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硬件部分学士学位论文_第1页
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硬件部分学士学位论文_第2页
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硬件部分学士学位论文_第3页
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硬件部分学士学位论文_第4页
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硬件部分学士学位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硬件部分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2011年6月PAGEii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硬件部分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资源匮乏问题也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洁净能源的渴求日趋强烈。在计算机、光电子、电力电子等制造及应用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此亦成为广大科学工作者关注及研究的热点。光伏发电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光伏发电的实际应用存在着种种的局限,但是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和矿物能源的减少,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会与传统发电成本相当。到时候太阳能并网馈电系统在高压输电网络中,可以参与电力的输送和调配,是世界各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十几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市场将会向并网光伏发电方向发展。如何使用安全、高效和实用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以满足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对公网的实际需要,提高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题目采用单片机、电力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实现典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的公网光电隔离、相位检测、放大和电力电子SPWM逆变技术,构成一个典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关键词:单片机;逆变器;相位检测;电流放大Solarphotovoltaicpowergridfeedersystem–hardwareAbstractWithChina'snationaleconomyandtherapiddevelopmentofmodernsociety,resourcescarcityproblemsarebecomingmoreandmorepeopletopayattentionto,peoplelikesolarandwindpowergreenlongingbecomeincreasinglyintensecleanenergy.Incomputer,optical-electronic,powerelectronicsandothermanufacturingandapplicationtechnologymaturestoday,thisalsotobecomebroadscientificworkersattentionandresearchhotspot.Photovoltaicpowergenerationisoneofthem.Althoughphotovoltaicpowerofpracticalapplicationofvariouslimitationsexist,butasphotovoltaicenergycostreductionandmineralenergyreduction,somedayphotovoltaicenergycostswillandtraditionalpowercostsquite.Whenhigh-voltagetransmissionnetwork,canparticipateinpowertransmissionandallocate,thefutureofthecountriesaroundtheworldoftheimportantrenewablepowergenerationdevelopmentdirection.Inthenexttenyears,oursolarphotovoltaicmarketwilltogrid(pv)powerdirection.Howtousethesafe,efficientandpracticalsolarphotovoltaicpowergridfeedersystem,tosatisfythesolarphotovoltaicpowergenerationsystemofthepublicnetwork'sactualneed,enhanceChina'ssolarphotovoltaicpowergridfeedersystem,becomingaveryimportantissue.KeyWords:single-chipcomputer;Inverter;Phasedetection;Currentamplific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11.1课题背景 11.2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11.3光伏并网系统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11.3.1国外光伏发电历史及现状 21.3.2国内光伏发电历史及现状 21.4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31.5课题主要研究的任务 32系统方案 52.1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基本结构 52.2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实现方案 52.2.1系统微处理器选择 52.2.2C8051F330单片机概述 62.3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硬件各部分的介绍 82.2.1电源部分 82.2.2逆变部分 82.3.3系统检测、保护部分 122.3.4系统控制部分 152.4系统抗干扰设计 152.4.1系统干扰原因 152.4.2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抗干扰设计 163原理图的设计 173.1DXP2004原理图的设计 173.2印制电路板的制作 183.2.1布局 183.2.2布线 183.2.3退藕电容配置 193.2.4可靠性 193.2.5地线设计 193.2.6电磁兼容性设计 204结论 224.1全文总结 224.2设计过程的重点难点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4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25毕业设计(论文)独创声明 26附录 27附录A:系统硬件原理图 27附录B:PCB图(总图) 28外文原文及翻译 29 1绪论PAGE221绪论1.1课题背景随着世界性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加剧,已经迫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寻找和开发新能源。在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人们很自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各种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蓬勃发展期,能源问题将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能依靠科技进步,大规模的开发可再生洁净能源,而太阳能具有储存量大、普遍存在、经济、清洁环保等优点,因此太阳能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如发电过程无污染、无需生产原材料、不占用空间,光伏发电作为常规能源的补充,无论在解决特殊应用领域,如通信、信号电源和偏远无电地区民用生活用电需求方面,还是从环境保护及能源战略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离网光伏蓄电系统,这是一种常见的太阳能应用方式。在国内外应用已有若干年,系统比较简单,而且适应性广。只因其一系列种类蓄电池的体积偏大和维护困难而限制了使用范围。第二种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当用电负荷较大时,太阳能电力不足就向市电购电,而负荷较小时,或用不完电力时,就可将多余的电力卖给市电。在依靠电网的前提下,该系统省掉了蓄电池,从而扩大了使用的范围和灵活性,降低了造价。第三种是两者的混合系统,这是介于上述两个方案之间的系统。该系统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其造价和运行成本较上述两个方案高。而太阳能光伏利用的主要形式将是并网发电系统,所以说太阳能并网发电代表了太阳能电源的发展方向,是21实际最具吸引力的能源利用技术。1.2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是通过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经过蓄电池储能,通过并网逆变器,把电能送上电网。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技术是太阳能利用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理论指导意义在于利用该系统采集的太阳能系统运行数据,可更为深入的进行太阳能的研究开发,推动太阳能利用和研究事业的发展,进而使得光伏并网逆变技术越来越趋于成熟。现实意义在于光伏发电作为常规能源的补充,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并网系统从环境保护以及能源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并网发电系统具有可以利用清洁干净、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太阳能发电,不耗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有限的含碳化石能源,使用中无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与生态环境和谐,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特点。1.3光伏并网系统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西安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1.3.1国外光伏发电历史及现状近几年,国际上光伏发电快速发展,美国、欧洲及日本制定了庞大的光伏发电发展计划。国际光伏市场开始由边远农村和特殊应用,向并网发电和与建筑结合的方向发展,光伏发电已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美国政府最早光伏发电的发展计划,1997年又提出“百万屋顶”计划,能源部和有州政府制定了光伏发电的财政补贴政策,总光伏安装量已达到3000MW以上。日本于1974年开始执行“阳光计划”,投资5亿美元,一跃成为太阳电池的生产大国,1994年提出朝日七年计划,计划到2000年推广16.2万套太阳能光伏屋顶,已完成。1997年又宣布7万光伏屋顶计划,到2010年将安装7600MW太阳电池。1993年,德国首先开始实施由政府投资支持,被电力公司认可的1000屋顶计划,继而扩展为2000屋顶计划,现在实际建成的屋顶光伏并网系统已经超过5000。德国政府并于1999年开始实施10万太阳能屋顶(每户约3kW~5kW)计划。并且1999年德国光伏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99马克,极大地刺激德国乃至世界的光伏市场。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国,也纷纷制定光伏发展计划,并投巨资进行技术开发和加速工业化进程。印度、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制定了国家的光伏发展计划。2008年世界各国太阳能发电装机的比较,西班牙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2511MW,扩展规模为全球最大,同时也几乎占了全球市场的一半。而德国、美国、韩国分别以1500MW、342MW、274MW的扩容规模分列二到四位,德国的安装总量仍居世界首位。1.3.2国内光伏发电历史及现状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1982年以后才真正发展起来,在1983年至1987年短短几年内先后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引进了七条太阳电池生产线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从1984年以前的年产200千瓦跃到1988年的4.5兆瓦。在应用方面,我国目前太阳能电池主要用于通信系统和边远无电地区,在1995年销售才约1.1兆瓦。在1995年西藏的无水力无电力县中,已建成2个功率分别为10千瓦和20千瓦的光伏电站。地区而言,当前我国光伏发电的重点在青海、西藏、新疆、内蒙、甘肃等无电和严重缺电的农牧区。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地区已建成10~100kW光伏电40多座,推广家用光伏电源15万台,总功率达2.9MW。2004年9月,广东首座总容量为1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在深圳通过验收。2004年9月,我国首座屋顶太阳能发电站在北京竣工投产。这套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单独供电也可以并网供电,总装容量140千瓦,年发电量约15万千瓦时,能让4万盏100瓦的路灯亮上一年。2005年初,甘肃《敦煌8兆瓦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建设预可行性报告》也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据悉,敦煌8兆瓦系统目前即使在全世界也是最大的,光伏发电技术领先的德国也只有5兆瓦光伏发电系统。据有关方面人士介绍,甘肃省敦煌8兆瓦光伏发电系统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投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1280万千瓦时。我国在光伏并网发电技术方面的研发起步较晚,至今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近几年来,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在上海市电力公司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极其关注和支持再生能源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太阳能光伏并网技术的发展,上海市电力公司在1999年委托上海新能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太阳能利用技术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上海新能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主持下,会同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联合开发成功10KW屋顶光伏并网系统(以下简称“10KW系统”),并于2002年11月在上海奉贤海湾旅游区安装完成并投入试运行。随后,在2004年10月底,又完成了两套屋顶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以下简称“屋顶系统”),一套为总功率6.6KW、三相、380V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A系统);另一套为总功率3.3KW单相、220V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B系统),这3套系统目前都已投入无故障运行。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大力推广应用小功率光伏系统,建立分散型和集中型兆瓦级联网光伏示范性电站。其中主要用于解决西部无电区通电问题,其次为工业应用,包括通讯、铁路设备等,最后是提供照明部分。我国国内光伏市场十分巨大。表1.1是2010年全国年累计光伏并网发电量。表1.12010年全国年累计光伏并网发电量(MW)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荒漠并网发电818304560屋顶并网发电8183045601.4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1)完成太阳能并网馈电系统拟用80C51F(2)给出了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案,并分析了每个环节具体控制思路和控制方法,设计好公网电压光电隔离、相位检测、放大整形等环节(3)完成10—12位蓄电池电压、电流取样、放大(非隔离、内部)等设计方法。(4)实现SPWM输出及正负半周选通控制和PWM的选通。(5)实现设计的常规可靠性,还要考虑成本问题。1.5课题主要研究的任务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内容。本文着重介绍系统的硬件设计。本次设计拟完成以下工作:1)熟练掌握专业电工、电子技术。2)掌握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结构、工作原理等专业技术。3)熟练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4)系统硬件电路设计。5)借助DXP2004软件,绘出系统SCH、PCB图。6)搭出系统硬件电路,在完成系统通电调试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联机调试。 2系统方案2系统方案2.1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基本结构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系统如图2.1主要由光伏阵列、并网逆变器及控制检测保护系统构成,直接或通过变压器与电网连接把电能送上电网。本系统采用单片机实现检测及控制功能,把由光能转换成的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变为交流后回馈到电网。其中单片机的检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电流、电压的检测来实现系统的功能。光伏光伏发电DC12V蓄电池逆变切换AC7V公网AC220V电源隔离状态检测80C51单片机电压/电流检测控制充电图2.1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硬件设计框图2.2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实现方案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然后在通过逆变技术回馈到电网。主要由光伏阵列、并网逆变器及控制检测保护系统构成,直接或通过变压器与电网连接把电能送上电网。本系统采用单片机实现检测及控制功能,把由光能转换成的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变为交流后回馈到电网。系统主要设计思想是在满足设计目标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得电路结构简化,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其可靠性。2.2.1系统微处理器选择鉴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的特殊性及对可靠性更高的要求,依据技术实现方式及功能,微处理器除了通常的通用、高速、低功耗等基本优点外,还应具备在复杂环境下可靠工作的特质,优先考虑广泛应用于如汽车等特殊工业领域的微处理器系列。最好选用内部具有所需硬件资源及软件支持协议的微处理器,以免庞杂的硬件扩展及开发软件使得系统可靠性下降且成本高昂。总之,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微处理器应具有以下 西安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特点及硬件资源:1.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应涉及电压、电流、温度等模拟信号的多路连续采,因而微处理器内应嵌有3路以上的A/D转换模块,转换精度10位以上。2.设计方案中,系统能馈及充电部分涉及SPWM控制技术,因而微处理器内应含有PWM接口输出。3.微处理器内应嵌入SPI、I2C、UART等通讯协议4.另外,微处理器内还应嵌入基本的如SRAM、看门狗电路、电源监控及保护电路等。综合以上对微处理器的要求可以看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微处理器首推Microchip微芯公司的PIC16F87X系列。其次,嵌入51内核又兼有微芯公司PIC系列复合多种扩展应用模块特点的Cygnal公司C8051F系列的几款微处理器也应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另外,Motorola公司的68HC系列中如68HC05BXX微处理器也可以在考虑的范畴。鉴于我们本科阶段主要学习C8051系列,加之设备长期在户外工作,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工业级的C8051F330作为这次设计的微处理器。2.2.2C8051F模拟外设−10位ADC转换速率可达200ksps可多达16个外部单端或差分输入VREF可在内部VREF、外部引脚或VDD中选择内部或外部转换启动源内置温度传感器−10位电流输出DAC−比较器可编程回差电压和响应时间可配置为中断或复位源小电流(<0.4μA)在片调试−片内调试电路提供全速、非侵入式的在系统调试−支持断点、单步、观察/修改存储器和寄存器−比使用仿真芯片、目标仿真头和仿真插座的仿真系统有更优越的性能−廉价而完整的开发套件供电电压…………2.7V-3.6V−典型工作电流:6.4mA@25MHz9μA@32KHz−典型停机电流:0.1μA温度范围:-40°C-+85°C(工业级C8051F高速8051微控制器内核−流水线指令结构;70%的指令的执行时间为一个或两个系统时钟周期−速度可达25MIPS(时钟频率为25MHz时)−扩展的中断系统存储器−768字节内部数据RAM(256+512)−8KBFLASH;可在系统编程,扇区大小为512字节数字外设−17个端口I/O;均耐5V电压,大灌电流−硬件增强型UART、SMBus和增强型SPI串口−4个通用16位计数器/定时器−16位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阵列(PCA),有3个捕捉/比较模块−使用PCA或定时器和外部时钟源的实时时钟方式时钟源−两个内部振荡器:24.5MHz,±2%的精度,可支持无晶体UART操作80/40/20/10kHz低频率、低功耗振荡器−外部振荡器:晶体、RC、C、或外部时钟−可在运行中切换时钟源,适用于节电方式C8051F330器件是完全集成的混合信号片上系统型MCU。下面列出了一些主要特性.高速、流水线结构的8051兼容的CIP-51内核(可达25MIPS)全速、非侵入式的在系统调试接口(片内)真正10位200ksps的16通道单端/差分ADC,带模拟多路器10位电流输出DAC高精度可编程的25MHz内部振荡器8KB可在系统编程的FLASH存储器768字节片内RAM硬件实现的SMBus/I2C、增强型UART和增强型SPI串行接口4个通用的16位定时器具有3个捕捉/比较模块和看门狗定时器功能的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阵列(PCA)片内上电复位、VDD监视器和温度传感器片内电压比较器17个端口I/O(容许5V输入)具有片内上电复位、VDD监视器、看门狗定时器和时钟振荡器的C8051F330是真正能独立工作的片上系统。FLASH存储器还具有在系统重新编程能力,可用于非易失性数据存储,并允许现场更新8051固件。用户软件对所有外设具有完全的控制,可以关断任何一个或所有外设以节省功耗。片内SiliconLabs二线(C2)开发接口允许使用安装在最终应用系统上的产品MCU进行非侵入式(不占用片内资源)、全速、在系统调试。调试逻辑支持观察和修改存储器和寄存器,支持断点、单步、运行和停机命令。在使用C2进行调试时,所有的模拟和数字外设都可全功能运行。两个C2接口引脚可以与用户功能共享,使在系统调试功能不占用封装引脚。工业级C8051F330器件可在工业温度范围(-45℃到+85℃)内用2.7V-3.6V的电压工作。端口I/O和/RST引脚都容许5V的输入信号电压。C8051F330采用20脚DIP封装(见图2.2.2图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硬件各部分的介绍2.2.1电源部分对于电源的设计有一些总的规则,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实际要求灵活的选择电源方案。一部分是蓄电池12V/15V的直流电,另一部分是C8051F330系统及外部扩展3V~5V直流供电电压。故采用3V的三端稳压器HT7130A。2.2.2逆变部分逆变器主要负责将控制器输出的直流电能变换成稳压稳频的交流电能馈送电网。传统逆变器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逆变器,DC/AC的功率变换技术就是基于两种传统的逆变拓扑。电压源逆变器输入直流电压而输出交流电压,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输出电压的幅值和频率可以恒定也可以变化。电压源型逆变器拓扑可以看做是由BUCK变换电路拓展而来的,电压源逆变器也可以称为电压源变流器,而且电压源逆变器必须具有恒定的输入电压源,也就是说它的戴维南等效阻抗应当是理想的为0,如果电源电压不够恒定,可以在输入侧接入一个大的用来储能的电容器。直流电压可以恒定或可变,可以有电网或旋转交流电机经过整流器和滤波器而得到,也可以由蓄电池,燃料电池或光伏电池组得到。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可以是三相或多相,也可以是方波,正弦波,PWM波,阶梯波等。对于电流源逆变器来说,同一个电路既可工作在逆变状态,也可以工作在整流状态,它的输入侧需要一个恒定的电流,即理想的情况是具有无穷大的戴维南阻抗,这与电压源的情况正好相反。如果电源电流不够恒定,可以在输入侧接入一个大的用来储能的电感器。可以看出,电流源逆变器其实是电压源逆变器的对偶电路。电压源逆变器和电流源逆变器存在着一些概念上和理论上的局限性和障碍在许多应用场合会造成电力电子装置造价高,效率低。图2.3.图2.3.2a示出了传统的三相电压型逆变器原理的电路结构。于DC/AC逆变(1)电压源逆变器交流负载只能是电感性或串联电抗器,以保证电压源逆变器能够正常工作。(2)电压源逆变器是一种降压式逆变器,其交流输出电压被限制只能低于而不能超过直流母线电压,因此对于直流电压较低,同时又需要较高的交流输出电压的DC/AC功率变换应用场合,则必须加一个额外的DC/DC变换器,如升压电路或者升压变压器等,这就增加了系统的成本、体积和控制复杂性,降低了变换效率。(3)每个桥臂上、下器件不允许直通,否则会损坏器件,引起系统崩溃。因此它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较差,容易由于干扰而产生开关管误开通误关断而影响系统可靠性。图2.3.2图2.3.2b是一个传统的三相电流源变流器原理的电路结构。对于DC/AC逆变器,一个直流电流源为逆变器主电路——三相逆变桥供电,通过其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向交流负载供电。这里的直流电流源通常是一个电感量相对较大的电抗器,由电池、(1)传统的电流型逆变器电路其交流负载不得不为电容性或必需并联电容,以保证电流源逆变器能够正常工作。(2)其交流输出电压只能高于为直流电感供电的直流电压,因此电流源逆变器是一个升压型逆变器。因此对于需要宽电压范围的应用场合,需要一个额外的DC/DC降压式变换器。如降压电路或者降压变压器,这个额外的功率变换级增加了系统成本,降低了变换效率。(3)电流型逆变器的逆变桥不能开路,否则会损坏器件,引起系统崩溃。由此它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较差,影响了它们的可靠性。综上所述,电压源逆变器和电流源逆变器存在下述共同的缺陷:(1)它们可得到的输出电压范围是有限的,或低于、或高于输入电压,使得它们的应用场合受到限制。(2)它们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较差,影响了它们的可靠性。新型Z源逆变器的提出为功率变换提供了一种新的逆变器拓扑和理论,可以克服前述的传统电压源和电流源逆变器的不足。图2.3.2c给出了Z源功率逆变器的一般拓扑结构,它是一个包含电感L1、L2和电容器C1、C2的二端口网络接成X形,以提供一个Z源,这个Z源网络,将逆变器主电路与电源或负载耦合。阻抗源电路是阻抗逆变器的能量存储和滤波元件,它有第二级滤波器,比传统的逆变器中单独使用的电感器和电容器能有效的抑制电压电流脉动。Z源逆变器与传统的电压源或电流源最大的不同和独特之处是它允许逆变桥臂瞬时开路和短路在Z网络中,当两个电感器都很小时,接近于零时,Z网络相当于两个电容器并联,成为传统的电压源逆变器,因此,对于传统的电压源逆变器电容器的要求和物理尺寸相当于阻抗源电路最坏的情况时的要求,考虑到电感器提供附加滤波和能量存储,相比传统电压源逆变器,阻抗源电路要求电容小,其尺寸也小。同理如果这两个电容器很小接近于零,Z网络中相当于两个电感串联,构成传统电流源逆变器,因此阻抗源电路要求电感和尺寸都不大。图2.3.2c与传统的电压逆变器或电流源逆变器不同的Z变器既可以以电压型逆变器模式工作,也可以以电流型逆变器模式工作,它具有以下的独特点:(1)从电路结构上,以电压型逆变器模式工作,Z源逆变器的输入电源为电压源,主电路为传统的电压源逆变器结构,Z源网路输入阻抗较小,所采用的开关是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反并联的组合,负载为感性,输入阻抗较小。以电流型逆变器模式工作时,Z源逆变器的输入电源为电流源,主电路为传统的电流源逆变器结构,Z源网络输入阻抗较大,所采用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串联的组合,负载为容性,输出阻抗较小。(2)从控制方法上,以电压型逆变器模式工作时,Z源逆变器主电路可以承受瞬时短路,并通过特殊的控制方式引入短路零矢量而为逆变器的升压提供可能。以电流型逆变器模式工作时,Z源逆变器主电路可以承受瞬时开路,并通过特殊的控制方式引入开路零矢量而为逆变器的降压提供了可能性。Z源逆变器可以应用于许多工业应用的场合:从家用电器如微波炉、感应炊具到航空航天工业,从个人电脑电源到工业自动化如燃料电池和混合电动汽车。前面提到,Z源逆变器的输入源可以是电压源形式,也可以是电流源形式,相应的逆变主电路既可以和传统电压源型逆变器相同,也可以和传统电流源型逆变器相同。因电压源型逆变电路和电流源型逆变电路本身就具有对偶的拓扑结构,所以电压型Z源逆变器工作原理分析以及调制策略等相关的方法都可以应用对偶原理延伸到电流型Z源逆变器中。我最终没有选择Z型逆变器,虽然它与传统的逆变器相比存在很多的优越性,可是考虑到我知识的有限和采用这种逆变器将给软件方面增加一些难度,再加之在技术上的不成熟,也将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我选择在电路拓扑结构上属于电压型控制逆变电路,而在控制方式上用电流控制型电路,以尽量弥补只用一种逆变器所造成的缺陷。逆变电路如图2.3.2所示,逆变器原打算采用两个IGBT,通过对IGBT的通断控制DC12V转换AC7V,可是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如果采用IGBT后设计的成本将增会增加因为这里面既包括IGBT本身市场价格较高(相对于MOSFET)而且还要加驱动,鉴于系统的主要设计思路是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得电路结构简单化,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的降低成本,最后决定逆变电路采用两个N-MOSFET内部复合的二极管与原边构成一个典型的共阳极推挽逆变电路。图中T0、T1直接由C8051F330图.3系统检测、保护部分2.3.31.光伏并网系统作为接入电力系统的装置,需要设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发电设备的安全以及电网的安全;2.孤岛效应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光伏系统作为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典型代表,如何准确测定孤岛效应也是监控保护单元的重要作用;3.太阳能光伏电站尤其是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往往建设在荒漠和无人区,智能电量管理和系统状况检测上报也是光伏发电系统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2.3.3并网保护装置主要实现以下保护功能:低电压保护、过电压保护、低频率保护、高频率保护、过电流保护以及孤岛保护策略等内容。通常大型光伏电站需要设置冗余保护装置,保证系统故障时及时处理。2.3孤岛效应是指并网逆变器在电网断电时,并网装置仍然保持对失压电网中的某一部分线路继续供电的状态。当电网的某一区域处于光伏发电的孤岛状态时,电网将不再控制这个电力孤岛的电压和频率。孤岛效应会对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的重连接制造困难,同时可能引起电气元件以及人身安全危害,因此孤岛效应必须避免。目前常用的孤岛效应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被动检测方法和主动式检测方法。(A)被动式孤岛检测:孤岛的发生和电网脱离时的负载特性及与电网之间的有功和无功交换有很大的关系。电网脱离后有功的波动会引起光伏系统端口电压的变化,无功的波动会引起光伏系统输出频率的变化。电网脱离后,如果有功或者无功的波动比较明显,通过监测并网系统的端口电压或者输出频率就可以检测到孤岛的发生,这就是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的原理。然而在电网脱离后,如果有功和无功的波动都很小,此时被动式检测方法就存在检测盲区。(B)主动式孤岛检测: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中用的比较多的是主动频移法(AFD),其基本原理是在并网系统输出中加入频率扰动,在并网的情况下,其频率扰动可以被大电网校正回来,然而在孤岛发生时,该频率扰动可以使系统变得不稳定,从而检测到孤岛的发生。这类方法也存在“检测盲区”,在负载品质因数比较高时,若电压幅值或频率变化范围小于某一值,系统无法检测到孤岛状态。另外,频率扰动会引起输出电流波形的畸变,同时分析发现,当需要进行电能质量治理时,频率的扰动会对谐波补偿效果造成较严重的影响。2.3.3大型光伏电站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常常为无人值守电站。为了准确计量电站的电能输出及系统运行状况需要设立智能电量管理及系统状况监控系统。系统往往基于计算机数据处理平台以及互联网技术将分散的发电系统信息收集到集中控制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工作,这部分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在本文中不在详述。 我本次设计是一个简单的系统,所以有些方面不用太详细的考虑,如果考虑太多反倒使一个简单简单的系统复杂化,因此在设计电路时,尽量做到用最简单的电路来实现要达到的要求,但是电网掉电后停止逆变能馈输出必须考虑,所以必须要有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的检测。交流电网电压的检测应用于电网电动势前馈、电网交流正弦波过零点时刻的捕获确定正弦波电压的启始点,用于并网电流相位的校正等。电压隔离/状态检测部分如图2.3.3所示,强弱电的隔离我们通常采用光电隔离,保证系统安全性,检测部分是在能馈状态下为系统提供市电过零检测/掉电中断(上升沿模式)信号P1.0及市电正负半周识别信号P1.5。在设计中本来是将市电过零和掉电分开用两个I/O端口检测,但当从新看了C8051F330手册之后,发现两个可以用一个I/O端口来实现市电过零/掉电的检测,只要采用C8051F330内部看门狗就可以实现掉电的中断和复电的检测。电源状态检测部分主要信号波形如图2.图2.3.3图2.2.3由于C8051F330和A/D转换部分的供电电压在2.7V~3.6V之间,而蓄电池的最小电压远远大于3.6V,所以检测电压先要进行分压,然后在进行检测,直流侧电压的检测如图2.3.3U1=(AR2/(AR1+AR2))×U2=(4.7/(15+4.7)≈0.238*U2,其中AR1=15K,AR2=4.7K,U1表示分压A/D采样电压最大输出电压,U2表示电池的实际电压。通过单片机编程还原实测电压进行控制。对电池电流的检测,如果AR3选取不得当,就会产生大功率,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还可能造成原件的损毁,因此我采用一个0.1Ω的取样电阻,这样就会减小了大功率的消耗,在电流检测时进行放大。图2.3.3b直流侧电压的检测电路电流检测部分如图2.3.3c所示,一个带有失调电压补偿的同相放大电路,输入为0.1Ω的取样电阻,所以系统中输入信号小于0.5Vp-p(U=I*R,R=0.1Ω),加之取样回路时间常数小,不宜采用一般的滤波平均采样方式,因为如果采用滤波平均采样方式,电容不够大,将会导致不能采集到信号,只有较大电容,才能保证信号完整,但这样又会带来新问题,如PCB板的增大,电源的消耗,散热等,故此处采用直接对电流脉冲信号的幅值进行放大及采样。图中采用两个运放,其实起到放大作用的只有一个,U3B的加入只是平衡U3A运放产生零点漂移对系统的影响,U3B的连接就是一个电压跟随器。通过分析图2.2.3即A=(1+CR1/CR0)=(1+6.8/1.8)≈4.8,其中A为电流放大倍数,CR1=6.8K,CR0=1.8K,通过放大最终单片机检测到的电流就是蓄电池的实际峰值电流(即电池充电导通时电流)。图系统控制部分光伏逆变器对于功率因数有较高要求,为了准确实现高功率因数逆变,需要对输出电流进行控制,通常的电流控制方式有两种:其一是间接电流控制,也称为相位幅值控制,控制原理简单,但精度较差,一般不采用;其二是直接电流控制,给出电流指令,直接采集输出电流反馈,这种控制方法控制精度高,准确率好,系统鲁棒性好,得到广泛应用。系统控制部分如图2.3.4所示,包括充电(太阳能给电池充电)状态下的PWM恒流控制及能馈状态下的SPWM逆变控制。C8051F330的P1.7输出定义为PCA下的PWM模式,由P1.7、P1.2及P1.4三条控制线通过74HC09实现系统能馈状态下的SPWM逆变控制及驱动,P0.5为PWM充电。其中,N-MOSFET我选用IRF530芯片,它的绝对额定最大漏源极电压为100V,绝对额定最大漏极电流为14A(温度为25℃),P-MOSFET我选用IRF9530芯片,它的绝对额定最大漏源极电压为-100V,绝对额定最大漏极电流为-14A(温度为25℃)。图中PWM充电的工作原理是当P0.5为图2.3.4系统控制部分2.4系统抗干扰设计2.4.1系统干扰原因从设计和制造的角度来看,造成应用系统容易受干扰的主要原因是:(1)系统电源的抗干扰能力差或功率不足;(2)程序没有采取抗干扰措施或措施不力;(3)器件间驱动功率不足,处在较临界状态;(4)远距离数据传输的电源、电压偏低;(5)没有采取屏蔽保护;(6)元件质量低;。2.4.2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抗干扰设计(1)晶振选择时钟频率低的单片机外时钟是高频的噪声源,除能引起对本应用系统的干扰之外,还可能产生对外界的干扰,使电磁兼容检测不能达标。在对系统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应用系统中,选用频率低的单片机是降低系统噪声的原则之一。以8051单片机为例,最短指令周期1μs时,外时钟是12MHz。而同样速度的Motorola单片机系统时钟只需4MHz,更适合用于工控系统。(2)电源主机部分采用单独的稳压电路,一片稳压块HT7130A,加上较好的滤波电路;外围电路采用另外的电源供电。(3)输入、输出隔离,输入、输出信号可加光电耦合器隔离,防止外围器件动作时产生的回流冲击系统电路。(4)注意器件的驱动能力一般1个TTL可推动8个TTL或10多个CMOS,而一个CMOS可推动1-2个TTL或20多个CMOS。如果输出负载过重,会降低输出电平,使电平处于或低于被驱动器件的输入门槛电平(TTL:高为2.4V,低为0.4V;CMOS;高为4.5V,低为1.4V),从而造成系统不稳定。(5)采取屏蔽保护屏蔽可用来隔离空间辐射。对噪声特别大的部件(如开关电源),用金属盒罩起来,可减少噪声源对单片机的干扰。对容易受干扰的部分,可加设屏蔽金属罩并接地,使干扰磁信号被短路接地。(6)注意印制电路板的布线与工艺 3原理图的设计 3原理图的设计3.1DXP2004原理图的设计原理图编辑器实际上就是原理图的设计系统,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下对电路图进行编辑与设计各修改。进入原理图设计窗口的步骤如下:1.首先进入DXP2004系统,执行File(文件)/New(新建)命令建立一个新工程。2.然后执行File(文件)/New(新建)命令分别建立原理图和电路版图。3.将所建立的工程和原理图利用另存为就可改变文件的名称,点击图标即可进入原理图设计平台,进行原理图的设计与编辑。4.进入设计窗口后,可以在首先执行design(设计)/Options(选项)菜单下设置图纸的风格和大小尺寸等,具体参数设置如下:(1)图纸方向的设置。在执行design/options后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sheetoptions选择进行设置。其中landscape是横向,而portait则是纵向图纸设置。(2)设置图纸颜色(图纸边框底色)。Border选择项用来设置边框颜色,在选择了此项时,系统会弹出颜色对话框,你只需选择所需颜色后点击OK键后即可。Scheet是设置图纸底纹颜色。在选择该选择页后同样会弹出颜色对话框,设置方法同上。(3)系统字体的设置。在点击Design/options后,选择changesystemfont按钮,则可弹出字体对话框,您可以进行字体设置了。(4)电气节点的设置。在documentoptions对话框中,Electricalgrid单选项是对电气节点的设置,如果选择此项,则系统就会将光标自动移动到它的搜索半径内,并且在该点上显示一个圆点。(5)在documentoptions对话框中,选择organization则是进行文档属性,名称,设计单位等进行设置。5.在设置好以上基本的内容后,则对原理图编辑平台半截元件库。(有些不同的元件可能在不同的元件库,要根据自己所设计的原理图选择所要加载的元件库,具体参照本网站上有关具体说明。这里以基本元件库加以说明)执行Design/Add/removelibrary菜单,来打开对话框,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DXP2004\Library\sch文件夹下的文件类型为*.ddb的库元件文件,这里选择MiscellaneousDevices。加入元件库后即可在编辑区内进行元件放置与元件属性的修改了。6.对元件库进行装载以后,可通过place(放置)/part(元件)命令直接进元件的放置,也可以用工具条上的按钮,打开所对应的对话框进行元件的放置。如果要修改元件的属性,可以直接双击所要修改的元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对所要修改的项进行修改。7.元件放置完以后,下一步工作即是对元件的位置进行调整,元件的调整非常简单, 西安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只需要点击所需移动的元件,按住不放,然后拖到所想要放置的位置放开即可。8.对元件位置调整好以后,即可以对元件进行连线,放线可以直接点击所想连接元件的管脚,然后按住不放,拖动到另下个元件的所需连接的管脚上,线自然就连接上了。9.作完以上步骤以后,下一步则要对所设计的电路图进行检查。若要进行电路图错误检查,可以使用命令Tools/ERC打开对话框,进行错误检查设置。3.2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印刷电路板是整个光伏发电并网馈电系统各个部分高密度集合体,印刷电路板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故印刷电路板设计决不单是器件,线路的简单布局安排,还必须符合抗干扰的设计原则。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可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制作的全过程是:准备原理图;生成网络表;设计版面;装入网络表并调整布局;自动布线;手动调整。这个过程是很灵活的。3.2.1布局规划完电路板,装入了网络表和元件,便可以开始对元件进行布局了。元件布局的好坏将影响电路板的优劣,在布局过程中,必须考虑机械要求、热效应、信号完整性,以及布线等各种问题,多次考虑,合理安排。我们采用自动布局和手动布局相结合的方法。元件布局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大,抗干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PCB尺寸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在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的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尽量远离。一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避免放电引出的短路。根据电路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按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方向。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进行布局,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凑的排列在PCB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布局的过程中,应尽量将相关联的元器件就近放置,以减短走线的长度;时钟电路、晶振、电容应紧贴相接的芯片,这样有利于抗干扰,提高电路工作的可靠性。位于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与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电路板的最佳形状为矩形。3.2.2布线布线是重要的抗干扰措施,本设计首先对电路进行自动布线,由于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其中肯定存在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另外为了安装、防止干扰等原因,对元件的位置、布线的宽度等提出的要求,是无法通过计算机的自动布线来实现的,因此,必须对自动布线后的印制电路板进行手工调整。在整个布线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输入输出端用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最好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耦合。印刷板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与绝缘基板间的粘附强度和流过它们的电流值决定.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数字电路,通常选用0.02~0.3mm导线宽度。当然,只要允许,还是尽可能用宽线。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电源线和地线应接成树状,尽量加粗,使它能通过三倍于印刷板上的允许电流。如有可能,接地线应在2~3mm以上。导线的最小间距主要由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绝缘电阻和击穿电压决定。对于集成电路,其间距最小可为0.5mm。印制导线拐弯处一般取圆弧形,而直角或夹角在高频电路中会影响电气性能。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铜箔膨胀或脱落现象。必须用大面积铜箔时,最好用栅格状.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若线路板上即有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开。低频电路的地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实际布线有困难时,可部分串联后再并联接地。高频电路宜采用多点串联接地,地线应短而粗。3.2.3退藕电容配置设计的常规做法之一是在印制板的各个关键部件配置适当的退藕电容。退藕电容的一般配置原则是: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uf的电解电容。如有可能,接100uf以上的更好。原则上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都应布置一个0.01uf的瓷片电容,如遇印制板空隙不够,可每4~8个芯片布置一个1~10uf的瓷片电容。对于抗噪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如RAM、ROM存储器件,应在芯片的电源线和地线之间直接接入退藕电容。电容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有引线。3.2.4可靠性即使电路原理图设计正确,印制电路板设计不当,也会对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设计印制电路板的时候,应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3.2.5地线设计在电子设备中,接地是控制干扰的重要方法。如能将接地和屏蔽正确结合起来使用,可解决大部分干扰问题。电子设备中地线结构大致有系统地、机壳地(屏蔽地)、数字地(逻辑地)和模拟地等。在地线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选择单点接地与多点接地在低频电路中,信号的工作频率小于1MHz,它的布线和器件间的电感影响较小,而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对干扰影响较大,因而应采用一点接地。当信号工作频率大于10MHz时,地线阻抗变得很大,此时应尽量降低地线阻抗,应采用就近多点接地。当工作频率在1~10MHz时,如果采用一点接地,其地线长度不应超过波长的1/20,否则应采用多点接地法。2.将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分开

电路板上既有高速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开,而两者的地线不要相混,分别与电源端地线相连。要尽量加大线性电路的接地面积。3.尽量加粗接地线

若接地线很细,接地电位则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致使电子设备的定时信号电平不稳,抗噪声性能变坏。因此应将接地线尽量加粗,使它能通过三位于印制电路板的允许电流。如有可能,接地线的宽度应大于3mm。4.将接地线构成闭环路

设计只由数字电路组成的印制电路板的地线系统时,将接地线做成闭环路可以明显的提高抗噪声能力。其原因在于:印制电路板上有很多集成电路元件,尤其遇有耗电多的元件时,因受接地线粗细的限制,会在地结上产生较大的电位差,引起抗噪声能力下降,若将接地结构成环路,则会缩小电位差值,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噪声能力。3.2.6电磁兼容性设计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在各种电磁环境中仍能够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的能力。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目的是使电子设备既能抑制各种外来的干扰,使电子设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同时又能减少电子设备本身对其它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1.选择合理的导线宽度

由于瞬变电流在印制线条上所产生的冲击干扰主要是由印制导线的电感成分造成的,因此应尽量减小印制导线的电感量。印制导线的电感量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宽度成反比,因而短而精的导线对抑制干扰是有利的。时钟引线、行驱动器或总线驱动器的信号线常常载有大的瞬变电流,印制导线要尽可能地短。对于分立元件电路,印制导线宽度在1.5mm左右时,即可完全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印制导线宽度可在0.2~1.0mm之间选择。2.采用正确的布线策略采用平等走线可以减少导线电感,但导线之间的互感和分布电容增加,如果布局允许,最好采用井字形网状布线结构,具体做法是印制板的一面横向布线,另一面纵向布线,然后在交叉孔处用金属化孔相连。

为了抑制印制板导线之间的串扰,在设计布线时应尽量避免长距离的平等走线,尽可能拉开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信号线与地线及电源线尽可能不交叉。在一些对干扰十分敏感的信号线之间设置一根接地的印制线,可以有效地抑制串扰。为了避免高频信号通过印制导线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在印制电路板布线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减少印制导线的不连续性,例如导线宽度不要突变,导线的拐角应大于90度禁止环状走线等。2.时钟信号引线最容易产生电磁辐射干扰,走线时应与地线回路相靠近,驱动器应紧挨着连接器。3.总线驱动器应紧挨其欲驱动的总线。对于那些离开印制电路板的引线,驱动器应紧紧挨着连接器。4.数据总线的布线应每两根信号线之间夹一根信号地线。最好是紧紧挨着最不重要的地址引线放置地回路,因为后者常载有高频电流。抑制反射干扰为了抑制出现在印制线条终端的反射干扰,除了特殊需要之外,应尽可能缩短印制线的长度和采用慢速电路。必要时可加终端匹配,即在传输线的末端对地和电源端各加接一个相同阻值的匹配电阻。根据经验,对一般速度较快的TTL电路,其印制线条长于10cm以上时就应采用终端匹配措施。匹配电阻的阻值应根据集成电路的输出驱动电流及吸收电流的最大值来决定。电源部分的干扰抑制技术单片机系统中的各个单元都需要直流电源供电,目前广泛使用两种电源,一种是串联型稳压电源,另一种是开关电源。据统计分析,单片机系统有70%左右的干扰是通过电源耦合进来的,因而,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电源的干扰抑制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使用电源滤波器;2.在每块PCB的电源与地之间并接去耦电容;3.选用压敏电阻或TVS器件来吸收电路中的浪涌干扰;4.在串联型稳压电源的输入、输出端增加电容滤波;5.如单片机系统采用开关电源,则应注意采用RC吸收电路抑制浪涌电压;注意:交流电与直流低压之间的距离,并用地线隔开;直流低压与开关管的调整电路之间用光耦隔开;采用屏蔽措施进一步减少开关电源的干扰。 4结论 4结论4.1全文总结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我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单片机方面相关的知识,同时了解了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单片机的知识来实现硬件电路功能。在理解硬件电路原理的基础上应用DXP2004软件画出PCB。毕业设计不单单是对一个题目的研究学习,而重点是在检验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及综合能力的发挥。通过本次设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只是理论而更在实践操作。通过毕业设计这个实践过程,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将设计做的更好。在本次设计过程中,我不但学会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查阅各类资料、书籍、网络检索。在现在社会高速发展大趋势下,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显得尤为关键。学会如何快捷、方便、准确的查阅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是我的最大收获之一。为了查一个原理或知识点,可能会触及到很多知识,很长见识!经过查阅多种参考资料,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将书本上的理论应用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这种能力的培养对我将来的工作和实践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也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都在老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有所改正,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做的更好。4.2设计过程的重点难点本设计的主要难点在于对实际线路的分析及设计,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单片机的学习和对相关芯片的性能特征的掌握。本设计中为了尽量实现系统的可行性和简便性,开始对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争取可以实现最优控制,实现设计的功能,逆变器的选择以及逆变电路的选择,如采取电压型和电流型逆变器的共同使用,对于逆变电路使用推挽的方式,以及单片机的SPWM控制等。。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由于没有实际的设计经验和对单片机了解得不够和对有关芯片电压电流的计算,所以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在师老师精心的指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同学的帮助下,都一一的克服和解决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参考文献PAGE27参考文献[1]李广弟单片机基础[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6:187-203[2]求是科技编著单片机典型外围器件及应用实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60-167[3]王毅编著单片机器件应用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4.5[4]窦振中编著单片机外围器件实用手册.输出通道器件分册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256-271[5]沙占友,孟志永,王彦朋等著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76-99[6]刘光斌等编著单片机系统实用抗干扰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77-203[7]清源计算机工作室编Protel99SE电路设计与仿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06-276[8]肖玲妮,袁增贵编著Protel99SE印刷电路板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3-166[9]王栓柱主编;杨志亮副主编Protel99SE印刷电路板设计技术[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139-201[10]熊伟林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5-56[11]庄效桓,李燕民编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2:33-101[12]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9:144-262[13]ThomasLFloyd:ElectronicDevices,5thed,Prentice-HallInc,NewJersey,1999:75-86[14]高如云等箸通讯电子线路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0[15]陈松金鸿编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Multisim2001与Protel99se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8:269-303[16]KimHyoung-Tae.HowtouseKEIL8051CComputer.YangseogakpublishCompany,2001:1-19[17]OhtaniYoshimitsu,InternationalstandardizationofcontactleCcard[J].NTTRev,2002,14(5):61–63.[18]LouisW.Hrusks,SmartBatteriesandLithiumIonVoltageProfiles,DirectorRechargeableBatteries97.3[19]H.LI,NatualofInterfaceofserry51single-chipMicrocomputer.pressofAeronauticsandAerospace,UniversityofBEIJING,1993.致谢致谢感谢导师师公社老师的关心、指导和教诲。师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教会了我知识,而且教我做人,对师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作者在攻读学士学位期间的工作自始至终都是在师老师全面、具体的指导下进行的。师老师多次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师老师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民主而严谨的作风,使学生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安工业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本科学生在校攻读学士学位期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西安工业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使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果或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果发表论文时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安工业大学。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原文或复印件,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毕业设计(论文)。(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毕业设计(论文)独创声明毕业设计(论文)独创声明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毕业设计(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不包含他人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毕业设计(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附录附录PAGE29附录附录A:系统硬件原理图外文原文及翻译28附录B:PCB图(总图)PAGE43外文原文及翻译西安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C8051F3308KBISPFLASH微控制器模拟外设−10位ADC转换速率可达200ksps可多达16个外部单端或差分输入VREF可在内部VREF、外部引脚或VDD中选择内部或外部转换启动源内置温度传感器−10位电流输出DAC−比较器可编程回差电压和响应时间可配置为中断或复位源小电流(<0.4μA)在片调试−片内调试电路提供全速、非侵入式的在系统调试−支持断点、单步、观察/修改存储器和寄存器−比使用仿真芯片、目标仿真头和仿真插座的仿真系统有更优越的性能−廉价而完整的开发套件供电电压…………2.7V-3.6V−典型工作电流:6.4mA@25MHz9μA@32KHz−典型停机电流:0.1μA温度范围:-40°C-+85°C高速8051微控制器内核−流水线指令结构;70%的指令的执行时间为一个或两个系统时钟周期−速度可达25MIPS(时钟频率为25MHz时)−扩展的中断系统存储器−768字节内部数据RAM(256+512)−8KBFLASH;可在系统编程,扇区大小为512字节数字外设−17个端口I/O;均耐5V电压,大灌电流−硬件增强型UART、SMBus和增强型SPI串口−4个通用16位计数器/定时器−16位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阵列(PCA),有3个捕捉/比较模块−使用PCA或定时器和外部时钟源的实时时钟方式时钟源−两个内部振荡器:24.5MHz,±2%的精度,可支持无晶体UART操作80/40/20/10kHz低频率、低功耗振荡器−外部振荡器:晶体、RC、C、或外部时钟−可在运行中切换时钟源,适用于节电方式封装:20脚MLP1.系统概述C8051F330器件是完全集成的混合信号片上系统型MCU。下面列出了一些主要特性,有关某一产品的具体特性参见表1.1。高速、流水线结构的8051兼容的CIP-51内核(可达25MIPS)全速、非侵入式的在系统调试接口(片内)真正10位200ksps的16通道单端/差分ADC,带模拟多路器10位电流输出DAC高精度可编程的25MHz内部振荡器8KB可在系统编程的FLASH存储器768字节片内RAM硬件实现的SMBus/I2C、增强型UART和增强型SPI串行接口4个通用的16位定时器具有3个捕捉/比较模块和看门狗定时器功能的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阵列(PCA)片内上电复位、VDD监视器和温度传感器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