或出水口)应按灌溉面积均衡布设,每个出水口灌溉

面积宜为0.25hm2~0.60hm2,单向灌水时取较小值,双向灌水时取较大值。田间配套地面移动管

道时,单口灌溉面积可扩大至1.0hm2。丘陵区应在每块梯田设置给水栓。

7.3.2.2管材选择

管材选择要求如下:

a)管材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物理性质、施工适应性、安全性能和造价等情况,大面积灌区可采用混凝

土管、铸铁球墨管、高密度聚乙烯管、U-PVC管等;小面积灌区可采用PP-R、PE、U-PVC管等。

b)固定管道宜优先选用硬塑料管、钢筋混凝土管,不均匀沉陷区宜选择柔性较好的塑料管。

c)管材的公称压力应大于或等于管道设计工作压力。

7.3.2.3水泵与动力

17

DB32/T3637-2019

丘陵区选用水库、塘坝作为灌溉水源的,尽量利用自然水头;井灌区宜选用离心泵、潜水泵,以河道为

灌溉水源的宜选用混流泵或轴流泵、扬程较大时宜选用离心泵。

7.3.2.4附属设备

根据运行需要,应配置分水、泄水、安全保护、量测等附属设备。管坡较大、管道改变方向及管道末端

应设镇墩;管道轴线起伏段的高处和顺流向下弯处,应设进排气阀;管道轴线起伏段的低处和管道系统最低

处,应设泄水阀和渗水井;必要时在管道系统进口处应设拦污栅、沉沙池。附属设施应符合GB/T20203的

规定。

7.4喷微灌工程

7.4.1喷灌

7.4.1.1适用范围

适用于水资源缺乏地区、高扬程提水灌区、难以实施地面灌溉的项目区、有自压喷灌条件的地区、城郊

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区及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考虑经济作物、园林绿地及蔬菜、果树、花

卉等高附加值的作物。

7.4.1.2系统选型

地形起伏较大、灌水频繁、劳动力缺乏、灌溉对象为蔬菜和花卉等,宜采用固定式或半固定式喷灌。机

械化耕作频率较高、灌水次数较少的作物或果园等宜采用半固定式或移动式喷灌。

7.4.1.3系统组成

喷灌系统组成要求如下:

a)喷灌系统由水源、首部枢纽、管网、喷头及附属设施组成。

b)首部枢纽应满足喷灌系统对水质、压力和流量的要求。

c)管网由干管、支管两级管道组成,控制面积较大或地形复杂,可增设分干管。

7.4.1.4系统布置

喷灌系统布置要求如下:

a)管道布置应与道路、林带、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的规划相结合。

b)管道布置应使管道总长度尽可能短。

c)平原区宜使水源位于地块中心,支管应与作物及耕作方向一致,地形坡度较大的丘陵区,干管应

沿主坡方向布置,支管应沿等高线布置。

d)不规则地形布置干管时,应力求支管长度一致、规格统一。

18

DB32/T3637-2019

e)支管应尽可能垂直主风向布置。

f)管线的纵剖面应力求平顺,减少折点,有起伏时应避免产生负压。

7.4.1.5喷灌技术要求

喷灌工程建设应符合GB/T50085的规定。

7.4.2微灌

7.4.2.1适用范围

微灌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好、水资源缺乏地区、经济价值较高作物、大棚蔬菜、花卉或苗木的灌溉。微灌

包括微喷、滴灌和小管出流等形式,应根据土壤、作物、经济、管理水平、劳动力等条件选择。

7.4.2.2系统组成

微灌系统组成要求如下:

a)微灌系统包括水源、首部枢纽、管网和灌水器。

b)首部枢纽应将加压、过滤、施肥、安全保护和量测控制设备等集中安装。

c)应根据水质和灌水器选择过滤器。从河道、渠道中取水,应设置拦污栅和集水池;多泥沙水源取

水时,应修建沉沙池;采用水肥一体化应增设施肥设备,施肥设备下游应设过滤器,并在过滤器

进出口安装压力测量装置,施肥装置上游设置防回流装置。

d)微灌管网由干管、支管和毛管三级管道组成,控制面积较大或地形复杂可增设分干管,控制面积

较小可只设支管、毛管两级。

7.4.2.3系统布置

微灌系统布置要求如下:

a)平原区,干支管应尽量双向控制,支管垂直于作物种植行,毛管宜顺作物种植行布置。

b)丘陵区,干管宜沿山脊或在较高位置平行于等高线布置,支管垂直于等高线,毛管平行于等高线

沿支管两侧对称布置。

7.4.2.4微灌技术要求

微灌工程应符合GB/T50485的规定,应按规定配备水源工程、首部枢纽、灌水器及相应的附属设施。

7.5排水工程

7.5.1明沟

7.5.1.1沟道布置

19

DB32/T3637-2019

排水沟道布置要求如下:

a)排水沟布置应与渠道、道路、林网、承泄区相协调。

b)排水沟应布置在低洼地带,并充分利用天然河沟和原有排水沟。

c)易受洪水威胁的傍山、丘陵、坡地渠道及傍山丘的圩区,应布置截流沟或撇洪沟;高低地之间、

上下梯田之间、水旱田之间、高水位河道两侧、水库坝下等处宜设截水沟;滨海平原区淡咸交界

处应设隔离沟。

d)排水沟应尽量自排,受承泄区或下级排水沟水位顶托时,应设涵、闸抢排;不能完全自排,应充

分利用局部高地和承泄区水位变化,采用分片排水,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

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