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的自动测定 化学发光法(HJ 1043-2019)_第1页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的自动测定 化学发光法(HJ 1043-2019)_第2页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的自动测定 化学发光法(HJ 1043-2019)_第3页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的自动测定 化学发光法(HJ 1043-2019)_第4页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的自动测定 化学发光法(HJ 1043-20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1043-2019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自动测定

化学发光法

Ambientair—Automaticdeterminationofnitrogenoxides

—Chemiluminescencemethod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生

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自动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自动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化学发光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大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验证单位: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鞍山生态

环境监测中心、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山东省青岛生态环

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19年10月24日批准。

本标准自2020年4月24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ii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自动测定化学发光法

警告:一氧化氮为有毒气体,操作过程中应防止泄漏,按要求做好防护工作。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动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化学发光法。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中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氧化物的自动测定。

当使用仪器量程为(0~500)nmol/mol时,本方法参比状态下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

氮氧化物检出限分别为1μg/m3,3μg/m3和2μg/m3,测定下限分别为4μg/m3,12μg/m3和

8μg/m3;标准状态下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氧化物检出限分别为2μg/m3,3μg/m3和

2μg/m3,测定下限分别为8μg/m3,12μg/m3和8μg/m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HJ19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

规范

HJ654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

测方法

HJ66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818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

术规范

3方法原理

样品空气分成两路,一路直接进入反应室,测定一氧化氮;另一路通过转换器将二氧化

氮转化为一氧化氮后进入反应室,测定氮氧化物。反应室内的一氧化氮被过量臭氧氧化形成

激发态的二氧化氮分子,返回基态过程中发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样品空气中一氧化氮的浓

度与光强成正比。二氧化氮的浓度通过氮氧化物和一氧化氮的浓度差值进行计算。

4干扰和消除

在测定过程中,钼催化转换器除了能将二氧化氮转化为一氧化氮外,也会将氨等气态含

氮化合物部分或完全转化为一氧化氮,对测定结果产生正干扰。

1

5试剂和材料

5.1零气:零气由零气发生装置产生,也可由零气钢瓶提供,零气的性能指标应符合HJ654

的要求。如果使用合成空气,其中氧的浓度应为合成空气的(20.9±2.0)%。

5.2标准气体:一氧化氮有证标准物质,单位为μmol/mol。

5.3滤膜:材质为聚四氟乙烯,孔径≤5μm。

6仪器和设备

6.1进样管路:应为不与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的聚四氟乙烯、氟化聚乙烯丙烯、不锈钢

或硼硅酸盐玻璃等材质。

6.2颗粒物过滤器:安装在采样总管与仪器进样口之间。颗粒物过滤器除滤膜外的其他部

分应为不与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的聚四氟乙烯、氟化聚乙烯丙烯、不锈钢或硼硅酸盐玻璃

等材质。仪器如有内置颗粒物过滤器,则不需要外置颗粒物过滤器。

6.3氮氧化物测定仪:分为双反应室双检测器型、双反应室单检测器型和单反应室单检测

器型,其系统组成分别见图1、图2和图3。性能指标应符合HJ654的要求。

1-进气口;2-房顶;3-风机;4-除湿装置;5-进样管路;6-四通阀;7-零气;8-标准气体;9-颗粒物过滤器;

10-干燥器;11-氮氧化物测定仪;12-二氧化氮转换器(钼催化);13-臭氧发生器;14-流量控制器;15-反应

室16-信号输出;17-数据输出;18-臭氧去除器;19-泵;20-排空口。

图1双反应室双检测器型氮氧化物测量系统示意图

2

1-进气口;2-房顶;3-风机;4-除湿装置;5-进样管路;6-四通阀;7-零气;8-标准气体;9-颗粒物过滤器;

10-干燥器;11-氮氧化物测定仪;12-二氧化氮转换器(钼催化);13-臭氧发生器;14-流量控制器;15-反

应室16-信号输出;17-数据输出;18-臭氧去除器;19-泵;20-排空口。

图2双反应室单检测器型氮氧化物测量系统示意图

1-进气口;2-房顶;3-风机;4-除湿装置;5-进样管路;6-四通阀;7-零气;8-标准气体;9-颗粒物过滤器;

10-干燥器;11-氮氧化物测定仪;12-顺序控制器;13-二氧化氮转换器(钼催化);14-臭氧发生器;15-流量

控制器;16-反应室;17-信号输出;18-数据输出;19-臭氧去除器;20-泵;21-排空口。

图3单反应室单检测器型氮氧化物测量系统示意图

7分析步骤

7.1仪器的安装调试

新购置的仪器安装后应依据操作手册设置各项参数,进行调试。调试指标包括零点噪声、

最低检出限、量程噪声、示值误差、量程精密度、24h零点漂移和24h量程漂移,调试的

检测方法和指标按照HJ193执行。

3

7.2检查

仪器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零点检查、量程检查、线性检查和转换器转换效率检查,检查

方法按照HJ818中附录B执行。如果检查结果不合格,需对仪器进行校准,必要时对仪器

进行维修。

仪器维修完成后,应进行线性检查,并对仪器进行重新校准。

7.3校准

7.3.1确定仪器量程

仪器量程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氮氧化物实际浓度水平确定。当氮氧化物浓度低于量程的

20%时,应选择更低的量程。

7.3.2校准步骤

7.3.2.1将零气通入仪器,读数稳定后,调整仪器输出值等于零。

7.3.2.2将浓度为量程80%的标准气体通入仪器,读数稳定后,调整仪器输出值等于标准

气体浓度值。

7.4样品的测定

将样品空气通入仪器,进行自动测定并记录一氧化氮和氮氧化物的体积浓度。

8结果计算与表示

8.1结果计算

当用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无组织排放监测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时,应分别按照相应质

量标准和排放标准要求的状态进行结果计算。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氧化物(结果以二氧化氮计)的质量浓度,分别按照公式(1)、

(2)、(3)进行计算:

30

(NO)(NO)(1)

Vm

3

式中:ρ(NO)——一氧化氮质量浓度,μg/m;

30——一氧化氮摩尔质量,g/mol;

Vm——一氧化氮摩尔体积,标准状态下为22.4,参比状态下为24.5,L/mol;

(NO)——一氧化氮体积浓度,nmol/mol。

46(NO)(NO)

X(2)

(NO2)

Vm

3

式中:ρ()——二氧化氮质量浓度,μg/m;

NO2

4

46——二氧化氮摩尔质量,g/mol;

Vm——二氧化氮摩尔体积,标准状态下为22.4,参比状态下为24.5,L/mol;

——氮氧化物体积浓度,nmol/mol。

NOX

(NO)——一氧化氮体积浓度,nmol/mol。

η——二氧化氮的转换效率,当η≥98%时,η=1;当96%≤η<98%时,η为实

际的转换效率。

46

(3)

(NOX)(NOX)

Vm

3

式中:ρ()——氮氧化物质量浓度,μg/m;

NOX

46——二氧化氮摩尔质量,g/mol;

Vm——氮氧化物摩尔体积,标准状态下为22.4,参比状态下为24.5,L/mol;

——氮氧化物体积浓度,nmol/mol。

8.2结果表示

测定结果保留整数位,用于空气质量评价的监测数据统计方法按照HJ663执行。

9精密度和准确度

9.1精密度

六家实验室对浓度为5μg/m3、119μg/m3和549μg/m3的一氧化氮标准气体进行了6次

重复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8%~4.1%、0.1%~1.9%和0.1%~0.5%;实验室

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8%、0.9%和0.4%;重复性限分别为1μg/m3、4μg/m3和6μg/m3;

再现性限分别为1μg/m3、5μg/m3和9μg/m3。

9.2准确度

六家实验室对浓度为5μg/m3、119μg/m3和549μg/m3的一氧化氮标准气体进行了6次

重复测定:相对误差分别为-0.1%~3.0%、-1.4%~0.9%和-0.7%~0.8%;相对误差最终值分

别为1.2%±2.8%、-0.4%±2.2%和0.3%±1.4%。

10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0.1仪器零点检查、量程检查、线性检查、流量检查、转换效率检查、校准的频次和指标

按照HJ818执行。

10.2颗粒物过滤器的滤膜支架每半年至少清洁一次;滤膜一般每两周更换一次,颗粒物浓

度较高地区或浓度较高时段,应视滤膜实际污染情况加大更换频次。

10.3进样管路每月应进行气密性检查,每半年清洗一次,必要时更换。

5

11注意事项

11.1更换采样系统部件和滤膜后,应以正常流量采集至少10min样品空气,进行饱和吸

附处理,期间产生的测定数据不作为有效数据。该处理过程也可在实验室内进行。

11.2过量的臭氧应通过活性炭去除。

11.3硫化物和羰基化合物会降低钼催化转换器转换效率,当转换器(钼催化)转换效率<

96%时,应立即更换钼催化剂。

6

目次

前言...............................................................................................................................................ii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方法原理.......................................................................................................................................1

4干扰和消除...................................................................................................................................1

5试剂和材料...................................................................................................................................2

6仪器和设备...................................................................................................................................2

7分析步骤.......................................................................................................................................3

8结果计算与表示...........................................................................................................................4

9精密度和准确度...........................................................................................................................5

10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5

11注意事项.....................................................................................................................................6

i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总离子流图

1—丙烯腈;2—1,1-二氯乙烯;3—溴乙烷;4—二氯甲烷;5—1,1,2-三氯-1,2,2-三氟乙烷;6—二硫化碳;7—

反式-1,2-二氯乙烯;8—1,1-二氯乙烷;9—甲基叔丁基醚;10—2-丁酮;11—顺式-1,2-二氯乙烯;12—乙酸

乙酯;13—正己烷;14—三氯甲烷;15—1,2-二氯乙烷;16—1,3,5-三(三氟甲基)苯(内标一);17—1,1,1-三氯

乙烷;18—苯;19—四氯化碳;20—环己烷;21—1,2-二氯丙烷;22—二氯一溴甲烷;23—1,4-二氧六环;

24—三氯乙烯;25—甲基丙烯酸甲酯;26—庚烷;27—顺式-1,3-二氯丙烯;28—4-甲基-2-戊酮;29—反式

-1,3-二氯丙烯;30—1,1,2-三氯乙烷;31—甲苯;32—2-己酮;33—二溴一氯甲烷;34—1,2-二溴乙烷;35—

四氯乙烯;36—氯苯;37—溴五氟苯(内标二);38—乙苯;39—溴仿;40,41—间,对-二甲苯;42—苯乙烯;

43—1,1,2,2-四氯乙烷;44—邻二甲苯;45—4-乙基甲苯;46—1,3,5-三甲基苯;47—1,2,4-三甲基苯;48—氯

代甲苯;49—1,3-二氯苯;50—1,4-二氯苯;51—1,2-二氯苯;52—1,2,4-三氯苯;53—萘;54—1,1,2,3,4,4,-

六氯-1,3-丁二烯

图B52种挥发性有机物及内标物总离子流图

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精密度和准确度

附表A.1中给出了方法的重复性、再现性和加标回收率等精密度和准确度指标。

附表A.1精密度和准确度

化合实验室内相实验室间相再现性限

序样品浓度重复性限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最

物名对标准偏差对标准偏差R

号(mg/m3)r(mg/m3)(%)终值(%)

称(%)(%)(mg/m3)

3.50.55~1.454.590.110.48-1.19~12.14.22±9.52

1甲烷

10.80.30~1.483.380.201.02-6.30~1.30-1.91±6.68

10.00.28~0.953.280.170.97-0.67~8.434.39±6.86

2丙烷

29.50.10~0.592.540.282.17-0.70~5.502.41±5.30

6.200.46~5.606.500.461.25-1.29~15.93.79±13.4

3乙烯

18.90.27~4.884.871.0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