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安全风险评估的实证探究19000字(论文)】_第1页
【景区安全风险评估的实证探究19000字(论文)】_第2页
【景区安全风险评估的实证探究19000字(论文)】_第3页
【景区安全风险评估的实证探究19000字(论文)】_第4页
【景区安全风险评估的实证探究19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近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持续增加,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作为一种放松方式。国务院《有关促进开展游览参观的几个建议》明确提出了旅游观光的战略地位,强调要将旅游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支柱产业,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的现代服务业[1]。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加上景区内各类商品、游乐设备的不断完善,旅游景点尤其是在假期著名景点参观人次在假日等高峰时期猛增。举例来说,在2019年国庆七天内,全国共接待了7亿8千万游客。但是由于中国旅游业自身也存在高度的敏感和脆弱性,和世界其他产业比较其出现危险的可能性也有过之而不及,如在中国旅游黄金周时,景点高度拥堵的情况就大大提高了风险水平,对景点和旅游者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待对旅游景区的事故危险性作出评价,以期减少游客安全事故产生的几率以及带来的游客生命、财物和社会负面影响。国家层面:国家政府充分的重视国内旅行安全问题。但近年来,自然界灾情、刑事犯罪、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严峻火灾事故等,已经变成了直接影响遏制国内旅游观光健康发展可继续良好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引发的各种旅行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各国各个层面的重视。景点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其安全问题事关旅游者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旅游者感受环境和出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经济健康发展长远大局。我国政府及有关部委的系列战略管理措施的制定与落实促进了景点安全体系建设,其中对景点旅行安全危险性评价已作为建设“旅行安全保障网”的重要任务。通过检索事件案例资料发现,从二零一七年至二零一九年,媒体已进行调查披露了旅游景点中至少九十五起的人体受伤事故,其中二零一七年为六十六起,二零一八年至今为二十九起。如二零一九年8月4日18时前后,湖北鹤峰县在逃避峡处由于持续降雨而引发了山体滑坡,多位来到这里玩耍的游人因此被困,而截止至八月六日,根据湖北应急管理厅的通知,最后一位失联人尸体也已发现,此次山体滑坡事件共导致了逃避峡处十三名游人遇难,另有六十一名被困人士获救。二零一四年,大量游人在中国上海市外滩广场处进行的欢庆活动,却因为群众过度聚集,而造成发生了巨大的踩踏事故,此次事件共造成了三十六人遇难,49人重伤。这些案例表明,如若不加强安全管控,极易发生踩踏事故。实际上,旅游目的地接待超载所引起的问题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命题。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技术措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景区事故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而缺乏了高效预防措施和在事故后应急处理的预防措施则很可能无法对事故进行高效的监测,甚至无法遏制事故发生。但是,有别于中国市场经济以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基础防控设施更新却比较缓慢。景区管理在设计阶段只是套用相关规范,并未对景区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若游客激增的情况下,景区内的基本设施以及管理都将出现混乱等问题。1.1.2研究意义本文不局限于从旅游角度对风险进行研究的传统研究。本文通过对旅游景点安全风险的认识,了解影响景区安全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景区安全的因素制定了风险管理评估体系,丰富了有关旅游风险的理论知识。1.2研究现状1.2.1国外旅游风险的研究(一)风险理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旅游风险问题,自此旅游风险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Faulkner曾在研究旅游风险时,通过了混沌系统理论对造成旅游风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ChungHungTsai等人也分别运用了层次分析、主观评定概率等方法对旅游风险进行了评估。还有许多关于学者对旅游风险问题的危机处理、旅游危机营销、旅游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游客在外出旅游时,会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有着大量的接触,所以会存在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譬如: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意外事故等。这些旅游风险都会给旅游客造成经济或人身安全等方面的伤害。早在1974年世界旅游协会就针对旅游危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能源是影响旅游危机的最主要因素。后来至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旅游风险问题。Pizam曾针对旅游犯罪、旅游安全等问题,出版了有关书籍。1995、1997年分别在瑞典和克罗地亚召开了关于旅游风险的研究会议。在对国外旅游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后,得知国外旅游风险主要受到恐怖袭击、政治动荡、犯罪、战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有一些旅游景区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想要减少旅游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就必须选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其中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评估,涉及范围众多,且评估过程也比较繁琐。由于GIS技术、多源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使自然灾害也以全新的方式出现,譬如:全新的空间分布、可视化的专题图等。目前在自然风险评估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GIS技术,该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同时也意识到自然风险中存在的分布差异化。国外在对自然灾害中的风险进行评估时,主要使用了数理统计法、历史灾情法、情景风险评估法以及指标风险评估法等。从以上研究发现,国外学者虽然对于灾害的风险评估问题研究较多,但研究角度都较为单一,主要围绕灾种、风险指标等方面展开研究。而针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方面的旅游安全问题的研究尚少,并且大多数都是静态评估为主。旅游安全国外大多数对于旅游安全的研究,主要针对恐怖主义对于旅游业的影响、政治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如何降低旅游危险、犯罪行为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所有影响旅游业安全因素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针对旅游安全事件中的一些偶发事件进行了研究,譬如:食物中毒事件、意外交通事故、犯罪事件以及酒店安全隐患等旅游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旅游安全主要是指一些旅游过程中高发且易控制的旅游风险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时涉及到旅游的六大因素。有关学者从游客的角度对旅游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食品安全问题、旅游安全事件处理以及旅游安全培训等方面展开了众多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将为传统的旅游业食品安全提供大量的理论基础。AviadAIsraeli将以色列、华盛顿等地区的旅游景区做为实际的研究对象,针对该景区游客的住宿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景区内饭店如何常态化经营提供了有效策略,为当地景区饭店提供了参考价值。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所有旅游安全通常与旅游媒介、游客以及旅游景区等方面的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当前只有少数研究者针对这些旅游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旅游娱乐安全问题主要是指赌博、社会安全因素、吸毒等一些旅游安全问题。国外许多学者对旅游娱乐安全进行了总结,认为国外对旅游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酒吧暴力事件、交通意外、毒品、赌博等影响旅游安全的行为。而非传统的旅游风险主要是指一些在旅游途中发生概率低,且不易控制的旅游风险事件。大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学习和总结以往的旅游风险事件的经验,从而降低旅游风险概率。旅游风险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譬如:社会安全问题、自然环境问题、政治动荡、犯罪事件、战争事故、恐怖主义影响以及经济问题等因素,都会造成旅游风险,并且这些风险无法准确预测,从而对游客造成巨大的损失。1.2.2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一)理论研究成果人民的衣食住行得到保证后,就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旅游业在近几年来得到发展,并保持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旅游中容易出现许多的安全隐患,这一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心。在旅游业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可能来自自然灾害,还有可能是人为的,通过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到,大部分研究旅游业时都是研究旅游安全的风险性,对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我国学者研究的旅游安全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和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不到位、应急救援措施等一些方面,关于风险的研究内容比较少。因此,本文研究在旅游地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因素进行总结,并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全国各地容易发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也使气候的季节性更加显著,使自然灾害发生的范围逐渐扩大。旅游业大都依山傍水,依靠着自然环境而诞生的,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旅游业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灾难,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对旅游灾害的研究并不多,和国外相比,起步比较晚,研究的内容比较少。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发生能源危机,自此国际旅行协会开始对旅游业的风险进行防控措施。世界旅游组织认为,当旅游地发生自然灾害后,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些灾害留下的后遗症会影响旅游者前行的脚步,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刘浩龙等研究了发生自然灾害的因素,以及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旅游地地形、旅游地区的风险防控能力,找出了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八个因素,选取内蒙古的某一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并开始实践实验结果。罗振军等将旅游者、旅游地区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等这些因素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各种旅游地区容易发生的灾害和发生原因。袁红等研究了旅游地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与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总结了旅游地区进行风险防控的措施与不足的地方。赵黎明等研究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通过从旅游者本身、当地的旅游资源、旅游事业的发展来看待该旅游系统薄弱的地方;席建超等从交通路线、社会安全、医疗、酒店、温度、救援、旅游路径这七个方面来评价当地的旅游行业,并找出了具有影响性的14个因素,由此来评价当地旅游业的风险程度。通过这些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在研究旅游行业的安全隐患时,大多数学者都是研究产生安全隐患的原因,带来的破坏性和防范措施,并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旅游地发生的风险大部分是自然灾害带来的,通过人力无法进行控制。而有的学者认为,旅游地发生的风险可以通过人力进行控制,由于旅游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也会产生各种危险。研究在旅游地容易发生的各种风险类型,可以做出针对性的措施。譬如,将风险发生的类型划分为:违法犯罪行为、交通事故、疾病等各种因素;李九全等相关的学者将旅游行业发生的风险类型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产生的,第二类是人为的自然灾害,第三类是人为的社会灾害;董鸿安等将旅游行业的风险类型划分为自然灾害带来的、社会动乱带来的、恐怖袭击带来的、旅游事故等各种类型,并且将旅游地发生的风险按照时间进行详细的阐述,从风险孕育的阶段到风险爆发的阶段,再到风险后的恢复阶段,详细分析每一阶段的风险内容,并做出各种防范模型。我国学者在研究旅游安全风险理论上涉足的比较少,没有系统的安全理论框架。有部分学者采用AHP的方式来分析威胁旅游行业的因素,记录出所有威胁旅游安全的因素。并且采用ArcMS的管理技术,在风险还未发生时就进行防范,当风险发生后,还有套系统的评价理论。陆燕春的观点是需要联合社会上各种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使旅游行业更加规范。游客来到此地旅游之前,心中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来到实地后,肯定会与心中想象的有所偏差,游客会在这个过程中感知风险。有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旅游感知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安全防范措施。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研究历史,研究国内旅游业的安全性,从风险的起源,到孕育到爆发,再到防控,各个阶段都有详细的管理方式。旅游地发生自然灾害后,也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譬如,2003年的SARS事件,那一年的旅游业发展的不景气,人民没有较多的经济实力去支撑旅游爱好,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也对当地甚至全国的旅游业带来了冲击。这些自然灾害没有任何预兆就发生了,并且带来的危害都是毁灭性的,事后,国家与人民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经济实力和建设社会公共设施。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学习以往的经验教训,作出合理的防控风险手段,还应多学习国外的风险防控手段,从国外的各大自然灾害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要及时对旅游地的风险进行预警,要有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保障各旅游者的生命安全。(二)旅游安全问题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了从周一到周五工作,周六周日休息的工作制度,这种制度使人们在休息日想要得到身心上的放松,人们可以通过旅游来缓解工作压力。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迅猛,每个地区的旅游人数也逐渐增多,因此带来了许多问题。发生在全国旅游地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政府需要重视到旅游安全问题。保证每个旅游景区的安全性,才能促使该地的旅游业正常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以往的旅游安全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伴随着更多旅游事故的发生,旅游安全这一词语有了更多的定义,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如今的旅游安全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衣食住行的安全。只有保障旅游过程的安全,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在1990年2月20日,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旅游安全管理的各种方法,通过法律来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在2016年九月份的时候,国家旅游局又颁布了各种关于旅游的法律法规,并且从颁布之日开始实施执行。通过研究以往的旅游资料可以发现,我国研究旅游安全的范围比较小,考虑到的风险因素比较少,大多数都是提出的理论,很少落实在实践行动中。因此,国家旅游局需要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完善,解决在旅游行业存在的各种问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衣食住行都需要进行交易,需要和许多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想要从这些方面来进行风险防控是非常困难的。旅游者在解决衣食住行的需求时都可能出现风险,都会威胁生命健康。安全划分为生命安全、资金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六个方面的安全威胁,在吃饭时,需要考虑到食物是否卫生;在坐车时,需要考虑到行驶路线是否安全;在住宿时,需要考虑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在观光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是否会出现打架斗殴的行为;在买东西的时候要考虑到是否会出现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在休息的时候要考虑到使用的设施是否会损坏等等。在研究旅游者的生命安全时,要考虑到两种威胁,一种是自己缺乏安全保护意识而带来的危险,另一种是由他人或者是自然环境带来的危险。当旅游地发生自然灾害后,对每一个游客来说,都会带来不同的心里阴影,为了恢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中心需要定期对旅游地进行风险筛查。对旅游业来说,不仅是影响了旅游者的心里,还会对整个旅游行业带来阻碍的影响。譬如在1994年3月的时候,在浙江省内的旅游中心千岛湖,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害后,共有300多个旅游中心被游客退票退钱,严重阻碍了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形象。因此,要做好旅游业的安全防控,使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门管理好当地的旅游事业,排查各种容易发生风险的自然地区,加强各个旅游景点的安全管理,使旅游行业更加安全、规范。旅游地容易发生的风险类型有: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是最容易威胁游客的生命安全的,还将毁坏旅游地的公共设施,使旅游行业需要巨大的经济成本来恢复正常的运营能力。第二种是犯罪活动,旅游地的一大特征就是人员密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会在这里相遇,其中也会有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会趁乱做一些违法犯罪活动,譬如贩卖毒品、聚众赌博等,由于人流量巨大,使旅游中心的管理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防控与监控。(3)疾病。参与旅游活动的个体各自的身体状况不同,在游玩过程中,很容易因为长时间的舟车劳顿而引起身体不适。(4)交通出行。对于旅行者而言,外出游玩是一件能够让身心都得到放松的事情,但在乘坐交通工具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各种问题的出现而导致危险发生(5)其他无可避免的安全事故。1.2.3文献述评外国相关学者在对旅游安全进行研究时,其关注重点大多数集中在理论研究与结构体系建立上,而我国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数集中在型研究与分析上,关于定量研究的相关资料较少,并且国内与国外学者在对旅游安全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时,所形成的意识与观念也并不一致。在三产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旅游行业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各行各业关心的重点。分析以往旅游安全事件发生的因素,从中找寻一定的规律用于后期防范,这种事后防范的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安全事件的发生。故在后期研究中,学者们开始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关注点从事后转移到事件发生之前的防工作中。在这一时期,学者所研究的关注点始终围绕着行业安全风险这一问题,例如各种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犯罪分子的出现等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出来的各种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缺乏多元性,得到的数值结果较为单一,无法实现动态评价。本文旨在于突破这种局限性,借助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作为此次研究的理论前提,使用动态贝叶斯网络作为主要研究方式,搭建能够对安全风险进行动态管理的研究模型,并完成相关体系的建立。1.3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研究内容本文在研究中深度剖析以往各个景区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在对其相关安全管理理论做到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寻找造成安全事故出现的原因,以4M要素作为主要研究点,将管理、环境、物的、人的因素纳入到研究中。并在搭建景区风险因素表体系的过程中结合模糊数学法与层次分析法两种方式,对其研究内容加一完善,为后期其他景区的安全事故管理提供有力经验。1.3.2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参看图1-1。1-1技术路线图2相关概念及理论2.1景区2.1.1景区概念景区是观光旅游活动的主要载体,其概念相对地比较简单,它主要是指能够给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及相应配套服务的设施、地点和范围的总和。在国外的研究中,景区这一概念往往用"旅游目的地"来替代。同时,由于游览景点通常围绕着特定核心游览服务构成,是具备了确定的区域范围和相互统一的经营组织。所以,在其内容方面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游览景点必须是具有明显的边界的场所;第二,景点内拥有相对齐全的游览服务设施,并能够为旅游者供给比较完善的游览服务设施;第三,景点内所供给的服务项目大多以休息度假旅游、保健疗养等居多,体现了天然原始生态与人文科学发展理念;第四条,旅游景区要具备统一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以确保正常进行各项业务;第五,旅游景区要具有良好的环境可进入性[29]。2.1.2景区的分类从人类天然景点与人为建造景区的角度出发,可分为以人类自然为首的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主题公园、各国地质公园和以提供休闲娱乐为主的动物园、游乐园、主题公园两大类[31]。国家将旅游景区分为以下几类:(1)文化古迹类历史人文遗迹型旅游景点主要以古代时即开始出现,但未因时代原因消逝,现今依然存在的典型遗迹,具备相当的人文价值或史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为主的景点。历史人文遗迹类景点,是人类学习历史、认识历史和教化当代人的良好地点。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万里长城、北京市天坛建筑、圆明园、云岗石窟、中国沈阳故宫博物院、莫高窟等世界各地文化的重要地点。(2)风景名胜类风景名胜类旅游景点是指拥有特殊的景观、景色和名胜古迹,同时又包含有特殊的人文传统的景点。风景景观也是人们娱乐、学习、释放情绪的好去处。如:北岳恒山、桐柏峰、云台峰、鸡公峰、青城山、峨嵋峰、崂山、棋盘山、荔波樟江风景名胜景点、花萼峰国立自然保护区等。(3)自然风光类天然景观系列景点是以地方特色、秀丽的自然环境为主,当地导游人员精心打造而成的景点。适宜于娱乐、疗养等。包括有名的天然景观景点如:桂林、九寨、黎川、大同土林、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4)红色旅游类红色文化旅游,是将中国红色历史风景与绿化自然生态景观结合一起,将变革传统文化教育和带动中国红色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出来的一个新兴的文化主题旅游形态。由此形成的红色文化旅游专线和经典景点,如万源战史陈列室、鱼泉山风景区等既能够游览欣赏历史,又能够理解人类革命斗争历程,提高对革命斗争认识,学会革命精神,培育崭新的时代精神,从而将之作为一项重要文化产业。2.2风险概念UNDHA表示,危险是指在既定的范围和参考时间内因为特定的隐患,所导致的预期损失(生命、人员伤亡、财物损坏和经济停滞)。加拿大标准协会在《职业安全健康隐患识别、消除及风险评价、控制》(CSAZ1002)中给出的定义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的组合。日本工业准则公司JISQ,把工业风险界定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后果的组合,即事件的出现的几率及组合性等。另外,国内外学者针对风险的定义也展开了大量研究。如Knight等认为风险是可以衡量的风险,Zuckerman等认为风险是可以评估负面后果的风险,Schwing和Albers等认为风险是对事件负面影响的概率和量级/度的总体评估,Sayers,Gouldby,新加坡物流管理学院,以及Meadowcroft&Hall等则认为风险是指特定事故出现的概率与事故出现时所产生的效果的综合,Schneiderbauer&Ehrlich等认为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个风险事件对正处于危机或风险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产生了不利影响或预期风险的可能性等[32]。“风险”(Risk),按照《风险管理用语》(GB23694-2013)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危害",亦即事情出现的后果与事情进行的可能性。对于企业经营风险一词,19世纪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名著中曾进行初步界定,指出经营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副产品,但该定义使用有一定的局限。一九零一年美国学家威雷特提出了较为精确的经营风险概念,提出了风险是对于人类所无法预料且不愿意看到的真实事件的客观表现[31]。其写的含义包含以下两种:首先,风险事件有着极高的不确定性,而风险事故产生的最基本和核心原因就是不确定性;第二,危险有客观性,而不是以人的意愿为转化,人类虽然可以规避、管理和转移风险,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险。风险是风险分析的关键,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或随机的损失"。公司危险性管理体系,是指对不确定性所实行的以公司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管理等职责为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管理活动流程。是指个人、家庭或团体(公司或单位)对可能发生的经营作出风险认识、风险估计和危险性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司经营作出合理的调控,以妥善处理公司经营所带来的结果与损失公司危险性管理体系成为一个专业课程的形成是在20世纪60时代中期以后,在中国保险行业地位开始上升的理论,但学术界一般相信公司危险性管理体系已不再是一门方法、技能或一种管理流程,而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科学。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主张企业风险的主要对象是公司经营风险,而企业风险的主体也可能是一个团体和个人,而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则是以最少的成本,得到公司最高的安全保护。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在金融,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我们都能够看到企业风险理论的身影。在我国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中,风险管理理论在其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对大型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管理时,这一理论所展现出来的优势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2.3景区风险的概念在对景区旅游安全进行管理的不是其所包含的安全风险,指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出现后造成的各种严重后果与损失。但对于旅游安全风险来说,他与游客的其实利益有着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与因素多样且不确定,指以游览和有关娱乐为主体活动的主要设施所在的景区场所发生的潜在事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4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常见的评估方法为定量与定性评估法,以及二者结合的评估方法。2.4.1定性评估方法(1)风险矩阵法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将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相对地定性分为若干级,风险矩阵法从危机出现的概率和可能导致的风险水平二层面加以综合判断,评估风险因子的风险等级。依照风险出现的频率,我们可以使用字母a~e对其进行表达,a表示出现的几率极高,e表示不可能发生这类风险。在对交通事故伤亡等级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我们使用A~E对其进行表达,A代表灾难性的结果,E代表交通事故结果可省略或不计,而随着A~E代表交通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越来越低。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适用性较强,操作作为便捷,但不足之处在与其呈现出来的客观性较强,缺乏主观性。(2)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则,亦称为专家调查法则,于一九四六年由美国兰德集团创始采用。该方式通常是由公司内部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市场预测组织,里面包含了一些专家学者和公司预测组织者,并根据规定的程序,背靠背地征求专家们对未来市场发展的看法和判断,而后再做出预测的方式。这种方式究其根本,实则是反馈匿名函询法中的一种。整个操作流程为,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交由专家进行分析,在得到专家给出的意见之后,再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随后将整理出来的资料再次交由专家进行审核归纳,待所有专家意见统一之后,采用统一方案。若意见一直不能统一,则一直重复上述流程。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德尔菲法的意见收集方式是在经过多次轮番交流之后所得到的结果。他与专家预测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例如在反馈线上,数据统计收集上以及匿名性姓上。2.4.2定量评估方法(1)层析分析法(AHP)在上世纪70年代T.L.Saaty将AHP方法提出,他是结合了定性与定量两种分析方式的优势后所得出来的决策分析方法。在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模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AHP借助层次划分与因素分类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其出来的计算结果与真实更为接近,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决策指引。AHP法就是将问题进行层次化处理,按问题性质和总目标将此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分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与总目标相比,对各个权值的优劣次序进行排列。层析分析法是一个将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和主观判断进行标准化、数量化的方法,能够使许多不确定因素得以极大程度减少,不但改善了分析和计量的工作,同时有利于企业管理者保证了其思维活动过程与决定过程之间原则的统一性。针对一些无法全部量化解决的复杂的管理问题,通常可以得出比较满意的决策结论。(2)熵权法熵权法。使用信息论所运用到的基本原理,对其加以解释说明,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信息对有序程序对其进行度量,熵则是在无序程度上对其加以度量;再对某项主要的算程度进行衡量到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信息熵值达到衡量目的,得到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项数值会对其综合评分产生的干扰(即权重)就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值全部相等,这表明该项指标并不会对综合评价带来严重的影响。故可以使用信息熵求出各个数据当前的权重。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通过对消息论基础的阐述,信息是体系秩序深度的一种度量,熵则是体系紊乱深度的另一种度量;按照信息熵的概念,我们可以针对某一指数,用熵值来确定一个指数的离散度,其数据熵值越小,指数的离散度就越大,该指数对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即权重)也越大,一旦与某一指数的值完全相等,则该指数就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就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熵值这种方法,测算出不同指数的权重,为各指数的综合评分奠定了基础。2.4.3半定量评估方法(1)LEC评价法LEC评价法,是由美国联邦安全研究专家K.J.格雷厄姆和K.F.金尼建议,用来评价作业人员在具备潜在风险条件中工作时的可能性、危害。该方案用与信息系统危险性影响严重程度相关的三项主要影响指数值的乘积公式,来评估信息系统操作人员伤亡危险性影响严重程度,这三项主要影响依次为:L(事件出现的可行性)、e(操作员工裸露于危险性自然环境条件中的严重影响程度)和C(万一出现事件或许会导致的结果)。给三个因素的不同程度各自设定了不同程度的得分,然后再以上述三项得分的积D值对当前作业过程中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公式为D=LEC。通过得到的结果对当前的危险等级进行判断。(2)专家打分法专家评分法是指通过采用匿名方法征求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对专家建议加以计算、加工、分类与整合,通过真实地结合大多数专家学者经历和主观思维评判,对一些无法通过科学技术方式完成量化评估的重要因素作出合理评价,再通过多轮意见征求、反映与协调之后,对债权价格与利益可实现情况作出评估的过程方法。

3景区安全风险评估方法3.1国内景区旅游安全典型事故案例根据什刹海景区兼具陆上观光和水上娱乐的特点,下面主要从船舶碰撞、船舶倾覆、触电伤害、人员踩踏等方面收集相关事故案例。3.1.1杭州千岛湖船艇碰撞事故事故经过:2009年5月28日11时左右,杭州千岛湖景区船舶码头杭州千岛湖恒通游船艇有限公司所属小艇(浙淳安艇054号)搭载有七名游客的从千岛湖出发驶往中心湖区的三谭岛,十分钟后杭州千岛湖神州游船艇有限公司所属的大艇(浙淳安艇131号)载客十名游客从杭州千岛湖景区船舶码头驶往中心湖区的猴岛,约11点07分两艇在中心湖区东溪口附近水域发生碰撞,导致一死三伤的生产安全事故。事故分析:杭州千岛湖神州游船艇有限公司所属的大艇(浙淳安艇131号)在未取得杭州千岛湖恒通游船艇有限公司所属小艇(浙淳安艇054号)同意的情况下追越直接造成了此次事故的发生,而造成本次事故的两艘艇都存在着“疏忽缭望”的主观过错。同时,事故也暴露出了景区内两家不同游艇企业在同一海域内进行船舶经营行为时缺乏有效的监管主体(如景区管理方)对其进行监督管理,而且两家企业间未能签订相关安全管理协议来约定各自安全职责。3.1.2河南省开封市万岁山景区游客触电事故事故经过:2016年8月3日中午12时左右,河南省开封市万岁山景区北主路临九龙瀑景观区一侧造水景观蓄水池发生漏电,一名游客途径景观池周边手探进水里准备撩水玩,瞬间遭受电击瘫倒在水池中。另外两名游客见状上前营救,也都被电击导致落水,最终三人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救治无效后死亡。事故分析:游客触及带电的景观蓄水池是造成触电事故的直接原因。而景区对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不到位,导致蓄水池内用电设备漏电,且漏电后未触发漏电保护装置致使蓄水池的漏电状态长时间存在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此次事故反映了景区在日常的设施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在日常检查的过程中对于水电方面的检查不够细致,针对景区景观池的用电设施未安装配套的漏电保护装置,进而引发事故。此外,也反应出游客应急救援知识缺乏,安全意识缺失等问题。3.1.3事故案例启示通过发生的船艇碰撞、船舶倾覆、人员触电、人员踩踏等事故案例分析,对什刹海景区的安全事故预防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一是景区各相关管理者要树立事前预防的安全管理理念,要将安全管理前置化,提前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分析。景区要确保能将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并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制定与社会体系相衔接的应急救援预案。同时与社会各方形成联动机制,加强各项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社会整体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能力。二是应当从基层着手,加强“企业一部门一人员”三级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需要加强船舶驾驶员、船务现场调度员以及设施设备操作员等一线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有效管理,要坚决杜绝违章操作、超标准航行等违规行为的发生。此外还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安全素质,从而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对游客进行劝导服务,使得游客和管理者3.2景区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发生在景区内的安全事类型约为8种:即毫无征兆的突发事件、自然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游玩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游客自身疾病发作、食品安全事件、治安管理事件、游乐设备故障事件、山林迷路。造成上述事故的各种因素,可概括为人本身的因素、物质、管理、环境四方面的影响。依照景区各自特色的差异,分析上述4种因素对景区安全带来的主要影响。3.2.1人的因素选取因素为人的密度和年龄构成。以人群拥挤为例,人群拥挤的主要指标就是人群密度,根据专家研究,人群密度一旦超过4人/m2,人群流动就会接近停滞。而一旦发生踩踏事故,最容易受伤的往往是活动能力不强的老人与小孩。而人的心理等因素,由于无法较为方便的统计与计算,故不选取心理因素等不容易量化的因素。3.2.2物的因素选取因素为:防护围栏,疏散指示牌,监控系统,景区交通情况。防护围栏主要用来划分游览区与非游览区,疏散指示牌指明发生危险应向哪边疏散。监控系统是指基于监控、广播、照明等一体的设备;景区交通情况代表景区可能发生车辆伤害,包括观光车等的综合性指标。3.2.3环境因素选取因素为:天气情况和特殊地形地貌。雨雪天气可能导致路面打滑从而提高了景区的风险,特殊地形地貌包括岩石、森林、湖泊、陡峭山坡等可能导致人员大量伤亡的地形地貌。这种特殊地形地貌一般表现为发生概率低,但死亡率高。其次卫生条件等因素,由于国家监管,以疫情为例,在疫情严重地区,为了防止传染,景区一般在这时处于关闭状态,故可不考虑该类因素。3.2.4管理因素选取因素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知识训练、事故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制度应包含明确的安全职责、资格准入制度等一系列指标。安全教育培训是指安全疏散或指挥人员的教育培训,国家明确要求事业单位人员每年培训时间不得小于90小时或12天。3.3风险因素指标体系构建3.3.1风险因素指标选取选取因素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知识训练、事故预案。安全管理制度应包含明确的安全职责、资格准入制度等一系列指标。根据可操作性等原则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3-1,具体指标体系如表3-1.图3-1层次结构模型表3-1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景区安全风险的整体评价人为因素B1密度B11人的年龄构成B12物的因素B2景区交通B21防护围栏B22疏散指示牌B23监控设备B24环境因素B3天气情况B31特殊地质条件B32管理因素B4安全管理体系B41安全教育培训B42应急预案B433.3.2指标量化取值标准的确定基于上文中关于景区安全风险影响因子的研究,和初步认定的危险因子引起事件的程度研究,并结合景区消防规范等,确定的评价标准如表3-2~3-5。(1)人的因素B1评价标准:表3-2人的因素B1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依据评价分值备注0~33~77~10人的密度B11国家对人群密度的规定<0.40.4~0.5>0.5基于景区最大承载力核定导则年龄构成B12成年人占各阶段人群比例>8565~85<65(2)物的因素B2表3-3物的因素B2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依据评价分值备注0~33~77~10景区交通B21车辆种类无车辆非机动车机动车不同种车辆对风险的影响不同防护围栏B22防护围栏损坏程度防护围栏无损坏防护围栏部分有损无防护围栏疏散指示牌B23指示牌数量>21~20~1每条街道的疏散指示牌数量监控设备B24监控设备覆盖率70~10030~700~30一般监控设备覆盖半径为50m(3)环境因素B3表3-4环境因素B3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依据评价分值备注0~33~77~10天气情况B31恶劣天气占比<2020~40>40下雪、下雨等天气在一年中的天数特殊地质条件B32特殊地质条件占景区总面积百分比0~0.3330.333~0.6670.667~1(4)管理因素B4表3-5管理因素B4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依据评价分值备注0~33~77~10安全管理体系B41管理体系完善度70~10030~700~30安全教育培训B42每年度安全培训时间>90h50~90h0~50基于人员培训规定应急预案B43完备的应急预案完备应急预案准备不充分无应急预案3.3.3确定各风险因素指标的权重(1)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本层次所有因素中相对上层次某一因素的重要程度,相互对比的系数的量化反映。借助1-9的标度法确定出这一矩阵中的aij元素。各个数值所对应的标准化含义参看表6。表3-6判断矩阵标度各个数值的具体含义标度含义1表明ai与aj进行比较之后,两者同样重要3表明ai与aj进行比较之后,较为重要5表明ai与aj进行比较之后,前者十分重要7表明ai与aj进行比较之后,前者超级重要9表明ai与aj进行比较之后,前者处于核心重要地位2、4、6、8为以上邻近判定的数据中间取值标度1~9的倒数假如i与j因素所得到的重要性数值为aij,即表明,j与i两者在重要性上的数值比可使用aji=1/aij表示假定以M表示某一层目标ai,aj(i,j=1,2,...n)为目标M影响的下一级的指数,比较这n个因素对目标M的影响。以M为准则,根据ai,aj相对于目标M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赋予相应的权重,aij表示ai与aj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之比,最后构造出判断矩阵A(aij),得到的公式参看3.1:(3.1)(2)求取权重向量的数值找到矩阵中的数值A,首先确定出最高特性λmax所相应的特性矢量w,然后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即为权重。权重公式的计算,一般有:和法、方根法、特征根法等。由于这三种方法计算出的权重值差别较小,故我们使用计算较为简单的和法完成权重公式数值结果的求取,具体公式可参看3.2~3.5依照A×w=λmax×w(3.2)1.将判断矩阵A中所对应的每列平均值求出,计算方式为Si=∑aij(i=1,2,...n,j=1)2.求取权重度数值wi=Si/n3.求取判断矩阵所对应的最大特征值λmax(3.3)(3)一致性检验基于一致性原则,根据检测数据确定矩阵A所求出的加权关系wi是否合理。首先求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数CI,CI值越小,越接近于零,就认为判别矩阵的权重系数可靠程度就越高。再计算一致性比CR,当CR<0.1时,就认为权重分配得比较合理,判别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3.4)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程度指标RI表3-7随机一致性RI标准值n123456789101112RI000.520.891.121.241.361.411.461.491.521.54计算一致性比例CR=CI/RI(3.5)当CR<0.1时,视为该判定计算矩阵已达到标准,否则就要对判定计算矩阵的各元素取值做相应调整,并再次对CR值进行计算,直到判定计算矩阵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即可。(4)权重计算根据专家询问和安全工程专业人员问询,得出各级指标权重Wi表3-8一级指标权重计算景区风险评估B人的因素B1物的因素B2环境因素B3管理因素B4权重度w人的因素B1111/30.20.1070物的因素B2110.51/30.1343环境因素B33210.50.2731管理因素B453210.4855通过计算得出λ=4.064792177,CI=0.021597392,RI=0.89,CR=0.024266733<0.1满足一致性要求。表3.9为B1的各个因素人群B1密度B11年龄B12权重数值wB11130.75B121/310.25通过计算得出λ=2,CI= 0,RI=0,CR=0满足一致性要求。表3-10物的因素B2物的因素车辆种类护栏指示牌监控权重w车辆种类121/20.50.1765护栏1/210.21/40.0849指示牌2510.50.3182监控24210.4205通过计算得出λ=4.174875006,CI=0.058291669,RI=0.89,CR=0.065496257<0.1满足一致性要求。表3-11环境因素B3环境因素B3天气情况B21特殊地质条件w天气情况B2110.50.333333333特殊地质条件210.666666667通过计算得出λ= 2,CI=0,RI=0,CR=0满足一致性要求。表3-12管理因素B4管理因素安全管理体系B41安全教育培训B42应急预案B43w安全管理体系B4110.51/30.163780664安全教育培训B42210.50.297258297应急预案B433210.538961039通过计算得出λ=3.009208667,CI= 0.004604333,RI= 0.52,CR=0.008854487<0.1满足一致性要求。3.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景区风险评价模型构建模型3.4.1确定因素集依据3.1.2节建立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景区的风险评估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一级评价集合:B={B1,B2,B3,B4}二级评价集合:B1={B11,B12};B2={B21,B22,B23,B24};B3={B31,B32};B4={B41,B42,B43}3.4.2确定评价级评评价集,是将可以获得的所有风险评价结果所构成的集合,一般是风险级别的表示,本文用V表示。本文在景区风险的综合评估中,结合实际状况,把景区风险状况分成了三级,V={V1,V2,V3},风险值见表3-13。表3-13景区风险的级别风险级别当前状态风险数值一级较低0~3二级中等3~7三级较高7~103.4.3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在使用的模糊关系综合评价法之前,我们需要现将模糊关系矩阵R的数值求出,即集合评判矩阵,公式3.6。其中ri代表了第i个评级指标以及隶属于第j类的标准值,共计K个等级。本文将风险等级分为三级,对应于本文建立的评级集:K=3。(3.6)而在该矩阵中,用到的各个元素也是依据因素所对应的隶属度而得到的。隶属度表示风险评估因素集B与危险等级V之间的模糊关系,其中模糊评价矩阵R中的rij表示B中因素Bij对应V中等级Vij的隶属关系,即因素B相对于评价V等级的影响程度。隶属度取值在0到1之间,最后得到的数值越接近1,就代表隶属度越高,也就是可能性更高。隶属度通常采用归属函数表示,选择最合适的归属函数是运用模糊度综合方法定量分析模糊化问题的核心。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参数,通常情况下可分为三角分布函数、正态分布函数等多种。鉴于三角分布的函数形式简洁,运算方便,而且与其它比较复杂的隶属函数运算的结果差别也不大。所以,本文主要是通过三角隶属函数判断指标隶属程度。根据评价指数分值,通过对三角形函数的解析式运算便可得出的各评价指数对各级别的归属程度,并进而定义评分矩阵R。各等级隶属函数的解析工式如下:(3.7)(3.8)(3.9)式中:函数公式y1表示评价指数隶属于"低风险"的隶属函数;函数公式y2表示评价指数隶属于“中风险”的隶属函数;函数公式y3表示评价指数隶属于“高风险”的隶属函数。3.4.4一级综合评判通过求取不同指标隶属度的数值,得出如下矩阵:(3.10)使用前节层次分析法计,将权重度Wi的数值求出,随后利用公式计算的方式再将Bi所对应的Ci数值求出。Ci=Wi·Ri(3.11)3.5.5二级综合评判借助一级模型的使用,评价之前得到的4个子集中的所有子集。紧接着将Bi引入其中作为元素值,进而得到该数值对应的单因素评价矩阵,完成二级综合评判。(3.12)经过二级综合评判后,最终得到了模糊综合评价隶属度向量C。3.5评价结果的处理3.5.1最大隶属度法一般而言,最大隶属度法的选择一般为测评得到的C结果中最大评判指标对应的危险等级V中的危险程度,该危险等级即为最终评判等级。这种方式能够简单快捷的将评价等级求出,假如评判向量中选择的最大数值鱼第二大分量之间较为接近,则根据最大隶属度法所求的数值结果在使用时,就会过于生硬。整体来说,借助最大隶属度法对得到的评价结果进行处理,虽然整个处理过程较为便捷,但是评价得到的数值精准度还有待提升。在计算中只对最大评判指标的贡献做了关注,忽略了其它指标所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评价各级指标的结果。这种技术能够很简便迅速地判断评价等级,不过当评价中的大最分量和第二大分量差别不明显时,根据最大隶属度法得出的判断结论就会变得比较牵强。一般说,采用最大隶属度法处理评估结果相对简便,但评估的准确性较低,仅顾及到最大评判因素的作用,对其他因素产生的影响没有甲加以重视,无法对研究对象做综合评估。3.5.2加权平均法在第一和第二得分差异不大时最好使用此法。以评判结果中C对应的各因子作为权重指标使用,完成对B因子的加权平衡处理,可以得出评判结果的具体得分。加权平均法能获得准确的评估值,比较直观的表现了每个评价指数的作用,评判结论比较科学准确,评价结果比较好。3.5.3结果分析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及安全风险分级控制原理,建议什刹海基于风险等级大小制定相应风险管控措施,确保风险防范与处置措施的科学高效,合理有效地分配与利用预防、应急资源。从安全技术、防护设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方面增加策略,不断建立并完善以“当量控制”为原则的风险管控责任和措施,包括:将旅游景涉及的各方面风险因素分类别、分等级、分专业进行合理管理,逐级建立并落实景区现场和员工岗位的风险控制管理责任;通过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有效隔离危险源、完善安全设施设备、设置景区监控设施等措施,实现对风险因素的回避、降低和动态监测;利用重点监控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尤其对于可能引发较高风险等级或存在重大风险的高风险区域以及人员密集区域实施重点安全监控;对于风险的变动情况实施动态评估分析、进而调整风险预警等级以及对应的风险管控策略,确保风险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4实证分析——以什刹海景区为例4.1景区情况介绍什刹海,为首都市重点史学人文游览风景名胜区、首都市重点史学艺术思想文化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央市城区西城区。海域建筑面积33.6万多平方米,是首都市内城唯一一处拥有如此广阔海域建筑面积的对外开放型旅游景区,同时还是北京城内建筑面积最高、景观保护最完善的一处史学艺术文化街区,在中国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具有特殊的史学艺术文化地位。在二零零零年批准的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