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3821-2020公路养护工程排水沥青路面技术规范_第1页
DB32T3821-2020公路养护工程排水沥青路面技术规范_第2页
DB32T3821-2020公路养护工程排水沥青路面技术规范_第3页
DB32T3821-2020公路养护工程排水沥青路面技术规范_第4页
DB32T3821-2020公路养护工程排水沥青路面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80

P66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821—2020

公路养护工程排水沥青路面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PorousAsphaltPavementforHighwayMaintenance

Engineering

2020-07-14发布2020-08-14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3821—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技术有限公司、交

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赞平,曹东伟,徐海虹,江瑞龄,茅荃,李明亮,赵明方,范勇军,

李洪刚,平树江,周金强,朱新春,宋江春,许斌,王景荣,陆海珠,郑俊秋,李俊,刘帆,

卢传忠,杨振海,段宝东,朱连照,符适。

IV

DB32/T3821—2020

公路养护工程排水沥青路面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养护工程排水沥青路面面层的设计、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施工质量控

制与检查和交工检查与验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程排水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82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JTGE2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F2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H30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JTG345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5142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5210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542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

JTG/T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T860.2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第2部分:高黏度添加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

3.1

排水沥青路面porousasphaltpavement

表面层为压实后空隙率18%以上的排水沥青层(porousasphaltcourse,PAC)、路表水可渗

入排水沥青层并横向排出的路面类型。

5

DB32/T3821—2020

3.2

排水沥青混合料porousasphaltmixture(PA)

压实后空隙率在18%以上,能够在混合料内部形成排水通道的沥青混合料,它是一种以粗

集料按照嵌挤机理形成的具有骨架-空隙结构的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3.3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two-layerporousasphaltpavement

排水沥青层由上、下两层排水沥青混合料铺筑而成的路面,通常上层相比下层厚度较薄,

公称最大粒径较小。

3.4

高黏度添加剂highviscosityadditive(HVA)

以高分子聚合物为主要成分,为提高沥青绝对黏度、增强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结性能为目

的,经过一定工艺合成并制备成为均匀颗粒状的改性材料。

3.5

高黏度改性沥青highviscositymodifiedasphalt(HVMA)

通过掺加高分子材料制备,具有较高动力黏度,满足排水沥青混合料强度、抗飞散、抗水

损害等性能要求的改性沥青。

3.6

玄武岩光斑现象Sonnenbrandofbasalt

反映玄武岩在自然条件作用下的风化、变质状况。其表象为长时间高温加热后,石料表面

出现斑点和裂纹,进一步变化会产生表层石料剥落,严重时会出现较大的裂纹和骨料断裂。也

称作光照剥离现象。

3.7

渗水系数permeabilitycoefficient

在规定的初始水头压力下,单位时间内渗入排水沥青路面规定面积的水的体积,以ml/min

计。

3.8

渗透系数permeationcoefficient

在常水头压力下,单位时间内透过规定面积的水流的速度,以cm/s计。

4设计

6

DB32/T3821—2020

4.1一般规定

4.1.1排水沥青路面适用于年平均降雨量大于600mm的地区,以及对路面排水或降低噪声有

特殊需求的高速公路、控制出入条件好的其他等级公路。

4.1.2排水沥青路面可用于公路沥青路面预防养护和修复养护。预防养护和修复养护工程排水

沥青路面连续长度不宜低于1km。

4.1.3对于易积水、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或者存在交通噪声污染的路段,可使用排水沥青路

面进行专项养护。专项养护路段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1.4双层排水沥青路面适用于年平均降雨量大于1000mm的地区,或者对降低交通噪声有较

高需求的路段。

4.1.5排水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一般由排水沥青层、防水黏结层和下承层组成。下承层应具有较

强的抗车辙、抗开裂、抗疲劳和抗水损害性能。

4.1.6对于功能性修复工程,可采用直接加铺排水沥青面层或表面层铣刨、回铺排水沥青层的

结构形式。对于结构性修复工程,应在既有路面面层或基层处治后,加铺排水沥青层。

(a)直接加铺排水沥青层(b)铣刨既有路面上面层,回铺排水沥青层

图1功能性修复养护排水沥青路面结构示例

(a)铣刨重铺既有路面上面层,(b)铣刨重铺既有路面中面层,

加铺排水沥青层加铺排水沥青层

图2结构性修复养护排水沥青路面结构示例

4.1.7预防养护宜采用PAC-10罩面或经过试验验证的其它细粒式薄层排水沥青罩面。

4.2既有路面调查

4.2.1依据《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5421)及江苏省相关地方标准、规定开展既

有路面病害调查、状况评估和原因分析,初步判断养护工程类型。

7

DB32/T3821—2020

4.2.2对于结构性修复养护,应在充分进行病害诊断之后,依据《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

(JTG542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142)进行既有路面结构养护对策设计。

可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既有沥青路面性能评价:

整体结构性能:采用弯沉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诊断既有路面整体结构稳定性。当路面弯沉盆

测试指标D20-D60大于22.3μm,且基层无侧限抗压强度小于11MPa时,应进行基层处治设计。

其中,D20为距离弯沉中心点20cm位置处测点的竖向变形量,D60为距离弯沉中心点60cm位

置处测点竖向变形量。

高温性能:采用小型公路路面芯样加速加载(MMLS3)、动态蠕变等试验方法,结合交通

量情况,判断既有路面高温稳定性,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当既有路面不满足对应交通量下的

任意一种评价标准时,应进行沥青面层处治设计,可根据车辙贡献率和变形率计算、汉堡车辙、

多序列动态蠕变试验等方法综合判断处治深度。

表1高温稳定性评价标准

试验方法试验条件评价指标评价标准适应的交通量

6.0mm3~10×106ESAL

加速加载试验65℃浸水,加载10万次后变

5.0mm10~30×106ESAL

(MMLS3)0.7MPa形量

4.0mm≥30×106ESAL

533~10×106ESAL

动态蠕变试验54℃,0.7MPa流变指数19010~30×106ESAL

740≥30×106ESAL

横向裂缝病害及抗开裂性能:采用横缝间距计算、半圆弯曲试验等方法判断既有路面横向

裂缝病害状态及抗开裂性能。当存在以下条件之一时,应进行沥青面层处治设计,可根据裂缝

发生和发展层位设计处治深度:

横向裂缝间距小于20m。计算方法如下:

评价路段长度

横向裂缝间距TCS…………(1)

横缝条数

25℃预切缝半圆弯曲试验的临界应变能小于0.3kJ/m2。

4.2.3对于功能性修复养护,应进行局部病害处治设计。

对网裂、龟裂、重度裂缝、坑槽等病害宜采用铣刨、重铺路面的方案;

对于车辙深度小于8mm的路面,可直接加铺排水沥青面层;对于车辙深度大于8mm的路

面,宜采用铣刨既有路面沥青面层的方式处理,并根据车辙深度确定铣刨深度;

除以上病害之外的路面损坏,应根据《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142)的规定

进行处治。

4.3排水沥青路面面层设计

4.3.1单层排水沥青路面宜采用PAC-13排水沥青层结构,厚度宜为40mm~50mm。

4.3.2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的排水沥青层宜由集料最大粒径较小的上排水层和集料最大粒

径较大的下排水层组成。常用的结构组合形式为PAC-10/PAC-16、PAC-10/PAC-13和

PAC-13/PAC-20。应根据结构组合形式选择路面厚度,上排水层厚度宜为20~40mm,下排水层

厚度宜为35~60mm。

8

DB32/T3821—2020

4.3.3对于预防养护工程,排水沥青层厚度不宜大于25mm。

4.3.4对路面排水性能有特殊需求的路段,可按照附录A进行排水沥青层厚度设计。

4.4防水黏结层

4.4.1在排水沥青层和下承层之间应设置防水黏结层,防水黏结层宜采用热洒改性沥青类材料,

厚度宜为5~10mm。

4.4.2应急车道直接加铺排水沥青面层时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类材料。

4.4.3热洒改性沥青洒布量宜为1.5~2.2kg/m2,并撒布集料粒径为3~5mm或5~10mm的预

裹覆沥青碎石,预裹覆沥青碎石的覆盖率应不低于60%,预裹覆沥青碎石的用油量为0.2%~0.6%。

4.4.4改性乳化沥青类材料的洒布量宜为0.3~0.6kg/m2(以纯沥青计)。

4.5结构验算

4.5.1排水沥青路面结构的材料参数确定、结构验算应依据现行《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

(JTG542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有关规定执行。

4.5.2排水沥青混合料20℃、10Hz的动态模量宜采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E20)T0738“沥青混合料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的方法实测确定,也可参照

3000MPa~6000MPa范围取值。空隙率为设计上限时,动态模量可取下限值;空隙率为设计下限

时,动态模量可取上限值。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泊松比取为0.4。

4.5.3养护工程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应综合考虑交通状况、路面使用性能、养护目标等

因素进行选择,作为路面结构验算的计算参数。设计使用年限应参照《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

规范》(JTG5421)有关规定选用,有特殊要求时可适当调整。

4.6排水设计

4.6.1排水沥青路面的路面排水系统由排水沥青层和边缘排水设施组成。水文与水力计算可参

考现行《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

4.6.2养护工程排水沥青路面边缘排水设施应充分利用现有排水系统。

4.6.3双向六车道以上(含六车道)路面、变坡点和长陡坡路段应按照附录A中A.2.3和A.2.4

的方法验算饱和入渗强度、临界水膜厚度及轮迹带水膜厚度。如果轮迹带水膜厚度大于临界水

膜厚度,应通过增加排水沥青层厚度或采用双层排水路面结构等方式提高排水性能。

4.6.4当采用铣刨重铺、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等结构形式,排水沥青层底面标高低于土路肩表面

标高时,应在应急车道外侧设置纵向导水槽,土路肩设置喇叭状横向汇流口。导水槽及汇流口

深度应与排水沥青层厚度相同。导水槽宽度不宜小于10cm。汇流口间距不宜大于20m,喇叭口

首端宽度宜为75cm,末端宽度宜为20cm。导水槽与汇流口底面、侧壁应进行防水处治。

图3土路肩排水设施示意图4土路肩汇流口

9

DB32/T3821—2020

4.6.5桥面铺筑排水沥青路面,应充分利用现有排水系统。桥头伸缩缝与墙式护栏交接处,可

在高程较低一侧设置横向泄水口。

图5伸缩缝与墙式护栏交接处泄水口

4.6.6桥面与路基段路面或排水沥青层与既有路面交接处因高程过渡设置顺坡段时,应在顺坡

段应急车道外侧设置纵向导水槽,在顺坡段中部及末端土路肩设置喇叭状横向汇流口。喇叭口

尺寸要求与4.6.4相同。

图6顺坡段排水设施示意

4.7标线设计

4.7.1排水沥青路面标线类型可分为点状透水标线、絮状透水标线和普通热熔标线。

4.7.2左侧车行道边缘线可采用热熔标线或者透水标线,其它车道标线宜采用透水标线。

5材料

5.1一般规定

5.1.1路面材料应在经过料源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宜就地取材;开采时应注意环境保护。

10

DB32/T3821—2020

5.1.2排水沥青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应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方可使用。

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5.2沥青

5.2.1排水沥青路面应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高黏度改性沥青应符合表2的技术要求。

表2高黏度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0.1mm≥40T0604

软化点(TR&B),℃≥90T0606

延度(5℃,5cm/min),cm≥30T0605

溶解度,%≥99T0607

布氏黏度(170℃),Pa·s≤3T0625

中等及轻设计交通荷载等级5×104~106

动力黏度(60℃),Pa·sT0620

重设计交通荷载等级及以上2×105~106

黏韧性(25℃)1,N·m≥25T0624

韧性(25℃)1,N·m≥20T0624

弹性恢复(25℃),%≥95T0662

贮存稳定性离析2,48h软化点差,℃≤2.5T0661

闪点,℃≥230T0611

相对密度(25℃)实测记录T0603

RTFOT后残留物3

T0609

质量变化,%≤±1.0

残留针入度比(25℃),%≥65T0604

残留延度(5℃),cm≥20T0605

注1:由于测试方法等问题,目前黏韧性和韧性作为选择性指标进行检测;

注2:本指标仅适用于成品高黏度改性沥青;

注3:老化试验以RTFOT为标准,也可以由TFOT代替。

5.2.2采用高黏度改性添加剂直投法拌制排水沥青混合料时,可采用A级70号沥青、A级90

号沥青或SBS改性沥青I-C级、I-D级作为基质沥青。选择适宜的高黏度改性添加剂掺加比例,

按照附录B的规定制备高黏度改性沥青,所制备的高黏度改性沥青应符合表2的技术要求。

11

DB32/T3821—2020

5.2.3制备成品高黏度改性沥青时,应选择与改性剂配伍性良好的基质沥青,基质沥青宜采用

A级70号沥青或A级90号沥青。

5.2.4高黏度添加剂应符合《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第2部分:高黏度添加剂》(JT/T860.2)

的技术要求。所制备的高黏度改性沥青或高黏度改性沥青混合料应满足本规范规定。

5.3粗集料

5.3.1粗集料宜选用玄武岩或辉绿岩;粗集料应均匀、洁净、干燥;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要求。

表3排水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无灰色白色星型斑点或

块石光斑现象/

放射型发丝状细裂缝

集料质量损失,≤

光斑现象1%1.0附录C

冲击值损失增加,%≤5.0

磨耗值损失增加,%≤8.0

软石含量,%≤1.0T0320

坚固性,%≤8T0314

压碎值,%≤18T0316

高温压碎值2,%≤20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20T0323

潮湿区≥42

磨光值(PSV)T0321

湿润区≥40

沥青黏附性5级T0654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T0310

表观相对密度≥2.70T0304

毛体积相对密度≥2.60T0304

吸水率,%≤2.0T0307

混合料,%≤12T0312

针片状含量其中粒径大于9.5mm,%≤10T0312

其中粒径小于9.5mm,%≤12T0312

注1:试验项目可选择块石光斑现象、集料质量损失、冲击值损失、磨耗值损失其中一项进行。采用玄

武岩石料作为排水沥青路面粗集料,应进行光斑现象的检测;采用其它类型石料时,也宜进行光斑现象检测。

注2:将装有试样的压碎值试验仪和压柱一起放入190℃±2℃的烘箱内保温2小时后,取出试样立即按照

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中T0316的标准进行试验,测试压碎值。所有试验操作应在5分

钟内完成。

12

DB32/T3821—2020

5.3.2粗集料形状宜接近立方体,规格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规

定,通过4.75mm筛孔的质量百分率宜在10%以下。

5.4细集料

5.4.1细集料可采用石屑或机制砂,不应采用天然砂;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

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要求。

表4细集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2.60T0328

坚固性(>0.3mm部分),%≤3T0340

含泥量(小于0.075mm含量),%≤3T0333

砂当量,%≥60T0334

亚甲蓝值,g/kg≥1.5T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法),s≥30T0345

5.4.2排水沥青路面细集料的级配组成应符合表5要求。

表5细集料级配范围

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公称粒径

(mm)

4.752.361.180.600.300.150.075

0~310090~10060~9025~608~450~250~10

5.5填料

5.5.1填料应采用石灰岩磨细的矿粉,不得采用回收粉或粉煤灰;填料应干燥、洁净、无风化、

无杂质;其技术指标及规格应符合表6要求。

表6矿粉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2.60T0352

含水量,%≤1T0103

外观无团粒结块观察

亲水系数≥0.8T0353

13

DB32/T3821—2020

塑性指数1,%≤4.0T0354

加热安定性无明显变化T0355

<0.60mm100

<0.30mm95~100

粒度范围,%T0351

<0.15mm90~100

<0.075mm75~100

注:1.试验检测矿粉时,实测塑性指数保留1位小数进行评价。

5.5.2为提高混合料抗剥落性,可使用消石灰或水泥替代部分矿粉,添加量不宜超过矿粉用量

的50%。

5.6纤维稳定剂

5.6.1重载交通情况下宜使用纤维作为增塑稳定剂材料。可采用聚合物纤维、玄武岩纤维等。

其技术指标应分别符合表7和表8要求。

表7聚合物纤维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耐热性,210℃,2h体积、颜色无明显变化JT/T534

断裂强度,MPa≥500GB/T3916

断裂伸长率,%≥15GB/T3916

长度,mm6±1,9±1GB/T14336

直径,µm15±5GB/T10685

表8玄武岩纤维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耐热性,断裂强度保留率,%≥85JT/T776.1,GB/T7690.3

断裂强度,MPa≥2000GB/T7690.3

断裂伸长率,%≤3.1GB/T7690.3

吸油率,%≥50JT/T776.1

含水率,%≤0.2GB/T9914.1

可燃性不可燃JT/T776.1

14

DB32/T3821—2020

长度,mm6±1,9±1JT/T776.1

直径,µm16±1GB/T7690.5

5.7防水黏结层材料

5.7.1热洒改性沥青类防水黏结层应采用橡胶沥青、SBS改性沥青I-C级及I-D级。橡胶沥青

应符合表9的技术要求。SBS改性沥青I-C级及I-D级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

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有关规定。

5.7.2改性乳化沥青防水黏结层材料应符合表10的技术要求。

表9防水黏结层橡胶沥青技术要求

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0.1mm≥25T0604

软化点TR&B,℃≥60T0606

布氏黏度(180℃),Pa.s2.0~4.0T0625

弹性恢复(25℃),%≥70T0662

延度(5℃),cm≥5T0605

表10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

项目试验方法

PCR1

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

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

筛上剩余量(1.18mm),%≤0.1T0652

与矿料的黏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T0654

沥青标准黏度C25,3,s12~25T0621

含量,%≥60T0651

163℃蒸针入度(25℃,100g,5s),0.1mm50~80T0604

发残留

物软化点,℃≥55T0606

延度(5℃,5cm/min),cm≥25T0605

15

DB32/T3821—2020

1d,%≥1.0

储藏稳T0656

,≥

定性5d%5.0

低温储存稳定性2无粗颗粒、无结块T0656

注1:PCR品种为喷洒工艺使用的乳化沥青品种;

注2:当改性乳化沥青需要在低温冰冻条件贮存或使用时,需要检测本指标。

5.8双层排水沥青路面层间结合材料

5.8.1双层排水沥青路面层间结合材料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用量宜为0.15

kg/m2~0.3kg/m2(以纯沥青计)。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表10的技术要求。

5.9渗透性树脂

5.9.1在冷接缝及易发生飞散的位置,宜涂刷渗透性树脂材料增强排水沥青路面抗飞散能力。

渗透性树脂应符合表11的技术要求。

表11渗透性树脂技术要求

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抗拉强度(23℃),MPaMPa≥3.0GB/T16777

断裂伸长率(23℃),%%≥100GB/T16777

吸水率,%-≤0.3GB/T1034

6配合比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排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应考虑排水功能和力学性能的平衡,设计空隙率应根据降

雨情况、路线坡度以及抗飞散性能等综合因素确定。有条件时宜调研已有工程的配合比设计和

使用情况,借鉴成功经验进行设计。

6.1.2排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以及生产配合比验

证三个阶段。

6.2排水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6.2.1排水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

的规定。

表12排水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实50次T0702

16

DB32/T3821—2020

18~25T0708体积法

空隙率1,%

17~23附录D

稳定度,kN≥5.0T0709

残留稳定度,%≥85T0709

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TSR),%≥80T0729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0.8T0732

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15T0733

浸水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20T0733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次/mm≥5000T0719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2500T0715

渗水系数(车辙板)2,mL/min≥5000T0730或附录E

注1:真空密封法空隙率常用值为18%~20%(体积法为20%~22%),寒冷地区可适当降低。体积法检

测结果离散性较大,有条件时宜采用真空密封法,当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采用体积法代替。

注2:渗水仪空渗时间宜为2.5~3s,或采用自动式电子渗水仪。

6.2.2排水沥青混合料室内制作应按规定的温度、步骤进行操作,拌和时间不少于3min,以

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胶结料为宜。

6.2.3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级配范围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排水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

通过量()

筛孔尺寸%

(mm)

PA-10PA-13PA-16PA-20

26.5---100

19.0--10095~100

16.0-10090~100-

13.210090~10060~9064~84

9.580~10040~7140~60-

4.75*8~2810~3010~2610~31

2.36*5~159~209~2010~20

1.185~127~177~177~17

17

DB32/T3821—2020

0.604~106~146~146~14

0.304~95~125~115~11

0.154~84~94~94~9

0.0753~63~63~53~5

注:*排水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设计关键筛孔。

6.3目标配合比设计

6.3.1排水沥青路面目标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确定目标空隙率;

b.设计级配符合表13规定的范围;

c.在级配范围内试配3组不同关键筛孔通过率的矿料级配作为初选级配。

6.3.2配合比设计时,宜根据14μm沥青膜厚度和集料表面积预估沥青用量,其计算模型为:

a.估算沥青用量(%)=假定膜厚×集料表面积×沥青密度(g/cm3)/10;

b.集料表面积(m2/kg)=(0.41a+0.41b+0.82c+1.64d+2.87e+6.14f+12.29g+32.77h)/102

式中:

a、b、c、d、e、f、g、h分别表示19mm、4.75mm、2.36mm、1.18mm、0.6mm、0.3mm、

0.15mm和0.075mm筛孔的通过百分率,%。

6.3.3按照初选配合比分别成型马歇尔试件,每组试件不少于4个,检验空隙率和马歇尔稳定

度。空隙率和马歇尔稳定度应符合表12的技术要求。

6.3.4在混合料空隙率与目标空隙率的差值为±1%的范围内,优选一组接近目标空隙率的级配,

按±0.5%,±1%变化沥青用量,分别进行析漏试验、空隙率和飞散试验;将试验结果绘制成图,

以混合料飞散损失结果曲线拐点对应的沥青用量为最小沥青用量(OAC1),以沥青析漏损失曲

线拐点对应的沥青用量为最大沥青用量(OAC2);在OAC1~OAC2范围内,选择试件表面无

沥青析出,试件空隙率与目标空隙率接近,且相对较高的沥青用量作为最佳沥青用量OAC。

6.3.5以确定的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拌制沥青混合料,分别对表12中各技术指标进行试

验验证,各项指标应符合表12的技术要求。不符合要求时,应调整沥青用量或矿料级配,重新

拌和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6.3.6在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出具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6.4生产配合比设计

6.4.1根据目标配合比初步设定各冷料仓供料比例上料;对拌合机筛分后的各热料仓取样,并

进行筛分,根据热料仓筛分结果合成级配曲线;以冷料、热料供料大体均衡以及合成级配尽量

接近目标配合比级配为原则,确定各热料仓最终的配合比例。

6.4.2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OAC、OAC±0.3%三个沥青用量进行混合料室内拌制,

选择混合料空隙率与目标配合比空隙率的差值不超过±1%、肯塔堡飞散试验混合料损失较低时

的沥青用量为最佳沥青用量。采用所选择的最佳沥青用量进行拌和机试拌并验证混合料性能,

混合料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2的要求。最终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的结果的差值

不宜大于±0.2%。

6.4.3确定热料仓的比例和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后,出具生产配合比的设计报告。

6.5生产配合比验证

18

DB32/T3821—2020

6.5.1按照确定的生产配合比生产混合料铺筑试验段,试验段长度不宜少于300m。

6.5.2取拌合机拌和及现场摊铺的混合料进行性能试验,混合料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2的要求,

并验证生产配合比与目标配合比混合料性能的一致性。根据抽提、筛分试验结果分析拌和机对

配合比控制的准确性。

6.5.3对铺筑的试验路段应进行现场测试,检验排水沥青路面空隙率的均匀性,存在明显缺陷

时,应找出原因,进行必要的工艺调整。

6.5.4根据试验段试验检测数据分析生产配合比的适用情况,进一步复核调整工艺参数、施工

机械的操作方式以及施工缝的处理方式等。

6.5.5试验段的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