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_第1页
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_第2页
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_第3页
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_第4页
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家庭生活方式是家庭教育发生的基础。它不仅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氛围,而且以自身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保证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开放性。“教育即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些教育箴言在一定范围内道出了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甚至和整个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素质教育要切实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高收入家庭的家庭教育注重教育投资,充分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在我们的调查中,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大都文化层次较高。由于深知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知识在个人创业中的作用,高收入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接下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他们用自己的资本优势来为孩子选择师资、设备优良的学校,为孩子提供各种良好的学习条件。其子女就读学校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都比较高的学校,而这些学校的收费都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及的。谈到孩子的未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表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能上一个教学质量好的中学,更希望孩子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或出国留学,只要孩子愿意或可能,无论花多少钱都可以。在这方面,他们显示了其它收入家庭少见的坚定决心。这些家庭中孩子的学习条件是优越的。100%的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书房和电脑;孩子喜欢的或需要的学习、娱乐用品都一应俱全。大部分的高收入家庭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短期的在国内,长假则出国旅游。这对于孩子开阔眼界、发展个性、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高收入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大多是建立在比较理智的、以孩子发展为本的基础上的。同时,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中全面发展,为将来实现自我价值打下基础。较之成绩,孩子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情感更受到他们的关注,他们希望孩子能从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快乐。同时,他们还特别重视孩子的个人喜好和特长发展。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们大都允许、鼓励孩子去尝试。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是繁忙的。他们对工作投入过多,因而相对忽略了亲子交往。在高收入家庭有一部分家庭沿袭了中国的传统习惯,男主外,女主内,父亲往往沉迷于工作而很少顾家,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对孩子的教育完全由母亲负责,因此,这些家庭的孩子对父亲比较生疏,对父亲的评价也比较模糊,出现一种父亲角色的缺失;还有一些家庭因父母都忙于工作,谁都无暇顾及孩子,便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长期照顾,孩子的一切都交给学校和老师,家长一周之内难得见孩子一面,有的甚至成年累月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这无疑削弱了父母应有的教育意识,淡化了其教育力量。父母的生活价值取向、开拓进取的意识等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因素在高收入家庭里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中等收入家庭是最为常见的,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最为人所熟悉,中等收入家庭对孩子教育也是比较重视的。这种重视具体体现在为孩子提供具有实质性的帮助上——有时辅导孩子做功课,有时和孩子交流思想、分享情感。家长经常通过阅读教育书籍、和周围人进行交流来学习教育孩子的技巧。因此,和他们进行交谈,经常能听到当前社会上正在流行的一些教育观念和方法。比如,不少家长提到,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要经常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因材施教等等。在和学校教育的配合上,他们是很积极的,对于当前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孩子上网,他们都能用一种比较理性和辩证的观点来对待。中等收入家庭的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努力,过上理想的生活。因此,和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附加了自己的意愿。但是,他们的态度是比较宽容、民主的,即当孩子并不按照其设定的轨道发展时,他们多数都能比较平静地接受现实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是广大中小学生中普通的一员。他们家庭的收入虽然不特别宽裕,但能够充分保证其正常的教育费用,还经常会有机会出去游览和偶尔“奢侈”一下。学习上应该有的用品,他们基本上都有,尽管没有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的那样高档。总的来说,他们的学习资源是适度的,既不奢华,也不贫乏。这是保障他们的学习权利、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比较有利的一个外在条件。低收入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他们文化程度的欠缺成为难以改变的不利因素。父母关注孩子的教育更多地是为了改变命运,获取实惠“要想过好日子,就得上学”。因为知道自身在文化和知识上的劣势导致了贫困,通过学习来改变现状便成了他们对教育的一个基本渴望。他们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孩子读书。但他们在亲子沟通内容贫乏,方式简单,在低收入家庭的亲子沟通中,话题都是围绕学习展开的。而且,这种交流往往是单刀直入,围绕着学习、成绩、表现、作业直接展开。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表示自己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苦恼喜好,他们一方面表示理解不了,另一方面则不想去了解,认为“没什么用”。一旦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他们没有能力帮孩子分析原因,不是否定孩子的努力,就是否定孩子的能力。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有的则随之任之,放弃教育的责任;还有的认为“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不少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学校、教师在他们心中具有一种无上的权威。他们没有任何怀疑地在孩子面前维护着这种权威。低收入家庭孩子的生活资源和学习资源十分匮乏,他们没有条件接受特长教育,极少上特长班。有的贫困生尽管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才分,但迫于家庭的窘境,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贫困磨练了一些孩子的意志,使他们比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无不与家长有密切关系。父母的文化修养还决定着家庭的精神生活水平,而家庭的精神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穿靠父母,成长靠学校,这是不正确的。无数事实证明,对孩子不管不问会使孩子走向邪路。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管教不对头,眼光老放在男孩子身上,对女孩子是一点也不过问,甚至家里的家务活也全让女孩做,而男孩子却什么事也不做,还经常的对女孩进行嘲讽、歧视,甚至打骂,这样做的结果,使女孩子缺少父母之爱,且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她的正常发展,使她变成自暴自弃的人。因此,家长不但应有表率作用,还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方法认真教育好子女。

第二,家庭有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前家庭教育应灌输向学校教育过渡的内容,便于孩子入学后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子女入学后,家庭教育就增加了辅助学校教育的功能,要注意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性,有些家长认为协助学校教育就是把学校教育内容移到家庭中来,这是片面的。所谓协调一致,是指教育方向、教育目的的协调一致,而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机械重复。

第三,家庭教育有改善社会教育小气候的责任。社会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非家庭教育力所能及,但家庭教育对社会教育也不是无所作为。“社会”与家庭是紧密联系着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可低估。另外,家庭内部的氛围如何,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调查结果表明,长期处于压抑环境气氛中的儿童,表现为缺乏热情、脆弱、内向、孤僻,而长期处于愉快环境中的孩子,则表现为活泼、自信、乐观、开朗。家庭心理环境好的子女,智商一般都高于家庭环境差的儿童。“多子女户”的家长应有意识地趋益避害,近善远恶,改善社会教育的小气候,为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中,既要树立家长的权威,又要尊重孩子。

父母作为一家之长,其权威似乎是天然的,其实不然。我们经常看到

,多子女户家庭,家长对女孩子(姐姐)动辄喝斥、打骂,说一不二,使子女见了父母象老鼠见了猫。这种权威通常不会有好的效果。处在这样家庭的儿童,可能用同样蛮横的态度对待他人,对待社会;或者忍气吞声,自卑自弃;或者阳奉阴违,说谎欺骗。无论如何,都难以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所以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权威,如何树立权威。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子女心目中逐渐形成权威,同时,还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不要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二)在教育内容上,要注意子女的全面发展。

首先,对子女要特别重视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行正确的理想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树立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伟大志向。道德教育方面,由于多子女户“重男轻女”的现象已经在女孩子中养成消极、恐惧、悲伤、情绪波动大的等不良品德,因此主要应是进行坦诚相待,奉献爱心,回避伤害,融入集体的教育。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他们勇敢、坚强、沉着、冷静,胜不骄,败不馁。其次,对子女适时进行体美劳方面的教育。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从小就要教育孩子热爱劳动,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是十分有益的。体育教育要克服重营养、轻锻炼的倾向。在美育中则应引导孩子通过领略自然美和艺术美,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力,从而正确地感受美,理解美,乃至创造美。

(三)在教育中要注意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除了智力因素外,还需要其它多种心理因素的配合。主要有:

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家长对子女的兴趣和爱好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同时要及时加以引导,由短期兴趣变成长期、永久的兴趣,变成学习的内在动力。

刻苦、专心、持久精神。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怕困难,不能浅尝辄止,三心二意。要教育子女在学习中有恒心,有毅力,刻苦专心,树立锲而不舍的精神。

创造性思维。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素质。中国传统教育要求学生会“唯一正确”的东西,掌握固定的答案。只用这种教育方法会压抑人的创造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包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鼓励孩子敢于质疑,限于向“权威”(包括父母、老师、书本)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因势利导,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科学性

1.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从形象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是明显的变化之一。同时,与家长的关系从依附到逐步独立,以及青春期特有的心理变化等等是每个青少年都要经历的。了解这些特征,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家庭不同方面的教育要一致,不能今天一个样,明天又一个样。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收不到应有效果。3、教育方式要生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