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白银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白银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白银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白银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银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AGE41目录TOC\o"1-2"\h\z\u第一章总论 1第一节项目概况 1第二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2第三节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3第四节项目概要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第五节研究结论和问题建议 5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6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6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第三章建设地点与建设条件 18第一节建设地点 18第二节建设条件 20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 26第一节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26第二节白银区文化中心的任务和工作内容 26第三节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27第五章工程、设备方案 28第一节设计总说明 28第二节总平面设计 32第三节建筑设计说明 34第四节结构设计说明 37第五节给排水设计 44第六节暖通设计 50第七节电气设计 54第六章节能 66第一节概述 66第二节设计依据 67第三节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68第七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73第一节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 73第二节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3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73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 77第五节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及特殊环境分析 77第八章劳动安全与消防 78第一节劳动安全 78第二节消防 79第九章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83第一节建设期间组织机构及管理 83第二节劳动定员 85第十章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要求 86第十一章项目招投标方案 88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92第一节投资估算 92第二节资金筹措 94第十三章社会效益分析 95第一节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95第二节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95第十四章评价结论与建议 97附表、附图PAGE91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白银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2、项目承办单位:白银区文化体育局3、项目负责人:4、建设性质:新建5、建设地址:白银区文化路40号(区文化馆、区少儿图书馆、区文化活动中心原址)6、建设期限:2011年6月-2012年12月,共计19个月7、建设内容与规模为改变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启动大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开办艺术展览及各类艺术工作室,结合白银市城市发展的需要,确定该项目的建设规模。该项目总用地面积4423.5㎡,总建筑面积14880.99㎡。整个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主体五层,各层建筑面积分别为:地下一层为停车库与商业,建筑面积3318.5㎡;一层为文化产业,建筑面积是3172.97㎡;二层为三馆用房与多功能厅,建筑面积为2504.26㎡;三层北侧为博物馆,南侧为图书馆,西侧为文化馆,建筑面积是2504.26㎡;四层建筑面积是1949.4㎡;建筑五层建筑面积1431.6㎡。8、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经估算,本项目总投资2976.39万元。其资金来源为:由区财政自筹解决。第二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该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1、国家计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2、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3、《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5、国家发改委关于项目可研报告内容和深度规定要求;6、《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9、2010年白银市白银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0、《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B62/T25-3012-2003;11、白银市政府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12、白银市文化事业发展总体规划;13、项目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14、项目单位提供的技术、基础资料。15、《关于加强“5.12”汶川地震后我省城乡规划编制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抗震设防工作的意见》甘建设(2008)249号;第三节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依据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情况,对该项目的建设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该可行性研究报告。该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1、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2、建设规模3、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4、工程设计方案5、节能6、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7、劳动安全与消防8、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9、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要求10、项目招投标方案11、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2、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第四节项目概要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项目概要白银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由白银区文化体育局承办建设,建设用地符合用地性质要求。白银区文化中心位于白银区金鱼公园以南,全民健身广场西北角,文化路以东,是白银市人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区域,周边自然环境优越;西侧为文化路,南侧为文化路与连通全民健身广场的地下商场的通道,交通便利。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该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单位指标数备注一建设规模1项目总用地面积平方米4423.52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3318.53总建筑面积平方米14880.993.1地下一层平方米3318.53.2首层平方米3172.97地上建筑面积共计:11562.49平方米3.3二层平方米2504.263.4三层平方米2504.263.5四层平方米1949.43.6五层平方米1431.64建筑密度%755建筑容积率3.366停车位辆49二项目总投资万元2976.391建筑安装工程费万元2634.17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200.483工程预备费万元141.73三建设工期月19四资金筹措1区财政自筹万元2976.39第五节研究结论和问题建议一、可行性研究的结论通过调查研究、可行性论证、经济评价与测算,该项目符合中央、省、市、区相关法律法规及文化事业发展政策要求,符合白银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具备良好的政策、法律支持条件。用地条件及给排水、供电、环保等配套设施配套条件较好。本项目实施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健全,经济技术力量较强,完全有能力组织实施好项目。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广大,本项目将建立自然—人—城市的有机联系,倡导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文化空间,将成为白银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工程。经测算,本项目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项目是可行的。二、问题与建议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不出现过多的意外情况时,工程单方造价有降低的可能,建议努力争取,以期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单价。2、本项目建筑造价估算时,均按精装修完成考虑,即卫生间、走廊以及各功能房间等墙面抹灰刮瓷,地面贴地面砖、顶棚石膏板吊顶等。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一、“十五”期间我国文化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十五”期间,全国文化(文物)固定资产累计计划投资239.2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29.7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1.45亿元,竣工项目1661个,竣工面积1229.5万平方米。在“十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基本建设累计计划投资169.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91.62亿元,分别比“九五”同期增加43.76亿元和41.86亿元,增长34.9%和94.1%;“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额为136.3亿元,比“九五”同期增加34.46亿元,增长37.9%;“十五”期间共完成基本建设项目1088个,竣工面积338.9万平方米。全国文物事业基本建设累计计划投资52.7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7.08亿元,比“九五”同期增加4.4亿元,增长19.5%;“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额为38.4亿元;“十五”期间共完成基本建设项目227个,竣工面积82.6万平方米。全国各地呈现出迄今为止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最多、设施面积增幅最大、设施改造建设最快的鲜明时代特点。“十五”期间,全国投资在亿元以上的文化设施竣工项目就有:天桥剧场、中国美术馆一期改造工程、北京市海淀剧院、天津博物馆新馆、河北艺术中心、辽宁省艺术中心、大连现代博物馆、黑龙江省图书馆、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黄埔区图书馆、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新馆、江苏省南京博物院展厅、江苏京剧院紫金大戏院、苏州市图书馆新馆、江苏省扬州雕刻印刷博物馆、浙江省瑞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浙江省舟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浙江省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浙江省嘉兴市博物馆、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浙江省红星文化大厦、浙江省杭州剧院、浙江省路桥文体中心、浙江省嘉兴市文化中心、福建省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书画院、山东省图书馆、湖北剧场、湖南省长沙田汉大剧院、湖南大剧院、湖南省博物馆陈列楼、广州芭蕾舞团业务楼、广东省广州市艺术博物馆、广东省深圳南山书城、四川省成都市图书馆、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深圳市盐田区文化艺术中心、广东省珠海市图书馆、广东省东莞玉兰大剧院、海南省图书馆、成都市川剧艺术中心、云南省图书馆、陕西省秦俑博物馆二期工程等44个项目。“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中西部文化项目建设的投资力度,投资和建设规模进入历史最好水平。国家通过对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扩改建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大修、国家话剧院、中央歌剧院、西藏的布达拉宫等三大寺庙的维修等工程投入的导向政策,引导地方加大对当地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我国在法国巴黎、韩国首尔、埃及和马耳他等地的文化中心的落成使用,启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工程。二、文化设施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的潮流,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事业是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发展文化事业,建好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应尽义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应当像人人享有义务教育、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一样,确保公民享有基本的文化生活。为了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必须下大力气搞好文化设施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基本功能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文化是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戴维•兰德斯在其新著《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说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是举足轻重的因素”。从哲学和社会科学角度考虑,文化构成城市的内涵,体现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发展城市文化有利于树立鲜明的、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外资,为城市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净化和优化城市人文环境;有利于城市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有利于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因此,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一个国家和城市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文化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来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基本属性的认识更加清醒,对文化基本功能的把握更加准确。我们应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全新的理解和准确把握。以往,我们常把文化建设看作是部门的事,就文化论文化,忽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新的估价和定位。以往,我们时常倡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单纯地把文化作为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的配角,这种认识是值得商榷的。现在应把文化建设提升到社会发展根本目的的高度来认识,为文化建设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样性的文化设施,保障公民“人人享有文化”的权益。三、白银区公共文化设施概况文化设施是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物质依托和载体,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白银区文化中心既是组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及研究群众文化艺术的文化事业单位,也是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具有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功能和作用;这些年来,白银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创建一流文明城市、争创优秀旅游城市等活动中,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服务城乡基层人民群众,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白银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基础设施不适应,文化设施基础差,底子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设施数量、种类、规模与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性不适应,文化新产品和文化生活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生产力需要进一步解放和提高;文化基础建设现实与文化发展需求不适应,对文化巨大的社会功能认识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影响着白银市文化建设发展。四、白银区现有文化馆概况

白银区文化馆始建于1958年,座落于白银市区中心地段,东北紧依风景秀丽的金鱼公园,南临全市最大的体育广场,西接繁华热闹的文化路大市场,占地500m2,是全市规模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全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1995年10月,文化馆在现址建起一栋五层3400m2的综合性大楼,内设舞蹈排练厅、中老年舞厅、卡拉OK厅、台球厅、乒乓球室、展览厅及声乐、器乐、书法、绘画、电脑培训等专业培训教室10个,长年开展文化艺术培训和辅导。

目前,白银区文化馆正式编制13人,现有职工13人,其中馆长1人,副馆长2人,专业人员8人,办公室和财务人员2人。有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6人。

一、群众文化事业概况

1、区文化馆在春节期间举办正月十五社火汇演活动(已举办15届),有乡镇、街道办事处等组织的十多个社火队参加汇演。举办春节演唱会和猜谜、征联活动及舞龙狮大赛,以丰富节日气氛。

2、举办夏日广场演出活动,配合市、区组织的中心活动。每年至少组织3台大型的文艺晚会,向全区人民汇报演出,组织省、市级调演活动及各类比赛。如2003年9月组织并参与了白银市首届"金凤凰"少儿艺术大赛活动,2005年5月组织并参与了全市首届少儿国学诵读大赛等活动。

3、节日期间送文化下乡,举办书、画展览。如每年春节前组织专业人员送文化下乡,书写对联等,2003年举办了"金色童年"少儿书画作品展等。

4、专业人员指导和辅导业余文艺爱好者,开展文艺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5、开展文艺作品的创作活动。近年来,有6名同志的作品、文章共十余个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如王玉春的国画作品《牡丹》,在"北海杯"全国书画比赛中获三等奖,张红同志的《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文在《甘肃艺苑》上发表,朱守祯、关振堂撰写的《机制转换是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突破口》一文在全省群艺馆、文化馆改革与发展征文中获一等奖等。

6、组织少儿文化的培训工作。培训的项目主要有:舞蹈、声乐、器乐、书法、绘画、电脑知识等10余项,每年不少于15期1200人次以上。

二、经营概况

白银区文化馆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有:大众歌舞厅、老年歌舞厅、卡拉OK厅、露天台球城、乒乓球室、录像放映室、戏剧演唱、中介服务等10个项目。其创收收入用以补文活动。

白银区文化馆1990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馆";1992年又荣获文化部、财政部"全国以文补文"先进单位;1998年获甘肃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单位。本项目为白银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白银市文化建设必将更上一个新台阶。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本项目的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第二十五条“其他服务业”中第16款‘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大众文化设施建设及产业化运营’的规定。二、符合国家及白银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一)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二)符合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第九章“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白银”指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群众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文联职能作用,完善各专业协会活动机制,丰富我市文化艺术活动,支持发展专业文艺团体。建立古迹文物保护工作机制。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逐步发展农村室内数字电影放映,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发展城市数字电影事业,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加强新闻媒体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传播能力。强化社科联职能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工作。到2015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实施创建“体育强市”行动计划,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硬件设施水平。“多馆多中心”文化体育项目:1、白银市博物馆,白银市科技馆,白银市文化馆,白银市美术馆;2、白银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白银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白银市老年活动中心;3、县区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4、白银市体育园,会宁、靖远、景泰、平川体育中心,白银区全民健身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加快开发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信息业,大力拓展文博会展业和印刷包装业,扶持发展文艺展演业和艺术品业,引导规范文化娱乐业和艺术培训业。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组建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重点发展以科技业、会展业、娱乐业、印刷业、信息服务业为支柱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影视、报刊、演艺展示、民间工艺和艺术培训。通过结构调整、资源重组,逐步形成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已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已成为一种大趋势。文化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文化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银区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21世纪头20年,文化必将成为群众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展览业、艺术培训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朝阳产业”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科技已广泛运用于文化生产、服务、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空前多样,一些旧的艺术形态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文化生产方式日益更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展览业、艺术培训业、文化娱乐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五、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体现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文艺繁荣的载体。文化建设既要保障公民从事文化创造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权利,又要保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这两方面都离不开必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博物馆、艺术馆等不仅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和当代文化创造精粹的机构,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可或缺的途径。艺术培训、展览馆等更是广大群众直接从事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的场所,同时也是文艺工作者和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化创造的舞台。文化设施不仅是弘扬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是先进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联结点。只有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才能推进文化发展,在促进文化繁荣的过程中,使我们党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见,文化设施建设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负有多么重要的使命。六、本项目建设是更好满足白银区广大人民对文化设施需求的需要我市地处甘肃中部,区域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人。恢复建市2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位、宽领域的态势,公众求知欲望不断提升,社会学习氛围日渐浓厚。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白银区文化馆始建于1958年占地500m2,是当今全市规模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全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1995年10月,文化馆在现址建起一栋五层3400m2的综合性大楼,内设舞蹈排练厅、中老年舞厅、卡拉OK厅、台球厅、乒乓球室、展览厅及声乐、器乐、书法、绘画、电脑培训等专业培训教室10个,长年开展文化艺术培训和辅导;现有文化馆基础设施不完善,造型落伍,由于使用人数多现已破旧不堪,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不能适应城市文化建设的需要。白银区文化中心目前的各种社会服务已处于严重饱和状态,年接服务近60万人次,文化中心服务设备及基础设施功能已无力为更多的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随着白银城市转型力度的加大和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急需对原有文化中心建筑拆除新建,以提升文化中心服务水平和层次,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第三章建设地点与建设条件第一节建设地点一、建设地点本项目建设场址位于白银区文化路40号(区文化馆、区少儿图书馆、区文化活动中心原址)场地周围无文化古迹、无国防工程、无高压线路、无河流桥梁、无污染企业,条件优越。二、场地现状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本项目规划用地位于白银市老城区,座落于白银市区中心地段,东北紧依风景秀丽的金鱼公园,南临全市最大的体育广场,西接繁华热闹的文化路大市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水、电、通讯、道路等设施齐全,发展空间广阔。平面布置按照中国传统院落式手法,注重空间的渗透和形体的穿插,使其更加突出了该建筑的特色,更能增加白银区文化中心的靓丽。(二)用地现状1、用地规模本项目地块面积4453.4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3318.5平方米,基地面积不太宽裕,应建设地下停车场、设置屋顶花园等设施,集中、有效的利用土地。2、地形地势用地内无村民住宅,无公共建筑物,整个场地东北高,西南侧低,场地内最高落差达5.2m,项目规划建设应因地制宜,利用地形优势,发挥地形特点建设本项目,由于地形落差大,应注意安全。3、周边道路项目区西面濒临文化路,南侧为文化路与连通全民健身广场的地下商场的通道,交通便利,可以满足建设时的建筑材料运输车辆出入,也可满足使用时社会车辆进出。4、周边用地建筑北侧为金鱼公园,东侧为全民健身广场,南面为商住楼。根据《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项目区用地性质为:文化娱乐用地;周边用地性质为:公共绿地、商业用地、广场用地;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第二节建设条件一、地理位置白银区位于甘肃中部、白银市西部,黄河上游中段,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14′38″至36°47′29″、东经103°54′24″至104°24′55″之间。西与兰州市皋兰区接壤;南临黄河,与榆中区青城乡及靖远区平堡乡隔河相望;东与靖远区刘川乡毗邻;北与景泰区中泉乡为界。辖区东西长约47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形总趁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946.5米。二、白银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根据白银市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白银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白银区教育、卫生、文化、商贸等基础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经济总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8.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91.75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52.63亿元,增长9.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53:62.26:35.11,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了0.4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全区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高出GDP增速0.23个百分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改善民生、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三、交通运输白银区交通极为便利。南邻兰州,北通宁夏、内蒙,西经河西走廊直达新疆,东连陇东。包兰铁路贯穿境内,3条国家级公路、2条省级公路和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白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市区距兰州中川机场仅70公里。四、工程地质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地质情况简述如下:1、地层分布及其特征①杂填土(Q4ml):层0.30m-2.10m,层底标高1712.150m-1716.900m,主要成分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砂土组成,灰黑色、黄褐色,松散、稍湿-湿,新近堆积,组成成分结构不均匀。②细砂(Q4el+dl):层厚0.30m-0.80m,层顶埋深0.30m-2.10m,层底标高1710.288m-1715.550m,黄褐色,松散、稍湿,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单粒结构,略具分选性,级配均匀。③强风化砂岩(K):层厚0.70m-2.40m,层顶埋深1.20m-4.80m,层顶标高1710.288m-1715.550m,层底标高1707.888m-1714.821m,黄褐色,强风化,稍湿-湿,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长石,硬度较低,钻探提取岩芯手捏易碎,其间可见斜层理发育,中细粒结构,泥钙质胶结,胶结程度弱,遇水易软化。④中风化砂岩(K):层顶标高1707.888m-1714.821m,层顶埋深2.00m-5.80m,黄褐色,中风化,稍湿,中细粒结构,厚层状、岩层以单斜层状产出,干钻不易,循环液钻进提取岩芯呈柱状,手不易捏碎,结构部分破坏,节理、裂隙较少,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长石,所有勘探点皆未穿透该层。该层作为基础持力层。Fak=400KPa2、场地地震效应评价:本场地在勘察中未发现可液化土层,抗震地段属可进行本工程建设的一般地段。3、场地类别、腐蚀性、地下水及冻土深度该场地上部结构环境类别为一类,上部结构外露部分为二b类,地下基础结构环境类别为五类。场地类别属Ⅱ类建筑场地,标准冻土深度1.20米考虑。在勘察期间,勘察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存在,不考虑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地基土对混凝土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具有弱腐蚀性。五、气象及水文条件白银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干旱多风,降雨稀少。多年平均气温8.07℃,日极端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6℃。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蒸发量1997.1毫米。太阳年均辐射量141千卡/平方厘米。累年平均大风日数51.6天。年均无霜期183.8天。根据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资料,本项目区处于西北黄土高原,因深居大陆,距海远、地势高,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雨量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多年来年平均降雨量在190.3-338.1mm之问,其中75%集中在6-9四个月。年蒸发量1922.4-2231.8mm,为降雨量的九倍左右;风沙较大,风季为3-5月,风速可达12m/s,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北风,全年主导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1.7m/s,静风频率为36%;近10年年平均气温8.9℃,极端最高气温36.3℃,极端最低气温-22.1℃,无霜期188天,标准冻深为105cm,最大冻深为120cm。六、施工条件该项目用地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要求。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取用方便,水质符合规定要求。目前项目区内建设条件已具备,无影响项目的因素存在,周边环境条件良好,具备开工条件。七、公用设施条件项目区位于白银市老城区,给排水、供电、通讯、环卫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工程已统一规划建设完成,并且供给能力有保障,只需完善本项目相应设施,就能满足项目使用要求。八、社会环境条件(1)中央、省、市、区高度重视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指导。(2)本项目是一项民生工程,对加快白银区文化事业发展,满足群众文化需要,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对推动白银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白银区委、区政府重视,各部门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持。九、自然灾害白银市三县两区属自然灾害频繁区,旱灾尤其严重。景泰区、白银区、平川区及白银市北部,地势开阔,风力强劲,大风日数较多,容易形成沙暴天气。白银市位于祁连山断裂带和西海固断裂带的交汇地,地震较多。该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为地震。白银市位于祁连山断裂带和西海固断裂带的交汇地,地震较多。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08划分,白银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第二组,该工程应按照相应抗震设防等级建设,做好灾害防范工作。项目所在地地势较高,不存在滑坡体、泥石流及洪水出泄口等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隐患因素。根据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项目选址所在区域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和公共绿地及广场用地,区域内现在及将来周边不会有工业企业,周边不存在物理、化学等污染企业或污染源。

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第一节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拟建项目在节省投资和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注重外部空间与建筑形式的特点,与本地区的城市建设形成特色,注重“简洁明快、清新大方”的现代风格,实现“求实创新”的城市艺术文化,在设计上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功能合理、使用方便,感觉舒适。具体而言:1、在项目建设中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顾及长远,以人为本、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雅、配套齐全,并具有超前性。2、择优选择设计方案,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材料,节约投资、减少成本、降低能耗,以获取尽可能好的社会效益为原则。3、注重处理“自然—人—城市”的关系,充分考虑环保节能以及景观绿化,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打造绿色城市的生活环境。4、以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宣传、教育,研究文化活动规律,创作文艺作品,举办文化作品展览及文物展览,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等公益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主。第二节白银区文化中心的任务和工作内容白银区文化中心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指导全区基层文化单位的业务建设,开展各类形式的艺术和业务培训,承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完成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窗口,是公民终身教育的学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中心,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是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展示中心,是基层群众文化骨干的指导培训中心。第三节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一、根据白银区文化中心的任务和工作内容,以及本项目的投资水平及建成后的功能和建设空间,确定该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如下:整个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主体五层,各层建筑面积分别为:地下一层为停车库与商业,建筑面积3318.5㎡;一层为文化产业,建筑面积是3172.97㎡;二层为三馆用房与多功能厅,建筑面积为2504.26㎡;三层北侧为博物馆,南侧为图书馆,西侧为文化馆,建筑面积是2504.26㎡;四层建筑面积是1949.4㎡;建筑五层建筑面积1431.6㎡。整个建筑设计地上部分设置五部疏散楼梯,地下部分设置一部人员疏散楼梯,楼梯的疏散宽度及疏散距离满足规范要求。一层设计无障碍坡道和无障碍卫生间,满足建筑无障碍设计要求。

第五章工程、设备方案第一节设计总说明工程概况1、白银市白银区文化中心位于白银区金鱼公园以南,全民健身广场西北角,文化路以东,也是白银市人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区域。西侧为文化路,南侧为文化路与连通全民健身广场的地下商场的通道。整个场地东北高,西南侧低,场地内最高落差达5.2m。2、地块面积为4453.4㎡(合6.7亩),形状呈矩形,南北长约77.3m,东西宽约57.9m,地块原貌有六层白银文化馆和三层白银文化中心。还有北侧一层的商业网点。整个院落呈围合型,原建筑为东西采光建筑。原有文化中心不能满足当地文化交流以及学习要求。3、新建文化中心呈“G型”布设,"G"型开口面向全民健身广场,背靠文化路南北长76.6m,东西宽49.9m.建筑高度为23.9m,占地面积:3318.5㎡,建筑总面积:14880.99㎡二、设计依据a.建设单位提供的1:500地形图及设计委托书。b.兰州华夏岩土技术开发公司提供《白银文化中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三、设计使用的标准及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JGJ41-87《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其它现行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图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B62/T25-3012-2003四、规划、环保、卫生、绿化、消防、抗震要求:1、规划要求:严格按照当地规划局批准的总平面图进行设计,满足退地界与周边相邻建筑物距离要求,最大限度满足日照、停车要求。建筑外形设计简洁、美观,该项目的建设有力改善周边空间环境,适应城区发展要求,同时在丰富城市景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环保、卫生要求:A、应建设单位要求,楼内不设垃圾收集间,垃圾收集采用分类袋装,由物业管理统一收取,按城市环卫要求进行处理。B、所有建筑材料均采用无公害环保建材,施工过程中要求做到无污染,低噪音施工。C、凡房间紧靠电梯者,均作减震、隔声处理。D、水泵、循环冷却水泵均设隔振基础,水泵进水管上均设橡胶软接头,泵房内管道设弹性吊架,以减小震动和噪音。E、所有的风机、水泵均作减振处理,并在水泵及风机的进、出口设有柔性接头,以减小固体传声。F、设备用房内贴吸声材料,门为防火隔音门,密闭隔声。3、消防要求:因地势情况消防车未能形成消防环路,但可以到达建筑的每个消防死角,符合相关防火规范的要求及消防主管部门的要求。4、抗震要求:抗震设防烈度7度。五、设计指导思想1、优化空间布局。在总平面设计中,力求平面布局合理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消防要求,解决好不同功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新建与规划道路以及城市的空间关系。2、努力做到功能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满足建设单位的使用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超前性。3、积极合理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经济适用,以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安全、美观大方的要求。做好建筑物的整体造型、色彩运用以及重点部位的细部处理,使其成为该地段的景观之一。4、注意环境保护,对影响环境的废水、废气、噪声采取应对措施。5、重视消防安全设计,严格执行相关国家建筑防火规范。6、注意节能,采用节能材料和设备,采取必要的保温隔热措施。7、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六、建筑性质与等级1、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有关规范规定要求,本建筑地上建筑按二级耐火等级设计,地下室应按一级耐火等级设计。2、本工程为框架结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3、屋面防水等级II级,地下建筑防水等级I级,建筑节能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七、气象资料白银属干旱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全市太阳年均辐射总量130—1404卡/cm2,年日照时数25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0-10℃,并且冬夏温差较大。通常情况下,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份,为19-20℃,年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份,为-8--7.7℃,年际温差在30℃左右,年平均日温差在12.4-13.6℃之间。无霜期169-220天。正常年景年降水量176-498mm之间,分布不均匀。1、最大冻结深度:120cm;2、抗震设防烈度:7度3、工程地质(见结构专业说明)第二节总平面设计总平面布置1、建筑物长76.6米,宽49.9米,高为23.9米,东退用地红线最近处为2m,西退用地红线最近处为6.7m,南侧退用地红线最近处为0.6m,北侧退用地红线为0.1m。2、总平面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新建建筑用地的实际情况,利用地势高差,及好的朝向和重要地理位置,顺应地形特征,将建筑布置成“G”字型。由于建筑面积比较紧张,所以将三馆功能与该地区文化商业功能融为一体,即通过水平和垂直的混合布置手法,将各项功能合理的安排在一起。东侧为文化中心建筑主要出入口,西侧靠近城市交叉口处布置商业主入口,其余均为建筑辅助出入口。靠近公路一侧尽可能的后退,满足城市设计的要求。平面布置按照中国传统院落式手法,注重空间的渗透和形体的穿插,使其更加突出了该建筑的特色。二、竖向设计<1>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利于排水,丰富景观,经济实用.<2>竖向控制室内外高差为-0.300m;场地排水坡度不小于0.5%,其中北侧为到达全民建设广场呈坡度8%坡型入口,雨水经雨水井收集后由场地内排入城市雨水管网。西侧商业网点位置,雨水由北向南流入城市雨水管网。健身广场内排水均由南向北方向排出。在院东侧的主入口处和建筑各房间入口处均采取了防水和排水措施,保证院外水不流入院内以及院内的地面水不流入室内或楼梯间。三.交通组织1、交通路组织西侧为9.0米宽文化路,南侧进入全民健身广场的地下商场通道,宽度达7.0米。东侧全民健身广场,西侧硬化广场入口,发生紧急境况时,均可作为消防车道。该建筑南侧设有地下车库入口,西北角设有车库出口。2、静态交通由于建设场地狭小通过地下车库解决小车停车问题,而不影响整个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和布设,较好的处理和丰富该建筑与原全民健身广场,金鱼广场之间关系,对于自行车停放可以考虑利用在原有全民健身广场自行车车棚,因在有限场地考虑较多建筑功能,对于高度超过2.4米大型机动车辆无法满足。第三节建筑设计说明一、平面设计和平面功能场地利用现有高差,从城市西侧街道看建筑为六层,东侧广场看为五层,充分利用场地条件与周围现有的环境。整个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主体五层,各层建筑面积分别为:地下一层为停车库与商业,建筑面积3318.5㎡;一层为文化产业,建筑面积是3172.97㎡;二层为三馆用房与多功能厅,建筑面积为2504.26㎡;三层北侧为博物馆,南侧为图书馆,西侧为文化馆,建筑面积是2504.26㎡;四层建筑面积是1949.4㎡;建筑五层建筑面积1431.6㎡。整个建筑设计地上部分设置五部疏散楼梯,地下部分设置一部人员疏散楼梯,楼梯的疏散宽度及疏散距离满足规范要求。一层设计无障碍坡道和无障碍卫生间,满足建筑无障碍设计要求。二、建筑立面设计根据平面造型的特点,立面设计上力求简洁、大方、明快。把文化建筑的特色融于其中,通过几组形体的穿插和形体与板的组合,活跃了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以最平实的手法,创造出不平凡的建筑。让参观者能瞬时有所记忆,重温场所精神带来的魅力。在建筑处理上把握三个关键:1)、保证新建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契合,体现新时代下的建筑理念,即传统建筑空间与现代设计手法的结合,将建筑各部分功能通过院落这一中国传统元素相联系。2)、设计中极其看重中庭所具有的矛盾性与复杂性。通过室内空间室外化,而使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通过灰空间的处理,创造出具有该建筑特有的空间关系。内庭本来作为功能性决定的产物,却好像可以超越自身的责任,成为建筑最具特色的场所空间,它以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表现出一种人文精神。3)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造型以门洞的形式处理,打开新时代下的文化大门,使得步入其中的人们充分体验到三馆带来的熏陶。内院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对比。外立面通过现代手法和材料的综合运用,将功能与形式完美的结合。三、剖面设计本工程地面以下为一层,地面以上主体五层;室内外高差:0.3米。层高分别为地下一层为4.1m,一层至五层均为3.9m;多功能大空间为5.7m;主体高度为23.9m。四、交通设计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将本工程地下车库设定为IV类车库,车库设置一部人员疏散楼梯,一层为综合性培训、展厅和阅览室,南侧二部楼梯和一部电梯进行疏散以及北侧二个直达室外的入口,西侧利用楼梯上到二层通过文化中心主入口到达屋顶庭院。二层以上文化、图书以及博物馆区域位置划分已比较明确,在最北侧为博物馆通北层2部楼梯一部电梯进行疏散,西侧为文化馆,南侧为图书馆。文化馆和图书馆的人员疏散是综合考虑的,通过北侧二部楼梯和一部电梯,西侧一部楼梯和电梯。五、无障碍设计严格按照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该建筑西北角设有免费公共卫生间,在几个主要入口处设置无障碍坡道,以方便残疾人的使用,地下一层设置残疾人阅览室,二层以上均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六、安全防护1、窗台高度如果在安全高度以下,要加防护栏杆,栏杆高度大于1100mm。2、楼梯栏杆高度要大于900mm,水平段长度大于500mm时,高度大于1050mm,垂直防护杆件的净距不大于110mm。上人屋面的女儿墙高度为1500mm。七、主要用料及装修外墙为3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刷丙烯酸外墙涂料;内墙为加气混凝砌块,卫生间为200厚烧结粘土多孔砖,电梯门洞侧面为大理石贴面,走廊及公共部分为乳胶漆墙面,其余墙面混合砂浆抹光,涂料刷白;顶棚为板底粉刷石膏抹灰顶棚,涂料刷白;建筑外窗为中空玻璃塑钢窗;外门为三防门,内门为夹板门,楼梯间及其前室、设备用房、管道井门均为不同级别防火门;防水材料采用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酯涂料。商铺外墙为3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贴仿石贴面砖,室外台阶和楼梯为机刨石面层,所有外门为钢化玻璃不锈钢地弹门。东侧主入口为300钢筋混凝土墙,外挂大理石。地下室防水采用钢筋混凝土自防水与外防外贴3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脂胎)二道相组合。(详细做法见工程做法材料表和门窗表)八、经济技术指标用地面积:442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80.99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1562.4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318.5平方米建筑密度:75%容积率:3.36停车位:50个(全部为地下停车位)第四节结构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白银区文化中心,框架结构,主体地上六层,局部七层,裙房两层,主体建筑总高度为23.40米;平面长X宽=73.6*48.4米。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建筑物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二、设计依据:本工程按我国现行颁布的设计标准、规范、规程和有关设计资料进行结构设计。1、自然条件基本风压值(100年一遇)W0=0.30KN/㎡基本雪压值(50年一遇)S0=0.20KN/㎡地面粗糙度类别按B类取值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二级2、结构设计标准、规范、规程及规定《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GB50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版《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甘建设[2008]249号文3、有关设计资料规划、消防部门审查批准的方案设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业主的《设计委托书》三、地质概况: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地质情况简述如下,并按此报告进行基础设计。1、地层分布及其特征①杂填土(Q4ml):层0.30m-2.10m,层底标高1712.150m-1716.900m,主要成分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砂土组成,灰黑色、黄褐色,松散、稍湿-湿,新近堆积,组成成分结构不均匀。②细砂(Q4el+dl):层厚0.30m-0.80m,层顶埋深0.30m-2.10m,层底标高1710.288m-1715.550m,黄褐色,松散、稍湿,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单粒结构,略具分选性,级配均匀。③强风化砂岩(K):层厚0.70m-2.40m,层顶埋深1.20m-4.80m,层顶标高1710.288m-1715.550m,层底标高1707.888m-1714.821m,黄褐色,强风化,稍湿-湿,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长石,硬度较低,钻探提取岩芯手捏易碎,其间可见斜层理发育,中细粒结构,泥钙质胶结,胶结程度弱,遇水易软化。④中风化砂岩(K):层顶标高1707.888m-1714.821m,层顶埋深2.00m-5.80m,黄褐色,中风化,稍湿,中细粒结构,厚层状、岩层以单斜层状产出,干钻不易,循环液钻进提取岩芯呈柱状,手不易捏碎,结构部分破坏,节理、裂隙较少,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长石,所有勘探点皆未穿透该层。该层作为基础持力层。Fak=400KPa2、场地地震效应评价:本场地在勘察中未发现可液化土层,抗震地段属可进行本工程建设的一般地段。3、场地类别、腐蚀性、地下水及冻土深度该场地上部结构环境类别为一类,上部结构外露部分为二b类,地下基础结构环境类别为五类。场地类别属Ⅱ类建筑场地,标准冻土深度1.20米考虑。在勘察期间,勘察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存在,不考虑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地基土对混凝土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具有弱腐蚀性。基础采用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不小于0.6MPa。四、设计使用活荷载:1、楼、屋面多功能厅、展览厅、商店、大厅、走廊:3.5KN/㎡书库:5.0KN/㎡舞厅、排练厅:4.0KN/㎡会议室、阅览室、教室、办公室:2.0KN/㎡资料室:2.5KN/㎡卫生间:4.0(2.0)KN/㎡楼梯:3.5KN/㎡上人屋面:2.0KN/㎡不上人屋面:0.5KN/㎡五、主要材料:1、钢筋钢筋:采用φ(HPB235)和Φ(HRB335)及HRB400;焊条:E43焊条和E50焊条。2、混凝土强度等级:基础:基础、基础梁C35主体结构框架柱、梁:C35主体结构板:C303、填充墙:主体部分300mm厚外墙和200mm厚内墙均采用非承重空心砖,±0.000以下采用M5水泥砂浆砌筑外,其余均采用M5混合砂浆砌筑。六、结构设计:本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分组为第三组。根据建筑设计和建物的高度,以及甘建设【2008】249号文件,确定本工程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构造措施严格按照二级框架的要求进行设计。由于结构存在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及楼板不连续的问题,设计中采取如下措施:a、计算中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b、裙楼部分楼板厚度均为150mm,增强楼层刚度;c、在计算中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扭转效应显著部位采取加掖及加大截面及配筋的措施弥补;d楼板不连续部位周边楼板予以加厚并设置斜向加强筋;1、结构体系框架梁、柱、楼、屋盖板均采用全现浇结构。具体结构布置及构件尺寸详见结构平面图。2、基础设计基础型式:柱下独立基础基础设计: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3、结构内力分析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层建筑技术开发部编制的PKPM的SATWE计算程序(2008年版)"进行结构内力分析计算。电算条件考虑风荷载、水平地震荷载;抗震设防烈度7度,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分组为第三组。计算振型数:9个。考虑地震藕连;考虑偶然偏心;考虑双向地震。框架抗震等级:二级;计算基本参数:周期折减系数0.8,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0.85,梁扭矩折减系数0.4,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5,中梁刚度增大系数2。地面粗糙度:B类;上部各主体结构的计算嵌固端均取在基础顶部。4、计算结果分析本工程主体结构计算结果详见下表。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结构的周期、剪重比均在合理范围内;层间位移角、轴压比、位移比、Tt/T1值等均在规范限值内,无超筋超限现象;结构设计符合规范要求,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比较合理(表内一层计算结果取部分计算结果内最不利结果)。七、计算结果汇总表工程名称白银区文化中心总层数7结构形式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二级计算振型数9是否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考虑周期(s)(前三个)T11.4083T21.2712T31.0241*T扭/T平1.0241/1.4083=0.73基底剪重比X方向7.21%Y方向6.78%最大层间位移角X方向1/897Y方向1/734最大水平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比X方向1.04Y方向1.04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X方向1.04Y方向1.15最大轴压比框架柱0.61弹塑性层间位移角X方向1/104Y方向1/106*为第一扭转振型第五节给排水设计一、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提供的1/500地形图及建设单位设计要求。2、有关的设计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014-2005《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556-2006)《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3、建筑专业提供的初步设计图纸。二、工程概况及设计内容1、工程概况整个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主体五层,各层建筑面积分别为:地下一层为停车库与商业,建筑面积3318.5㎡;一层为文化产业,二层为三馆用房与多功能厅,建筑面积为2504.26㎡;三层北侧为博物馆,南侧为图书馆,西侧为文化馆,四,五层为文化馆,建筑高度为23.9m,建筑总面积:14880.99㎡。2、设计内容1.给水设计:生活给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排水设计:生活污废水排水系统。3.移动式灭火器配置。三、给水系统1、水源:本工程采用城市自来水作为水源,由市政给水管网引入两根DN150给水管进入小区,呈环状管网布置,可资用水压为0.35Mpa。小区室外给水管网采用直埋敷设。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市政给水管接管点干线管径为DN300、标高为1532.60m。2、用水量统计用水部位用水标准单位数量用水时间变化系数用水量(立方米)最大日最大时平均时办公50L/人·班2008.01.2010.0011.25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活动人员5L/平方米营业厅面积·d6008.01.303.000.490.38停车库地面冲洗水3L/平方米·次30006.01.009.001.501.50商场6L/平方米营业厅面积·d80012.01.304.800.520.40浇洒道路和场地用水1.5L/平方米·次9008.01.001.350.170.17未预见水按本表以上项目的10%计11.821.771.49合计30.974.594.063、供水方式该建筑给水方式采用下行上给式。由市政管网直接供给。四、排水系统1、商业、生活排水采用污废合流的排水体制,最高日排水量为21.44m3/日。2、室外化粪池根据污水定额120L/人.d,污水停留时间12小时,污泥清掏周期180天及实际使用人数800人确定,需V=20m3化粪池二座。3、排水立管仅采用伸顶通气。单立管排水方式。4、污水经管道收集后排至室外化粪池,处理后再排入市政排水管网,排水管总排出口控制标高为1531.45m、排水管接管处干线管径为DN300。5、屋面雨水采用87型雨水斗。屋面雨水均采用外排水系统,屋面雨水经雨水斗和室内雨水管排至室外散水。雨水采用兰州地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q=6.863(1+1.330lgp)/(t+12.7)0.831(升/秒.公顷),Q=FΦq,Φ=0.9,重现期为二年,降雨历时5分钟,汇水面积2250㎡,暴雨强度q=1.47L/S·100㎡,雨水流量Q=29.78L/S。五、消防设计本工程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设计考虑了室内、外消火栓灭火系统、移动式灭火器配置等。1、室外消火栓系统室外消火栓消防流量30L/S,为保证室外30L/S的消防流量,建筑群内DN150消防管网成环状布置,并在西侧,南侧两端与市政管网相连,环状管网上布置四个地下式消火栓,以备火警时消防车吸水。2、室内消火栓系统本工程室内消火栓消防流量为20L/S,室内消火栓系统竖向分一个区,水平竖向形成环状管网。该建筑消防初期十分钟用水20m3贮存于屋顶的水箱内。消火栓系统火灾延续时间为2h。消火栓系统采用Φ65mm消火栓,25m长水龙带,水枪口径为Φ19mm,每个消火栓箱内设消防水泵启动按纽一个,可远距离启动消火栓泵。火灾时,除由屋顶水箱满足初期消防用水量外,尚可随时掀按箱内按钮,启动消防加压泵向管网供水,还可通过水泵接合器(2套)向管网供水。屋顶水箱设置高度不能保证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0.07Mpa,故加消防增压稳压设备。室外设地下式泵房及消防水池,消防水池有效容积为300m3,消防泵设计参数为Q=20L/s,H=0.55MPa,共两台,一用一备;喷淋泵设计参数为Q=30L/s,H=0.65MPa,共两台,一用一备;(注:消防泵房及消防水池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3、移动灭火配置本建筑物各层均设移动灭火装置。按中危险级A类火灾配置磷酸氨盐干粉灭火器,每具最小配置级别3A,最大保护面积75㎡/A,型号MF/ABC4。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1、本设计采用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喷设计参数按中危险I级确定,喷水强度8L/m2·min,作用面积160m2,设计流量30L/S。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专用加压泵、湿式报警阀、屋顶水箱、室外消防水泵接合器供水。七、管材1、生活给水管:冷水管采用聚丙烯(PP-R)塑料管,(冷水压力等级1.0Mpa,热水压力等级2.0Mpa),明装,热熔连接。室外给水管采用涂塑钢管,法兰或沟槽连接。2、消火栓管道:室内采用焊接钢管,焊接。室外消防管采用涂塑钢管,法兰或沟槽连接。3、自喷给水管采用内外热镀锌钢管,丝接或沟槽连接。4、排水管材:室外埋地排水管采用双壁波纹管,柔性橡胶圈承插连接;室内排水管采用UPVC塑料排水管。5、屋顶的水箱及配管做保温,保温作法:用50mm厚岩棉保温壳外缠玻璃丝布详见03S401-18),同时增加采暖。并在汽车库入口处增设热风幕。屋顶水箱材质为镀锌钢板,装配式水箱,防腐参02S101-4施工。八、节能、节水措施1、室内生活给水管材选用PP-R塑料管,其承压大,重量轻,水阻小,安装快捷。2、室内排水管采用螺旋消音管,单立管排水形式。3、室内卫生器具配件与水箱(池)液位控制采用优质、可靠的产品,座便器采用6升水节能型产品九、主要设备材料表及室外主要构筑物一览表序号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位备注1消火栓箱SG24/6565套2室外水泵接合器SQX100地下式2组3装配式水箱4000X2000X25001个屋顶水箱间(V=20m2)4立式气压罐ZW(L)-I-XZ-10-0.161套5信号蝶阀ZSFD-165个6水流指示器DN1005个7湿式报警阀DN1001个8自喷系统喷头ZSTS-15K=80,动作温度68℃第六节暖通设计一、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初步设计任务委托书;2、建筑专业提供的各建筑物平、立、剖面配制图及总平面图;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5、《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6、《民用建筑集中采暖供热计量技术规程》DB62/T25-3044-20097、《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9、《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二、设计基础资料:1采暖室外气象参数:(白银地区):(1)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为-12℃;(2)冬季室外风速按1.2m/s;2围护结构热工参数:(1)屋面:采用80厚挤塑聚苯保温板,k=0.37W/m2.K;(2)外墙:采用300厚空心砖,所有外墙外贴50厚挤塑聚苯保温板,k=0.47W/m2.K;(3)分户门:采用保温、防火、防盗门,K=1.7W/m2.K;(4)外窗:采用(5+12A+5)塑钢中空玻璃窗,阳台门腹板加30厚岩棉保温层,k=2.4W/m2.K;(5)楼梯间隔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贴30厚挤塑聚苯板K=0.53W/m2.K。三、采暖设计:1、室内房间设计参数:办公、场馆、商场:18℃;公共卫生间:16℃。2、本工程为热水采暖系统,热源为集中锅炉房,提供热媒为55/45℃低温热水。系统定压由区域内换热站解决。换热站采用全自动软化-除氧组合设备,产水量10m3/h,软化水水箱为10立方,补水定压采用定压罐定压,补水泵启动压力为0.36MPa,停动压力为0.40MPa,电磁阀开启压力为0.42MPa,安全阀开启压力0.46MPa;室外热网接管点干管的管径为DN200。3、热负荷估算:总热负荷为585KW。耗热量指标为39W/m3。4、采暖系统型式:(1)户内采暖系统形式:卫生间采用散热器采暖;其余房间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2)设备、管材、阀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加热管采用De20X2.0交联聚乙烯(PE-X)管;交联聚乙烯管工作压力为0.6MPa,使用条件级别为4级,管道耐久年限为50年.散热器选用LXTL-601-600型铜管铝翼散热器(q=182);最大工作压力0.8Mpa;最高工作温度150℃;散热器为明装;采暖干管选用内外热镀锌钢管,丝接;闸阀选用Z15T-10型,自动排气阀选用E121型,温控阀选用RTC型。分(集)装置均采用铸铜制作;5、汽车库入口处设热风幕,热风幕型号为FM-1512L=1500-2100M3/h。屋顶水箱间及地下车库设值勤采暧。四、通风设计1、各层卫生间排风换气按10次/小时考虑,送风由门窗渗进补风。卫生间设通风器,通风型号为BLD-420,L=420m3/h,N=45W.排风机安装选用标准图集94K302-2(吊顶式)。2、二至四层内走廊长度均大于20米,设计机械排烟系统。每层均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最大防烟分区的面积为182m2,走道排烟量为:L=22000m3/h。内走廊设两个排烟道,排烟机置于二,三,四层顶板下(见图),在排烟风机入口处的总管上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该阀与排烟风机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停止运转。在每层排烟风道上设多叶排烟口,排烟口与排烟风机连锁,当任一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自动启动。3、地下车库通风系统为下侧送,排风为上排1/3,下排2/3风量;排风量按体积4次/小时设计,计,排风量为L=34314m3/h;送风量按排风量的50%设计,送风量为L=17157m3/h;4、地下一层车库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设计机械排烟系统。地下车库排烟按体积8次/h设计;排烟量为41258m3/h,补风量按排烟量的50%设计,L=20629m3/h;排风风机选用变速风机,平时排风火灾时转换为排烟用。五、节能、环保措施1、热源为已有锅炉房,避免新建锅炉房对环境的污染。2、所有电动设备采用高效、低噪声设备。3、采暖系统按热水连续采暖进行设计。系统采暖干管按南北朝向分开环路布置。敷设在吊顶、管道井、不采暖房间内的供暖管道,均做保温。主要设备表设备编号名称性能参数单位数量安装位置服务区域备注1送风机XGD-N0.8SN=7.5KWN=11KWQ=26400m³/hH=688~566Pan=960r/min台1地下室送风机房地下室2排风机双速GYF-SI型,NO10N=10~4.4KWQ=46015~28784m³/h,H=496~715Pan=960r/min台1地下室排风机房地下室3排烟风机PW,NO6N=2.2KWQ=16000m³/h台2屋面二至五层内走廊4分,集水器FN4-1F-1620*X镍套28室内黄铜镀镍8散热器LXGZ-9B组16室内9热计量表选型CRL-G-D型超声波热表组2热力入口第七节电气设计一、设计依据及范围: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白银区文化中心,地下一层为车库及设备用房,局部为商业网点;一层为培训室、阅览室、排练室及消防控制室;二层为培训室、阅览室、文物展览室及多功能厅;三层为培训室、阅览室、办公室及文物展室;四层为培训教师机文物展室;五层为展厅、培训教室及办公室。总建筑面积14880.99㎡,建筑主主体高度22.20m。2、内部各工种提供的资料。3、上级部门的批准文件及建设单位的设计委托书。4、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程、规范及标准,主要包括:《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JGJ41-87)二、设计范围:(1)0.38/0.22KV配电系统;(2)照明系统;(3)综合布线系统;(4)监控系统;(5)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6)防雷接地系统。三、配电系统设计:1.负荷类别:本工程保安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联动控制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照明为、防排烟风机、正压风机及防火卷帘为二级负荷,其余均属于三级负荷,2.负荷计算:照明计算负荷为200.69KW、动力计算负荷116.3KW,其中二级负荷59.3KW。3.供电电源:(1)电源由文化路就近的配电室引来,本工程采用两路独立的22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